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茅以升:桥梁。栋梁。脊梁
宁滨
众所周知,茅以升建桥的英名是从设计修建钱塘江大桥开始的,而其建桥的志向早在儿时就已经形成了。幼年经历的一次桥梁挤塌事故,使茅以升对“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的人生便与桥结下了不解之缘。应该说,对于桥的追寻贯穿了茅以升的一生。在他生命的各个阶段,都能看到他在不断寻找架桥的起点和支点。
奋斗之桥
为了实现自己的桥梁梦,大学期间,茅以升学习极为勒奋,仅他整理的笔记就多达200余本,近千万字,摞起来有一人多高。他在校期间一直保持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5年各科成績平均分高达92.5分,成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成绩历史最高纪录的保持者。
20世纪初,青年茅以升以优异成绩被保送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在那里,他用超凡实力打破了教授对他的质疑,仅用一年时间就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硕士学位。可是,他依然没有满足。为了尽快掌握造桥的实际本领,进一步学习桥梁力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茅以升甚至想出了半工半读的主意,白天在桥梁公司实习,晚上去夜校攻读博士学位,星期天则去图书馆埋头苦读。有一次,茅以升在图书馆的一角看书看得入了神,闭馆钟声响了他也没有听见,也没被人发现,竟被管理员锁在了屋子里。
教育之桥
早在建设钱塘江大桥时期,茅以升就已经开始了在科教育人道路上的探索。每年暑假,他都要致函大学,招收几十名大三、大四学生到大桥建设工地实习。钱塘江大桥工地成为培养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从中成长出了武汉长江大桥总工程师汪菊潜、南京长江大桥总工程梅旸春、郑州黄河大桥总工程师赵燧章等一批新中 国杰出桥梁工程师, 成为中国桥梁事业的中流砥柱。”
茅以升讲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简明扼要,深受学生欢迎。为了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茅以升独辟蹊径,发明了一种“学生考老师”的教学方法。每节课的前10分钟,先指定一名学生就上次授课内容提出一个疑难问题让老师回答。从学生提出问题的深浅,可以看出他是否做过深入思考与研究。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就多给分,提出的问题浅就少给分。如果提出的问题老师都回答不出来就給滿分。如此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往往提出的问题越来越深,越来越有意义,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有些特别疑难而又有意义的问题,就作为以后的研究课题。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促进了学生钻研,也促进了老师认真备课,如此达到了“教学相长”。
陶行知曾带教育科学生来听茅以升的课,并感慨地说:“这的确是个崭新的教学的革命,是开创了我国教育的一个先例,值得我们推广。”
科学之桥
茅以升认为:“科学属于人民”,“科学是为人民服务的”,“科普是一座通向‘四化’的桥梁”。为此,他毕生致力于在科学与人民之间架设知识之桥。茅以升亲自动笔,写下了大量的科普作品。他写的科普作品,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科学的预见性。他的科普文章,不仅道理深刻、通俗易懂,而且语言形象生动。《五桥颂》《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系统介绍了中国桥梁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桥梁史上的开山之作;他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填补了中国桥梁史的空白;他写的《中国石拱桥》,被收入中学课本,作为中学生必读的范文。
(材料链接)
①1933年至1937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茅以升攻克无数技术难题,建成了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并主持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并经历了建桥、炸桥和复桥的过程,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集中体现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彰显了中华民族刚强不屈的民族之魂。
②茅以升先生的女儿茅玉麟回忆父亲时说:“他那么老了,八九十岁了,家里也有比较好的条件了,完全可以颐养天年,但是他没有。为科普事业,为孩子们做报告,给孩子们回信。现在我也教育我同围的人,教育我自己的孩子,父亲的这种精神真的值得传承。”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塘江大桥是茅以升人生中一座重要的桥,建桥、炸桥和复桥的曲折过程是他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也使得他声名鹊起。
B.茅以升是中国桥梁事业的先驱,如果没有茅以升培养出的优秀人才,中国桥梁事业就缺少了一批中流砥柱。
C.茅以升先生发明的“学生考老师”的方法,在当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受到了教育专家陶行知先生的推崇。
