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在很长时期里主要局限于官方主导的赈灾救荒和民间宗族的内部互助,两者均以乡村地区为重点,属于对特定对象的临时性、应急性举措。
入宋以后城市发展空前兴盛,各级城市日益突破原有政治和军事性质所构成的限制,开始形成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文明形态和社会体系。但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关系的快速变化,也带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居民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有时影响到统治秩序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得不调整政策,结合城市社会的特点,探索有别于传统荒政的救助体制。
宋代城市官方救助体制是在北宋中后期逐渐建立起来的。宋仁宗下诏,令天下设置广惠仓,用以救助各地“在城老幼贫乏不能自存者”。这是宋廷首次颁布面向全国的城市救助政策,广惠仓也是首个全国性的城市救助机构,由此形成以广惠仓救助城市、常平仓救助乡村的格局。此后,宋廷又陆续颁行一系列救助政策和措施,包括针对无业流浪人员的“惠养乞丐法”、针对鳏寡孤独疾病残废人员的“居养令”、针对各类穷困居民的“助葬之法”等。及宋徽宗即位,进一步加强官方救助力度,推进救助活动的制度化。他诏令各地城镇广设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等救助机构,明确各救助机构的职能,规范其活动方式,并注重特定情况下的专项救助,形成了济、养、赈结合的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城市救助体系。宋室南渡后,城市官方救助的主体由中央朝廷逐渐转向地方政府,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地开展救助活动,构建不同特色的救助体系。
与传统荒政侧重于对灾荒民众的临时性救助不同,围绕城市建立的官方救助,以日常性的贫困救济和生活保障为重点,其救助对象涉及各种城市“贫民”和“穷民”。所谓“贫民”,包括资产微薄的坊郭下等主户和没有资产的客户等,他们生活艰难,而且很不稳定,“一日失业,则一日不食”,极易陷入破产困境;所谓“穷民”,包括老幼孤寡、疾病残废、流浪乞丐等,需要依靠救助才能生存。从救助类型来看,除了临时赈济,更主要的是预防性救助和补偿性救助。前者重在对各类贫穷群体的日常救济,以帮助他们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后者是对诸如贫困士人、宗室、老人、寡妇等特定群体的优待抚恤,以帮助他们稳定生活。就救助方式而言,则有无偿、有偿、收养、放免、资助等。
(摘编自陈国灿《宋代城市的社会救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很长时期内没有社会救助体制,直到北宋中后期才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社会救助体制。
B.进入宋代之后,各级城市形成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文明形态和社会体系,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C.宋仁宗诏令天下设置广惠仓的救助对象不再局限于特定的灾荒民众而是面向广大的普通贫穷居民。
D.宋徽宗力革陈弊,大胆创新,使宋朝的城市救助形成了济、养、赈结合的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体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救助的局限,并以此为立论前提,突出宋朝官方救助体制的先进性。
B.文章从城市发展、人口增长、社会关系等角度逐层分析,论证了宋朝官方救助体制产生的原因。
C.文章重点阐述了宋朝官方救助机制的具体内容,以及官方机制与传统荒政临时性救助的不同。
D.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证了宋朝官方救助体制由建立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轨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城市的发展往往是利祸共生的,在人口、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贫富分化、社会动荡等问题。
B.宋室南渡后,由于中央朝廷实力的减弱,城市官方救助的主体开始由中央朝廷逐渐转向了地方各级政府。
C.官方救助与传统荒政侧重于对灾荒民众的临时性救助不同,它更关注弱势群体日常性的贫困救济,价值深远。
D.古代社会救助由赈灾救荒到形成官方救助体制,使得救助活动开始由“恩赐”性质转向人们普遍享有的社会权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5 04:22: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二狗砸船
杨友
龙河堡村交通很不方便,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春、秋、冬三季在大蒲河上架木桥,夏季汛期到来之前把木桥拆掉,村里人进出和外村人来往就全靠一条木船摆渡了。
渡船是村支部书记的弟弟金发自己打造的。
