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据统计,中国古代统一王朝、割据政权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共建立过21处都城,其中立都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长安,宋代以前,先后有十一个王朝、三位流亡皇帝和三位农民起义领袖曾把都城建在这里,历时长达1077年,这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中是绝无仅有的。另一方面,长安作为国都,其规模之大,在中国古代都城中也是少见的。盛唐时期的长安城更是首屈一指,它的面积比隋唐洛阳城大1.8倍,比明代南京城大1.9倍,比清代北京城大1.4倍。这说明,长安在周秦汉唐时期是最适宜建都的地方,
唐代以后,除李自成以外,再也没有人把都城建在长安,国都的位置逐渐由西向东转移,五代时多以洛阳和开封为都。两宋分別以开封、杭州为都,元建大都,明朝先居南京,后徙北京,清朝亦以北京为都。
为什么唐代以后的长安丧失了国都地位?一种观点认为,长安之所以失去国都地位,主要是由于长安的地理位置不太适中,地理位置固然重要,但都城的确立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并不是简单取决于地理位置,中国古代地理位置适中的都城是很少的。以“七大古都”而言,南京、杭州地处江南,开封十偏东,安阳偏北,北京更靠近东北,都不能说是“适中”,另一种观点认为,长安丧失国都地位,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具体来说,是因为唐朝中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关中距江南过于悬远,漕运不便.唐宋之际,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是客观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中心也必须移到江南去.明清之际,江南经济的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而此时的都城并不在江南,而是在北京。至于漕运的问题,则是任何一个统一王朝都不可避免的,不论都城设在哪里,都需要得到漕粮的接济,只是漕粮所占的比重有所不同而已。关中地区本来就是一个经济区,当关中经济繁荣之时、漕运开不占有重要地位;当关中经济区遭到]破坏后,漕运才显得重要起来。所以经济并不是长安失去国都地住的唯一原因。
事实上,长安在唐以后失去国都地位,首先是由于长安城的彻底毁灭。《旧唐书·僖宗本纪》载:“初,黄巢据京师,九衢三内,宫室宛然。及诸道兵破贼,争货相攻,纵火焚剽,宫室、居市,闾里,十焚六七.”唐昭宗乾宁三年(896),李茂贞自岐攻入长安,“宫室塵闾,鞠为灰烬,自中和以来耳构之功,扫地尽矣”,而八年以后,朱全忠在长安的暴行导致了长安城的毁灭。据《资治通鉴》载:“全忠以其将张廷范为御营使,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长安自此遂丘墟矣。”五代时期,在诸王朝更替的过程中,关中一带又发生了一系列战争。这些战争,都曾造成大量伤亡,关中地区在唐末久经战乱,本来已经残破不堪,加上五代时期的这些战乱,就更加残破了。
(摘编自王双怀《长安城失去国都地位的原因:并不只有经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长安是古代各种政权立都次数最多的地方,历史上至少有十八次立都于此。
B.长安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都城,其面积远超过后来的洛阳、南京、北京。
C.长安在唐以后就彻底失去国都地位,各政权立都的位置逐渐由西向东转移。
D.长安失去国都地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还是关中地区战争频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立都时间长和都城规模大两方面证明长安曾是最宜建都之地。
B.文章先破后立,先反驳两个关于长安失去都城地位的论断,后提出自己观点。
C.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采用了引证法,运用许多历史文献资料进行论证。
D.文章否定经济重心南移和涪运不便等看法,证明经济并非立都与否的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长安城没有被彻底毁灭,中国历代国都的位置就不会逐渐由西向东转移。
B.既然中国古代都城地理位置“适中”的很少,那么长安失势的地理因素也很小。
C.只要前朝的都城没有被战火彻底毁灭,后朝就有在前朝都城位置立都的可能。
D.长安失势原因是很复杂的问题,长安城彻底被毁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8 12:01: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在既有的殷商甲骨文残片中,已经多次出现“登人”字样。这里的“登人”即登记人口的意思。当时的登记人口是以人丁为计量单位,目的是征集兵丁组建军队。西周时创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据《周礼》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当时已设立了掌握户籍的官职“司民”。

