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往的全球观都是以某一种文化形态为本位框定全球关系,但人类命运共同体则试图超越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寻求人类文明整体上的安全和进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人类整体性困境也同时出现,其解决必须有赖于一个整体性的方案,更需要各民族国家求同存异。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于未来人类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时代新诠释。

从本质上看,它是超越了种族中心主义的全球观。其实,种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亘古有之,这种观念以自身文化的价值和理念为标准来评判其它文化的优劣,并试图将自身价值强加于对方。历史上它曾间接或直接导致了近代之后世界纷争和冲突。之后,种族中心主义不断被反省,和平共处和有序竞争成为了国际秩序的主流,维护人类共同价值已成为文明发展的诉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超越、对种族中心主义的超越,是应时顺势而生的全球观。

从特征上看,它是依托中国文化面向世界文明的哲学表达。形成人类命运的理论需要深厚的文化渊源和长久的历史经验做支撑。中国数千年文明虽经百折而犹向前,始终保持着统一、和平发展的主基调。维持这种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凝聚力,来自中国哲学中“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人类观、“和而不同”的中庸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在充分吸收、提炼中国文化价值精神的基础上,面向世界文明提出的。

从实践上看,它是具有自律性和非强制性的价值范导。基于中国文化精神的特征,这决定了它要依靠自律、反省、互相监督等软性方法来维系,而不是靠硬性手段贯彻执行。全球交往的历史证明,一旦用强制性手段推广“普遍性”的价值,就等于向一些强势文化提供了执行者和法官的角色,使得霸权主义有可乘之机。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量的伙伴关系,促进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交流……这些都要靠各民族国家的协商、交流和自律来完成。

当前,在全球化发展大势中,中国致力于公平互惠的全球贸易规则的达成,致力于地区合作的共赢。有赖于这种不懈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广泛凝聚共识,并已经开始对全球治理产生实质性影响。

(选自邹广文、刘文嘉《文化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希望各民族国家求同存异。
B.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只反对种族中心主义试图将自身价值强加于对方的霸权做法。
C.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维护人类共同价值的诉求,可实现人类整体的安全和进步。
D.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因为世界文明主动接受且认可中国传统哲学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开头由“以往的全球观”引出一种全新全球观——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重点阐述这一全球观是时代的要求。
B.材料中间部分紧承第一段内容,从三个方面分别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蕴,使读者进一步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
C.材料中间三段的内容实质上解决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为什么是中国提出”和“怎么做”的问题。
D.整个材料按照“总分”的基本逻辑关系进行论述,最后一段从现实角度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必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人类的全球性困境,弱肉强食的观念往往只能导致对抗、发动战争,这不符合“天下一家”的世界观。
B.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全世界被广泛地接受认可,种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也将彻底地退出历史舞台。
C.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使中国数千年文明始终保持统一和平发展的主基调,还可为今天全球的很多问题提供启示。
D.一旦强制推广“普遍性”的价值,就等于隐性地取消了彼此的平等地位,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反对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2 03:09: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共享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发展绝非偶然,伴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消费日益多元化和细分化,传统粗放型经济模式已经不能完成资源的高效配置。而共享经济能有效地调整供需需求,将闲置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更好地满足差异化的需求。同时,共享经济借助互联网形成了全新的社交信赖体系,并通过社群和分享的方式,颠覆了传统产业形态的发展。

在传统商业模式产业链中,包含采购、进货、仓储、研发、销售及渠道维护等多个环节,形成了高额的管理及流通费用,而共享经济模式的产生,在很大流程上减免和优化了这些流程,使消费者获得产品或者服务的实际支出成本比传统模式下更低。这种模式下消费者获得实际优惠,平台方利用产生的闲置资源,进行再次分配,从而获得收益,形成一种社会资源有效利用的双赢局面。

(摘编自《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模式或引发多领域变革》)

材料二:

(资料于《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注)共享经济的主要领域包括共享金融、交通出行、生活服务、房屋住宿、付费娱乐、知识技能、医疗服务等。共享经济的生命周期一般划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当下中国的共享经济,资金分享领域占共享经济市场总交易额的60%以上,生活服务领域占20.95%,交通出行领域占5.90%。
材料三:

