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一直以来大多赞成唐弢先生的观点: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焦母如此仇恨兰芝,仇恨到宁可舍弃儿子,宁可断后?她真是要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我们知道,汉代在武帝以前,统治阶级主张的一直是“无为而治”,朝廷对地方、对百姓并不怎么干涉管束。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这一点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我们也能感知。兰芝被休回家后,只有十多天时间,就有县令派人上门为“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三公子提亲;接着又有太守派人为“娇逸未有婚”的五公子说媒。当兰芝应婚后,太守家“金车玉作轮”“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从人四五百”,浩浩荡荡去迎亲,没有因为兰芝是二婚,是寒门,就有丝毫的慢怠。可见当时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也不看重头婚二婚,看重的主要还是人品和相貌。这一点恐怕比当代更开明开放。连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真的会那么看重吗?焦母丧夫,儿子外出公干,女儿尚小,内心孤独郁闷却无处诉说,兰芝正好成了她发泄苦闷的对象。所以在她眼里,兰芝的一切都是“无礼节”“自专由”。兰芝的一句“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家庭的媳妇都难做,只是“君家”的儿媳才难为。可见焦母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整个时代。焦母是出于个人情感与私心在时时处处刁难儿媳。这种刁难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而是在排解内心苦闷的近于变态的情绪。从刘兄来看,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他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有什么错呢?再说,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兰芝本就是二婚,已经二十岁了,这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与仲卿的复合不可能,如果又没人再敢提亲,那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就算有错,不过是有点虚荣心罢了。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正是这样的虚荣心,才使刘兄这个人物更真实,作品更生动。说他“热衷富贵”“时刻希望往上爬”“自私自利”,这么上纲上线,罪状似乎太大。如果他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哪里还会坐等太守的儿子再来说媒呢?
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婆媳矛盾,深刻地揭示了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有力地表现了兰芝的美丽、贤惠与反抗精神。赞美了焦刘二人忠贞的爱情。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画横线的“合情合理”的一项是( )
A.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刘兄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
B.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
C.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D.如果刘兄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
【小题3】【小题4】下列各项中,对作者得出末段主题的理由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B.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也不会那么看重的。
C.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拆散了这对鸳鸯,导致了刘焦的爱情悲剧。
D.刘兄有点错,他帮助刘母劝兰芝;也有点虚荣,尽管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小题5】【小题6】下列各项中,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而是写出了病态的心理的危害。
B.现代人的婚姻爱情观更看重地位、头婚、富贵,不大看重人品,这一点看来还不如刘兰芝时代更开明开放。
C.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因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于是焦母处处为难兰芝,这是唯一原因。
D.县令、太守相继来刘家为儿子提亲,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并不十分看重是否寒门、门阀等级、头婚二婚等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03 05:03: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要问,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可以说就是儒家学说,包括《论语》这部经典。《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论语》全书共分20篇,篇名为后人所起,多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作篇名:每一篇又分若干章,每章长短不一。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系,有些章还有重出现象,可见它是一个片段的集合体,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由于《论语》以孔子等人的语录为主,而说话人往往有特定的对象、语境,所以,《论语》中对同一事件可能有不同的说法,如在谈到什么是“孝”时,在《为政》篇,孔子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人,就有不同的回答。但总的精神并没有矛盾,只是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论语》只有12 700余字,简明扼要,但内涵却很丰富,在治学、从政、修身养性乃至交友之道等方面,孔子都有深刻的见解。如果说《论语》有什么思想能够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孔子并没有给“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他总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对“仁”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述。孔子很重视周礼,即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动荡局势下,他希望社会和个体都能以“礼”为根本。而“仁”的实现,正有赖于对“礼”的实行。在《颜渊》篇,他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所以,他说:“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只有不断反省、循礼而行,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当然,“仁”绝不只是个人的修养问题,它也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因此,孔子进一步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怎样才能达到这种“仁”呢?孔子认为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把自己不想要的强加给别人。从更积极的角度说,还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在此基础上,孔子又将“仁”的思想提升到理想社会的高度,他希望建设的正是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而为政者最主要的责任,就是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他强调为政者必须关注民众的需求,同时还要宽刑罚而重教化,对民众应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不只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为政》)。而要做到这一点,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的仁政理想。

