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德,是彰显于天下的大德,这种大德乃是对人的善本性加以发扬光大所形成的。人的善本性是对天地万物之道的秉承和体现,因而明德乃是与天地万物相通之德、天人合一之德。

“德”作为道德概念出现于殷商西周之际,但“德”的观念源远流长,在《易经》中就包含着深刻“道”与“德”的意蕴,它充分体现了中华先民将德莫基于道的道德观念,这种道德观念就是明德的传统基因。在《尚书》中,“明德”之“明”既作动词用,也有名词的含义。作为动词,明德意指彰明道德,而作为名词,明德的意思是得到彰明的道德。《大学》中讲的“明明德”指的是要将得到彰明的道德广布于天下,即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明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凝练于其中的基本精神数千年来熠熠生辉,不断发扬光大。它具有以下特点:

“崇道贵德”精神。中国文化把道视为万物的本根,这种道就是终极实在,是中国人追求的终极真理和终极价值。“德”是指对道有所得,即“得”。这种“得”首先是并主要是生命对道的获得,或谓之“天赋之得”。因为有这种先天的禀赋,人后天才能对道有所领悟以至得道。在儒家看来,相对于这种“天赋之德”,对道的领悟、体认和践行之得,可称之为“人为之德”。万物都尊道贵德,人作为万物之“贵”,更应如此。因此,人应该识道、得道、行道,使自己成为有德(得)之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尊崇道、珍视德。崇道贵德充分体现了明德的民族特色。

“自强不息”精神和“厚德载物”精神。这两个命题出自《象传》对《易经》中乾卦和坤卦卦辞的解释。自强不息表达的是道德之人(君子)应追求的乾(天)之德。其基本含义是天道刚健,运行无忒,君子要效法天道,终生自勉前进,不停地发愤图强。自强不息作为一种内心信念和价值要求,是激励人们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厚德载物表达的是君子应追求的坤(地)之德。其原意为大地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效法大地,修养厚实的德性,包容万物又载养万物,以完成上天赋予的使命。与“自强不息”侧重于强调个人和民族自立自强不同,“厚德载物”更强调个人和民族要有宽厚友善的道德品格和广阔胸襟。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是明德的实质内涵,它们相互支撑,相互推动,相互激励,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两大支柱。

“明明德于天下”精神。这是《大学》提出的“大人之学”的宗旨和目标,它是一种从修养身心到仁爱他人、从格物到至善的立体追求。“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扬人内心中得到彰明的德性。而一个人明明德不仅是为了自己具有德性品质,而且是为了爱人,即所谓“亲民”,而爱人正是明明德的体现。个人的德性品质和爱人行为达到的完美境界,就是至善。因此,有志于成为君子的人,在德性和德行方面都追求尽善尽美,使个人彰明的德性见诸德行,惠及他人、民众直至万物,达到“民胞物与”的崇高人生境界。明明德于天下鲜明表达了明德的实践要求。

