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常识与理论
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有间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
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做“科学常识”。本文要讨论的常识,是指来自日常经验的常识而非科学常识。“常识”这个词也不能指称错误的东西,错误与否不以科学为标准,而以日常经验为标准,一旦发现某些原本相信的东西不符合日常经验,我们也就不再称之为“常识”。
③常识是由正常的情况培养起来的。我们看到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那就是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常识并非没有道理。金星、牛郎星都是星星,而太阳、月亮不是,其中的道理是明显的。鲸鱼和鲨鱼是一类而不与老虎同类,道理也是明显的。常识通常是以事实的方式给予我们的,我们接受这些事实,同时就逐渐明白了其中包含的道理。当出现反常情况时,我们会寻求将反常转化为正常。这就是常识解释。爹妈个子大,子女也大,这是正常情况。爹妈个子大,孩子怎么这么矮?小时候没吃的,营养不够,这也是正常情况。
④常识解释并不总是奏效。出现月食是月亮被天狗咬了,就像月饼被咬一口就会却一块,这当然是常情。但天狗是为月食特设的:不咬月亮的时候它在干什么?为什么每次咬了月亮还必定吐出来?至于细致、系统观测到的现象,仪器观察和实验产生的结果,常识不知道这些事,当然更谈不上由这些事形成什么道理。理论家知道这些事情,而且特别关注这些事情,恰恰是因为常识不能为它提供良好的解释。异常的事情特别能显示理论的解释力。
⑤理论的解释不是凭空而来。理论靠什么提供解释?靠讲道理。从何处讲道理?从常识。除了包含在常识里的道理,还能从哪里找到道理?还有什么我们能够理解的道理?理论家在成为理论家之前先得是个普通人,是个常人。爱因斯坦说的“科学整体无非是日常思考的精致化”,也是在这个方向上说的。
⑥理论所依据的道理来自常识,但是理论解释不同于常识解释。常识包含的道理并不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两小儿辩日”中,一小儿说太阳早上比中午近,因为看东西近大远小,一小儿说中午离我们更近,因为发热体近热远冷,连孔子也“不能决”。这个故事,妙就妙在找到一个焦点,让常识在两个道理狭路相逢。而理论专为整体解释而生。所谓整体解释,就是同一道理既解释了正常现象,也解释了反常现象。理论家为了提供整体解释,必须把包含在常识中的种种道理组织成系统。他必须格外重视其中的某些道理,把它们上升为原理,通过种种延伸和变形,从中再得出更多的定理。理论的系统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减少原理的数目,二是用推理把原理和定理联系起来。理论家的思考并不古怪,但他会用我们都明白的思考和推理引出让我们大吃一惊的结论。
⑦可见,理论和常识无所谓谁更正确,只是理论用整体上的道理对世界做出整体解释,把我们对世界的识见带到更深或更高的层面。
【小题1】第①段划线句“冤家碰头”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第④段画线问句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个反问句表明了理论对异常的事情很有解释力。
B.这两句话以困惑的语气表现作者对天狗食月的疑问。
C.这两个问好能引发读者对天狗食月这一解释的思考。
D.这两个问号展现了理论家们研究月食现象的思路。
【小题3】第⑥段提出“常识所包含的道理并不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的观点,并用两小儿辩日 一例加以证明,请具体分析这一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小题4】下列对“理论”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A.爱因斯坦认为理论解释比常识解释更系统。
B.在理论中,原理是比定理更为基础的道理。
C.能用来解释反常现象的一组道理就是理论。
D.理论解释优于常识解释,因为前者有推理。
【小题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3 10:27: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从达尔文开始,进化论一直强调生物界“适者生存”的观念,但是生物对于周围环境的 适应,仍有许多差别。有的只是一般性适应,依然保留了一些可能变化的余地;有的却发展 出某种特别的器官或生理机制,而变成某一个特定生态区域里的最适者。这就是生物上所谓
的“特化现象”。从演化的角度来看,某一个环境下特化的最适者,可能在某一个阶段非常 适应那个环境,但是太适应太特化的结果,也可能走入演化的死胡同
在演化的历史中,人类的演化可以说是一个很独特的例子。人类在四百万年的演化过程 中并没有出现任何“特化”的现象。事实上,至今近一百万年里,人类在体质上面几乎没有 任何重大的改变。在没有生理改变的情况下,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地繁衍后代,并且成功地 移居到世界各地各种不同的环境里,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人类有文化。换句话说,因为文 化,使得人类不必像其他生物一样,必须凭借生理器官的改变而适应环境。因此,人类学家 将文化称为人类的“体外器官”。
另一方面,文化也同样必须服从生物演化的法则。如果人类一直过分依赖某些特定的文 化设施或文化内容,最后也可能造成整个文化的僵化而丧失了演化上的优势。因此,和生物 体一样,文化也必须讲求内容的多样性与发展的多元性,使文化的内容不断更新而保持活力, 这样整个人类的种族才有前途。在这个层次上面,生物演化与文化演进的理念是相通的。
(节选自李亦园《人类的视野》,有删改)
【小题1】解释文中“走入演化的死胡同”的具体含意。
【小题2】人类演化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小题3】作者对“文化演进”的看法有哪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现在有不少历史学家把陶渊明也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争斗权谋的无果和无聊看得很透,这一点与魏晋名士是基本一致的。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我们发觉他可能会觉得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他可能还会觉得,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都邑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悽悽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照理,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