现在共享经济能够成为一种热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几乎人人都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改进,使得移动支付成为可能,这为共享经济提供了发展的先决条件。另外,中国有近14亿人口,市场的潜力十分巨大,创业者只要找到一个好的切入口,便有可能创业成功。就目前而言,共享就是这个切入口。虽然共享公司在成立早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短时间内可能无法获得盈利,但是通过向用户收取押金的方式,这些企业逐渐积累了巨额资金,利用好这笔资金,企业便能获得巨大收益。这也是吸引众多创业公司投身于共享行业的另一大原因。

共享经济发展到现在,最大的阻碍就是政府目前还欠缺一个公共的大数据平台。政府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出的成绩十分显著,但是在建设智慧城市、打造物联网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政府能够在建设公共大数据平台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金,并对不规范的共享经济行为通过法律及政策加以规范,相信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共享经济未来的引领者。

(摘编自《中国引领共享经济的未来目前还欠缺公共大数据平台》)

材料四:

俄罗斯近几年已成为共享经济初创企业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许多俄罗斯人已经开始与陌生人共享公寓和汽车以寻求额外收入,但造成这种社会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卢布大幅贬值,让俄罗斯经济陷入至少6年来最严重的衰退,工资水平的下降以及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老百姓实在负担不起过去的消费水平,而共享经济的出现只是恰好成为当前较好地维持生活且又省钱的工具而已,老百姓自己对于共享经济的热情并不高涨。

(摘编自《共享经济大行其道盘点各国“共享”创意》)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共享经济模式减免和优化了传统商业模式产业链中多个管理和流通环节,达成消费者和平台方双赢的局面。
B.共享经济将出现各领域不断扩展并跨界融合、初创企业快速成长壮大、重点领域竞争加剧且显示出衰退迹象的基本趋势。
C.参照材料二中共享经济的主要领域和共享经济的生命周期两项,我们能够了解到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D.从企业的生命周期看,共享金融等企业进入成熟期,房屋住宿等企业处于高速成长期,知识技能等企业则处于形成期。
E.俄罗斯的共享经济近几年飞速发展,俄罗斯人对共享经济的前景持乐观态度,但远没有达到真正的热爱,而是把它当作改善生活的工具。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和俄罗斯众多创业公司投身共享行业的不同原因以及创业者的不同动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机关算尽

迪格尔

弗兰克在酒吧门口愣住了:一名50岁左右的男子正与他的女友艾尔柯坐在吧台上。男子穿着时髦,黑发卷曲,两鬓斑白。他们在兴奋地聊天。

“你好,弗兰克!”艾尔柯说,“让我来给你介绍一下博内,从萨沃伊来的老朋友,我在那儿的酒吧干过活……”

博内与弗兰克握了握手就马上告辞了。

“看样子像是个有钱人,”弗兰克对艾尔柯说,“他做什么生意?”

“宝石,”艾尔柯回答道,“他可是腰缠万贯呢。”她疑惑地注视着弗兰克,继续道,“我们的打算怎么样了?”

“不行呀,没有贷款。”弗兰克突然莞尔一笑,“宝石,那倒是好东西。要是能弄到莱因霍尔德的宝石就好了。”

“莱因霍尔德是谁?”

“我的一个叔叔,”弗兰克解释道,“他先前做珠宝生意,后来赚足了钱,有了一幢湖滨别墅,就洗手不干了,现在正优哉游哉地颐养天年呢。他比我大20岁,今年应该是55岁左右。”弗兰克叹息着,“他将宝石藏在保险柜里。自从他的妻子死后,他一直独身。我在想,总有一天那些宝石全都会归我的。我是他的继承人。”弗兰克欲言又止,眼睛看着艾尔柯,“这个博内也买那些来路不明的宝石吗?”

“我想是的,”艾尔柯回答,“你那位莱因霍尔德的全名是什么?”她顺便问道。

“莱因霍尔德·拉里……”

位于湖滨的一幢白色别墅的大门被打开了,艾尔柯看见一位留着大胡子、头发蓬松、脸色黝黑的宽肩膀男子。

艾尔柯身穿迷你裙,腋下夹着一只公文包,她嫣然一笑:“您好,莱因霍尔德·拉里先生。我们在编制一份此地湖滨环境状况的公文,所以倾听附近居民的看法是至关重要的。有什么建议或是不满的地方……”

拉里闪过一边:“您请进。”他站在看得见风景的窗子旁边的家庭酒吧前门问,“您想喝点什么?”

