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豆腐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不仅制作简单、品种齐全、食用方便、风味独特,而且营养丰富,含有铁、钙、磷、镁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糖类、植物油和丰富的优质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称。豆腐的消化吸收率达95%以上,两小块豆腐,即可满足一个人一天对钙的需求量。

豆腐软软滑滑、入口即化,让人“爱不释口”,又不含胆固醇。可是,豆腐中人体必需的硫氨酸含量不足,因此营养不能被人体完全吸收。不过豆腐的这个缺陷可以通过吃玉米来弥补。玉米中硫氨酸含量丰富,但缺乏豆腐中的赖氨酸和丝氨酸,两者一起吃,营养吸收率可以大大提高。最近,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所有主食中,玉米中的维生素含量为稻米、面粉的5―10倍,还含有7种“抗衰剂”:钙、谷胱甘肽、纤维素、镁、硒、维生素E和脂肪酸。因此,用玉米作主食,再加上一道豆腐做的菜,是很不错的午餐选择。

除了玉米外,豆腐和鱼、肉、蛋也是好搭档。营养学家研究发现,鱼肉中含有的牛磺酸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豆腐和鱼搭配着吃,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大为增强。此外,豆腐中蛋氨酸含量较少,而鱼、肉、蛋中却非常丰富,在豆腐中加入各种肉末,或用鸡蛋裹豆腐油煎,食用后可以补充蛋氨酸,从而提高豆腐中蛋白质的营养利用率,提升其营养档次。

一般来说,豆腐不能与含草酸高的食物如菠菜、竹笋、苋菜等一起吃,其原因是豆腐含钙高,钙与草酸可在人体内发生化学变化,生成难溶或不溶的草酸钙,不仅影响钙的吸收,而且容易沉积形成结石。

豆腐虽好,也不宜天天吃,一次食用也不要过量。因为豆腐中含有极为丰富的蛋白质,食用过多不仅阻碍人体对铁的吸收,而且容易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摄入过多的植物性蛋白质,势必会使体内生成的含氮废物增多,加重肾脏的负担;另外豆腐含嘌呤较多,多食则易导致痛风病人痛风发作。

只要科学食用,豆腐无疑是一道美味食品,而且它的药用价值也不可小觑。中医书籍记载:豆腐,味甘性凉,入脾胃大肠,具有益气和中、生津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消渴、休痢,并能解硫磺、烧酒之毒。在豆腐制品中,豆腐干所含的卵磷脂对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效果;冻豆腐的营养素种类虽说从水豆腐的25种减少到了18种,不过豆腐冷冻后产生的酸性物质有利于人体脂肪排泄,是减肥的理想食品。就连加工豆腐后剩下的渣滓(《纲目拾遗》中叫雪花菜)也有药用价值,可治一切恶疮、无名肿毒以及皮肤湿烂等症。

豆腐还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撞豆腐”“小葱拌豆腐” “豆腐渣工程”等,无不形象生动。

【小题1】下列关于“科学食用”豆腐的解说,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豆腐含有铁、钙、磷、镁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又富含优质蛋白,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
B.豆腐中的硫氨酸含量不足,蛋氨酸含量也较少,所以只要与其他食物搭配食用就能做到营养均衡。
C.豆腐虽好,可不能贪吃,不然容易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并加重肾脏负担,导致痛风发作。
D.豆腐软软滑滑,入口即化,让人爱不释口,若食用得当,能益气和中、生津解毒,养生效果较好。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豆腐具有制作简单,品种齐全,食用方便,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消化吸收率高等优点,所以享有“植物肉”的美称。
B.玉米维生素含量高,还有多种“抗衰剂”,鱼肉含有牛磺酸,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它们跟豆腐一样,都有养生功能。
C.豆腐中钙和蛋白质含量都很高,但若是与菠菜同吃,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若食用过量,又会阻碍人体对铁的吸收。