金发每天在渡口摆渡行人,乘船的人上船下船不用付船费。到秋后新木桥架好了,金发的渡船也卧篙了。金发就开着农用三轮车在十里八村挨门挨户收“船粮”。这是老辈子人留下的规矩。造一条木船要花很多钱,一个精壮汉子天天在河上撑船也是很苦很累的活儿,大家在水面上走干道,舒舒服服地过了河,给些“船粮”也是应该的。外村人见金发来收“船粮”,都知道金发很辛苦,每家每户都给他舀上三斤五斤粮食,谁也不吝惜。对龙河堡本村金发就多收一些,因为本村人每天都要过河,还有到镇中学念书的学生,每天早出晚归两次乘船。对本村多收一些也是合情合理的。金发每年摆渡一个洪水季节,到秋后能收一万多斤粮食,按市场价至少能卖五、六千块钱。
后来,金发又把本村收取“船粮”的标准提高了,原来按每户收20斤,每个中学生加收20斤。到去年秋后就改为每户收40斤,每个中学生加收40斤。整整提高了一倍。金发说,现在物价上涨了很多,汽车票、火车票都翻几番了,提高船粮标准也是理所应当的。金发一下子把“船粮”标准提高这么多,龙河堡的村民们背后议论纷纷,骂金发发财心切黑了心,简直是宰乡亲们!但人们不满归不满,“船粮”还是顺顺溜溜地按新标准给了。
村里有个小伙子叫二狗,二狗对金发的做法非常气愤。年轻气盛的二狗决定自己打造新船,跟金发唱对台戏,把贪心不足的金发挤垮!
二狗说干就干,请了木工伐树锯板,一条新渡船很快就打造完了。于是,今年龙河堡村的河边渡口上就出现了两条渡船。二狗的渡船下水后,他在渡口上修了一个上船下船的码头,并在码头上树起一块牌子,上书几个醒目大字:“义务摆渡,不收船粮”。
二狗手握篙竿站在船头上向金发那边张望,见金发的脸气得变成了猪肝色,二狗心里很是得意,嘴里便信口哼起了“咚咯隆嘀咚……”
龙河堡的几十个村民来到河岸边,望着河边泊着两条渡船,一个个都把步子停了下来,人群与金发的渡船和二狗的渡船之间形成了等距三角。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肯越雷池半步。
上哪条船呢?一张张茫然的脸色仿佛面临生死抉择一般,谁也不敢轻举妄动……但犹豫归犹豫,毕竟要过河,必定要乘船,谁的两肋下也没长着翅膀。人们在久久地面面相觑后终于有一个人向金发的渡船走去。于是,大家便相跟着一齐奔了金发的渡船。金发一见这情景立刻长了精神!一脸灿烂的微笑像迎接贵宾似的把人们接应到船上。然后解开缆绳,长篙一点,渡船缓缓向对岸驶去。一连三次往返把岸上的人全都摆渡过去了,金发也累得气喘嘘嘘,大汗淋漓,但金发心里却乐得直发痒,嘴里便悠然地哼起了小曲儿:“青山绿水好风光哟,情妹河边等情郎哟……”
二狗一下子傻眼了,他做梦也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连三天,他的渡船冷落在码头边无人光顾,二狗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从来没做过什么对不起乡亲的事,乡亲们为什么要冷他的场?百思不解的二狗就想发火、骂娘!可是,跟谁发火呢?谁也没惹他。
二狗一气之下就把新打造的渡船砸碎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地理环境,为下文金发摆渡让村民过河、收取“船粮”以及二狗造船做好铺垫。
B.金发提高“船粮”标准,龙河堡的村民们背后议论纷纷,骂金发发财心切黑了心,但“船粮”还是顺顺溜溜地按新标准给了;这是因为金发蛮横霸道,而且村里就这一条摆渡的船。
C.二狗看不惯金发的行为,自己打造好一条船免费服务村民;说明二狗是一个喜欢主持公道正义的正直青年,他在小说里起到线索的作用。
D.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生动的刻画,运用对比、神态描写等手法向读者展现出二狗和金发的人物形象。语言自然质朴,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小题2】文中用大量篇幅详细讲述金发收船粮的事情,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小题3】结合全文,请谈一谈小说的结局引发你对哪些社会现象的思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祈求
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天空是蓝色的,一切都很安静。我想起北方的天空、阳光和鼓动衣襟的长风,想起伤痕累累的长城上那面猎猎的鹰旗。我不知道那只年轻的鹰在寻找什么,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被束缚的鹰对祖先血脉相承的东西的渴求——虽然它一生未曾飞翔。
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高飞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小题1】下列对这篇叙事散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写南方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对比,以反衬鹰的敏锐与高傲。
B.作品写年轻的鹰茫然冷漠与苍老的鹰高傲暴烈,表明离开天空,鹰就将失去灵魂。
C.作品描写遭到欺辱后的鹰的动作、眼神和鸣音,使其内在精神和性情得到了充分展示。
D.作品旨在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摧残个性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小题2】文章开篇,作者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有什么用意?
【小题3】文中小孩欺辱苍老的鹰时,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这表明了年轻的鹰的哪些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麻雀