“您喝什么,我也喝什么。”艾尔柯回答。她的包打开着,就搁在她身旁的椭圆形的桌子上。

艾尔柯左手拿起一杯马提尼酒。拉里笑眯眯的,紧紧地靠近她。他只感觉腰部被针刺了一下,后来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艾尔柯架起二郎腿坐在桌旁。莱因霍尔德·拉里戴着手铐被反绑在橡木椅上,口里塞着东西。

“这是一种没有副作用的镇静剂,”艾尔柯说,“您只是小睡了半小时。我正好浏览了您的房子,也找到了保险柜的钥匙。我现在还需要的就是密码。我这就把堵口物拿走。您清楚得很,叫喊是没有用的。”

拉里抿了抿嘴唇,问她到底想怎么着。“真是蠢货,”艾尔柯回答,“我只有知道了密码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这幢房子我已经观察好久了,谁也不会来的——即使有人来,我也不会去开门。”

拉里考虑了一会儿,紧张地看了看眼前的这位红发女郎。“一定是有人向你通风报信了,”他说,“大概是那个弗兰克吧?”

“肯定是我认识的某个人,”他想。也就是说,只要他死不了,她就休想溜走。难道有人到此掠走价值百万的宝石,是想日后蹲班房的吗?

当他不再说话时,她重新拿东西堵住他的嘴。现在刚过下午4点。在弗兰克面前她从没有暗示过她的计划。

约8点半时,门铃响了。艾尔柯吓了一跳。这个时候谁会来呢?她站起身,脱下鞋,蹑手蹑脚地走到门口,朝门上的猫眼向外面望去……

在离湖滨别墅二十公里的一栋房子前,两名黑衣人正敲着门。

“弗兰克先生在吗?”

弗兰克开了门。正是他期待已久的人:两名刑警。事情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两个礼拜,他对此不觉得有什么好奇怪的。莱因霍尔德·拉里家里难得有客人来访,因此人们发现他的时候已经过了好长时间。

“是有关您叔叔的事儿,”警官说,“莱因霍尔德·拉里先生,他……死了。”

当然是他死了,弗兰克想。这些先生们无疑也知道他是何时死的,他们一定是来问弗兰克,这阵子他在哪儿。没有问题:他跟艾尔柯谈起过出差的事儿,14天前,后来他确实出过差,再后来他并没有在艾尔柯那儿露过面。尽管在这期间他曾神不知鬼不觉地去了一次湖滨别墅……

“您是他最亲的亲属,”警官迟疑一下,说,“拉里先生立下了遗嘱,将全部财产捐赠了。不过我们来这儿是想告诉您:您叔叔死得非常特别——他是渴死的。”

“他是……什么?”

“对了,他被绑在椅子上,后来邮递员向我们报了警。我们打开门,发现除了他之外还有一具女尸。她躲在门后,大门的猫眼上方有一个弹孔。那个女人显然是想看清门外是谁,而外面的人等到窥视孔由明亮变成暗黑时,马上开了枪。或许她正好将头凑到门后,替拉里先生他……”

