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下列小题。

盛唐之音

李泽厚

①在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并且同在唐代达到 了无可再现的高峰,它们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 术。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 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特别是狂草。

②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仍漂亮。 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诗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 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及至将“兰亭”带入墓 穴。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做进一步的 探索研究。但“兰亭”在初唐如此名高和风行,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即 “兰亭”摹本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 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和多种“兰亭”摹本,的确是这一时期书 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风流敏丽,与刘、张的诗歌气质风神恰 好一致,鲜明地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③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提出书法要 “达其情性,行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意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 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就 像陈子昂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理论 的提出,也预示着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 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 派飞动,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不只是狂草,这也是当时 这个书法的时代风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 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 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 一种音乐性的美。

④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当时传入的异国音乐,如龟兹乐、天竺乐 等,与传统的“雅乐”“古乐”融合,出现了许多新创造。或武或文,或豪壮或 优雅,这些音乐歌舞都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世俗性的欢快心声。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们的美的魂灵,所以统称为盛唐之音。

⑤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是绝句和七古乐府,因为它们能入乐,为大家所 传唱。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法亦然。盛唐草书那如走龙蛇、刚圆遒 劲的笔墨线条,那奇险万状、连绵不断的结体布局,那变化无常、不可遏制的情 态气势,不正是这纸上的舞蹈吗?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 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也把中国书法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选 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二、三段主要讨论唐代书法的风格,为什么提到刘希夷、张若虚以及 李白这三位唐代诗人?
【小题2】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3】什么是“盛唐之音”?请从表现形式和内在属性两个方面简要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4-09 12:37: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①罗素最终以政治学完成了他对伦理学的探讨。从伦理学到政治学的过渡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为罗素从来就不是为了建立伦理学体系而谈伦理学的。他的伦理视野并不像一般伦理学家那样限于个人、他人、社会的范围,而是扩展到群体与群体、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他在本书中对政治学的思考,也不是意欲研究政治学的理论问题,而是着重探讨了与伦理学密切相关的、具有紧迫现实意义的政治问题。罗素首先回顾了自文明开始以来有组织的激情冲突,讨论了这种冲突造成的人类幸福的损失,力图找到冲突的原因,为苦难中的人类指出一条道路。
