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自传:私人回忆

作为霍金的华人弟子,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吴忠超认为,“霍金的《我的简史》全球学界都已经期盼很久。作为一本自传,这本书肯定也会像《忏悔录》《我的苦难史》一样,传诸后代”。

吴忠超向记者说起了霍金写这本自传的起源,那是霍金70岁生日那天,剑桥大学和国际同仁为霍金举办了“宇宙的态”的学术会议。“但是因为霍金的健康状态,医生不允许他亲自出席庆典。所以霍金在生日前预先录制了题为《我的简史》的视频,并在宴会之前向来宾播放。这就是这部自传的雏形。”

在吴忠超看来,《我的简史》一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准确。“因为身体原因,霍金不能正常写字,看书也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甚至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逐页阅读。”吴忠超感慨说,“但是《我的简史》是霍金在新技术帮助下完全凭借一己之力写成的书,他写得很慢,所以这本书也很短,但是他却能把自己的生平和研究经历写得很清楚。”

在书里,霍金浮光掠影般讲述了自己从战后伦敦的男孩成长为国际学术巨星的岁月。用简明、风趣、坦诚的语言让读者了解了过去著作中难得一见的霍金:曾经和同事为特别黑洞存在打赌的开玩笑者;在物理学和宇宙学世界博取立足之地的年轻的丈夫和父亲等等。

《我的简史》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霍金个人宇宙的窗户,让人们得以认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如何书写科学的历史、创造生命的奇迹。

他传:充满敬意

起初,物理学教授杨建邺对霍金并没有特别的认识,然而,在翻看《时间简史》之后,杨建邺便被书中的语言、思想所吸引。

后来杨建邺看了吴忠超写的中文版序之后对霍金有了大概了解。又先后看了《时间简史续编》《霍金讲演录》等资料,对霍金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于2005年完成《霍金传》一书。2014年,杨建邺出版了新作《霍金传奇》。书中新增了2006年以后霍金经历的一些事情,包括霍金的第三次中国行、与第二任妻子离婚等内容。写作时间也一直写到2013年3月霍金获得“特殊物理学基础奖”为止。

在杨建邺看来,霍金被人们铭记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学术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更是因为他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贡献是在他被禁锢在轮椅上30多年的情况下做出来的,此外他还多次因为疾病命悬一线。人们对具有如此顽强生命力、不懈追求宇宙真理、充满传奇色彩同时又具有非凡幽默性格的他,都不得不从内心发出深深的感叹和由衷的敬意。而我对霍金的敬意就是写一本他的传记。

(摘编自王俊宁《霍金自传与“他传”》)

相关链接:

①霍金不愿对恶疾低头,甚至不愿接受任何帮助。他最喜欢被视为科学家,然后是科普作家,最重要的是,被视为正常人,拥有与其他人相同的欲望、干劲、梦想与抱负。 (摘自百度百科)

②霍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摘自中国新闻网《霍金到底厉害在哪》)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霍金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
B.杨建邺起初对霍金并没有特别的认识,通过阅读《时间简史续编》《霍金讲演录》等资料,对霍金有了更深的了解。
C.如果想认识霍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书写科学的历史、创造生命的奇迹的,那么不妨读读《我的简史》。
D.霍金在自传中,浮光掠影般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包括霍金和同事打赌开玩笑、与第二任妻子离婚等内容。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简史》是霍金在新技术帮助下完全凭借一己之力写成的书,吴忠超认为准确是此书最主要的特点。
B.霍金70岁生日那天,身体很差,到了不能亲自出席庆典的地步,因此,霍金决定写自传《我的简史》。
C.霍金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在学术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曾经在2013年获得"基础物理特别突破奖"。
D.霍金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怀着对他的由衷的敬意,杨建邺写了霍金的传记《霍金传奇》。
【小题3】你觉得霍金身上有哪些人格魅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7 08:48: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074万人,增长率为5.6%,我国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通过对2017年遭遇网上诈骗的用户进一步调查发现,虚拟中奖信息诈骗依然是受众最为广泛的网上诈骗类型,在遭遇网络诈骗的用户中占比达70.5%;其次为利用社交软件冒充好友进行诈骗,在遭遇网络诈骗用户中的占比为48.4%。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5月24日,有删改)

材料二:

日前,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关于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用户可以用隐私来换取便利的言论,激起了网上广泛的讨论。然而大家发现,即使安装普通APP软件,软件要求用户同意数十项的用户隐私获取权限方可安装。被迫无奈用隐私换取便利已经成了大众对当前我国个人隐私保护现状的共识。随着互联网应用日益融入大众生活,个人信息被大量留痕在各类网络服务平台上,作为数字经济时代个人最为宝贵的数字资产,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不仅事关个人权益的维护,更是关系到网络社会时代个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国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人信息滥采现象十分严重,目前大部分APP软件在安装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获取与软件应用功能无关的个人信息,主要包括个人通讯录、地理位置、个人相册等众多信息访问权限。以手机电筒APP软件为例,除了要求获取电池和摄像头访问权限之外,还要求访问用户通信录和地理位置等与软件功能无关的个人信息。二是企业通过软件服务获取用户个人信息后,究竞如何使用这些个人信息,是否存在信息倒卖或者过度挖掘等行为,用户完全不知,也无法掌控。三是用户许可协议流于形式,尽管许多软件在安装过程中都有用户许可协议步骤,但许可协议存在条款冗长难以阅读、霸王条款强迫用户等行为,甚至像支付宝一样替用户勾选等现象也大量存在。

2014年8月微博诉脉脉抓取使用微博用户信息,2017年8月腾讯指控华为荣耀Magic手机侵害了微信用户的数据,2017年6月顺丰和菜鸟数据断交门等大量类似事件中,双方企业围绕用户数据的使用唇枪舌剑,但是作为数据所有者的用户却没有任何发言权。企业间个人信息之争,普遍暴露了当前个人信息保护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个人信息被企业收集之后流通交易,流通情况个人是不掌握的。二是企业收集的个人信息,究竞谁能用,谁又不能用,作为主角的个人并没有发言权。三是个人信息被企业采集后开发利用,企业只关心自身利益,个人用户体验是次位的。

(摘编自陆峰《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保护如何突破困境》)

材料三:

隐私泄露助长电信诈骗,人肉搜索酿成生活悲剧,裸贷风波流出私密照片……近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屡见不鲜。尤其是置身于无远弗届、几乎无所不能的互联网时代,个体的基本信息、消费习惯、位置轨迹等,都可被转化为数据存储起来,在技术层面降低了侵犯个人信息的违法成本。而人们拥抱数字化生活的过程,也意味着对部分个人信息使用权的主动让渡。凡此种种,都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信息时代的信息保护难题,也挑战着传统的法律规制逻辑。一般来说,有了实际侵害结果,法律制裁才会介入。今天的个人信息长期处于暴露的危险中,且很多时候,信息泄露对个人的侵害结果并不明确,让人难以觉察。因此,法律制裁就不能仅依据后果,而必须对潜在的风险作出判断,从信息的源头严格把控。

当然,完全寄望于立法和司法实现对个人信息的全天候、360度保护,并不现实。互联网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面临违法成本低与维权成本高的双重困境。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05月12日)

材料四:

2018年5月25日,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下称“《条例》”)正式生效,这也是欧盟1995年《个人数据保护指令》(下称“《指令》”)生效以来颁布的又一项更全面、更严数据保护措施。《条例》严在哪儿?与1995年颁布的《指令》相比,《条例》颁布在数字经济高度发达的2018年,《指令》的很多概念和保护的范围在《条例》中被扩大和细化了。首先是适用范围的扩大。其次,《条例》赋予了《指令》之外更多的个体权利。比如,保障个人对其数据的“访问权”“限制处理权”与“拒绝权”。此外,《条例》对何谓有效的“个人同意”做了更严格的要求:个人沉默、预先勾选和静止状态不足以认定个人表达了“同意”。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5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年,我国新增网民4000余万人,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既超过了亚洲平均水平,也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B.目前,大部分互联网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利用设定好的APP故意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情况。
C.近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屡见不鲜是由于我国公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法律意识薄弱。
D.目前,欧洲国家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的重视和相关法规的严格程度,都达到很高的水平,值得我们学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互联网应用日益融入大众生活,个人信息被盗事件、网络诈骗案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可能发生。
B.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关于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用户可以用隐私来换取便利的言论受到人们的普遍支持。
C.只要进一步规范法律法规,对潜在的风险作出判断,从信息的源头严格把控,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案件就会逐渐减少直至杜绝。
D.如果目前我国借鉴欧盟在保护个人信息方面完善法律法规的做法,将会损害相关企业的利益,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小题3】根据材料,你认为进一步加强个人隐私保护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二:

2014-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材料三:

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玛,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新浪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

材料四:

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

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报道)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在大众中应用广泛,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
B.据材料二可知,从移动支付用户同比增长走势来看,2020年将是2015年的两倍多。
C.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
D.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将会有一定的影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B.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也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
C.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拓展,预计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
D.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事比天大

从玉华

第一次到温哥华时,王力没觉得这儿有什么特别的好。不过,待上半个月后,他咀嚼出了这个城市“淡淡的味道”。半年后,这位在国内企业声名很高的某研究所所长带着妻子和儿子移民了。打那以后,他和儿子王一男开始用相机记录这个城市的细节。2007年。他们挑出其中的200多张,每张图配上几段话,出了一本书,书名叫《天大的小事》。

如今,父子俩回到了北京,四处“推销”这些带给他们无数次触动的“巨大的细节”。

温哥华人真事儿!事儿得厉害!