(选自人教社《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全书共分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每章长短不一,原来并没有篇名,篇名都是后人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起的。
B.《论语》并非孔子亲著,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自己知道的孔子等人的言论加以编纂而成的。
C.虽然《论语》中对同一件事可能有不同的说法,那也只是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总的精神并没有矛盾。
D.《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都有深刻的见解,“仁”应该是能够统率全书的思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政,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体,都要以“礼”为根本,这是他很重视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的重要原因。
B.孔子重视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认为要想达到“仁”的境界,必须依靠自己不断反省、循礼而行,不能完全依赖别人。
C.孔子认为,要达到“仁”的境界,除了个人修养外,也需要掌握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所以,孔子进一步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
D.孔子强调以身作则的重要性,认为只要端正自己,“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能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仁政理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儒家学说对中国文化形成过程影响巨大,而《论语》又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所以要了解中国文化,就有必要了解《论语》。
B.《论语》是多人合作的产物,是一个片段的集合体,由于它前后篇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所以《论语》不可能形成理论的体系。
C.虽然《论语》中的“仁”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我们仍能从孔子根据不同对象对“仁”进行的不同角度的阐述中,理解“仁”的基本含义。
D.孔子认为要建立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为政者要用道德来感化民众,不能只是依靠行政命令和严厉的刑罚来压制百姓。

