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女织
王开岭
①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女织男耕。“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
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这个朴素的生活方程、貌似永恒的家务公式,逻辑解散了,使命结束了。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这是技术飞跃和社会分工之果,无可非议。
③我想说说“女织”,从人生美学的角度。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我指的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她,我看重的是“织”的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当一位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聚精会神——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
④我记得年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即便在我青春时,这个情景仍随处可见。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她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女人,懂得“织”的元素和成分,懂得“亲手”的含义,懂得用“繁琐”“辛苦”构造一件贴身之物意味着什么。她们享受这个过程,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一梭一缕一寸痴,丝丝编就阳春意。
⑤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无论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还是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织机或绣针。“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调梭辍寒夜,鸣机罢秋日。良人在万里,谁与共成匹。”而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长简历和才艺档案。蚕、织、裁、缝、绣——乃天下女子的技能必修课。即便家境再优,凤娇名媛,顶多免去蚕纺之苦,纤绣之灵则不可少。
⑥我觉得这是人生美学,乃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乃女性灵魂之闪光。织的衣、纳的袜、绣的巾,浸的是情、是意,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密密麻麻的线脚、纤巧灵盈的游走,织就的是女子的美和美德。所以,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和信物,即成了女子专利,成了流传几千年的红颜技巧。直至八十年代末,我在乡下还遇见过那种瑰丽的手绣鞋垫,按说,鞋垫这种藏匿至深、最难公开的东西,即使绣上鸳鸯牡丹,又有何用呢?当然有用。
⑦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不为别的,就因她是妻子、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衣物,至少逊了一份温馨。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⑧过去常用一词夸赞女子:心灵手巧。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逢搬家或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每次太太都赞叹:织得真好,像工艺品!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复制了。母亲很聪明,儿时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行款和图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几眼就会了。母亲这辈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至少上百件吧。母亲年龄大了,眼花了,织得便少了。几年前,春节回家,母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子们。第二年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说再织几件。
⑨有一个母织的故事,曾让我泪流满面。这是2006年一则新闻,题目是:《骨癌妈妈临终为儿子织好25岁前所有毛裤》。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贫寒、以烙煎饼为生的母亲,得知自己患绝症后.15个月里与死神赛跑,终于为9岁儿子织完了25岁前需要的所有毛裤,看着那幅照片,一个小小的孩子守着遗像,床上一排排长短不一的毛裤,我流泪了。也许,这位母亲想的是,等儿子25岁时,就能穿上另一个女人织的衣物了吧?
⑩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
(选自2013年第7期《散文》,有删改)
【小题1】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简要说明。(4分)
①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
②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小题2】作者在第①段和第⑤段多次引用古诗文,作用有什么不同?(5分)
 
 
【小题3】文章最后三段写到两位母亲,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1: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日常生活中看起来像一件小事的垃圾分类,却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共识。今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九部门在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印发通知,决定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这意味着,中国城乡全面开展垃圾分类拉开帷幕。

纵观世界历史,垃圾分类的法制化都是在工业化的关键阶段全面启动并发力的。在这一时期,有了前期的环境污染教训和环保宣传教育,社会公众对垃圾分类接受度更高;同时,工业化前期和中期积累的科技和经济成果也成为推进垃圾分类的管理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党中央对垃圾分类做出统筹部署,符合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由于涉及社会文明观念的转型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垃圾分类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系统工程。从国际上看,垃圾分类从试点到全面顺畅运行至少需要一到两代人的时间。考虑到我国目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日趋完备,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正在全面培育,全民的生态文明共识已基本形成,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时间可能会大大缩短。

(摘编自常纪文《办好垃圾“小事”需大统筹》)

材料二

阻碍公众进行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的一种先进理念和高级模式,有利于提升垃圾处理系统效能与二次污染控制水平, 有利于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垃圾分类还可以促进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标准的逐步宄善,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与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推行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将垃圾处理的重心前移,扭转目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局面,在生产过程和消费环节减少垃圾产生。居民通过持续参与垃圾分类,在“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投放”等管理措施带来的相对不便利中,可以不断强化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垃圾分类才能由“盆景”变成“园林”,进而汇成“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推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总之,垃圾分类是个人文明的培养基、社会文明的试金石、生态文明的助推器。每个居民都应该成为垃圾分类的行动者而不是旁观者。各级政府应该将垃圾分类作为一项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来落实,不宜抱着“应急”或“应试”思维,采用“运动式"或“表演式”的方式来推动。

