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①红学界很“热闹”。据有心人统计,每年出版的仅《红楼梦》研究性质的图书,就达百余种之多。更别说有关《红楼梦》改编、再创、重播等衍生物了。一些对《红楼梦》过度阐释,以及戏说、歪说、臆说、假说、妄说乃至邪说的东西,更是目不暇接……
②红学界之所以“热闹”,有网友称,是因为红学研究反正“没有标准答案”,所以任谁都可以来一套;也有论者称,是因为没有学术门槛,红学逐渐从一门专学蜕变成一种行为艺术,谁都可以扯着嗓子嚎上两句。
③红学界也很“冷清”。一些“学院学报”,一直辟有“红楼梦研究”性质的专栏,但在近些年,这样的栏目多被取消了,偶有红学研究的文章,则是登在“古典小说研究”之类的栏目里;各种红学杂志也是时断时续、难以为继;红学界的旗舰刊物《红楼梦学刊》,订数下滑……
④红学界之所以“冷清”,有人认为是“学术腐败”所致,红学界人士,或追名逐利,剽窃别人学术成果;或篡改伪造史料证据,肆意创立所谓“新说”等等。在我看来,也是因为对小说作者的研究没有明显的突破。曹雪芹的史料,红学界多年来没有什么“重大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红学界的“热闹”,或是“__________________”;而“冷清”,或许是真“冷清”。窃以为,在红学界,炒剩饭者有之,__________________者有之,而脚踏实地、_________________、认真研究者自然更多。但是,“中国红楼梦学会”成立已有三四十年了吧,这么多年过去了,又有那么多专家、学者厕身其间,领着俸禄,却连曹雪芹的生卒年都确定不了!我们的专家在做什么?印象里,有漫画家画过一个专家模样的人,在数曹雪芹究竟有多少根头发。
【小题1】文中第⑤段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红学界的“热闹”,或是“___________________”;而“冷清”,或许是真“冷清”。窃以为,在红学界,炒剩饭者有之,__________________者有之,而脚踏实地、__________________、认真研究者自然更多。
A.虚症  尸位素餐  甘坐冷板凳
B.虚妄  饱食终日  甘坐冷板凳
C.虚妄  尸位素餐  埋首故纸堆
D.虚症  饱食终日  埋首故纸堆
【小题2】文中“蜕变”中的“蜕”读____________,“篡改”中的“篡”读_________。
【小题3】文中第④段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我看来,也是因为对小说作者的研究没有明显的突破。曹雪芹的史料,红学界多年来没有什么“重大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已离曹雪芹八丈远了
②对一些旧的史料反复咀嚼
③实际上是对曹雪芹亲戚朋友的研究
④却没有咀嚼出新的味道
⑤只是将他人的余唾杜撰成文
⑥并且有些研究看上去像是“曹雪芹研究”
A.②⑥③①⑤④
B.②④⑤⑥③①
C.⑥③①⑤②④
D.⑥①③②⑤④
【小题4】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红楼梦》的过度阐释,能起到吸引人眼球的作用,有时甚至引起轰动效应,但是它没有实际意义。
B.作者认为,人人都可以来一套,可以扯着嗓子嚎两句,是因为红学门槛太低,造成了红学的虚假繁荣。
C.红学界的“学术腐败”也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剽窃别人的研究成果,不利于红学研究的发展。
D.在作者看来,如果能把《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生卒年确定出来,红学研究就不会再“冷清”了。
【小题5】简要分析文末画线句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1 11:13: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法结合、出礼入刑构成中华法系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法文化的最主要特征,其形成是以古代法律的儒家化运动为背景,通过引礼入法的方式实现。
礼,源自古代祭祀活动。祭拜天神和先祖的仪式是远古时代最重大的社会活动之一,要求遵循严格庄重的程序和范式。由此,礼逐渐发展演化成保证祭祀仪式按程序和规矩顺利进行的基本规则。其内在精神首先是对秩序的要求,以及对身份、地位和与之相应的权利义务的划分。古圣先哲们将对天地神明的祭祀礼仪规矩引申投射到世俗社会,以期建立起一种稳定平和的社会政治与人文秩序,体现出人类有序生活并管理社会的共同愿望。随着国家的出现以及政治统治经验的积累,礼开始演化为一种开放性的社会规范,成为全社会最普遍适用的权威性规范和调整各类重大人文关系的最高准则,从而具有了法的意义和功能。
