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后面各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所有人都习惯了一个现状,那就是在信息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是透明的。
街道上密布的天眼监控摄像头记录着你所有的活动,在公安机关的监控大厅里,通过多个摄像头的联动,你的行走轨迹一览无余。出入机场、车站,甚至住店的信息都被完整记录着,传统意义上的隐私已经不再成立。买房、买车、子女入学,你登记的个人信息早已泄露。人们早已适应了隐私权被逐渐剥夺的信息化社会。
但是,人工智能的本质是服务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就是“以人为本”。隐私权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基本权利,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以剥夺人类的基本权利为代价。恰恰相反,人工智能应该更好地保护人类的基本权利,其中就应该包括隐私权,这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正确方向。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普通用户的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份认证信息,例如我们的用户名和登录密码,另一类是我们的内容信息,例如订餐、打车、购物等信息。身份认证信息必须由用户本人绝对掌控,不能让渡给任何商家,甚至也不能让渡给政府,这应该是人工智能的一条铁律。
因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你的身份认证信息一旦泄露和被坏人利用,就可能遭受经济上的巨大损失,甚至可能危及到你的生命安全。如此重大的事项,绝不能相信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不仅不能相信他们的诚信,也不能相信他们的能力。近年来出现很多知名网站泄露用户身份认证信息的案件,这些企业是有诚信的,但防护能力不够,被黑客抄了家。
我们订餐、打车、购物的内容信息呢?与身份认证信息不同,这部分信息就不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了,为了享受人工智能的服务,有时必须得让渡出去。人工智能有智能感知、智能推理、智能学习、智能行动四个环节,而这些环节都是受数据驱动的,你不给它提供数据,它如何理解你的需求?又如何通过学习和推理为你提供精准的服务?
内容信息虽然必须得让渡,但也要坚持“数据统计结果归商家,个人信息所有权归自己”的原则。例如,使用滴滴打车APP时,我们个人用车的车型、时段、路线等信息会上传到滴滴公司的服务器,海量的信息形成了大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这个统计结果归滴滴公司所有。
我们每个人都为这个统计结果贡献了九牛之一毛的数据,例如和平小区每月平均叫车量为500人次,住在和平小区的您为这个数据做了贡献,但您在和平小区叫车这个信息的所有权是您的,未经您的授权,滴滴公司不能使用。
有一次我老婆用我的笔记本电脑搜衣服,隔天我去办公室,一打开电脑,浏览器就给我推送了大量女式内衣,还特别标明这是你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未经用户授权,商家不应该搜集用户的喜好习惯,即使收集了,那也只能用作统计分析的原始素材,而不应借此对用户进行精准营销,这违反了“个人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利用”的原则,是人工智能的滥用。
(摘编自新浪网《人工智能与隐私保护》)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社会中,我们都习惯了做透明人,街道上密布的天眼监控摄像头,使我们的行走轨迹一览无余,个人隐私全都不复存在。
B.人工智能必须坚守“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不能为发展而剥夺人类的基本权利即隐私权,应正确把握好发展方向。
C.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保护好自己的信息,不能相信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否则会遭受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D.人工智能通过你提供的数据,依靠智能感知、智能推理、智能学习、智能行动等环节,来实现为你精准服务的目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列举今天人们的私人信息或被动或主动地泄露的现象,进而提出人工智能如何正确发展的问题。
B.文章把普通用户的信息分为“身份认证信息”和“内容信息”,逐层阐述人工智能如何做好保护隐私工作的问题。
C.文章重点阐述了普通用户内容信息的保护问题,让读者明白“内容信息”的保护其实比身份认证信息的保护更重要。
D.文章末尾举作者的爱人用他的电脑搜衣服的例子,指出商家通过侵犯人们“内容信息”的所有权来精准营销的现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户的“身份认证信息”不能让渡给任何商家,但“内容信息”则必须让渡给商家,否则不能享受到人工智能的服务。
B.近年来不少坚守诚信的知名网站,因为防护能力不够强大,抵挡不了黑客的攻击,让用户的身份认证信息泄露了出去。
C.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商家须把握好人工智能的使用尺度,既要用人工智能让用户享受到便利的服务,又不能滥用人工智能。
D.今天,隐私保护不仅关系到隐私拥有者,也关系到隐私使用者。要做好隐私保护工作,需要普通用户、商家和政府等共同努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20 05:22: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中国文论研究在“回头看”过程中温故知新,不断更新文艺研究眼光,新眼光又使得中国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新事实被看见。其中最显著的是文学边界的扩大、文学功能的再发现。譬如,一些学者通过多年个案与专题研究,发现中国文学的“文体”极为丰富多样,“文体”正是中国古典文学区别于西方文学的重大民族特色。古往今来,中国文艺家以丰富的文体实践不断丰富经验与美感的表达,中国文学的“天光云影”原来大都可以从文体角度悟得其中三昧。这就大大改写了五四时期西方文学观念主导的以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分法所限定的文学认知图式,从而大大扩展了文学边界,使得完全不同于五四书写的中国文学史成为可能。