D.在豆腐制品中,豆腐干和冻豆腐各自含有卵磷脂和酸性物质,分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和肥胖病人理想的养生保健食品。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豆腐和玉米这两种食物在市场上都能轻易买到,在人们越来越讲究饮食养生的今天,它们必定会走上餐桌,成为不可或缺的主食。
B.熬鱼汤时加入适量豆腐,烧豆腐时加入各种肉末,用鸡蛋裹豆腐油煎,都有助于提高豆腐中蛋白质的利用率,提升其营养档次。
C.将菠菜、竹笋、苋菜等含草酸高的食物先用开水焯一下,如果能除去其中的草酸,就可以与豆腐搭配食用,而不必担心形成结石。
D.作为中国的传统食品,豆腐具有很高的养生和药用价值,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豆腐会像中医药一样受到世界人民欢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8-29 04:04: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是汉字的萌芽阶段,甲骨文将“图符”改造整合而成最早的文字系统,随后商周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这些古文字,其构形基本上是“图绘式”的,大部分构形能与单字(词)所指的事物形态相联系,而构形所用的“线”,是为“图绘”而设的,故而粗细均匀。由图绘意识而形成的文字审美标准,亦以整齐、均衡、图案化为旨趣。到了秦汉之际,隶书的出现使汉字由“线条”走向“笔划”,由象形性转向符号性,“图绘意识”逐渐转变为“书写意识”。书写的感觉逐渐培养出一种新的审美习惯,人们不再在意“图绘”的完美,而留意于“笔划”带来的点、线、面的变化,体验着“书写”带来的轻重疾徐的节奏动感之美。当然,构形之美仍然是被关注的重要成分,只是从具象转向了抽象。
汉字的抽象化第一次让书写有了写“意”的可能性,可以摆脱文字交际的负担而具有了抒情、审美的功能。笔划、笔顺带来的是与书法息息相关的笔法、笔势,这是书法艺术形成的基础。由篆到隶的古、今文字转变时期,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孕育期。隶书是对篆书的简化、解散和“放纵”,篆书相对于隶书乃有构形的严谨和图案化。
汉字发展到汉末魏晋,各种字体都已形成,加上大量的书写实践,汉字能够提供给书法艺术的造型元素已经相当丰富了,动、静各体均有。然而,将书法艺术推向更深更高一步的,是出于两个因素。一是纸的大量应用。原来书契之材料,以竹、木、帛为主,帛物希价昂不易普及,竹木虽取之便宜,但因要成“册”(策),故必须成狭长之“简”,在简策上书字,必受形制局限而笔划不得伸展,帛受之影响也常常划以竖格或直接写成扁方之字,马王堆汉墓帛书可为证。此时,隶、章草之“笔划”已形成,在少数面积较大的“牍”上已可见放逸之笔,但终不自由。东汉至魏晋,制纸技术渐趋进步,当时一般官吏和民间已大量使用。没有纸,书写时“纵横驰骋”是不可想象的。及至晋人之行草书札传世,都折射了纸的运用对于“书写”的进一步解放并藉此扩展了书法抒情达意的功能。二是汉末魏晋,连年战争,世道混乱,人常有朝不保夕之感,即使门阀士族亦有生命短促之叹。汉代空前兴盛丰硕的哲学、艺术成就的继承者——魏晋士人,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常常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事实上,当时文人已经领略到生命就是一个时间段中对于“存在”的体验,所以,魏晋时凡文章、辞赋、诗歌,多有深沉幽旷之意,悲凉浩荡之气。“书写”乃文人日常之行为。敏锐的、具有艺术气质的文人,能从“书写”中领略到生命的律动与稍纵即逝,视每个字、每一笔划为生命与情感状态的记录。这种“书写”能够精微地将隐秘的心理活动忠实地记录下来,甚乎绘画与诗歌。无疑,这正是书法作为“艺术”的真正价值。真正的书法艺术,在于以书法直抒胸臆,致力于艺术表现的观念和实践。
【小题1】下列关于“书写意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的“书写意识”并不是从文字的萌芽阶段一开始就产生的,而是在隶书出现之后由原来的“图绘意识”逐渐转变而来。
B.汉字“书写意识”产生之后,人们不再在意“图绘”的完美,而留意于点、线、面的变化和体验节奏动感之美,这是一种新的审美习惯。
C.汉字的“书写意识”最主要的内容仍是关注汉字的构形之美,只不过是由“线条”走向“笔划”,更多的是具有了抽象的意义。
D.汉字的“书写意识”是以汉字的抽象化为前提的,笔划、笔顺带来了人们对笔法、笔势的追求,进而形成了书法艺术。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早期汉字的构形大部分能与单字所指的事物形态相联系,文字的审美标准是由图绘意识形成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都有这个特点。
B.当汉字有了写意的可能性,就可以超越汉字承担的交际功能,拥有了抒情、审美功能,为书法艺术的形成打下基础。
C.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造型元素已经相当丰富,人们已经有了大量的书写实践,各种动、静风格的字体都已经出现。
