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詹明信在《文本的意识心态》中,主要的篇幅就是讨论罗兰·巴特的《S/Z》,换句话说,是该书为詹明信提供了文本意识形态的样本。法国文学批评家、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在他的著作《S/Z》中以慢镜头拍摄的方式对巴尔扎克的中篇小说《萨拉辛》所作的文本分析,将《萨拉辛》全文(中文译本有两万多字)分解为五百六十一个语段单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五百六十一帧画面),之所以划分得如此细密,巴特是想告诉读者,文本是怎样一帧一帧地编织而成的。

(2)如果以现实主义的方法来分析作品,那么一部作品是由情节、性格、言语、思想、形象、等几大要素构成,批评家要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剧作思想的设置等方面来讨论作品,如果以形式主义方法来读解,则要关注文本的语言学层面,转喻和暗喻,或者陌生化效果等等,这些都不是他想要达成的目的。当然作为结构主义大师的巴特,也不想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解文本,他发明了诸多语码,来缝合这一文本,因此这五百六十一个单位尽管长短不一(一个单位既可以是一个词汇或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段对话,或者是长长的段落),但是每个单位至少包含着一个或多个语码。巴特将这些语码总共归纳为五种:意素语码、文化语码、象征语码、阐释语码和选择行为语码(或者称之为情节语码),并逐词、逐句或逐段来阐释这些语码在文本中各自的功能。

(3)那什么是语码?语码不同于语义,所谓语码可以看成是对语义的诱导和归类,詹明信认为,罗兰·巴特的“语码”是从信息理论中借用来的术语,即我们可理解为一种语码基本对应某一种信息的类型,如文化语码“有点像格言式的智慧或对普遍的行为、事件和生活的常识的仓房,当需要某个具体细节的时候,它就会被说出来”。而意素语码(即人的语码)则指向人物的性格特征。

(4)罗兰·巴特的意思是,文学文本之所以能产生的意义,不是因为读者通过文本读到了现实生活,而是文本中的那些语码作用于我们的理解习惯,使读者以为自己把握了现实生活。詹明信解释道,现实主义的叙述并非是话语天生具有的结构,而是某种视觉上的幻像,是由某些作为“符号”在起作用的细节产生出来的所谓真实效果。联想到现代小说,詹明信认为,“现代文学对情节的抛弃被更好地理解为对旧的叙述组成结构的抛弃”。

(5)传统的维持美学上整体性的文学批评,被文本的语码(或者符码)化解析所取代,即文本的重心由审美性被信息性所取代。倘若说文学作品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审美性基础之上的话,那么文本的合法性是建立在传递一定的信息的基础之上。如此,文本不是围绕着某个先在的核心意义而耸立,而是在具体的编织过程中形成(文本在语源上就有编织的意思)。如果说,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上的,那么文本的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特定的语码之上的,特定的语码传递特定的信息,所有的文本在信息面前具有某种平等性。

(6)其实这种语码划分方式既能解析《萨拉辛》,也能解析其他小说,或者其他非虚构作品。詹明信既然称之为“文本的意识形态”,也就意味着这种解析方式不仅应用于文学,对文学以外的文本,如历史的、新闻的、或社会学的文本均可适用,进一步可适用于一切叙事文本。

【小题1】下列对文章“语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语码与语义不同,可以看成是对语义的诱导和归类,文化语码说出来时,往往以具体的某个细节呈现。
B.语码是从信息理论中借用来的术语,一种语码就是对应某一种信息的类型。
C.文化语码有点像格言式的智慧或对普遍的行为、事件和生活的常识的仓库,象征语码则指向作品的思想情感。
D.语码划分方式既能解析《萨拉辛》,也能解析其他小说,或者其他非虚构作品,进一步可适用于一切文本。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罗兰·巴特既不想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剧作思想角度讨论作品,也不想从语言学层面解读作品,这些都打不成他的目的。
B.现实主义的叙述是某种视觉上的幻象,是由某些细节产生出来的所谓真实效果,并且这些细节要作为“符号”起作用。
C.文本不是围绕着某个先在的核心意义而耸立,而是在具体的编织过程中形成,这是因为文学作品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审美性基础之上,文本的合法性是建立在传递一定的信息的基础之上。
D.文本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特定的语码之上,特定的语码传递特定的信息,所有的文本在信息面前具有某种平等性。
【小题3】请根据上文概括罗兰·巴特对巴尔扎克的中篇小说《萨拉辛》文本做语码分析的意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7 08:44: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
【小题1】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小题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B.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C.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D.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小题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B.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D.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宝刀