另外,不同于西方文学对虚构性的强调,在中国文学中,非虚构文学占据尤为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无论是诗人生平与作品关系研究,还是诗与历史事件、诗与日常经验研究的大量新事实,都已充分证明这一点。长期以来,正是在这一诗歌文学传统基础上,建立了特有的中国文学理论与观念。“诗言志”“兴观群怨”“赋比兴”“修辞立其诚”“诗史”“经典”等,都是非虚构的文学理论与观念。在以诗文为主流的中国古代文学中,文学写作乃是写亲身闻见、亲身经历的现实世界情景及由此而来的真情实感,不同于现代以来以“积极虚构”为主流的文学观念。非虚构与虚构同时存在,延伸文学边界,扩展文学功能,使得文学不仅是少数人秀异的语文游戏与奇妙幻想,而且跟普通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谓一草一木总关情。

中国文论是否具有强大解释力和生命力,还要看它能否有效阐释当今文艺实践。看历史要看大势,从大的方面来说,当今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中国文论的文化自觉和整个国家的文化战略是相通的,“国身通一”的士人理念、“家国兴衰”的志士情怀,正是千年中国文论主流,即严羽所谓盛唐诗为“第一义”以及王国维所谓“屈子文学之精神”。说到底,“文以载道”的“道”既是客观历史大趋势,也是这个大趋势内化为士人身心的担当(即王夫之所谓“践身心之则”)。中国文论也有“功夫在诗外”的一整套论述,即一个相反相成的悖论:有时候,只有从文学外部、文学周边来看文学,才是真正的“文学性”。从文艺创作主体来说是自觉的文化意识,从大众来说则是百姓日用而不觉,中国文史智慧、人文关怀与道德传统仍然在今天文学活动中起作用。正如起点中文网创始人吴文辉所说,当代最有活力、最有影响力的网络小说,无论怎样新变,还是跳不出中华传统伦理和传统价值观。因而,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文论核心价值仍然与当代审美经验和文化实践发生直接关联,并对当代文学创作发挥重要影响。

(摘编自胡晓明《强化中国文论阐释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学者通过多年个案与专题研究发现,“文体”多样是中国古典文学唯一特色。
B.诗与历史事件、诗与日常经验研究的大量新事实,充分证明中国文学强调虚构性。
C.现代以来以“积极虚构”为主流的文学观念区别于中国古代文学中非虚构性观念。
D.中国文论也有其悖论,即只有从文学外部、文学周边来看文学,才是真正的“文学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新文艺研究眼光使中国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新事实被看见的中心论点。
B.文章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文学边界的扩大、文学功能的再发现的具体体现。
C.文章第二段,先阐明现点,再比较古今,最后点明虚构和非虚构存在的文学功用。
D.文章引用吴文辉的话说明了中国文史智慧等“仍然在今天文学活动中起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的“文体”扩展了文学边界使得不同于五四书写的中国文学史成为可能。
B.非虚构与虚构同时存在,而且跟普通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说文学不再是游戏。
C.“文以载道”的“道”具有两层含义,即客观历史大趋势及其内化为士人身心的担当。
D.作者认为中国文论核心价值仍关联当代审美经验和文化实践,又影响当代文学创作。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野草的呼吸

迟子建

①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

②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③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销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④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⑤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

⑥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⑦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

⑧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⑨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⑩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有删改)

