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正像人物审美中,盛唐时期以肥硕为美一样,中国美学以小为美并非一直如此,其中经过一个由以大为美到以小为美的转换过程。这大致以中唐为界限。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中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仅从艺术和美学上看,陈先生的这个判断是有价值的。粗略地说,中唐之前我国美学和艺术欣赏的趣味以大为主,而中唐之后,以小为美的思想渐渐占据主流。
先秦汉民族常以大为美,形容人则有“生而长大,美而无双”(《庄子·盗跖》),“长令蛟美,天下之杰也”(《荀子·非相》);《公羊传·隐公五年》直接说:“美,大之之辞也。”从先秦时期出土的鼎器中,也可看出当时人们对恢宏阔大的追求。秦汉思想中以大为美的倾向更加明显,只要看看秦始皇兵马俑和汉代大赋的创作就可以感觉到这一点了。
六朝时期,随着哲学上玄远之风的流行,人们要“高蹈乎八荒之表,抗心乎千秋之间”的思想席卷了这个朝代。刘伶《酒德颂》云:“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成为一种风尚,大代表一种精神的伸展,  “大人先生”成为—种至高的审美人格风范。而大唐王朝的气象更是以其气势卓然立于千秋之间。
但这种风气到中唐以后起了变化。流连于小园带来了独特乐趣,构图精致的工艺品受到人们喜爱,绘画中以小见大的风气日渐流行,盆栽之妙更是典型的小中见大……西方一些艺术研究者认为,中国艺术往往于小处见精深,见神气,中国是世界上对微小精致最为重视的国家。
从人的心理构成来看,大和小可以带来不同的感受。
我们看到山高耸入云,心中往往有—种恐惧感,一个笼罩着自我的实体是如此巨大,使人产生一种超乎现象的思考。如早期的宗教崇拜中,巨大的体积,莫名所以的力量,不可解释的世界图景,是唤起人们宗教情绪的重要原因。大的东西往往还与人的占有欲和征服欲有关。汉语中,“美”这个语源中就包含了这一思想。所谓“羊大为美”的观念在—段时间颇为流行。曹操《观沧海》中,沧海巨大的体量没有使他恐惧,却唤起了他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提升了生命深层的力量。这是征服者的诗。
美学上由大到小的转换,反映了中国人内在文化心理的变化,对小的重视,反映了人们注重平和、悠远、淡雅的心理需求。中国艺术中唐以后以小为美,尤其是到了被后人称为中国艺术黄金时期的宋元时期,此倾向更加明显。探究其原因,道禅哲学的影响最为根本,重视当下直接的体验,推崇简约纯净的美感,淡逸幽微的气象等等,是刺激这一审美转换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文人意识的崛起,隐逸文化的流布,也成就了这一审美风尚。士人们多返归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去成就内在的圆满,以近追远,以小见大,以平和的愉悦代替外在的争夺,以细腻的体验代替粗俗的官能享受。不必山川广远,在一勺池水中能驰骋广袤;不必流连巨丽的风光,在一片树叶中就包含着世界的秘密;不必去追求官能的享受,那些都是过眼的烟云,而心灵深层的直接体验才是真实。
(节选自朱良志《曲院风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以大为美”和“以小为美”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美学和艺术欣赏的趣味,大致以中唐为界经过了一个由以大为美到以小为美的转换过程。
B.以大为美,主要表现在人们对恢宏阔大的审美境界的追求,对诸如“大人先生”“大唐气象”等宏大精神和气势的赞美。
C.以小为美,主要表现在对园林、工艺品、绘画及盆景的喜爱上,这些艺术品于小处见精深,于细处见神气。
D.以大为美和以小为美都代表了中国审美的观念,它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反映了中国人内在文化心理的变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中唐可以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作者并不完全赞同这一观点。
B.“大”可能带给人恐惧感,也可能带来占有欲和征服欲,有时能提升人生命深层的力量,给人征服的快感与美感。
C.美学上对小的重视,反映了人们注重平和、悠远、淡雅的心理需求,中国艺术因此在宋元时期进入黄金时段。
D.道禅哲学的影响是中国美学心理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其次文人意识的崛起也引导人们开始返归内心,追求细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所说的“大”不仅指形体大,还有精神和气势上的宏大;文中所说的“小”也不仅仅指形体小,另有心理和气象上的渺小。
B.大唐王朝的气象表现在诗歌中,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等,其意象、意境均表现出气势宏大的特点。
C.画家着力于一枝枯木、一片树叶、一拳顽石、一竿青竹的描绘,追求在微小精致的景观中展现广阔悠远的境界,是谓“以小见大”的特色。
D.本文通过列举事实和引证诗文,阐述了中国美学由以大为美到以小为美的转换过程及其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2 12:07: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单纯的发明创造不是创新,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由此将生态创新定义为:“指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生产,各个环节生态化过程。”
生态创新这一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点紧密相关。当前,由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生态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包括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单位资源消费量为人口创造的福利最大化;同时,它又排斥平均主义,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代际公平涉及的是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的问题,具体体现为在数量上要至少保持稳定,在质量上要求不至于发生代际退化。
单就环境与资源而言,不公平问题还可上升到更深的层次。首先,在不同阶层之间,一方面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会更多地关心生存问题,对保护环境资源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广泛的掠夺性开发和普遍的短期行为。其次,发达国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本质上是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而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之中。很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态创新是重要的途径。当然,生态创新也并非万用万灵,需要决策者们依据现实情况灵活应对处理。
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统治了地球长达200多年。它是众多造成当代环境问题根源中的深层根源。所以,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改变传统的主奴关系,确立尊重与爱护自然的观念。其次,环境质量具有消费性,因此在评价生活质量的时候,必须要将环境质量考虑进去。对公众而言,除了学法、懂法、守法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社区公益性的环保组织或协会,维护自身环境利益。最后,在生态创新前提下,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财富观也应更新为生态财富观。这是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的本质区别。
(摘编自高文杰等《生态创新的几个基本问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创新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结合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 手段创建的新的社会理论。
B.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
C.在稀缺资源配给的数量和质量上,后代人的标准与前代基本持平,就是代际公平的底线。
D.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因为不和谐 的伦理关系是众多造成当代环境问题根源中的深层根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生态创新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代内代际公平。
B.文章通过列举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定义生态创新的例子来说明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
C.文章从阶层、国家两个维度挖掘出了环境资源不公平问题的深层表现及相关后果。
D.重新认识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进一步谈论生态创新具体做法的一个重要前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理论”得以形成并最终提出的重要社会时代特点是:生态环境愈发恶化。
B.决策者们如果不能依据现实具体情况灵活处理,生态创新理论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
C.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包含了和谐伦理关系的构建、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的系统。
D.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财富观是否更新为生态财富观成为了当下与工业文明时代在价值财富观中的本质区别。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4年6月7日,5名参赛者参加了在英国皇家学会举办的一次测试,其中一名名为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tsman)的计算机软件通过了图灵试验(一种测试机器是否具备人类智能的方法)。大多数测试者相信,它是一个13岁的乌克兰男孩。

