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人类文明发展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从早期先人们在岩壁上或陶土中留下的许多抽象的情感符号,再到后来随着文明进步应运而生的具象写实,印证着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等学科的成熟与完美。尤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具象写实的技能象征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而到现代主义时期,人们又反观抽象,重新挖掘其中的奥妙与价值,这是人类文明观念的升华,是人类审美情趣的轮回生发,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征。
在视觉艺术领域,具象与抽象往往是优势互补、相映成趣的。往往在具象表面的深层有着抽象的严谨结构、节律关系与构成美感,这就是画面的形式美感。因此,在一幅画中,具象往往给人以具体、生动、感性和直观入世的感觉,而抽象则赋予画面以归纳、概括、理性与超然出世的情趣。具象的生活感受加上抽象的形式美感,共同构成了画面的诗情画意与作者的真情实感,具象与抽象的配合仿佛使画面如虎添翼,为画面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在维也纳分离派代表人物克里姆特的笔下,主体人物以具象写实的面貌出现,给人以充满亲和力的现实美感,同时背景又以图案式的抽象美来呼应衬托,各种不同的纹样肌理效果交相辉映,以特有的点、线、面,黑、白、灰与色彩对比的节奏和律动谱写了一曲曲充满装饰意趣的乐章,给人以华丽、柔美、神秘和妩媚之感。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的画,以具象的表现手法来描绘抽象的、梦境般的荒诞主题和奇异理念。具象的细腻表现手法仿佛充满魔力一般,将人们引入作者虚构的幻想王国,在那里,各种抽象的形而上的创作理念又将人们带到那悖理的、反逻辑的、荒谬怪诞的理想乐土,或迷离,或恐惧,或费解,或好奇,人们仿佛经历了一场噩梦,在睡意中体味着人间的冷暖。在我国传统画的发展历程中,尤其到了“海上画派”,对传统的变革与对西法的消化,造就出了诸如虚谷、吴昌硕等现代文人画大师,前者在符号般造型、渴笔淡墨的点画中将自己的出世思想与超脱精神以淡泊的笔调自然生发,使画面具象的视觉符号与抽象的结构肌理得到了很好的结合,活脱脱地勾画出了一个出家人的精神风范与审美情趣;而后者则以金石般的笔法、淋漓的笔墨通过具象的梅、兰、竹、菊等折枝花草来抒写胸中块垒与抽象的意趣,真可谓“书画同源”“气韵生动”,正如画家自己所云:“苦铁画气不画形。”
总之,具象与抽象好似绘画中的一对孪生兄弟,有着割舍不断的血缘亲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筑起现实与理想间的桥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期先人在岩壁上或陶土中留下的抽象的情感符号和文明进步的具象写实,都印证着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等学科的成熟与完美。
B.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具象写实的技能象征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现代主义时期,抽象技法又被人们重新挖掘出了其中的奥妙与价值。
C.在视觉艺术领域,具象与抽象往往是优势互补、相映成趣的。在具象表面的深层往往有着抽象的严谨结构、节律关系与构成美感。
D.具象往往给人以具体、生动、感性和直观入世之感,抽象赋予画面以归纳、概括、理性与超然出世之趣,两者可融合在一幅画中。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主义时期从具象写实又重新回到抽象,是人类文明观念的升华,是人类审美情趣的轮回生发,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征。
B.具象的生活感受加上抽象的形式美感,共同构成画面的诗情画意与作者的真情实感,具象与抽象的配合为画面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C.虚谷、吴昌硕等现代文人画大师同属“海上画派”,他们变革传统,消化西法,巧妙地利用抽象和具象,丰富了我国传统画。