【小题1】本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加以分析。
【小题2】请赏析第④加点词“飞”字的表达效果。
【小题3】本文以物喻人,托物抒怀,请对此加以说明。
【小题4】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可删去,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说了,这就够了 陈四益
满子先生姓孙,这是我一次问到“何满子”这名字由来时他告诉我的。我原以为“何满子”是出自“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这句有名的唐诗,想当然觉得这名字的来由一定有什么故事。不料他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意思,随便拿来用用的”。于是讲起他本名孙承勋,浙江富阳人,若要查究家谱,可以上溯吴大帝——也就是孙权。我知道他是在调侃,因为家谱之类的不可靠,这是常识。何先生家虽不是世代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可也是颇为体面的人家。但他是“五四”那年出生的人,受新思想的熏陶,追求的是新的人格、新的人生,所以对吴大帝之类的家世“基因”,向来一笑置之。至于不用孙承勋这名字,既不是怕辱没了门楣,也不是要划清阶级界线,只是在旧时代为了逃避官方的缉捕罢了。
我同满子先生的交往,是八十年代以后分处京沪两地时的事。
那时我在《瞭望周刊》做编辑。《瞭望》有个文化副刊,后来改名为“珍珠滩”,栏名为九寨沟一处景点,是穆青取的,寓意自然希望这副刊的内容虽非波涛汹涌,却也莹澈明亮,不染尘垢,赏心悦目。这个副刊从办到停十几年,都是我在经手。满子先生便是一位热心的作者。他是学问家,又是杂文家,给“珍珠滩”的文章虽然都是杂文,但又都蕴含着学问。
满子先生文如其人。他这一辈子因坦诚率真吃亏、吃苦,但这性格却“年既老而不衰”。从1988年到1990年,大约两年多的时间,他在“珍珠滩”上以“坛边独白”为题,写了几十篇文章,对当代文坛和一些文艺现象发表了尖锐的意见。这些意见得到了一些读者的赞赏,也遭到了一些读者的反对。这原在意料之中。人人都不敢置喙或人人都不屑置喙的文章,写来还有什么趣味。你可以不尽同意或全不同意他的意见,但你不能不欣赏他的坦诚与率真。
满子先生是做学问的。他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多有创见,但他的文字没有学究气。这同他长期撰写报刊评论固然有关,但恐怕更得益于杂文的写作。学术文章自然要讲究学术规范,但学术规范并非一定要把学术文章写得佶屈聱牙、死气沉沉。读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觉得淋漓酣畅,且不失洞照历史的卓见。满子先生是服膺鲁迅的。文风也相趋近,所以他的学术文章有杂文的锋芒,而杂文又有学术文章的沉稳。能身兼二者优长的人,在杂文界和学术界都是不多的。
前些年到上海,满子先生八十余岁,但精神旺健。时值秋令,赵兰英女士请我们吃大闸蟹。席间,他说会吃蟹的,吃完蟹肉还能把蟹壳摆成一只蟹状。我问他是否有此本事,他说可以试试。果然,那些空壳仍旧摆成了一只完整螃蟹。我惊叹于这种本事,他却端详着那些蟹壳,不满地说:他们蒸蟹时没有捆紧,不然还可以摆得更加紧凑。追求完美,似乎浸透着他的生活。
