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叶嘉莹在其《迦陵论诗丛稿》中谈论《古诗十九首》有多重意蕴,她把造成《古诗十九首》的多义性归结为三个原因:一是不知作者,你便无从比附,这使它的意思反而丰富起来;二是没有明白的人称的指称,使它有了多义性;三是汉语文法的模棱性,主语、谓语、宾语或者过去式、现在式说的不是很清楚。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意思就是说:《诗经》的意义是不可能具有通达而完备的解说的。《涉江采芙蓉》这首诗通常被理解为一首情诗,那么“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到底是离乡的游子还是思夫的女子?由诗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来看,每当妻子想念丈夫时,她就想象着远方的丈夫,此刻也带着无限的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这种表现手法又叫作“示现格”。所以张啸龙在《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中表示:“实际上‘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情思。”
还有一种观点是把这首诗理解为两个场景:正当女主人公苦苦思念丈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的忧愁,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这样的“对写法”,造成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并且,用之来解读《涉江采芙蓉》,更能还原诗作的原汁原味,表情达意效果更为含蓄哀婉,同时也使男女抒情主人公之争的问题不复存在。
“诗无达诂”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我们可以思考,“同心而离居”一定是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吗?《离骚》中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并用男女之爱喻君臣之情,《涉江采芙蓉》会不会也是诉君臣之思呢?
“涉江采芙蓉”的这位贤臣,以兰泽的“芳草”喻自己高尚的品德,他要把采撷的“芙蓉”赠送给“远道”的明君,回头凝望着“旧乡”,长路漫漫,“我”已被贬,成为逐臣,“我”所怀念的朝廷和君主渐行渐远,所思在远道。虽有“同心”但已“离居”,长叹一声:只能“忧伤以终老”了。这样解释,《涉江采芙蓉》就由思妇之辞变为逐臣之词了。
《古诗十九首》作为民间文学创作,内容多写“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死生新故之感”,那么,主人公除了“弃妻”“逐臣”,也可以是朋友间的离别诗,“涉江采芙蓉”是为了赠给“在远道”的知己,高山流水的友谊使得他们同心同德,无奈相去遥远,想到便忧伤难排。
钟嵘在《诗品》中把《古诗十九首》列为上品,并评价其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这从《涉江采芙蓉》中便现端倪。仅从何者“涉江采芙蓉”入手,便可分析出多种意蕴,这也体现了文学作品的赏析采用“诗无达诂”的方法,才能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本的意蕴。
(选自曹雨《以<涉江采芙蓉>为例浅谈诗无达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叶嘉莹认为《古诗十九首》的多义性与作者、人称、汉语文法三者关系密切。
B.“诗无达诂”意思就是说:古诗词的意义是无法也不必进行具体细微解说的。
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只能解读为妻子想象远方的丈夫回望故乡思念自己。
D.《古诗十九首》被钟嵘列为《诗品》上品,因为对它的解读体现了“诗无达诂”的原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从《古诗十九首》引出了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中重要命题——诗无达诂。
B.文章解释了“诗无达诂”的意思之后接着以《涉江采芙蓉》为例做了具体分析。
C.文章对《涉江采芙蓉》作了多种解读,指出“诗无达诂”有助于全面深刻理解文本。
D.全文按照先总后分的论证思路,先提出“诗无达诂”的鉴赏原则,后从多角度分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够有多重意蕴,是因为诗无达诂的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
B.“示现格”就是把实际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活灵活现的一种修辞手法。
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从“对写法”角度解读,不是虚写却产生了虚写效果。
D.《涉江采芙蓉》可理解为思妇辞、逐臣辞、赠友诗,说明诗歌解读不可僵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9 04:02: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据统计,中国古代统一王朝、割据政权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共建立过21处都城,其中立都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长安,宋代以前,先后有十一个王朝、三位流亡皇帝和三位农民起义领袖曾把都城建在这里,历时长达1077年,这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中是绝无仅有的。另一方面,长安作为国都,其规模之大,在中国古代都城中也是少见的。盛唐时期的长安城更是首屈一指,它的面积比隋唐洛阳城大1.8倍,比明代南京城大1.9倍,比清代北京城大1.4倍。这说明,长安在周秦汉唐时期是最适宜建都的地方,
