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经历了连续几年票房的高速上扬,也经历了2016年票房增速趋缓的“冷静期”,2017年,中国电影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发布数据: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559.11亿元,同比增长13.45%;国产电影票房301.04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3.84%;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92部,其中国产电影51部;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6.2亿,同比增长18.08%.这些成绩表明:中国电影市场步向稳健,电影促进居民消费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地位更加稳固。
据专业人士分析,2017年票房成绩的取得,有赖于国产现实题材影片的成功与电影院及银幕数的不断增加。另外,观众的成熟度在提高,非理性和粉丝消费在减退,电影的口碑在票房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冈仁波齐》《二十二》等艺术类电影获得高票房的原因。
(摘编自《中国电影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有删改)
材料二:
《红海行动》这部以中国海军也门撤侨真实事件为原型的影片,在最初排片、票房双双低开的情况下,凭借惊人的口碑一路逆袭,成为今年春节档最大的黑马,票房突破35亿元,荣登今年春节档票房冠军。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红海行动》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可谓意义重大,它代表了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和工业美学的提升,“没有电影产业的工业实力、专业化的电影团队,很难想象能拍出这样的大片。”
人民日报社文化室主任记者刘阳表示,《红海行动》“观影热潮”背后体现了观众对于生命和个体认知理解的进步:“电影设置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命题﹣﹣一个国家是否需要动用军力去拯救一个公民的生命?电影表达的内在感情是中国当代社会对公民权益的珍视,这种进步体现了电影创作与当代生活的不断贴近。”  
(摘编自《<红海行动>“红”在哪儿?》,有删改)
材料三:
2017年,中国银幕总数超过北美,中国成为全球容纳量最大的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市场规模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二,与全球第一大市场的差距逐渐缩小。
如果说票房只是衡量产业发展的一个数字指标,还不足以说明整个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那么,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提供的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数据则可以看出,2018年春节档期满意度得分为83.4分,是迄今为止春节档调查中的最高分。这一切,离不开《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实施,它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使电影产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国家支持创作、摄制各类优秀国产影片,地方政府对电影创作、摄制提供必要的便利和帮助;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用汇等方面对电影产业采取优惠措施,激励资本投入、降低运作成本……电影从业者们一致认为,从《电影产业促进法))实施那一天开始,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将电影产业视为重点,国民经济的各行业、各部门都开始积极配合电影产业发展。
(摘编自《中国电影,势头正劲》,有删改)
材料四:
3月5日,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创造56.8亿票房奇迹的《战狼2》未能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九强名单。
业内普遍认为,中国电影难以攻陷奥斯卡,一方面是文化差异,另一方面则是对好莱坞规则的不熟悉。而借助资本力量,对中国电影在这两方面的提升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从文化融合角度而言,随着中国资本的深入介入,中外合作越来越多,双方在文化领域的相互了解与尊重也会越来越多,这无疑会让海外主流社会以及奥斯卡的评委们更进一步接受中国文化,为未来中国电影进军奥斯卡铺平道路。
从制作体系来看,资本的介入将促使中国电影人和好莱坞更深度合作,从以往简单翻拍、模仿、老外担任制片人,发展到切入核心制作、深度学习好莱坞工业化,甚至是全球发行体系等完整产业链的合作。这种合作将促进中国电影人系统学习好莱坞的全球化视野和工业化操作流程,为中国电影最终赢得奥斯卡,乃至于借助电影实现中国文化海外输出奠定基础。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中国电影迟早会走向世界市场。而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也将会十分有助于中国电影“走出去”,“硬实力”对“软实力”的支撑,必然会一步步地彰显。另外,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电影的发展最忌讳的是完全以市场来衡量的功利主义,拒绝单一、培养真善、推动电影艺术和技术观念的更新,才是电影发展的真谛。
(摘编自《中国电影冲奥又一年资本力量或能打开突破口》,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电影市场规模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二,与全球第一大市场的差距逐渐缩小。
B.2017年我国成为了全球容量最大的电影市场,银幕总数超过5万块,“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地位更加稳固。
C.中国电影是否健康发展不能单以票房作为衡量标准,电影资料馆的春节档期观众 满意度调查数据才是最重要的依据。
D.《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实施,不仅让我国电影产业的地位得以凸显,也让我国电 影产业在诸多方面得到了实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用数据客观说明了我国电影事业处于健康稳定发展阶段,国产电影深受观 众喜爱,电影票房一直保持高速上扬的态势。
B.《冈仁波齐》《二十二》等艺术类电影获得高票房的事实,至少证明了我国的电影观众渐趋成熟,理性消费意识增强。
C.电影创作与当代生活贴近,充分体现对“个体生命”的关注,这是《红海行动》能 够获得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重要原因。
D.中国电影因文化差异及对好莱坞规则的不熟悉,所以即使在国内能创造票房奇迹,也不能在奥斯卡的评奖活动中取胜。
E. 借助资本力量,可促进中外电影的深度合作,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电影走向奥斯卡,也为我国文化的对外输出奠定基础。
【小题3】如何让我国电影产业持续稳健发展?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6 01:0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经济总量中的60%来自港口海湾地带,湾区的概念由此而来。一般来说,湾区都需具备高度发达开放的经济、突出的海洋特征、优质的生活环境、集聚的创新资源以及区域内部高度融合等要素。例如美国的纽约和旧金山两大湾区,以只占全国0.4%的土地,承载了美国约十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国内六分之一的GDP,分布着50余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以及“硅谷”等世界科技创新高地。早在2015年,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就达1.36万亿美元,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超过6500万标箱,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1.75亿人次,已经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是亚太地区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这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陈云贤《新格局新引擎》)