秦朝户籍管理更加严格和完备,登记的内容非常详细,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的或未经官府批准而檀自更籍的,统统严加惩罚,还做出了迁徒时必须审核和必须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

汉代的户籍管理实行“编户齐民”,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20世纪20年代出土的张掖郡居延汉简记载这样的一个户籍信息:“徐宗,年五十;妻一人;子男(户主儿子)一人;男同产(户主兄弟)二人;女同产(户主姐妹)二人。宅一区直三千;田五十亩,直五千;用牛二,直五千。”内容已经相当详备。

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做“团貌”的程序。就是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看相貌。因此,唐代的户籍档案通常还记录有人户的体貌特征。在敦煌出土的唐代籍帐残卷中,就发现不少户籍资料都注明了诸如“右足破,耳下小瘤,面有黑子”之类的文字。这些对体貌特征的描述相当于今天户籍中的照片,可以防止作伪,也可作为民户脱籍逃亡后的追捕线索。另外,在唐代“贱民”是没有户籍的,他们只能依附于“良民”。

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因此全国人口增长迅速,开宝九年(976年),全国户数为309万户,大观四年(1110年)则达到峰值2088万户。当然,短时间内人口不会如此膨胀,但是它却从另外一方面表明户口统计更加完整(少数民族因为政府的“羁磨之策”也不断被编入户)。宋朝的户籍制度不再区分“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乡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田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宋朝的税制,完成了从以人头税为主到以财产税为主的转变。

宋代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因此流动性强。一些地方,由于“主户少而客户多,往来不定,口尤难记”。宋代城市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流入,且管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籍。

明朝创造以登记人口为主的“黄册”和以登记土地为主的“鱼鳞册”,标志着中国古代户口调查登记制度的相对成熟。这个制度肇创于明太祖朱元璋,虽然随着形势的变化时有增损,但其基本框架和根本原则,终明之世并无改变。沿袭元朝做法,明政府将全国户口按照职业划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各色户籍世袭职业,不容更改。

清初沿用明代的黄册制度,在黄册之外,另编《赋役全书》和《编审册》作为配套。由于康熙和雍正两朝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政策,赋税与人丁之间没有了直接的联系,统计户口的意义也就不如以往那么重要,因此户籍管理相比明朝宽松。但是这也从另一方面保证了户籍统计比以前更加科学、客观。

