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辽金元夏时代的文化交流与风俗融合
江 涛
辽金元夏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在这一阶段,北方地区的文化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都城的转移,其文化中心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同时,北方地区的民族构成也变得更加复杂,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众多少数民族开始杂居并通婚,由于汉族文化处于先进地位,很多少数民族受其影响而日益汉化,其语言、风俗及生产生活方式也逐渐与汉族趋同。
书面文化发展迅速,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都创立了自己的民族语言。由于资料的散佚,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学作品很少流传下来。但从流传至今的文献资料中,我们仍然可以找寻到一些印记。如元代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中收录了一首《醉义歌》,原诗用契丹文写成,共有120句,是仅存的辽代长篇诗歌。《醉义歌》原作现已不存,但从汉译文中也可以看出,原诗中多用典故,艺术成就颇高,可见契丹的语言和文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此诗亦为少数民族与汉文化交流的生动例证。蒙古族人民在创建书面文字之前,有大量的口头文化作品。在创建了统一的文字和语言之后,书面文化在反映蒙古人民的时代和生活上被运用得越来越多,著名的历史文学长卷《蒙古秘史》便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在辽金元夏民族文化特质的形成过程中,有三种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一是自然与文化环境,二是民族的迁徙与融合,三是不同民族的价值选择,其中以自然与文化环境最为关键。生态环境(包括自然与文化环境)对文化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尤其是在民族文化形成的初期,一个民族对文化内涵的选择很难超越自然环境的范围,这种在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环境对族群的原始文化特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并反过来积淀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在南下并与汉民族进行交流、交往的过程中,四朝的生产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农耕文化的影响,其都城建制也改变了过去的流动风格,开始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辽代实行“五京制”,其都城设施与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游牧文化特色,带有逐水草而居的特点,与汉民族都城高大、巍峨和庄严的风格截然不同。然而,在与北宋达成“和议”的一百多年间,辽代的都城文化开始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出现了相对固定的都城治所,即上京。同时,辽的都城仍然保留着契丹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将都城固定于上京的同时,还保留了另外的“四京”作为陪都。后来建立金朝、西夏和元朝的女真人、党项人和蒙古人,同样在都城文化的发展中体现出与辽代相似的特点,即对农耕地域占据范围越大,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接受就越深,其都城文化也更为固定,同时也开始注重都城的庄严气势和神圣权威。此外,在建筑纹饰、都城格局、建筑风格等方面,他们大多还保留着民族传统的文化元素,呈现出明显的民族文化交融趋势。
(选自《人民论坛》,2017年7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民族大融合时期, 众多少数民族出现日益汉化现象的原因是, 汉文化在这一阶段处于先进地位。
B.辽金元夏时期,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语言、风俗、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和汉族一样了。
C.在辽金元夏民族文化特质的形成过程中, 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有三种,以自然与文化环境最为关键。
D.在与汉民族交往的过程中,辽金元夏完全受到了农耕文化的影响,使得其都城建制改变过去的流动风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交代辽金元夏时代文化交流和风俗融合的背景和原因, 然后逐层分析少数民族和汉民族交流、融合的表现。
B.文章着重从语言、都城、生产生活方式等多个维度论证了辽金元夏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风俗融合。
C.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醉义歌》《蒙古秘史》来论证了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都创立了自己的民族语言。
D.文章第四段和第五段运用了先立论后论证的议论方法, 论据是辽金元夏的都城建制呈现出明显的民族文化交融趋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汉族文化的先进性,很多少数民族在与汉民族交流的过程中,其主流是文化交流与风俗的融合。
B.书面文化发展迅速,契丹、蒙古等少数民族都创立了自己的民族语言,但他们的文学作品很少能够流传保存下来。
C.辽代长篇诗歌《醉义歌》艺术成就很高,诗中多用典故,由此可见此时契丹的文化达到一定的高度。
D.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辽金元夏都城文化更稳定,都城的庄严气势、神圣权威和格局等更加被重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7 10:15: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海权可界定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在海洋领域或运用海洋所享有的实力、影响力或控制力,它不仅包括海上军事力量,还包括海洋经济实力和海洋科技水平。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并不足以保证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海军的强大有利于保护国家的海外贸易,反过来,雄厚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加强海军的实力。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必然要求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海军实力的加强。但是中国的海权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海权,这主要是由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差异决定的。
与西方文明相比,儒家文明缺乏侵略性和扩张性,这使得中国崛起的范式和要素不同于西方大国。作为殖民主义的受害者,中国一贯反对各种形式的殖民主义,中国经济的强大更多取决于内在的廉价的劳动力和勤劳节俭的民族传统,而不是依赖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和寄生性的国际货币体系。但是只要国际法还不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必须发展海军实力,以强化海权。不过中国海权的内涵与西方扩张性的传统海权有所不同,中国海军实力的提升,主要目的在于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从而有效维护国家权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南海各国就是趁中国海军实力虚弱,事实上侵占了中国的南沙诸岛。
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传统也使中国的海权缺乏攻击性和扩张性,中国海军强国的目的不是干涉他国内政,而是为了从海洋利用与世界和平中获取物质利益和安全保障。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而不是无限战争,而且陆上防卫压力也使海军建设不能从战略层面向战术层面无限推进。战术意义上的海洋维权可由政府执法部门来完成,这样可以减轻国际舆论和外交的压力,也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因为执法争端可归因于对国际法实施和解释上的分歧,而战术上的军事行动会因违背和平与发展潮流诱发“中国威胁论”。
通过经济发展和海洋战略实现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国的战略目标是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而不是与西方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有效地维护国际海洋法所赋予的基本权利,而海洋霸权国则有可能威胁他国的海洋权益。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以及儒家文化都使中国应坚持和发展海权的和平性内涵,并以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和海洋争端的解决能力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其海洋权益。
(摘编自江河《国际法框架下的现代海权与中国的海洋维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因此不会被视为威胁。
B.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是通过加强海军实力来强化海权,保证经济实力的提升。
C.中国海权的内涵不仅受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影响,也受制于陆上防卫压力。
D.中国目前主要依靠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海洋权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和国家经济实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阐述中国海权维护问题的基础。
B.中国经济强大的内在原因,是中国迫切需要壮大海军力量成为海洋强国的有力证据。
C.中国南沙诸岛被长期侵占的事实说明目前国际法还不能十分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
D.本文先通过比较分析阐述了中国海权的特点,然后提出了中国海洋维权的目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依然存在,中国和平维护海洋权益的阻力就存在。
B.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这是为了顺应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C.如果要驱离他国擅入中国海域捕鱼的渔船,应首选海警而非海军来执行任务。
D.如果国际法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不一定要发展壮大海军实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翻 墙
王晓渔
人类诞生以来,墙的历史有多长,翻墙的历史就有多长。
155公里的柏林墙当然不会例外。从1961年8月13日初具规模,到1989年11月9日轰然倒塌,翻墙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据说当年的柏林墙工程代号是“中国长城第二”。在中国,并不缺乏翻墙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同样是小人物与墙的故事。在这个传说面前,秦始皇、家天下、大一统、富国强兵、万世可递,这些坚硬的词语都变得不堪一击。
如果说秦朝的翻墙是水滴石穿的“哭墙”,那么东德的翻墙则是用脚投票的“越狱”,而在中国,用脚投票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诸侯并立的时代,国民没有身份证和户口本,出国也无需护照,诸侯通常以内政清明吸引民众。孔子本人曾表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果壮志难酬,编一个竹筏,漂洋过海,这是他的权利。
墙是阻隔、是壁垒、是界限,但是人们也可以在墙上开启门和窗,也可以把墙变成自由书写和发表的地方。顾城有一首天才短诗《小巷》:“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画家徐芒耀,直接在《我的梦》里画出破墙而出的“我”,“我”就是一把钥匙。在台湾,雷震先生因为组党身陷高墙之内,胡适先生赠以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桂源铺》——“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可以视为翻墙之歌。
除了柏林墙、长城这些有形的墙,还有很多无形的墙: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得人们有时在自己的国家里只能暂住;在地球村时代的网上,时时遇到“该页无法显示”;在路上迎面见到陌生人,我们不是微笑而过,而是充满警惕;……每次读到柏林墙的故事,尽管远隔万里并且相隔二十年,我总是感动不已,虽然这种感动随即会被沮丧代替,我依然会提醒自己:翻墙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文章第三段中“用脚投票”的意思是什么?该段引用孔子话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3】从全文看,“墙”包含几层含义?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题。

