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是古老的农事节气,同时也是取代古老寒食节的重要民俗节日。它是中国人自然时间观念与人文时间观念的融合,在古代中国具有重要地位。清明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寄托,也是民族文明的一种传承方式。我们需要传承清明所蕴藏的伦理观念和自然意识,同时也要看到当今时代变化的环境,对清明节俗作适应性的调整与更新,例如虚拟坟墓和网上祭扫等。
清明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节气是“天时”,是纯粹的自然时间,节日是“人时”,它是社会文化的时间选择。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107日、春分后15日,公历的4月5日前后。《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古称八风之一,它温暖清爽。在和煦的春风之下,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清明是春天的节气,春天是四季之始,也是农业播种的时节,民谚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农业是传统社会的主业,为了农事的丰收,除了祈求自然风调雨顺外,还得请祖先保佑,因此在清明时节 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在汉魏之际形成的寒食节,就承载了这一古老的祭祀传统。清明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 在唐宋之后,它走了与传统节日生成的不同路线。古代节日一般依据节气时令,但脱离节气时间点,另外生成民俗节日,新年之于立春、端午之于夏至,走的就是这一路径。但清明却没有沿用这一文化习惯,它将古已有之的寒食节俗收归到自己名下,与此同时清明也改变了自身纯粹属于自然时间的性质。清明在唐宋后具有了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
祖先祭祀实际上是一次生命伦理的教育、感念先人功德的教育。我们尤其要提倡感恩的情怀。感恩是社会基本的伦理基础,对亡故先人怀有一颗尊重之心和深深的缅怀之情,这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朴素的感情有利于整个社会层面的感恩文化的培养。在追思中学习感恩,推己及人,对别人、对社会心存感激,人与人之间就会充满关爱与同情。
当然,清明文化除了感恩怀念先人逝者之外,还有灵动的踏青与美食文化。清明踏青郊野,荡秋千、放风筝、戴柳花、画彩蛋、食青团,举办清明诗会、清明茶会,我们在清明时节对话历史,亲近自然,融洽亲情。清明成为我们健康身心、激扬生命活力的时节。
(摘编自萧放 《为清明文化注入当代价值》 人民网2019-04-05)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清明是古老的农事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融合寒食习俗,成为重要的民俗节日。 |
B.清明最初只是时令的标志,是纯粹的自然时间,具体是冬至后107日、春分后15日。 |
C.“清明”得名自温暖清爽的清明风,是四季之始的春天的节气,是农业播种的时节。 |
D.祖先祭祀是生命伦理的教育、感念先人功德的教育,是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
A.文章开门见山地肯定了清明在古代中国的重要意义、地位,提出要传承和发展清明节俗。 |
B.文章二、三、四段从时令含义和祭祀传统两个方面,阐述了清明的演变过程和丰富内涵。 |
C.文章从生成路线角度将清明和其他传统节日作比较,解释清明真正成为民俗节日的原因。 |
D.文章回溯历史,结合现实,材料详实,理据充分,重点论述了清明节俗的社会文化价值。 |
A.网上祭扫、虚拟坟墓等顺应了时代变化,更有利于传承清明蕴藏的伦理观念和自然意识。 |
B.在古代,清明时节举行的春祭活动是祭祀祖先,目的是请祖先保佑,以获得农事的丰收。 |
C.在当代,继承和弘扬清明节俗,有助于全社会感恩文化的培养,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
D.清明节祭祀祖先,踏青郊野,举行清明诗会、清明茶会等,都可以起到融洽亲情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