(摘编自曾庆江《户籍册上的古代中国》)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口管理办法的一项是()
A.殷商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在既有的殷商甲骨文残片中,已经多次出现“登人”字样。这里的“登人”即登记人口的意思。
B.汉代实行“编户齐民”的户籍管理办法,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人户籍的居民,不论东西南北都是国家的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
C.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做“团貌”的程序。就是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看相貌。“团貌”相当于今天户籍上的照片。
D.明朝创造以登记人口为主的“黄册”和以登记土地为主的“鱼鳞册”,并沿袭元朝,将人民按照职业分工划分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
【小题2】下列不属于宋代开宝九年至大观四年人口激增原因的一项是()
A.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国家进人一个休养生息的和平稳定时期,因此人口有大幅度的增长。
B.宋代户籍管理已经很成熟,统计技术更加科学,加上商品经济繁荣,因此出现了短时期内人口的激增。
C.宋代户籍管理不再区分“良民”、“贱民”,过去的“贱民”也可拥有户籍,因此人口有大幅的增长。
D.宋代政权稳定经济繁荣,不少过去属于“羁摩”之地的少数民族人口也被编人户籍,因此人口大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礼》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由此可以推知,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已有人口管理制度的雏形了。
B.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实行城、乡户籍管理,并根据有无田产和财产多少来进行户籍登记,完成了税制从人头税到财产税的转变。
C.明朝以“黄册”和“鱼鳞册”来分别登记人口和土地,标志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相对成熟。明政府沿袭元朝将户口按职业划分,不容更改。
D.清朝户籍统计比以前更加科学、客观,是因为赋税与人丁之间没有了直接的联系,统计户口纳税服役的意义也就不如以往那么重要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我们的时代已不容置疑地进入了“数字时代”,数字技术瞬息万变,进入了我们现实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领域。当代影视、摄影、广告的图像泛滥所形成的“视觉文化转向”,提供给大众的视觉形象是无限复制的影像产物,从而对大众的日常生活形成包围。消费型社会更加强化了建立在影像基础上的文化,越来越多的图像加速“挪用现实”,社会几乎被图像“绑架”。复制技术让影像的生产和消费不仅高度繁荣,而且正越来越自主化。传统社会,人们欣赏艺术是主体的自觉行为,在数字时代对数字技术所批量复制生产出来的视觉形象,人们是因拟像世界的围剿而不得不去关注与传播。这些视觉形象是符号,而不是传统的艺术。艺术审美的韵味被数字时代拟像世界的“奇观”所带来的震撼悉数替代,人们逐渐习惯于被动地为图像所逼迫,而不再有意识地、自为地去选择欣赏的对象。随之而来的便是即时审美的冷漠与疲劳。

图像作为表述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欲望映像,强化了人类根深蒂固的自恋情结——人类的自身经验被最大程度地转化为满足人类意愿的观看的对象。数字时代既能生产图像,又能消解图像(泛滥的PS技术便大大提升了图像的虚拟化程度,将图像随意拼贴、篡改、美化)。于是各类恶搞、戏仿、游戏、虚无主义、道德主题等杂糅在一起,图像的表述失去目标与信念,人成为空洞的能指。图像和信息符号正在成为我们了解现实的主要。数字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复制和仿造了的世界中,对真实的证明是那么不可能,因为我们所掌握的一切都只是复制品而已。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广告、影视、信息爆炸所笼罩着,并置身于“超现实”之中:虚饰成了现实的核心,艺术因此表现为无处不在。艺术不再是单独的、孤立的、高悬于现实之上的精致的精神活动,艺术被符号统领,泛化为日常的一种基本审美和即时审美。

数字时代,技术作为“物”的存在逻辑已经让位于“物与人相互融合”的逻辑,即技术的人文性。随着人类对于机器以及对于机器与人类之间变化着的关系的认识不甚了了,人类对机器产生恐惧与敌意。事实上,我们不断与机器分享空间,并与之相互依赖。数字时代,网络似乎在构筑人类与机器的边界,但又不断让技术更吸引人,让人与机器更加唇齿相依。

艺术主体由此经历了一个解构与重构的过程。机器和技术的介入,使传统艺术家的中心和霸权地位被严重消解与解构,数字化网络使艺术家的中心身份模糊。发送者和接收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绝对界限已不复存在。

比特打造的“数字化境遇”为人类诗意栖居营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超现实氛围,逐渐走向成熟的虚拟现实技术,使得日常生活审美化和艺术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之间,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表现也逐渐成为可能。“数字人格”“技术理性”使主体变得越来越自由,也变得越来越肤浅与模糊。艺术本来是虚实相映的,文化则来自虚幻形象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在大众文化盛行的数字时代,却出现了用虚幻的形象代替一切现实、用形象化生存代替真实生存的趋势。

数字时代,技术创新带来了文化和艺术权力的场域重构,离艺术自律论越来越远的大众文化,重新定义了我们对艺术的认知。艺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在变,但每一次变,都带着数字时代的深刻烙印和脱胎于资本主义文化的大众文化的局限性——其目的性、狭隘的功利主义、醉心效率的工具性以及非人性化的表演性,均在失去艺术自律的道德参照后,愈演愈烈,滑入失控的边缘。“意义的丧失、道德视野的褪色,在工具主义理性猖獗面前目的的晦暗和自由的丧失”……这一切,都让我们熟悉的“艺术”面目全非。数字时代的艺术生存,已无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独辟蹊径地为我们勾勒出一个诗意而澄明的世界。