D.书写是文人日常的行为,他们把每个字、每一笔的书写都看成是对生命与情感状态的记录,同时也能忠实地记录自己隐秘的心理活动。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隶书在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开始了今文字时期,是对篆书的简化,而篆书书写更加自由。
B.竹、木、帛作为书契材料,限制了文字书写的自由。纸的大量应用,为书法艺术推向更深更高提供了可能。
C.因为纸的运用扩展了书法抒情达意的功能,书写时可以“纵横驰骋”,所以晋人行草书札才能够传世。
D.在书写中领略生命的律动,就是在用书法抒发思想情感,是在追求艺术表现的观念和实践,这就是真正的书法艺术的内涵所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
世纪以来的诗歌界一直是比较沉寂的。然而,“裸体诗朗诵”等事件的发生打破了诗歌界持续已久的沉寂状态,引发了人们对现代诗命运的又一次思考:诗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古人云:“诗言志。”就是说,诗歌是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的。诗歌中蕴含的内心情感绝不是诗人的任意发挥,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尽管人们可能因为生活境遇的不同而对诗歌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只要是真正的诗人,他就无法拒绝现实生活在诗歌情绪生成中的决定意义。
虽然现实生活是诗歌情绪产生的基础,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产生。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中。诗人应当经常地问自己:“我被生活感动过吗?”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遍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
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没有丰富的情感就不会产生优美的诗篇。然而,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诗人要在真善美的表达中“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给人以美好的感受”。郭沫若、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的。这样说,并不是意味着个人的生存感受就没有价值。相反,那些在与普通大众相互交融的生活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往往是最接近真善美的,是最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的。
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不但是一个情感的把握过程,而且是一个语言的挑选过程。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白话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现代汉诗的口语化并不是意味着语言的粗俗化。日常口语可以成为诗歌的语言,但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现代汉诗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而且也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卞之琳的《断章》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但是诗人却通过日常生活的语言和意象的排列与组合,表达了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和情绪。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本质”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
内涵丰富的好诗。
A.从古到今,人们都认为,诗歌在本质上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古人说“诗言志”,就是这个道理。
