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道德失语症的危害性
向玉乔
医学上的失语症是指一个人与语言功能有关的脑组织出现严重病变,他的语言认知能力、语言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遭到严重损害,他对语音、语法、语义等的理解和表达存在阻断性障碍。道德失语症不是指一个人对语音、语法、语义等的理解和表达存在阻断性障碍,而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时习惯性地不愿意或不敢借助道德语言能力表达其善恶判断、善恶评价和善恶选择。医学上的失语症患者确实没有语言能力,而道德失语症患者是拥有道德语言能力但习惯性地不愿意或不敢发挥这种能力的人。医学上的失语症是非选择性的,而道德失语症是选择性的。
道德失语症患者的“道德失语”具有习惯性特征。如果一个人仅仅是因为某个原因(如善恶判断失误)偶然性地道德失语,他还算不上道德失语症患者。道德失语症患者是那种对善恶不辨习以为常的人,他们习惯性地不以善为善,习惯性地不以恶为恶。因此,每当有具体的道德语境需要他们扬善抑恶的时候,他们总是习惯于不发声。在应该弘扬善的时候,他们沉默无语;在应该抑制恶的时候,他们也缄默不语。何以如此?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道德语言能力,而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道德勇气。
道德勇气是人类过道德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道德勇气要求人类具有维护和践行道德的坚强意志力。如果一个人缺乏必要的道德勇气,纵然他知道辨别善恶的重要性,并且具有向善求善的道德情感,他也不可能勇敢地趋善避恶。缺乏道德勇气的人会在他们面对善恶选择问题的时候保持沉默。一旦这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行为,他们就是患上了道德失语症。
道德勇气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意德”是人类基于他们的坚强道德意志力而形成的一种德性。拥有意德的人善恶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捍卫善的尊严,敢于贬抑恶的存在价值。他们身上有一股浩然正气,纵然是在善恶进行激烈博弈或尖锐斗争的语境下,他们依然能够挺身而出,大义凛然地挺善抑恶。如果全社会的人普遍缺乏道德勇气,挺善抑恶就难以蔚然成风,善恶不分则必然成为一种常态,社会道德风尚也不可能令人满意。道德勇气不足是一些人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上不愿意或不敢发表意见的根源,也是他们患道德失语症的根源。
要治疗道德失语症,人类个体需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特别是应该致力于锻炼道德勇气,以使自身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时能够明辨善恶和扬善抑恶。要治疗道德失语症,人类集体需要不断加强集体道德建设,特别是应该在集体内大力弘扬以明辨善恶为荣的良好风尚,以使社会形成风清气正的道德氛围。一个社会应该致力于推动所有个体和集体自觉地、勇敢地趋善避恶。善恶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这是人类道德生活的真实图景。在这种道德生活图景中,人类必须善恶分明。否则,人类的道德生活世界就会变成一个善性难举、恶性膨胀的世界。治疗道德失语症是任何一个致力于推进道德建设的社会都不能不重视的一项重要任务。个人和集体勇于趋善避恶、扬善抑恶是一个社会道德昌明的重要标志。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道德失语症患者”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跟医学上的失语症患者相比,道德失语症患者在对语音、语法、语义等的理解和表达上并不存在阻断性障碍。
B.道德失语症患者缺少对善恶的判断、评价和选择的能力,更不愿或不敢借助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善恶的态度。
C.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的时候因缺乏道德勇气而保持沉默是道德失语症患者的一种习惯性行为。
D.如果道德失语症患者群体得不到“治疗”,人们的道德生活世界会变成一个善性难举、恶性膨胀的世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果一个人因为对善恶进行判断时出现失误而偶然性地没有维护道德,那么他不是道德失语症患者。
B.医学上的失语症是人脑的一种严重病变,是非选择性的;而道德失语症不是生理性疾病,是选择性的。
C.那种维护道德和践行道德的坚强意志力就是道德勇气,它是人类过道德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
D.人类只要拥有了基于坚强道德意志力而形成的意德,就能修炼道德修养,成为有道德的人。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治疗道德失语症的主要方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7 08:02: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数据于中商产业研究院)
我国高速铁路网始建于2004年,第一条高铁线路京津城际铁路于2008年 8月车,2015年以高速铁路为主骨架的快速铁路网基本建成,总规模达 4万公里以上,与其他铁路共同构成的快速客运网可覆盖 50万以上人口城市。
(摘自《 2015年中国高铁发展报告》)
材料二:
耗时半个世纪,日本新干线铺设了2325公里;历经二十载,德国城际高铁贯通了1560公里; 历时14年,2016年 9月, 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万公里, 超过世界其他国家高铁里程之和。早在 2010年京沪高铁就创下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纪录。高铁已成为中国大众出行优选,累计安全运送旅客突破 50亿人次。中国不仅是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的国家,也是高铁安全运输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高铁开始作为“中国速度”“中国制造”的名片加速走向世界,正成为“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领头羊,主演国际产能合作的重头戏,彰显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担当。
(摘编自 2016年 9月 14日《人民日报 》)
材料三:
2月25日 G65次列车驶出北京西站, 标志着被称为“蓝海豚”“和“金凤凰”两个型号的车型,采用重联的方式,首次上线运营。
近年来,我国铁路部门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 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 终于有了属于纯正中国血统的标准动车组列车。 标准动车组列车上线运营, 标志着我国已全面系统掌握高速铁路动车组及关键装备的核心技术, 对保持我国高速铁路可持续发展、推进高铁装备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国高铁之前走出国门,只是在铁路承建方面攻城略地,是浅层次的“走出去”,“中国标准” 的横空出世则是“中国制造”的深度输出,是深层次的“走出去”,展示了“中国制造”的魅力。G65次列车上线运行,实现了中国高铁从“追赶者”到“引领者”,从“学徒”到“师傅”的完美逆袭。
(摘自 2017年 2月 27日《中华铁道网》)
材料四:
现阶段,中国高铁输出重点布局亚洲地区,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日本、法国、德国、西班牙以及加拿大等传统高铁强国皆有意插足亚洲高铁建设,从而成为中国高铁输出的强有力竞争对手。
地缘政治、技术水平以及引进成本等多方面因素促成中日两国在亚洲高铁市场的竞争中处于领跑地位。中日高铁竞争既有经济竞争的表征,又有政治博弈的色彩。经济方面,日方为抢占市场份额不惜就短期利益作出让步。正如日本相关人士所言, 与中国竞争高铁项目“即使零元中标也应该拿下高铁订单”。政治方面,政府高层频繁于外交场合推销日本高铁,不惜对东道国提供优厚的政府开发援助条件, 且将高铁项目合作与防务合作、武器出口等问题挂钩。此外, 日本政府公开质疑中国高铁的“自主性”和“安全性”,并充分利用周边国家对“强中国”所存有的猜疑和防范之心,于中国高铁进击海外市场之际,大肆鼓吹“中国威胁 ,意欲制造不利于中国高铁输出的外部环境。
中国高铁唯有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充分发挥和运用中国在高铁领域独步全球的规模和成本优势, 进一步推动中国高铁标准的“世界化”, 才能于国际高铁市场中保持竞争力。中国高铁开建以来,以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独霸全球,已稳居世界高铁规模之首。其建造成本远低于日本等国, 使得中国高铁在营运方面的优势更有说服力。发挥好已建成高铁的示范效应也不失为中国高铁更好走出国门的有力举措。
(摘自 2017年 2月 20日 《学习时报》)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高铁发展状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5年,我国基本建成了以高速铁路为主骨架的快速客运网,覆盖国内所有 50万人口 以上的城市,高铁已成为大众的出门优选。
B.中国高铁按照 “ 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 ” 的总体要求,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 “ 中国速度 ”“ 中国制造 ” 的名片。
C.2015年,高速铁路通车里程达到 1.9万公里,较 2012年翻了一番多,中国高铁发展速度之快、运营规模之大令世界瞩目。
D.迄今为止,中国高铁已经走过了15个春秋,时速创造世界纪录,运营里程突破 2万公里,拥有了纯正中国血统的标准动车组列车。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二使用 2万公里、时速 486.1公里等数字,让人们准确、直观地感受到中国高铁发展的高速度,增强了材料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B.G65次列车上线运行,表明了我国全面系统掌握高速铁路动车组及关键装备的核心技 术,标志着我国原始创新能力领先世界水平。
C.中国高铁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不仅因为传统高铁强国有意争夺亚洲高铁市场,更因为日本采用了经济竞争和政治博弈相结合的手段。
D.材料四重在报道中国高铁面临的激烈竞争,受地缘政治、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日本是中国高铁驶出国门的唯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E. 运营规模大,建造成本低,已经发挥出建成高铁安全运输的示范效应,这些表明中国高 铁在国际高铁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小题3】中国高铁输出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醉石

