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嘉绒藏寨
龚静
①依着大渡河,沿着丹巴县城窄长的道路开出没多久,就上了盘山路。我们去甲居嘉绒藏寨。“美人谷宾馆”服务员拉姆的家就住在那里,眼瞎她坐在车头,带我们去她家做客。
②转了几个弯,一层层依山势而建的白、红、黑三色的臧居于山谷豁然出现。藏寨如今也是旅游景点,半山腰设障收费。不过游人似乎还不多,路口并不车水马龙。
③满山满眼的藏居,一下子似乎把我们看傻了,梯田、树林、草丛、土路,什么是自然与人居的和谐?眼前才真正是!城里人的毛病又出来了,赶快拍照摄影,但也没办法,只有把照片带回去才算是一个见证。初步的激动过后,才回过神来,精彩的在后面呢,不急不急。
④踩着云母片闪烁的土路进入寨子,往前看是藏居门口鲜艳的盆花,附视是错落于梯田山林的藏居红白鲜明的样子,仰望有掩映于苹果树的藏居天台,好像来到了一个大山庄,真正的山里的庄园。不时,头上苹果林里鸟声啾啾,但闻鸟语不见鸟影,苹果红梨子绿,果树枝叶繁茂,林中藏居仿佛非现实的影像。
⑤拉姆的家到了,路沿伸下一把直直的独木梯子,仅容半只脚,背转身来,战战兢兢地一步步,终于下完。其实我们也可以绕道从门口进去的,独木梯望之峭拔的样子激起好奇。
⑥拉姆的父母哥嫂已经在底楼厨房烧火了,院子一隅摆了两竹筐的苹果梨子,是拉姆妈妈采取山上自家果园里摘的,忍不住让人不洗也想吃一个。红漆勾勒的藏式窗台上一簸箕辣椒红得惹人心跳,丁姐姐情不自禁抱着要拍张照。院子一边的屋子或许是他们平时吃饭的地方,火塘方桌,非常干净。
⑦通向二楼的楼梯角落堆着小山似的土豆,这是此地主要农作物之一。楼梯通向二楼天台,如果说搂在屋子除了外墙窗户,颜色基本是素色,这里就是五彩斑斓了——圆木装饰的墙体是红色的,窗子的颜色红黄蓝相拼,木格窗户饰以金粉花雕,间隔的黑色柱子上垂下串串红辣椒,略略往上一看,三楼顶上铺晒着玉米,一片金黄差点迷了眼睛。
⑧坐在天台铺着卡垫的围栏上,是山,是果树,是次第错落的藏寨,秋天的阳光毫不吝啬盖下来,好像那口青稞酒吸下去的感觉。是真正土酿的青稞酒,发酵的青稞堆拢在大碗里,插上麦管,就着麦管,里面的青稞酒汁丝缕入口,酸甜的香,仿佛江南的家制酿酒。想起多次来此的导游多吉说的话:“这里的生活不富裕,但富足。”
⑨阳光温温热热得恰好,在寨子里四处走走,石蹬终点,又是一座藏式“别墅”,一只黑狗窜出果树林,令人一惊,它却不吠不叫,自顾自跑了。一位老妪走过,手指着不远处的屋子,要我们“来耍嘛”。前面屋子二楼小阳台里站着个望野眼的男子,阳台西式风格,也似石库门房子的临街阳台,刚才身处“庐山”没看清藏居立面,此番视点转换,又是一喜。
⑩跨过石头荆棘垒成的矮篱笆,歪歪扭扭的树长得自由率性,杂七杂八的草到处安家,前后左右,不需剪裁,都是好景。光线穿过大树和大树,披在藏居上,细密的树叶似乎将眼前的一切朦胧化了,感觉竟若柯罗的画意,19世纪法国枫丹白露的乡村,似乎与嘉绒藏寨叠幻起来,缭绕于山林草木间的气息是超越时空的。
11离开时,站在独木楼梯上,回头看门楣台阶上的盆花,高山杜鹃、秋海棠和太阳花雏菊等,映衬背阴处黛色的山,是不加任何灰调的饱满。
(选自《新民晚报》)
【小题1】第③节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采用 描写,其作用是   
【小题2】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
【小题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⑧节中“这里的生活不富裕,但富足”,“富足”表现在那些地方?
【小题4】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分析不正确的是()
A第②段划线句中的”似乎“表明眼前所见现象只是猜测而已,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B第④段划线句中形象的说明藏寨给作者力抓杀的视觉震撼,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激动。
C第⑧段划线句运用通感的手法,真切细腻地再现了青稞酒美味、沁人心脾的口感。
D第⑨段划线句中将藏居阳台比作石库门房子的临街阳台,体现藏居阳台视野宽广。
【小题5】第⑩段写到“法国枫丹白露的乡村”,有何作用?
【小题6】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赏析文章的结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10:05: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殉情的鲎