D.茅以升先生认识到科学普及的重大意义,致力于科普作品的创作,他的科普文章科学性和文学性并重,影响深远。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讲述了茅以升先生“桥”的故事,三个小标题分别对应了茅以升在建桥、教育、科普三个领域取得的成就。
B.茅以升幼年时即对造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探索,直到耄耋之年还奋斗在桥梁科研第一线。
C.茅以升先生大学和留学期间都十分勤奋,学成归国为中国桥梁事业以及桥梁科普做出巨大的贡献,体现了他拳拳的爱国之心。
D.茅以升天资并不聪颖,但他用勤奋弥补了这一缺点, 所以茅以升认为自己生赖以过渡的桥梁名叫“奋斗”。
【小题3】如何理解文章标题“桥梁·栋梁·脊梁”的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30 03:51: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上,借贷起于何时虽没有明确的界说,不过“欠债还钱”这一基本信条却和“杀人偿命”一样古老。古代法律一般都注意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不受损失,对于不按期归还债务的,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在汉代即有功臣列侯负债违期不还,被夺候除国之事,汉以后各朝也都有抑制高利盘剥的规定。元朝中后期规定“本利相侔而止”,以本金数额为借贷利息的上限,即“一本一利”。

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关汉卿的《窦娥冤》中即可窥见一斑。我们都知道窦娥遭遇千古奇冤之后的“六月飞雪”,却很少将她的故事与元朝的民间借贷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蔡婆婆在当时的放贷及其“本利相侔”的高利率,在元朝都是合法的。只不过一笔贷款使她得了个孝顺的儿媳妇,另一笔贷款却给她和窦娥带来了无妄之灾。民间借贷对于任何社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窦天章这样的穷人要举债度日,赛卢医这样的“商人”则需借此来融资,正是这种资本的流转互通,才使社会生生不息,得以发展。“禁止利息”既不符合人性,也会妨碍贸易往来,还会使处于困境中的人得不到帮助。

在世界范围内,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有禁止放债取利的教义,倡导人们无偿借取,使富有者能无条件地帮助贫穷者。不过这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美好的宗教理想,却缺乏实现这一理想的人性基础,所以伊斯兰教徒才会设计出“重复买卖”这一规避禁令的“法律技巧”,即借方向贷方借财物时,卖给贷方一物品,然后借方再以高于卖出的价格买回所卖物品,通过这种所设的“一卖一买”,借方买回原物品所多付的价金就代表双方私下约定的借贷利息。这种以技巧来规避宗教义务的现实,正说明了民间借贷的不可或缺性。

如果说在古代自然经济社会里,民间借贷还主要集中于像窦天章这样解生活中燃眉之急的情况下的话,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民间借贷已为社会发展所必需。对于一些公司经营者,在银行贷款难以为继时,民间借贷可能就成为公司存活的一条出路,只是不管借方还是贷方,都应有预防风险的意识。对于政府,则应如古代的统治者那样,既允许民间借贷的存在,又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严禁“取息过律”,严禁催债过程中的过激行为,这样才可以避免一些悲剧发生。

(节选自《民间借贷的规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欠债还钱”的信条及汉代抑制高利盘剥的规定,都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不受损失。
B.元朝中后期规定“本利相侔而止”,也就是说所有贷款都要收到等同于本金数额的利息。
C.《窦娥冤》中,窦娥遭遇千古奇冤,完全是蔡婆婆放高利贷及元朝民间借贷导致的结果。
D.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虽倡导无偿借取,但却很难实现,有的人靠技巧来规避禁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古代法律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利益的观点,并举例证明。
B.第二段紧承第一段,以《窦娥冤》为例,论述了元代民间借贷状况及民间借贷的必不可少。
C.文章采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民间借贷存在的合理性及其规制。
D.文章论证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间借贷的必要性和政府应采取的规避风险的措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禁止借贷利息,就有可能妨碍贸易往来,使处于困境中的人得不到帮助。
B.“重复买卖”这一规避禁令的“法律技巧”,证明了民间借贷的不可或缺性。
C.只要政府加强管控,就不可能出现“取息过律”及催债过程中的过激行为。