徐建英

夕阳透过窗子,把他蜷缩在摇椅上的影子拉得老长,宽大的阳台上,留下摇椅的一串吱嘎声在回荡。那只灰色的老麻雀来了。如同每个平常的黄昏。它扑棱着翅膀飞向窗边,灰色的小身子颤了几下才在窗台站稳,抖了抖凌乱的羽毛,它小心地探出头,圆溜溜的小眼睛往窗内看,嘴里发出细微的啾啾声。

“小东西,才来?”他轻骂一声,摇摇晃晃地站起来走向内屋,再出来的时候,手里多了一把小米。可窗台边的老麻雀却不见了。窗外的围栏上,多了一群小麻雀,它们唧唧喳喳地叫,像在商量什么。

他若有所思地看着手里的小米,想了想,还是把手穿过窗格,将小米撒在地上,又摇晃着身子,慢慢吞吞地把自己落在摇椅上。

他醒来的时候,夕阳已经落下。窗外地上的米粒不见了。看到站在窗前的他,围栏边的那群小麻雀又唧唧喳喳叫起来,细小的身子一齐弹向空中,留下一院的空旷。

他扶着窗格,眯着眼睛吃力地向大院搜索。

院外静静的。当他有些失望地收回目光时,意外地看到那只塌着翅膀的老麻雀立在草丛边。他眼睛一热,复进屋抓了把小米,嘴里发出“啾啾”的呼唤声。老麻雀似乎懂了,小眼睛望着他,嘴里细微的“啾啾”声像在回应一位多年的老友。它瘸着腿,扎煞着羽翅慢慢走近撒在地上的米粒,嘬一口,小心地回头向外望,再往前走一步,看着他,又低头嘬一口。

老麻雀扎煞着羽翅的样子,让他想起一件旧事。

他出生的村庄外有一排落叶槐,冬季的黄昏,落叶槐上落满了成群的麻雀。村里的孩子喜欢捕雀,捞捕的工具也极其地简单:大树下支一孔箩筛,在里面洒些小米苞谷,箩筛口支的小棍上系一根绳子,牵向一旁,躲在远处的人看到雀进来,只须轻拉绳头,雀们就罩进了箩筛。

他是捕雀的高手。一筛子扑下,没有落空的。

那个冬季与平常并无两样。他伏在离箩筛不远的一块坡地下,手里紧紧攒着绳头,一只青色的小麻雀走进了筛子里,又一只褐色的麻雀走进了筛子里,灰色的老麻雀左右观望,也慢慢靠近了筛口……

他扑通拉下筛子的时候,筛口正好压着老麻雀的翅翼,他快步奔上前,想按着筛顶。就在这个时候,那只老麻雀扎煞着羽毛,拍打着翅膀,向他发出尖叫。他呆在原地,眼睁睁看着老麻雀打翻了箩筛,一青一褐两只小麻雀在灰色老麻雀的带领下,扑腾着翅膀离去。