②罗素看到,迄今为止人类用自己的知识创造出这样一个可悲的世界:只有少数人才能享受,而大多数人却过着比野生动物还悲惨得多的生活;人类心灵的构成目前仅仅适应以狩猎为生的阶段;人类的智力和想象力并没有增进人类的幸福,甚至无法使它保持在人猿相揖别时的程度;人类用远见缔造了政府和军队,而它们的建立却旨在保护掌权者的财产权,使他们能够骄奢淫逸地生活,大多数人则以更艰苦的劳作换取比原始状态下还少的报酬。天灾人祸频频向人们袭来,各种可怕的战争威胁笼罩在人们头上,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人类的不幸超过了以往历史上全部苦难的总和。
③罗素认为,人类命运多舛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激情(即冲动和愿望)的冲突。除了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之外,人在政治上的愿望主要有四种;占有欲、竞争心、虚荣心和权力欲。占有欲是希望尽可能多地占有财富,或者说是对财富的权利。它是无穷无尽的动机之一,不管你可能获得多少,你总是希望扶得更多。满足是一种永远逃避着你的梦想。竞争心是更为有力的动机,它使人们宁愿忍受贫困也要把竞争对手搞垮。虚荣心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动机,它随着受到的滋养而增长,但权力欲是压倒一切的,这种欲望随着权力的体验而迅速地膨胀。人类的这些愿望永远也不会得到满足,也会因此而不得安宁。
④然而,人类不应因此就对自身悲观失望,把自己看成是黑暗的、野蛮的,看作恶魔力量的化身,看作尽善尽美的宇宙面孔上的一个污点是很容易的,但却不是全部的真理。人,正如俄尔甫斯教派所言,也是星罗棋布的苍天之子,人的躯体尽管同天体世界的伟岸身躯相比是微不足道和软弱无力的,但人类却具有一经产生就惊天动地和辉煌无比的巨大能量,她能够映照出整个宇宙世界,以想象和科学知识跨越时空的千山万壑。人类的激情也不是不可改变的材料,它能够为环境、教育和机遇所影响。政治上的各种愿望既可以引向有益的行为,也可以引向有害的行为,倘若人类要生存下去,就要为各种激情找到无害的出路。
⑤人类,不仅要把大自然看作自身的敌人,把人生看成一场制服大自然的斗争,而且要以体现自身特质的精神去超越现实世界,构造新的幸福的世界,人类的出路就在于改变激情,改造自身。
⑥这是罗素伦理思想的真谛。
(节选自《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前言》)
【小题1】对第一段画线语句的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罗素不是为建立伦理学体系而研究伦理学,而是在为人类寻找出路,因此由伦理学研究过渡到政治学研究也就顺理成章。
B.伦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个人、他人和社会,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是群体与群体、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两者之间关系非常密切。
C.在罗素看来,从伦理学研究过渡到政治学研究是合乎情理的,因此,罗素不想为了建立封闭的伦理学体系而研究伦理学。
D.罗素之所以不想建立一个封闭的伦理学体系,是因为他意识到,如果不过渡到对政治学的研究,就无从为人类寻找出路。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概括罗素伦理学的重要特点——和政治学关系密切,突出罗素伦理学实践性强这一主要特征与其伦理研究的目的。
B.第②、③两段介绍罗素伦理学的主要内容,第二段陈述其对人类历史与现实的反思,第三段陈述对人类苦难根源的分析。
C.④、⑤、⑥三段批评罗素对人类前途的看法:人类如果不能为激情找到出路,就不可能继续生存下去。充满了悲观主义的色彩。
D.文章整体上采用了“总—分一总”结构;正文部分则采用了层进结构,基本上吻合于“是什么—为什么一怎么样”这一思路。
【小题3】(小题3)下列对罗素伦理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社会充满着不平等的现象,现行的政治制度只是旨在保护少数人的特权,这一切都是人类用知识创造的,所以知识即罪恶。
B.人类之所以充满苦难,是因为具有占有欲、竞争心、虚荣心与权力欲这四种基本愿望,只要它们不会消失,人类就不得安宁。
C.人类要追求“全部的真理”,不要盲目妄自尊大,应该认识到自己在尽善尽美的宇宙面前是微不足道、软弱无力和满是污点的。
D.人类要建设一个幸福的世界,不仅要征服自然,同样要征服自己,其核心就在于正确认识自己,将自身的激情引向有益的行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今天,一个新的领域在揭开第六感——道德感(是非观念)的面纱。人们的道德直觉已经在实验室里、互联网上和大脑扫描中被抽离出来加以研究,人们更试图以博弈论、神经科学和进化论生物学来分析道德直觉。