D.民间借贷无论是在古代自然经济社会里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均必不可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古代的法典蕴含着重德礼、慎刑罚,遵伦常、讲忠孝,重和谐、求和睦的民族精神。由此,思想家提出“明刑”(彰明刑罚)可以“弼教”(辅助教育),也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民了解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表明法律非以刑人为目的,而以使民远恶迁善为目的,以期实现以刑弼教、以刑辅教。法家主张“以法为教”,使民知法既可以远离犯罪,又可以借法保护其自身的权益。正是由于法具有止恶劝善的功能,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因此守法者如沐春风,违法者如履薄冰。
历史上,明刑弼教的内容因朝代不同而略有变化。汉儒传承了以礼乐主宰刑罚的传统,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指导原则,即朝廷以道德感动民众,刑法只作为辅助手段。例如,董仲舒借助阴阳五行之说,大力宣传“大德小刑”,以德化民教民,使民不敢为非、不触法禁。唐代法典《唐律疏议》开宗明义便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或教之用”,阐明了教化为先、刑焉其后,明刑弼教的真谏。韩愈也曾经说过:“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要达到天下大治,应效仿圣王,以德化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为矫正元末法纪败坏、人不畏法、肆意为恶的积弊,以严刑治国。他手订的《大诰》收集了严刑惩治犯罪的案例,意在教民“趋吉避凶”之道。《大明律》旨在运用法律打击奸顽,惩话犯罪,以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的纲纪。明太租还有意识地对某些案件重法又重情,借以表达明刑弼教之意。例如,“有子犯法,父贿求免者,御史欲并论父。太祖曰:‘子论死,父救之,情也。但论其子,赦其父。’”清代在承袭明代的立法思想的同时,对政刑与礼教的目的做了经典阐述,并指出立法的精义在于“明刑弼教”。《清史稿·刑法志》篇首开宗明义:“中国自书契以来,以礼教治天下,匡之直之而刑生焉。”
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明礼导民,明刑弼教是贯穿中国古代两千余年的一个传统。它产生于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是人本主义的具体体现。认真贯彻实施则国兴,慢而废弃则国亡。这是一条历史规律。“以德化民”的“化”与“明刑弼教”的“教”二者具有相通性,目的都在于“导民向善”,使民远离犯罪。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是互相连接、互补互用的,国家治理不可忽视的二柄。法与德的结合减少了法律的滥用,柔化了法条严酷的外貌,便于民众接受。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遏制了犯罪的动机,有利于避免法繁刑酷的虐政。德法互补互用,使道德法律化,遵守法律的义务和遵守道德规范的义务相一致,既止恶,而又劝善,使“明刑弼教”的“教”落到了实处。同时,德法互补又使法律道德化,使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
(节选自张晋藩《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心》,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彰明刑罚、辅助教育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人民了解教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B.儿子被判死刑,父亲行贿求情,最后判子赦父,这一事例体现明太袒重法律又重伦理情怀。
C.“明刑弼教”的“教”与“以德化民”的“化”之间存在相通性,目的都是使百姓“向善”。
D.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互补互用,能止恶劝善,可以使法律道德化并使其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不同时代的事例,论证了“明刑弼教”是贯穿中国古代治理的传统。
B.文章以董仲舒大力宣传“大德小刑”的事例来论证汉代儒家德主刑辅的主张。
C.文中用韩愈言论、朱元璋修订法律等材料,论证教化先行、刑罚居后的观点。
D.文章从以德化民、以法治国、德法互补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古代在治国上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法律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这对违法者具有约束力的同时,对百姓也有软化作用。
B.清代的立法思想承袭于明代,《清史稿·刑法志》篇首就明确地阐释了政刑与礼教的关系。
C.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过程中,认真贯彻实施具有人本主义情怀的明刑弼教传统,国家方会兴盛。
D.为了减少法律的滥用、柔化法条严酷的外貌、遏制犯罪的动机等,必须以德化民,使民心向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庄子和惠子的濠上之辩,是《庄子》中最发人深省的故事之一。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之上游玩,庄子说:“白鱼从容游动,这鱼真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所说的游鱼之乐,绝不是对游鱼之乐的“知”,从认知的角度看,不存在游鱼之乐,而是对游鱼之乐的体验——他体验鱼会如此——其实鱼并不如此,但他根本不在乎鱼非如此。惠子所诘难的“知”,是科学认知的“知”,而庄子所说的“知”,则是生命的体验。