(选自江畅《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9年4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道德概念的“德”出现于殷商西周之际,中华先民奠基于道德观念的“德”是“明德”的传统基因。
B.儒家强调“崇道贵德”,主张作为万物之“贵”的人应该识道、得道、行道,这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C.“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内涵虽对立存在,但它们之间相互支撑,相互推动,相互激励。
D.《大学》提出的“大人之学”,就是要“明明德于天下”,使人达到“民胞物与”的崇高人生境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阐述“明德”的内涵并分析其与人的善本性之间的联系,引出下文的议论。
B.文章围绕“明德”这个中心从不同层面进行了分析,突出了“明德”精神的发展变化。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援用一些文献资料阐释“明德”的基本精神,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按总分结构行文,先提出论述对象,接着进行分析和论证,层次清晰,思路连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明德源远流长,只要从传统价值观中汲取滋养,就能创造性地把明德发扬光大并无愧于后世地传承下去。
B.在对道的获得和领悟方面,“人为之德”比“天赋之得”更进一步,有志于成为君子的人需要做到明明德于天下。
C.“明德”作为一种基于道的德,实质上是古代中国价值观的内核精神,它体现在中国封建时代的价值观之中。
D.明明德是一种道德理性的自觉,目的是在我国道德建设中强调个体要有宽厚友善的道德品格和广阔胸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4 04:01: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忆人
张铭书
那天的事有些怪。
上午九点左右,我从单位出来沿着一条街匆匆往前走,走到下一个路口时,不由停下步子,拿不准是继续往前走呢,还是应该拐个弯儿。我问自己,你准备去做什么呢?
这还不是最奇怪的。最奇怪的是接下来,我连自己是谁都记不起来了。我从一块橱窗的玻璃里照见了自己,里面映着一个约莫三十岁的神情沮丧的男人。我问,这男人是谁呀?橱窗当然不会回答,于是我转过头问身边的一个行人:“喂,我是谁?”那人打量我一眼,突然撒腿就跑。我望了一眼头顶的太阳,想,难道我是突然降临到地球上的一个外星人吗?
这时一名警察出现在我面前,先前被我吓跑的那位行人指着我对警察说:“就是他!他是个疯子!”
警察将我带到了派出所,他们翻遍我全身的口袋,也没找出任何能证明我身份的东西。
这时我才真正害怕起来。我意识到自己同这个社会的所有联系被割裂了,沦为世界的一个孤儿,这是一种巨大的恐怖。
这时从旁边办公桌走过来一个年轻的警察,对着我的脸端详了好久,又让我站起来看了看身高,对其他警察说:“他可能是苏老板的儿子,一星期之前苏老板已报过案,他儿子苏威想买辆法拉利跑车,结果苏老板只买给他一辆帕萨特,苏威一生气将车砸了,然后跑得无影无踪。苏威平时有吸毒的行为,有时脑子会不太清醒。说不定就是他。”别的警察就说:“那就快给苏老板打电话吧。”
我一听原来自己是一个如此有钱的人,不禁非常得意。
不一会儿,苏老板的电话接通了,说,他儿子的尸体已经找到了,不必麻烦警察了。
我的心情非常失落。
办公室里进来一位少妇,她用轻柔动听的声音问:“听说你们这里有一位找不到家的男人是吗?我老公爱喝酒,喝多了酒就不记事儿,昨晚跑出去至今没影儿,我想是不是他?”
警察朝我一指:“就他。自己看吧。”
那位少妇丰腴而妩媚,娇艳欲滴。她带着一股香气朝我走过来。我高兴得眼睛放光。
但她还没到我跟前就扭身走开了。
我心里难过极了。惆怅万分。
一位居委会大妈来办公室办事,看到了我,好奇地瞧了又瞧,嘴里不住嘟囔:“这个人看起来好面熟呀!上个星期,我们小区大白天招了小偷,被看车棚的老李发现了,两人扭打了一阵,老李打不过他,让他跑掉了,我听到吵嚷赶过去时,远远看了小偷一眼,和这个人非常像!”
办公室的警察们全都警惕地盯着我,眼神儿一下全变了。一个警察掏出手铐,将我铐在椅背上,然后对居委会大妈说:“你快去叫来管车棚的老李辨认一下,看是不是小偷?”
我吓得从椅子上瘫下来,想,哪怕是个民工也好呀,怎么偏偏是个小偷呢?实在命苦!这不是自投罗网吗?
不大一会儿,居委会大妈和一个老头儿进来了。大妈喘着粗气,说:“老李,你看这人是不是前几天跟你打架的那个小偷?”
老李的目光如刀子一样恶狠狠地朝我戳了过来。然而那目光碰到我后马上变得柔软起来,他笑眯眯地说:“这不是张小鱼吗?你怎么在这儿?”
大妈:“原来你们认识呀?”
老李:“岂止认识!我跟他爸是战友。经常到他家里喝酒,他是我看着长大的。”
一个警察赶忙过来帮我打开手铐。
我听到自己并非小偷,心情放松了些,但仍记不起老李这个人,望着他不住地摇头。
老李显得比我还急,掏出手机摁了一串号码。
打完电话,高兴地对我说:“通知你爸了,你爸说你媳妇一会儿就来接你。”
我不由对张小鱼这个人起了兴趣,问:“张小鱼是干什么的?是个怎样的人?”
老李:“是个办公室小职员,心眼不坏,但也没多大本事,普普通通一个人儿。”
半小时后,进来一个几乎可以忽略性别的瘦小平淡的女人。老李说:“你媳妇接你来了。”
我傻愣着,认不出她是谁。
那女人很生气,突然冲上来,照着我的脸响亮地掴了一巴掌:“我让你跟我装蒜!”别看瘦小,手劲可不小。
这一巴掌让我眼冒金星。
等金星消散以后,我突然记起她叫王金萍,是我的老婆,同时也是一位内科医生。