春秋以降,“礼崩乐坏”,传统贵族政治及法律秩序被打乱,客观上要求新的治理方案填补空白,所谓的礼治与法治之争应运而生。儒家鼻祖孔子以“克己复礼”为职志,希望回归“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理想时代,但他更关注且厌恶的是现实社会的乱象,期待构建稳定而统一的政治以及法律秩序体系。而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认为道德教化无法改变人趋利避害的本性,故治国之道在于严刑峻法,刑赏结合。这与儒家的礼治主义形成鲜明对照,故有所谓的礼法之争。其实,礼、法之异,不过是社会治理方案和策略不同而已,礼重教化,法重制裁,两者大可相互调和补救。战国晚期的荀子开儒、法合流之端,完成了礼、法合一的理论构建。荀子常常礼、法并举,既将礼视为“治之始”,又说法是“治之端”,甚至干脆“礼法”连称。“治之经,礼与刑。”(《荀子·成相》)先德礼,后刑罚,隆礼重法,这些观点的提出,意味着礼、法之争在理论上已被荀子所消解。
商鞅在秦国变法成功,开启了一个以弃礼重法为手段,以国强民弱为目标的法家政治表演时代。而巍巍秦帝国短短十几年即轰然倒塌,灰飞烟灭,意味着法家政治神话的破灭。汉人总结亡秦的教训,明了祸根之所在。贾谊说:“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秦灭四维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汉书·贾谊传》)他认为礼可“固国家,定社稷”,礼、法各具功用,不可偏废。贾谊之论既是对荀子思想的承传,也标志着儒学的复兴。迨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定于一尊,而所谓法家则身不由己与儒家合流了。
在儒家看来,法家之律道德教化不彰,家族伦常缺位,一味严刑峻法,与儒家的明刑弼教、孝治天下相去甚远。如何将礼的精神注入法律,成为复兴后儒家的头等大事,于是法律的儒家化进程开始了:第一阶段引经决狱,借助审判活动重塑道德伦理精神;第二阶段引经注律,为法律儒家化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第三阶段依经立法,为从立法层面实现礼律合一提供了可能,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各代立法无不遵循“峻礼教之防”的原则,全面深入引礼入法而实现礼法结合,完成法律的儒家化。
引礼入法的历史过程对中华法系自身性格的塑造具有决定性影响,故不乏积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值得强调的是,儒、法两家在追求和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方面并无本质的差异。儒、法之争主要体现在手段和策略不同而已,及至“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思想被奉为一尊,两家即和衷共济了。
(选自《引礼入法奠定中华法系基石》,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法结合、出礼入刑既构成中华法系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华法文化的最主要特征。
B.礼于古代祭拜天神和先祖等祭祀活动,是保证祭祀仪式顺利进行的基本规则。
C.礼的内在精神既有对秩序的要求,也有对身份、地位的认定,还有对与身份地位相应的权利义务的划分。
D.随着国家的出现以及政治统治经验的积累,礼逐渐演化成法律,成为全社会最普遍适用的权威性规范和调整各类重大人文关系的最高准则。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出于人类有序生活并管理社会的愿望,古圣先贤们将对天地神明的祭祀礼仪规矩引申投射到世俗社会,以期建立起一种稳定平和的社会政治与人文秩序。
B.孔子一方面希望回归“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理想时代,另一方面期待构建稳定而统一的政治以及法律秩序体系。
C.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出发,认为治国之道在于严刑峻法,刑赏结合,这与儒家的礼治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D.文中引用贾谊的言论,旨在总结亡秦的教训,明了其祸根在于以商君为代表的法家过分倚重法律手段,遗弃礼仪传统,废止仁德政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常常礼、法并举,将礼视为“治之始”,将法视为“治之端”,甚至‘礼法’连称,先德礼,后刑罚,隆礼重法,这意味着荀子在理论上消解了礼、法之争。
B.法律的儒家化在经历了引经诀狱、引经注律、依经立法三个过程后,又经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峻礼教之防”,全面深入引礼入法,而最终完成。
C.在追求和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上,儒、法两家,虽然采取了不同的手段和策略,但是本质相同,这为它们和衷共济提供了可能。
D.引礼入法的历史进程对中华法系自身性格的塑造不乏消极影响,但更看到其积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切忌以现代理念和标准割裂历史。