邢庆杰

关子明靠打铁谋生。但他的名气不是因为打铁手艺,而是他有一把祖传的宝刀。

据说,这把刀已经传了十几代了,是当年关羽遇害后,一个崇拜关羽的吴囯副将把青龙偃月刀的刀头作材料,经过数月的火炼水淬精制而成,可以迎风断草,削铁如泥。

拥有宝刀的关子明,据说也有一身的好刀术,但是,镇上的人们都没有见过他练刀,甚至连他的刀也没见过。那把刀,终日被关子明负在背上,外面有一个黑色的刀鞘。

鬼子在镇上修起了炮楼子。

鬼子小队长中村嗜武如命。他从一个汉奸嘴里知道了关子明,就找上门来。

盛夏的天气,关子明封了火,正在铁匠铺子里喝大叶子茶。

中村弯腰进了铁匠铺子,他带来的两个兵一左一右,把住了门。

中村问,你的,关云长的后人?

关子明斜了他一眼,点了下头。

中村说,我的,读过《三国》,非常佩服关云长,可是,我们隔着这么远的时空,没法交流。今天,能遇到他的后人,我的,三生有幸。

关子明这才站起来,双臂抱在胸前,你说,什么事吧?

中村笑了,他缓缓抽出了东洋刀,我的,想和你切磋一下刀法,你的,敢不敢?

两人在铁匠铺门前的空地上站定。

铁匠铺前很快就站满了围观的人。

中村双手擎刀,刀尖冲天,蓄势待发。

关子明一动不动。

中村叫道,拔刀吧!

关子明摇了摇头,从门前的柳树上折下一根小拇指般粗的柳条儿,右手一撸,碧绿的柳叶儿撒了一地。

中村怒道,你的,敢藐视我们大日本帝国的东洋剑法?

关子明一笑,你尽管来吧!

中村嚎叫一声,东洋刀闪电般向关子明头顶劈了下来!

关子明手腕微微一动,那枝柳条儿带起一股清脆的风声,后发先至,击在中村的双腕上,东洋刀劈至半路,便软软地落在地上。

中村诧异地看了关子明半晌,说,关的,我想领教的,是你的刀法。

关子明说,如杲我拿的是刀,你的手还在吗?

中村脸红了,但他仍然坚持说,我的,是想看一下你的宝刀!

关子明说,可以,等你赢了我。

中村叹了一口气,走了。

周围爆发出一片暴雨般的掌声。

此后,中村多次来挑战,均大败而归。

而且,关子明从未拔出过他的那把宝刀。

关子明名声大噪。

后来,八路军武工队的邢队长被组织上安排在镇上养伤。由于叛徒告密,泄露了风声。中村带着一小队鬼子兵在镇上挨家挨户搜查。当搜到关子明的铁匠铺时,关子明一尊铁塔般站在门口,一动不动。几个鬼子刚一靠前,他就将手伸向肩后,握住了刀柄。鬼子吓得连连后退。

中村冷笑道,关,你终于肯拔刀了!

关子明摇了摇头,你的,不配。

中村狂怒道,关,你的明白,今天不是和你私下比武,而是执行大日本皇军的军务,希望你能识相点。

关子明像一棵树,就长在了门口。

中村一挥手,开枪!