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到了唐代,陶渊明还是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好评有一些,比较零碎。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苏东坡是热闹中人,由他来激赞一种远年的安静,容易让人信任。细细一读,果然是好。于是,陶渊明成了热门。

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陶渊明和曹操阮籍嵇康都清醒地认为,三国群雄为权谋争斗,既很无果,也很无聊。
B.“他可能还会觉得”,从字面上看是陶渊明觉得,从实质上看是其实是作者觉得。
C.在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上,出现过跳跃的三段是:古代到三国,三国到魏晋,魏晋到陶渊明。
D.中国的文化人格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东晋末期出现了三次非常重要的发展变化。
E.本文采用了比喻比较及欲扬先抑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达效果,很有感染力。
【小题2】文章开头说,“现在有不少历史学家把陶渊明也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问,“可能有点粗糙”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简述作者这样说的理由和作用。
【小题3】以文章内容为例,概括说明“安静”对中国文化人的影响。
【小题4】作者在文末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却完全没有注意那“隐隐青褐色的高峰”。历史文人们大多数都喜欢成为土坡,不愿成为“遮盖数百年之久”的高峰。针对这样的文化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已经20周年,2018年无偿献血人次超过1500万,无偿献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不过,目前仍然有大量的病人急需临床等待输血,部分城市偶发“血荒”。在与死神赛跑的道路上,如何让更多的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挽救更多的生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海京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们在探索一个机制,希望在大城市建立一批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伍,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中心城市,一旦出现血荒,这些队伍能拉得出来,参与献血,通过这种方式就很容易解决血荒问题。这些队伍要有一定的规模,不是十几个人,而是上百、几千人的队伍。当然,一些特殊类型 的血液只能靠特殊人群建立志愿捐献者队伍来解决”。

(摘编自《红会探索建立无偿献血志愿队》,《北京青年报》2019年3月11曰)

材料二:

(摘编自王翠娥、潘凌凌等《浙江省无偿献血人群人口学特征分析》,《预防医学》2018,Vol。30,No。3)

材料三:

日前,由西安铁一中6名学生提出的模拟“提案”——《关于进一步推动无偿献血工作确保医疗用血充足供应的建议》,受到驻陕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工商联副主席杨正国的关注,并作为正式提案提交全国两会。

“2018年,全国范围内互助献血的取消,使无偿献血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调研中,团队成员发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无偿献血知识普及度不高,献血人数比例偏低,各地差别较大;献血点设置不合理,中心血站覆盖供血半径较大;献血者及其亲属用血费用报销流程烦琐,影响献血者的积极性;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献血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摘编自《6名高中生关注无偿献血“提案”提交全国两会》,中青在线2019年3月9曰)

材料四:

现如今,世界献血者日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为了鼓励更多人参与献血,各地都陆续推出精彩纷呈的献血活动。

美国为了鼓励人们献血用了各种各样的奖励办法。在密歇根州,献血者可以获得纪念T恤和帽子;在圣迭戈,献血者可以免费观赏鲸鱼;而克利夫兰市的红十字会更是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献血者可以免费乘车到商业区品尝自己喜欢的饮料。

日本各地献血室正绞尽脑汁吸引年轻人献血。本土“动漫”风加上年轻人所钟爱的杂志和零食是日本部分献血站等候区的特色。献血者可以在采血时边看电视,边舒缓情绪,有的甚至还提供免费的美甲和按摩服务。献血屋不仅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服务设施完备,更重要的是献血屋工作人员热情周到、服务细致,使献血者真切地体会到了被尊重的感觉。

(摘编自《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带你看看国外无偿献血》,浙江省血液中心2018年4月1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中,年龄自18岁起统计,体重女性自45kg起统计、男性自50kg起统计,可见,无偿献血是有年 龄、体重限制的。
B.男性献血者献血量<360mL的占比低于女性;随着年龄段的增加,献血者献血量<360mL的占比大体呈减少的趋势。
C.女性献血者献血量<360 mL的占比在体重45kg级时最小,50kg级时达到最高,然后随着体重级别的提升,占比逐渐减小。
D.从50kg级开始,随着体重级别的提升,男性献血者献血量<360mL的占比的下降幅度远远大于女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海京认为除了一些特殊类型的血液引发的血荒外,其他血荒都可以通过建立一批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伍来解决。
B.在2018年以前,全国范围内存在着互助献血,这种献血方式不能顺应无偿献血的发展趋势,因而最终被国家取消。
C.西安6名中学生针对中国无偿献血现状提出的模拟“提案”被作为正式提案提交全国两会,引起了社会较大的关注。
D.如今世界献血日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各地为鼓励更多人参与献血,根据地域、人群的不同推出了精彩纷 呈的献血活动。
【小题3】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

