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全书来看,《水浒》的结构不是有机的结构。我们可以把若干主要人物的故事分别编为各自独立的短篇和中篇而无割裂之感。但是,从一个人物的故事看来,《水浒》的结构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在这一点上,足可证明《水浒》当其尚为口头文学的时候是同一母题而各自独立的许多故事。
这些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在结构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大概而言,第一,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第二,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避免平铺直叙。试以林冲的故事为例。林冲故事,从岳庙烧香到水泊落草,一共有五回书,故事一开始就提出那个决定了林冲命运的问题,从此步步向顶点发展,但这根发展的线不是垂直的一味紧下去的,而是曲折的,一松一紧的;判决充军沧州,是整个故事中间的一个大段落,可不是顶点,顶点是上梁山,林冲故事也就于此结束。在这五回书中,行文方面,竭尽腾挪跌宕的能事,使读者忽而愤怒,忽而破涕为笑,刚刚代林冲高兴过,又马上为他担忧。甚至故事中的小插曲(如林冲路遇柴进及与洪教头比武)也不是平铺直叙的。这一段文字,先写林冲到柴进庄上,柴进不在,林冲失望而去,却于路上又碰到了柴进(柴进出场这一段文字写得有声有色),后来与洪教头比武。林冲比武这小段的插写,收尾不过千余字,可是,写得多么错综而又富于变化。说要比武了,却又不比,先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却又半真(洪教头方面)半假(林冲方面),于是柴进使银子叫解差开枷,又用大锭银作注,最后是真比,只百余字就结束了;但这百余字真是简洁遒劲,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林冲武艺的高强。这一小段千余字,还把柴进和洪教头两人的面目也刻画出来了,笔墨之经济,达到了极点。再看杨志的故事。杨志的故事一共只有三回书,一万五六千字,首尾三大段落:卖刀,得官,失陷生辰纲。
在结构上,杨志的故事和林冲的故事是不同的。林冲故事先提出全篇主眼,然后一步紧一步向顶点发展,杨志故事却是把失意、得志、幻灭这三部曲概括了杨志的求官之梦,从结构上看,高潮在中段。在权贵高俅那里,杨志触了霉头,但在另一权贵梁中书那里,杨志却一开始就受到提拔,似乎可以一帆风顺了,但在权贵门下也并不容易。奴才中间有派别,经常互相倾轧。梁中书用人不专,注定了杨志的幻灭。同时也就注定了黄泥冈上杨志一定要失败。故事发展的逻辑是这样的,但小说结构发展的逻辑却经过一连串的一正一反的螺旋到达顶点。杨志一行人还没出发,吴用他们已经布好了圈套,这在书中是明写的;与之对照的,便是杨志的精明的对策。读者此时急要知道的,是吴用等对于此十万贯金珠究竟是“软取”呢或是“硬取”?如果“软取”,又怎样瞒过杨志那精明的眼光?这谜底,直到故事终了时揭晓,结构上的纵横开合,便是这样造成的。
以上是对于《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的一点粗浅的意见。如果要从《水浒》学习,这些便是值得学习的地方。自然,《水浒》也还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例如人物的对白中常用当时的口头语,因而使得我们如闻其声;又如动作的描写,只用很少几个字,就做到了形象鲜明,活跃在纸上。…这些都应该学习,但是从大处看,应当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的,还是它的人物描写和结构。在这上头,我的偏见,以为《水浒》比《红楼梦》强些。虽然在全书整个结构上看来,《红楼梦》比《水浒》更近于有机的结构,但以某一认得故事作为独立短篇而言,如上所述,《水浒》结构也是有机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浒》故事在它还作为口头文学传播时,应当是在同一个母题下面各自独立的许多故事,这些独立故事的内部结构很严密,也是有机的。
B.林冲的故事紧张生动,但又不是垂直的一味紧下去的,而是曲折的,一松一紧,张弛结合。作者竭尽腾挪跌宕的能事,写得有声有色。
C.施耐庵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来结构故事,让每一个独立的故事发展变化多端,跌宕起伏,前后勾连紧密,而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