尤金在测试中的表现“骗过”人们的判断,这足以证明人工智能可以基本代替正常成人的工作了。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温斯顿所称:“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脑力工作。”

相应地,用机器人医生看病也有可能成为未来人们生活的选择,而且,这样的方式己经初露端倪。

2011年2月,IBM公司研发的超级计算机沃森在美国益智类电视节目《风险》中战胜了人脑,即《风险》节目历史上最优秀的两位人类选手肯.詹宁斯和布拉徳.拉特。此后,沃森又被宣布可以作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参与诊疗疾病。

与此类似,中国也有人开始依靠“百度大脑”来看病,谁有了病或需要用药,都会上百度上搜一搜。不过,最近披露的一个消息却让人对“百度大脑”这样的人工智能心存疑虑,甚至担忧。

作家六六发现尿色变深,便从香港赶回上海看病。尿常规检查显示:红细胞增多,医生建议做彩超排查。六六开始了她的“百度求医”历程。搜索结果使她怀疑自己可能患了膀胱癌。最后,经过CT检查,确诊为肾结石。

为何“百度大脑”会误诊?原来,即便“百度大脑”拥有大数据库和较高的综合分析与预测能力,但其智力与尤金相比,还是差了许多一一只不过相当于2-3岁幼儿的智力。把健康和生命的判断交给“百度大脑”显然有点不负责任。问题在于,现在有多少人知道,“百度大脑”只有3岁的智力,而尤金的智力可达到13岁的水平,以及它们与正常人思维和智力的差异。当无法认识这种差异时,人们就有可能真的把命运交给“百度大脑”而非一位普通医生。