王建军

因血缘关系而萌发的亲情是家庭成员交往的自然基础和人伦准则,从亲亲敬长的血缘亲情中提升出孝悌仁爱等道德,这是古代家庭教育乃至道德教育具有生命力的根源所在。孔子说,孝悌之德的培养并非停留于孝顺之举的行动层面,而应追求尊老敬长情感的升华。因此从儿童本身的生活体验出发来培养其尊老敬长的情感,最为自然最为贴切。家庭教育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

   古人对孝悌内涵的界定并未停留在情感的层面,而是力图将这一情感导入尊卑贵贱的家族制度的轨道,将对家长的孝顺之情转化成对宗法等级制度的服从。在宗法制度的影响及古代思想家们的包装下,这种血缘关系的不同却成为家庭成员内部主从、尊卑的客观基础,成为家庭成员之间贵贱亲疏的理论依据。这种血缘宗法制度给古代家庭教育贴上了等级制度的标签,遵守和服从这一文化秩序成为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要求,古代家庭中的儿童备受其害。可这压抑儿童天性有损家庭和睦的家庭教育主张却能在古代社会大行其道,历久不衰,其根本原因是古代家庭教育所倡行的孝悌之德适应了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孔子曾说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萌发于血缘之情的孝悌之德不仅具有“事亲”的效用,而且具有“事君”的效用,这是由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所决定。这样,培养孝悌之德不仅成为“齐家”的需要,而且成为“国治”的基本素质要求。

   正由于古代家庭结构与社会政治结构的这一同构性,将孝悌之德政治化和制度化便成为封建政治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身居这一文化环境中,任何家庭都难以摆脱这一教育模式的张力。魏晋时期的嵇康素以“言论放荡,非毁典谟”著称于世,但他并不希望子女效法自己,为子女和家庭的前途考虑,不得不又回到了家庭礼教的轨道。这说明,在宗法血缘制度之下,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认同和服从血缘宗法制度成为古代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要求,但要求子孙服从家长权威认同家庭制度并不是古代家庭教育目的的全部。遵从血缘宗法制度的积极意义是继承家庭传统的自强自立,以扬名显亲,光宗耀祖。在中国古代,无论何等家庭,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百姓,对这一目标有着高度的认同。为了强化子弟的门第意识,各等家庭的尊长们都十分注意向后代灌输立身扬名光宗耀祖的思想。很多人以历史的反面教材为例,告诫子弟从中吸取教训,免蹈覆辙。翻开古代多如牛毛的家训、家诫、诫子书,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封建士大夫对家门兴衰的忧患意识。

   正是基于这种忧虑,有眼光的士大夫无不把自立自强的要求置于家庭教育的核心。当然,在封建士大夫家庭中,读书乃是谋生的第一要务,鼓励子弟读书入仕成为古代家庭教育的主流。隋唐科举盛行以后,科举入仕成为立身扬名光宗耀祖最实在最便捷的途径,家庭教育的重心由此向鼓励子弟应试科举的方向倾斜。这是一股强大的社会心理趋向。封建统治者“劝以官禄”的政策与家族家庭“望子成龙”的普遍心态相济,使古代家庭教育的追求与封建统治的追求又一次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家庭教育以孝悌之德为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有其合理性的原因主要是它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
B.孩子对家长的孝顺本源于血缘亲情,但宗法制度的介入,使得古代家庭教育中要求孩子遵守和服从长辈,体现了等级制度的特点。
C.孔子和大多数古人对孝悌之德的培养的认识并不相同,前者止步于追求尊老敬长的情感层面,后者还将其导入家庭制度的轨道。
D.培养孝悌之德不仅是“齐家”的需要,也是“国治”对人们的基本素质要求,所以孝悌之德才具有“事亲”和“事君”的效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家庭教育所倡行的孝悌之德后来转化成对宗法等级制度的服从,而这符合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但它压抑了儿童天性,也有损家庭和睦。
B.魏晋时期的嵇康虽然自己“言论放荡,非毁典谟”,但他并不希望子女效法自己,这一事实论据充分说明了古代家庭难以摆脱家庭礼教的束缚。
C.家庭尊长们都很注意向后代灌输光宗耀祖的思想和用历史反面教材来告诫子弟,这些材料证明了“古代家庭教育十分强化子弟的门第意识”。
D.相比其他途径,隋唐科举入仕是古代弟子立身扬名光宗耀祖最实在最便捷的途径,这导致了在当时的家庭教育中鼓励子弟读书入仕成为主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以亲情作为自然基础和人伦准则的,而这种亲情既属于自然天性,也源于本身在家庭生活中的体验。
B.古代家庭教育中的血缘宗法制度并不只是要求子孙服从家长的权威,它也有其积极意义,且这积极意义得到了所有家庭的赞同。
C.中国古代家庭都十分看重孩子的自强自立教育,有些士大夫还因为具有家门兴衰的忧患意识,就把这种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
D.古代家庭教育与封建统治的追求多次高度统一,根源都是封建统治者“劝以官禄”的政策和“望子成龙”的普通社会心态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