那是他最后一次捕雀。在很长的日子里,他的脑袋里装着的都是那只扎煞着羽毛嘶声扑打着箩筛带走了稚雀的老麻雀。

黄昏的时候,他的儿媳妇来了,拎着大包小包。

儿子大学毕业后,他东拉西扯地攀了点关系,把儿子送去了现在的单位,待遇不错,只是常派外差。儿媳妇小云会在每个周末来一趟,为独居的他送来生活用品,再陪他吃餐饭。

他心情大好,冲客厅喊了声:“小云,来啦!”儿媳妇边换鞋边“嗯嗯”地笑着与他打招呼。他挺了挺酸麻的腰,憋了一星期的话匣也打开了,“小云,我……”儿媳妇已匆匆进了厨房。

吃了一周的面食,他感觉满嘴都是面条的腻歪味,硬生生吞回了另外的半截话,转成喃喃:“那,晚餐就随便点吃吧。”儿媳妇很灵敏地从厨房探出脑袋,“今天真得怠慢您,晚上单位加班,我得紧着走。”

不多会厨房传来锅盆碗盖的撞击声。他在客厅来回走动,走了几步,忍不着还是朝厨房喊了一声:“小云,帮忙把米饭煮软点。”

厨房里的声音停了。一会后,更用力的锅碗撞击声传来。

他叹了口气,走向自己的内屋。

再出来的时候,儿媳妇已经走了。餐桌上多了一碗红烧肉,一盘土豆丝。

他摇晃着身子坐上餐桌,想了想,又站了起来,打开客厅的电视机,把电视机的音量调得很大,把里面的画面调得热热闹闹的。米饭很软,很合他的胃口。只是土豆有点咸,肉咬了一口,硬。他放下碗筷,把电视机里那群蹦蹦跳跳的舞娘关进屏幕里,摇晃着身子,穿过空荡的客厅来到窗边。

窗外的灯下,那只老麻雀已经没了踪影,院子里同样静悄悄的。

他偻着腰转过身,把自己单薄的身子重新蜷缩在摇椅里,任那串吱嘎的声音划穿夜色……

选自《活字纪》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老麻雀”为题,既是串联故事情节的线索,也从侧面丰富了主人公“他”的形象特点。
B.本文细节描写非常生动传神,如“蜷缩”“摇摇晃晃”“慢慢吞吞”等充分表现了人物的特点。
C.文中的儿媳妇小云是个勤劳善良、温柔体贴的孝顺女性,每周陪老人吃饭,对老人有求必应。
D.本文语言平易,节奏平缓,具有较为浓厚的抒情性,渲染了一种淡淡的感伤,读来余韵悠长。
【小题2】本文中的“他”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具体分析。
【小题3】本文介绍了主人公在农村捕雀的经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炉火

丁肃清

一瘦一胖两个老人,坐在公路旁边的一截矮墙上,看来来往往的汽车,两张脸随着往来的汽车扭过来,扭过去。他们的面前,是一个燃烧着的火炉子,上面烧着一排水壶,他们脸上的笑、脸上的颜色,也像他们身边火炉子里燃烧着的火焰。

有妇女小孩儿来提开水,或者把冷水坐在炉子上。瘦老头从矮墙上下来,捅火,捅出一大簇跳跃的火焰。

人们陆陆续续来提水,烧水,他们大都是公路两边做生意的乡亲,和两个老人不生分,也不多客气。

一辆大卡车停下来,司机说:“给弄点开水。”说着端坐在小板凳上,看着老人把开水倒在他的茶杯里,用嘴一边吹凉着一边喝,喝足了,拍拍屁股站起来,又让胖老人给他续上,拧上茶杯盖,然后扔给胖老人一张毛票儿。

胖老人说“不要钱。”说着就给司机塞了回去。

司机纳闷儿:“你们不是卖水的吗?”

胖老人说,“不是。我们是打铁的。”

“哎呦我的天!”司机拍着脑门儿呵呵地笑了,“我还当你们是卖水的呢,什么年月了,还打铁?能赚多少钱?”