同类题2

汉字美学

汉字美学要关注汉字独特的美学创造的智慧,即汉字构造的原则。汉字的造字原理,以许慎《说文解字》所论影响最为深远。甲骨文的发现,固然令汉字造字在人们的视野中变得更加复杂,来自远古的蛮荒之气、野性的思维,渗透到原初的汉字形态中,值得我们从美学思维的层面进一步探索;许慎揭示的“六书”说,在思维层面对汉字的造字原理,做出了堪称经典的阐说,或许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和补正,但其无疑已为探讨汉字美学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致思方向。汉字构造以象形为根基,图象先于声音的原理,就是造字层面上的美学阐论。汉字美学真正的起点,正在汉字创造的美学原点之中。

这种关于造字的美学探索,也就与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以及楷书的不同书体的变易有关,更与汉字最终的“方块字”形态相关。其中奥妙,虽与书写的物质变迁、技术要求等相关,却更应当在一种美学的思维下予以理解。但最根本的,却在于汉字造字的美学原则的探索。这些原则的发现,当与汉字创生的原初情境息息相关。

由此原理、原则的探索,自然引入关于汉字美学、汉字文化精神的探讨。汉字之中的文化积淀,是与汉字的构成相关的。例如,一个“中”字,一个“道”字,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内核,需要多少部论著才能阐释清楚?西方文字也有类似情形,汉字之不同则在于字形、字音的分析中已经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史的内容,这种对中国文化史内容的积淀,成为汉字美学又一深刻的方面。若深究“文”①之含义,则“文化”本身即为“审美化”的重要体现。所以,在汉字中积淀的文化史,包含着许多美学的内容,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每个汉字都是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还是一种哲学。而这些内容,与其他文字不同,是深刻地蕴涵于汉字的训释之中的。训诂学或传统的小学②之所以重要,显然并非“识字”那么简单。或者说,广义的“识字”,正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审美的感悟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比如,汉字“偏旁”的构成,形成了一个稳定而持久的谱系。这当然与汉字创造时的物质条件相关,但是,汉字之所以能够长久地应对物质世界的变迁,灵动自如地承担复杂的表达任务,自是与汉字的特点相关。汉字本身内在的美学谱系与汉字观照世界的方式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许慎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这里的“俯仰”“观象”“观法”“近取诸身”等,昭示了文字与世界建立关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却在文字本身中如同活化石般被凝定。

汉字美学的蕴涵,不妨说是无尽的。中国文化的蕴涵,在汉字美学中具有相当充分的体现。从汉字到汉语,当是一个更广远、更深邃的美学境域。可是,“汉字美学”的独特性,却可以自成一体,与“汉语美学”并非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我们瞩目于“汉语美学”,但更注重“汉字美学”的奠基性。

(选自《文史知识》《汉字蕴涵的美学》)