满子先生仙逝,我全无所知,也不曾看到他的讣告。像满子先生这样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作家,去世后竟然不见讣告,不见消息,令人讶异。想想,也不足怪。他好为杂文,直言无忌,不会讨人喜欢。中国历来最发达的是经学,以注释与阐发圣人之言为能事,从不喜欢自由的思想,而满子先生毕生向往并追求的恰恰是思想的自由表达。若是他也会迎合潮流,或许身前身后都会煊赫得多。但学问之道,文章之事,本来就是冷清的。我知道,满子先生更喜欢这种寂寞,毕竟他不曾枉费精力去说那些不想说的废话,而想说的话在生前大都痛快淋漓地说了。说了,这就够了。这是他对时代的交代,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交代。
他曾抄录1966年所吟旧作一首赠我。诗曰:“抛书对酒当除夜,憔悴斯人独送穷。不免输身迎冷暖,何如放眼看鸡虫。文章得售贤阳五,孺子成名憾嗣宗。坚白纷纷哪有定,由他智叟笑愚公。”那意思是,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别人如何看,由他去吧。
(节选自“光明网”2009年11月1日)
【相关链接】
①何满子的笔管里流着汨罗江水,他坚执着屈原式的“发愤以抒情”或如他自己说的“排愤懑”,但他一般不止于情绪性的挥发,可怨可怒,而不忘“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文章学传统。
何满子先生的学术专著和杂文随笔,文体多样,异彩纷呈,而贯穿其间的是一派浩然之气,憎爱分明,心口如一。他的杂文以文化批评居多,其社会批评或融入文化批评之中,或有确实按捺不住的激情,也多用鲁迅笔法,痛快淋漓后面有隐喻曲笔。
(邵燕祥《何满子:特立独行的人与文》)
②他钟爱杂文,一生敬仰鲁迅的风骨文章。他学识渊博,观察生活细致入微,针砭世弊入木三分。一文既发,振聋发聩;破解民风,痛快淋漓。
(张兴渠《追忆吾师何满子》)
【小题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孙承勋先生以“何满子”为名,并无特别寓意,不用原名是为了逃避当时官方的追捕。
B.何满子为《瞭望》周刊“珍珠滩”写的杂文,蕴含着学问,受到了读者们的普遍欢迎。
C.何满子的文风受到了鲁迅的影响,他的文章因为不讲究学术规范,所以写得淋漓酣畅。
D.何满子是当代杰出的学问家和杂文家,他在学术文章和杂文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E. 何满子去世后没有讣告,作者认为这与他喜欢寂寞,文章直言无忌、不迎合潮流有关。
【小题2】本文除了写何满子的杂文创作和学术研究,还写了他生活中的哪些小事?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小题3】本文标题“说了,这就够了”有何含意和作用?
【小题4】作者认为何满子“文如其人”,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沪上名士何满子酷评当今文坛》《说了,这就够了》及“相关链接”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题目。
事故之后
韩少功
有个村庄的两个后生惨遭大祸。一个电工,一个帮手,架设外线的时候,不知为什么突然啊呀一声,双双翻倒在水田里,水淋淋的身体抽搐不已。
有人怀疑他们违章操作。有人怀疑另有第三者肇事,比方说在配电间贸然合闸。到最后,几乎所有人却一口咬定了供电公司:施工前缺少培训,施工时没有监督,材料质量也可疑……总之他们应对死人负责。当时公司总经理把汽车停在村口,不打算进村了。村民们将汽车团团围住,七手八脚要连车带人抬进村去,抬到惨兮兮的灵堂前去。他们一开始并没想到什么钱,但既然时逢丧礼,狗屁总经理对死者看都不看一眼,鞭炮没有放一挂,祭幛没有送一条,撒腿就想走,实在太没人味儿,是可忍孰不可忍!
掀了它!掀了它!开个铁乌龟来吓哪个?有人冲着汽车大吼。如果不是村干部及时赶来,人们的扁担和锄头还要砸在车上。