②“有两种东西,我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就越是使我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爱慕和敬畏,”康德写道,“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如今人们越探索道德准绳,心里就越发感到敬畏,至于是否还能爱慕就不得而知了。道德感(是非观念)原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结构,不仅如此,它还体现出了自身进化的历史和它的神经生物学的基础。
③要承认人的心理有专门的一部分作用于道德,就得先认识到人们对事物的既定的道德评价与他们对其他事物的成见是截然不同的两样东西。道德化(moralization)是一种心理状态,就像一个开关,可开可关。当这种道德开关被打开的时候,一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便驾驭了我们的思考。这种思维模式使我们将某些行为视作是不道德的,而不仅仅是难如人意的,或不合时宜的,又或者是不太明智的。
④道德感的首要特征是:被援引为规则的道德信条通常被视作是普适通用的。比方说,禁止劫掠、禁止谋杀,这不会被人们视作一种当地风俗,而更具普适而客观的公允。
⑤道德感的另一项特征是:人们觉得那些犯下不道德罪行的人理应受到惩罚。对那些违反道德律的人施加人身伤害仿佛是天经地义的;相反,让他们“侥幸脱逃”才是一种过错。因此人们可以毫无不安地奉上帝之名或假国家之权来伤害那些他们认为不道德的人。伯特兰•罗素曾写道:“让道学家们兴奋不已的,莫过于心安理得地对人施以残暴——也正因此他们才发明了地狱。”
⑥我们都体会过当心中的道德开关被打开时的感觉——正义之光在闪耀,愤怒火焰在燃烧,有种力量在感召。心理学家罗津(Paul Rozin)曾经设计了一组对照,研究举止相仿却具有不同的“道德触发法则”的两类人,以此来探索触发道德感的开关之所在。健康素食主义者为了实际的目的而避免食用肉类,比如为了降低胆固醇,避免摄入毒素。而道德素食主义者禁食肉类则是出于伦理的原因:不做屠夫的帮凶。而当他们被问及对肉食行为的感受时,罗津指出,道德动机的不同引发了见解的重重差异。道德素食主义者倾向于视肉类为污秽之物,他们也更倾向于认为人人都应当是素食主义者,他们还会给他们的饮食习惯添上德行的色彩,比如坚信素食可以使人远离兽性,不起恶念等。
(选自史蒂芬•平克《道德本能》)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道德感”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感就是人们常说的是非观念,过去人们虽然知晓它的存在,但是未曾进行过深入的科学研究。
B.道德感的结构相当复杂,这导致宗教等特殊团体有时会利用道德感来伤害他们所认为不道德的人。
C.道德感一般不存在种族、国家、阶层的差异,它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而不是一时一地的个别性。
D.道德感强调对不道德的行为进行惩罚,人们在受到道德感的激励时,心中往往会充满正义的力量。
【小题2】(小题2)从原文看,下列对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道德化心理状态形成之前,人们是从愿望等角度分析看待具体问题的。
B.道德化心理状态形成之后,人们是从道德的角度思考判断具体问题的。
C.道德化决定道德感的存在与否,在它形成之前并不存在道德感的概念。
D.道德化决定道德感的呈现与否,在它形成之后人们开始进行道德评价。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家已在实验室里通过神经科学等方法研究道德直觉,以期揭开道德感的面纱。
B.康德曾经爱慕和敬畏的道德感,现在已经失去值得爱慕这一特性,但仍令人敬畏。
C.地狱的存在并非只是出于宗教的幻想,它的存在还曾被用来加强道德感的权威性。
D.两类不同素食主义者在行为和观点上的巨大差别,有助于人们探索道德感的奥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与当代启示
古代丝绸之路,从时间上看,跨越2000多年,历经先秦、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从地理类型来看,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依据商品类型可细分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等。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等得以与西方的胡麻、胡桃、胡萝卜、胡瓜、葡萄、石榴、琥珀等物品互通有无。在此基础上,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经由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郑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七下西洋,与南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同样的作用。
事实上,中国与西方的交流很早就开始了。从希腊考古和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公元前6世纪时,中国的丝绸等物品已传入希腊。战国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学者就将当时的中原地区认定为与丝绸相关的地区,古代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将中国称为“赛里斯”,“赛里斯”在希腊古语里是“丝”之意。从古代中国的情况看,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西征犬戎就曾到达中亚一带,沿路还将丝绸、黄金、贝带和朱丹等中原物品馈赠给当地部落首领。尽管《穆天子传》等带有神话色彩,但却提供了古代各族分布、迁徙和交往的历史素材,描述了古代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的基本状况。