同类题2

①全球化意味着什么?进入2018年,很多人有一种感觉,世界似乎被卷入了反全球化的浪潮。曾经的人类大同样板工程“欧盟”和“欧元区”陷入了乱局;难民涌入的外部刺激,更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在计算欧盟崩溃的时间点。难道历史真的要走向一个拐点,重回那民族国家严守各自的堡垒,相互提防甚至对抗的时代?
②很多时候,对未来的迷茫和悲观,只是由于你站的位置还不够高,视野还不够广,就如一些人因为局部地区的战火纷飞就感叹人类暴力爆发,而一本数据丰富、逻辑严密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美斯蒂芬•平克著)就让他们闭嘴。同样,关于人类未来的走向,我们有必要梳理人类发展更漫长的历程,去发掘其中的规律。荣获2018年美国考古研究所霍尔顿图书奖的《第五次开始》作者罗伯特•L.凯利告诉我们,在人类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后,即将迎来第五次开始。这一次,人类可以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
③作者将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技术的开始、文化的开始、农业的开始、国家的开始。这种划分方式,强调动态的“开始”,强调人类历史时间线的“点”,更有代入感。让我们回到历史的关键节点,去探索人类历史动态的前进过程。
④使用工具,使我们与兽类彻底区分开来;文化,让我们得以交流,结成社群,进而形成共同的记忆和意识;农业诞生,自此人类不再居无定所,得以产生“剩余”产品,进而产生阶层和阶级;终于,我们熟悉的历史阶段来临,国家得以产生,它更高效地组织生产,庇护具有共同文化和记忆的国民,也制造了压迫和国家间更具毁灭性的战争。
⑤有趣的是,回看历史,国家往往是一个基本的记忆展开单位。比如中国史,朝代更迭是叙事的主基调,而深入一个朝代,帝王来去又常常是叙事的主线。为何如此?笔者以为,一方面是因为人类记忆最深刻的阶段,正是第四次开始后的阶段,史料更丰富,更有延续性;另一方面,在于我们如今依然处于第四次开始后的阶段,依然习惯性地以国家为切入点去思考历史。
⑥本书作者是考古学家,因而更关注历史本身。我们回看历史,常基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投射历史,从而存在曲解的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在历史研究中,常常强调要站在当时人的角度看问题的原因。在这方面,凯利这样的考古学家却有着先天“优势”,因为他考察的对象是客观实体,是未经前人“加工”的素材,从而可以科学的方式去考察分析。虽然其中一些对历史逻辑的模拟带有主观性,但总的来说,还原历史的概率大大增加。
⑦凯利在本书第二章“考古学家如何思考”中,介绍了其工作和思考方式。这一章看似是个人总结,却是后续介绍人类历史的重要铺垫,增强了后文叙事的力量,因为它描述的就是考古学家剖析历史不一样的力量。比如,他介绍考古学家面对著名的“奥茨”原始人遗体时追根溯源的方式,展示了考古学家的工作过程,这既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⑧考古学家独特的工作和思维方式,使凯利对人类社会有了新的思考。在对未来的展望中,凯利提出了他乐观的预期,那就是“第五次开始”。国家为主体的历史运作方式加快了人类进步的效率,为我们带来了生活的提升;与此同时,其弊端也不断涌现。
⑨我们需要新的开始。在凯利看来,这一次,与此前我们常常被历史进程推着走不同,人类已经有了更多主动改变世界的可能。跨越国家定义的全球化,将在第五次开始中扮演重要力量。互联网提高了信息流转的速度和广度,如今一个中国青年可能和美国人一样听着阿黛尔的新歌,这只是全球文化交流的一个注解而已,其背后则体现了人类全球化交流和协作的力量。这将推动人类的进化向更好的方向前进。
⑩凯利的寄望在今天似乎有些让人难以信服。毕竟,全球范围正在因为贸易产生争端,区域联合的范本欧盟也显得岌岌可危。但是,人类历史的进化从来不是单线的,当年欧洲发起一波全球化贸易过程的时候,伴随的是血腥的殖民化过程。而如今的全球化过程已然理性许多,利益最大化已成为一个可以协商的过程,而非暴力的开始。这体现的正是凯利对人类社会的信心:“人类现在已经拥有改造世界的能力”,“我们有自我教育的历史”,前者让人类具备了沿着进化轨道继续高速发展的可能,后者让我们在伦理和道德上不会偏离轨道太远。
⑪凯利是技术乐观主义者,他让我们相信,人类将利用自己的技术更好地改造世界。凯利还是人类道德底线乐观主义者,他不相信诸如人工智能的技术,最终会导致大面积失业,成为阶级对抗的“自毁”路径。
⑫“第五次开始”,已经开始。我们对人类此前历史积淀的技术和伦理充满信心。这一次,我们将走得更远,走向人类更好的目标。
【小题1】对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用类比论证,证明《第五次开始》和《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样数据丰富、逻辑严密。
B.用对比论证,证明那些“因为局部地区的战火就以为人类暴力爆发”的观点必须批评。
C.用引证,证明整体来看,人性中的善要远大于恶,因此人们对未来应抱有足够的信心。
D.用例证,证明人们不能仅仅根据个人对局部现象的直观感受就作出对人类的悲观判断。
【小题2】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根据文中信息,简要介绍《第五次开始》这本书(80字左右)。
【小题4】以下题目中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我们需要新的开始——以《第五次开始》为例
B.考古学家如何思考?——以罗伯特•L.凯利为例
C.全球化意味着什么?——读《第五次开始》
D.洞察人类历史的力量——评《第五次开始》
【小题5】在第⑧-⑪段中,呈现了凯利对未来乐观的预期。请对凯利的这种观点作评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斗士的风格

谢柏梁

窦娥敢于在法场上骂地恨天: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这是对天地鬼神及当时社会秩序的怀疑、指责和否定。为什么天地分不清好人恶人?为什么神鬼也欺软怕硬?为什么日月也顺水推舟、落井下石?该不该取消你们这些日月、天地和鬼神的资格?此时的窦娥,哪里是一位含冤负屈、悲苦无告的弱女子,她分明是一位评点江山、指挥天地、浩然正气布满乾坤的“复仇女神”。

她要求半星热血不染尘,殷红的鲜血都只在旗枪素练上绽开红花;她命令六月天下大雪,那洁白的瑞雪便纷纷扬扬,包裹了她洁白的身体;她要楚州地面亢旱三年,以证明她的旷世奇冤,楚州大地果然就乖乖地裂开了干渴的大口。应该说,窦娥对天地的怀疑和指责,更多的是体现着关汉卿奇才大略却又悲苦郁闷、借题发挥的愤怒哲学,这和屈原《离骚》《天问》的精神是相通的。

关汉卿又借窦娥之口,否定了作为国家机器主要部分的衙门:“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痛杀我娇姿弱体闭泉台,早三年以外,则落的悠悠流恨似长淮!”