唐代以后,除李自成以外,再也没有人把都城建在长安,国都的位置逐渐由西向东转移,五代时多以洛阳和开封为都。两宋分別以开封、杭州为都,元建大都,明朝先居南京,后徙北京,清朝亦以北京为都。
为什么唐代以后的长安丧失了国都地位?一种观点认为,长安之所以失去国都地位,主要是由于长安的地理位置不太适中,地理位置固然重要,但都城的确立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并不是简单取决于地理位置,中国古代地理位置适中的都城是很少的。以“七大古都”而言,南京、杭州地处江南,开封十偏东,安阳偏北,北京更靠近东北,都不能说是“适中”,另一种观点认为,长安丧失国都地位,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具体来说,是因为唐朝中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关中距江南过于悬远,漕运不便.唐宋之际,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是客观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中心也必须移到江南去.明清之际,江南经济的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而此时的都城并不在江南,而是在北京。至于漕运的问题,则是任何一个统一王朝都不可避免的,不论都城设在哪里,都需要得到漕粮的接济,只是漕粮所占的比重有所不同而已。关中地区本来就是一个经济区,当关中经济繁荣之时、漕运开不占有重要地位;当关中经济区遭到破坏后,漕运才显得重要起来。所以经济并不是长安失去国都地住的唯一原因。
事实上,长安在唐以后失去国都地位,首先是由于长安城的彻底毁灭。《旧唐书·僖宗本纪》载:“初,黄巢据京师,九衢三内,宫室宛然。及诸道兵破贼,争货相攻,纵火焚剽,宫室、居市,闾里,十焚六七.”唐昭宗乾宁三年(896),李茂贞自岐攻入长安,“宫室塵闾,鞠为灰烬,自中和以来耳构之功,扫地尽矣”,而八年以后,朱全忠在长安的暴行导致了长安城的毁灭。据《资治通鉴》载:“全忠以其将张廷范为御营使,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长安自此遂丘墟矣。”五代时期,在诸王朝更替的过程中,关中一带又发生了一系列战争。这些战争,都曾造成大量伤亡,关中地区在唐末久经战乱,本来已经残破不堪,加上五代时期的这些战乱,就更加残破了。
(摘编自王双怀《长安城失去国都地位的原因:并不只有经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长安是古代各种政权立都次数最多的地方,历史上至少有十八次立都于此。
B.长安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都城,其面积远超过后来的洛阳、南京、北京。
C.长安在唐以后就彻底失去国都地位,各政权立都的位置逐渐由西向东转移。
D.长安失去国都地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还是关中地区战争频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立都时间长和都城规模大两方面证明长安曾是最宜建都之地。
B.文章先破后立,先反驳两个关于长安失去都城地位的论断,后提出自己观点。
C.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采用了引证法,运用许多历史文献资料进行论证。
D.文章否定经济重心南移和涪运不便等看法,证明经济并非立都与否的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长安城没有被彻底毁灭,中国历代国都的位置就不会逐渐由西向东转移。
B.既然中国古代都城地理位置“适中”的很少,那么长安失势的地理因素也很小。
C.只要前朝的都城没有被战火彻底毁灭,后朝就有在前朝都城位置立都的可能。
D.长安失势原因是很复杂的问题,长安城彻底被毁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同类题2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我指的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这也是《圣经》里提到的一种爱的方式:爱他人应如爱己。博爱是对所有人的爱,其特点是这种爱没有独占性。如果我具有爱的能力,我就会去爱我周围的人。在博爱中凝聚着同所有人的结合,人的团结和统一。博爱的 基础是认识到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同人共有的核心相比,人与人之间在才能、智力和知识上的差别微不足道。要了解这种人共有的核心,必须要深入了解人,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如果我只看到一个人的表面,那我看到的主要是使我和他分开的差别。如果我了解到他的本质,我就会看到我们的共性,我们是兄弟这一事实。这样的一种核心对核心的关系——用来取代表面对表面的关系——是一种“中心关系”。西莫尔•魏尔曾经很优美地表达过这种关系:“同样的话可以是很一般的,也可以非同一般,这要按说这些话的方式而定。说话的方式则取决于这些话发自内心的深度,而不取决于个人意志。在双方息息相通的情况下,这些话会触动对方相等的内心深度。所以一个有能力区别的人就会听得出来这些话的分量究竟有多大!”