(注)①文:许慎《说文解字序》:“文者,物象之本。”②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隋唐以后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之总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许慎的“六书”说对汉字的造字原理作出了经典阐释,不需要进行进一步归纳和补正。
B.汉字在对字音字形的分析中就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史内容,类似情形也出现在西方文字中。
C.汉字内在的美学谱系与其观照世界的方式间的关联,是其能长久灵活地承担表达任务的原因。
D.汉字美学具有独特性,可自成一体,它虽然只是“汉语美学”的一部分,却是其基础所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列举“甲骨文”和“六书”两个事例,对比鲜明地论证了研究汉字构造原则是探索汉字美学的开端。
B.作者以许慎包羲氏治理天下的话为论据,论述了汉字与世界建立深刻关联的过程。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汉字中的文化精神,彰显了作者关注民族传统文化的立场。
D.全文围绕对汉字构造美学原则的探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其在汉字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无穷无尽蕴涵的汉字美学,能够相当充分地体现中国文化的蕴涵。
B.深入探讨汉字蕴涵的美学、汉字体现的文化精神需要从汉字造字原理、原则切入,因为汉字之中的文化积淀,是与汉字的构成息息相关的。
C.传统的小学并不只是简单地教人识字,也包含审美感悟等深刻的文化内涵,因而很重要。
D.只要深入了解汉字的造字原理及蕴含的中华文化,就抓住了汉字美学的核心内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回忆胡适之先生——如沐春风二十年 (节选)
傅安明
“无为而治”是胡先生最有兴趣的话题之一,他常会和我们谈起,他说“无为而治”并非一事不做,而是尽量授权属员完成他们职权以内的事,培养他们的学识能力,训练他们负责任,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够负起责任来处理他们职权以内的事情,也可以说是一种分层负责的制度。只有这样,做长官的人才有时间专心做他的政策思考、结交朋友、选用人才等属员所不能帮他做的事情。一般长官都喜欢用他的聪明干预属员的专业工作,有时也会做得很出色,但是以后他的属员都会把别的事情也送来请他管。事情管多了,什么事也管不好,手下人反而不必尽心办事,不愿负责了。他生平最佩服蔡元培的领导作风。他每次提到蔡元培时,总是只称蔡先生而不名。他说,蔡先生在北京大学及中央研究院时代,只谈政策,不管行政,他最会用人,而对人信任亦专。丁在君在中研院做总干事,他在北大做教务长,都是全心全力替蔡先生办事,而蔡先生也希望他们都是做到“独断独行”的助手。胡先生也提到蒋梦麟因受蔡先生影响,也颇懂得“无为而治”的道理。在1931年蒋梦麟重任北大校长的第一年,他得到几个基金会的经济支持,复兴北大,他第一件事是聘请各业最佳教授。他对北大几位院长说,各业专才只有各院系行家才知道,所以聘任新人是各位的责任,他不干预,辞退老人是他的责任,他全权处理。以普通校长的作风,并无勇气负起责任来辞退老人,而往往会插手在新人聘用上做文章。普通长官也往往不肯信任部属处理专业事务而喜欢插手干预,但对专业人员无力做到而希望长官出面支援者,这位长官反而并无能力与声望以解决下属面临的团局。故“无为而治”是要各级人员分层尽力,部属为其所当为,所能为,长官只有授权,而不代劳不干预。遇到长官当为之事,则长官亦有能力为部属支援,共同完成任务,此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也。
胡先生曾告诉我们,他在一九三五年八月间《独立评论》之《政制改革的大路》一篇文章里,曾劝当时的蒋委员长不要干涉他职权外的事。他说:“那时除军事以外,内政、外交、财政、教育、实业、交通,都有蒋委员长个人积极干涉的痕迹。其实这不是‘独裁’,而是‘打杂’;这不是‘日理万机’,只是‘侵官’。天下没有万知万能的人,也没有一个能兼百官的事。‘侵官’之害能使主管官吏不能负责做事。”他又说:“最高领袖的任务是自居于无知,而以众人之所知为知;自处于无能,而以众人之所能为能;自安于无为,而以众人之所为为为。凡察察以为明,琐琐以为能,都不是做最高领袖之道。”