惠子虽然“泛爱万物”,但他与万物是分离的,物与物之间是孤立的,他所谓联系是以人的知识谱系将万物连接,并非是万物自身所具有的联系。他是“看”世界,人在万物之外,人是世界的观照者;他是分析世界,世界成了人的“理”的对象,世界被“理”所征服。庄子看到了惠子守其孤明而不与万物相通之心,致力于凿通孤立世界之间的界限,是人与物关系的“绝地天通”。庄子以诗意的眼光超越“人”的态度,超越科学、功利的视角,以天心穿透世界。他在桥上看鱼,鱼在桥下优游,在他的感悟中,桥没有了,水没有了,鱼和我的界限没有了,世界即如一大河流,他和鱼都在这河流中优游。鱼非我眼中所见之鱼,而是在我生命中游荡的鱼,我也非故常之我,而是“丧我”之我。在“神遇”而不是“目视”中,会通合一。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如果站在人与天分离的角度看,天是天,物是物,我是我;如果站在诗意的立场看,我与世界的界限打破了,我和世界融为一体,还归于世界的大本。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意的眼光,就是从生命的角度看世界。庄子所反复强调的“天地与我并生”、“磅礴乎万物以为一”云云,即是说,“人在世界中”,人并不在世界之外。人在世界中,是世界的“在”者,而不是“观”者。人本来就是世界的一分子,人用人的目光看待世界时,似乎从这世界抽离出来,世界是我的“对象”。在“对象化”中,世界丧失了本身的独立意义,世界变成了人的知识、价值的投射,人也在对象化中撕裂和世界密合的整体。庄子所反对的就是人为自然立法的做法。庄子认为,这合于“人”理,并不合“天”理。庄子将会通物我的纯粹体验境界,称为“物化”。“化”于物,我就是物,没有了物我之间的界限。“物化”的概念是由《齐物论》结尾处一个关于梦化蝴蝶的故事中引出的。“物化”是和“对象化”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将人从“对象化”中拯救出来,让生命自在显现。
庄子的境界,解除人精神的“套”,因为人在“套”中,就很难真正感受到欢乐。山林之想,云水之乐,其实,并不在山林云水本身,而在人的心态。说心态并不是说庄子哲学强调主体性,相反,他是要放弃这种主体性。心态自由、平和,当下即是云水,庙堂即是山林。正像宗白华先生所说的:“你看一个歌咏自然的人,走到自然中间,看见了一枝花,觉得花能解语,遇着了一只鸟,觉得鸟亦知情,听见了泉声,以为是情调,会着了一丛小草,一片蝴蝶,觉得也能互相了解,悄悄地诉说着他们的情、他们的梦、他们的想望。”元赵子昂有《落花游鱼图》,后人多有仿作,画的就是庄子之意,画上他题有一诗云:“溶溶绿水浓如染,风送落花春几多。头白归来旧池馆,闲看鱼泳自沤波。”他通过落花游鱼发现了自己久已疏落的世界,那个人真性自在优游的世界。
(选自《美学概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所说的“游鱼之乐”是一种对生命的体验,正因为“我”感受到了游鱼从容无拘束的快乐,于是“我”觉得游鱼是快乐的。
B.惠子所说的“游鱼之乐”是一种客观科学的认知,因为物与“我”是分离的,孤立的,“我”无法判断游鱼是否快乐。
C.庄子的“游鱼之乐”所体现的是一种会通万物的思维,他承认“理”的存在,并在“忘我”的境界中与万物合而为一。
D.庄子以心灵与世界“神遇”,他致力于凿通人与万物的界限,以纯粹的体验,构建了一个超越科学、名利的美的世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庄子强调人是世界的“在”者,从生命的角度看世界,“我”与世界是融为一体的,并不在世界之外。
B.惠子将物与“我”分开,世界是“我”所观察的“对象”,在“对象化”中,万物自身所具有的联系被撕裂开来。
C.“通”是庄子所追求的境界,在“通”的境界中人所感受到的真正的快乐不在外物本身,而在人的心态。
D.庄子提倡人要放弃主体性,解除人精神的枷锁,从世界中抽离出来,与万物会通合一,这样就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庄子眼里,“我”对世界的“知”是自我生命的体验,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是这种诗意心灵的体现。
B.山林之想、云水之乐皆是用诗意的眼光看世界的结果,是心态自由平和的体现。赵子昂的《落花游鱼图》就表现了这种心态
C.从庄子“会通合一”的角度看世界,世界是充满诗意的;从惠子科学认知的角度看世界,世界是充满理性的。
D.“物化”从主观角度看世界,“对象化”从客观角度看世界,二者互为补充,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全面、更真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语的秋天
天才蒙蒙亮,老黄便起身打点行装。透过窗户,依稀可见小村高矮错落的瓦房升起的袅袅的炊烟,疲惫的脸孔不由掠过一缕悲哀,他感受到一阵迷惘、屈辱和压抑……
两个月前,他作为县农业合作银行的信贷员,被抽调来到四英岭下小村蹲点扶贫。他的目光盯住了村后一片弃荒而又不可多得的红碱土地。年初,他看到一本科技杂志刊载红碱土地培植西洋香菇获高产的经验,他也去函联系购买了少许菌种,意想谋求推广。
他不会忘记他发动大伙儿培植西洋香菇的那个夜晚。低矮剥落的村部小屋,人声嚷嚷,挤着村中的父老兄弟姊妹。
村长姓李,睨着眼,干咳两声,说:“老黄是镇上营业所的,从科技兴农着眼,有心让大家脱贫致富,大家欢迎!”小屋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掌声。
他咧口一笑,从一只衣袋里掏出一把菌种,说:“这是西洋香菌种,一月余一个种植周期,希望大家都种上。五元一斤,不过现在不收钱,等秋天收获后再从菇菜款中扣……”
“那样金贵的西洋香菇,恐怕我们侍养不活。”有人顾虑说。
“种植技术,由我负责,种不活的不收钱。不过有个条件,菇菜收获了,一定卖给我,每公斤十元。”
“哟,每公斤十元。”厘里人吵嚷起来。
“老黄,真能那样,你算是为大伙儿办了件积德事!”