总经理只是不想沾包,但不合人情的躲闪犯了众怒。也许正是这一点使舆论全面恶化,使他陷入了是非难辨的泥潭。人们异口同声要求供电公司对事故负责,相干和不相干的恶语都一齐砸过来。加上死者的亲属在场号啕大哭,人见人怜,人见人悲,妇人们泣声纷起,急得总经理满头大汗,钻地无缝,插翅难飞,捐出了两百元还不够,向所有人赔笑脸还不够,最后只得答应承担责任,一咬牙,给两家各赔十二万。
到了这一步,乡长才“及时”地出现,连声说自己来迟了,来迟了,劝退了几个吵闹的后生,然后接总经理去吃饭,算是压惊和联谊。
我知道这件事的时候,灵堂里的调解已经完成。但这算什么调解?我私下里已隐隐约约知道肇事的第三者是谁。这就是说,肇事者并没有承担责任,供电公司却在相当程度上代人受过。在全面推行法制建设的今天,这一结果大可奇怪。
贺乡长对我说:“是不是有人肇事,这不难查。但查出来又如何呢?他赔得出二十多万吗?
赔不出。查来查去的结果,不但要毁掉两家人,还要毁掉第三家,你说是不是?”
他的意思是,肇事者家里也太穷了,经不起罚。而受害者的家里呢,如果没有补偿,就只能讨饭。
“但事实总归是事实……”我支吾。
“事实是:现在三个家庭都有了活路,有什么不好?”
“那供电公司是不是有点儿……”
“你是说冤枉?是有点儿,但他们放点儿血,也是九牛一毛,不过是酒楼里少埋几张单,麻将桌上少点几个炮。你还不知道他们?”
我无话可说。我以前只知法度的重要,但眼下不得不承认,法外有法,非法法也。山民们心目中自有一套更为重要的潜规则。这种规则在后果与动机之间更关注动机,比如考虑到肇事者并无恶意,因此须从轻发落;在死者与生者之间更关切生者,比如考虑到两家遗孤都要活人,那么补偿就比查案更重要。他们还怀恨供电公司赚得太多,太容易,太霸气,这次切不可放过。这一切算计如果不是颠倒黑白,至少也是颠倒主次,活脱脱造出了一个假案。但山民们认为此事办得天理昭昭无可置疑。他们不约而同不假思索地胡言乱语,乡村干部也不约而同不假思索地两面三刀,反正是要逼供电公司掏银子——何况供电公司也不是完全没有责任。
我不大能接受这种胡来和恶搞,但三个贫困家庭(受害两家加肇事者一家)由此免了灭顶之灾,在没有工伤保险的情况下能继续活命,又不能不说是各种结果中最让人心安的结果。我又能说什么?
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村民们对结局一派欢喜。
有人说:“他们死得好啊!你想想看,一没有吃药,二没有打针,三没有动刀子,什么苦都没有吃,就像一觉睡过去了。这种死法哪里去找?”
另一个说:“哪里死了呢?明明还活着呵。老人还由他们养,堂客还由他们养,连娃崽的学费也还是由他们出,只是家里少了一个影子。没关系的,同外出打工差不多。”
还有一个更是无限憧憬:“我下次一定要给供电公司打工去!吊颈也要挑棵大树不是?跳河也要选条大河不是?”
东一句,西一句,事情就真的这样过去了。
(选自2015年第9期《微型小说月报》)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即点明事故,对肇事原因和死者情况不作赘述,而是集中笔力写供电公司和乡村干部如何处理,这样既呼应了标题,也有利于刻画人物、突出主题。
B.“但事实总归是事实……”句中的两个“事实”均指事故处理的实际结果,即供电公司承担事故责任。
C.村民们心中自有的那套“更为重要的潜规则”是只关注动机不考虑后果,只关切生者不顾及死者,甚至无端仇视供电公司。
D.乡村干部与村民们心贴心,在处理触电事故中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逼供电公司赔钱,使受害两家与肇事者一家免除灭顶之灾。
【小题2】“我”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贺乡长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来的木桶

