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永远的灯光
林少华
一晃从东京回来几年了。无论上野公园云蒸霞蔚的樱花,还是银座女孩五彩缤纷的秀发,抑或东大校园浓荫蔽日的银杏树,都已渐渐淡出记忆的围墙,唯有那一窗灯光留了下来。
那时我住在东京郊外一个叫川越的地方。住所附近有一条河,河边有一道堤,堤上有一条路。晚饭后我常沿这条荒草路散步。那灯光就是从路旁不远处一户人家的窗口透出来的。它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它周围稀疏的灯光都是清白色的,只有它呈橘黄色。那是一座独门独院的木结构普通日式民居,同其他民居之间有些间隔。木格窗约略凸出,拉着米色窗帘。窗帘大概较厚,使橘黄色灯光显得格外沉稳、静谧和温馨。早春,灯光柔柔地吻着堤坡一片鼓眉弄眼的蒲公英;盛夏,灯光轻轻地抚摸小院里几架绿叶婆娑的黄瓜;仲秋,灯光幽幽地照在门前矮柿树那金灿灿的果果上,相映生辉;冷冬时节则给晶莹莹的白雪镀上一层淡黄色的光晕,平添一丝热意。
漫步河堤,或四野烟笼,或日落乌啼,夕晖敛去,或晚风送爽,皓月当空。而我的目光往往从很远的地方就擒住了那一点并不显眼的橘黄,临近了更是久久注视不放。其实我根本不认识房子和灯光的主人,更谈不上登门造访。可是那一窗橘黄色的灯光就是那么奇异地令我神往,撩拨我的遐思、幽情和怀想。
我猜想在那橘黄色的灯光下,早已展旧了的榻榻米上一定盘腿坐着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正笑眯眯地看着小孙儿在她膝头爬来爬去,手里拿着针线,慢慢晃着身子哼唱童谣。于是我又联想到一位四处游历寻找幸福的西方人笔下的一段叙说:一日黄昏时分,他走进一个村庄,看见一位老人正戴着花镜坐在葡萄架下的藤椅上借着夕晖看报,任凭一个小男孩趴在他背上淘气。看着看着,他忽然明白了什么是幸福——爷孙俩多么幸福啊!多么幸福的一幕啊!
也有时那橘黄色的灯光让我记起外祖母家那盏油灯。外祖母住在乡下,那里不通汽车,小时候我和弟弟从县城步行三四十里,替母亲看望她。住了几天要走的时候,外祖母便让我们搭坐生产队进城的马车回去。动身的时候天还没亮,整个村子只外祖母家亮着灯。我和弟弟坐在马车上脸朝后看着,看着那亮灯的窗口,看着窗前外祖母矮小的身影。直到车出村爬上南岭坡路的时候,外祖母仍没回屋,就那样立在窗口灯光下一动不动朝马车这边望着。灯光越来越暗,外祖母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身影模糊了,只剩下豆粒大的灯光固执地守在迷蒙的远处……几十年过去了,外祖母早已往世。我远在外地读书,不知道她哪一天去世的,不知道她的坟在哪一块地,甚至她慈祥的面容都已依稀记不清了,唯独曾照过她矮小身影的昏黄的灯光永远凝在了我心房深处的影壁。
后来我明白了,那橘黄色的灯光所引起的关于老奶奶的猜想、关于看报老人的联想,以及对于外祖母的回想,其实是同一回事。它可以是对往日亲情的怀念,可以是对真正幸福的向往,也可以是对当下生活的质疑。我也明白了那橘黄色的灯光未必要在日本,也可以在美国、在希腊,还可以在青岛、在香港……可以在任何地方。
【小题1】文章开头第一段中,作者说从东京回来很多东西都已经淡出记忆,唯有那一窗灯光留了下来。请简要概括原因。
【小题2】根据文章的构思,简要分析“可是那一窗橘黄色的灯光就是那么奇异地令我神往,撩拨我的遐思、幽情和怀想”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3】赏析文中第二段划线的句子。
【小题4】文章题为“永远的灯光”,请分析这个标题的妙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9 02:34: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篇文章,完成后面题