(摘编自刘建国《垃圾分类:牵着民生,连着文明》)

【小题1】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分类是事关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它并非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B.垃圾分类是世界各国在步入了工业化的关键阶段之后,才开始启动和发力的。
C.垃圾分类是项“慢工出细活”的系统工程,因为它涉及到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D.根据调查,改变“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垃圾集中转运时不分类”、“普及垃圾分类方法”等问题,垃圾分类工作会进行的顺利一些。
【小题2】请结合材料三,概括“推进垃圾分类”的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截至“十二五”末,我国累计光伏装机量达到4318万千瓦,首次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这是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继风电装机跃居全球第一之后的又一次飞跃。
据悉,在“十二五”以前,中国的光伏电站发展缓慢,每年新增的光伏装机规模连风电和火电新增装机的零头都不到,几乎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11年,我国光伏装机量仅350万千瓦。
进入“十二五”以后,我国光伏电站建设驶入快车道,每年几乎以翻倍的速度增长,其中头两年增速甚至达到150%左右。2015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量约1500万千瓦,同比增长41.5%,占全球新增装机量的28.3%,连续第三年位居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第一位。
光伏电站对于我国治理环境污染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效非常显著。2015年,我国光伏发电量为392亿千瓦时,可替代原媒1700万吨(标煤12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100万吨。根据未来发展规划,到2020年和2030年,我国光伏发电量将达到2000亿千瓦时和5000亿千瓦时,届时可替代原煤8500万吨和2.1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亿吨和3.9亿吨。
在我国环境压力增大的今天,能减少如此规模的煤关消耗,光伏电站的环保效益无疑是巨大的。
(摘编自《“十二五”末,中国光伏装机量跃居世界第一》)
材料二:
图1:2006—2011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情况(单位:万美元,%)

图2:2011年光伏产品出口结构情况(单位:万美元,%)