D.绘画的表现手法分为具象与抽象两种,两者割舍不断,紧密相连,互相融合,共同构筑起现实与理想间的桥梁,成就了优秀作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克里姆特笔下的主体人物以具象写实的面貌出现,给人以充满亲和力的现实美感,背景以图案式的抽象美与其呼应衬托。
B.达利的画作以具象的手法来描绘抽象的、梦境般的荒诞主题和奇异理念,给人以或迷离,或恐惧,或费解,或好奇的感受,让人内心生厌。
C.虚谷用抽象手法渲染出世思想与超脱精神,使画面具象的视觉符号与抽象的结构肌理结合,勾画出了自己的精神风范与审美情趣。
D.吴昌硕通过具象的梅、兰、竹、菊等折枝花草,来抒写胸中块垒与抽象的意趣,气韵生动,可以用“苦铁画气不画形”来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7 11:01: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祝贺!中国成功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一)
这是人类第一次揭开月背的神秘面纱。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经过约38万公里、26天的漫长飞行,1月3日,嫦娥四号进入距月面15公里的落月准备轨道。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内,随着现场工作人员一声令下,嫦娥四号探测器从距离月面15公里处开始实施动力下降,探测器的速度逐步从相对月球1.7公里每秒降为零。在6到8公里处,探测器进行快速姿态调整,不断接近月球;在距月面100米处开始悬停,对障碍物和坡度进行识别,并自主避障;选定相对平坦的区域后,开始缓速垂直下降。最终,在反推发动机和着陆缓冲机构的“保驾护航”下,一吨多重的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
嫦娥四号着陆区地形起伏达6000米,是太阳系中已知最大的撞击坑之一,被认为对研究月球和太阳系早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新华社)
材料二:
半个世纪,50多个着陆器奔向月球
在嫦娥四号之前,世界上只有中美俄(苏)完成了在月球表面的软着陆。最近一次就是嫦娥三号成功在月球虹湾着陆,再上一次就要追溯到1976年苏联月球24号了。在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美苏之间爆发了人类史上第一轮大规模无人探月、载人登月竞赛。
早期登月探测器采用的是最原始的硬着陆方式登月,最早期的硬着陆方式不顾星载设备的安全,只求谁先把人造物体“扔”到月球上,但美苏的相关试验也表明,硬着陆如果控制在一定速度范围,可以确保航天器(弹头)结构完好。只不过美苏很快又开始竞争软着陆以及载人登月,硬着陆也就开始废弃的。
1966年,苏联月球9号探测器成功在月面实施软着陆,月表工作8小时多,美国的勘测者1号也在同年完成月面软着陆,开启了月面软着陆的探测时代。到目前为止,前后19个无人或有人着陆器在月面成功降落,如果算上硬着陆或者撞击月面的探测器,那么数量要超过50个。
这些航天器中,嫦娥四号是最特别的一个,不仅要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还要释放一台月球车,这样的成就当然是半个世纪50多个涉月任务软硬着陆航天器中最突出的一个,开启了月背探索的新篇章。(人民网)
材料三:
“嫦娥四号”成功发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为什么要去月球背面?
欧阳自远 天体化学与地球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以下摘录自欧阳自远院士在中科院SELF讲坛演讲实录:
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月球, 但很奇怪的一点,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永远是这半个月亮,为什么?因为月亮是地球的一个卫星,它们相互的引力产生一种潮汐力, 最后我们站在地球上,永远只能看到月亮的一半,这就是“潮汐锁定”。
月球背面长啥样?