1867明月夜
晋永权
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丁卯七月望夜,即七月十五夜,月光皎洁,巴陵(今岳阳市)人吴敏树游洞庭湖,写下《君山月夜泛舟记》。
无论官场还是文坛,吴敏树(1805—1873)都不是什么显赫的人物。这位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举人,官至浏阳训导,儒学辅助教职,从七品,基层小官员而已,后觉不能实现抱负,自免,归乡。与曾国藩交往颇多,互有唱和,但又拒绝加入其幕府;文从归有光、方苞,但又拒绝归入桐城派。总之,是这么个不合时宜的人,在1867年一个明月夜,在家乡的湖面上坐船绕君山,写下这篇被后人较少提及的游记。
大写历史,包括所谓宏大叙事主导的历史书写框架中,同治年间,一方面太平军、捻军、苗民、回民等起义此起彼伏;另一方面被外来坚船利炮打蒙了的国人,开始“自强”、“求富”,办新式工业,训练军队,力求中兴。但关于彼时社会生活,也就是微观史的描述向不入正史。有与曾国藩交往的经历,吴敏树对天下大势应该心知肚明,但面对这纷扰的世界,他却转身细密地记下“秋月泛湖”、“钓之道”等经历,而恰恰这类文章,让后人窥见一个消失年代民间微观的社会文化、生活历史。
纵是巴陵人,对吴敏树来说,秋夜泛舟洞庭湖上,绕君山一圈,这种“游之上者”——游览中最具美意的事情,也是“平生以为胜期”,直到花甲过后才“得一为之”。那次同行者中有两位僧人,一位初识客人,及自己的外甥、孙子各一人。
行船路线,从龙口到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吴敏树看到的景象既具体入微,又气势恢宏:天上的月亮、眼前的树梢、置身的小船,更有那满眼中湖面的金碧色,静谧安祥,这一切,都与今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景观相去甚远。1998年夏,长江沿岸洪水暴发,同样的月夜,我在洞庭湖大堤上,灾民家帐篷边的凉床边坐着时,居然也有相似的感受。电停了,没了耀眼的灯光,白天嘈杂混乱的景象也消停了,桀骜不驯的洞庭湖湖水似乎也温顺起来,变得富有诗意,月亮之下,湖面同样金碧色,朦胧,而又壮美。我想找个小船下去划划的念头刚一出现,自己便为这想法吓了一跳:时候不对!
吴敏树一行人路过一处危崖,有一颗大树。同来的一位叫开的僧人指着那棵树说:“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从岳阳城朝这里望,看到的就是这棵古樟树。在此传说颇多的吕洞宾有诗“惟有城南老树精,分明知道神仙过。”我没有查阅巴陵志,是否有这古樟的记载不得而知,但一般的历史书写中,有关某年某月某棵树及其负载文化习俗的记述,定是稀见。而这篇游记中,吴敏树却像一个忠实的人类学田野调查者一样做了记录。近年来,拜新历史主义后现代史家观念之赐,历史即为叙事,历史与文学互文,回头看看古代散文,特别是游记,彼时社会生活史、文化史,甚至观念史赫然存于其间。在那些只注重大写历史,也就是宏大叙事书写的史学渐隐后,这些文章的新价值便浮现出来。
出香炉峡,过观音泉口。“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一干人兴致过后,吴老先生进入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幻想着人神对话。相传舜的妃子湘君曾游于此,君山,又名湘山。身为读书人,老先生对君山的传说自然烂熟于心,这山果真“山本中空,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湘夫人可知晓答案?