①《诗经》里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美酒,以介眉寿”的句子。人们在翻译时,往往将 “剥”翻译成“击打”,其实,“剥”是“落”的意思,可以想见在那个时候,枣是成熟掉落在地上的,并不需要击打,击打是人们后来总结出来的经验。

②因为日积月累的经验,人们终于摸透了枣树的“犟脾气”:越是被抽打厉害的,来年结果越多,反之,越是未被抽打的,来年结果就越少。枣树的这种特性,似乎阐释了一个历史的真理:未经磨难,难有成就;磨难愈多,成就越大。

③中国历史向来就有一条二律悖反的规律: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好坏成反比。

④至少,杜甫是一个例子。他壮志凌云才华横溢,一生却过得凄凄惨惨。

⑤这位大诗人在《又呈吴郎》写过枣树。杜甫漂泊到夔州时,住在成都西郊的草堂,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介意,只因老妇人衣食无着、无儿无女,枣树就是她的生活。后来,杜甫搬家后,把草堂让给亲戚吴郎,吴郎一来就在草堂周围插上篱笆,禁止他人打枣。杜甫就写下诗句来劝告吴郎。诗圣的悲悯情怀,不知会不会感化吴郎?我没到过现在的杜甫草堂,也不知这几棵枣树如今还在不在?