窦娥之冤,并不是偶然的个别的现象,而只是历史冤河的一星浪花。窦娥的愤怒不仅是对元代统治者的愤怒,还是对古往今来一切黑暗无道的封建统治的控诉。

这就使得关汉卿的深刻思想触及了剥削社会的本质部分。而且关汉卿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提出问题,让观众们从精神上去评判和平反冤狱,而且还让剧中人自己为自己裁判,自己为自己雪冤。过去常有人认为《窦娥冤》中最后出现的“清官断案”是削弱了作品的战斗性,但其实窦娥只不过是假“清官”之手,说出自己要说的话,做出自己要做的事,她是破冤案的幕后指挥,又是幕前大打出手的中心人物。她支配着包括父亲在内的全部出场人,也支配着全体观众的心理。没有窦天章,也会有张天章、李天章来实现她复仇的愿望。在这里,关汉卿的意志、窦娥的意志与人民的意志以及窦天章们为实现这个意志而行动的过程都是一致的。 (有删改)

【小题1】为什么说窦娥是一位“复仇女神”?
【小题2】“而只是历史冤河的一星浪花”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3】“剧中人自己为自己裁判,自己为自己雪冤”的意思是什么?
【小题4】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评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窦娥对天地鬼神以及人间的现有制度不但表现出清醒的认识,而且作出了实际的抗争。
B.“诗言志”,同样,戏剧也能反映作者的内在思想,关汉卿借窦娥鞭挞了他所憎恨的社会。
C.司马迁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关汉卿也是发自内心悲苦郁闷之情而著《窦娥冤》。
D.“支配着观众的心理”意即窦娥的形象以及她的性格发展在观众的心理上产生了极大共鸣。
E.作者高度评价了关汉卿所塑造的窦娥形象,赞其无私无畏的批判精神,具有鲜明的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李白是浪漫诗人吗(节选)

①随着欧美浪漫文学和文学批评引入中国,我们可以有更开阔的视野来理解我们传统的文学,    是浪漫文学的具体文学经验,    是浪漫主义文学批评的分析视角,都对我们多有启发,    是对理解李白这样的诗人,这样的启发尤其值得重视。但是,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学经验和批评传统,浪漫文学和浪漫主义批评在李白研究上的局限性,也是需要看到的。

②欧美的浪漫文学,强调突破传统与常规的束缚,而李白对待传统的文学规范,却表现出相当尊重的态度。例如,李白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在20世纪早期的浪漫主义解读中,李白喜欢做乐府诗被视为艺术上打破声律束缚、追求解放的标志。但更为深入的研究,则揭示出李白的乐府创作,体现了复古和创新的复杂关系。因此,李白绝不是在简单否定传统、规范的基础上追求创造性,其继承与创造水乳交融的艺术特色,与浪漫文学的文学经验有所差异,因此,浪漫主义批评对突破常规的强调,对于理解李白艺术就有不尽妥帖之处。20世纪的某些受浪漫主义批评影响的李白研究,过多地强调李白突破艺术规范,甚至认为他完全忽视规范,这样的认识都需要认真反思。

③“天真”、“豪放”是古代诗论家评价李白最常用的术语,也代表了李白诗歌艺术最突出的两个特色。李白诗歌的“豪放”与浪漫文学的特征颇多近似,如充溢的激情、不羁的想象,都体现了精神追求自由的奔放力量,运用浪漫主义的批评视角,这些特征会得到相当恰切的阐释,但是,李白诗歌“天真”的一面,情况则比较复杂。