几个鬼子端起三八大盖,瞄准了关子明。

关子明探手入怀,然后一扬手,几只飞镖同时飞了出去。鬼子们还没来得及拉开枪栓,就倒在了地上。

中村向天开了一枪,一大队鬼子拥了过来。

中村笑道,关,我的,今天一定要见识见识你的宝刀。

他冲鬼子们说了一通日语,鬼子们都退下弹夹,挺着刺刀向关子明扑了过来!

关子明拳脚并用,在鬼子们的刺刀中穿插自如,鬼子只要挨近他,他或掌劈或拳打,都是一招命中要害。片刻之间,已经有十几个鬼子尸横当场。

鬼子越聚越多,明晃晃的刺刀逐渐将关子明逼到一个墙角,由于可供周旋的空间越来越小,他的大腿上和胳膊上都被刺了一刀。

中村在圈外狂笑道,关的,你的,再不拔刀,就死啦死啦的。

关子明伸手握住了肩后的刀柄。

鬼子们忽然退潮般纷纷向后退了十几步,个个面露恐慌。

借此机会,关子明从地上捡起一支枪,将枪刺卸了下来。

鬼子们见他没有真的拔出宝刀,复又扑了上来!

一场恶战,血肉横飞。

当最后一个鬼子兵倒下时,伤痕累累的关子明也倒了下去。

中村得意地走过来,用手枪指着他道,关,你的刀,要归我了。

一声枪响!

中村倒在了血泊中。

是藏在铁匠铺的武工队邢队长开的枪,邢队长扶起奋奋一息的关子明,不解地问,都到了生死关头,你为什么还不拔刀?

关子明苍白的脸上掠过一丝笑容。他艰难地握住刀柄,将刀拔了出来……

竟然是锈迹斑斑的一把铁叶刀丨关子明轻轻一抖腕子,刀片竟从刀柄处断了。

邢队长不解地看着他,这就是你祖传的宝刀?