我们的“嫦娥一号”精细地探测到了整个的全月球,提供了一张当时最好的月球的地图,正面、背面都看得非常清楚。我们的“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对月球表面的各种成分都测出来了,最后我们甚至可以测出来月球上有一种特殊的能源,能够提供人类未来核聚变的原料,可以为我们人类解决一万年以上的能源需求,所以月球真的是地球的好“女儿”,将会给地球做出巨大的贡献。
在月球背面还有一个特殊的优势。月球背面是长波无线电最干净的环境。因为我们在地球和月球正面上有一段无线电是绝对收不到的,包括太阳的某一部分爆发,包括宇宙的各种信息,地球上都接收不到。月球背面非常干净,所有的杂音都被月球正面挡住了,所以它是一个最好的环境,是科学家梦寐以求的地方,可以清晰地收到来自宇宙早期的很多信息。之前我们也发射了很多的小卫星,让它们探测各种功能,得到我们在地球和月球正面永远得不到的各种科学数据。今年我们中国将探测器降落到人类从来都看不到的月球背面,接下来我们将要在月球上打钻、采样,最后把样品全部带回地球,开展全面的研究。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着陆。
B.早期登月探测器采用的是硬着陆方式登月,不顾星载设备的安全,只求谁先把人造物体“扔”到月球上,使航天器受到破坏。
C.1966年,苏联月球9号探测器在月面实施软着陆,美国的勘测者1号也在同年完成月面软着陆,由此开启了月球软着陆的探测时代。
D.因为“潮汐锁定”,我们站在地球上,永远只能看到月亮的一半,这也使得对月背的探测显得更为神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嫦娥四号着陆区是太阳系中已知最大的撞击坑之一,选择这一地区着陆是因为这一地区被认为对研究月球和太阳系早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B.嫦娥四号是半个世纪50多个涉月任务软硬着陆航天器中最突出的一个,完成了月球背面软着陆,还要释放一台月球车,这样的成就是空前的。
C.地球和月球正面上有一段无线电是绝对收不到的,包括太阳的某一部分爆发和宇宙的各种信息,都接收不到。所以月球背面是一个非常干净的环境。
D.月球上有一种特殊的能源,能够提供人类未来核聚变的原料,至少可以为我们人类解决一万年的能源需求,将会给地球做出巨大的贡献。
【小题3】请根据文本概括分析“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的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为什么需要经典?
①近几年,全国文学界两场较大的学术对话之一就是关于文学经典问题的讨论,全国的各种刊物发表了70余篇参与者的文章,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最热闹的一场学术争鸣,怎样的作品才算经典?人们各执一词,难辨是非。
只有回到“人类为什么需要经典”这样一个问题的原点上,才能洞察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可以肯定,文学史家和批评家有谁不渴望了解更多的甚至全部文学现象呢?可这并不现实,不是他们不想了解更多,而是做不到,是不可能。于是文学史家在他们所写的文学史中,只选择他们已知的文学现象中极少一部分加以阐释,譬如,据说中国唐代创作的诗歌大概有10万首之多,各种版本的文学史在唐代文学的章节中大体上只会涉及几十位名人,不同程度地讨论几百首诗歌;中国人编写的外国文学史,所展开讨论的作家一般也都限制在两位数以内,集中解读的作品多则在百部左右, 把提到的作品算在内一般也就在六七百部上下。在这些中外文学史中集中阐释的作家,我们在一般情况下就会称为经典作家,集中阐释的作品我们也会称为经典作品。
③人们面对浩瀚的文学世界,只选择了一部分来接触,这并非意味着要放弃全面把握认知对象的愿望,而是要同时实现两个目的:一是较少的认知投入;二是要了解更多。前者是量力而行,后者是靠近认知目的。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看起来相互矛盾的两个目的呢?其基本思路就是企望以“较少”代表“许多”。文学史家和批评家所提供的所谓经典不论恰当不恰当,其核心标准就是这些作家作品的“代表性”,意在通过这些“代表”来实现 的目的。
④由此可见,文学经典就是“读者认知需要的代表”。历史上经典的选择和确认首先发生在人类的教育过程中,这一反复出现的事实同样证明着经典与人们的认知需要的紧密关联。人们在生活的经历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疑问和困惑,这些疑问和困惑并非都是认识上的问题,还有价值认同、身份确证、理想的达成、生命的安顿等方面。虽然有很多学科都在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诸如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科学等,但文学能够以其形象的世界和仿佛完整的人生模式,给读者提供丰富的体验性的审视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文学经典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
⑤文学经典进行攀谈,体验经典的情境和生命气息,打捞经典的价值和意义,还能激励人们把这一切逐步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和在外气质。《诗经》中温柔敦厚的君子、《荷马史诗》中传唱千年的英雄,承载着无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自我塑造总是总是朝着理想进行的,现实世界常常不能提供理想的样本,在文学经典这样一种象征系统中,人们总是能找到更加富有张力的答案。对于迷惘者而言,尤其需要这样的向导。