“那个女人……她是谁?”弗兰克低声打断他。

“她是艾尔柯·梅纳丝。您认识她吗,弗兰克先生?”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有删改)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场景组合的形式构成故事情节,每个场景的结尾又留下悬念,直到文章最后才释疑,使整个事件真相大白,体现了作者匠心独具。
B.艾尔柯之所以能够轻易地接近莱因霍尔德·拉里,并成功用药物控制他,是因为莱因霍尔德·拉里看到艾尔柯惹人的打扮而放松警惕。
C.小说中弗兰克对女友艾尔柯说自己的叔叔55岁左右,做珠宝生意,实际上暗示了那名与艾尔柯聊天的50岁左右的男子与弗兰克的叔叔有关系。
D.莱因霍尔德·拉里说“一定是有人向你通风报信了”,“通风报信”的具体内容是拉里独居,并将宝石锁在保险柜里,只有拉里才知道密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水利泰斗”张光斗
2002年6月1日,年逾90高龄的张光斗荣膺第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奖金100万元人民币。与前三届不同的是,成就奖是在原来奖项基础上首次设立的。因此,他成为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工程科学家。“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何梁何利奖”、“水利功勋奖”、“哈兹(Haas)国际奖”、“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2003年6月1日零时,三峡工程的成功下闸蓄水,张光斗功不可没。宋健称赞他为“当代李冰”。对这些荣誉,老人看得很淡。他最关心的是还能为祖国做多少工作。“我感到很惭愧,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一点事情,感到受之于人民多,为人民工作得少。”
张光斗1912年5月出生于江苏常熟县鹿苑镇一个贫寒家庭。1924年张光斗小学毕业后,到上海南洋大学附中学习,后经交通大学预科升入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习结构工程。1934年秋天张光斗大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留美公费生。
到美国后,他先后在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张光斗在留学生中口碑甚好,导师也非常看好这个黄皮肤的勤奋学生,希望他能继续读博士,留在美国。张光斗加倍努力,获得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全额奖学金。“七七事变”给了张光斗极大的震动。他毅然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回国参加抗日,,他说:“国将不国,我心何安。”解放前夜,在华工作的美国水电工程师力邀张光斗“逃离沉船”,赴美工作。然而他回答:“我是中国人,是中国人民养育了我,我有责任建设祖国,为人民效力。”
解放后,在新中国规模空前的水利水电建设中,张光斗渊博的学识和高深的造诣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和发挥。
在1950年代初,张光斗就意识到国内水利理论教学的贫乏,他钻研、摸索了一套教学大纲,率先在我国开设了水工结构专业课,编写了国内第一本《水工结构》教材,建立了国内最早的水工结构实验室,开创了水工结构模型实验。
1960年代,他花费了大量精力,搜集国内外资料,结合实践经验,编写了《水工建筑物》一书,未及出版,“文化大革命”便开始了,辛苦写就的几百万字的书稿在混乱中散失。这是多大的打击啊!多年之后,年老的他每日伏案,重著此书,相继于1992、1994、1999年出版了《水工建筑物》上、下册和《专门水工建筑物》共三部学术巨著,让人敬佩不已。
即使在极端艰难的逆境之中,他仍一如既往地工作。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密云水库告急。为了抢险加固,北京市委急召在外地的张光斗火速回京。张光斗连夜赶到密云水库工地。当时“四人帮”还很猖獗,张光斗处于受审查、受批判的逆境中,他被告知:“这次加固工程的设计你要负责,但不准在图纸上签字。”在蒙受如此不公正待遇和极端扭曲的工作环境中,他不顾一切地投入到工程的加固工作之中。他每天奔波在大坝工地,爬上爬下检查施工质量,对设计图纸一张一张的仔细审查,提出意见后交给“负责人”签字。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为人民工作的,不是为哪一个人工作,让我签字也好,不让我签字也好,总之我要对人民负责。”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举世瞩目的跨世纪工程。张光斗对三峡工程情有独钟。1993年5月,张光斗被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聘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审查核心专家组的组长,主持了三峡工程初步设计的审查。在汇集10个专家组、126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他慎重研究,反复推敲,逐字逐句地核定最终审查意见,并身体力行,亲自研究和指导审定了一系列重大方案。
三峡工程开工时,他已是八十岁高龄,但他每年坚持必来工地,必到施工现场。考虑到他年事已高,大家总是劝他到高处和比较安全的地点给予指导,但这些劝阻总是无效,有时还甚至遭到他的责备。他的座右铭是“工人能去,我为什么不能去!”。
张光斗老人毕生为祖国水利事业操劳奋斗,功勋卓著。但让很多人不理解的是,2000年清华大学蓝旗营的院士楼建成时,他说什么也不肯搬进去,他说:“我的住房条件很好,新房还是让给年轻的院士吧。”他是那样的恳切,听后让人感动不已。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张光斗辛苦写就的几百万字的《水工建筑物》一书,在“文化大革命”中散失,但是多年之后,年老的他又重著此书,让人对他的记忆力敬佩不已。
B.密云水库告急时,虽然张光斗处于受审查、受批判的逆境中,但北京市委仍急召他火速回京,从中可以看出他当时在水利方面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
C.三峡工程开工后,大家劝张光斗到高处和比较安全的地点给予指导,但这些劝阻不仅无效而且有时还遭到他的责备,这说明张光斗在做人方面非常有责任心。
D.张光斗毕生为祖国水利事业操劳奋斗,按照常理,他完全有资格搬进清华大学蓝旗营的院士楼,但他说什么也不肯搬进去.这彰显了他的人格魅力。
【小题2】材料的首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小题3】张光斗被称为“水利泰斗”,让人敬仰,你认为张光斗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一株小草造福世界,中国之蒿举世瞩目。在屠呦呦手中,青蒿素这一抗疟药物,成功治愈了无数疟疾患者。但青蒿素的发现,并不意味人类对付疟疾可以一劳永逸。在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新闻发布会上,屠呦呦不无担忧地说,疟原虫一旦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就需要再花十年时间研究新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也指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