“只怕嘴说不算,等种出菇菜,你不收,一拍屁股走了,怎么办?”
他手一挥,说:“大家不要担心,种了菇菜,我哪有不收之理?告诉大家,菇菜收后还要经过加工、消毒……最后出口外销。为了慎重,我们还是订个合同吧。到时,我还怕你们不卖给我呢!”
“不卖给你卖给谁?我们不懂得消毒,如何脱手?’’村长抢过话,笑开了怀,“你放心,有我在,菇菜一定能卖给你,不过履行手续,订下合同也好!”
之后,他从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一万元,亲自跑了一趟省城,买回了八百斤菌种。他跑东家、走西舍、去南院,订合同、核亩数,指导播种、点粪、浇水、遮阳、开光……
月把一过,红碱土地长出了白花花的香菇菜,映照在一张张喜悦的脸上。
收获季节到了,他估算了一下全村的菇菜收成,又跑了趟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十万元用来收购菇菜。
他刚回小村,就踏进村长的家,说:“村长,你没白忙。你种香菇收成有四百公斤,可赚四千元呀。”
村长却眨了眨眼说:“老黄,把这香菇每公斤十元卖给你,你转卖给别人每公斤多少元?”
“村长,不瞒你说,我同别人订了合同,每公斤卖十二元!”
“十二元?一公斤赚两元,全村有万余公斤,佧就赚了两万多元,好轻松呀。”村长打着哈哈说。
“没有这么多,村长你也知道,我收了香菇,还要同别人联营过滤、消毒,除去贷款本息、过滤成本、货运杂费……能有三两千元就不错了。”
“老黄,不是我作难你。我同大伙儿说了,香菇菜,我们自己联系自己卖,卖了后,菌种钱,我们给。待到你蹲点走时,我们再好好聚一餐……”村长盯着他像一个陌路人。
“村长你怎能这样?我们订了合同的呀!”
“订了合同有屁用,你上告,也没有人理。”
村长嗓门提上来,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老黄知道拗不过村长,他跑东家,他走西舍,他去南院…“
他没有想到,大伙儿支支吾吾,都是同样的回答。
转眼,香菇菜收获完了,村长派人外出联系,销路一直没有着落。
等到有一天,村长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找上门来。老黄跑去一看,愣住了:原先白花花的西洋香菇变质、长霉、褪色了,失去了销售的价值,他顿感一阵悲哀。
一万余公斤的西洋香菇报废了,茵种的钱自然也收不上。他赔去了一万元贷款本息不算,没有想到,竞有人怨起他领着大伙蛮干了一番,毫无结果。
昨天,镇政府来人,找他谈话,语重心长地说,农民脱贫致富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蛮干,一下子就想富起来……未了,调整他到别个村庄去。
天渐渐地亮了。他拎起了行李,走出门去。门外,站了一却憨厚朴实的农民,呼地围了上来,嘘寒问暖,他们仿佛欠了什么重债,负疚、惭愧、不安…“
他心头一热,大步流星,离开了小村……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从蹲点扶贫的老黄离开小村写起,然后再讲述他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形式,叙事起伏有波澜。
B.老黄被抽调来蹲点扶贫,很是积极热心,想法搜集致富信息,为四英岭下小村引进种植西洋香菇。
C.村长及村民看到收成很好的白花花香菇菜时变卦,违约,自谋销路,结果无望,西洋香菇报废,老黄也跟着赔去了一万元贷款本息,他很是后悔。
D.小说讲述老黄热心帮助村民致富却招致失败的故事,令人深思。扶贫攻坚得讲究方法,任重道远。
【小题2】村长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试做简要分析。
【小题3】如何理解小说标题“失语的秋天”的含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英雄史诗
李从军 刘思扬 李柯勇 白瑞雪 韩冰
斟满烈酒的7只土瓷大碗,高举在7双粗糙大手中,7张古铜色的脸凝如泥塑。黄沙扑面,白日惨淡。“死也要死在沙窝里!”头扎白羊肚毛巾的壮汉一声大吼——“这事干成,就没白活这一遭!”酒碗相撞,一饮而尽。空碗摔在脚下,碎片八瓣。
30年前那个春寒料峭的黎明,外号“石灰锤”的陕西定边农民石光银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成了全国联户承包治沙先行者。七勇士大战毛乌素沙地,就此开创了一段石破天惊的历史。