B.人的内心情感于生活,诗人的现实生活在诗歌情绪的生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诗歌在本质上就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C.虽然诗歌的本质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但诗人要写出好诗,就必须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进入到普通大众的精神世界里去。
D.诗歌在本质上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只要参加了丰富的现实生活,就一定会写出
【小题2】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美加工才可以成为诗歌的语言。
A.真正的诗人,尽管生活境遇不同,而且对诗歌的本质的理解可能也有不同,但现实生活总是决定着他的诗歌情绪的生成。
B.真正的诗人应该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他总是被生活所感动,因而获得的诗歌情绪也总是真诚的。
C.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和情绪升华的过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绝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
D.现代汉诗的口语化并不是意味着语言的粗俗化,日常口语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
【小题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
A.要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完成审美超越,就应该对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进行审美选择和情绪升华,让以真善美为核心的情感进入诗歌。
B.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感受是有价值的,那些在与普通大众相互交融的生活中产生的情绪体验总是最接近真善美、最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的。
C.诗人在完成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时,正确地把握情感固然重要,但第一位的工作还是要准确认真地选择语言。
D.要在诗歌创作中实现审美超越的关键,不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而是诗人以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墓室壁画
墓室壁画作为中国传统壁画的一种,一般绘于墓室的四壁、顶部以及甬道两侧。壁画内容多是反映死者生前的活动情况,也有神灵百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日月星辰等图案装饰。墓室壁画的目的主要是说教和对亡者的纪念或者希望死者在冥间能过上好日子。它几乎不存在更多的装饰意义,对它的研究和学习,主要是针对它的形式美和造型手段。墓室壁画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先秦两汉的灵魂观念、道家思想、神仙崇拜、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系统的丧葬观念和壁画图式系统。墓室壁画的出现要晚于地表建筑壁画,其绘画风格和形象状态都多多少少受到了宫殿或庙堂壁画的影响。墓室壁画初始于战国时期,汉代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并走向完善,有明显的走向脉络。
汉代的墓葬壁画,大致分为西汉前期的初始阶段、西汉中后期的成熟阶段以及东汉时期的丰富阶段。西汉前期墓室壁画初步具备了描绘仙界天堂的要素,壁画形象在构图、造型以及色彩处理上突出装饰风格,山峦、云气、植物的处理趋于符号化、图案化。西汉中后期的墓室壁画逐步成熟、定型,以表现仙界天堂、历史故事等内容为主。其技法是在涂有白粉的墓砖上先用墨线勾画轮廓,再用朱、紫、绿、黄、黑、赭石等颜色设色,然后勾勒局部形象。河南烧沟61号西汉墓的壁画很有代表性,采用壁画、透雕、彩绘等多种手法。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进一步丰富并延续发展,壁画内容及题材更加广阔。洛阳地区依然是这个时期墓室壁画的创作中心,墓室壁画的绘画水平都远高于其他地区,代表着这一时期的主流风格。