许钦文

(1)那天从集美到厦门去,在将靠趸船的时候,忽由一个作伴的同事指点我看鲎,随即报告我这种动物的情形,知道是从海边捕来的,春间才有,可以做汤吃,味道很鲜。末了他又这样说:“这种东西很有点奇怪,总是两个接连在一起的,雄的背在雌的上面;渔人去捕的时候,一定捉住下面的雌的,那末雄的也就跟着来,不会逃,好像是舍不得雌的,但如捉着上面的雄的,雌的就滑去了!”

(2)我连忙赶到船头上去察看,果然都是成着对的,颜色好像是甲鱼的,形状也有点像,不过来得大,背壳分成两部分,尾巴尖长而硬,见不到头和脚,因为一对对的被稻草绳缚住,船又已经停泊,拥挤得很,终于不曾看清楚。

(3)凑巧得很,上岸以后,就在中山路上碰到了一个乡下人,挑着担子是卖小鲎的。我说不好厦门话,跟着旁人出钱买,四个铜子得到了六只,小的不过铜元一般大,大的也只像个双铜元。放在水中会得游,桌子上面会得爬,尾巴一耸一耸的翘动,很有点像小乌龟,只是不露头脚,其实根本没有显明的头。因为太小,仍然看不大清楚。在碗中用淡水养了两天,死去一只;以后每隔一两天死去一只;较大的一只,却一直活了十二天。

(4)过了些日子,我到厦门大学去参观生物展览会,蒙方君殷勤招待,参观以后同在招待室里休息,看见壁间挂着鲎的标本,是大的,就要求拿了下来观察,这才看了明白:原来嘴巴长在腹部的中间,从嘴边四展,生着六对脚,能曲能伸。脚端各成钳形,仿佛是虾所有的,可是长得大。第六对脚较长,末端分裂为五,其中有一支特别长出,另成一个钳形。

(5)照方君的解释,这是归在蜘蛛类的了;做汤吃的是尾部的肉,就是附着游泳器的。 方君也说,这是一种殉情的动物。可是所谓殉情,只是雄鲎对于雌鲎──捉住了雄的,雌的会得自顾溜脱,难道也是殉情么?

(6)雄鲎这样重情,雌鲎却要顾自逃生,好像原是薄情的;殉死于这种薄情的对象,雄鲎好像是痴情了。

(7)但我以为不该随便这样断言;虽然对于鲎,我未作过有系统长时间的研究,可是动物的性同生活的关系,实在是很复杂而多变化的:比如蜜蜂和蚂蚁,雌的都比雄的寿命长,为的是要完成生殖的使命;又如蛾,雄的交尾以后不再进食,不久就毕命,雌的要产完了卵才死去。如果本同蛾类一样,那末雄鲎既经交尾,反正生命就要了结,当然用不着逃,同“爱妻”共存亡,何乐而不为呢?雌的还得产子,所以要图生;有着如此重情的“夫君”,共生死本也是甘愿的罢;忍心生别,苟延残喘,为着“传宗接代”,由于不得已,雌鲎的“薄情”,或者原是母性的伟大!