当然,以“沃森医生”和“百度大脑”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确实代表着人工智能的未来,它们有可能改变未来人类的生活。

例如,过去对计算机医生沃森的测试证明,它比一般医生具有更精准的诊断疾病的能力,原因在于沃森拥有大数据。沃森贮存了很多百科全书、词典、图书、新闻和电影剧本,还拥有大量的医学工具书、临床诊断手册和医学杂志。沃森还可以与美国联邦政府要求医院建立和维护的医疗电子文档记录进行链接,以查阅病历和诊治记录。同时,它还可以获取个人在微博和其他互联网平台上对自己疾病的咨询和查询,并借助这些信息来帮助诊治疾病,这些因素都是大数据的优势。

但是,人工智能同样有许多弱点和不足。例如,机器缺少逻辑推理和情感体验能力,也难以理解自然语言。如何让机器人理解人类的语言,即自然语言,是最复杂和最关键的技术。自然语言通常是指一种自然地随人类文化演化的语言,如英语、汉语、法语等都是自然语言,世界语则被视为人造语言,因为这是一种由人特意为某些特定目的而创造的语言。尽管沃森战胜了人类,但是,沃森不仅对于自然语言难以理解,而且对自然语言的从属关系更难理解。例如,竞赛的一个问题是:一种语言的方言包括吴语、粵语和客家话,这种语言是什么?正确的答案应当是——中文。但是,机器人沃森答错了,而詹宁斯答对了。