21年以后,在1956年《自由中国》杂志的“祝寿专号”上,胡先生又写了一篇《述艾森豪总统的两个故事给“蒋总统”祝寿》的文章,文中劝蒋公要注意大事,不要只管小事,还引用《准南王书》所说的“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劝蒋公注意“无智、无能、无为”的六字诀。后来竟引起“国防部总政治部”发出长达六十一页题为《向毒素思想总攻击》小册驳斥的反应。这是胡先生所意想不到的。
胡先生在大使任内建立一种分层负责的制度,以发挥他“无为而治”的精神。他要求使馆同人尽量发挥各人的专业才能与抱负。他不察察以为明,不琐琐以为能。他以馆员之所知为知,馆员之所能为能,馆员之所为为为。在他任内,馆员多能负起责任处理各人职权以内的事,使他有时间专心做他的政策思考、结交朋友、政要沟通、应酬演说等属员所不能帮他做的事情。遇有必要,他会与属员分层合作,完成任务。那时,陈光甫在美洽办借款,他与光甫的合作,也是各尽所能,各从其人际与管道尽力疏通,再求整合以成事。
例如1938年11月25日财长毛根韬已将借款案件完全办好,只待总统签字。罗斯福忽对毛说:这几天广州、汉口相继失守,中国海口尽失,此后外援国防物资须经越南缅甸运入,作战益见艰难,万一中国不能继续抗战,则我签此借款之约,必为孤立派所攻击,故此约必须搁置。毛无去说服总统,乃立即电约胡、陈二人至其寓所会商对策。胡、陈到后,三人会商结果,由胡、陈电请蒋委员长来一电报,表明抗战政策不变,然后再由胡晋见总统促其批准。后因前方战事紧急,蒋公亲赴前方视察,回电迟至十日后始到。罗得蒋电后始批准。但1938年是美国国会议员选举年(选举日为11月初旬),借款虽经批准,但公布日期则在12月初旬也。胡先生与政府显要常有“不拘形迹”之友谊,常能彼此坦诚谈出问题症结之所在,进而合力解决之。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胡适先生“无为而治”的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A.胡适先生在大使任内建立一种分层负责的制度,尽量授权属员,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够负起责任来处理他们职权以内的事情。
B.胡适先生有时间专心做他的政策思考、结交朋友、政要沟通、应酬演说等属员所不能帮他做的事情。
C.胡适先生曾劝当时的蒋委员长不要干涉他职权外的事,“侵官”之害是使主管官吏不能负责做事。
D.胡适先生与政府显要常有“不拘行迹”之友谊,常能彼此坦诚谈出问题症结之所在,进而合力解决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及中央研究院时代,只谈政策,不管行政,他对人信任亦专,希望属下都是做到“独断独行”的助手。
B.蒋梦麟受蔡先生影响,也颇懂得“无为而治”的道理,这从1931年蒋梦麟重任北大校长后聘请教授的事情中就可以看出。
C.“无为而治”是胡先生最有兴趣的话题之一,他常会和属下谈起;他也曾两次就此问题向蒋介石进言,但后者均置之不理。
D.胡适先生在辞退老人的事情上负起责任,全权处理;而在新人聘用上,往往不插手不干预。
E. 这篇传记在介绍胡适先生的同时,还插入了蔡元培等人的事迹,这不仅有助于读者理解胡适先生的“无为而治”,也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无为而治”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围绕着“大数据杀熟”是否存在的争论延续至今仍无定论,但从去年初爆出到现在,“大数据杀熟”所指向的在线差旅平台风波难断。3月11日上午,携程针对微博网友“陈利人”订购机票遭遇的烦心事发表道歉声明,称二次支付显示无票是系统bug所致,绝无“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这件事,基本还是各说各的理:消费者言之凿凿“这个可以有”,在线服务摊手表示“这个真没有”。回头看,2008年以来,爆料或控诉在线旅游、酒店、机票等电商平台的疑似“大数据杀熟”行为不胜枚举;乃至十年之后的2018年,“大数据杀熟”被评为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中消协甚至还将其列为2019年新春重点关注对象。但诡异的是,迄今没有认定出一个板上钉钉的杀熟案例。信息不对称与不透明如一堵厚重的铜墙铁壁,将真相阻隔在电商的最终解释权手里。