材料三:
从2011年至今,光伏产业开始进入产业整合阶段。业内人士称,如今中国光伏产业开始从低端制造转向技术创新,从依赖欧美市场转向出口多元化,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从非完全市场化向完全市场化过渡。机电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出口日本、欧洲、美国、印度及韩国的价值占比分别为28%、16%、12%、3%及2%。总体来看,出口结构趋于合理状态。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市场回暖,出口形势良好,但应当看到,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加上中国外贸进出口的成本优势不断被削弱,光伏企业仍然面临挑战。
(摘编自《光伏产品出口结构优化》)
材料四:
走进山东平度市王家流河村,新建的一座小有规模的光伏发电站让人眼前一亮:468块光伏板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一条条电缆源源不断地将电流传输到电网。作为平度市首个集中式“光伏+扶贫”项目,这座电站也是村里农户的“新财路”。
国网平度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村里家家户户都在房顶上装上了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不仅满足自家用电需求,多余的电量还可以并网发电,换得收益。电站一天能够发电600多度,一年能为村里带来约16万元收益。
为大力推动光伏扶贫,国家能源局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今年10月对外发布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总规模为516万千瓦,其中村级光伏电站(含户用)218万千瓦,集中式地面电站298万千瓦。这些项目分布在河北、安徽、山东、江西等14个省份,帮扶贫困户55万余户。
“光伏扶贫工程市场有保障,能为贫困户带来20年稳定收益,可作为典型的资产收益扶贫方式。”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介绍。
(摘编自《光伏产业助力我国农村精准扶贫》)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06~2011年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最多的年份是2011年,这一年的出口产值达到3582108万美元,比2010年增长了17.38%。
B.2006~2011年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同比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2007年,以后几年产值虽逐年增加,但同比增长的比率逐年下降。
C.2011年光伏产品出口中,太阳能电池的出口额最高,未列名发电机组最低,前者高达2267459万美元,而后者只有12654万美元。
D.2011年,其他逆变器虽然出口额只有51564万美元,仅排在光伏产品出口额的第四位,但是同比增长率却最高,达到了56.59%。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我国光伏电站建设虽然在“十二五”以前发展缓慢,但进入“十二五“以后发展迅速,2015年光伏装机量比2011年的约多1500万千瓦。
B.我国在新能源领域成就喜人,继风电装机跃居全球第之后,我国累计光伏装机量也跃居世界第一,并且光伏发电量还将进一步增加。
C.2011年后,我国光优产业进入产业整合阶段,注重技术创新和市场化,由依赖出口转向拉动内需,新增光伏装机量多年位居全球首位。
D.当前,我国光伏产业出口的市场越来越多元化,出口结构越来越合理化,市场问暖,出口形势良好,但因为进出口成本提升,出口并非坦途。
E. 材料四写了山东平度市王家流河村的光代发电站的使用情况,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十二五”后,我国光伏电站建设发展迅速,富有说服力。
【小题3】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光伏产业?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可低估“微尘”的力量
乐 其
“微尘行动”、“小红帽义工”、“萤火虫志愿者”……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微公益”行动,让人们如沐春风,心生暖意,有一种久违的感动。
“微公益”行动发起者力量虽微,但其产生的“正能量”却不可低估。在江苏淮安,一次为白血病女孩小佳慧筹款的“微尘行动”,引发一场“微尘风暴”;在湖北钟祥,“小红帽义工”集合起一群个体劳动者,他们坚持走街串巷做好事,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美丽风景;在江西丰城,活跃着一群“萤火虫”志愿者,他们以“萤火虫虽小,也要为社会送去微弱的光亮”的执著,将爱心传递……“秤砣虽小压千斤”,“微公益”行动催生爱心、传递善良、彰显美德,带给人们崇善向上的希望和力量。
“微公益”行动发起者地位虽微,但其散发的人格魅力芬芳远播。80多岁高龄的甘肃老人陈尚义收养弃婴,风烛残年的济南老汉白芳礼几十年蹬三轮车挣钱助学,新疆维族大叔阿里木烤羊肉串资助贫困学生,湖北普通市民黎开仕拾荒济困200多人自己却身居陋室……这是灵魂溢出的芬芳,是激荡人们心灵的真善美。他们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传播爱心、温暖他人,彰显了普通人崇高、平凡中的伟大。
冰心有言:“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有爱心的企业家慷慨解囊,加入公益事业的行列,更期盼更多普通人参加“微公益”行动。因为“微公益”行动蕴含着爱心,让人看到了细微之处绽放的人性之美;“微公益”行动孕育着希望,人们在相互感动中传递着真情与善意;“微公益”行动人人皆可为,没有行业的界定,没有能力的障碍,关键在于有无此心。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微公益”行动,才能汇聚爱的海洋、茁壮道德的根基、夯实和谐社会的基础。
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就像一组不变的基因,早已深深融进我们民族的血脉。那些有口皆碑的道德美谈,成为人们永不磨灭的记忆。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此产生疑虑、困惑,致使有的人在他人遇到危难时表情冷漠,变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看客。“微公益”行动正是医治心灵创伤的一帖良药。“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的话言简意赅、切中时弊,让那些冷漠的旁观者找不到“不为也”的托词。
“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卿相。”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爱心、有责任感,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就能积小善为大善,变小德为大德,登临人生境界最高处。江不拒细流,海能纳百川。随着“微公益”行动的滚雪球效应,必然汇聚起共建美好精神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力量,让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美德传遍神州大地,结出丰硕的果实。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用我们的真诚和汗水,投入身边的任何一项“微公益”行动,那么,在为构建文明大厦添砖加瓦的同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心灵的愉悦,还有更深刻的人生体验――“付出永远比索取快乐!”
(2012-05-11 《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微公益”行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公益”行动发起者力量虽微,但其产生的能量不可低估。
B.“微公益”行动发起者地位虽微,但其散发的人格魅力芬芳远播。
C.“微公益”行动传递善良、彰显美德,带给人们崇善向上的希望和力量。
D.“微公益”行动传播爱心、温暖他人,让人看到了细微之处绽放的人性之美。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引用冰心的话告诉我们,创造世界的正是那些平凡的人,因此我们社会更期盼更多普通人参加“微公益”行动。
B.引用孟子的话是告诫人们,对于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这些“微公益”行动,有的人不是无能力做而是不愿去做。
C.引用“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卿相”的意思是说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只要肯多积功德、广施恩惠帮助别人,就会成为公卿将相一样的人。
D.引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是说与其空空羡慕,徒有愿望,不如我们投入身边的任何一项“微公益”行动中去。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公益”行动人人都可以做,关键在于有无此心。
B.只要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微公益”行动,就一定能汇聚爱的海洋。
C.“微公益”行动的滚雪球效应,会让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美德传遍神州大地,结出丰硕的果实。
D.投入到“微公益”行动中去,会带给我们心灵的愉悦和更深刻的人生体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天(2019年3月5日)上午,今年全国两会第二场“部长通道”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后开启。银保监会、商务部、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工信部、农业农村部、国台办等部门的负责人先后走上通道,就多个热点问题做出回应。