关子明惨然一笑,说,这刀,在鞘里,是一把祖传的宝刀,能震慑敌胆;拔出来,就是一张生铁片子……所以,宝刀,只适合待在鞘里。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以“宝刀”为题,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对敌斗争的勇猛与反侵略必胜的信心。
B.关子明“从未拔出过他的那把宝刀”,一方面是因为要保留宝刀的神秘感,另一方面是因为宝刀不能拔出的无奈。
C.“中村冷笑道,关,你终于肯拔刀了!关子明摇了摇头,你的,不配。”对话简短,但人物之间的情绪渲染到位。
D.小说语言直白质朴、简洁有力,故事情节集中,这样符合小说中主要人物关子明侠肝义胆、义薄云天的人物设定。
【小题2】请结合文本,具体谈谈“宝刀”作为线索的作用。
【小题3】小说中,八路军武工队邢队长这一人物是否多余?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主人公朱丹不但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更是一位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B.本文的结尾和《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样,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C.本文将丹麦音乐大师前后的言行进行了对比,拒绝与接纳的转变显得非常做作,实为败笔。
D.“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显示了民族精神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E.朱丹在外国音乐大师面前不卑不亢,坚持原则,是为了维护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F.这篇小说给我们的启示是才华横溢和民族情感同样重要。
【小题2】小说对“雪”的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3】本文以“木笛”为题,有何作用?
【小题4】本文运用了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法,请选择一个角度(景物描写除外)举例分析其作用。
【小题5】本文的主人公朱丹先生和《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贝尔曼先生的形象有类似之处,请作简要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战争打得很苦,一个连的兵力被吞噬。敌人的炮火还在猛攻,连长放下望远镜,掏出烟,指指身后的山崖,对身边的丁二娃说,看到了吧,那有一线天,不怕死就从那攀上去,或许有救;还有就是做假投降,等敌人上来和他们同归于尽。
丁二娃想了想,说,听你的连长,我这命,活着是你的,死了是阎王的。
连长拍着丁二娃的肩说,好小子,下辈子若带兵,我还带你。
丁二娃嘿嘿地笑,黑一块白一块的脸,到处是憨相。
鬼子的又一轮冲锋开始了。连长把十几颗手榴弹依次捆在内衣里。连长瘦,穿上衣服和没捆一个样。
丁二娃也想像连长那样往腰间捆,可是办不到,没有了,他除了有七颗子弹,别的什么都没有了,这让他很沮丧,有一身的力气没处使,只等着送死。
连长捆好手榴弹,他回过头对丁二娃说,娃子,你上一线天吧,全国解放那天,你给我立个碑,也好在人世留个念想儿。丁二娃听了连长的话,打了个立正,连长,丁二娃誓死陪你战斗到底!
鬼子越来越近了,前一排已经直起了腰身。
二娃,把前边那个军官干掉。连长说。二娃躲在树后,只一抬手,那个军官应声倒下。二娃退下来,跑向南边的阵地,还是手起枪落,又一个鬼子应声倒下。
鬼子开始小心了,他们由站着迫近改为匍匐前进,而二娃的子弹也快用完了。
二娃只有在死去的战友身上寻找武器,正翻着,就听连长哼了一声,之后倒在了他的脚下。二娃看到,一颗子弹,正中连长的眉心,就像小时候,妈妈在姐姐的眉心点上个小红点。
妈的小日本!二娃向着鬼子的队伍甩了两枪,可是子弹太贵重了,就剩三颗了,由不得他浪费。他勉强在一战友身下翻出一颗手榴弹,迅速抛了出去。随着轰隆一声巨响,二娃突然改了主意,何不趁机逃跑,逃跑可比和敌人同归于尽更有赚头。二娃看一眼连长说,连长,反正你也死了,我就不跟你去了,我会给你报仇的!他把刚才对连长的许诺忘个一干二净。
二娃双手遮住嘴巴对着鬼子喊,别开枪,我们投降!
二娃又喊,我们身上都捆着手榴弹,你们若开枪,就连你们一起炸飞喽。
鬼子真就没有开枪,但也没有向前半步,二娃趁机把连长抱起放在战壕沿上,只露出上半身,两边用战友的尸体支撑着。连长的头一直傲立着,不偏也不倒,两眼怒目圆睁,身旁的战友也簇拥着他,如同抬一部轿子,去和小日本算账。阵地静了下来,小鬼子在一步步靠近,而这会儿的二娃,已经不在连长的身边了,他凭着一身好功夫,两腿蹬住崖壁,双手倒换着,一点一点攀上一米宽、二十几米高的一线天。
几乎是一眨眼的光景,鬼子上来了,他们战战兢兢、层层叠叠围住了连长,判断他是否还活着,就在他们举棋不定,想上前试试连长还有没有气息时,不知从什么方向,射来三枪,一枪打死鬼子为首的军官,一枪打翻了想试连长是否还活着的那个士兵,而第三枪则打在连长腰间那捆手榴弹上。
顿时,数声爆炸,火光冲天,一朵朵红磨菇瞬间绽放,染红了半个阵地。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连长为丁二娃指出了两条路,他希望丁二娃选择生路,因为丁二娃很年轻,而且非常服从命令。
B.文中写连长往身上捆手榴弹时,强调“连长瘦,穿上衣服和没捆一个样”,是为结尾鬼子被炸死埋伏笔。
C.连长被子弹击中的眉心使丁二娃联想到妈妈在姐姐的眉心上点的小红点,这个细节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
D.丁二娃最后仅剩下三颗子弹这个情节非常重要,与后文的三枪相呼应,可见此处并非闲笔,体现了作者的精心构思。
【小题2】概括小说中丁二娃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应该是“第三条路”,也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应该是“英雄”,你认为哪一个标题更合适?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父亲是3 天前的一个下午来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兜蹲在门口抽叶子烟。傍晚,楼上的张婆告诉我,她下楼撞见父亲,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父亲惶惶不安:“这是我儿的家呢!”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父亲正在厨房择菜。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站起来,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着说:“下次,我一定穿周正一点。”我本是怕父亲心灵受到创伤,欲安慰他一番的,岂料他不但没有半点委屈和愤慨,反而以为自己丢了我的丑而深感惭愧。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痛。

