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0月1日—3日,2018年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逐一揭晓,为人类智慧文明的高塔,再次垒上耀眼的一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两位免疫学家——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的本庶佑。

10月8号,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者分别是诺德豪斯和罗默。评委会指出,他们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以解决世界最大难题,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大大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

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设立的系列奖项,用于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从生物学家发现免疫系统制动机制而衍生癌症治疗新方法,到物理学家用光镊移动微小物体并制造最短最强激光脉冲,再到化学家掌控酶和抗体定向进化的力量,无一不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发现,发展成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有益工具、手段和方法。今年的获奖名单,再次秉承了诺贝尔的遗愿,也让全球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对做出这样贡献的科学家有所敬重。

(2018年10月8日《科技日报》)

材料二:

2018诺贝尔奖得主“背景”大揭秘

2019年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TOP200

2018诺贝尔奖获得者学术背景

排名

学校中文名

国家/地区

总分

奖项分布

2

剑桥大学

英国

94.8

诺贝尔化学奖

3

斯坦福大学

美国

94.7

诺贝尔经济学奖

5

加州理工大学

美国

94.1

诺贝尔化学奖

6

哈佛大学

美国

93.6

诺贝尔化学奖

8

耶鲁大学

美国

91.3

诺贝尔经济学奖

10

芝加哥大学

美国

90.2

诺贝尔经济学奖

15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美国

87.7

诺贝尔化学奖

19

康奈尔大学

美国

85.1

诺贝尔物理学奖

27

纽约大学

美国

81

诺贝尔经济学奖

65

京都大学

日本

67.3

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

77

麦克马斯特大学

加拿大

64.4

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8年10月9日《新浪看点》)

材料三:

纵观诺奖百年来的奖励对象,大致可划为两类:发现问题者与解决问题者。某种程度上也是科学与技术的分野与关联。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轴上,发现问题占据着前半篇的中心位置,以爱因斯坦为首的宗师们光芒万丈,用一系列触及因果、存在、时空等哲学位面的伟大问题,圈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命题与类别范畴。但2008年金融危机及此后十年证明,人类依然面临着一系列老问题——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粮食供应、流行疫病……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创新,核聚变、新能源、人工智能,与成为普及实用的“答案”尚有距离。简言之,与畅想相比,用技术的突破解决世代交替期的新老问题,更为迫切。

无论有心或无意,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从某一角度上可谓顺应、抚慰了世界的焦虑,也鼓舞了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者,生理或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目的性与实用性最强的——服务人类的生命健康;化学奖获得者的研究对象酶,堪称发现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人类老朋友,此番又在能源与医疗上辟出了新的实用途径;去年还在为引力波的探索而喝彩的物理学奖,今年则授予了对激光应用的工具改良。由此可见,诺奖不功利,但从不排斥解决实际问题者。而这一场国家间解决问题的竞赛,虽然历经磨砺,但却意义非凡,造福人类。

(2018年10月《科技日报》)

材料四: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本庶佑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他开展研究工作时,正赶上日本科研经费增长期,从年轻时就能够获得研究补助资金和各种支持,所以他从来没有过放弃研究的念头。他认为,日本科研人员退休年龄延长,占据了青年科研人员的位置,所以有必要打造竞争性科研环境,加强培养青年科研群体。本庶佑现年76岁,37岁时成为教授。他十分重视基础医学,治学态度严谨,早早就获得国际学界高度认可。人们在赞叹本庶佑教授22年如一日坚持专项科研的可贵精神和业绩的同时,也应该深入考察日本顺应世界医药研发事业发展新形势,力保日本医药科研与开发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思维和政策、运作举措。