(摘编自王菱《数字时代的审美泛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复制技术让影像产物不断增加,影像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视觉文化呈现韵味的基本形态。
B.数字时代中,人们参与艺术审美活动的主动性完全丧失,即时审美让人们失去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
C.图像能表述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欲望,并转化为满足人类意愿的观看的对象,使人类的自恋情结得以强化。
D.数字时代的视觉形象是现实世界的拟像,相比传统社会的艺术欣赏,一经人们关注和传播它就显得主动而积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数字时代的审美泛化话题展开,谈论数字技术改变着我们观看、认识和体验世界的方式,同时也改写着艺术生存的方式。
B.第二段以图像可以随意拼贴、篡改和美好为基点,谈论数字时代的图像失去目标与信念,虚拟程度大大提高,让人真假难辨。
C.作者论证数字时代的技术逻辑转变,显示出技术的人文性。只要技术变得足够吸引人,就可以消除人对机器的恐惧和抵触。
D.文章谈论数字时代人类超现实氛围,日渐成熟的虚拟技术让艺术泛化为日常审美,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表现成为可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时代,凭借不断创新的技术或机器,人人都可能成为艺术活动的中心,传统艺术家的霸权地位遭到撼动,艺术主体被解构和重构。
B.人类在数字技术营造的超现实氛围中栖居,这虽然可以让更多的人与审美结缘,但形象化生存代替真实生存的趋势,足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
C.拟像的世界逐步远离真实的生活,忽略图像背后价值的趋势,也许会导致人们理性的萎缩,模糊真与假的价值判断。
D.大众文化盛行的数字时代,艺术失去了自律的道德参照而愈发在变化中显示出局限性,艺术将难以继续生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井、古树、黄氏宗祠……清晨,鸟儿清脆的鸣叫唤醒了这个古老的客家村庄。走进海南儋州那大镇洛南村委会下辖的力乍村,绿树环抱,依山傍水,一栋栋客家风格的民居错落有致,翠林修竹环绕村边,村道整洁干净、自然有序。村庄的环境不仅让村民自己住得舒服惬意,还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感受田园风光。

去年,在海南省第一批美丽乡村名单上,洛南村获评为“海南省美丽乡村”。上榜的原因除了产业发展、乡风文明,还在于洛南村在规划建设中,保留着客家风情特色的村落格局和建筑风貌。一批批游客来此体验包粽子、品黄皮、吃农家饭等农家生活,力乍村的客家文化与自然风光,也正式跃入大家的视野。不仅如此,力乍村还打造了“商业一条街”“石雕一条街”“民宿旅店”“休闲农场”等项目,让游客感受到客家文化的新传承。

“美丽乡村”的创建,发展培育经济产业链是关键。力乍村以农家餐饮业为龙头,带动富有地方特色的儋州粽子、客家擂茶、客家米线等产业发展,搭建旅游公共线路,使力乍变成集农业观光、乡村休闲游为一体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摘编自《客家村小村变身文化旅游走红》,有刪改)

材料二

从最初兴起的所谓“农家乐”,到现如今相对高端的“民宿”,乡村旅游产业向着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市场发展。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32.0%和26,2%.2016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已达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4%;营业总收入达48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2.2%.预计到2020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将超40亿人次,实现总收入2.3万亿元。

乡村旅游也是我国旅游投资的热点领域之一,近年来,民宿、特色小镇、乡村休闲地产投资增长迅速,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乡村旅游类产品实际完成投资3856亿元,同比增长47.6%;截至目前,全国共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28个,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70个。而根据国家旅游局最新发布的《2016中国旅游投资报告》显示,乡村旅游投资还将持续升温。