⑥枣树貌不惊人,但枣花蜜是最好的蜜,枣果被称为百果之王,枣木也是良材。

⑦白居易有《杏园中枣树》一诗:“人言百果中,惟枣凡且鄙。皮皱似龟手,叶小如鼠耳。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先是以自嘲语气写枣树丑陋没有自知之明,来到这个世上纯属错误,然而接下来却说: “东风不择木,吹煦长未已。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赞美枣树旺盛的生命力是谁也挡不住的。诗末又言“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只有忍辱负重、木质坚硬的枣树是担负重任的良材。

⑧枣树在鲁迅先生的《秋夜》里最是让人费解:“在我的后院,可以看到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后来有学者研究出这两棵枣树一棵象征鲁迅,一棵象征周作人,两兄弟隔膜很深,互相孤立;还有人说这是作者无聊寂寞心境的外化:连树都是如此单调!鲁迅希望一棵是枣树,另一棵最好是别的什么树,可另一棵树竟然也是枣树!

⑨我却不以为然,枣树,在逆境中顽强地生长,在孤寂中壮大。鲁迅在《秋夜》中还写道:“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杆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地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枣树在先生笔下,其实是黑夜中正义的灵魂,也是先生无声的、顽强的自我象征,这种写法只是表明他对枣树的偏爱,强调自己的人格和立场罢了,这一点,和白居易是相通的

⑩同时代的郁达夫写有一篇名作《故都的秋》,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很久了,可惜的是大多数老师没有注意这篇文章中关于枣树的描写:“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⑾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其实颇具深意,枣树不择地点地顽强生长,随遇而安,不就是郁达夫颠沛流离又不甘沉沦的生活写照吗?

⑿枣树是乡土的象征,萧乾的《枣核》写得颇为深情。他记叙动身到美国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托他带几颗生枣核,他觉得很蹊跷,等带到之后,才知同窗常常想起北京总步胡同的枣树,想让故乡的枣核在他乡生根发芽,以慰思乡之情。几粒小小的枣核,也可以牵出叶落归根的向往。而我犹感动于作家发出的跨越沧桑的感叹,“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只有其貌不扬的枣树才能够与这份沧桑融为一体,换到别的什么果树,杏树、梨树、桃树、李子树,好像都不大揩调,就像枣树那斑驳粗糙的树皮更适合布满老茧的双手去抚摩,而非纤纤玉手去戏耍。

⒀枣子红了。日子火了,似乎是好事。但如果碧青的枣子中间,有几颗提前红了呢?这种情形,想必好多人都看见过,但思索过原因的人少,从中悟出哲理的人更少。

⒁而在诗坛享有“硬汉诗人”之称的牛汉,就观察过,思索过早熟的枣子,他看到自家的枣树上,总有几颗枣子红得特别早,就问祖母,祖母说:“那是虫子咬了心的。”果然,它们不久就枯干凋落了。

⒂诗人苦涩地自称“是一颗早熟的枣子”,是一颗被迫成熟的枣子,“一夜之间由青变红。仓促地完成了我的一生”,诗人请求别人不要赞美“我”,因为“我憎恨这悲哀的早熟,我是大树母亲绿色的胸前,凝结的一滴受伤的血。”诗人反思自己的一生,对历史和命运发出无可奈何的悲叹“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很红很红,但我多么羡慕绿色的青春!”历史作弄,真像那些突然入侵的虫子,毁灭了珍贵的青春年华!

现在的人们热衷繁华与高贵,会欣赏娇艳的桃李,美艳的玫瑰,名贵的兰花,对于卑微的枣花是少有人留意的了。

【小题1】杜甫是唐朝的___________(风格)诗人,自号___________。
【小题2】第9段划线句中的“这一点”在白居易的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小题3】下列选项中哪两项不符合文章有关枣树的寓意:(    ) (    )
A.身世动荡,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量
B.感情岁月的沧桑,怀念故土乡情
C.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
D.成为大家的人往往命运多磨难。
E.志高者往往与孤独相伴。
F.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小题4】第15段“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很红很红,但我多么羡慕绿色的青春!”中牛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5】有人认为牛汉的那颗“早熟的枣子”与整个文章的基调不吻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小题6】第16段的收尾收得好,请说明理由。
【小题7】依照文意,另举教材中出现过的杜甫的一诗(或诗句),具体分析其中表现的“悲悯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