日本早在2001年就提出“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的口号,这项计划公布之后,日本人18年就拿了18个诺贝尔奖,相当于每年一个,日本人究竟为何屡获诺奖?首先让我们看看日本学者的待遇,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06年调查,大学教授收入71. 4万元,仅次于飞行员。2008年,日本大学教授平均工资已达到90万人民币。再让我们看看日本在科研上的投入: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科学研究,2007年科研经费占GDP的3. 67%,是全世界最高的,远远超过美国。日本企业、大学也十分支持科学家:日本企业专门为科学家设立各种奖项,让他们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安心工作。而日本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用科研带动教学,不浮躁,不功利,拼的是真实的科研成果。科学家赤崎勇50岁还没什么成就,但名古屋大学依然支持他,甚至花巨资为他建造实验室,后来,赤崎勇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培养的学生天野浩,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师夷长技以自强,科学落后就是真正的落后,科学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2018年10月《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则材料介绍诺奖的相关情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以不同角度为切入点,使读者深入了解这一全球瞩目的活动。
B.材料一概括了2018年诺贝尔奖部分奖项的获奖情况,其中,基础科学的深入研究为自然科学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起了推动作用。
C.材料二介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背景,由此可见,如果他们没有在世界顶尖院校的学习或工作经历,就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上有如此突出的贡献。
D.材料三指出,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或许是因为针对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老问题,用技术解决问题更为迫切,同时也可以鼓舞这样的实践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诺德豪斯和罗默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从而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
B.化学家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项,旨在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今年的获奖名单,也让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
C.2018年诺奖获得者主要来自英美日加等拥有世界一流教学资源和学术实力的国家,他们对物理、化学或经济学等领域有独到的研究。
D.本庶佑获得诺奖时已经76岁,赤崎勇50岁还没什么成就,可见,科研之路,年龄不是问题,态度决定高度。
【小题3】随着2018年度诺贝尔奖项的尘埃落定,这些科学家的成功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作为青年学子,你对我国的科研工作有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作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0 12:31: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月球背面是一片难得的宁静之地,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这次探测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新闻发言言人于国斌说。

落月后,通过“鹊桥”中继星的“牵线搭桥”,嫦娥四号探测器进行了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等多项工作,建立了定向天线高码速率链路,实现了月背和地面稳定通信的“小目标”。

15时7分,科技人员发送指令,两器分离开始。22时22分,巡视器玉兔二号月球车踏上月球表面。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表示:“飞几十万公里, 关键是着陆,要不翻车,月球车要安全走下来。苏联连续失败16次,主要是下去的瞬间翻车了。”

(摘编自《半月谈》2019年1月3日)

材料二:

嫦娥四号登月是一个重要时刻,因为它不只涉及技术,嫦娥四号的成功就像伴随登月向世界分发的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张名片。只有坚定地自上而下制定目标和指挥实施项目和推进进程,才可能成功。

中国人隐忍而系统地为这次成功做了准备。他们先发射了绕月运行的探测卫星。成功后,又于5年前将嫦娥三号探测器送上了月球面向地球的一面。嫦娥三号甚至还携带了名为玉兔的月球车。

航天业迄今的重要参与者美国、俄罗斯和欧洲正是这种持之以恒行动的反面教材。它们费力地说服政府提供太空任务所需的预算,因此,美国航空航天局、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航空航天署只能惊讶地旁观中国人的太空行动。虽然单纯从技术角度看,它们也能做到。

(摘编自德国《明镜》周刊2019年1月3日)

材料三:

欧阳自远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曾成功推动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升空。此后,“嫦娥计划”从一号到五号探测卫星,全都离不开他的参与和推动。

中国的探月准备工作做了35年,其中仅是论证,就整整10年,但对于欧阳自远来说,更难的是如何赢得国人的理解和支持。他最初面临的质疑很多,近20年来没有其他国家提过探测月球,为什么中国要去搞探月?尤其令欧阳自远感到压力的是,国人只愿看到“嫦娥”系列卫星一个接一个地成功,无法想象一旦出现失败会是怎样。 “开汽车有时都会遇到发动机发动不起来的状况,对于如此复杂的探月工程,问题怎么可能没有?所以我们的压力很大,要出去就必须成功!”

回忆往昔,欧阳自远仍然心情激动: “当卫星上轨道,我从来没那么激动过,抱着孙家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我们两个七老八十的人说不出话来,眼泪一直在往下流。

(摘编自《环球人物》2019年1月4日)

材料四: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背面,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功实现月表 “越野”,令无数中国人激动不已,而“嫦娥登月”背后的航天人也逐渐走入公众视野。与过去不同,与国外不同,中国飞控中心坐着的几乎全是年轻人:一群80后、 90后,筑就了这条长达38万公里的奔月路。

航天队伍的年轻化,已然成为中国航天的独特优势。今天,中国航天15万研究员中,10万人属于“80后”,平均年龄为31-33 岁。这样的年龄优势,让国外同行感到“恐怖”。美国宇航局研究员平均年龄是42岁,欧洲和日本科研人员年龄更大,俄罗斯还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