力手中这张照片看起来着实有些暗淡,背景模糊一片。

那是一个晚上,王力散步到温哥华斯坦利公园附近的一处工地边,突然看到脚底下一条条亮亮的东西。原来,这儿的工人将护栏的支脚都涂上了醒目的荧光漆,用来提醒夜间的行人。

在温哥华,红绿灯是醒目的黄色底座,而不像国内的是黑色,事实证明,“黄色是事故率最低的颜色”;人行道的路牌悬挂在路中间,而不是路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很醒目;公厕指示牌上,都注明了“距离多少街区、多少米”。

温哥华几乎看不到“牛皮癣”般的小广告,他们把电线杆的下面局部加粗,专门用来粘贴小广告。这比国内“乱贴广告,罚款5万!”的硬招儿有效多了。

王力发现,在温哥华,哪怕一个人的工地,也有临时的流动厕所,而且再简陋的厕所也会装上纸。

有一次,他们站在一栋普通的红砖高楼前琢磨了好久,发现面对街道的所有窗帘都是白色的,终于忍不住进去问公寓的管理员,管理员一脸愕然地拿出一份足有一本书那么厚的售楼合同。在合同里,光是“窗帘怎么挂”,就写了近一页纸。合同还规定,“每户人家能养几只狗、几只猫,狗的身高不能超过多少”、“一栋楼有多少个名额可以出租房屋”。

出了门。爷俩感慨:原来“裤衩晾外头,会招警察的”!“温哥华人真事儿!事儿得厉害!”

真是无声胜有声

第一次在温哥华坐公交车,给王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天下着小雨,10多个人排着队,其中有一个坐着轮椅的残疾人。车慢慢驶来,停稳,车门打开,自动翻出一个踏板,正好对接高出的地面,司机下来连残疾人带车推上去,然后把车固定在专门的位置上,最后大家再上车。王力一看表,三四分钟都过去了。所有人都在雨里默默地等,没人说话,那场面,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过了两站,一个妈妈推着婴儿车上来了,又花了好几分钟,车内没有一个人显得不耐烦,相反,车里人都会对孩子笑笑,摸摸她的小绒帽。王力不禁感慨:“在人人都微笑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跟人人显得急躁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能一样吗?”

在温哥华的公寓里,会在地下室里设上一间二三十平方米的小作坊,叫“情趣室”,不仅钳子、锤子等常用工具应有尽有,同时钉子、板子等建材也一应俱全。谁家里用不完的材料也都放进来。有的人会买桶油漆,放把旧椅子,留张纸条:本人不会油漆,谁能帮忙?几天后就会无声无息地出现一把漆好的新椅子。

王力说。他觉得自己一家移民移对了。

将“温哥华的细节”移植到中国

在温哥华,学生上化学实验课、当义工擦玻璃,都会发一副护目镜。王一男想到春节期间中国的花炮外伤事故层出不穷,而且多为儿童的眼外伤。他希望这个“温哥华的细节”能移植到中国。

春节前,他给全国所有的省长、市长发了封建议信,希望这些父母官能提醒公众“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尽量佩戴防护镜”。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复了亲笔信,重庆市市长王鸿举作了重要批复。

但是,有不少官员的态度却让王一男失望,甚至有人对父子俩质疑:吃饱了闲的,政府的事,关你们个屁事!