(8)据说鲎,平时生活在海中,不容易去捕;春间才到海边的沙滩上面来,为的是生育;可见所谓殉情,根本为着繁殖种子。只是人,无论是殉情也罢,殉种族也罢,总要捉得来吃,连小的都要收罗得来供玩弄。

【小题1】上文(1)-(5)段介绍了鲎的_____、_____和______等方面的特点。
【小题2】文章第六段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为什么说“雄鲎的薄情,或者原是母性的伟大”?请结合文意,加以解说。
【小题4】第七段列举了蜜蜂、蚂蚁与蛾的相关材料,其目的是什么?
【小题5】如何理解文章的结束句?它与全文的关系是什么?
【小题6】通读全文,综合信息,写一段文字来介绍鲎这种动物。
【小题7】本文的写作很有特点,请从文章的语言或构思角度进行评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美两国贸易摩擦正逐渐升级。据美国白宫消息,美国总统特朗普将于3月22曰签署一份针对中国的贸易备忘录。专家指出这份备忘录应该包括对进口自中国的高达600亿美元产品加征新的关税,并限制中国公司在美国的投资。

这次对华商品征税的背景是,2017年8月特朗普曾下令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开展所谓的“301”调查。据该调查,美国每年因向中国技术转让而损失300亿美元。特朗普却认为该数额远远不够,并要求进一步扩大征税范围。知情人士称,这个数字最终有可能是500亿美元甚至600亿美元。

中国官方已经就此轮中美贸易摩擦可能升级的问题表态,表明中方绝不会坐视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必将采取所有必要措施,坚决捍卫自身合法权益。中国将顺应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经济与贸易发展战略,积极参与贸易壁垒制定的标准和规则的磋商。在融入WTO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中方将加快制度的调整和创新,尽快建立符合WTO规则的、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消除可能诱发国际贸易摩擦的制度因素。

——(摘编自《2018年3月澎湃新闻:中美“贸易战”明晨开打?》)

材料二:

美股三大指数在今年前四个月全部取得涨幅,但5月份遭遇重创,三大美股相约大跳水:道指累计下跌6.69%,标普指数累计下跌6.58%,纳指累计下跌7.93%。其中,标准普尔500指数5月蒸发4万亿美元,是仅次于I960年6.6%跌幅的第二大“黑色5月”。分析人士指出,中美经贸磋商急剧恶化、华为遭遇封杀等因素是5月美股动荡的直接原因。

图1联邦快递5月以来的股价波动图

图2美国国债收益变化图

(摘编自2019年06月央视财经《美股暴跌,美国政客正在将美国经济推进“衰退”深渊》)

材料三:

面对美方贸易霸凌、极限施压,中方保持战略定力,因势利导,统筹谋划,精准施策,国内舆论也积极支持国家的方针政策,支持国货,为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出谋划策。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6.4%,在压力挑战下实现平稳开局。其中,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较去年全年提高0.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率较去年全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今年经济开局,稳投资进而稳增长初见成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

尽管外部环境严峻复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90万亿元体量的中国经济,“稳”的基础更加坚实。今年前4个月,城镇新增就业459万人,完成全年预期目标42%。同时,进出口同比增长4.3%,其中对欧盟、东盟等出口都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尽管中美经贸摩擦加剧,中国依然是外商投资热土。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3万家,实际使用外资3052.4亿元,同比增长6.4%。

