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危 桥

罗 翔

看来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有时也会发生。春节前,不该下雪的南方就下了一场大雪,而且一下就是一个来月,地上的冰凌像抹了油的玻璃——透明而又滑溜,不仅机动车在上面行驶会打滑翻车,人在上面走也会经常摔倒。

管交通的副镇长马明坐在床上,左手摸着缠满绷带右膀子。他朝窗户外面望,外面有了些光亮,不知道是雪的反光,还是天色已经放亮。这时,他的手机急吼吼地汪,是护桥员老周打的。“马镇长,桥栏杆被车撞了,你快来!”他吊着膀子出门,心里苦苦的。

老周见马明来了,指着桥栏杆说:“你看,桥两边的栏杆都垮了。左边的撞了两米多,右边的撞了足有四米,栏杆挑着,被一根细细的钢筋拽着,随时都会砸进河里。要是这时有车从桥上过,一打滑就会掉进河里去的,这多么危险啊!”

副镇长马明绷着脸吩咐:“老周,你去弄几根楠竹来绑在栏杆上,把那挂在树上过了期的广告红布扯下,在上面涂上危险两个字,缠在楠竹上,禁止人和车辆通行。”老周屁颠颠地跑去买楠竹。马明就像一个警卫员在桥上走来走去,生怕过路的车和人挨近那断了栏杆的桥面而滑到河里去。

马明点燃一支烟猛吸一口,看着兴隆河上这座年过半百的“兴隆桥”,它不再兴隆和兴旺了,它和年过古稀的护桥员老周一样已经苍老得不成样子了。桥面千疮百孔,桥身多处破裂,栏杆摇摇欲坠。

桥两头的桥墩上,早已竖起了危桥的标志牌,车辆禁止通行。可是通往镇里就这么一座桥,不让车子走也不行。老周经常向那些司机磕头作揖说好话。为此,他这个管交通的副镇长不得不经常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抱怨,我哪里是副镇长,分明是一个桥长。为这桥,建桥报告他马明不知道打了多少次,可就是没有结果。他先是找到市里,市里说这事该交通局管,交通局说这桥建在乡镇公路上,乡镇公路应以乡镇集资为主,可现在谁敢向老百姓伸手啊。马明就只得再一次去找交通局。交通局说,你不能光找我们呀,桥是建在河上,你也应该去找河道管理局。马明听这么一说,就两边找,而两边都不表态,相互踢皮球,踢得马明火冒三丈鼻青脸肿还望着别人软笑。

马明没办法就去跟党委书记汇报。书记听了,脸色有些不好看,就对马明发话,你一个副镇长,就这点事都办不好,叫我怎么说你好呢。反正这件事就交给你了,你就是钻天拱地,求神拜佛也要弄钱来把这桥修好。

老周拖着楠竹来了,他俩把楠竹绑在栏杆上,又把写有“危险”的红布绑在楠竹上。

马明要去市里找市长。他对老周说,市长不表态,他就赖着不走。

马明到了市里,可是市长却下乡镇去调查灾情去了。

天色已经打夜影子了,还没见市长回来。正在马明着急的时候,市长的车进了院子,马明赶紧从保卫室蹿出来,市长一下车,就被马明拦住了。“市长,我等您等得天都要黑了。”

市长伸出手来与马明握手,“小马怎么还挂了彩?”

“下雪,不小心摔的。”

“为桥的事来的吧?”

“市长……我,我今天……!”

“赖着不走了,是吧?”

马明拿出照相机,要给市长看那危桥的照片!

市长笑着说,“不看了,不看了!”市长用指头指着自己的眼睛,“我都看了,我到你们镇里去,护桥员老周拦住了我的车。其实,桥那么危险,他就是不栏,我也过不去,我也不敢过去。老周还朝我下了跪……!”

“市长,您撸了我这个副镇长吧!那危桥出了事,我迟早也是要被撸的!”