瘦老头说:“不赚钱,赔钱。”

把司机说愣了。老人向他解释:“没有活儿,白烧着碳呀。”他又默默地像对自己说:“要说也不能算白烧碳,给乡亲们烧烧水。这不,碳又没有了,凑吧。”他说着从口袋里掏着,掏出一张十元,胖老头也掏出了一模一样的一张,交给他。

“我说,你们这是图什么呀?”司机干脆又坐了下来,他对这俩老人感兴趣,他说:“你们收她们的水费呀。”

胖老人说:“咳,乡里乡亲的,这火,闲着也是闲着。”

司机说:“那你们不如不干。”

胖老人说:“咳,这人哪,闲着也是闲着。”

司机说:“真是有意思,有意思,赔钱赔工夫做生意,有意思。”

胖老人把眼睛瞪得很大:“过去,我们赚钱。”司机说“是吗?”老人说:“是,那会儿,我们的钱赚海了,问问,十里八乡谁家的家伙儿,不是我们打得呀,铁锹犁耙、牛鼻环、烧开水的水汆子,都是。”

瘦老头说:“还有县城大门的铁门环。”他炫耀地问胖老头:“是吧,是我打的吧?”

胖老头说:“那是我淬的火。”

两个人一争,额头、脖子上都冒出了筋疙瘩,他们说话时挥动的手上,筋疙瘩更是密密麻麻的,像蚯蚓。

西天边上的云霞退了,蒙上了暮色。司机笑呵呵的脸,慢慢地不笑了,一脸的凝重。他站起来说:“我有点活儿,你们干不干?打个车挂钩。”

两个老人高兴得不得了。风箱呼呼地拉了起来,炉子里的火苗跳跃了起来,铁锤有节奏地响了起来,叮当、叮叮当、叮当……

胖老人抡着大锤,叮当、叮叮当、叮当……铁砧上的火花,在暮色中四溅着,一层儿、又一层儿……瘦老人说:“让我来一会儿!”

他把大锤要过来,赤裸的臂膀抡成了一个椭圆,叮当、叮叮当、叮当……铁块燃烧着淬在火里,吱——弥漫起浓浓的浪烟。

车挂钩打好了,在满月的照耀下,跳跃着一簇一簇蓝色的光亮。

“给钱。”司机把一百元的新币递过来。

“免了。”胖老人说。

“不要了。”瘦老人也说。

他们流着汗水、红彤彤的脸,在炉火的映照里奕奕发亮。他们帮着把那个挂钩抬在了汽车上。汽车隆隆地发动,缓慢地开了。

原本,司机打这个车挂钩没有用,只是他愿意。两个老人也并不想挣司机的钱,他们只是觉得痛快。

真痛快!两个老人拾掇了摊子回家去,一边走一边唱起来,他们唱的是晋剧老调,在夜幕里,清亮地痛快淋漓地荡漾……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透过司机不理解两个老人做不赚钱还赔钱的打铁生意这个细节,折射出只注重物质而忽视精神追求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引人思考。
B.小说善于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闲着也是闲着”,既说出了两个老人现在的无奈处境,同时也展现出了两个老人热心肠的一面。
C.小说的环境描写虽然不多,却恰到好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温馨的氛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司机并不需要打车挂钩,和老人不收司机的钱这个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达到这种效果的原因是在前面埋下了大量的伏笔。
【小题2】小说反复使用“叮当、叮叮当、叮当……”的声音来描述打铁的过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要以“炉火”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雕楼画栋,水墨丹青,这些蕴含了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元素如何幻化成服装,成为现代人竞相拥抱的时尚符号?中国传统文化里那些神秘而幻化万方的吉祥图案可以变得时髦时尚吗?央视日前开播的一档名为《时尚大师》的节目里,一位年轻设计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位年轻而时尚的新生代设计师在自己设计的卫衣、T恤和手包里,不仅运用了龙生九子中的螭吻和椒图这两个神兽元素,还加入了我国传统建筑中榫卯结构等模块。整个设计呈现的结果是简洁、舒服、时尚,恰到好处。尤其是受到在门上衔环的椒图神兽的启发,她将手包的提手设计成一个环状并让椒图“咬”住,创意满分,韵味十足,以至现场的专业观察团成员纷纷直接询问手包的价格,以强烈的购买冲动来表达对作品的喜爱。