D.如果把《水浒》中若干主要人物的故事分别编为各自独立的短篇或中篇,不会有什么割裂的感觉,所以说,《水浒》的结构不是有机的结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茅盾评论林冲的故事,突出了原文情节发展的顿挫开阖,对它作了极扼要的叙述,从而提出这段文字写得“错综而富于变化”。
B.施耐庵写杨志的故事和林冲的故事在结构上不同,杨志的故事结构发展的逻辑是经过一连串的一正一反的螺旋到达顶点。
C.写林冲的故事,甚至故事中与洪教头比武的小插曲也写得一波三折,颇有余味。作者的评论是:“写得多么错综而又富于变化。”
D.杨志故事发展的逻辑是先写杨志的失意,继而写他的得志,最终写他求官梦的幻灭。作者评论其故事的发展是“纵横开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浒》小说结构松散,各个独立的小故事游离于整个故事的整体,这结构上的硬伤使茅盾先生对《水浒》结构是有机的持否定态度。
B.从全书看来,《水浒》主要是单线发展,每个好汉的故事既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一环扣一环,互相贯联,所以说《水浒》的结构不是有机的结构。
C.矛盾赞成《水浒》单个独立的人物故事的结构是严密的,甚至又是有机的。很难想象删掉了林冲、杨志等故事的《水浒》怎么去吸引人。
D.茅盾认为,《水浒》的结构也是有值得学习的。虽从整体结构而言《水浒》略输于《红楼梦》,但要看某一个人物的故事,《水浒》结构是有机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6 12:12: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前,人工智能的计算力、识别力快速发展,但想象力、创造力仍有不足。为破解这一局限,科学家设计出一套类似“猫鼠游戏”的技术,让人工智能在自动学习中变得更“聪明”。这种技术被称为“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日前将其评为2018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之一。

人工智能的识别能力有赖于海量样本学习,比如给它“看”数以百万计的鸟类图片,它才能“学会”辨认鸟类,而生成逼真的鸟类图像则更难。其局限性在于,有些事物缺乏海量样本,而且这种学习还依赖人类的“灌输”,缺少自主性。这限制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特别是向想象力、创造力这种更高层次的进阶。

美国人伊恩·古德费洛2014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读博士时想出一套设计方案:用两个神经网络,进行数字版的“猫鼠游戏”——一个负责“造假”,一个负责“验真”,从而在对抗中不断提高。

负责“造假”的神经网络称为“生成网络”,它依据所“见过”的图片来生成新图片,这需要它总结规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负责“验真”的神经网络称为“判别网络”,它需要凭训练累积的“经验”,来判断某张图片是真实事物,还是生成网络“自创”的“假货”。

“生成网络”并非一开始就足够“聪明”,比如它可能“认为”鸟类会有3条腿,这样的“假货”当然很容易被发现。但随着机器学习的深入和反复对抗练习,生成网络对事物的理解越发深刻,最终生成足以“以假乱真”的作品。这样的神经网络具有广泛应用价值。比如在自动驾驶领域,人工智能如果创造出海量接近真实的合成图片,包含各种情形下的行人、障碍物等路况,自动驾驶系统使用这些图片展开自我训练,将有助于大幅提高应用性。从技术上看,对抗性神经网络已经接近成熟。来自美国芯片企业英伟达的研究人员用明星照片训练出一套系统,进而生成了数百张根本不存在但看起来很真实的人脸照片。

展现巨大潜力的同时,这项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比如不法分子可能利用此类系统制造出图片甚至视频来混淆视听,给监管、安全带来新挑战。古德费洛就表示,他当前的研究重心就在于避免这类技术的滥用问题,希望它“不至于误入歧途”。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刘成林介绍说,中国的研究机构目前致力于研究对抗性神经网络理论的进一步改良及优化。对抗性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算法和应用,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企业界则更倾向于把技术应用在服务中,并在一些领域达到了业界领先。比如,利用这项技术构建语音识别框架,或借此技术生成训练数据集以优化车牌精准识别功能。

(选自2018年04月0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可以让人工智能在自动学习中更“聪明”,它的出现有利于解决人工智能想象力不足、创造力不足这些问题。