学界有人认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开通丝绸之路。事实上,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传达汉朝希望与西域大月氏等国建立联盟共同抗击匈奴的愿望,尽管这一目标并没有达成,但张骞出使西域却使横贯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被正式开通了。此后,西域历史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中亚草原成为连接中国与西方文明的桥梁。
当然,在讨论古代丝绸之路形成和发展时,不仅要关注中国在沟通西域方面的举措,也要关注中亚和欧洲在构筑丝绸之路中所起的作用。
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帝国崛起,其地域横跨亚欧非三大洲,为了密切宫廷与各郡的联系,加强统治,开始修建御道。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就认为“波斯御道”上往来的邮差可能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邮差。后来亚历山大打败波斯帝国,将西亚和中亚地区纳入希腊的统治范围。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并在沿途修建商贸网点,大量希腊人和马其顿人迁徙到这些地区,无疑促进了欧洲、中亚地区与我国中原地区的经贸和文化交流,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打通创造了极好的客观条件。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政府当下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为现代社会条件下泛欧亚大陆深度合作提供的一个崭新的多边合作方案,是中国与世界进行深度战略互动的基本范式,而贸易投资缺乏便利正是泛欧亚大陆及其沿岸地区最大的障碍之一。就像古代丝绸之路中中国是东方的端点国家,但并不主导一切那样,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也更多地起到发起者和推动者的作用。只有通过深度的国际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才是这一方案的灵魂所在。
(摘自2015年4月2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的表述,不属于古代丝绸之路作用的一项是( )
A.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等得以与西方的胡麻、胡桃、胡萝卜、胡瓜、葡萄、石榴、琥珀等物品互通有无。
B.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与南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意味着在明代丝绸之路已成为商贸与文化交流之路。
C.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古代丝绸之路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传入西方,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D.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 中原内地和西域之间的交往和接触就已开始,亚欧非三大洲就已经有较为频繁的接触和交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将中国称为“赛里斯”,即希腊古语“丝”之意,可见研究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学者认为东方的中原地区与丝绸相关。
B.汉朝出于军事战略需要,迫切希望与西域大月氏等国建立联盟以实现抗击匈奴的愿望,所以才派张骞出使西域。
C.人们在探讨古代丝绸之路形成和发展时常常从“东方”的视角来阐述和分析,实际上,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共同构筑的。
D.尽管《穆天子传》等具有神话色彩,但其提供的古代各族分布、迁徙和交往的历史素材,印证了东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已经存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既有外在的形势需要,更有内在的历史动因,而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是一种主观的意外、客观的必然。
B.波斯帝国修建的御道方便了货物、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域”地区交通网络的形成和畅通,客观上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开通打下基础。