唐代的墓室壁画,大多集中于陕西省,西安是唐朝多代皇室贵族墓葬集中地。永泰公主李仙蕙的墓室壁画是最为精彩的作品之一,所绘人物神态安详,生动传神,艺术水准较高,绘者有可能是专为皇室服务的专职画家。章怀太子李贤墓中的《狩猎图》构图别致,场景显赫。壁画中城墙、阙门的画法已初步具备了掌握透视的能力,运用十几种颜色浓重设色,画面色泽鲜明。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以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的“院体画”与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讲求笔墨情趣,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缔造的“文人画”分庭抗礼,基本形成了中国画坛两条不同风格的卷轴画道路。这一时期比较重视卷轴画,不重视壁画。东北地区的墓中就发现有卷轴画随葬的。从总体风格上,此时的墓室壁画看重写实,用线比较粗糙,制作不精。
元代的墓室壁画随时代画风的变化而变化,花鸟山水以水墨画的技法被引入墓室中,成了元墓壁画最具有时代特点的表现形式,呈现出简淡野逸的审美品格。蒙古贵族墓一方面吸收汉地壁画的题材内容,同时又描绘骑从狩猎等塞外风俗民情。山西金墓中还常见用散乐杂剧砖雕作为装饰,与壁画杂剧表演画面具有相同的用意,反映了元杂剧在民间的流行程度。
明清两代由于葬俗葬制的演变,壁画墓的数量急剧减少,壁画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段虽然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继承,社会生活和时代风尚在壁画中也得到相应的反映,但画手主要是地方民间工匠,壁画图像和表现手法偏离时代艺术的主流,壁画的艺术水平也大不如前。题材内容的民俗化和艺术表现的民间化倾向明显,“艺术在民间”则做了墓室壁画的谢幕词。
【小题1】关于“墓室壁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墓室壁画是我国传统壁画的一种,主要内容是反映死者生前的活动,根本目的是对亡者的纪念或期望。
B.墓室壁画的形式美和造型手段是人们研究和学习的主要对象,其图案内容不存在任何装饰意义和价值。
C.墓室壁画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先秦两汉的灵魂观念、神仙崇拜等丧葬观念影响,形成了壁画图式系统。
D.墓室壁画的绘画风格和形象状态均受到某些地表建筑壁画的影响,题材内容不断变化,发展方向明显。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达不属于墓室壁画技法的一项是( )
A.在形象的构图、造型以及色彩处理上突出装饰风格,在处理山峦、云气、植物时趋于符号化、图案化。
B.在涂有白粉的砖上先用墨线勾画轮廓,再用多种颜色设色,然后勾勒局部形象,综合运用壁画、透雕、彩绘等手法。
C.将初步掌握的透视能力的画法运用到描绘城墙、阙门上,运用色彩丰富的颜色浓重设色,使画面色泽鲜明。
D.取材于自然界中的花鸟山水,作画时运用水墨画技法,重视形神兼备,在审美品格上呈现简淡野逸的特点。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两汉时期的墓室壁画得到丰富并延续发展,洛阳地区一直是创作中心,绘画水平代表着此时期的主流风格。
B.唐代的墓室壁画大多云集于西安一带,专职画家所描绘的场景壮观、人物生动传神,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C.宋代的墓室壁画总体风格以写实为主,线条不够细腻,制作不够精良,这是由当时的社会不重视壁画造成的。
D.明清墓室壁画虽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风尚,但画手、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明显倾向民间,最终消失在民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东方睡狮”考辨
智效民
把中国比为“东方睡狮”,好像出自拿破仑之口。最初听到这个说法,还以为他的意思是说,睡狮一旦苏醒,其作用和影响可了不得。没想到后来读《汪穰卿笔记》,才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
《汪穰卿笔记》是汪康年的笔札汇编。汪康年早年入张之洞幕,后来参加戊戌维新运动,并先后创办过《时务报》《中外日报》《京报》《刍言报》等刊物,是晚清以来的著名报人和社会活动家。在该书卷八“琴瑟寄庐类稿”中,有“睡狮”条曰:西人说中国是东方睡狮,我多次打听是什么意思,对方总是笑而不答。后来碰到一位驯兽师,才明白其中含义。驯兽师说,过去的驯狮办法,是让母狗哺育幼狮,让其在成长中具备狗性,以免伤人。后来发现这办法不灵,就改用涂抹鸦片的牛肉来喂它们。这样一来,狮子在上台表演时,表面上还能张牙舞爪,大声嗥叫,实际上却少气无力,昏昏欲睡,就好像是在梦里说胡话似的,不会危及人的安全。于是,人们便把这种“殆将长睡,永无醒时”的畜生,称之为“睡狮”。看到这里,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原本还可以给国人带来一点安慰和希望的“东方睡狮”之喻,竟然是这个意思!