⑥由于文学是“个人发挥想象的乐园”,读者有条件、也有可能对作品所提供的生活情景进行二度想象和创造。无论是对经典意义上的追寻,还是对作品的二度创造都是读者独立沉思的结果没这种艺术沉思使人经历了一次从形象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和把握世界、超越和驾驭现实的过程,仿佛自己成为对象的主宰,成为审美体验中“原创者”,帮助读者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支配感。H·帕克曾经说:“我们无力干涉大部分生活,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它,并在想象中改变它,那时我们就可以像看待一件艺术品一样来看待它。”如果我们局限于个人的利害关系,就会觉得生活有时是桎 ;如果以艺术沉思的态度面对生活,生活的全部就都是有趣的或有意味的,就能够允许我们借助自由的想象来参与和支配,能够让我们的各种感情得到宣泄和陶冶。
⑦学经典应该是一种视域的代表,读者与文学经典的每一次攀谈都是一次熟悉而又陌生的谋面,读者所期待的是在与另一视域的交往中得到两样东西:一是对自我视域的认同和确证,从而获得来自另一视域的支撑;二是寻找新的东西,以拓展和深化自我的原有认知,用耀斯的话说就是“把自己置身于新的东西之中去探险”,这是阅读经典的最为重要的可能性,也是读者获得需要而不曾掌握过的力量的重要途径。正是在这样一种读者与经典的交往中,以往记忆、当下处境和未来向往才有可能构成一个必要的连贯过程。
【小题1】第②段空格中应填入的一项是(    )。
A. 即便    B. 虽然   C除非   D.尽管
【小题2】第③段空行中应填入的一项是(   )。
A.管中窥豹B.见微知著C.窥一斑而见全豹D.一叶落知天下秋
【小题3】第⑤段画线词语“打捞”在文中指的是
   
【小题4】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运用设问,以“是什么”激发阅读兴趣,进而引出下文的“为什么”。
B.第②段比较了唐诗总数和文学史选录数量,突出人们对文学经典有所偏好。
C.第⑤段举了两例,中西古代文学经典中的君子、英雄都是人们理想的样本。
D.第⑦段借助引用,暗示阅读经典和“探险”一样需要克服陌生带来的障碍。
【小题5】纵观全文,概述人类需要经典的理由。
【小题6】作者认为“文学经典就是读者认知需要的代表”,请你在本文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另举一例说明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回答题目

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①从历史来看,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汉语和汉语写作饱经磨难。作家白先勇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其外,有西方语言的冲击,现代汉语严重欧化;其内,则是母语的自信心和自觉意识不断衰微,中文成为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遭到修葺的对象。没有一种语言像中文那样,在这一百多年来经历了如此重大的变革。从晚清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的"言文一致"运动开始,汉语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推行世界语、汉字的拉丁化、语言大众化和解放后的繁体字简化方案,80年代的电脑化挑战等。面对民族性生存危机和现代化召唤,渴望融入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甚至喊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过激口号。作家王蒙也曾呼吁全球华人保卫汉语,展开一场保卫战。王蒙先生针对的主要是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这是出现了汉语危机的事实。

②现在看来,危机已不仅仅来自外语的威胁,祸起萧墙更让人忧心忡忡。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妥协,甚至是一种投降,使得汉语文化的被颠覆来得更直接、更容易。

③很多作家对汉语也不够尊重,作品中充满着一些污秽、暴力的语言,□□没有道德的内容,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危害性,□□了汉语写作的尊严,也就失去了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当代中国作家几乎都走在一个介乎"欧化"的中文与被中文化的带翻译腔的"西文"之间的"中间道路"上。创作界如此,而批评和理论界也难以超拔。一百多年来,我们学术话语"西化"色彩浓重,从概念、范畴到理论命题,都很少使用传统古典文论的东西,出现了"失语"的症状。出现了"失语",还有一个原因,我们不能回避,那就是"文革"语言的影响,"大批判语言"、"样板语言"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套话,新时期以来,许多作家为抵抗这种模式化语言的束缚,主动选择了"西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加速了汉语传统的断裂。

④在历史与现实、"内忧"与"外患"的多重夹击中,汉语如何延续其传统的血脉,创造新的辉煌,这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一个急迫的问题。我们能否意识到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鲁迅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延续着几千年中华文化命脉的,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呢?