材料二:

全球四大湾区的数据对比表

指标(2015年)

东京湾区

旧金山湾区

纽约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

大湾区

内地9市

香港

澳门

人口(万人)

4347

715

2340

6671

5874

732

65

GDP(亿万美元)

1.8

0.8

1.4

1.36

0.99

0.32

0.05

占地面积(万KM)

3.68

1.79

2.15

5.6

5.47

0.11

0.003

港口集装箱在吐量(万TEU)

766

227

465

6520

4494

2011

15

机场旅客吞吐量(亿人次)

1.12

0.71

1.3

1.75

1.0

0.69

0.06

第三产业比重(%)

82.3

82.8

89.4

62.2

54.6

90

89.5

世界100强大学数量

2

3

2

4

0

4

0

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数量

60

28

22

16

9

7

0

 

材料三:

粤港澳大湾区要赶上国际一流湾区,需要做好创新引领工作。比如寻求大数据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改造传统动能,培育新动能,这也都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另外,要把治理规则的制定提上日程。新的技术、新的产业、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都需要有科学的治理规则和标准。要加快各个新业态、新行业的标准制定,否则必然产生野蛮生长现象。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需要新科技,也需要新的生产标准,更需要新的市场规则,粤港澳大湾区离不开新标准、新规则的制定。

(《2017湾区经济发展国际论坛观点集萃》,《光明日报》2017年11月27日)

材料四:

湾区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其开放性吸引着无数创业者和投资者,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动力源。通过粤港澳大湾区,民营企业可更好地对接海外先进技术、人才,增强有效供给。同时,国内企业也可以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加速“走出去”。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难点,在于提高协调能力与形成合作机制。要有效地促进各方相互合作,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规划与建设等可以先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珺说。对于涵盖了9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粤港澳大湾区而言,推动多方形成合力瞄准共同利益寻找增量,形成一套有效的协调机制,是题中应有之义。

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邹新月认为,粵港澳大湾区内各个城市的金融发展水平不一,要根据各自特长来发展特色经济。他建议,深圳可以参照旧金山的做法,主打科技金融,而广州最适合打造商贸中心和服务创新中心,建立债券交易平台和贸易平台,对整个湾区的金融资源进行优势补充。

(《83个关键词,寄语大湾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湾区一般经济高度发达开放、海洋特征突出、生活环境优质、创新资源集聚以及区域内部高度融合。
B.海湾经济占经济总量的绝大部分,我国正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推进内地同港澳的互利合作。
C.早在2015年,粵港澳大湾区就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活力与潜力十足。
D.粵港澳大湾区要赶上国际一流湾区,需要寻求大数据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要利用大数据的功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美国的纽约和旧金山两大湾区具有湾区的典型特点,土地虽少,但人口总量、经济贡献量却不少,科技创新含量高。
B.东京湾区与纽约湾区相比,人口密度、GDP总量、集装箱吞吐量和机场旅客吞叶量更高,第三产业比重相差不大。
C.粵港澳大湾区中各个地区或城市的发展条件不同,大湾区与内地9市有人口与面积等优势,港澳则有第三产业与大学的优势。
D.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远远超过其它三个湾区的总和,可见粤港澳大湾区比其他大湾区经济更活跃。
E.粤港澳大湾区是对接国内企业与国际市场的重要载体,也是学习世界上其他湾区的重要窗口,它可以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你有什么建设性的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处于一个关键点,在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互相激荡中,中国文化应该沿着怎样的道路发展,韩愈给出了自己的方案。