乡村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很大程度上或许也与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过快相关--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生活久了,人们往往就更加渴望追寻那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受。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受访者平均每个月会到乡村地区旅游一次,且主要就是为了亲近自然、放松身心。

乡村旅游也在快速占领“小长假”的旅游市场,以2016年国庆节为例,小长假期间全国出游超过10公里的游客总计约1.86亿人次,其中乡村旅游约为1.29亿人次,约占同期旅游人次的69%.选择乡村游的游客以青壮年群体为主,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但同样需要关注的是,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仍然面临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来临,乡村旅游也有待于在创新中开拓新思路、发掘新价值。不过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旅游众创”也在近几年迅速地发展起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创业项目,民宿客栈、艺术村落、精致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新形式层出不穷。

(摘编自《乡村旅游渐升温:数说“旅游扶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6年乡村旅游游客人数和营业总收入的增长与乡村旅游投资升温密不可分。
B.参加乡村旅游的主体是青壮年群体,可见青壮年群体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很快,他们的压力较大。
C.“寻找乡村美食”是一部分人去乡村旅游的目的,力乍村发展农家餐饮业的做法迎合了市场需求。
D.近几年,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好,2016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已达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4%,占了半壁江山。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报道了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材料二分析了乡村旅游的现状、发展的原因,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
B.材料一开头的描写细腻、生动,把读者带到了一个鸟语花香的乡村世界,使读者对力乍村有了一个好的印象。
C.力乍村让游客体验包粽子、品黄皮、吃农家饭等农家生活,吸引了大批游客,可见乡村旅游要兴盛就必须要保有乡村特色不变。
D.各种乡村旅游新形式层出不穷,有力地解决了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
E.材料一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力乍村的做法,有重要参考价值;材料二用准确的数据呈现了乡村旅游的诸多方面。
【小题3】乡村旅游产业怎样才能“向着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市场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两年,“95后”“慢就业”现象越来越突出。现今“95后”多为独生子女,大多生长在较优裕的家庭,不需要为生计犯愁,减少了毕业后的生存压力,这些都成了滋长“慢就业”的土壤。

作为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95后”毕业生对网络更加依赖,也更敢于尝试由互联网催生的新兴职业。报告显示,“95后”毕业生最青睐的新兴职业排行榜中,35.32%的人渴望当主播、网红,排在其后的Coser占比为20.03%,声优占比为16.15%,其次为网络写手、新媒体运营、网游陪练、化妆师、游戏测评师。由此数据可见,“95后”青睞的新兴职业均为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业。

(摘编自大众网《“95后”毕业生就业画像:慢就业现象突出,青睐主播、网红》)

材料二:

最受应届生欢迎的公司类型


—世界500强 —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 ……大型本土企业 ……创业公司

(摘编自《2018届校招趋势洞察 领英调研结果揭秘“95后”就业观》)

材料三:

近些年,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不急着找工作,而是游历或支教,成为“慢就业”一族。近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9%的受访者周围有“馒就业”大学生,62.4%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选择“慢就业”是因为对未来还没规划好。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73.9%的受访者建议大学生尽早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规划,57.8%的受访者期待学校为在校学生实习提供更多渠道。

“慢就业”并非一些人所理解的“失业”,而是一些应届毕业生主动选择的“暂时性不就业”。理由各异:有的人游览各地,抓住人生最后的长假放松身心;有的人选择考研,期冀学业上有进一步提升;还有一部分人暂时没有好的工作机会,就继续等待转机。这样的多元选择,当然也是一种人生。从本质上来说,没有哪一种人生更高级或更低级,“慢就业”“快就业”不带任何道德色彩,舆论也就不必对“慢就业”持有偏见。有些主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所以,我们不妨给年轻人多留一些时间。如果说“慢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现实的一部分,那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家长和用人单位,应该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在保证大部分人顺利就业的同时,也应该允许部分毕业生更加从容、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给高校和学生都“松绑”。