⑤汉语危机还来自"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一位学者曾经作过一项统计,在"社会·文化"网点下的120多个讨论本国文化的小组中,放弃本国文字而使用英文的国家中以中国为最大。一个以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研究为主要内容的联网讨论组,本来应该是使用汉语的好场所,然而多年来也一直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就连中国人之间的网络通信,也为方便安全而使用英文。

⑥汉语危机不仅仅来自"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网络语言向现实生活的渗透也为原因之一。一位语言学家曾对网络语言发难,称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一位高级教师曾说,有些同学在作文里时常地冒出个网络上的词语,一些年纪大的老师根本搞不清是什么意思。“对此若不加以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

⑦有一条让人非常难忘的新闻的题目是:《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我的理解是,汉语交流的障碍率是50%左右。这意味着汉语的魅力和公信力都遭到了破坏,这种破坏是如此的隐蔽,以至于人们会为"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感到高兴和自豪。

⑧发人深思的是,目前,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世界上有100多的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⑨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小题1】第③段□□处最合适的词语是哪一项
A.传送 破坏B.表达 毁坏
C.传播 损害D.散播 污蔑
【小题2】根据文章观点,下列措施中不能“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的一项是
A.作家的创作应该禁止使用"西化"语言,多用古典化的汉语语言。
B.每个炎黄子孙都要树立和强化保护母语的责任意识。
C.学生作文应该不用网络的专用语言,养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
D.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我们应该尽可能使用普通话,降低汉语交流的障碍率。
【小题3】第③段中提到“失语”一词,其含义是什么?
【小题4】第⑦段中,为什么作者觉得这则新闻的标题非常让人难忘?
【小题5】第⑧段提到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观点进行分析。
【小题6】综观全文,作者认为汉语危机出现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黄玫瑰的心
林清玄
为了这绝望的爱情,我已经过了很长时间沮丧,疲倦,像行尸走肉的日子。昨夜从矿坑灾变中采访回来,因疼惜生命的脆弱与无助,躺在床上不能入睡。清晨,当第一道阳光照入,我决心为那已经奄奄一息的爱情做最后的努力。我想,第一件该做的事是到花店买一束玫瑰花,要鹅黄色的,因为我的女友最喜欢黄色的玫瑰。
刮好胡子,勉强拍拍自己的胸膛说:“振作起来。”想到昨天在矿坑灾变前那些沉默哀伤但坚强的面孔,就出门了。往市场的花店前去,想到在一起5年的女朋友,竟为了一个其貌不扬、既没有情趣又没有才气的人而离开,而我又为这样的女人去买玫瑰花,既心痛又心碎,生气又悲哀得想流泪。
到了花店,一桶桶美艳的、生气昂扬的花正迎着朝阳开放。找了半天,才找到放黄玫瑰的桶子,只剩下九朵,每一朵都垂头丧气,“真衰,人在倒霉的时候,想买的花都垂头丧气的。”我在心里咒骂。
“老板,”我粗声地问,“还有没有黄玫瑰?”
老先生从屋里走出来,和气地说:“没有了,只剩下你看见的那几朵啦。”
“每一朵的头都垂下来了,我怎么买?”
“喔,这个容易,你去市场里逛逛,半个小时后回来,我包给你一束新鲜的,有精神的黄玫瑰。”老板陪着笑,很有信心地说。
“好吧。”我心里虽然不信,但想到说不定他要向别的花店调,也就转进市场逛去了。心情沮丧时看见的市场简直是尸横遍野,那些被分解的动物尸体,使我更深刻感受到悲苦的世界;小贩刀俎的声音,使我的心更烦乱。
好不容易在市场里熬了半个小时,再转回花店时,老板已把一束元气淋漓的黄玫瑰用紫色的丝带包好了,放在玻璃柜上。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说:“这就是刚刚那一些黄玫瑰吗?”——它们垂头丧气的样子还映在我的眼前。
“是呀,就是刚刚那黄玫瑰。”老板还是笑眯眯地说。
“你是怎么做到的,刚刚明明已经谢了。”我听到自己发出惊奇的声音。
花店老板说:“这非常简单,刚刚这玫瑰不是凋谢,只是缺水,我把它整株泡在水里,才20分钟,它们全又挺起胸膛了。”
“缺水?你不是把它插在水桶里吗?怎么可能缺水呢?”