更值得称赞的是,这群献身航天事业的年轻人的意志品格丝毫不输老一辈。 他们既有初生牛犊的闯劲,又有拓荒牛的冷静, 还有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摘编自《长安观察》2019年1月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其意义重大,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B.因为建立了定向天线高码速率链路,实现了月背和地面稳定通信的“小目标”,嫦娥四号探测器得以进行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等多项工作。
C.对科学家欧阳自远来说,他最初面临的质疑很多,尤其让他感到压力的是,国人只愿看到“嫦娥”系列卫星发射成功,无法想象失败的后果。
D.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背面,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功实现月表“越野”,令无数中国人激动不已,让其它国家羡慕不已。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探测器得以开展工作,需要通过“鹊桥”中继星的“牵线搭桥”,因为月球背面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
B.衡量登月探测器成功的关键是着陆,还要保证月球车不能翻车, 苏联多次登月探测失败,足以说明成功的难度之大。
C.国家的支持,老一辈科学家的积极参与、推动与艰辛付出,中国航天队伍的年轻化与青年航天人的奉献精神都是此次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成功的因素。
D.中国飞控中心坐着的几乎全是群80后、 90后,与过去不同,与国外不同,表明中国在航天事业上具有巨大的优势。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在探月工程中面临哪些困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上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目前,被称作“环境保护史上最大规模行动”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已满五个月。期间,督查组共检查了4万余家企业,揪出2万多家存在环境问题的企业。2017年4月开始,环保部从全国抽调环境执法人员,对京津冀及周边传输通道“2+26”共28个城市开展为期一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并密集通报每日督查结果。
9月起,环保部强化督查迎来“升级版”,针对大气污染频发的秋冬季展开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据悉,新一轮强化督查具体细化到了233项任务,每个城市都有具体清单,完不成的还会继续督查。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强化督查和此前的督查又有何区别呢?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局长田为勇表示,原来的强化督查方案,更多关注的是工业企业,这次确定为三个方向——把工业企业稳定达标作为秋冬季强化督查的坚守方向,把散乱污、散煤作为秋冬季强化督查的主攻方向,把错峰生产、重污染天气的应对作为保障方向。
他进一步解释说:“目前我们正在研究抽调一批监测人员,对大企业的稳定达标情况进行抽测,还要查处一批超标排放企业;对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要增派特别工作组去帮助督查;遇冬季重污染天气,根据不同的污染通道,也将派出一个或几个特别工作组。”
(摘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材料三:
广东省在9市开展为期9个月18轮次的广东省大气和水污染防治专项督查。这是一场高规格、动真格的污染治理攻坚战。100天来,执法人员迎难而上,通过省级巡查与驻点督查相结合、定期稽查与督促整改相结合、面上督查与现场执法相结合、重点城市督查与其他城市自查相结合,取得阶段性成效。
压力传导下沉和执法力度加大的背后,是企业体会到治污压力、政府明确治污责任、社会增强治污意识,带给群众的是部分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对依法治污、法治环保的更多期待。
省环境保护厅相关负责人指出,以树标杆和补短板为导向,打好蓝天保卫战和治水攻坚战,切实改善环境质量,这是专项督查的目标所指。专项督查从一开始便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着力解决一些影响环境质量大的区域或行业的环境问题、群众关注度高的环境问题和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环境问题。同时,专项督查的根本目的不是查处企业,而是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通过环保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与区域的绿色发展。
随着专项督查的持续深入开展,6个月之后广东“蓝天保卫战”和“治水攻坚战”的成绩单上内容会更丰满,广东的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将再上新台阶。
(摘自《南方日报》)
材料四:
9月9日下午,盐城环保科技城举办首届“绿巢”环保创新创业大赛,4个创业团队成功晋级。本次比赛由盐城环保科技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自8月份启动以来,全国有200多个项目在北京和盐城设立的两个创业站报名,经过层层筛选,13个项目确定进入预赛,这些项目中既有院士辅导,也有“千人计划”专家参与。9日的预赛中,13位创业者带着项目进行角逐,接受创业导师和评审团的考评。最终,以从事中低温脱硝催化剂研发和应用的清华大学陈建军博士、自主研发某新型空气净化器的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赵竹子博士为首的4个创业团队成功晋级。
(摘自《盐城新闻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被称作“环境保护史上最大规模行动”,发现的问题企业有5成之多。
B.环保部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8个城市开展为期一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工作,密集通报每日督查结果。
C.环保部将针对大气污染频发的秋冬季展开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从原来关注工业企业转向新确定的其他方向。
D.环保部强化督查工作重点放在超标排放企业、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冬季重污染天气这几类难题的解决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环保部在全国开展的污染防治督查工作,目前已经进入强化督查阶段,任务更具体,目标更明确。
B.从山东省环保督查接到的问题举报情况来看,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既涉及工业企业污染,也涉及居民的日常生活。
C.广东省开展的大气和水污染防治专项督查取得阶段性成效,企业、政府、社会治污意识增强,环境质量开始改善。
D.专项督查的目的是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但无意中却通过环保而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了产业与区域的绿色发展。
E. 首届“绿巢”环保创新创业大赛体现了环保观念深入人心,这是“环境保护史上最大规模行动”带来的影响之一。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当前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汉到唐持续近千载的岁月中,古人创作了千姿百态的骆驼形象,它们的形态,组合、驮载的物品等,暗示着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更新,像是一种符号,成为“丝绸之路”的象征。
汉代文物中骆驼并不多见,西安沙坡村出土的西汉骆驼,没有任何装饰,比较写实,整体造型十分高大。在汉代动物塑像中,骆驼大都混同在各类动物之中,没有数量上的优势和变化多样的姿态,显然与其他大量动物等同起来,没有明显的特别含义。
北魏是表现骆驼形象的第一个高潮。洛阳北魏元邵墓骆驼,带鞍架,铺长毯,毯上有货展,袋的前后有扁壶、兽。这是一种崭新的形象,与货物的搭配,点明了骆驼用以载物的用途。从此,骆驼载货,特别是驮载丝绸成为极富特征的造型,它的象征意义也凸显出来。
十六国时期符坚遣吕光大举进军西域,回师东归时,载运战利品依靠庞大的驼队,数量达二千余头。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秋灭北凉,尽有河西之地以后,中原朝廷与两域诸国的交往日益密切,骆驼正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文献记载吐谷浑“商胡二百四十人,驼骡六百头,杂彩丝绢以万计”出使北齐。骆驼在战争、商贸、文化交流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下出土的汉代和北朝时期的骆驼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文献史学研究中,被反复探讨的张赛通两城西域的事件,究竟对当时物质文化领域的影响有多大? 考古发现的实物并不支持汉代丝绸之路“兴盛”的学说。如果从汉墓中井仓灶和大量器皿的组合对比北朝墓中包括骆驼在内的俑群组合,会明显发现汉代器物中极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北朝时期不仅外来物品增多,能够反映中西交通的骆驼六
起也是前代罕见。
隋唐墓葬中的骆驼更有时代新意。西安东郊出土的隋代骆驼,还继承了北朝骆驼总体上质朴的风格(图一),但太原隋代斛律彻墓的两件相似的骆驼却不相同,追求骆驼体态高大健壮,突出昂首嘶鸣的状态,身上驮有丝绢、皮囊,囊端有虎头装饰,上面还坐了一个胡人(图二)。