博爱是同等人之间的爱。但虽然我们是同等的,事实上也往往不完全“同等”,因为我们是人,所以需要帮助。今天是我需要帮助,明天也许是你。有这种要求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弱小,另一个人强大。弱小是一种暂时状态,而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的能力是普遍的持续 状态。对需要帮助的人,对穷人和陌生人的爱是博爱的基础。爱自己的骨肉不足为奇。每个动物都爱自己的后代并照料他们。软弱的人爱自己的主子,因为他靠主子为生;孩子爱自己的父母,因为他需要他们。只有当我爱那些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时,我的爱情才开始发展。在《旧约》中,穷人是人爱的中心就说明了这一点,当然不仅是穷人,还有陌生人、寡妇、孤儿、民族的敌人、埃及人和伊多姆人。在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产生同情的过程中,人开始发展他的博爱。在爱自己的同时,他也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爱那些虚弱和惶恐不安的生命。同情包含着了解和认识的因素。在《旧约》里这么写道:“因为你们了解异乡人的心,因为你们也曾在埃及当过异乡人……所以你们也应该热爱异乡人!”

(摘编自弗罗姆《爱的艺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博爱则是以对需要帮助的人,对穷人和陌生人的爱为基础的。
B.弗罗姆认为,人与人的共性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而要了解这种本质,就必须深入了解人。
C.虽然每个人一生的路要靠自己走,但并非没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求助不代表自己弱小。
D.深入了解人,就是既认识到人人平等,也要清楚人与人之间事实上存在着的多方面的差别。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定义“博爱”的概念、特点,然后从主体具有“爱的能力”延伸出博爱的基础、前提和内在必然性。
B.本文以每段的起首句为该段的核心论点,层次清晰;全文围绕着“博爱”这个中心话题进行论证。
C.本文作者在写作中需要加强自己的论证力时,也要引经据典,《圣经》就多次被拿来当做道理论据。
D.例证法中的事例可以是较为具体的故事,也可以列举若干事实,第三段中的举例形式就是后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爱护动物,爱护一花一草,爱护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都体现着文中“博爱”的理念。
B.《雷雨》中周朴园的那句极具分量的话“谁指使你来的”,正好可以给西莫尔•魏尔的表述作注脚。
C.一个人拥有了“博爱”的情怀,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不难了。
D.中国民族魂鲁迅“俯首付为孺子牛”的情怀,与文中《旧约》所倡导的“博爱”观完全一致。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那个时期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学;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下移,产生了脱离王室贵族垄断的诸子百家之学。自汉代以来,学术界有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术观点:诸子百家之学出于西周王官之学。班固《汉书·艺文志》转引刘歆《七略》提出了诸子百家可能是于周朝官守的学问,各学派均与西周王官之学有知识学问上的渊源关系。但是,近代以来,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特别是胡适针锋相对地提出“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他认为诸子之学的产生是由于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已经脱离贵族统治集团的天下之治的轨道,而为解决这些问题,士人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而就形成了不同学派。
②当我们考察诸子起源问题时,会发现近代以来学界将诸子起源简单归结为“诸子出于王官之学”和“诸子不出于王官论”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其实是不合适的。从学术资源、文化背景来考察诸子之学,应该说诸子之学确实是源于西周的王官之学。诸子百家不同学派的知识基础和文化渊源,离不开王官之学的学术文化母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说法是有一些依据的。但另一方面,从诸子之学所欲解决的问题意识、建立理论体系的思想焦点来考察诸子之学,可以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均是与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动荡、社会失范、诸侯争霸的现实关怀有关,诸子之学提出的思想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亦可以说“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
③这一个视角特别能够说明儒家的起源。强调“诸子之学出于王官”是肯定儒家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的渊源;强调“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是肯定儒家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和政治功利追求。儒学的形成离不开这两个方面的考察和探寻。在先秦诸子中,真正能够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之学结合得最好的正是儒学。儒学推崇的“六艺之学”,就是源于三代时期的王官之学;儒学本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儒家那些最为杰出代表人物的代表著作,其实就是儒家子学。将儒家的“六艺之学”与诸子之学结合起来,才构成完整的儒学。儒学之所以能够在诸子百家中取得最大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学派是最为重视对夏商周的文明体系的继承的学派,他们自称“述而不作”,通过“六艺之学”的整理、传播,继承了三代时期的优秀华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儒学又最希望通过切近的血缘观念、家族伦理来建立维护社会关系、国家秩序、天下安泰的价值体系、文化理想。