王金萍打完我后抹了几把泪,对其他人说:“他这是暂时性失忆症,可能是工作压力太大造成的。”
我跟在王金萍后头走出派出所的时候,突然想起不知从什么书上看过的一句话说,人生从来不像臆想中那么好,也不像臆想中那么坏。我虽不是有钱人,无权无势,也没有一个漂亮的老婆,但我也不是一个小偷。这样,老天就算很照顾我了,很好。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连自己是谁都记不起来了,只好向身边的行人询问。行人被“我”的怪异行为吓跑并报警,“我”被行人和警察认定是个疯子。
B.“我”向往自己是富人的儿子,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丰腴而妩媚的少妇,认为自己哪怕是个民工也行,坚决不愿意自己是一个小偷。
C.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例如“我”被怀疑为小偷前后警察的不同态度,看车棚老李前后神情的变化……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小说人物形象丰满,情节跌宕,主题鲜明。
D.失忆人的经历固然令人同情,但工作压力只是病症的诱因,真正的根源在于个人的欲望。小说就是要告诉我们:直面现实,脚踏实地,方能幸福生活。
【小题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说:“人生从来不像臆想中那么好,也不像臆想中那么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内涵的?请结合小说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与感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12分)
“蚁族”指的是那些聚居于城中村,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的“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 0万“蚁族”,而在全国这一群体拥有上百万规模和数量。
在这群怀揣理想、面对现实的“蚂蚁”面前,讲励志故事谈成功之道,没有多少意义,因为没有人比他们更加理解这些词汇的涵义。在他们面前,剖析高等教育弊端、指责房价飙升、感慨工作难找,也特别不合时宜,他们正是这一切的目击者和“受害者”。
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及个人禀赋、理想追求、人生际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所走的道路。从这角度看,“蚁族”并非一个彷徨无助、盲目漂泊的群体。他们只是在各种现实考量与利益权衡中,作出相对来讲最不坏的选择。据调查,这群人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人是从外地高校毕业后到大城市找工作。在城市化进程中,为了登上时代的列车,这就是他们所必须跨出的艰难一步。
虽然目前他们工作不稳定、生活几近无着,但未来却还有着很多可能。但如果返回农村或小城,也许他们这辈子就只能成为时代的旁观者。这是商业社会的一个赤裸裸、硬邦邦的生存逻辑。正因如此,许多“蚂蚁”从来就没有想过放弃。“家乡太小,放不下我的理想”这句话想必道出了大部分“蚂蚁”的心声。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产生的“蚁族”现象,关涉地区差异、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房地产价格等诸多社会问题。而一个城市怎样对待外来人员,既能够体现这个城市的襟怀与底蕴,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城市管理者首先应设法让这些群体获得相对低廉、卫生的居住环境,条件允许的话,还应当建造若干廉价公寓使之成为“蚁族”居住和工作的“中转站”。
更为重要的是,政府有责任为这个群体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这是“蚁族”一切努力与奋斗的力量。生活条件差一些,工资收入低一些,这些困难都不足以让“蚂蚁”们退缩。但是,倘若一个城市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动辄对外来人员刻意抬高就业门槛,这将轻易地击败他们的信心底线,使他们不得不黯然面对灰色的人生。
调查显示,29.27%的受访者把“平等的工作机会”列为希望政府提供帮助的首选。在现实世界中,固然不可能存在理想的、完全平等的就业环境。然而,取消户籍、学历、性别等多方面人为限制,却是具有现代眼光的城市管理者所必须做的功课。
(小题1)下列对“蚁族”的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蚁族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彷徨无助、盲目漂泊的群体。
B.蚁族是居住于城市中心,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的高校毕业生。
C.蚁族是产生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一种现象。
D.蚁族是一个怀揣理想、面对现实的群体,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未来从没有想过放弃。
 