总之,在应对中美经贸摩擦问题上,自夸自大也好,自怨自艾也罢,盲目自信也好,一味恐惧也罢,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特朗普坚持打中美“贸易战”中国应努力避免其负面影响,大力实现贸易全球化,推进自由贸易,积极扩大进口,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争取一个“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合作共赢的国际环境;同时,努力提升企业生产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从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产品的个性化竞争优势入手,打造产品国际品牌。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摘改编自2019月06月新华社《风雨不动安如山》)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2018年11月开始,10年期美债的收益率一直处于下降之中,意味着10年期美债价格在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资金在买入10年期美债。
B.2019年3月开始,10年期美债收益率低于3个月期的国债收益率,表明经济衰退、投资者买入长期国债避险,从而导致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降。
C.联邦快递公司的股价5月以賴荡性跌跌不休,相比4月份高点,股票累计重挫约3.3%,这跟美国挑起贸易战有关。
D.美股相约大跳水,美债收益率倒挂,表明贸易战使美国经济形势不断恶化,应验了中国古话“伤人者必自伤,害人者必自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每年因向中国技术转让而损失300亿美元,特朗普要求加征新的关税,并限制中国公司在美国的投资。
B.分析人士指出,中美经贸磋商急剧恶化、华为遭遇封杀等因素是5月美股动荡的间接原因。
C.尽管中美经贸摩擦加剧,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稳定增长的经济发展,使得中国依然是外商投资的热土。
D.只要建立符合WTO规则的、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可以消除诱发国际贸易摩擦的制度因素,使经济平稳发展。
【小题3】面对中美贸易战,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方面应该如何应对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徽州道上
①傍晚必须赶到屯溪,主人刚沏的新茶喝了二道,还那么青绿,就不得不停杯启程了。皖南晴雨不定,早上还是大晴天,这会儿变脸,下起雨来。离开家乡近三十年了,北方的干燥却不曾使我忘掉家乡雨丝的记忆。中学时,每当春秋远足郊游,最怕的就是阴雨天,晚上睡觉也不踏实,担心屋檐的滴答声,那时我尚未尝过失眠的滋味,一觉睡到天亮,心里有事,四五更时会自然醒来,揉着惺忪的眼睛到天井里去仰望太空。多少次登太白楼、爬翠螺山的兴致,被这讨厌的雨丝抹掉了。
②早起听广播,说江面有六七级大风,多年不曾有过的怕雨的心情又潜上心头,昨天与那沙同志约好,上午他从合肥到芜湖,我跟他的车一道去屯溪,我们要参加的座谈会明天开始,这么大的风,轮渡能照常开吗?二十年前有次我从裕溪口过江,赶上大风,轮渡停摆,只好伫立江边,眼望长江浪涛中点点风帆颠簸远去,恨不得一脚跨过江南,去亲吻那令人依恋的青山绿水,现在可不同了。这点风算什么?十时半那沙同志准时过江了,我们从芜湖出发时,没天的急雨突然驻脚,天空明亮起来,将这座江城涤净一新。
③我平日自称是皖南人,不说黄山,连蜿南山区还未去过,那沙同志是广东人,在安徽工作多年,皖南山道跑熟了。沿途稍大一点的集镇,多半能说出它们的名字,有时还能长长短短谈些有关的风俗人情的趣话。
④中午到了宣城。李白的足迹到过这里,光凭这点,就使这座古城遐迩闻名,友人请我们尝新,泡了本地出产的敬亭碧雪,据说,这茶近年很为中外茶客称道,颇有与皖南名茶太平猴魁、黄山毛降争势的劲头,我从小随大人养成喝茶的习惯,现在每天至少要换两杯。说实语,无非是驴饮,哪里知道喝茶还有许多讲究,什么祖茶细喝,细茶粗喝,好茶的水冲出来是清的,次荼的水冲出来是浑的。我端起玻璃荼杯,茶水明净,透过浮动的新芽嫩叶,能清晰地看到坐在我对面的一位老人,他是我三十年前的语文教师,现在这里的一所中学教书。
⑤这是我今天在途中最意外的收获了。年岁渐渐增大,有时出其不意地在他乡会遇上故人,交谈几句,情感也会被少年往事所牵动,今天也一样。他是熏陶我爱好文学的启蒙老师。1954年大水退潮之后,他被调到江北工作,远行时,我们一群十六、七岁的伙伴,曾在两岸葱绿的长堤上送别过他,五七年他因发表一篇文章遭受厄运多年,曾被放逐泾县老家务农,据说自学行医、成了附近一带有名气的郎中。前两年才彻底牛反,重返教育岗位,我细细端详他,虽然苍老了,却依旧那么干瘦,有精神;当谈起他的近况时,他习惯地做了一个为我异常熟悉的手势,说:现在还好,“还好",那就好了。至于其它原该探问的一切,我都不敢去触动它。我尊敬地递给他一支香烟,他随手接过,我划亮了火柴…