韩愈对一些古代著作如《论语》《鹖冠子》等,都下过校勘、注释、疏解的深细功夫。对诸子百家的学说,他也有一个比较、辨析、批判、吸收的过程,《读荀》《读鹖冠子》《读仪礼》《读墨子》等一系列读书札记都以深入的比较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学术见解。如《读荀》中提出的“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杨,大醇而小疵”;《读墨子》中认为“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等,皆以壁立千仞的勇毅提出新见,成为建立其道统思想体系的基础。

唐代的官学虽仍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就民间和知识界的信仰与风尚而言,佛教实有风靡之势,思想文化方面的情形有类于战国时期的“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韩愈在《与孟尚书书》中说: “汉室以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浸以微灭。于是时也,而唱释老于其间,鼓天下之众而从之。呜呼,其亦不仁甚矣!”在这种沧海横流的大势下,韩愈“障百川使东之,挽狂澜于既倒”,以勇毅之力排击异端,护持道统,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理论上,他著《原道》,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批判佛老二教的蠹国害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证儒家形成、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贡献;在实践上,他逆批龙鳞,谏迎佛骨,反对官方对佛教的宣扬。

学术史上关于韩愈与佛教关系的讨论出现过多次,谈论的问题颇为丰富复杂。陈善认为,韩愈赠浮屠诸诗文中,不仅没有丧失辟佛的儒者立场,而且有着引导佛子改弦更张、归顺儒道的良苦用心。而国学大师陈寅恪指出,韩愈《原道》中提出的道统说,实受到新禅宗“教外别传”的传法世系的影响;其扫除章句、直指人伦的论述方法,也受到新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说的影响。当代学者也有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饶宗颐先生《韩愈〈南山诗〉与昙无忏译马鸣<佛所行赞>》、陈允吉《论唐代寺庙壁画对韩愈诗歌的影响》等。

韩愈为了应对佛老思想的挑战,创新性地提出了“道统”说法,强调尧、舜、禹、汤、文、式、周公、孔子、孟轲一脉相传的儒学传统,成为宋代以后新儒学的开山。为了与佛学心性论对抗,对儒家心性学派的思想予以关注,他举出《礼记·大学》中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以批判“置天下国家于不顾”的佛老学说,从而把儒学从伦理政治的思维路径,引导到修齐治平由内而外的道路上,对新儒学价值核心的确立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摘编自杨国安《韩愈的传统文化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以儒家思想为依托接受传统文化,常常用审视、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古代文化著作。
B.在《与孟尚书书》中,韩愈对汉代以来儒学渐衰、佛老盛行的情形表达了忧虑和不平。
C.在韩愈与佛教关系的讨论中,作者提出了韩愈的文学创作与佛教文化之间存在关联的见解。
D.韩愈创新性地提出了“道统”说法,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新儒学的先行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学习研究经典、对待外来文化的立场与态度等方面,论述了韩愈的传统文化观。
B.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手法,讲述韩愈学习研读古代著作的特点在于其研究性和批判性。
C.文章以唐代佛老二教挑战儒家为背景,阐明了韩愈对抗佛学坚持儒学道统的坚定态度。
D.文章论述学术史上关于韩愈与佛教关系的讨论,是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推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面临佛教挑战时,韩愈排斥了佛教思想甚至佛教徒本身,为儒学的传承和发展争取了空间。
B.对于传统文化,韩愈注重融会贯通其精神,不保守其内容,有一种植根于传统又关注现实的质量。
C.韩愈对传统文化往往有新的认知角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文化创新,指出了新儒学核心价值内容。
D.韩愈坚守民族文化本位,建构符合唐代社会发展趋势的思想文化体系,成为新儒学的领军人物。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清明探源
每到清明节,人们常常会想到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清明节可谓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节日。其实,这是因为现代清明节由古代两个不同的节日——寒食和上巳,再加上清明这一节气融合演化而来。
最早,清明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到了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白居易有诗:“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清明节还吸收了另外一个古老节日—一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邀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4月4日)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明只是一种节气,最早就是这样。清明节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传说中因纪念介子推而产生的较早节日寒食节有关。
B.清明后来演化成以祭祖扫墓为中心、融合寒食风俗和上巳踏青活动在内的节日,禁火、扫墓只是其中部分内容。
C.清明作为一个节日,具有“双重性格”,祭扫坟墓时既有生离死别带来的悲酸和泪水,同时也伴有踏青游玩的欢声笑语。
D.清明的一个主要风俗是踏青和洗浴祈福,这些活动是人们经历沉闷寒冬以后的一种心理需要,意在精神调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节日的清明是在古代其他节日基础上发展来的,经历了不同时期的融合演化,历代都承接前代旧制最终形成必不可少的大节。
B.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玩的活动,大约是从唐代开始的,这是人们把清明节称作“踏青节”的原因所在。
C.寒食节要禁止生火,这与古代人民得到火种来之不易有关系,改火换火都被人们看作是生活中的大事,春天三月恰逢改火时节。
D.古代人民都十分重视祭祀祖先,唐代的人们将寒食节当作返本追宗的仪节,并因为清明、寒食相接近而将扫墓祭祖延时至清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明时节的天气物候特点清爽明净,有些文字记载证明了“清明”这一节气的名字来历与气候有关,主要体现风的特点。
B.杜牧《清明》一诗,用“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所处的时间和气候特征,“断魂”一词符合清明“悲酸泪”这一“性格”。
C.每年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而植树能成为和踏青、扫墓相并列的习俗活动,跟政府对民间风俗的官方认定有关系。
D.任何传统节日都是在不断的演化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会赋予它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节日都将会逐渐走向融合统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被称为中国版“博物馆奇妙夜”国宝探秘节目《国家宝藏》走红,原本“高冷”的博物馆一下子成为市民热捧的旅游“打卡目的地”。某在线旅游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自去年12月初以来,通过“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游客上升了50%。另有数据显示,元旦小长假南京博物院的参观量达到了6.6万人次,较平时有了大幅度增加。随着全国各地的博物馆迎来游客入馆参观的高潮,一股“博物馆热”似乎正在悄悄形成。