(小题2)“蚁族”现象的产生关涉“地区差异、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房地产价格等诸多社会问题”,下列不属于文中所提的解决“诸多社会问题”建议的一项是  (  )
A.设法让这些群体获得既相对低廉又卫生的居住环境。
B.尽可能多地建造廉价公寓,使之成为这个群体居住和工作的“中转站”。
C.取消户籍、学历、性别等人为限制,为这个群体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
D.“蚂蚁”不该嫌家乡太小,应登上时代的列车,跨出回乡的艰难一步。
 
(小题3)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理想的、完全平等的就业环境,所以对“蚁族”讲励志故事谈成功之道,没有多少意义。
B.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是“蚁族”一切努力与奋斗的力量,但是,现时城市中存在的严重的就业歧视,已轻易地击败了他们的信心底线。
C.“蚁族”之所以走上这样的人生道路,完全取决于他们的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及个人禀赋、理想追求、人生际遇。
D.根据商业社会的赤裸裸、硬邦邦的生存逻辑,如果返回农村或小城,也许他们这辈子就只能成为时代的旁观者,然而目前虽为“蚁族”,但未来却还有着很多可能。
 
(小题4)为什么用“蚁族”来称呼这个特殊的群体,请从不同角度找出两者三个相似点。(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歌应有对生活现实的深切抵达

中国诗歌有着悠久而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要求诗歌产生一定的现实功用,介入、改变外部现实,一直是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了光辉而灿烂的中国诗歌文化,使诗歌不断走入人民大众的内心之中和生活之中。近年来,诗歌中的现实书写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打工诗歌、乡土诗歌、城市诗歌也是各有其问题。

“打工诗歌”写作现象将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和写作群体呈现到了社会大众面前,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打工诗歌的写作贴近生活、“接地气”、有真情,体现着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但是,如果深入地、大量地阅读作品,便会发现其中有不少问题。“打工诗歌”作品数量很多,但却大同小异,“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在艺术上存在粗糙、直白、重复等问题,文学性不强。从深层次来讲,诗首先是诗,应该用诗的方式说话,评价其成就的最终尺度只能是艺术水准和品质。在打工诗歌的写作中,有一部分是跟风的、人云亦云的写作,所书写的现实是想象的、观念的、概念化的,而与真实、丰富、复杂的社会现实并不搭界。

乡土诗歌的写作资源是广袤的乡村。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农村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也遭遇着挑战,这对于写作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但就现实之中的乡土诗歌创作而言,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乡土诗歌写作的群体很大,但写得好的、有特色的还不多。很多诗人的观念还停留在前现代社会,一味把乡土、乡村写成桃花源、乌托邦。个别这样的写作并无不可,但是如果风靡一时、大行其道,无疑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样的写作,前人早已写过无数遍了,并无新意,而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方式早已发生变化,再用那种封闭、单向度的抒情方式来呈现乡村,无异于刻舟求剑甚至是掩耳盗铃。

城市诗歌的相关话题近年被广泛谈论。关于城市生活、现代生活的诗歌很多,有两种主导性倾向,其一是热情的、浪漫的倾向,体现出“现代性”特征。其二是排斥的、无奈的倾向,体现出“后现代性”特征,且以第二种所占比例更大。城市诗歌问题也同样很突出。大多的写作给人的感觉是形式大于内容、姿态大于实质,很大一部分是表面化、观念性的写作,并无真正去发现、介入城市生活,并没有表达出对城市的真情实感。城市更多是作为景观、作为他者而存在的,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客体。当今社会的浮躁之风在诗歌中不无体现,在城市诗歌中更为集中,许多的城市书写被大众文化所同化,成为了流行文化的推波助澜者,而缺乏诗人应有的价值立场和反思精神,消费化、快餐式的写作,沉迷于欲望、好勇斗狠的写作,缺乏底线和标准、过度追求“丧文化”的写作,哗众取宠、口号式的写作……问题不可谓不多。