B.负责“造假”的“生成网络”可以依据所“见过”的图片生成新图片能够判断某张图片是真实事物还是“自创”的“假货”。
C.“生成网络”通过深人学习和反复对抗练习,对事物的理解会越发深刻,最终生成足以“以假乱真”的作品。
D.“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发展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给监管、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因此需要研究避免这类技术滥用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存在的不足,引出对“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的阐述。
B.文章用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这一事例来论证对抗性神经网络已接近成熟。
C.文章分“生成网络”和“判别网络”两个部分介绍人工智能新技术,并阐释了二者的功能。
D.文章在指出对抗性神经网络巨大潜力的同时,也注意到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辩证意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如果创造出海量接近真实的合成图片,自动驾驶系统据此展开自我训练,那么无人驾驶车辆就可以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
B.诞生于美国的“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是美国人古德费洛设计的,目前古德费洛的研究重心转移到了避免这类技术的滥用问题上。
C.英伟达的研究人员用明星照片训练出的系统可以深入学习并进行反复的对抗性练习,最终生成“以假乱真”的人脸照片。
D.“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受到了中国企业界的重视,并且在服务领域达到了业界领先水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容膝   
贾大山
东门里有个大觉寺,寺内有一方青石,上刻两个大字:“容膝”;又刻一行小字:“晦翁书”。原来这块石刻放在一个大殿的角落里,尘封垢染,无人问津。到了八十年代,寺内的工作人员把它拓片装裱,先是文人墨客喜爱,后来平常百姓也争着买。于是“容膝”拓片除了在寺内零卖,也批发到“四宝斋”。
“四宝斋”就在大觉寺的对面,卖文房四宝、名人字画。主人是一对年轻夫妇,一个叫文霄,一个叫玉素,一个能写,一个爱画。
“四宝斋”的顾客并不多,卖绿萝卜的老甘却是这里的常客。老甘是个种田人,认不得几个字,但是非常喜欢“四宝斋”。他说全城里的买卖,哪一家也不如“四宝斋”的买卖做得文雅,买的文雅,卖的也文雅。每天,他把放着半笸箩绿萝卜的小车儿朝“四宝斋”门口一撂,就钻到店堂里去了,一边取暖,一边瞅摊,一边看文霄夫妇做买卖。
老甘望着装裱精致的“容膝”拓片,问了一句:“那个黑片子,卖多少钱?”
“七十。”文霄告诉他。
“呀,好贵也!”老甘吐吐舌头,悄悄说。
“写字的人贵。”文霄也很喜欢老甘,生意不忙了,爱和老甘聊天。他说“晦翁”不是别人,就是朱熹,南宋的大哲学家。
“老朱有两下子!”老甘说,“这两个字,写得是不赖!”
“其实,‘容膝’是陶渊明的话。”老甘正赞叹着,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走进来。玉素在后面的小屋里说:“对,是陶渊明的话。”
“‘倚南窗以寄傲……’”眼镜背诵道。
“‘审容膝之易安。①’”玉素在屋里接了下句。文霄一拍手说:“对,是有这么两句!”
柜台里面一句,柜台外面一句,屋里一句,三个人津津有味地谈论着。他们越谈越投机。
眼镜问到“容膝”拓片的价钱时,文霄十分友好地说:
“别人买七十,你买……”
“我买一幅,也优惠优惠吧!”文霄还没说完,走进来一个胖老头,淡淡的眉毛,疏疏的胡子,披一件细毛羊皮袄,玩两个健身球儿。他说他最喜欢名人字画,客厅里挂了一幅“难得糊涂”,卧室里挂了一幅“吃亏是福”,书房里想挂一幅“容膝”……
“三间房屋?”眼镜问。
“四间,吃饭屋里就不挂什么了。”
“几口人?”
“两口,我和老伴。孩子们,我谁也不跟,他们那里人来人往,又有电话,麻烦!”
说完笑了,笑得十分得意。
文霄正要取货,“没货了。”——玉素从屋里走出来,似笑非笑地打量着胖老头说。
玉素指着一幅国画说:
“我看你不如买了这幅《八骏图》吧,你看这八匹马,奋蹄扬鬃,一匹一个模样儿,多么精神!”
“多少钱?”
“一百。”
“行,它更名贵!”
胖老头买了《八骏图》,刚刚走出店门,玉素就把嘴儿一撇,说:
“哼,两口人四间房屋,好大的膝盖儿呀!”
“他买《八骏图》最合适了!”眼镜忍不住,哧哧笑了,“他那屋里可以跑马!”
笑了一回,玉素望着眼镜说:
“您在哪儿工作?”