湖上到底有没有神仙,吴敏树曾在另一篇文章《新修吕仙亭记》中有过分析,人们一直传说湖上有仙人往来,那可能就是隐人高士,出没江湖间,人们把他们当成仙了吧。“若山川奇异幽远之乡,使出世者俯仰其间,必将有恍惚从之者。”而“抑湖上诸山,磊磊浮波面,若近而远,令人有海上蓬莱之思乎?”依照今人的聪明劲儿,这些似乎都可以看透,当作怪力乱神语,不去计较,但这不就辜负了“夜来月下,山水寂然”给人预留的那份独特想象空间吗?
唐洛阳人张说被贬岳阳为官,始建岳阳楼,留有诗句“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吴敏树则责备说:“盖仙者可以不学,而意亦不能无之。”仙你可以不学,神仙之意,你可不能没有啊!
游至后湖,再往东,水面映出了灯光来,可见烟火气十足的岳阳城了。这时,近处出现另一番景象,水面上云起船侧,夜幕中成条状,稍后便不见了。没有这月夜泛舟,特别是秋夜洞庭湖上的经历,恐怕是很难有这细腻观察的。
同样的情形今天不知还能不能重现。
【小题1】(小题1)解释带点词语的含意(4分)
(1)大写历史
大写:
(2)烟火气十足的岳阳城
烟火:
【小题2】(小题2)第七段段尾作者慨叹“时候不对”,你认为本段作者提到的这个“时候”,与文中另外提到的“时候”有哪些“不对”?(4分)
【小题3】(小题3)本文哪些引文来自《君山月夜泛舟记》一文?试举两例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小题4】(小题4)文章结尾写到“同样的情形今天不知还能不能重现”,作者这样收束全篇,属卒章显志,通读全文,请结合你所认为的今天难于重现的情形,谈谈文章的旨意。(7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社会给人两个相互矛盾的印象:一方面,它十分注重平等,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另一方面,它又十分注重纲常伦理,表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不过,无论如何解释这种印象,它至少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同时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差异两个问题。在西方由正义原则加以处理的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社会同样存在,而且同样也需要某种协调机制。概而言之,中国传统社会,对这一关系的处理,是通过“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实现的。
“仁”是对他人之爱,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的基础则是对亲人之爱,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进一步指出:“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亲亲,仁也。”并且孟子认为,这种爱的基础,是“不忍人之心”,即同情心。同情即同样的感情,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一心理事实的体现。因此,“仁”的生发机制,是一个推已及人、由近及远的过程,即把对亲人之爱扩展为对邻人之爱,再扩展到对天下人之爱,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明代的王阳明则把“仁”的原则概括为“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的情怀。由此可见,“仁”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同的或者相通的一面。曾参总结孔子的思想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忠恕之道具有类似于康德的绝对命令在西方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与“仁”所体现的“合和”精神不同,“礼”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纵向)、亲疏厚薄(横向)的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反映“别”与“分”的一面。“礼”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礼,国之干也”。“礼”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政治架构,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有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儒家强调“礼”治,但目的不是造成一个等级森严、上下隔阂的社会,而是通过“礼”的规范与约束,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
用以平衡“仁”与“礼”的就是“义”的原则。在中国传统文献中,“义”是一个含义比较丰富的概念。很多时候,它指一种最高的伦理原则。但是,“义”还有另一方面的含义,那就是在不同的、甚至彼此冲突的行为准则之间进行的权量与选择,即“义者,宜也”。孟子举过一个例子:“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权即是宜,也就是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表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只要是出于某项更高的道德原则的要求,言而无信,行而不果也未必不能接受。显而易见,“义”就是审时度势,对某个具体情境之下的行为原则进行选择和判断。
(摘编自唐士其《儒家思想对“平等”与“差异”的平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平等”与“差异”的平衡问题存在于中国与西方社会,都需由正义原则来处理。
B.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孔子遵循的忠恕之道类似于西方思想体系中的康德的绝对命令。
C.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要靠“礼”治,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主要靠“仁”的原则。