对于中美能否达成磋商协议,商务部部长钟山表示,这需要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下,相向而行、共同努力。双方的磋商是富有成效的,假如能够达成协议,将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发展。

钟山介绍说:“在90天的期限内,中美双方开展了三轮高级别磋商。双方要达成共识,就需要求同存异,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我们双方的磋商也是富有成效的,双方经过90天的磋商,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有一些领域有了突破。根据磋商的情况,双方同意继续延长磋商的时限。在这个期限内,不提高关税的税率”。

材料二:

自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酝酿已久的中美贸易大战算是正式打响了。毫无疑问,从行业和企业的角度来未看,这一波互联网浪湖中兴起的出口电商肯定是最受伤的那个,如果贸易战刹不住车,将影响全球开放贸易格局,出口电商在诸多掣肘中将变得举步维艰。

贸易战最主要的方式是加税,最直接的结果是外来产品价格上涨,保护本国产品的市场。这种粗暴的做法反而给出了出口电商绕过贸易战的一种逻辑:降低推售产品的价格敏感性,多关注那些高质高价的产品。

在不少人心中,国货的低端形象或许是出口电商面临的最大问题。但是,出口电商之所以能够迎来快速增长,与中国制造形象的改变也有很大关系。

除了一带一路、产业结构转型等大局需要,出口电商还肩负平衡国际贸易、调节外汇等谐多责任,也因此,不只是企业层面,***夏尊恩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积极的国内消费市场前景,以及逐步改善的营商环境,使中国继续成为全球投资的首选目的地”。

报告称,受访企业中69%的企业2018年实现盈利,另外21%的企业实现收支平衡。其中,科技行业金业表示,与全球业务相比,其在中国的息税前利润率更高。

高峰称,商会会员企业明确表示,中国仍然是所在行业近期全球投资计划的重中之重。同时,会员企业对中国投资环境的继续改善保持乐观,自中国美国商会2016年提出这个问题以来,会员企业对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的信心达到了最高点。

高峰表示,中国将坚定不移持续推进扩大开放,放宽对外资的市场准入限制,继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不断提高市场监管的造明度,加大对外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外资投诉机制,努力协调解决外国投资者的合理关切,为外国投资者营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美双方展开了90天的高级别磋商,如能达成协议,有利于两国甚至全球经济的发展。
B.中美两国的这场贸易大战,对在互联网浪潮中兴起的进出口电商影响最大,伤害最深。
C.中国将坚定不移持续推进扩大开放,为外国投资者营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
D.中国美国商会会员企业表示,他们仍然会把中国作为近期全球投资计划的重中之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美双方只要求同存异,付出更大的努力,继续不断的磋商,终会达成共识。
B.《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称,至少6成的企业在2018年成功实现了盈利。
C.进口电商或本土电商如出现了假货,劣货,损害的往往是整体的市场印象。
D.中美贸易战刹不住车,将会影响全球开放贸易格局,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发展。
【小题3】请结合材料,谈谈在中美贸易大战中受伤最深的出口电商怎样才能更好的发展。

同类题5

材料一:
1月3日晚上,两位90后女主播在某平台直播手撕郭敬明和沈煜伦的书,双双称不读书也能赚大钱开跑车。在当晚的直播视频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波澜壮阔、不可名状。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
材料二: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其实,广义来说,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于换一个高等学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读了大学,不代表马上就能实现“逆袭”,但不读大学或许更难华丽转身。它反馈于人的“好处”,未必能够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马上兑现,而常常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其中好处,需慢慢体会。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除了薛屯村,媒体还报道过河南林州的梨园村、河北邯郸的王桃园村、山东平度的庄子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任何观念的形成,都有其内在逻辑。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除了贫穷、当地基层村组织格外重视教育等原因,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
【小题1】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C.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有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B.材料二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是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并没有什么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小题3】针对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