“县政府。”
“什么机关?”
“小机关。”
“机关再小也有名字。”
“地名办公室。”
“噢——”玉素看看文霄,“还有这么个办公室?”
“无权无势,清水衙门!”眼镜的脸红了,通红通红。
“住哪儿?”玉素又问。
“梁家胡同。”眼镜的脸又白了,寡白寡白,“一家三代五口人,住在两间平房里,一间不到九平方米……”
“看看看。”老甘两手一摊。
“这就叫苦乐不均!”眼镜嚷了一声。然后对玉素说,他也想买一幅朱子珍迹。玉素笑了笑说:
“真的没货了。”
“这一幅……”眼镜指指挂着的拓片。
“那是样品,不卖。”
眼镜望着那拓片,待了一会儿,只好走了。
老甘看看文霄,看看玉素,奇怪地问:“怎么,两位都不卖给?”
“一位有贪心,一位有怨心,都不适合挂‘容膝’。”玉素说。
“谁挂才适合呢?”
“你挂最适合了。”玉素笑笑说,“你们老两口,两间小茅屋,屋前一棵垂柳,屋后一片菜畦,无忧无虑无争无求地过日子,多么安闲快活?‘审容膝之易安’,最不容易做到的是那个‘安’字,你做到了。”
“不也不也,我也没做到!”老甘摇摇手,咧着大嘴笑了,“天一暖和,我也要盖新房了,不要那么大,也不能那么小,客厅、书房用不着,只能‘容膝’也不行。老伴嚷着买洗衣机哩,买了放在哪儿?人生在世,贪心不可有,怨心不可有,但是哪能无所求呢?你看我现在就有所求了——”
外面过来一群红男绿女,老甘慌慌走出,野着嗓子吆喝起来:
“绿萝卜!又甜又脆的绿萝卜!”
文霄和玉素,听着那洪亮的叫卖声,相对无语。听了一会儿,两人一齐说:
“老甘,大觉人也!”
(选自《1992年全国短篇小说佳作选》,有删节)
【小题1】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容膝”拓片展开,请简要概括。
【小题2】简要分析老甘的人物形象特点。
【小题3】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处句子。
(1)玉素从屋里走出来,似笑非笑地打量着胖老头说。
(2)眼镜的脸又白了,寡白寡白。
【小题4】小说中的人物对“容膝”的态度和认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传统与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刘倩
鲁迅的通过转变国人的思想意识,振兴疲弱的旧中国的理想,我们称之为“精神至上观”或“精神至上主义”。精神至上主义是鲁迅思想模式的一个特征,而这一思想特征的形成依据又主要与儒家文化传统有关。精神至上主义作为鲁迅的一种思想模式,它需要长期的环境、心理、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训练才能形成。就鲁迅的精神结构形成的历史文化语境而言,鲁迅从小受到的是正规的儒家文化的教育,他的最直接的文化环境是一个以儒家传统为信仰的正统家庭,鲁迅的精神结构在本质上是与儒家传统紧密传承的。鲁迅之所以被誉为“民族魂”,之所以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而没有成为昙花一现的思想者,之所以始终没有失去他的现实意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脚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
鲁迅的“个人”是指一种独立人格,而这种独立人格又是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所以他才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最终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上来。在鲁迅看来,个人化的思想是历史进化和社会解放的动力之源。他所强调的人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而且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值标准。他所提倡的是与肯定个性精神和思想意识的重要地位合拍的文化价值,他所反对的一般也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生思想和作为虽也不断地变化,但始终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
鲁迅走上文艺的道路是出于他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作为文艺家的鲁迅,也正是自觉用这样一种价值原则去选择文化和接受文化的选择。鲁迅批判政治和张扬文艺并非他真正的和最终的目的。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变,即人的精神的独立。概而言之,从存在角度说,这种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否是一种自觉,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十分复杂,但无可辩驳的是鲁迅的思维所触及的许多方面都体现出精神至上的思想倾向。同时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一生的精神活动中,构成了某种反复和不断出现的现象,这说明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
儒家思想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心学模式。心学模式在中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深入人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儒学的突出人的心智功能的思想倾向,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逻辑,这不仅表现在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中,在实际的历史行为里,人们也从未忘记“民心”,忘记“人的因素”等,对人的精神的表达、理解和强调有时甚至有些过分。由于这种思想模式是以一种文化基因的形式在鲁迅的精神结构中加以延续的,因而他本人没有清醒地察觉或是干脆没有察觉也是十分正常的,我们却不能因此对鲁迅的思想模式与儒家心性之学的密切关系视而不见。
(选自《文学教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最终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直接导致鲁迅独立人格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
B.鲁迅思想模式的一个特征是精神至上观,而这一思想特征的形成依据与儒家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系。
C.作为鲁迅思想模式的“精神至上观”,是在长期的环境、心理、知识的转化和思想的训练中积淀而成的。
D.我们可以清楚梳理“精神至上观”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否是一种自觉,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围绕着鲁迅之所以被称为“民族魂”的原因,深入剖析了儒家文化对鲁迅的影响。