(摘编自《允许“慢就业”体现社会包容性》,《光明日报》2018年8月10日)

材料四:

面对复杂而困难的现实,不去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却千方百计地生造一些看似浪漫新奇实则容易麻痹大众的新词。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甚至可能会激化一些矛盾。新近流行的新词“慢就业”和“待定族”,就是典型例子。这两个词其实是在经济就业遭遇双重压力的现实背景下,一些媒体重新包装出来的伪概念。

学生毕业后出去旅游、支教、当志愿者或在家陪伴父母,只要是自主选择,皆无可厚非。人们常说中国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动手能力不足,用一段时间学习、充实、调整,作为个体选择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相关职能部门以此作为说服或者麻痹社会的依据,那就有些令人担忧了。

尤其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不断遭遇“最难就业季”业形不乐观。不难看出,许多所谓的“慢就业”和“待定族”实际上是被动无奈雜于无业状态,而非有底气、有雅意地主动选择。不管是叫“下岗”“待岗”还是“创业人员,”没有工作就是没有工作。不会因为称呼变了,家庭就凭空多出一份收入。同样,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也不会因为他们被贴上“待定族”的标签,就得到任何改变。

没有多少家庭能够承受孩子不工作的现实,也没有哪个问题会因为造出了新奇的概念就得到解决。有关部门最该做的,是正视现实问题并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