D.“义”通常指最高的伦理原则,也指对某具体情境下的行为原则进行选择和判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首段先摆出问题,提出观点,后文再分层进行阐述。
B.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王阳明的名言是为了阐述二人对孔子的儒家学说的发展。
C.文章第三段在对比中阐述“礼”的内涵实质,强调了其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阐释“义”的两方面含义,并对后一个含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中国传统社会才实现了“平等”与“差异”的平衡。
B.有了对亲人之爱这个基础,才能生发出能表现对他人之爱的处于儒家价值体系核心地位的“仁”。
C.只要有了强调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的“礼”提供的一套基本政治架构,中国传统社会就会稳定而有序。
D.孟子认为出于“义”的需要,在不同的乃至彼此冲突的行为准则之间经过权量与选择,可以接受言而无信、行而不果。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⑴明清两代,文人的聚合倾向十分明显,所谓作家往往都是某种共同体名义下的作家,而地域性文学社群丛生是一个尤其突出的文化现象。因此我们有理由将地域社群作为明清诗文研究的重要维度之一,而把大量的作家及其创作放到地域社群的语境中去考察,由此形成对明清诗文发展的某种特殊机制的认识。地域社群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社团流派,明清两代,以诗文创作为内容的文学社团流派其数甚多,台阁派、茶陵诗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神韵派、性灵派、格调派、肌理派、桐城派等已多为文学史论及。这些社团流派大部分为“泛地性”,领袖人物地位较高,往往通过文学活动创造了主流话语,数量较为有限。综观明清两代诗文创作群体,为数众多的是地域文学社群。
⑵与一般意义上的社团流派相比,地域文学社群具有一些不同的特征:其成员往往限于一个地区或郡邑,活动多在地方基层;参与者身份不等,但在文学活动中一般以“自然文化人”出现;召集者多为一地之望重者,其中不乏一时文坛领袖;维系社群存在的除文化精神外,更多的是遵守社约进行的社集活动;人际之间往往同仁相得,相互标榜,竞文才风流,少异同纷争。这样的文学社群分布很广,但以南方集聚较密,尤其江南最为集中。除大型社团如南社、鸿笔文社等外,一般规模在数十人到数人不等,结社频度高,衍生性强,名家参与,群从踊跃,形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宏大壮丽的社会基层文学景观。
⑶有两点可以看出明清文人参与社群活动的热情,一是一人参加多个社团,一是  。前者以鄞县钱光绣最为典型,钱氏竟参加了六个地方的八个社团。这种情况在社团活动极为活跃的江南地区绝不是个别现象。其他地区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与明代公安派袁氏兄弟相关的社群就至少有阳春社、南平社、蒲桃社、金粟社等数个。后者如无锡碧山吟社跨越两个朝代、延续数代人的例子并不少见。明末清初的地域性文学社群,往往肇始于晚明而延续至清代顺康,数十年甚至近百年间都有社集活动。其中一部分能够产生“雪球效应”,最终突破地域边际,从郡邑性社群变成多地区的乃至全国性的文学流派。至于像嘉道年间潜园吟社、东轩吟社那样绵延达十年,集会唱和达百次的社群,就更屡屡可见。
⑷地域本身并不能给作家群体带来地位和声誉, 无论何类人士都与政治和现实社会有某种联系。明清时代的士人对社会生活的介入程度相当高,往往在公共事件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汪如洋和管世铭在和珅威权赫奕之时皆不肯相附,甚至公开“倡言欲劾和珅”而朝野惊动。汪氏、管氏,一为秀水人,一为常州人,都属江南地域。可见软水柔山、清赏细玩并没有软化江南士人的心魂,弱化江南士人的骨力。在历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公共事件中,江南一地总有刚毅坚贞人士奋而起之,折肱碎骨,决不辱志。这时候,地域文学社群往往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复社、几社、三千剑气社、南社等皆是证明。
⑸在其各自的文学空间中,明清地域文学社群作家则较多展现的是“士”的传名焦虑和诗酒风流。徐珂《清稗类钞·著述类》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查夏重、姜西溟……在辇下为文酒之会,尝谓吾辈将来人各有集,传不传未可知,惟彼此牵缀姓氏于集中,百年以后,一人传而皆传矣。”这里京师盟会的诸位都是康熙朝翰林高才,一时之选,他们尚有传名焦虑,更何况其他一般文士了。
⑹当然,地域作家的结社活动更多的还是通过创造当下的文学氛围,立言以宣示心志,排遣心情;燕豫以展现风流,赢得闲适。前者多表现于易代之际,或某些重要事件中,后者则属于地域文学群体社集活动的普遍现象。其实即使在风雷激荡的鼎革时期,内在的反抗意识也包裹在诗酒风流和闲适潇洒之中。清初影响甚大的惊隐诗社人“乐志林泉,跌荡文酒,角巾野服,啸歌于五湖三泖之间,亦月泉吟社之流亚也”,可见其遗民社群的性质,而“跌荡文酒”则显示出明清地域文学社群普遍的活动方式。
【小题1】归有光是“唐宋派”中的一位代表人物,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他的散文名篇《  》。
【小题2】请为第⑶段画线处填上一个合适的句子。
【小题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⑷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且B.但C.于是D.因此
【小题4】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一些地域文学社群的“雪球效应”,产生了桐城派等著名泛地性社团。
B.文学社群依靠文化精神遵守社约开展活动,这一文学景观在江南最为集中。
C.明清士人介入社会生活的程度很高,有强烈政治色彩,江南士人尤有骨力。
D.明清文人参与文学社团目的是达成个人传名愿望,展现方式是立言、燕豫。
【小题5】地域社群成为选文的研究对象的原因是