长久以来,提起时尚,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新潮、前卫,以至于好像只有前卫到有些异类或者让人看不懂才能称之为时尚。然而这种关于时尚的定义显然有失偏颇。中国服装设计师张庆辉对时尚有一番阐述,在他看来,时尚的意义在于打破界域。无论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还是对多元文化的包客,都传递出创新勇气和文化自信。时尚应该代表着文化自信和自我态度的表达。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当我们厘清了时尚的概念,再回头讨论时尚和传统文化能否结合这个话题时,答案就显而易见了。那些看起来表面并不相关的内容,完全可以和谐共存。一方面,几千年来熠熠生辉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可以跳出严肃、古老等人们固有的印象,依托时尚的载体、借助开放的视野和灵动的设计活在当代;另一方面,时尚若脱离了文化的支撑,必然不能成为经典。相反,时尚产业如果能充分表达文化意象,就可以得到文化源远流长的滋养。可以说,时尚根植于文化,而我国独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及其独特的韵味则可以为时尚产业提供更多新鲜元素,给业内人士带来更多灵感,让时尚充满更多可能。尤其在当前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进行自信重塑的阶段,我国的时尚产业发展可谓时机大好。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用时尚的方式打开传統文化脉络,要让传统文化注入时尚产业,需要业内人士抱以虔诚的文化敬畏态度,系统地梳理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绚丽多彩的苗绣、历史悠久的夏布等散落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时尚元素;“高冷”如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也可以为时尚产业提供设计灵感。2018年9月9日一则名为《故宫口红,真的来了》的文章在朋友圈迅速发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据报道,这六款口红膏体的颜色均来自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红色国宝器物。雍容华贵、高端大气的故宫口红一时成为时尚界的新宠。这几款具有中国风神韵的限定版口红发扬传承了东方美学,传递出了真正的东方时尚。凡此种种,都可以让我们在坚守传承中华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的时尚活力;也通过人们对东方时尚审美的追求传递出了千百年永恒不变的魅力。

当然,传统文化与时尚产业的融合不能“为了融而融”。融合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何以时尚的方式活在当代、活在日常是业内人士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时尚和传统的融合,需要业内人士找到恰当的契合点,以一种舒服自在的形式设计表达,还要顺应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毕竟,只有走进了生活,让人们觉得把传统文化穿在身上、摆在家中也可以是一件很酷很潮很时髦的事,文化和时尚的融合才算恰如其分,才能深入人心,用时尚的方式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才算成功。

(选自《用时尚语言表达传统文化也新潮》——《人民日报》2018年10月9日)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长久以来,人们都习惯性地认为时尚就是新潮、前卫,传统就等同于严肃、古老。
B.文化依托时尚的载体活在当代,时尚依赖文化的支撑成为经典,二者相辅相成。
C.要使文化与时尚融合,只能通过业内人士去深入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生活、活在日常。
D.只要我国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可以为时尚产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契机。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设计作品时将传统与时尚融合,有创意,有韵味,作品就有可能深受喜爱。
B.我国独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和独特的韵味为我国时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C.要让传统文化在时尚产业中发挥作用,需要业内人士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D.长久以来对于时尚的定义有认识上的偏颇,原因在于时尚的意义的界域没有打破。
【小题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一位设计师的作品深受喜爱的事实,说明传统的吉祥图案也可以变得时尚。
B.文章第三段从两个方面论述时尚和传统文化不仅不相悖,而且还可以和谐共存。
C.文章主要运用摆事实、讲道理、作对比、作比喻等多种论证方式论证时尚和传统可以相互结合。
D.文章行文思路清晰,主要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