④“天真”是与虚饰、矫情相对,李白的“天真”植根于中国道家哲学的“自然”精神,这与浪漫文学通过对大自然的沉思来表现自我精神的至高创造力,有着明显的差别:欧美的浪漫文学,注重表现“自然”,而他们所推重的“自然”,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对的大自然;浪漫主义文学对自然的表现,就其本质来讲,是自我的精神创造力的投射。

⑤中国传统文学所表现的“自然”,则是指世界的本然与人之本性,表现自然的终极目的,并不是展现自我精神的至高创造力,而是体会世界与人本然的存在状态,人在追求自然过程中体会到的精神自由,并不建立在自我高扬基础上,而是体现为对世界与人之本然存在状态的深刻体认。李白的“天真”正是建立在这种独特的“自然”观念之上。

⑥浪漫主义诗人喜欢通过描绘大自然来反抗城市文明的束缚,李白在诗歌选材上并没有明显的偏向,他向往理想境界,但并不刻意乖张,他最善于就人之常情开掘奇崛宏伟、一往情深的诗境。例如《静夜思》,其所抒之情不过是寻常的游子思乡,其所写之景不过是日常生活的一个普通片段,但在他的笔下,游子低头沉吟思乡的一刹那,恰恰是摒除了一切繁杂而无比专情的时刻,这是一个理想而纯净的时刻,它生灭于日常人生的起伏之中,却体现了对人生的纯化与提升。这就是李白追求理想境界而又不离日常人生的独特所在。李白的诗歌表达了种种人生愿望、人生体验,他不回避自己的功名富贵之思,也不回避自己的日常人情,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独特的和谐关系,与浪漫主义文学追求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

⑦浪漫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批评在理解李白上的枘凿之处,需要特别留意,一切简单照搬外来批评视角的做法,都并不可取,但从文学交流的开阔格局来看,我们大可不必因为这些枘凿而对外来影响抱彻底拒斥的态度,因为即使是这些现象的存在,也可以积极地启发我们深入认识中国文学的独特性。在经历了20世纪中外文学的巨大碰撞之后,任何要彻底回到中国传统的做法都实际上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在开放的格局里,我们对自身传统的认识,其被深化的可能,实际上要远大于被削弱的可能。

(《文学遗产》2008年3期)

【小题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①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论  还 反而B.不仅  而且    特别
C.不仅  而且    反而D.无论  还 特别
【小题2】根据上下文,请你推断第⑦段画线词语“枘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从三个角度论述了浪漫文学和浪漫主义批评在李白研究上的局限性,它们分别是:(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3)诗歌选材
【小题4】欧美浪漫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所表现的“自然”以及表现“自然”的目的有何不同?
 
表现的“自然”
表现“自然”的目的
欧美
(1)
(2)
中国
(3)
(4)
 
【小题5】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否定了20世纪以来运用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来研究李白。
B.李白喜欢做乐府诗是其艺术上打破声律束缚、追求解放的标志。
C.《静夜思》这一例子论述了李白诗歌中所体现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独特的和谐关系。
D.外来文学理论和批评传统在我们对自身传统的认识方面弊大于利,所以不能简单照搬。
【小题6】文章认为,“李白诗歌的‘豪放’与浪漫文学的特征颇多近似”,请结合文意,以李白的诗句为例,简要分析其诗歌的“豪放”的浪漫特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怎样读《论语》

①读《论语》可分章读,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处暂时跳过,等读了一遍再读第二遍,从前不懂的逐渐可懂。任何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倘能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于任何处,拿出《论语》读其一章或二章,如此至少每年可读《论语》一遍,自二十岁起到六十岁,应可读《论语》四十遍。若能在每星期抽出一小时功夫,应可读《论语》一篇,如此则两年应可读《论语》五遍,自二十到六十,应可读《论语》一百遍。

②若使有中学程度的中国人,每人到六十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可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因此,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③若要深读精读,须得配合注本来读。读了朱熹注本,最好能读何晏所集的古注,然后再读刘宝楠编撰的清儒注。不读何、刘两家注,不知朱注错误处,亦将不知朱注之精善处。每一章同时兼读朱、何、刘三注,分别比较,自然精义显露。