④由此可见,儒家的“经”与“子”各有自己的思想特点和文化功能。从文化的渊源与地位来说,“经”是文化根本,“子”不过是文化枝叶;从思想创新与建构来说,“子”是思想主体,而“经”则不过是思想资源。和其他诸子学派比较而言,儒家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结合。以这个观点来考察儒学,可以找到儒学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改编自朱汉民《儒学的六经、诸子与传记》)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章①~③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以来,学者们都认为诸子之学与西周王官之学存在渊源关系,诸子百家的主张皆出自王官之学。
B.近代以来,对“诸子出于王官之学”持怀疑态度的学者提出了诸子之学产生于解决现实问题需要的新看法。
C.儒家那些杰出代表人物所著的包含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和务实的政治功利追求的代表著作都属于儒家子学。
D.相对于诸子百家,儒学能够取得最大的成功是因为它最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重视思想的创新与建构。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两段对“诸子出于王官之学”和“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辨析,为下文对儒学的论述做了支撑。
B.对于“诸子之学”的产生,作者没有简单地倾向于诸子之学“出于王官”或“不出于王官”,而是提出了自己认为更合理的看法。
C.文章在第③段以儒学为例,证明了诸子百家之学的完整性取决于其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其他诸子之学真正结合的程度。
D.文章对儒学的阐述从历史传承和现实关怀两个方面展开,表明儒家的“经”与“子”各有特点,并阐明了二者间的关系。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诸子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汉代以来为学者普遍认同的“诸子之学出于王官”,在后代受到了挑战。
B.诸子百家的形成离不开对春秋时代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离不开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
C.儒学在发展中致力于文化传承和积累自己的思想资源,这是其学术思想体系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D.儒家的“经”是其文化根本,代表了儒家的文化传承,而“子”是其思想主体,代表了儒家的现实关怀,二者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儒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全书来看,《水浒》的结构不是有机的结构。我们可以把若干主要人物的故事分别编为各自独立的短篇和中篇而无割裂之感。但是,从一个人物的故事看来,《水浒》的结构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在这一点上,足可证明《水浒》当其尚为口头文学的时候是同一母题而各自独立的许多故事。
这些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在结构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大概而言,第一,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第二,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避免平铺直叙。试以林冲的故事为例。林冲故事,从岳庙烧香到水泊落草,一共有五回书,故事一开始就提出那个决定了林冲命运的问题,从此步步向顶点发展,但这根发展的线不是垂直的一味紧下去的,而是曲折的,一松一紧的;判决充军沧州,是整个故事中间的一个大段落,可不是顶点,顶点是上梁山,林冲故事也就于此结束。在这五回书中,行文方面,竭尽腾挪跌宕的能事,使读者忽而愤怒,忽而破涕为笑,刚刚代林冲高兴过,又马上为他担忧。甚至故事中的小插曲(如林冲路遇柴进及与洪教头比武)也不是平铺直叙的。这一段文字,先写林冲到柴进庄上,柴进不在,林冲失望而去,却于路上又碰到了柴进(柴进出场这一段文字写得有声有色),后来与洪教头比武。林冲比武这小段的插写,收尾不过千余字,可是,写得多么错综而又富于变化。说要比武了,却又不比,先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却又半真(洪教头方面)半假(林冲方面),于是柴进使银子叫解差开枷,又用大锭银作注,最后是真比,只百余字就结束了;但这百余字真是简洁遒劲,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林冲武艺的高强。这一小段千余字,还把柴进和洪教头两人的面目也刻画出来了,笔墨之经济,达到了极点。再看杨志的故事。杨志的故事一共只有三回书,一万五六千字,首尾三大段落:卖刀,得官,失陷生辰纲。
在结构上,杨志的故事和林冲的故事是不同的。林冲故事先提出全篇主眼,然后一步紧一步向顶点发展,杨志故事却是把失意、得志、幻灭这三部曲概括了杨志的求官之梦,从结构上看,高潮在中段。在权贵高俅那里,杨志触了霉头,但在另一权贵梁中书那里,杨志却一开始就受到提拔,似乎可以一帆风顺了,但在权贵门下也并不容易。奴才中间有派别,经常互相倾轧。梁中书用人不专,注定了杨志的幻灭。同时也就注定了黄泥冈上杨志一定要失败。故事发展的逻辑是这样的,但小说结构发展的逻辑却经过一连串的一正一反的螺旋到达顶点。杨志一行人还没出发,吴用他们已经布好了圈套,这在书中是明写的;与之对照的,便是杨志的精明的对策。读者此时急要知道的,是吴用等对于此十万贯金珠究竟是“软取”呢或是“硬取”?如果“软取”,又怎样瞒过杨志那精明的眼光?这谜底,直到故事终了时揭晓,结构上的纵横开合,便是这样造成的。