墨中白

泗州人玩玉风盛,黄山一人独好石头。泗州城外九座梅花山上多怪石,黄山常去山上寻觅石头。每有所获,便醉酒相庆。

收金藏玉是常事,黄山独爱石,众玩家不解:“为何获石如得宝?”黄山笑道:“金银玉器固然可贵,玩的是快乐,可石头天然似世间万物,如幻如真,不可更其质,不可改其硬,应自然的变化而有度,守住原本的性质而坚硬如初,不愧长天之浩浩,不负沃土之泱泱,玩石又何止是快乐?”

大家听了,也不搭腔,各自举杯饮酒。

黄山见众人不以为然,便从怀中掏出一包,打开红布,只见一白石线如切,曲如刻,弧如雕,圆如搓,随太白之醉而醉,醉意浓浓,呼而不醒,其神态令人拍案叫绝。

众玩家纷纷称奇,然仍有人不屑:“醉石虽奇,仍是石头,怎能与美玉相比?”黄山淡然一笑:“玉初也如石,因人雕琢而成玉,而石头天然如万物,其形神奇,非人力所能。”

“说得好!”旁边一个讲着生硬中国话的人拍起手来。

众玩家一看,是个日本人。他盯着黄山手中的石头,高兴地说:“中国不仅金银玉器值得收藏,石头也有无价之宝,您这醉石,卖吗?”

黄山摇头。

“我出五十两黄金。”日本人伸出左手。黄山心里一紧,仍是摇头。“这个数呢?”日本人又亮出右手的五个指头。“一百两黄金?”众玩家不敢相信。

黄山还是摇头:“玩石玩的是心情,藏石藏的是快乐,快乐无价,心情如何卖?”日本人抚摩一下醉石,失望离去。看着众玩家羡慕的眼神,黄山脸上露出得意之色。

玩瓷器的吕震提醒说:“此人可能是桃太郎,他有收藏癖,而且与官府勾结,就是此人强买钱国生的铁五铢钱,害得他连夜逃离泗州城的。”

黄山顿时酒醒,后悔不该当众炫耀醉石。

当日下午,桃太郎果然再次找到黄山,非要买他的醉石。没想黄山抬价,最后以二百五十两黄金成交。

众玩家都笑:“醉石虽奇,也有价,黄山你也是爱金银的人哪!”

黄山神秘一笑:“醉石实有两个,另一个大如真人,更酷似太白,醉立于九座梅花山上。”不几日,桃太郎又找到黄山,询问真人醉石的去处。

“醉石扎根于大山,岂是人所能动?”黄山轻蔑一笑。

“一睹而三生有幸。”桃太郎回答。

“既然先生有如此雅兴,不妨带您一观,不过,山路险峭,十分难走……”黄山沉吟道。

“我常攀中国的名山大川,再险的山路也走过。”桃太郎不为所惧。

第二天天还没亮,桃太郎如约登山。山路果然险峻,到了命悬崖,黄山指着通往对面蜡梅峰的那块窄细石头说:“这就是有名的心平石,过此石须心无杂念、气静心平才可。”

望着窄石下深深的山崖,桃太郎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要不,还是原路返回?”黄山微笑道。“到了,怎能回去?”桃太郎愣愣地看着窄石,“这石条能走人吗?”