2019年4月25日,国际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屠呦呦团队的研究成果。短时间内,很难研制出药效、安全性、抗药风险及药品价格等方面优于青蒿素的下一代抗疟药。目前青蒿素抗药性仅表现为寄生虫清除延迟,而没有完全抗药的证据。所以屠呦呦团队提出了新的用药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

(摘编自王君平《与病毒赛跑,科研不能减速》,《人民日报》2019年6月20日)

材料二:迄今为止,青蒿素类药物在临床上大量的抗疟治疗中未见明显的严重不良反应,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常见的一般不良反应包括头疼、恶心、呕吐和腹泄等。如有报道称,当采用直肠给予青蒿琥酯栓剂的时候,有约6%的患者出现里急后重,但粒细胞减少等中等或严重的不良反应罕见。但是,对免疫炎性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长时间的服用药物,因此对药物长期使用的安全性需要更加的关注。

在现有的大部分研究中青蒿素类药物在治疗期间在患者肝肾功能、血液常规中均未观察到明显的影响。尽管既往有研究指出青蒿素类药物可能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表现为听力损伤、共济失调和震顫,但后来Ramos等总结了的大量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是:现在缺乏青蒿素类药物具有神经安全性风险的高质量的证据;这意味着青蒿素类药物具有神经毒性的结论尚不能确认。而血液毒性方面,部分报道显示青蒿素类药物可以导致患者网织红细胞减少,但这是可逆的过程:在一个开放的一期研究中发现在青蒿琥酯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身上看到尽管在较长时间治疗时患者网织红细胞的减少,在停药2周后网织红细胞数量又恢复了正常。此外,对于青蒿素类药物的妊娠毒性,通过总结大量研究发现仍然不能得出结论。

(摘编自蒋为薇、钱妍《青蒿素类药物的抗炎免疫作用机制及其安全性研究进展》,免疫学杂志,2019(07))

材料三:研究显示,疟疾可能早在50万年前就存在于早期人类当中。法国科学家在非洲的研究确切表明,至少2万年前,现代智人在撒哈拉以南的祖先就已经产生疟疾抗体。考虑到智人的历史也不过两三万年,可以说,从一开始,疟疾就与人类文明如影随形。

古希腊将疟疾称为“沼泽热”,因为多在沼泽水源密集之处发病;罗马帝国时期疟疾也曾多次流行,特别是公元前1世纪的疟疾大流行对罗马帝国国力造成沉重打击。2011年,西方考古学家从一处古罗马坟墓发掘出来的婴儿骸骨中,发现了曾遭疟疾感染的基因证据,这显示罗马帝国可能因疟疾猖獗而衰败。

同一时期的中国,在殷商时代也已出现对疟疾的记载,甲骨文中已有“疟”字的存在。在东汉时期成书的中国现存首部字典《说文解字》中,对“疟”是这样解释的:瘧,热寒休作。可见“疟”这个字是专门为疟疾所发明的。中国古代气候较为炎热,长江以南地区丛林和水网密集,疟疾多发,特别是岭南和云贵地区尤为严重。当时的医疗条件不足,疟疾长期无法得到有效遏制,致使对长江以南地区的开发也迟迟无法起步。直到东晋时期,由于南北朝的对立,军事和经济压力的存在,南方各王朝才不得不顶着疟疾的威胁,对长江以南进行大规模开发。饶是如此,岭南地区的开发也要迟到宋代了,而云贵地区直到明清才得到有效的开发,疟疾可谓“功不可没”。