B.文章论证鲁迅“个人”的内涵,先后从“尊个性而张精神”“ 评判历史文化的价值标准”“没放弃思想启蒙”三个层面进行剖析。
C.文章论述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是基于他看准了精神独立是善于改变人的思想。
D.文章最后论证了鲁迅的精神结构中深深融入了“突出人的心智功能”这一思想,因此他的思想模式与儒家心性之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所强调的人的精神,既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值标准,又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
B.鲁迅一生思想和作为虽不断变化,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他反对的一般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
C.鲁迅从小接触的是一个以儒家传统为信仰的正统家庭,在本质上,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儒家传统紧密传承。
D.儒学的突出人的心智功能的思想模式以一种文化基因的形式在鲁迅的精神结构中延续着,鲁迅对此没有清醒地察觉或干脆没有察觉也是正常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生态学和美学各自研究对象的交叉部分,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的关系,美学研究人与现实(自然、社会、艺术)的审美关系。生态学和美学的结合点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生态学研究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也包括人与其环境、与其他物种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也是美学的研究对象,生态美学不仅研究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研究人和自身的和谐关系。
从学科性质上,生态美学的最终落脚点在美学,而美学的最终依据在哲学,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为生态美学找到其哲学依据。中国《周易》及道家思想、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哲学、印度《奥义书》等人类早期的哲学、宗教典籍里蕴涵了万物生成的思想。老子认为人和万物拥有同一个,那就是“道”,庄子也主张物我合一的自然哲学。人与万物同构、同源、同具有道性或神性,这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首先,人与万物交换能量。人需要阳光、水、空气、食物,如果这些被污染被破坏,必然殃及人类自身。人的生命得以延续,时刻离不开自然界,所以人类应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其次,人与万物交换信息。人情感反映都是在与万物共在中发生、发展的,而不仅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结果。再次,人与万物的关系不可能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在于我与你的关系,是互为主体的关系。万物的欣欣向荣必然使人感觉愉快,万物的肃杀衰败必然使人心生哀戚。从人和万物的生成角度,我们不仅能够找到生态美学的学科依据,也能够找到生态伦理学的学科依据。
西方现代美学所探讨的人与万物之间的审美关系与现代生态学关于人和万物相互依赖关系的观点具有一致性。首先,认识论美学把人和审美对象的关系理解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现代美学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对象有了知觉和情感,与人心灵得以沟通,因此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不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间性的关系。其次,传统美学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对立起来,认为只有后者涉及真理,而现代美学认为它们原本就是共生的、同根同源的,思维包含了感性,艺术揭示着真理。
从研究方法上,生态美学可能引入自然科学方法,但是更根本的是人文科学的方法,如现代解释学的体验、表达、理解等。数学可以给我们提供准确的数字,比如某些物种的数量及分布,使我们对于生态状况有直观的了解,但是数学不能解决生态美学的问题。庄子体会到鱼在水中畅游的快乐,现代人体会到藏羚羊趋于灭绝的痛苦,只能进行体验和解释,不能以科学实验来证明。
【小题1】下列关于生态美学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美学研究生态学和美学的交叉部分,即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B.生态美学最终落脚于美学,它以美学为基础,是美学的一个分支。
C.生态美学研究主体的人与客体的自然的共生、同构、同源的关系。
D.生态美学是以体验、表达、理解等人文科学研究方法为其研究方法的。
【小题2】下列对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早期的哲学、宗教典籍里蕴涵的人与万物同具有道性或神性的万物生成的思想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B.老子所说的“道”、庄子的“物我合一”,表达了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思想,这也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C.人与万物交换能量,离开自然界,人的生命无法延续,人与万物这种同构、共生的关系,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D.人与万物交换信息,人的情感反映源自改造自然万物,人与万物的这种同源关系,但也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小题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态美学还要研究人和自身的和谐关系,这是生态学和美学不曾涉及的领域。
B.万物荣,人悦;万物衰,人哀。表明人的情感受万物的支配,随万物的变化而变化。
C.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存在。