(摘编自新华社《“慢就业”“待定族”本质是掩耳盗锋》)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500强企业在校招中吸引力逐年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希望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
B.不同院校的毕业生对就业公司的选择不尽相同,985/211院校的学生中有半数希望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国内普通院校毕业生多数希望进入创业公司。
C.近几年,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创业公司和大型本土企业的吸引力逐年减弱,其中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吸引力最低。
D.36%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学生希望进入大型本土企业,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近年来我国大型本土企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95后”“慢就业”现象越来越突出,青睐互联网相关的行业,这与他们这一代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B.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心态各异,主动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就业理念非常成熟。
C.—些媒体重新包装“慢就业”和“待定族”这样的概念不仅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反而激化了潜存的社会矛盾。
D.承“慢就业”压力的各方,既有迷茫的毕业生,也有有学生的家庭,还有高校和社会相关部门。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针对大学生“慢就业”问题,《光明日报》和新华社的立足点有什么不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理发匠
黄荣才
理发匠是个哑巴。大家就都叫他哑巴,叫了六十年了。
哑巴一出生就是哑巴。哑巴的父亲是个理发匠,哑巴从小就开始给父亲打下手,后来就子承父业,也当理发匠。哑巴的父亲死了,哑巴就守着父亲留下的老屋,当理发匠。
哑巴每天天一亮,就烧开水,把两把开水壶灌满。把一个铝盆洗干净,竹椅也擦了几遍,刮胡子刀磨得锋利,掏耳勺、毛巾、香皂等用具摆得整整齐齐,然后就搬一张凳子坐在门口,等理发的人上门。有人来了,哑巴就咿咿呀呀地打招呼,哑巴说什么没有人听得懂,不过看他的表情和动作,来人知道是打招呼,也就不管哑巴说什么,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说完就理发。哑巴理发的式样简单却很认真,理发时,不时后退两步仔细看看,然后靠前继续动手。 哑巴洗头冷天用热水,热天用冷水。哑巴洗头不用水龙头,用铝盆,也不用洗发水,就用香皂,有客人自己带来洗发水,哑巴比比划划,咿咿呀匮,理发的人听不懂,知道哑巴不用,也就算了。
头发理完,有长胡子的,那就刮胡子。哑巴拿毛巾蘸上热水,打上香皂,用手擦起泡,捂在脸上,热热的,舒服,哑巴的手不动,等这份舒服劲过了,才慢慢擦,逐渐用力,把胡子捂热擦软了,拿出刮胡刀在一块皮上来回正反刷几遍,就是再次磨刀了。哑巴的手轻轻拉动,锋利的刮胡刀贴在脸上,刷刷地把胡子齐根刮掉,脸稍微有点麻酥酥,很舒服。
理完发,给钱的时候,你给一块哑巴也收,给两块哑巴也收,但不超过三块。有谁想多给点,哑巴脸涨得红红的,咿咿呀呀比划,坚决不收。有人丢给他就走,哑巴却急急地追上去。理发的人只好讪讪地说:“这哑巴啊。”哑巴以前理发,基本没有收过现金,半碗米,几个地瓜或者芋头,甚至一把青菜,哑巴都收,也不嫌少。也有人理完发,比划着说手头紧,先记着,哑巴点了点头。有谁难为情地多说两句,哑巴就笑眯眯地把你推出门,比划着该干活去了。到了年底,你随便给哑巴带米或者菜,柴火也行,这账就销了。哑巴最高兴的时候,就是理完发,有人朝他竖着大拇指夸他,他会咿咿呀呀地也朝夸他的人竖起大拇指。
哑巴老了,到哑巴这儿理发的人越来越少了,毕竟哑巴理发的式样太简单,基本就是个桶圈或者平头。开始的时候还有些老年人,照顾哑巴的生意,后来连老年人也基本不来了。有时候一个月理不了三个头,最后只剩下老张头还找哑巴理发。哑巴还是天天烧开水,洗铝盆,磨剃刀、刮胡子刀,把各种工具整整齐齐摆好,然后搬一张小凳子坐到门前。等不到人,哑巴的神情很落寞,见到人也不咿咿呀呀地打招呼了,经常自己一个人坐在门口一动也不动,雕塑一般。等到天黑,哑巴再一一把工具收起来。村里把哑巴列为五保户,享受低保,村干部告诉哑巴,“政府把你养起来了,穿衣吃饭有政府供着,不会让你冻着饿了。”村干部知道哑巴不明白五保户、低保是什么意思,用最简单直接的话告诉哑巴。哑巴点了点头。
哑巴还是天天准备好开水,摆好理发的各种工具,就等老张头来理发。尽管老张头一个多月才理一次发,不过就是老张头刚理完发的第二天,哑巴也是郑重其事地做好准备,好像随时有人来理发一样。老张头一到,哑巴从理发到刮胡子、掏耳朵,严肃认真,要摆弄上近两个小时。老张头不催不急,老人反正有时间,让哑巴尽兴摆弄。完了,掏出三块钱给哑巴,朝他竖起大拇指。哑巴咿咿呀呀,也朝老张头竖大拇指。老张头走后,哑巴就静静地坐在门口,把自己坐成一尊雕塑。
老张头死了,村里人说哑巴这回该收摊了,最后一个理发的人都没了。“反正他不用愁吃不用愁穿。再说年纪也大了。”村里人觉得哑巴没头发可理也没什么。不过,忙完老张头的丧事后,有村人发觉好几天没看到哑巴了,就去看了看。哑巴已经死了,哑巴把自己的头发理了,然后用刮胡子刀切开手腕的动脉,自杀死了,所有的理发工具摆得整整齐齐。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大家就都叫他哑巴。叫了六十年了”,交代了理发匠在村里微贱、遭人轻视的处境,为后文展示人物不幸的命运作铺垫。
B.小说善于运用特写动作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理发匠生意冷清的落寞心境,就是通过哑巴一动不动地坐在门口的样子表现出来的。
C.哑巴竟然不明白五保户、低保的意思,这一细节暗示长期以来,哑巴同村里的人沟通、交流少,对理发店以外环境的变化知之甚少。
D.小说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既有助于刻画哑巴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的形象特征,也有助于表现村里人惯常的生活状态。
【小题2】小说用大量的篇幅写人们理完发后给钱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小题3】理发匠的死出乎人的意料。请分析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