黄山看他一脸惊疑,就屏气抬脚,顺着心平石慢慢挪步,不一会儿就到了对面,直看得桃太郎心惊肉跳。稍息片刻,桃太郎也学着黄山的样子挪步上了心平石,走到中间,他却不敢抬脚了,对面的黄山提醒他不要往下看,可桃太郎只觉头一晕……

就在这时,一根树枝伸到面前,桃太郎犹豫了一下,还是牵着树枝慢慢地挪到了对面。

蜡梅峰是众山巅峰。望着远处细如飘带的黄河,遥看美丽的泗州城,桃太郎感慨:“好醉人的风景啊!”黄山说:“地是山之母,石是山之魂……”“先生无须多说,刚才情形,你只需轻轻一碰,我便跌入命悬崖。先生君子我小人,惭愧啊。”桃太郎面露羞色。

返回时,桃太郎在前,黄山随后。这次桃太郎挪步心平石不再胆怯,小心过了命悬崖。桃太郎下山,把醉石还给黄山,从此撤离泗州城,再没回来。

众玩家问:“命悬崖那边的蜡梅峰真有太白醉石吗?”

黄山醉笑:“不贪,不妒,不弃,有又如何,没有又如何?”

(鉴赏感悟)人应像大自然的奇石一样,顺应自然而又坚守自己的本性,不能在外界的诱惑下迷失自我。黄山热爱自然,在欣赏奇石中自得其乐,不为金钱而折腰。我们每个人都要守住一份宁静,保有一份对生活的热爱。桃太郎自私贪婪,为占有醉石而不择手段,差点送了命。做人要以此为戒,不贪,不妒,不弃。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写人精到,一开头就交代“泗州人玩玉风盛,黄山一人独好石头”,简简单单一句话,就使黄山在一大堆“玩 家”中显得别具一格。
B.文章围绕爱石、炫石、卖石、寻石等情节展开,以“醉石”为题,条理清晰,情节集中、紧凑。
C.桃太郎不怕山路艰险,一定要去看真人醉石,甚至到了危险的心平石边也没有退缩,既表现了他对奇石的贪婪,也表现出他喜欢收藏、热爱艺术的特点。
D.返回时,桃太郎能够顺利走过心平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他已经知道黄山不会乘人之危,加害于他。
【小题2】小说以“不贪,不妒,不弃,有又如何,没有又如何”来回答众玩家的疑问,这样的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小题3】这篇小说中的黄山有着过人的机智,有人说“黄山的智慧,是建立在其思想境界之上”,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910年出生在浙江温岭一个平民家里。父亲柯伯存在当地一家小布铺中当店员,母亲是家庭妇女,家境窘迫,勉强度日。5岁时,父亲即教他认字,训教甚严。1921年,柯召本已可升中学,因年幼,父亲便让他在家乡读了一年私塾,打下了良好的古汉文基础。1926年,柯召考入厦门大学预科,1928年升入厦门大学数学系。入本科后,他通过帮教师批改习题作业和在中学兼课,弥补生活费不足。两年后,他希望转学到师资力量更强的清华大学。为筹学费,他去中山中学教了一年数学。1931年,柯召通过考试转学到清华大学算学系三年级。1933年,柯召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后,经陈省身介绍,柯召来到南开大学数学系当助教。当时数学系只有他一名助教,各年级学生作业全部由他阅改,任务很重,他做得十分出色。
1935年,他考取公费留学生上,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深造。在导师莫德尔的指导下研究二次型,取得优异成绩,并应邀在伦敦数学学会做报告,受到著名数学家哈代的好评。这是中国人首次登上伦敦数学会的讲台。1937年,获得博士学位。1938年,柯召在《数论学报》 、 《牛津数学季刊》等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论文10多篇。
1938年夏,柯召谢绝老师的挽留回到祖国。满怀报国之心,他受聘为四川大学教授,讲授代数和几何方面的课程。翌年夏,他任川大学数学系主任。为躲避日军空袭,川大由成都迁往峨嵋。在此期间他与李华宗合作,进行了矩阵代数方面的研究。特别是他主持数学系之后,很注意科研工作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除课堂教学外,定期举办全系的学术讨论会。 1946年,柯召应聘到重庆大学数学系任教授。那时物价暴涨,货币贬值,教员生活非常清苦,柯召仍孜孜不倦从事教学工作,精心讲授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柯召继续在重庆大学任教。1953年,他调回四川大学。先后担任了四川大学教务长、副校长、校长、数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作为学术带头人和学校负责人,他在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发展应用数学等方面的工作都卓有成效。
柯召一贯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反对“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主张讲课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他以身作则,对待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从基础课高等代数到讲授选修课数论导引,一丝不苟,讲解生动,深受学生的欢迎。他还重视教材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翻译出版了库洛什的《高等代数教程》 、马尔采夫的《线性代数学》以及马赫尔的《矩阵论》等。1981年,他与魏万迪合作编写出版了《组合论》 (上册);1986—1987年,他和孙琦合作出版了《数论讲义》 ,受到广大读者和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柯召非常重视基础理论研究。1955年,他带领一些青年教师和学生,在线性型的最大不可表数的问题上,做了不少工作。60年代,他在不定方程方面取得一系列极为出色结果。在组合数学方面,与爱尔特希、拉多合作,发表了著名的爱尔特希-柯-拉多定理。他主张科研工作要持之以恒,不能停顿,他说,“研究工作不怕慢,只怕站”。他长期参加并指导有多名中青年教师参加的数论讨论班,鼓励大家敢于向难度大的问题挑战。
柯召很重视数学的应用工作。早在50年代初期,他就提出要发展微分方程、概率统计和计算数学这三个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数学分支。60年代初,他亲自参加线性规划的推广和应用工作。1972年,他同一些中青年教师一道,到四川各地去推广优选法,举办讲座。1974年,他亲自编写了国内第一部组合论讲义。他一直热心培养学生,提携优秀人材,反对论资排辈。他支持他的学生魏万迪从事组合数学的研究,支持孙琦、郑德勋等开展快速数论变换的研究,使得四川大学在这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少好成绩。
相关链接:
①在不定方程方面,1962年柯召解决了卡特兰猜想的二次情形,并获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他所运用的方法被称为“柯召方法”。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在二次型研究上,他做了一系列重要工作。1956-1985年,中国学者发表的矩阵代数、不定方程、二次型等领域的研究论文中,约有90%是柯召和他的弟子完成的。
②柯召带领一批学生在矩阵代数、不定方程、二次型等方面作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为国家培养了好几代优秀数学工作者,其中不少人已经成长为中国数学研究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柯召出生于平民家庭,清苦、贫寒的少年生活培养了他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品质,这种品质是他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B.与英国留学期间相比,柯召回国后不仅在数学研究方面有所成就,还在教书育人和培养年轻人方面倾注心血,并取得巨大成就。
C.上大学期间,柯召先是帮教师批改作业,后去中学任教一年。这既解决了当时的学费问题,也为他日后成长为优秀的教师和校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D.柯召重视教学质量,提倡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课堂。这项改革能顺利推动,原因是他在学术上的权威性和校长的特殊身份。
【小题2】柯召事业的成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柯召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柯召的成功给你什么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跨越百年的美丽