因此,如何让只有3岁智商的“沃森医生”和“百度大脑”来完成正常成年人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一一尤其是为人类诊疗疾病,还需要人工智能未来的长足发展。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人工智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温斯顿教授认为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脑力工作是人工智能的研究内容。
B.计算机软件尤金在测试中的表现可以证明人工智能完全代替正常成人的工作。
C.沃森并不理解吴语、粤语和客家话就是中国人除普通话以外的方言,说明人工智能还存在很多不足。
D.用机器人医生看病也有可能成为未来人们生活的选择,但还需要人工智能未来的长足发展。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沃森在电视节目《风险》中战胜了人脑,足可以证明它与医生相比具有更精准的诊断疾病的能力。
B.虽然“百度大脑”拥有大数据库和较高的综合分析与预测能力,但其智力水平只有3岁,这是其造成“误诊”的原因。
C.人们无法意识到“百度大脑”与正常人思维和智力的差异时,就有可能把自己的命运交给“百度大脑”。
D.如果能消除“百度大脑”与正常人思维和智力的差异,弥补它的弱点与不足,“百度大脑”有可能在未来承担起医生的职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沃森贮存了很多书籍,可以与医疗电子文档记录进行链接,并借助个人在互联网平台上对疾病的咨询信息来帮助患者诊治疾病,这是沃森比一般医生具备的优势。
B.尽管沃森战胜了人类,但是在对于自然语言以及自然语言的从属关系的理解方面却不如人类,原因在于这是一种由人特意为某些特定目的而创造的语言。
C.解决了如何让机器人医生理解人类的语言这项最复杂和最关键的技术,就能提高机器人医生的逻辑推理和情感体验能力。
D.以“沃森医生”和“百度大脑”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代表着人工智能的未来,让人工智能完成正常成年人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是未来人类的生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会同意将猪细胞植入自己的大脑吗?有些罹患帕金森病的人会同意的,他们希望这种移植能够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帕金森病会导致静止性震颤和移动困难,该病是由生成多巴胺的脑细胞逐渐减少引起的,而多巴胺有助于控制我们的运动。目前,该病的疗没是用药物来替代损失损的多巴胺,但是多年来这些药物的疗效正在逐渐降低。因此,活细胞技术公司( Living Cell Technologies)应运而生。这家公司正在利用猪脉络丛中的细胞开发一种疗法,该疗法会使脑结构形成生长因子和信号分子的一种混合物,该混合物有助于使神经细胞保持健康。在患有帕金森病的大鼠中,此疗法已经获得成功。
目前该疗法已试用于人体。在首次小规模试验中,研究人员将40粒藻酸盐胶囊植入四名患者的大脑一侧。他们先将猪细胞置于藻酸盐多孔的涂层内,这种藻酸盐由海藻制成,允许生长因子移动到周围的脑组织中,然而它也应当能够阻止患者的免疫细胞介入,使猪细胞免遭攻击。每个藻酸盐胶囊约有半毫米宽,含有大约一千个猪细胞。虽然该疗法仍处于试验阶段,但四位患者的试验结果令人满怀希望。此外,这种疗法也正在用于糖尿病患者,但植入的是猪的胰腺细胞。
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如行走和切割食品时的自食程度,可将患者的表现分为199个组别。根据记录,接受胶囊植入术的小组平均要高出14级。但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史蒂文·吉尔( Steven Gil)称:这可能是由于安慰剂效应造成的,因为患者在手术后立即得到了改善。他说:神经细胞不会那么快速地重生。吉尔还提出:研究中的人们似乎很快地有所好转,因为他们最初夸大了他们的症状严重程度,以便获得一个接受临床试验的名额。但是,这四名患者长期保持了这种好转的状况-----已经保持了18个月。
在这个问题上,规模较大的安慰剂对照试验应该能够让研究人员了解得更多。因此,研究人员又将多达120粒胶囊植入患者大脑的两侧。11月,对照试验结果将会公开。在某种程度上,帕金森病的另一种细胞疗法也获得了成功。该疗法利用的植入物是具有多巴胺生成功能的、取自流产胎儿的脑细胞,但是这样的组织难以获得。还有别的希望:将成人干细胞转化为产生多巴胺的细胞。例如,利用患者的皮肤细胞进行转化。如果这样可行的话,那么植入物就不会有任何遭到免疫排斥的风险了。
有关这种由动物到人类的移植,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一种被称为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毒素在猪的DNA中处于休眠状态,可能会交叉感染到人类,引起新的疾病。但是,迄今为止,已经接受猪胰腺细胞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尚未发生过感染。
(摘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帕金森病是由生成多巴胺的脑细胞逐渐减少,引起患者静止性震颤和移动困难的一种疾病。
B.藻酸盐允许生长因子移动到周围的脑组织中,能够阻止患者的免疫细胞介入,使猪细胞免遭攻击。
C.将猪的脑细胞移植给糖尿病患者的疗法已经在患有糖尿病的大鼠中获得成功。
D.用具有多巴胺生成功能的、取自流产胎儿的脑细胞作为植入物的疗法也全面获得了成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帕金森病的病因、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B.引用吉尔的“神经细胞不会那么快速地重生”这一说法,是为了证明患者病情的好转有可能是安慰剂效应造成的。
C.文章详细地介绍了帕金森病的两种疗法,并以大量篇幅介绍了藻酸盐和患者的情况。
D.文章在论证帕金森病的疗法和疗效时,使用了一系列的数字,很有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用药物来替代损失掉的多巴胺这一疗法的疗效正在逐渐降低,所以活细胞技术公司应运而生。
B.吉尔认为,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很可能是由于安慰剂效应造成的,也可能是患者最初夸大了他们的症状严重程度。
C.如果能利用患者的皮肤细胞转化为产生多巴胺的细胞,那么植入物就不会有任何遭到免疫排斥的风险了。
D.迄今为止,已经接受猪的胰腺细胞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尚未发生过感染,所以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毒素一定不会感染到人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细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道”之真义不过“仁礼合一”“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二语而已。就主要内涵来说,孔子之“道”在于“仁礼合一”;由哲理精神而论,孔子之“道”在于“即凡而圣”。“仁礼合一”与“即凡而圣”正是孔子儒学精神之所在。孔子这种圆融贯通“道德自觉与道德规范”“超越理想与生活日用”的生命的学问,正是当代学者创构“生活儒学”所亟待开发的宝贵精神资源。

孔子的思想起点是“礼”。孔子之为孔子者,就在于他敏求善思自身,体悟出了“礼”背后那个更为重要的根本——“仁”,为古老的礼乐文化重新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当然,“述”礼“作”仁虽是孔子创立儒学的基本线索,但这并不意味着仁、礼简单拼凑相加就自然化生儒学,言礼不及仁,非儒也;言仁不及礼,亦非儒也;仁礼和合,真儒之谓。因此,孔子虽把“仁”界定为礼之本,但并未因仁而废礼,一方面以仁释礼,另一方面又强调以礼来外化仁,落实仁。仁、礼不偏废,内外合为一:“仁”是内化的“礼”,“礼”是外化的“仁”。如果仁不外化为礼而落实于日用常行间就不能实现其价值;同样,如果外在的礼失去了内在之仁作支撑,那么礼就流于形式、虚文。可见,仁与礼构成孔子之“道”的一体两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仁”之要在于使“礼”合乎主体内在的心性情感,而不至于流于空有其表、形式僵化的所谓“吃人的礼教”;“礼”之要则在于将主体内在的情感化作外在的力量,落实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仁”的内在情感与“礼”的外在行为合而为一,方是道德实践整个过程的完成。