不过,让父子俩欣慰的是,想补上这门课的官员,也还大有人在。北京市城管局把王力请去,给全市l300多名副科级以上的干部讲城市管理的细节。北京市地税局原局长王纪平,邀请王力给全市地税系统的数百名副处级以上的干部讲课。事后,老局长给王力留言:我一定尽可能让我的下属共同为纳税人做几件天大的“小事”。

如今,年近六旬的王力,移民已是有名无实,他最大的愿望是:不拿任何报酬,为中国的一座城市做宜居规划,希望“大家也能早一天像温哥华人一样过宜居生活”。

(选自2009年11月1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王力父子认为温哥华是一座宜居的城市,他们这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题2】文中“真事儿!事儿得厉害!”这句话有什么内涵?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小题3】新闻往往会引起社会多方反响,这篇通讯可以引发管理者、普通公民和新闻工作者怎样的积极思考?请从上述三类人中选择两类来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①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②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③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④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⑤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⑥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⑦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⑧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⑨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⑩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⑪“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⑫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⑬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⑭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⑮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⑯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⑰柳先生一脸淡然。

⑱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⑲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⑳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㉑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㉒“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㉓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㉔“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逐渐康复的日本军官“露出一脸笑”,说“你的,良民大大的”,这是在肯定柳先生的医术和他对日本人合作的态度。
B.柳先生最初尽自己的努力治好了日本军官的腿伤,最后却在伤好后亲手杀了他,反映了柳先生内心的纠结和挣扎。
C.以前病人挤满药铺,后来药铺里病人变少,表明老百姓不理解柳先生医治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老百姓对日本人的恨。
D.小说通过诸多细节描写,准确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叙事语言流畅自然,朴实无华,却能打动人心。
【小题2】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小题3】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儒家哲学中,“中”的最基本含义是“标准”、“限度”的意思。由于“中庸”强调坚持某个标准和限度,因而在社会激剧变动时期就有可能成为维护某种旧事物,调和矛盾,反对变革的观点和方法,这是“中庸”思想局限性的一面。但是,“中庸”思想中也包含着任何事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的思想。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这句话,最具体地体现了“中庸之道”。仅就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点来说,其目的确实是要调和“文”与“质”。但是,这种调和并不是对矛盾的简单地否定或抹杀,而是在意识到对立面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的前提下,在实践行为中保持矛盾的某种平衡,从而取得最好实践效果的办法。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出和坚持把握一定的“标准”或“限度”即用中或用和,作为实践行为的准则,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客观需要。

但“用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相反,他们是把坚持一定的原则作为贯彻“和”的前提。不讲原则的为和而和是不可行的,不用礼的原则加以节制的和也是不可行的。为此,儒家严格区分“和”与“同”这两个概念。“和”是指不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之间的互相补充与配合,而“同”则是指相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的彼此附和与合流。不同性质事物的相互配合,就能产生新的事物,而相同性质的事物放在一起,则不可能生出新事物。所以,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其次,“和”或“中”也包含有不要陷于某一偏面,而应兼备两面或多面的意思。三国时的刘劭以“兼德”来解释“中庸”。他说:“兼德而至,谓之中庸。”(《人物志·九征》)他认为,仁、礼、信、义、智五种品德,是各有所偏的,只有兼备此五德的人,才是最完美的,而“中庸”就是指的能兼备五德的品德。同时,他还认为,“中庸”之德有防止人在行为方面的过分拘谨或放肆,以及指明人的短处而弥补其不足等重要的作用。

“用中”或“用和”是反对无原则的为中而中与为和而和的,但是如果对坚持“用中”和“用和”的原则作僵死的理解,而不懂得根据不同情况加以变通,那么其结果同样是陷于为中而中与为和而和的偏面。“用中”不仅需要有坚持原则的一面,而且也要有灵活变通的一面。

(摘编自楼宇烈《用中和时中》)

【小题1】下列对文中“中庸”一词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庸”有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等思想局限性,是因为强调坚持某个原则和限度。
B.“中庸”思想中也包含着任何事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的思想。
C.“中庸”也指兼备仁礼信义智五德,有防止人在行为方面过分拘谨或放肆等作用。
D.“中庸”具有辩证观,不仅需要有坚持原则的一面,而且也要有灵活变通的一面。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论述“中庸”思想时,主要采用了两两对比的方法,如优劣正反全偏等等方面。
B.全文在宏观整体上,从开头到结尾,三个自然段在思路上呈现着逐层深入的结构特点。
C.作者在行文时,论据充分翔实。每提出一个观点后,都要引用儒家的原话并注明出处。
D.在第二自然段,作者用“其次”一词引领下文展开论述,体现了分条陈述的行文思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为了严格区分“和”与“同”这两个概念,才提出要把坚持一定的原则作为贯彻“和”的前题。
B.在作者看来,如果坚持了一定的原则,并懂得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变通,才可能真正做好“用和”。
C.孔子提倡“和”反对“同”,是因为相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之间可以互相补充配合并产生新事物。
D.三国时的刘劭认为,要做到“兼德”,既需要兼有五种品德,还需要指明人的短处并弥补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