所谓的“大数据杀熟”,其实就是依据数据的精准分析,对于粘性强的用户,利用信息不对称不动声色加价或者拒绝优惠推送的差别化价格策略。消费行为往往就是这样,用惯了、用多了,价格反而不敏感了。因此,新客户50块钱就能买到的服务,老客户可能还是停留在100块钱的档位上。电商平台的这种策略偏好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在最大化利润的目标面前,大数据提供的便利是不可能受道德诚信制约的。

有人说愿打愿挨,谁让消费者不去货比三家呢?这话经不起基本逻辑的考量:首先,利用大数据来杀熟果真合法吗?且不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实施不久的《电子商务法》第十七条亦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第十八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的,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尊重和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利用消费偏好选择性推送本就是一个过于精明的商业选择,更别说少数电商平台扭曲价格信息等主观恶意行为了。再说,市场进化得再高级,终究是“人”的市场。如果技术只是为卖方提供了耍心眼儿的机会,市场信用岂非要随着技术迭代而灰飞烟灭?

很多时候,个性化服务与“大数据杀熟”是叫人傻傻分不清的,消费者即便是熟谙“货比三家”的道理,恐怕终究逃不开数据的惦记。就比如这些所谓的“系统bug”,谁来为之验明正身呢?有人说,拿过的折扣、用过的满减红包,最后总得通过“大数据杀熟”的方式吐出来。这话或有偏颇,却说破了一个道理:在宰客这件事上,线上线下是没什么差别的;监管若不到位,肯定是会出问题的。

现在最大的疑问是:在“大数据杀熟”这件事上,电商平台们异口同声说是假的,那么,就真的只是消费者的群体癔症吗?这个问题,职能部门应该及时出手,为迷茫的消费者解惑答疑。