说到博物馆,除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因为特殊的历史文化原因常年受国内外游客追捧之外,其他的地方性博物馆却大都是旅行社所开发旅游线路上的冷门,鲜有游客主动选择把某个博物馆当作自己的旅游目的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少部门也尝试推行了免费开放政策等,虽然吸引了一部分市民游客前往参观“寻宝”,但总体的结果仍然不尽如人意。

众所周知,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历朝历代文物遗存的地方,不仅仅具有游览、观赏的价值和意义,还起着传承、普及、弘扬传统历史文化的作用,是让国民更好地了解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等不可替代的场所。从这个角度来说,博物馆里面收藏的每件文物,都是一段历史的浓缩,都是一种文化的结晶。博物馆收藏和研究这些文物最大目的和使命,就是把其展示给世人,让参观者自觉地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下去。

如何更好地传承是当下业内思考的问题。而前提是,公众能够自觉自愿地走进博馆,走近这些文物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公众不愿意走进物馆、亲近历史文物,那自然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是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来给予改进和推动的。而如今的一档电视节目点燃了大众的“博物馆情”,掀起了一股“博物馆热”,无疑是令人兴奋的。

我们也要看到,之前一些地方的博物馆之所以受冷落,和博物馆自身的管理及展示方式滞后也有很大的关系。通过电视节目,邀请明星参与,展示珍贵国宝的形式让很多博物馆受到了启发,其在文物的展示陈列、对游客的引导和服务上开始了新的探索,这必将为正在形成的“博物馆热”再添一把“火”。用更多吸引人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这些有效的实践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所以我们更期待在未来民众走进博物馆由被动引导变为主动自觉,让“博物馆热”一直“热”下去。

(摘编自《为“博物馆热”叫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国家宝藏》节目走红,博物馆成为旅游“打卡目的地”,更多民众自觉学习民族文化。
B.北京凭借它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博物馆受到国内外游客的追捧。
C.收藏文物的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必须担负传承、普及、弘扬文化的责任。
D.只要改变博物馆自身的管理及展示方式,就能让公众愿意走进博物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到一些博物馆不再高冷的事实,并由此指向了对博物馆成为旅游“打卡目的地”的思考。
B.文章介绍博物馆的现实功用,意在从理论层面论述其在形成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C.文中一些引导游客走进博物馆的创新模式,间接指出了各地博物馆备受冷落的多种原因。
D.对于“博物馆热”的现象,文章先剖析“热”的原因,后探讨如何让博物馆一直“热”下去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博物馆迎来许多前来“寻宝”的游客,效有所改善,令人欣喜,是因为免费开放政策。
B.业内人士思考如何让民众传承文化,从而让公众自觉走进博物馆,走近文物。
C.很多博物馆受电视节目、明星助阵启发,开创的很多新方式,助燃形成“博物馆热”。
D.《国家宝藏》走红引起的博物馆参观量数据变化,证明创新引导是促使游客走进博物馆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