②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声音,开门一看,见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走开,出去!”父亲不知所措地捂着脸。“他是你爷爷,你爸爸的爸爸,我是他一手一脚养大的,你知道吗?小子!”我对儿子动了武。听到儿子的哭声,妻子一把把他抱过去,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又像犯错一般。夜已很深,隔壁的我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③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善的腔调对父亲交代:“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 ”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中午我和妻子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帕子,手忙脚乱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下关了门。

④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我按按他肩:“爸爸,您想帮我们拖地板是吧? ”父亲点头。我便拿出拖把,给他示范了一番,然后交给他:“您试试。”父 亲拖净了剩下的半间客厅。他看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望着我,一脸感激。

⑤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妻子顿时火冒三丈,对我大发脾气。我和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正斗至酣处,门铃响了,父亲站在门口—一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 声,又进了卧室。

⑥我说:“爸爸,吃饭吧!”父亲说:“吃吧,吃吧,我孙儿呢? ”孩子被妻子送到岳母家去了,若父亲知道内情一定会伤心,我只得对他撒了一个谎。

⑦父亲盯着我看了一阵儿,若有所悟,默默地离开饭桌,打开身边的袋子,拿出两袋核桃粉、两瓶蜂糖、一袋健脾糕。

⑧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舍,就琢磨着买了这些。”

⑨父亲顿了顿又说:“蜂糖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⑩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000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3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我明天要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娘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说完,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代,又放了回去,但舌头添嘴唇的 细节将他此时的欲望暴露无遗。我给父亲卷了支烟,也给自己卷了一支。我俩中间隔着张饭桌面对面坐着,烟雾缭绕,我们都不说话。

⑪父亲执意要走,他说他惦念屋边的塘,惦念塘边的田,惦念那条跟他一起串东家串西家的大黑狗。怎么留也不行,我决定叫辆出租车送他回去。富康车开到父亲身边,但一生都没有坐过小车的父亲却不知怎么打开车门。他的手在车门上东摸西摸,一脸尴尬。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服侍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在为儿子的举止而激动啊。他说:“儿啊,爸算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说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我顿时百感交集。

⑫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腰开过车门。我为别人开车门的时候,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毕恭毕敬,表里如一过。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法超越我的高度,但我有今天全仰仗父亲的奠基。父亲为我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而我呢?仅仅为他开了一次车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感动异常……

⑬车越开越快,望着父亲离这个人情味淡薄的城市越来越远,突然间有一种冲动让我心头一颤,禁不住泪水潸然而下。

【小题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笔墨精炼,为我们刻画了一位憨厚、诚实、慈爱而又落后无知的老父亲的形象。
B.第②段中“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是因为自己对城里生活陌生,给儿子一家带来麻烦感到不安,自己反复思考在不在儿子这里住下去。
C.第③段“妻”的“交代”运用了句式简短的排比句,表现了“妻”当时对父亲的鄙弃和厌恶的心理状态。
D.第⑤段划线部分运用肖像描写:既写父亲冒雨买东西,对儿女无私的爱:又表明其辛苦操劳、饱经风霜的人生,及其勤劳朴实的品格。
E.第⑩段“贴身”一词,生动形象,准确表达了父亲的钱来之不易,怕丢失,因而倍加珍惜的情感;同时小说第(12)段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深化了主题。
【小题2】⑩段中“说完,‘父亲笑了一笑’”,如何理解父亲“笑”?请简析。
【小题3】(11)段尾画线句“我顿时百感交集” 。对于“我”当时那种“百感交集”的心情,怎样理解?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