⑥在我的记忆里,他是吸烟的,烟瘾还不小呢!解放初期流行一种简装硬盒烟,一盒50支,没有牌子,比较交便宜。他的书桌上常常摊开了这样的盒子烟。有次他为北京一家杂志写稿,大概是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评吧。见我进门,放下笔,习惯地伸手摸烟,才发觉烟抽完了。我连走带跑替他上街买了几盒回来。此情此景,还在眼前。现在,我见他吸烟的神态还是老样,不自禁地微笑了,他见我点烟,也笑着说:“你头发虽白了几根,样子没大变,在街上能认出。”我问起当年一些老师,他说多年没联系了,听说多半在皖南各县。
⑦停留短促,我们又继续赶路了。雨越下越大,夹有冰雹,汽车以一小时八、九十公里的速度疾驶在弯弯曲曲的公路上,目的地快到了,远近星散着黑瓦白墙的小楼房。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正行进在徽州古道上。
(取材于吴泰昌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就写下雨,令人扫兴,但急雨驻脚,江城洗涤一新,这样写比直接写阳光灿烂更有意趣。
B.第③段介绍那沙同志的内容,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C.第④段作者描写李白的足迹曾到过宣城,增加了文学意味,使文章内容更加丰满了。
D.这篇散文像是一篇日记,文字淡泊,重纪实,轻评说,读来有一种亲切、平和的感觉。
E. 这篇散文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与深度省察,令人称道。
【小题2】阅读第⑤⑥段,简要分析作者笔下的启蒙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小题3】文章结尾写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正行进在徽州古道上”这样写有何妙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裘法祖:献身医学 大爱无疆
裘法祖是公认的医学专家。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岁月里,裘法祖以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精湛的医术、仁厚的爱心、博大的胸怀,毕生致力于祖国的医疗卫生、教育、科研事业,在中国现代外科学创立和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令人仰止。 
只有弟子做得更好,医学科学家才是成功的 
同济医院院长陈安民回忆当年裘老带学生的情景说:裘老查房时,我们这些负责主诉病情的年轻医生最紧张了。如果对病人病情了解不准,回答不出问题,裘老一定会狠狠批评。
裘法祖说:只有弟子做得更好,医学科学家才是成功的。长期以来,他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医学人才。仅在同济医院,经裘老培养起来的副教授以上的医学人才就有50多位。国内肝外科专家吴孟超、首创断手再植术成功者之一钱允庆、器官移植专家夏穗生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裘法祖是临床医学家,但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常常是一边看病,一边科研;白天看病,晚上科研。由他提出并亲自主持或指导的大型外科科研专题包括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肝门解剖与肝切除术、肝移植等,其科研成果分别获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奖、卫生部科技成果奖、中国医学科学奖。 
他还把大半精力花在了医学教育上,在担任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的22年中,他主持编写了以5年制医学教材为主体的50多种医学教材。我国现在的外科医学主流教材,都是他一手策划和组织编写的。
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 
近70年的医学生涯,造就了他‚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的‚裘氏刀法。同济医院骨科专家罗永湘说,裘老术前准备认真仔细,术中一丝不苟,整个手术干净利索,一场手术下来,几乎没有废动作,体现了极强的手术驾驭能力。也正因为此,裘法祖施行手术无数,未错一刀。他的手术台被认为是最安全的手术台。 