【小题6】文末“内在的反抗意识也包裹在诗酒风流和闲适潇洒之中”的现象在古代文坛较为普遍,就此请举高中语文课文中一例作简要分析和评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它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中。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B.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C.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D.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B.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C.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D.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B.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C.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
D.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式。

同类题5

(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同诗歌、散文、戏剧一样,对于中国现代小说形式发展的评价,离不开五四初期的语言变革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决定性意义这个“基点”。每次语言变迁都带来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和变化。初期现代小说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也使得现代小说的复调叙述成为可能;政治文化语境下语言方式的变动,推动了小说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小说语言的政治化”带来的“标语口号”、“概述”、“讽刺”、“直语”等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小说文体带来“审美危机”,而作为对政治语言的反拨,又使小说发展了限制性语态、隐喻和幽默修辞风格等文体表现形式;30年代新媒体影响下的语言变迁,催生了新的小说语言方式,带来了现代都市新小说的形式,如跳跃的小说节奏、画报体小说、电影化小说等形式的发展;40年代小说语言的“口语化”,带来了小说形式的戏剧化追求,推动了章回体等传统小说形式的再利用和再发展。

从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角度,不仅可以准确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得与失,也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同样作为语言艺术的中国古典文学,重新来看待和审视文言之于文学形式的意义。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从当时的文化发展大目标出发,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完成了白话语言方式的确立,这种历史功绩自然不能抹杀。但当年有许多学者对五四语言革命中彻底丢弃文言文的观念和实践持保留态度,他们的言论、思考和忧虑中的合理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被人们重新认识。时过境迁,尤其是在冷静面对白话语言给文学带来的一些困境时,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学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而且很多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在各类文学文本的写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甚至创作了大量的文言诗词,其造诣也是很高的。这不仅证明了文言作为文学语言的生命力,并未因白话文的兴起而消失,而且也表明:事实上,文言也参与了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过程。

(所选文段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运用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进而推动了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
B. “小说语言的政治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现代小说文体带来“审美危机”,但客观上仍然起到了推动小说形式发展的作用。
C. 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色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但并不是所有学者都支持彻底抛弃文言文的极端做法。
D. 从语言变革的角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重新看待和审视文言文对文学形式的重大价值。
【小题2】从内容出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
A. 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历程。
B. 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得与失。
C. 语言变革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
D. 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深受语言变迁的影响。
【小题3】根据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指出文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两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