“少年仔,玫瑰花整株都需要水呀,泡在水桶里是它的根茎,就好像人吃饭一样。但人不能光吃饭,人要用脑筋、有思想、有智慧,才能活得抬头挺胸。玫瑰花的花朵也需要水,在田野里,它们有雨水露水,但是剪下来后就很少人注意它的头也需要水了,整株泡在水里,很快就恢复精神了。”
我听了非常感动,愣在那里:呀,原来人要活得抬头挺胸,需要更多智慧,应当把干枯的头脑泡在冷静的智慧水里。
当我告辞的时候,老板拍拍我的肩膀说:“少年仔,要振作呀!”这句话差点使我流泪走回家,原来他早就看清我是一朵即将枯萎的黄玫瑰。
回到家,我放了一缸水,把自己整个人埋在水里,体会着一朵黄玫瑰的心,起来后通身舒泰,决定不把那束玫瑰送给离去的女友。
那一束黄玫瑰每天都会泡一下水,一星期以后才凋落花瓣,但却是抬头挺胸凋谢的。
这是在十几年前,我写在笔记上的一个真实的事。从那一次以后,我就知道了一些买回来的花朵垂头丧气的秘密。最近找到这一段笔记,感触和当时一样深,更确实地体会到,人只要有细腻的心去体会万象万法,到处都有启发的智慧。
一朵花里,就能看到宇宙庄严,看到美,以及不屈服的意志。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他的结论是:“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人闻得到,他的结论是:“因为白天人的心太浮了,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清晨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结论是:“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会开了。我们看人也是一样,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是很难有志气的。”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愈是昂贵的花愈容易凋谢,那是为了要向买花的人说明:“要珍惜青春呀,因为青春是最名贵的花,最容易凋谢。”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
让我们来体会这有情世界的一切展现吧,当我们有大觉的心,甚至体贴一朵黄玫瑰,以心印心,心心相印,我们就会知道,原来在最近最平凡的一切里,就有最深最奇绝的睿智呀!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昨天的矿灾让“我”懂得珍惜生命中的一切,“我”决定买黄玫瑰送女朋友,为奄奄一息的爱情做努力。
B.“有一位花贩告诉我……”,运用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花贩总结的花心里蕴含的哲理,充满启发的智慧。
C.黄玫瑰和“我”一样,都需要脑袋泡在“水里”,去汲取养分。黄玫瑰给了“我”人生的启迪,因而成了“我”一生中难忘的记忆。
D.买玫瑰花的故事以回忆式倒叙的手法写自己的感情经历,因为它是几十年前“我”写在笔记上的一件真实的事。
【小题2】结合全文,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题目“黄玫瑰的心”在文章中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方志敏最后的七个月
梁衡
方志敏是一个有思想、有能力的领袖。他独自创立了一支红军,一块跨4省边区近五十个县、一百万人口的赣东北根据地。被中央称为模范根据地,并授予他红旗勋章一枚。根据地内经济繁荣,教育免费,“隔日有肉吃”,还发行了股票。但是,由于当时中央的“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厄运降临。中央红军西去前,他被命率孤军北上,全军覆亡已成定势。  
兵败后,他本来是可以不死的。1935年1月15日,他已与参谋长粟裕带八百人冲出重围。但他说,作为领导人,我不能丢下后面的部队,便又返身回去。这样,他终于被捕。他知必死,为免与敌啰嗦,遂索一纸,写下:“革命必能取得最后胜利,我愿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便再不多言。敌押他到上饶、南昌等地示众,他戴镣铐,昂首立于台上,凛然不可撼。当时一美国记者报道:“(在场的人)个个沉默不语,连蒋介石总部的军官也如此。这种沉默表示了对昂首挺立于高台之上的毫无畏惧神色之人的尊敬和同情。”