(摘编自宋海博《疟疾,人类50万年的敌人》,环球时报,2019年6月27日)

【小题1】下列表述不属于青蒿素类药物使用高安全性表现的一项(   )
A.即便有不良反应,也多是头疼、恶心、呕吐和腹泄等一般性反应。
B.采用直肠给药,只有约6%的患者出现里急后重的轻度的不良反应。
C.采用直肠给药者有粒细胞减少等中等或严重的不良反应出现的可能。
D.青蒿素类药物导致患者网织红细胞减少即便可能出现却也可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青蒿素对付疟疾,不可能一劳永逸,因为疟原虫对青蒿素可能产生抗药性,而且已经有表现。
B.青蒿素安全性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在其是否有神经安全性风险方面尚无明确结论。
C.药物学方面所说的“可逆”,是指服用某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在患者停止用药后逐渐自动消失。
D.从某种意义上说,疟疾伴随整个人类文明,但是其对文明进程的影响有时是毁灭,有时是保护。
【小题3】屠呦呦是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她获奖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谈情与理
朱光潜
①迷信理智的人不特假定理智能支配生活,而且假定理智的生活是尽善尽美的。第一个假定,是与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相矛盾的。现在我们来研究第二个假定。
②理智的生活是很狭隘的。如果纯任理智,则艺术对于生活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音乐只是空气的震动,图画只是涂着颜色的纸,文学只是联串起来的字。如果纯任理智,则爱对于人生也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男女的结合只是为着生殖。理智的生活是很冷酷的,很刻薄寡恩的。理智指示我们应该做的事甚多,而我们实在做到的还不及百分之一。所做到的那百分之一大半全是由于有情感在后面驱遣。纯信理智的人天天都打计算,有许多不利于己的事他决不肯去做的。历史上许多侠烈的事迹都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
③人类如要完全信任理智,则不特人生趣味剥削无余,而道德亦必流为下品。纯任理智的世界中只能有法律而不能有道德。纯任理智的人纵然也说道德,可是他们的道德是问理的道德,而不是问心的道德。问理的道德迫于外力,问心的道德激于衷情。问理而不问心的道德,只能给人类以束缚而不能给人类以幸福。
④比方中国人所认为百善之首的“孝”,就可以当作问理的道德,也可以当作问心的道德。如果单讲理智,父母对于子女不能居功,而子女对于父母便不必言孝。但是我们要知道真孝并不是一种报酬,并不是借债还息。孝只是一种爱,而凡爱都是以心感心,以情动情,绝不像做生意买卖,计算你给我二五,我应该报酬你一十。世间有许多慈母,不惜牺牲一切,以养护她的婴儿;世间也有许多婴儿,无论到了怎样困穷忧戚的境遇,总可以把头埋在母亲的怀里,得那不能在别处得到的保护与安慰。这就是孝的起源,这也就是一切爱的起源。这种孝全是激于至诚的,是我所谓问心的道德。
⑤把孝看成一种义务,于是“孝”就由问心的道德降而为问理的道德了。许多人“孝顺”父母,并不是因为激于情感,只因为他想凡是儿子都须得孝顺父母,才成体统。礼至而情不至,孝的意义本已丧失。儒家想因存礼以存情,于是孝变成一种虚文。像胡先生所说,“无论怎样不孝的人,一穿上麻衣,带上高梁冠,拿着哭丧棒,人家就赞他做‘孝子’了”。
⑥孝不过是许多事例中之一种。其他一切道德也都可以有问心的和问理的分别。问理的道德虽亦不可少,而衡其价值,则在问心的道德之下。孔子讲道德注重仁字,孟子讲道德注重义字,仁比义更有价值,是孔门学者所公认的。宋儒注仁义两个字说:“仁者心之德,义者事之宜。”这是很精确的。
⑦一言以蔽之,仁胜于义,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够知,我们更要能够感。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而理胜于情的生活和文化都不是理想的。
(有删改)
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