④若要精读深读,须得从“本义”入手。注《论语》讲求义理,特别重要者必先讲求《论语》之“本义”,如讲“仁”字,应看在《论语》中此字及有关此字之各句应如何讲法。有了“本义”,才始有“引申义”及“发挥义”。如“性”字,孔子并不曾讲“性善”。孟子、朱子固是推本孔子而加以引申发挥,但孔子本人并未说及。

⑤若要深读精读,须得分散读。把每一章分散开来,逐字逐句,用考据、训诂、校勘乃及文章之神理气味、格律声色,面面俱到地逐一领会。子贡说:“回也闻一而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颜渊、子贡都是孔门高第弟子,但他们也只一件件、一项项,逐一在孔子处听受。我们读《论语》,明得一句是一句,明得一章是一章,已很不差了。《论语》二十篇,四百九十八章,其实照此办法,我们只要真懂得五十章,其余四百余章也就迎刃而解了。

⑥若读《论语》只专拈几个重要字面,写出几个大题目,如“孔子论仁”“孔子论道”之类,随便引申发挥;这只发挥了自己意见,并不会使自己真了解《论语》,亦不会使自己对《论语》一书有真实的受用。那是自欺欺人,又何必呢?

⑦所谓“君子上达”,若诸位要做君子,《论语》便会教你一番“上达”之道,但并非在于教诸位去知道上古时之政治、社会、经济等情形。倘使诸位欲知古代之礼,可读《左传》;欲知古代文学,可读《诗经》。孔子只讲如何做人,但亦未讲到人性善恶等,亦未讲天是一个什么等种种大理论。此后如孟子荀子乃至如宋明理学家,皆爱讲此等大理论,但皆敬佩孔子,认为不可及。

⑦其实孔子之学强调“吃紧为人”, 即要在做人一事上扣紧。《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和义理都体现在具体的人事上。因此,诸位若能从此道路去读《论语》,所得必会不同。“吃紧为人”,便要懂得从和我们亲近处下手,莫要只注意在疏远处。当知我们每一人之脾气、感情与性格,乃是与我们最亲近者。如知识、学问等,则比较和我们要远些。

(选自《钱穆先生全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读《论语》是当今中国人的责任,任何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都应该每天至少抽出几分钟时间来读论语。
B.若要深读精读《论语》,必须配合注本来读。读每一章《论语》同时兼读朱熹、何晏、刘宝楠三注,分别比较,才知道哪本注解最好。
C.若要精读深读,必须分章逐一细读。用考据、训诂、校勘等方法,从一字、一句、一章最终至整本书去领会,才会有真实的受用。
D.强调“吃紧为人”,即要在做人一事上扣紧。做人要从脾气、感情与性格等和我们亲近处下手。莫要注意如知识、学问等疏远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由读《论语》的时间安排引出读《论语》的意义,再重点论述精读深读的方法,最后强调读《论语》要把握“吃紧为人”的要旨。
B.全文综合运用假设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述了读《论语》的正确方法。
C.本文从结合注本比较读、分散逐章细读两个方面,阐述了精读深读《论语》的具体方法,并指出只要照此方法,就可以读懂《论语》全书。
D.第7段提到孟子、荀子和宋明理学家,是为了论证他们在人性和天道等大理论方面,比起孔子来说 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有一定学习基础的国人,都能熟读《论语》,那么国人的道德水准将会大大提升,社会的面貌也将彻底改变。
B.若读《论语》不重精读,只专拈几个重要字面,对“孔子论仁”“孔子论道”之类的大题目泛泛而谈,不过是自欺欺人。
C.《论语》能教诸位如何做君子的“上达”之道,但不能教诸位去知道上古时之政治、社会、经济等情形,无法传播礼制与文学的知识。
D.《论语》是通过具体人和事将义理寓乎其间的。因此不能只注意《论语》中的“仁”字、“礼”等字眼要从具体的人事的记录中去领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