如果说汉代丝绸之路是开拓视野,引发了各国之间希望接触的强烈愿望的话,那么到隋代这一理想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实践过程。考古发现的骆驼形象是对创造生存、运输奇迹的骆驼及其驮载物题材的更加重视。使其具有了明确的象征意义。
《摘编自齐东方《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骆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动物要具有特别的含义,必须满足数量可观和姿态多样两个条件。
B.北魏骆驼的崭新形象,突出表现在骆驼具有载运货物的实际用途。
C.丝绸之路“兴盛”于汉代,缺乏考实古实物论据,只是一种无根据的学术猜想。
D.隋代墓葬中的骆驼身上有丝绢和胡人,足见丝绸之路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实践过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是个宏大的历史命题,本文的立论角度颇为独特,选取了“骆驼”这一形象,注重实物,论证有力。
B.文章以时间为序,论述了从汉到唐持续近千载的岁月中,骆驼在丝绸之路发展中的象征意义变化过程。
C.文中列举的苻坚、北魏太武帝以及吐谷浑等历史事件,强有力地论证了这段时期骆驼的商贸交通运输价值。
D.文章配有的图片是为了更直观地呈现骆驼形象的差异性,通过比较,有利于让读者更信服文中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朝是否有骆驼以及是否具有特别的含义,这些问题需要相关文物或考古实物等论据支持。
B.丝绸之路兴盛与“沙漠之舟”骆驼的兴起密切相关,重要原因就在小丝绸之路上有很多沙漠地带。
C.经济交往的强烈愿望促进了中原朝廷与西域诸国的联系,而骆驼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D.丝绸之路的研究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考古发现的骆驼形象是论述该问题的关键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