由此,“仁礼合一”或许才是孔子生命智慧和成德之教的真义所在,这也便是儒门所传的“道”,此“道”所内蕴的正是“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深邃哲理:它既是终极关怀,又平实切近、不离人伦日用;既是形上超越之“道”,又是百姓日用之“道”。

 “极高明而道中庸”最能体现孔子“道”之本旨,是儒学之真精神所在。儒家传统一方面能“与时偕行”“日新又新”(变),另一方面又“万变不离其宗”,终不改其“极高明而道中庸”之底色(常),这或许正是其穷变通达、可大可久的依据。孔子“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高超智慧,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遂避免了游走两极的偏执,成就了原始儒学这一阳刚劲健、生生和谐、可大可久的思想系统。

可见,儒门之“道”应是“仁礼合一”之“道”,应是“即凡而圣”的“道”。在“后新儒学”的时代我们正需要接续、光大此“道”,确立合乎时代精神的“新道统”,并以此为纲领展开当代儒学的重构。

(傅永聚 郑治文 “光明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孔子思想的起点,是外化的“仁”,“礼”通过情感外化来实现“仁”在日用常行间的价值。
B.孔子之“道”既是终极关怀,又不离人伦日用,是重构当代儒学的精神资源,有助于确立合乎时代精神的“新道统”。
C.“仁”与“礼”构成孔子之“道”的一体两面,只有“仁礼合一”,才能完整体现孔子生命智慧的真义。
D.“仁”为“礼”之本,失去了“仁”的支撑,“礼”就会流于形式、虚文,成为“吃人的礼教”。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极高明而道中庸”避免了游走两极的偏执,体现了孔子“道”之本旨,是儒学真精神之所在。
B.“即凡而圣”体现孔子思想的哲理精神,使孔子思想成为平实切近的百姓日用之“道”。
C.“极高明而道中庸”讲求不偏不倚,正是兼具“礼”“仁”两面,孔子之学才成就其“真儒之谓”。
D.儒家传统既“与时偕行”又“万变不离其宗”,因而原始儒学才成为穷变通达、可大可久的思想系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永远的顾先生
贺捷生
顾骧先生比我大五岁,我称他“顾先生”,是由衷的。这些年知识界推崇“民国范儿”,以我的童年在民国受到的教育,“先生”在我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崇高的,不怒自威。在路上遇到,像我们这些小女生,无论在疯跑还是在谈笑,都得迅速回到学子的位置,躬身而立,向先生问好。我认为顾先生就是一个有民国范儿的人。他爽朗、豁达,知识渊博,出现在什么场合,都是一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样子。
2009年11月,顾先生给我打来电话,说鉴于世风愈下、道德泯失,需要文化人通过对文化的坚守,唤起社会的良知、社会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心,为此商务印书馆和他商量,拟选十位品德高尚的散文界高手编一套“文化人散文随笔丛书”,请他担任主编。他推荐入选的十位作家中,有我的名字。我吓了一跳,忙问另外九位作家都有谁,他说有铁凝、肖复兴、徐小斌、邵燕祥、于是之、袁鹰、吴冠中……我马上打断他,说不行不行,你选的这些人,不仅品德高尚,也不仅是散文界高手,有些还是业内大家,我写的郝些小随笔、小杂感,怎么能跟他们比?他一听这话,不高兴了,直呼其名说:“贺捷生,你怎么这样没有自信?凭你的人生经历,你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还有你与众多老一辈革命家的情感联系,谁也不能取代。你以为我推荐你,仅仅因为你是元帅的女儿吗?不是的。”然后不容争辩地说:“你听我的,就这么定了,加紧准备作品吧。”