说到鸦片,只要是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会问:为什么这种东西会在中国泛滥成灾?其中除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外,是否还有更深刻的背景和原因?对此,蒋廷黻在其《中国近代史》中早已指出:外来祸患固然重要,但内政修明才是决定性因素。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经是个法制有名无实、民生痛苦万分、“每个官吏的贪污更加厉害”的社会,所以才无法阻止鸦片的泛滥,才错过了一次“大胆接受西洋近代文化……可以与别国并驾齐驱”的机会。另外,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论及清军的状况时也说,这支军队不仅有吃空额、克扣兵饷等陋规,还要把目光转向社会,寻找发财机会。其中,浙江武官出售兵缺、广东绿营开赌收费、福建水师将战船租赁出去进行走私等现象尤为严重。于是,整个社会就像作者所感慨的那样:“当权力与金钱一样上市流通之后,即刻产生威力无比的社会腐蚀剂,当军队将财神像奉为战旗时,腐败已不可逆转。”应该指出的是,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毒化着社会空气,腐蚀着人的灵魂。
这让我想到关于拿破仑的另一则轶事。蒋梦麟在《西潮》一书中说过:“凡是亲见清室覆亡的人都知道,清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财政制度的腐败。公务人员的薪水只是点缀品,实际上全靠陋规来维持。陋规是不公开的公家收支,为政府及社会所默认的……这种办法削弱了公务人员的公德心,也使他们把不规则的收入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清廷对官吏的这种收入视若当然,常说‘规矩如此’,竟把陋规变成规矩了。”他还说:“这种变相的陋规之风甚至吹到外国而进入拿破仑的家里。拿破仑有个中国厨子,服务周到而忠心。这位伟大的法国将军临死时记起他的忠仆,就吩咐他的左右说:‘你们要好好地待他,因为他的国家将来是要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的。不过这位中国朋友很爱钱,你们给他五百法郎吧!’”一开始,我还不大明白“伟大的国家”与“五百法郎”有什么关系,参照所谓睡狮之喻,我才发现“伟大的国家”云云,不过是一种反讽,那意思是说:“尽管他的国家将要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但是只要给他五百法郎,他就会出卖自己的人格,变成你的奴才。”难怪那位驯兽师在解释睡狮的含义时,还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贵国之大,犹狮子庞然也,受毒之深,奚止于鸦片耶?”看来,如果说鸦片是一种人体腐蚀剂的话,那么,贪污腐败则是一种社会腐蚀剂。驯兽师所谓“奚止于鸦片耶”的疑问,显然与这种社会腐蚀剂有关。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汪康年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说:“欲力反数千年之积弊,以求与西人相角,亦惟曰复民权、崇公理而已。”如今,距离汪氏所处的时代又过去100多年了,他所谓“复民权、崇公理”的愿望,不断地有人提出,又不断地归于失败。大约十几年前,龙应台在比较了汪氏之语和李慎之的论述之后,曾有如下感慨:如果总是重复前人的痛苦,重复前人的努力,整个民族智慧就消耗在这一代又一代的重复中。说到这里,她也忍不住地说:“温习中国近代史,翻过一篇又一篇文章,不免生气:为什么每一代人都得自己吃一次蜘蛛,吃得满嘴黑毛绿血,才明白蜘蛛不好吃?”
(选自《齐鲁晚报》,2015年3月4日)
【小题1】下列对“东方睡狮”的解说,不符合作者意图的一项是
A.把中国比为“东方睡狮”,好像出自拿破仑之口。作者起初认为,像中国这样的睡狮一旦苏醒,其作用和影响可了不得。
B.作者认为,中国这头睡狮被那些野蛮的外国人打倒在地受尽了屈辱,也是在屈辱中才学会了反省,在危亡时刻挽救自己的命运。
C.驯兽狮说:“贵国之大,犹狮子庞然也,受毒之深,奚止于鸦片耶?”如果说鸦片是一种人体腐蚀剂的话,那么,贪污腐败则是一种社会腐蚀剂。
D.汪康年的《汪穰卿笔记》中说,驯兽师用涂抹鸦片的牛肉来喂狮子,狮子上台表演,少气无力,昏昏欲睡,人们便把这种“殆将长睡,永无醒时”的畜生,称之为“睡狮”。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鸦片战争前夕,疯狂吸食鸦片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毒化着社会空气,腐蚀着人的灵魂。
B.蒋廷黻在其《中国近代史》中认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外来的祸患固然重要,但内政修明才是决定性因素。
C.汪康年早年入张之洞幕,后来参加戊戌维新运动,是晚清以来的著名报人和社会活动家,他在《汪穰卿笔记》中介绍了“睡狮”的由来。
D.“伟大的国家”与“五百法郎”,不过是一种反讽,是说尽管厨子的国家将要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但只要给他五百法郎,他就会出卖人格,变成奴才。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梦麟在《西潮》一书中记载,清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财政制度的腐败,清廷对官吏的陋归收入视若当然,竟把它变成规矩。
B.文章引用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论及清军的状况的例子,其目的是要强调腐败已经渗透到清朝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鸦片在中国泛滥成灾势在必然。
C.作者认为,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经是个法制有名无实、民生痛苦万分、官吏贪污横行的社会,无法阻止鸦片的泛滥,才错过了一次接受西洋近代文化的机会。