除此之外,裘法祖是我国医学界力主器官移植第一人。上世纪80年代,他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器官移植研究所,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器官移植杂志。 
裘法祖深深地爱着医学,酷爱钻研,异常勤奋,即使高龄也从未放松学习。对于医学前沿的手术法,对于疑难杂症治疗的手术法,他往往学习到深夜。在勤奋学习的基础上,他博采众长,改进了不少于20种的手术操作。突出的有:局部麻醉下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此种操作手术视野显露非常清楚,层次分明,定位正确,出血少,避免了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的损伤。改变国外切除胃体积75%以上的老规则,切除部分仅稍稍超过50%,术后病人不会发生小胃症状,溃疡又不会复发。这些手术操作为广大外科医生提供了及时的帮助。 
同济医学院老院长、外科专家吴在德说:裘老的手术操作和手术风格,对国内普通外科产生了巨大影响,被称为外科全才,被公认为中国外科界的一把宝刀。他在不少疑难杂症再次手术中独具‘绝招’,在腹部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等领域均有很深的造诣。其手术技术之精湛,被誉为‘要划破两张纸,下面的第三张一定完好’。
医术不论高低,医德最是重要 
裘法祖院士是高尚医德风范的楷模。他主张‚医学归于大众,早在1949年即创办了全国知名的科普杂志《大众医学》。 
经他创建的‚裘氏手术规范‛也在全国各地广泛应用,影响了几代外科医生。他强调医生要做到‚三会‚三知,即手术要会做、经验要会写、上课要会讲,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他常说:医术不论高低,医德最是重要。医生在技术上有高下之分,但在医德上必须是高尚的。
裘老的学生、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曾见过这样一幕:裘老不顾自己的年迈,跪在病床旁边,通过观察病人导尿管中的小便流量,来诊断病情。 
裘老曾经接待一老农妇来诊,病人说她肚子不适已有很长时间了。问过病情后,裘老仔细按、摸她的腹部。临走时,这位农妇拉着他的手激动地哭了:跑了五六家医院,没有一个医生摸过我的肚子。当有人问及这件事时,裘老略显凝重地说:一个好的医生永远要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要像关爱亲人一样关爱病人,不和病人交流,不接触病痛点怎么可以医病呢?
裘老对目前有的医生收受红包极为痛恨,现在的医生给人做手术常收红包,我从不收红包。现在谁收,如果让我看见了,听到了,我是要骂人的。他认为病人生病已是非常可怜,作为医生,还拿病人红包,实在是不当。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第一段概括了裘法祖一生对医学众多领域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表达了作者对裘法祖取得众多成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暗示了裘老对目前有的医生收受红包的痛恨和无奈。
B.裘法祖重视科研。他常常是一边看病,一边科研,白天看病,晚上科研。由他提出并亲自主持或指导的大型外科科研专题多次获医学大奖。
C.裘法祖医德高尚。他对待病人认真负责,不顾年迈,跪地观察病人小便流量诊断病情;他关爱病人,从病人病情实际出发,按摩病人的肚子得出诊断结果;他痛恨医生收受红包,认为作为医生,拿病人红包,实属不当。
D.裘法祖医术高超。裘法祖从医69年,施行手术无数,他的“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的“裘氏刀法”,使他未错一刀,被称为外科全才,被公认为中国外科界的一把宝刀。他的手术台被认为是最安全的手术台。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裘法祖医德高尚。表现在创办全国知名科普杂志《大众医学》,以及为一名肚子不适的老农妇诊断病情。
B.面对收受红包的医生,裘法祖说要骂人,这不仅表现了他对医生收受红包行为的痛恨的态度,更体现了他不拘小节随意的特征。
C.“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的“裘氏刀法”是在裘法祖近70年的医学生涯中形成的,体现了他极强的手术驾驭能力。
D.裘法祖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医学人才。仅在同济医院,经他培养起来的医学人才就有50多位。吴孟超就是其中之一。
E. 裘法祖被称为外科全才,他的手术操作和手术风格,被公认为中国外科界的一把宝刀,说明了他手术技术之高超。
【小题3】请结合文本概括裘法祖“献身医学”的突出贡献有哪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