D.生态美学是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科学实验的方法是不能解决生态美学的任何问题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是一条璀璨星河,它的精神和血脉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涵养作用,对世界众多艺术家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尤其是当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发展处于困境之时,中国传统艺术更是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启迪了一大批现代艺术家,他们从中汲取营养,摸索前行。在很多西方艺术史论家眼里,中国传统艺术是世界艺术的高峰。

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影响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欧洲,当时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国画等商品一直流行于欧洲的上层社会中。在法国,中国的龙凤图案常被运用于各类织物中。15世纪意大利和法国的瓷器制作,盛行模仿中国青花瓷器造型。18世纪法国“罗可可”绘画大师让˙安东尼˙华托青年时期曾研究中国的《百戏图》,他的作品《发舟西苔岛》具有明显的中国意味和东方艺术特色。著名的评论家雷文曾说:“凡于中国宋代之风景画研究有素者,一见华托此作,必讶其风景之相似,其画中远山犹保持作者之生命,青峰缥缈,用单色作烟云。华托所惯为者,亦中国山水画最显著之特色也。”日本学者小林太市郎认为应该将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罗可可”艺术称为“中国-法国式”。19世纪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则因为具有浓郁东方意味的艺术语言,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误生在19 世纪雅典废墟上的中国画家”。

19世纪中叶,摄影术的发明,给西方传统写实绘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陷入了困境,艺术家开始寻求新的出路,此时,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了西方艺术家以启迪,使得西方艺术在现代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行。一些杰出的画家诸如凡˙高、高更、毕加索、马蒂斯、克里姆特、大卫˙霍克尼等,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吸取中国艺术的养分,探索出全新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杰作,对世界艺术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诚然,一些西方艺术家和学者认为日本浮世绘对西方现代艺术有过重要的影响,不过,凡是知晓世界艺术史的人都知道,日本艺术并不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形成的。尽管后印象派的画家是从日本浮世绘中获取了灵感,但是日本浮世绘的画法,则是来自中国唐代绘画及明代画家陈洪绶和萧云从的作品。正如毕加索所说:“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中国人的艺术;其次是日本,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中国。”

在漫长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中国历代艺术家在实践中探索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超技巧的艺术样式,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在世界艺术史上居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为世界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审视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更能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桂小虎《东方的启迪——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绘画的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对世界文化艺术影响巨大,因此,被西方艺术史论家公认为世界艺术的高峰。
B.早在14世纪,随着中国瓷器、丝绸和国画等商品在欧洲上层社会的流行,中国传统艺术就影响到了欧洲及法国。
C.发明于19世纪中叶的摄影术对西方传统写实绘画冲击很大,受中国传统艺术启迪,西方绘画艺术得以突破困境。
D.中国传统艺术特色鲜明,技巧高超,体系完整,地位不可替代,因而为世界艺术发展作出了最突出的贡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总述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文化艺术尤其是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影响,点明其在世界艺术中的地位。
B.第二、三两段按照历史时代顺序,具体论述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巨大影响,紧密照应第一段相关内容。
C.结尾一段重申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地位及贡献,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并在段末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D.在论述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影响过程中,文章釆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大大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国绘画大师让˙安东尼˙华托的作品《发舟西苔岛》具有明显的中国意味和东方艺术特色,其中的风景以及画法与中国宋代风景画非常相似。
B.“罗可可”艺术被认为应称作“中国一法国式”,安格尔被称为“误生在19世纪雅典废墟上的中国画家”,足见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影响之大。
C.凡˙高、高更、毕加索、马蒂斯等杰出画家之所以能探索出全新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大批艺术杰作,与他们善于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分不开。
D.有人认为,日本浮世绘对西方现代艺术有过重要影响。作者对这一观点不以为然,因为日本浮世绘画法也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基础上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