D.龙应台具有民族忧患意识,她认为,如果总是重复前人的痛苦,重复前人的努力,整个民族智慧就消耗在这一代又一代的重复中。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①中国艺术注重体验,西方艺术注重认知;中国艺术以直觉体悟取胜,西方艺术以哲理思辨取胜。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否具有形象性,是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②艺术形象在不同艺术样式、不同艺术作品中有复杂的表现形态。诗、词、曲、赋、小说、戏曲,这些艺术体裁创造艺术形象的方式不同,其中的艺术形象的特征也并不相同,有的表现为栩栩如生的人物,有的表现为生动曲折的故事,有的表现为情景交融的意境,还有的表现为物象、情景、情绪……好的艺术形象都是审美物象和审美意象的统一,能够使我们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悟其理。
③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很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见欧阳修《六一诗话》)。因而,诗歌的兴象能力非常发达,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不同类的散文类别中,艺术形象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山水游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人物传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说理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直观准确的事实论据,叙事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细致生动的事件,抒情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真挚感人的情感。不管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审美物象,都可以有好的艺术形象。
④在散文中,好的艺术形象一定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如:《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一篇游记散文,描写了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庖丁解牛》是一篇哲理散文,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养生的道理;《项羽之死》是一篇传记散文,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出项羽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阿房宫赋》是一篇史论散文,通过对阿房宫的建筑群和宫内奢华生活的形象描绘,说明国家兴亡的道理。它们都以形象性取胜。
⑤阅读以形象性取胜的艺术作品,如果脱离形象空谈道理感受,那这些道理感受就将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小题1】关于第三段中“诗歌的兴象能力非常发达”的“兴象能力”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兴象能力”的强弱与否与诗歌的凝练与否有着很大的关系,语言越凝练,诗歌中包含的物外之景,言外之旨就越丰富,诗歌的“兴象能力”就越强。
B.因为诗歌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所以需要着意凝练文字,于是它的“兴象能力”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如不仔细品味,就无法感受到诗歌中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
C.因为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它要求我们注重对生活的体验,并且只能用直觉去体悟诗歌的语言,否则就感受不到诗歌的“兴象”。
D.诗歌的“兴象能力”之所以往往强于散文,就是因为诗歌的语言更凝练,含义更丰富。
【小题2】对第三段中“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散文的“意”表达得比诗歌更为显豁的原因就在于“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受诗歌格律、体式的限制无法说明白的东西,都可以清晰的、自由的表达出来。
B.中国古代散文相对诗歌来说比较舒展,可是要在散文中创造出好的艺术形象,也必须锤炼语言。
C.中国古代散文“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所以,散文的语言是完全自由的,几乎可以不加修饰。
D.中国古代散文的“兴象能力”不如诗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散文的“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
【小题3】下列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艺术的形象性”的中心,进行了中外艺术差异性的比较,中国不同艺术形式的内部比较,着重将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艺术形象性进行了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如果脱离形象性谈道理感受,那这些道理感受就将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B.第四段中列举的不同类型的散文,都很好的体现了“艺术形象在不同艺术样式、不同艺术作品中有复杂的表现形态”这一特点。
C.艺术作品的形象性很重要,但这只是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D.艺术形象在不同艺术样式、不同艺术作品中有复杂的表现形态,但好的艺术形象都是审美物象和审美意象的统一,能够使我们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悟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