C.中国政府的“一带一路”战略是在借鉴古代丝绸之路经验与模式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将会解决泛欧亚地区贸易投资缺乏便利的难题。
D.亚历山大东征并设立商贸网点使得北非、欧洲与中亚地区建立了直接联系,丝绸之路的中段和西端部分已畅通无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宋人赁房而居有多普遍?看看宋代官员的住房情况就能大致了解。南宋理学宗师朱熹说,“祖宗朝,百官都无居住,虽宰执亦是赁屋。自神宗置东西府,宰相方有第”(《朱子语类》卷一二七)。“百官都无居住,虽宰执亦是赁屋”是不是太夸张了?房产连片的权贵们什么时代都不少,但北宋中期之前宰相、执政一级的政府大员买不起房确实算不上稀罕事。天禧元年,参知政事陈彭年去世,真宗临奠,目睹其租住的陋室,叹息不已;寇准一生曾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富贵四十年”,“无田园邸舍”,每次回京觐见只得寄居僧舍或赁宅。(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下》)
宋代京城人口百万,地价高昂,“尺地寸土,与金同价”(王禹偁(chēng)《小畜集•李氏园亭记》);而宋代又冗官畸多,朝廷自然不可能负担所有官员住房问题。除少数能获得“赐宅”的勋戚权贵及幸运地暂住官宅的臣僚之外,其余的则只能自己去想办法克服了。职位油水丰厚且“头脑灵活”的,自然不愁买房,而其他的大多数则只能望房兴叹,赁房而居了。当然,宋代官员赁房而居也并非全是因为贫困,比如上文所言寇准,奢华一生。究其原因,大概只能从宋代官员任职流动性或者消费投资观念方面去找了。政府对臣僚们住房问题也不是全然不问,宋廷曾对无房官员发放过“宅钱”“僦钱”,也就是今天的“房补’’。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大批流动人口,包括工商业者、兵士、游学学子以及大量丧失土地的游民,造就了宋代巨大的房屋租赁需求。有需求就会有供给,从现存史料来看,宋代房屋租赁市场产业规模确实很大,在城镇中开设旅店、出租房屋者不计其数。可以说从政府、权贵宗室到普通百姓乃至僧尼道观,只要有可能,都会投身其中。
宋代政府在房屋租赁市场上扮演着管理者与参与者双重角色。相较于西欧社会,中国封建国家对社会经济控制程度要强得多,可以说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政府一般都会直接介入,房地产业自然也不例外。宋代政府手中控制着大量的房地产资源,其中有相当部分被投入了租赁市场。
宋代房地官产专职管理机构称“店宅务”。它是直属中央政府的专职房地产管理机构,盈利并非其唯一职责,执行政府政策亦是其重要任务。店宅务在日常运作中,照顾民生是其必须考虑的问题。曾巩在《隆平集·卷三》提到景德年间,有官员曾建议增加店宅务房租,真宗以“此乃与民争利”“先帝屡常止绝”为由拒绝之。宋廷在大雪、大雨等灾后,为照顾民生,一般会要求租房者减免房租。对于民间房主来说,这样的政令是否能得以执行是很令人怀疑的,真正能较为切实落实执行的只能是店宅务这样的官方机构。
除店宅务外,还有一些职能部门及地方政府也掌握有部分出租公房,但它们的主要目的在于取利。宋代地方财源自来就有“系官房廊”一项。在财政经费吃紧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及其下属机构加强经营创收,补贴经费自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这其中,房产出租比较突出的是学校。宋代办学,经费多靠出租学田、房廊筹措。宋代军费紧张,部队经商(即所谓“回易”)是常态,而经营房宅邸店出租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节选自唐晔《宋代的房产租赁业》,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朱熹的说法,北宋很多官员在京城都没有自己的住房,尤其是初期,就连宰相、执政一级的政府高官有的也买不起房子。
B.寇准身居高官,享受富贵四十年,据史料记载,他家并没有购买田地和私房官邸,每次回京上朝还得寄居僧舍或租房。
C.宋代京城地价高昂,冗官人数又特别多,导致朝廷不可能解决所有官员的住房问题,所以多数官员只能自己租房而居。
D.宋代政府在房屋租赁市场上扮演着管理者和参与者双重角色。与西欧各国相比,中国政府一直对社会经济表现出较强的干预性。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官员租房住的原因并不都是贫困,可能还有官员任职流动较频繁,以及当时人们的消费投资观念的影响等。
B.从现存的史料来看,宋代房屋租赁市场产业规模很大,从政府到普通百姓乃至寺庙道观,只要有条件出租房屋的都会投身这个市场。
C.作为房地产管理机构的店宅务,执行政府政策是它的重要任务,此外,通过租赁市场运作盈利和照顾民生也是管理者要考虑的问题。
D.宋代政府手中控制着大量的房地产资源,所以政府的直接介入,确保了宋代房屋租赁市场的稳定,国计民生的问题得以解决。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神宗修造“东西府”官宅,还有宋朝廷对无房官员发放“宅钱”,都没有彻底解决宋代百官的住房问题,多数官僚只能望房兴叹。
B.在出现大的自然灾害之后,宋朝政府会颁布政令要求租房者减免房租,店宅务这样的官方机构和民间出租房主一般能够执行,只是效果有限。
C.由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大批流动人口,包括工商业者、兵士、游学者及丧失土地的游民,共同推高了房屋租赁的需求。