梁 衡

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她叫玛丽·居里,她今天要和她丈夫在这里宣布他们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物理学进入一个新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

1896年,伦琴发现了X光,贝克勒尔发现铀盐可使胶片感光。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别人在海滩上捡到一块贝壳,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两年后,她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经过3年又9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它有极美丽的颜色,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

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居里夫人很漂亮,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资本。她中学毕业后到巴黎来读书,为求安静,一人租了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日夜苦读。晚上冷得睡不着,就拉把椅子压在身上,以取得一点感觉上的温暖。她以25岁的妙龄,面对追者如潮而不心动。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头,就会跌回温软的怀抱和赞美的泡沫中,但是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所以她甘愿让酸碱啃蚀她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1852年斯佗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大革命,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夫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哲学意义。苏东坡赤壁望月长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居里夫人证明镭便是“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质,它不停地发光、放热、放出射线,能灼伤人的皮肤,能穿透黑纸使胶片感光,能使空气导电,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新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变成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她得到了永恒。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用事求世,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只用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引述林肯对斯佗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类比居里夫人,突出她发现镭在科学上的伟大意义以及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B.多重价值是指以形售貌,以勇呈力,以心用技,达理用智等价值,居里夫人追求的是“达理用智,不懈地科学创造”的价值。
C.本文语言朴实,却非常具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是因为文章列举大量体现居里夫人人格魅力的事实(甚至细节),再辅以精练又不乏生动的描写和深刻透辟的议论。
D.“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标题的深刻意义在于赞扬居里夫人超越常人的美丽而庄重的形象虽经百年历史的尘封,也依然散发着迷人夺目的光彩。
【小题2】“美丽”是本文的主线,文中展现了居里夫人哪些方面的美?试作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