高军

1939年冬天,沂蒙山区比往年冷得多。这样的气候对患有肋膜炎的徐向前来说是很不舒服的。部队很快就要从东高庄村移防了,一有空闲徐向前总是到老百姓家里多转一转。

这天他和警卫员随意走进了麻其老人家中,老人正坐在被窝里取暖。麻其想从床上起来,徐向前赶紧上前一步,按住了他:“大爷,够冷的哈。”徐向前觉得那破被子薄薄的,仅有很少的一点暖意,“你就坐在被窝里,咱们拉拉呱。”说着,他把自己披的大衣脱下来,盖在了麻其的薄被子上面。警卫员想阻止,徐向前摆手阻止他说下去:“咳,咳,你出去吧,我和大爷说说话。”

麻其心中一热,眼睛有些湿润起来。徐向前倾着身子,拉着他那粗糙的手与他家长里短地说着话。麻其看徐向前嘴唇有些发青,想把大衣让他披上。徐向前用力制止了:“大爷,这是送给你的。”

告辞的时候,麻其还是起来了,徐向前赶紧给他披上大衣,拉了拉领子:“这样会暖和一点,别送了,有空我再来看你……”

拐过院子墙角的时候,警卫员突然对徐向前小声说:“首长,大爷家的木桶盛的水不易上冻,咱们饮马用的铁桶,太容易冻实心了,要是……”徐向前摆摆手制止了他,大步向前走去。

这些天天气太冷了,饮马水很快就被冻住了,冻实的冰块倒都倒不出来,非常麻烦,警卫员打的小九九是想要麻其家的木桶,但看到徐向前很坚决地摆了手,知道没有戏了也就打消了这一念头。

可是说来也奇怪,第二天警卫员在大门楼下发现了一只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木桶,他高兴地拿着去井上打满水,提回来就放到了马头前面。他站在一边,高兴地观察着,马悠闲地喝几口水,偶尔抬起头来看他一眼,温驯的眼睛中好像充满感激之情。

“怎么回事儿?”警卫员转眼一看,是徐向前来了,正用严厉的眼光逼视着自己,食指直直地指着木桶。“我、我……”警卫员正想解释,被徐向前毫不客气地打断了,“我什么我,赶紧给麻大爷送回去。”警卫员想,肯定是自己昨天说的话让大爷听见了,大爷知道咱们的军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所以偷偷把木桶给送过来了。于是赶紧倒掉水,提起来就小跑着去了。

徐向前在军用地图前思考着,时而也会用手在上面指点比画一下。不一会儿,警卫员提着空空的木桶慢吞吞地回来了。

徐向前转回身来:“怎么回事儿?”

警卫员汇报说:“麻其大爷家的木桶还好好地在家里呢,他根本不承认这是他家的木桶。”徐向前自言自语道:“难道是长着翅膀自己飞来的?”警卫员赶紧接上说:“我什么异常情况也没有发现,什么动静也没听到,早晨起来大门楼下就发现了这只木桶,说不定就是自己飞来的呢。”徐向前瞪了他一眼,他赶紧住了嘴。徐向前又问道:“老人家怎么说的?”警卫员小声说道:“大爷说,找不到主儿就先用着呗。”徐向前嘱咐道:“先注意观察情况吧,看到底是谁给咱送来的,然后再做处理。”警卫员出去了,徐向前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摇摇头又回到了地图前面。

又过了一天,一切都已收拾整齐,部队就要出发。徐向前让警卫员提起两个铁筲桶,招呼说:“走吧。”警卫员有些疑惑,但还是听话地紧跟上了脚步。

他们再次来到了麻其家的小院子,麻其看着警卫员提的铁筲桶,问道:“这个……”徐向前用一只手揽着麻其的肩:“天气太冷了,咱们屋子里说话吧。

坐下后,徐向前说道:“麻大爷,部队马上就要出发了,我们过来向你告个别,再来看看您老人家哈。”麻其说:“别见外啊,你送我的棉大衣可暖和了。”徐向前说:“前天早上,我那里突然飞去了一只木桶,我用来饮马可好用了,特別是这大冷天。可是,你说说它会长翅膀吗?怎么就会飞了去呢?”麻其呵呵一笑:“山里奇事多,长翅膀也是有可能的。”徐向前用舒缓的语调深情地说道:“玩笑话咱就不多说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啊,这说明我们的军队是得到了拥护和支持的,我们深深感谢父老乡亲们的大力支持啊。大爷啊,我有了那飞来的木桶,这两个铁筲桶也就用不着了,想着送给你哈。”麻其摇头:“这不行这不行。”徐向前笑了笑:“这也能给我们行军减轻一些负担啊。”麻其嗫嚅着:“你看看你看看,这刚送了我大棉袄,怎么能再要这个啊?”徐向前说:“不是说军民一家吗?咱们就别分你我了好不?”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首长,大爷家的木桶盛的水不易上冻,咱们饮马用的铁桶……”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实则是全文叙事的转折点。
B.文章开头交代沂蒙的天气状况,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为下文徐向前将身上大衣赠送给麻其作铺垫。
C.“你说说它会长翅膀吗?怎么就会飞了去呢?”文中连用两个问句,刻画出了徐向前对木桶来历感到困惑的心理。
D.伏笔是小说常用的手法,如文中“徐向前让警卫员提起两个铁筲桶”就为下文将铁筲桶送给麻其埋下了伏笔。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题3】简要分析“木桶”这一事物在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