D.宋代的一些职能部门及地方政府掌握有部分出租公房,可以通过出租这些房屋,解决部分地方财政经费,办学经费以及军费等问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伏羲发明网罟的传说,最迟在战国时已经有了。《周易·系辞下》记载,伏羲“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后代文献均无异议。有的古书没有直接说,实际上也肯定了伏羲发明网罟。《帝王世纪》书里说,伏羲氏“取牺牲以供庖厨”。《三皇本纪》书里说,伏羲氏“养牺牲以庖厨”。两书没有直接说伏羲发明网罟,但可以合理地推测,两书是承认伏羲发明网罟的。因为两处所说的牺牲一定是使用了网罟猎取来的,用石块、木棍围猎来的野兽不死也伤,不能够作为牺牲驯养。《尸子》书里说,伏羲“教人以猎”,实际也承认了伏羲发明网罟。与炎帝“教耕”一样,伏羲“教人以猎”,与发明新的生产工具相关联。炎帝“教耕”与发明耒耜相关联,是教人们学习使用耒耜耕作。伏羲“教人以猎”与发明网罟相关联,是教人们学习使用网罟捕鱼打猎。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强调,“生存技术”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发明网罟是早期人类社会“生存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加了渔猎收获,是原先使用石块、树枝无法相比的。
伏羲始画八卦,最迟也是战国时已有的说法。《周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这一节文字的含义可作如下表述:古时伏羲氏治理天下,对大小远近的一切事物无不穷究。大的方面,他仰头观察天上日月星辰的形象,俯首观察地面山川河流的状况。小的方面,他仔细观察鸟类的羽毛和兽类的皮毛的纹理,以及不同地区的水土分别适宜生长什么动物植物。他穷究远近一切事物。近自人类身体的耳、目、鼻、口等等,远到天地之间的雷、风、山、泽等等,都加以研究,取得了广博的知识。于是他开始画八卦,用八卦将各种知识贯通,以通晓宇宙万物的性质。又用八卦对事物进行归类和比较,进一步获知万物之间的关系。举例说吧,《离卦》的“离”字是附丽、附着的意思。《离卦》所体现的、要人们重视的就是事物间的附丽、附着关系。懂得了鱼虾附着在水中,鸟兽附着在山林,下水打鱼上山打猎,才能够得到鱼虾和鸟兽。伏羲作八卦就是发明了一种认识工具,用以认识宇宙的由来和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从运用八卦认识事物的时候起,人类开始有了文化,开始从蒙昧走向文明。
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时间比至今整个人类文明社会的历史还要长久,这个过程在中国史前经历了大约一万年。三皇代表着这个漫长过程中对于开创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物,而三皇中的伏羲时代最早。伏羲文化反映的是中华文明的开端,伏羲是第一位中华人文始祖,值得我们永远崇敬。
(节选自刘宝才《伏羲文化小议》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羲发明网罟的传说,在很多古代文献中都有记载,或直接,或间接,都以不同的表述承认了伏羲发明网罟。
B.《周易·系辞下》中对伏羲发明网罟的记载是比较权威的,后代文献对此均无异议,而且都有自己的记载。
C.《帝王世纪》和《三皇本纪》都对伏羲发明网罟和炎帝发明耒耜进行记述,由此可知,他们都是教人们学习使用新的生产工具,表现了生存技术的重要性。
D.较之使用石块、树枝,发明网罟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大大增加渔猎收获,是早期人类社会“生存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使用网罟猎取来的野兽不会受到伤害,可以作为牺牲驯养;而使用石块、木棍围猎来的野兽不死也伤,不能作为牺牲驯养。
B.《周易·系辞下》对伏羲始画八卦的说法,表现出伏羲在治理天下时,对大小远近的一切事物无不穷究的精神。
C.《离卦》的“离”字是附丽、附着的意思,说明当时人们从鱼虾、鸟兽附着的现象中,有了认识宇宙的由来和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能力。
D.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这段时间比至今整个人类文明社会的历史还要长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对早期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生存技术”进行了分析,伏羲发明网罟便能体现这一点。
B.伏羲从大、小、远、近等方面对宇宙万物进行了归类与比较,并用八卦将各种知识贯通,对万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解读。
C.八卦是伏羲发明的一种认识工具,有了这种工具,人们便开始学会认识事物,开始有了文化,进而从蒙昧走向文明。
D.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三皇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三皇中最早的伏羲是第一位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文化反映的是中华文明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