放下电话,我心里很不平静。那年我74岁,虽然积累了许多资料,也动过再写点什么的念头,可毕竟年纪不饶人,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对未来的写作不敢抱多大的希望。当我把十几年来陆续发表在报刊上的长篇短章汇集在一起时,心里竞有些莫名的激动。我从小爱好文学,爱好写作,还在湘西隐姓埋名求学的时候,就想当一个女记者或女作家。但之后几十年,一路艰辛,一路坎坷,到古稀之年回过头来检点这些文字,却是那么贫瘠,那么荒凉,让我心生愧意。不过,文学在我的心里,依然是崇高的,依然像花朵那样艳丽,流水那样清纯。人老了,我庆幸这些文字还能让我敞帚自珍,让我觉得心里有梦、有念想。正因为如此,我把我一生中第一部散文随笔集,定名为《索玛开花的时节》。
《索玛开花的时节》出版后,顾先生比我还高兴,马上提出召开作品研讨会。他说他的许多朋友给他打电话,一些读者还给他寄来热情洋溢的信,说这本书有立场、有品位,在文学界独树一帜。我知道他还是在鼓励我,坚决不答应。我说,顾先生,你即使借我一个胆,我也不敢开研讨会。别说在文学界、散文界,即使在这套丛书的十位作家中,我也师出无名,甘拜下风。顾先生又一番谆谆教导,最后,架不住他的反复劝说,我同意开一个小范围的答谢会,请他和长期帮助我的张抗抗等人,还有几个部队的朋友吃一顿饭。可是,不知通过什么渠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上将也得到了消息,说要来参加。我没有退路了,只好临时借餐馆的一个会客室,在饭前举行了一个小型座谈会。
在这个原本没有计划的座谈会上,顾先生有备而来,率先发言,对我这本小书进行了认真又不失专业的评点。让我感动的是,他第一次不直呼其名,改称我“贺大姐”。那种姿态,就像毕业班的老师对学生发表临别赠言。他说:“我赞同李继耐主任进来时说的,贺大姐的《索玛开花的时节》,是一本历史和艺术相结合的有价值的精品。她把这本书交给我们出版,使这套文化散文随笔丛书越发显得沉甸甸的。它有历史价值、思想价值,也有审美价值,而且文笔很优美,因而,在此,我要说一句冒昧的话,她这本书,在当今的军旅文学中,恐怕也是佼佼者。甚至,我们还可以说,贺捷生大姐不但是一名著名的军旅作家,也是当今文坛的一名受人尊敬的知名作家……”
听着这席话,我心惊肉跳,热泪盈眶。虽然我心知肚明,知道顾先生对我的称赞,仍然是先生对学生的称赞。如今,事过多年,想到我的写作能持续到今天,我才理解,他当年说的那席话,对我的写作和今后的路,还有“扶上马,送一程”的意思。
那天,我记得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是一个幸福的人”。但我想说却没有说出来的一句话是:顾先生,您是我永远的“先生”。
(节选自《炎黄春秋》2016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顾先生爽朗、豁达,知识渊博,出现时总是一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样子,符合知识界推崇的“民国范儿”。
B.“文化人散文随笔丛书”入选的十位作家中,其他九人品德高尚,是散文界高手,有些还是业内大家,作者认为自己无法与之相比。
C.作者将自己的书定名为《索玛开花的时节》,原因是在她心里文学是崇高的,像花朵般艳丽,流水般清纯,让她有梦、有念想。
D.《索玛开花的时节》出版后,作者本不打算召开研计会,后在顾先生的反复劝说下,才答应举行一个小型的座谈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称顾骧为“先生”是发自内心的,在路上遇到他时,无论自己在疯跑还是在谈笑,都会马上躬身而立,向他问好。
B.顾先生主编“文化人散文随笔丛书”,目的是让文化人通过对文化的坚守,唤起社会的良知、社会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心。
C.贺捷生之所以入选“文化人散文随笔丛书”十位编者行列,是和她丰富的人生经历、文章中体现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与众多老一辈革命家的情感联系等分不开的。
D.座谈会上,顾先生对《索玛开花的时节》作出了高度评价,称赞这本书是当今军旅文学中的“佼佼者”,作者也因之成为知名作家。
E. 听了顾先生的一席话,作者十分震惊,同时也十分感动,多次说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顾先生是自己永远的“先生”。
【小题3】作者为什么称顾骧为“永远的先生”?请根据原文加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