(摘编自“光明网”时评频道2019-03-21)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杀熟”是一种“宰客”现象,是电商平台违背道德诚信追求最大化利润的做法。
B.“大数据杀熟”是否存在,消费者和在线服务大体上还是各执一端,争论不休。
C.“大数据杀熟”问题由来已久,成为各媒体乃至中国消费者协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D.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点而向其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做法是不合法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面对“大数据杀熟”,相关职能部门不能袖手旁观,应该有一个明朗的态度。
B.作者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从两个方面批驳了“大数据杀熟”的责任在消费者自身的说法。
C.文章从“大数据杀熟”现象谈起,以呼吁职能部门监管到位结束全文,指出了解决“大数据杀熟”这一问题的具体做法。
D.文章采用举例和引用的论证方法,既阐述了“大数据杀熟’’的概念,又论述了电商平台推卸责任的错误做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迄今为止,中消协尚未认定一个确凿的杀熟案例,这说明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
B.消费者对某件商品或某项服务用惯了、用多了,对价格失去敏感了,就一定会掉入“杀熟”的陷阱里。
C.利用对数据的精准分析,电商经营者可以掌握消费者的偏好,从而实现选择性推送。
D.“大数据杀熟”的真相之所以难以明了,原因是消费者没有掌握相应技术,卖方因而有了“杀熟”的机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少年龙桐
蒋勋
战争一直没有发生,但是为了没有发生的战争,整个城市做了很多准备。
每一家的灯泡上都装置了黑布,一旦空袭来临,就可以拉下布套,遮蔽灯光,使前来空袭的敌机找不到对象。
少年听到“呜——呜——”的警报声,即刻躲避到桌子下,用手抱着头部,蜷曲得像一个婴儿。他在空袭警报的声音中分辨着节奏的变化,从缓慢到紧张,越来越急促。“这是紧急警报了,应该赶快跑进防空洞去。”他这样告诉自己。
在犹豫的刹那,警报的声音又舒缓了,慢悠悠的,像慵懒的猫伸着懒腰。他听到了邻近的人家讲话的声音,收音机里广播员字正腔圆地讲述空袭警报演习的声音,还有隔壁厨房里沈妈妈“叮叮当当”开始炒菜的声音。
“没事就来一个空袭演习,他妈的——”隔着竹篱笆,沈伯伯粗犷高昂的声音特别浑厚有力。他喜欢下棋,每次下棋下到一半,突遇空袭演习,他就要停止下棋,因此特别恼怒,骂着骂着,还对着天空加了一句:“有种你就来个真的嘛!干吗穷演习!”
对于战争,大人们常常有很不同的评论,在空袭警报的紧张声音中,通常大人们也都不完全遵照规定噤声,他们或者躲避在桌子下面,或者挤在防空洞中,仍然评论着有关战争的种种。
“战争很可怕吗?”在阴暗的防空洞中,他依偎在母亲怀中,抬头仰看母亲在幽微的光线里微笑着的侧面。
母亲没有回答什么,好像战争是一段没有声音、没有画面的空白。
他记起学校里播放过空袭的影片,飞机轰隆隆飞来,逐渐低飞,飞到城市建筑物密集的地方,从机腹处放下一枚一枚的炸弹,接着是被炸裂的房子,四处飞散的爆破物,滚滚翻腾的硝烟,坐在废墟中哭号的幼儿……
他看过很多次有关战争的宣传短片,大多数是在学校,在固定的时间播放给全校的小学生看;也有时候是在庙口广场,用几根粗麻竹搭架子,架起一张白色幕布,用一台发出很大声音的放映机,播出战争画面——飞机低飞,投掷炸弹,房屋倒塌爆裂,人们奔逃哭叫……
那或许就是“战争”吧——是一部看了又看的陈旧影片,同样的情节一演再演,终于使他觉得“战争”好像是某些人编导的一出戏,可以到处巡回演出,可以使大家在平静无聊的生活里多一点戏剧性的惊恐。
母亲对战争总是沉默微笑以对,仿佛战争从来没有发生过。
“防空洞很安全吗?”在阴暗密闭的圆形穹隆的空间里,少年挤在母亲怀中,听着母亲很近的呼吸与心跳,仿佛又回到了胎儿的状态。母亲依旧没有回答,
战争始终没有发生,少年长大了,嘴角冒出青嫩的髭须,头角峥嵘,像一头初长成的小鹿,有敏捷的四肢,可以即时快速奔跑,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一旦奔跑起来,就听到脚后跟着一长串空袭警报的声音。
战争像是罩在灯泡上黑布的阴影,黑布拿掉了.那暗影却始终留在苍白的墙上摇晃
防空洞上长满了杂草、野花,覆土厚的防空洞上甚至栽植了扶桑、芙蓉,一年四季开着艳红或浅粉的美丽花朵,在阳光下迎风摇曳,使人逐渐忘记那个地方与战争的关系。
有些防空洞被拆除了,盖起了房舍。
有些防空洞被遗忘了,成为附近居民丢弃垃圾的地方,建筑物的废料、剩余的食物、猫或狗的死尸、破旧断脚的家具……都堆放在防空洞四周,防空洞成为肮脏、破败的记忆,好像大家努力在这里丢垃圾,是想要用垃圾掩盖掉对战争的恐惧。
因为连日豪雨积水,防空洞附近被淹成一片水泽,很快有青绿色的浮萍蔓延生长起来。甚至还从附近的池塘漂来布袋莲,一个一个圆鼓鼓的球茎浮在水中,上面开出紫蓝色有黄斑点的花。
他是为了观察布袋莲来的,走近防空洞附近,发现有小小的鸭雏在水中游泳,看到他走近,并不惊怕,反而抬起头侧着眼睛看他。
少年翻着书包,想起中午的便当里还有吃剩的饭,便拿出来,把米粒摊在手掌上,呼叫鸭雏来吃食。
鸭雏疑虑了一会儿,不多久,游了过来,望着少年手掌上的白饭粒,似乎感觉到是美好的食物,便一摇一摆走来,用小小的喙叼食饭粒。
他陶醉于鸭雏的叼食,芙蓉花的摇曳,积水中的布袋莲,以及水中倒映的云天的影子。
忽然一阵巨大的吐喝响起“天杀的,你们要把我怎么样?”
他一回头,一个蓬松着头发,一脸花白胡于的嫂削男人看着他,紧蹄握着拳头
少年望看那和同野兽被惊吓时的眼睛,觉得似曹相识,却又不记得在哪里见过
那男子咆哮着“你追到这里来了啊—一个防空洞的人都死光了,你还不肯放过我啊—你饶了
我吧!你饶了我吧!’’
男子号陶咆哮,跌坐在泥泞中,满身满脸都是泥水,一身都是垃级一样的臭味。
少年想起学校老师警告过他们,不要去皮弃的防空洞玩。‘那边有疯子—”老师说
“这是疯子吗?”
少年望着这个蒙着脸号响大哭的男子,他哭号的声音这么粗哑低沉,像是空袭警报的声音,忽长忽短,忽然瞬张,忽然放松。
“战争还没有给束吗?”
少年看着男子,心里一片凄伤的回忆,仿佛灯池上的黑布影子又摇晃了起来。
【小题1】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说整个城市为战争做了很多的准备,请概括做了哪些准备。(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理解画线句子的含义并分析它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s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如果将“少年”换成”我”,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试做比较。(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的结尾写了一个“疯子”,这样安徘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阅读经验,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