1958年,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作品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就在小说发表三个月之后,茅盾向读者推荐了它,这一—给她以起死回生的力量。

菇志鹃因《百合花》而成名,在荣誉面前,她考虑的是更艰苦的攀登。她以茅盾的鼓励为动力,在创作领地里开始了更加辛勤的耕耘。茅盾文章发表的第二年,是她创作丰收的一年。

六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文艺界的风浪也一阵紧似一阵。对茹志鹃作品评价的分歧愈来愈大,否定意见在逐步升级,甚至要求她放弃自己的风格,去攀登重大题材的高峰,去描写“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在众说纷纭面前,她有点拿不准,感到无所措。1960至1961两年,茹志鹃已离开编辑岗位,从事专业创作,却只写了四篇小说《三走严庄》《同志之间》《阿舒》《第二步》。

1963—1964年,文艺界更加充满火药味,束缚乃至扼杀文学创作的清规戒律越来越多。许多长于写重大题材的作家都遭到了批判,何况茹志鹃?“在这风风雨雨之中,我惶惶然,茫茫然了,不知怎么奋斗才好了。”她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两年间,只写了《月芽儿初上》和《回头卒》。《回头卒》是她“文化大革命”前写的最后一篇小说,写得艰苦极了。一篇作品不是发自作家心灵深处,还有什么生命力呢?1964年以后,她除写小量散文外,就近乎搁笔了。这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作家来说,是多么痛心疾首的事啊。“我内心是着急的、焦虑的,但是无计可施。因为当时形势要求的,正是我所不能的。我不会处理尖锐的矛盾冲突,不善于写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也极少写过反面人物,等等。我愿意克服这些弱点,来适应政治形势的需要(当时是称作时代的要求),可是秉性是难移的。”

实际上茹志鹃创作上的荒芜,早在“文化大革命”前三年就已经开始了。在动乱的年代,像她这样以写“儿女情”“家务事”著称的女作家当然不能幸免,她被戴上“文艺黑线的尖子”“文艺黑线的金字招牌”等帽子,遭到了无情的批判。

乌云散去,晴空朗朗,茹志鹃终于迎来了百花争妍的春天。她从上海人民出版社调到《上海文学》,任编委,同年被选为上海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9年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创作上空白,生活却在延续,感情也是延续的。”一个在艺术海洋里顽强探求的人,是不会徒劳的。菇志鹃的追求,果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丰收的硕果。

茹志鹃作品中的鞭挞,有其深度和力度,在同类作品中也是高出一筹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她的心在流血,眼中充满了泪水。作家的鞭挞依然是属于她自己的。她说:“我不知不觉地在作品里也使用起批判这一武器。……我发现,歌颂固然需要洋溢的热情,而鞭挞需要的热忱则十倍于歌颂。而且这种热忱,不是洋溢的、轻松的,它灼灼于内,到了使人心痛的程度,然后才流于笔端。”

从歌颂到鞭挞,这一变化说明,一个作家的思想观点、观察社会的方式和角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某一个人生的里程中,不能为人们所强求。

菇志鹃“文化大革命”后的作品,在艺术手法上除保留原来的精粹之外,也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茅盾在逝世前几年,虽然已剩下不多的力气,却仍然关心茹志鹃的创作,以其微弱的余光读了她的许多近作,称茹志鹃为由“百合花”般的清新、俊逸演变为“耐咀嚼,有回味的静夜萧声"。

茹志鹃沿着前辈作家为她指明的路,走过了荆棘丛生的沟沟壑壑,又带着无限的思念之情,走向新的生活。

(摘编自孙瑞珍《茹志鹃》)

相关链接:

①我总感到,茹志鹃身上有一股正气,不骄不娇,无私真诚,对上从不媚颜,对下从不施压,她表里如一,严于律已,宽厚待人。

(选自彭新琪《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

②进入新时期以后,茹志鹃的视野变得更宽广而深邃,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存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选自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在茅盾的推荐下,起死同生,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
B.因为要写重大题材,表现“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1960至1961年间,茹志鹃特意离开编辑岗位,去从事专业创作。
C.动荡的生活无法浇灭茹志鹃的创作激情,在动乱的年代,她依然能取得较大的成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她的处境有所改变,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D.从心灵的微笑到深沉的思索,茹志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她的文章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创作上的迂回曲折,思想上的矛盾和痛苦、向往和追求。
【小题2】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茹志鹃在六十年代进行文学创作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选文的标题是“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风雨百合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