所以,就当前诗歌中的现实书写而言,诸多问题值得深思。很多人写的“现实”只是徒具其表,貌似现实的“伪现实”,与复杂而精微的当代人的生活现实和精神现实基本无涉,而是从先入为主的概念、粗疏的印象、偏狭的趣味、人云亦云的跟风出发,是对现实的生吞活剥。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04月03日14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打工诗歌”写作现象将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和写作群体呈现到了社会大众前面,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在文学上没有多大意义。
B.“打工诗歌”的写作都是跟风、人云亦云的写作,所写的现实都是想象的、观念的、概念化的,不是真是的社会现实。
C.“乡土诗歌”把乡土、乡村写成桃花源、乌托邦,是完全错误的,如果这种写作风靡一时,大行其道,乡土诗歌就没有一点新意。
D.存在问题的“城市诗歌”,大多是过于注重形式,很大一部分是表面化、观念化的写作,没有表达出对城市的真情实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总体上的结构是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首先提出了现实主义是中国诗歌的传统,现实中三类诗歌的现实书写存在问题。
B.文章在议论时分别指出“打工诗歌”、“乡土诗歌”、“城市诗歌”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人所写的现实只是徒具其表的“伪现实”。
C.文章在议论中把“打工诗歌”等三类诗歌存在的问题剖析的很好,只是侧重指出问题,对于三类诗歌中的优点没有给予评价。
D.文章在议论中指出了三类诗歌存在的问题,只是概括分析,没有具体的例举具体诗人的具体诗歌篇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写乡土、乡村的乡土诗歌如果不跟随时代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方式进行改变,只凭自己想象来单向度的抒情,无疑是失败的。
B.“打工诗歌”要成功就不能“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应该在内容上有特色,艺术上精美有文学性。
C.“城市诗歌”存在的问题是创作者只是把城市作为景观、他者的存在,自身没有融入进去,抒发的情感不真实。
D.诗人缺乏应有的价值立场和反思精神,盲目跟风,城市诗歌体现社会的浮躁风气,这在打工诗歌和乡土诗歌中就没有体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通过物联网域名相连接,进行信息文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廷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廷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一般来讲,物联网的开展首先需要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属性包括静态和动态的属性,静态属性可以直接存储在标签中,动态属性需要先由传感器实时探测;然后需要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最后将物体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由处理中心完成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
2009年无锡市率先建立了“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运营商、多所大学在无锡建立了物联网研究院。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并写入次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摘编自《2017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材料三:
近几年在各大从业企业的努力与推广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投向物联网,然而现实似乎一直是产业发展缓慢,并看上去不再“火爆”,对此,某科技公司负责人表示,“物联网从技术发展来看仍是未来趋势,但目前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主要原因在于物联网概念前沿,但基础技术上还有很多没有突破,在应用层面也相对滞后和初级,因此消费者的体验感也较弱,最终在应用市场上表现得‘不再火爆’,其实是正在进入沉淀期,等待技术突破引爆下一波快速发展。”
此外,智能家居产品作为物联网最具代表性的生活化应用,嗄引了众多从业者的加入,智能家居产品更是层出不穷,但有调查显示,部分买家因为担心此类产品被黑或者被厂商用于收集用户行为数据,而选择不去购买,安全和隐私问题似乎同样成为物联网发展的潜在阻碍。
(摘编自杨琳《物联网“遇冷”背后》)
材料四:
我国在“物联网”的启动和发展上与国际相比并不落后,但存在不少必须解决的问题。现在处处都在发展“物联网”,大量重复性工作,浪费了人力、物力,急需国家作出发展规划统一协调,同时实现相关领域的标准化和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寻求规模经济,在感知、传输和应用上构成新的物联网的生态链,并向现代服务业方向发展。当然国家层面一开始就要注意物联网的安全、可信、隐私等重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健康发展。
(摘编自中国信息产业网《国内外物联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11-2020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在逐年扩大,至2020年市场规模为18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但同比增长速度却呈不断下降趋势。
B.同2015年相比,2020年物联网市场资金投入的主要方向并未发生改变,传感器、连接器、维护及内容服务等依然是投资的重点方向。
C.由图二可知,无论过去还是未来,安全硬件、安全软件的资金投入都相对偏少,这说明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始终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D.智能家居产品是物联网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但因安全和隐私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人们并不愿购买,市场表现没有预期中的火爆。
【小题3】中国物联网的发展面临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哧”等区别。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弌,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从増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

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盛极一时,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

更进一步看,身处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嚼字”。一段时间以来,从教科书上的“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讨论,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也空前复杂。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映射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善待生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

(摘自盛玉雷《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大精深的汉语,可以多样的表达折射多重情感,反映多彩生活。
B.流行的新词汇即使经过实践的考验和时间的沉淀,也很难成为语言的经典。
C.从称谓之争、古音讨论中,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碰撞。
D.用丰富的语言去承载文化,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就是善待语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采用了例证、对比等论证手法,意在论证语言的“钝化”现象。
B.第三段从存量、增量的角度,论证了我们当今的语言并不贫乏的观点。
C.文章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来论证的,层层递进,逻辑性强。
D.文章辩证地论述了当今层出不穷的新词汇在交际上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词汇一方面丰富了语言的存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B.网络用语之所以能够存活甚至广为流传,是因为其拥有经久不衰的强大的生命力。
C.只有能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的语言,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沉淀,焕发勃勃生机。
D.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善待语言、更好表达,就是善待文化、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