以上是对于《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的一点粗浅的意见。如果要从《水浒》学习,这些便是值得学习的地方。自然,《水浒》也还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例如人物的对白中常用当时的口头语,因而使得我们如闻其声;又如动作的描写,只用很少几个字,就做到了形象鲜明,活跃在纸上。…这些都应该学习,但是从大处看,应当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的,还是它的人物描写和结构。在这上头,我的偏见,以为《水浒》比《红楼梦》强些。虽然在全书整个结构上看来,《红楼梦》比《水浒》更近于有机的结构,但以某一认得故事作为独立短篇而言,如上所述,《水浒》结构也是有机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浒》故事在它还作为口头文学传播时,应当是在同一个母题下面各自独立的许多故事,这些独立故事的内部结构很严密,也是有机的。
B.林冲的故事紧张生动,但又不是垂直的一味紧下去的,而是曲折的,一松一紧,张弛结合。作者竭尽腾挪跌宕的能事,写得有声有色。
C.施耐庵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来结构故事,让每一个独立的故事发展变化多端,跌宕起伏,前后勾连紧密,而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
D.如果把《水浒》中若干主要人物的故事分别编为各自独立的短篇或中篇,不会有什么割裂的感觉,所以说,《水浒》的结构不是有机的结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茅盾评论林冲的故事,突出了原文情节发展的顿挫开阖,对它作了极扼要的叙述,从而提出这段文字写得“错综而富于变化”。
B.施耐庵写杨志的故事和林冲的故事在结构上不同,杨志的故事结构发展的逻辑是经过一连串的一正一反的螺旋到达顶点。
C.写林冲的故事,甚至故事中与洪教头比武的小插曲也写得一波三折,颇有余味。作者的评论是:“写得多么错综而又富于变化。”
D.杨志故事发展的逻辑是先写杨志的失意,继而写他的得志,最终写他求官梦的幻灭。作者评论其故事的发展是“纵横开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浒》小说结构松散,各个独立的小故事游离于整个故事的整体,这结构上的硬伤使茅盾先生对《水浒》结构是有机的持否定态度。
B.从全书看来,《水浒》主要是单线发展,每个好汉的故事既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一环扣一环,互相贯联,所以说《水浒》的结构不是有机的结构。
C.矛盾赞成《水浒》单个独立的人物故事的结构是严密的,甚至又是有机的。很难想象删掉了林冲、杨志等故事的《水浒》怎么去吸引人。
D.茅盾认为,《水浒》的结构也是有值得学习的。虽从整体结构而言《水浒》略输于《红楼梦》,但要看某一个人物的故事,《水浒》结构是有机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地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年间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接”,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诗达到了高峰,与文人们的自觉努力是分不开的,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B.在唐代治乱两种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与文人们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有很大关系。
C.在唐代,建安气骨为诗人们所推崇,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彼此融合。
D.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目的,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唐诗达到顶峰的因素。
B.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阐述了唐代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都强调诗歌的气骨。
C.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证明盛唐诗人善于捕捉人生共同感受,这是盛唐诗为大多数人接受的原因之一。
D.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全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内容除以上几点之外,还有很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文人们能够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地思考,这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
B.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就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
C.唐代诗歌中所表现的普遍性人情和人生共同感受,达到了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原因。
D.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也许是当下文人最应该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