方志敏自1月29日被捕,到8月6日就义,在狱中共七个月。开始,他只求速死。但敌想以高官厚禄诱降他,就将他移至优待牢房。于是他便改变主意,尽量拖延时间,做两件事。一是争取越狱;二是以笔代枪,写文章。越狱需要外应,可是他接不上关系,眼见,每天都有一批批的战友被拉出去枪毙,他由孤军更又变成了孤身。他只好一人背水作战,去做狱吏和高级囚犯中国民党人的工作,居然小有成功。虽不能越狱,但这些人帮他传送出了珍贵的手稿。他在狱中写了《可爱的中国》《狱中记实》等十二篇文章、著述,共十三万六千字。我们可以算一下,他1月底被捕,先是被来回转移示众,3月中旬才相对安定下来,到8月6日就义,大约一百三十天。这期间仍要不断应付敌人的提审,要做团结动员难友的工作,做争取狱吏的工作。他无任何资料,又要防敌突然搜查(有几篇化为小说,他化名祥松)。他戴着脚镣手铐,又有十多年的痔疮,流血化脓,不能平坐。每天平均要完成一千多字。这是何等的意志力。
这些手稿到他死后五年才辗转送到党在重庆的机关。叶剑英含泪读罢即赋诗道:“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文山是文天祥的号,叶帅将方比之文天祥,实不为过。
现在我们重读他的狱中文稿,提到最多的是“死”,随时准备死,怎样死,死前再抓紧为革命做点什么。当然,和死相对应的还有“生”。为谁而活,怎样活。这是抢分夺秒,在敌人的屠刀下书写的一部生死书,一篇人生解读录。
读狱中稿,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他坦然面对死亡。同室中还有独臂将军刘畴西等三个红军高级干部,他们吃饭、下棋、谈天、写文章。“死是无疑的了,我们为革命而生,更愿为革命而死。砰的一枪,或啪的一刀。我们常是这样说笑着。”他们准备好了临刑前呼的口号,每天牢门一响,就准备敌人上来打开脚镣,拉去枪毙。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敌之残忍,居然懒得打开脚镣,推出枪毙后连镣同埋。多年后,人们就是凭着脚镣上的号记,才确认了烈士的身份。
读狱中稿,我们明白了他在死亡面前,为什么这样从容。原来他是在为民族赎难,明知是死,也要飞蛾扑火,以身殉国。文稿中有一大部分是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揭示民族的苦难。“佃户向地主租田,一般都四六分,地主坐得六成。土地日益集中在少数地主手里。佃户生活受饥挨冻,甚至不能生存。每到年关,被逼租逼债,卖妻鬻子,吊颈投水一类的悲惨事不断发生。” “中国农村的衰败、黑暗、污秽,到了惊人的地步。”所以农民造反是必然的,到年关时,常主动催促地下党举行暴动。
读狱中稿最让人落泪的地方,是他自知生之无望,但对事业仍不改初心。他的《在狱致全体同志书》自叹再也不能为党工作,沉痛自责。“没有下决心硬冲过去,……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死命。”“我们虽在狱中,总是祈祷着你们的胜利和成功!”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写敌人押方志敏到上饶、南昌等地示众时,引述一美国记者的报道,侧面烘托方志敏毫无畏惧的形象。
B.方志敏想越狱,但是没有外应,而战友一天天减少,他只好去做敌方人员的工作,成功地把自己的手稿送出监狱。
C.方志敏的手稿五年后送重庆的党机关,叶剑英读后赋诗,将方志敏比作文天祥,表达了对方志敏的赞颂之情。
D.方志敏和狱中的一些红军干部准备临行前呼喊口号,但被敌方知道,敌人故意不打开方志敏的镣铐而行刑。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一段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了方志敏创立红军队伍,开创根据地立下的功劳,反衬出中央的“左”倾错误给革命造成的损失。
B.本文多处直接引用方志敏文稿里的叙述,不仅可以弥补自己直接掌握素材的不足,还可以增加叙述的真实性和文采。
C.第三段运用了数字说明的方法,记叙了方志敏在狱中坚持斗争和写作的情况,从而使表达更准确,更科学,更具说服力。
D.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在记叙了方志敏最后七个月里的感人事迹的基础上,探讨了方志敏怎样对待生与死的问题。
E. 最后三段形式上采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了感情的表达;同时在内容上,这三段构成并列关系,层次分明。
【小题3】本文主要表现了方志敏的哪些思想品格?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