三北,中华文化重要发源地。史前遗址、万里长城、丝绸之路……千百年来,我们的先祖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然而,放眼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中国版图,横贯北方万里疆土的,是漫漫黄沙、沟壑纵横、断壁残垣。风沙肆虐、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面积以惊人的速度扩张。
1978年11月,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一个彪炳史册的重大决策——在我国四大沙地、八大沙漠南缘及黄土高原建设大型防护林。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历史,也改变了亿万三北人的命运。当代人类最为悲壮雄伟的生态史诗,由此拉开帷幕。
为了承包3500亩沙地种树,石光银卖骡子卖羊。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他脑袋被驴踢了。这里黄沙一片,哪见长过一棵树?“石灰锤”的意思是“傻子”。“石灰锤”认准的事就是板上钉钉。树真的种活了!在乡亲们惊异的目光中,石光银大手一挥,把招贤榜贴到乡政府门口:要想栽树你就来,我出树苗你来栽!
“七勇士”壮大到127户,浩浩荡荡开进“狼窝沙”。结果铩羽而归。新承包的这5.8万亩沙地,像它的名字一样险恶。一年失利,来年再战。三战“狼窝沙”,终于大获全胜。那天,英雄们喝光了方圆20里内的苞谷酒。
漫长的三北工程线上,英雄与大树并肩而立。
陕西靖边农民牛玉琴把一根木杆往沙丘上一插,杆头系块绿头巾,用羊粪蛋计数,跨大步量出自家承包的1万亩荒沙:“治不了沙,我就死在沙里!”
一只三条腿的母羊和刚产下的羊羔是内蒙古农家女殷玉珍家最重要的财产。最终那只母羊还是被她换成了树苗……
为了生存,为了子孙,一代造林人殊死奋战,在三北大地谱写了一部叱咤风云、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时势造英雄。改革开放,为三北造林人开辟了广阔的时代空间。
石光银感慨,没有联产承包,就没有我“石灰锤”的今天。
林场场长张生英说,没有体制改革,哈巴湖畔仍是一片荒漠。在宁夏哈巴湖林场,张生英坚定地推动改革。实行责任制,打破“大锅饭”,让上千名职工吃饱了肚子,也让昔日沙丘变成了一片湖光山色。一个被改革触动利益的人酒后一刀,砍瞎了张生英妻子的一只眼睛。多年后,砍人者刑满释放,走投无路时万万没有想到,他竟被接纳回了林场。这人再次走进张生英的家,一进屋,“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张生英向他伸出了双手……
英雄之心,比大漠宽广;英雄之泪,如岁月苍凉。
石占军,石光银的独子,2008年在运树苗的途中不幸车祸遇难。那天是植树节。石光银遭到了一生中最大的打击。这条铮铮铁汉,走路都得两人扶。在石光银治沙展览馆,我们看到了石占军的遗照,大个子,一表人才。“想他吗?”我们轻声问。“想——”石光银虽然还笑着,但笑容刹那间凝固了,话语中透着无限凄楚和悲凉。当年石占军栽下的树,如今已成广袤林带,郁郁葱葱,随风起伏。石占军就葬在这里。石光银常到儿子坟前坐一坐,点支烟,说说话。只是此时,人们才发觉,“石灰锤”老了……
奋斗20多年,石光银领导着一个规模庞大的治沙集团,在毛乌素沙地南缘营造了一条百余公里长的绿色屏障。
这是一个改革大潮奔涌的时代,这是一个造林英雄辈出的时代。
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647万公顷,这些树按株距3米排成单行,可绕地球赤道2300圈。
山河巨变,绿荫遍野,三北人构筑了一座当代中国的生态长城,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折。
1989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题下四个大字:绿色长城。
(原文有删改)
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英雄史诗”为标题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