市长觑了马明一眼,“我可没说要撸你。谁能让它出事呢?你看是谁来了!”马明抬起头,看见交通局长和河道管理局局长,都开车尾随而来了。市长说:“我们刚才都去现场看了,今天我们就和你专题研究这件事。”

新桥开工的那天,马明单独宴请老周喝酒。两人喝得酩酊大醉,从餐馆里歪歪倒倒地出来,副镇长马明突然泪光盈盈,他捋起右膀子,“都说我负伤是喝醉了酒在雪地里摔的,他们真是在放屁!我马明从没喝酒误事。老周,我告诉你,那栏杆是我在那天雪夜里捶断的,这伤疤就是捶那栏杆时,被一根钢筋弹伤的。”

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雪路滑,看似无关紧要,其实为后文写马明独自捶坏危桥及政府最终决定新修兴隆桥做了铺垫。
B.马明为了能建造新桥,不惜使用苦肉计,所以当他听到桥坏了,虽然“绷着脸”,但内心却是兴奋和得意的。
C.小说主要是写天寒桥坏那一天发生的事,但借回叙及桥建成后的点明真相,拉长了时空,突显马明为修桥做的努力。
D.小说语言简朴,一些叙述用语,尤其是基层官员的语言,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小说结尾文字简洁,但读后令人倍感心酸。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7 12:02: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汪曾祺:被忽略的大师
王 干
  上个月,《汪曾祺全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汪曾祺去世19年了,他的名字却反复地被提起,这让我感慨。但翻开当代文学史,汪曾祺的地位有些尴尬,他在潮流之外,在专章论述之外,常常处于“还有”之列。总之,这样一个大师被忽略了。
汪曾祺为什么会被忽略?
纵观这些年被热捧的作家常常是踩到“点”上,引发人们的关注。形成中国文学的“点”,大约由两个纵横价值标杆构成:纵坐标是沿袭已久的革命文学传统价值,横坐标则是外来的文学标准。而汪曾祺的作品,恰恰在这两个价值标杆之外。革命文学传统语境中的文学史评判规则,是以革命的价值多寡来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如此,汪曾祺难以占据文学史的重要位置,很容易被划入到休闲淡泊的范畴。
  长期以来,汉学家的评价系统是通过翻译来了解中国的文学作品。汪曾祺正好是最难以翻译的中国作家之一,翻译造成的语言流失,无异于釜底抽薪。
  新时期以来的西方现代主义热潮,为何又将汪曾祺置于边缘?这要从汪曾祺的美学趣味说起。汪曾祺无疑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巨大影响,他心仪的作家正好是国内现代主义热潮中不受追捧的西班牙作家阿索林。在翻译到中国的外国作家里,阿索林还算不上响亮的名字,他在中国的影响,远远不能和那些现代主义的“明星”相比。
  而今,当中国文学回归理性,民族文化的自信重新确立的时候,汪曾祺开始释放出迷人而不灼热的光芒来。
  汪曾祺的价值首先在于连接了曾经断裂多时的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作家,在文脉上是刻意要和“五四”文学划清界限的,因而,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隔着一道鸿沟,汪曾祺是填平这道鸿沟的人。汪曾祺早年的《鸡鸭名家》和晚年的《岁寒三友》放在一起,是同一个汪曾祺,而不像《女神》和《东风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郭沫若。
现在人们发现汪曾祺在受到他尊重的沈从文先生的影响外,还受到了“五四”时期作家废名的影响。废名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境遇不如沈从文,但废名在小说艺术上的追求,对汉语言潜能的探索,却是不应该被忽略的。而正因为汪曾祺优雅而持久的存在,才使得废名的名没有废,才使得废名的作品被人们重新拾起,才使得文学史有了对他重新评估、认识的可能。汪曾祺用他的作品重新照亮了沈从文,照亮了废名,也照亮了文学史上常常被遮蔽的角落。
  如果就作品的丰富性和成熟度而言,汪曾祺已将沈从文的审美精神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发展到一个新高峰。汪曾祺成功地继承了老师淡化意识形态的叙事风格和诗化、风俗化、散文化的抒情精神,但他将沈从文的视角从乡村扩展到市井,是了不起的创举。
  汪曾祺那双明亮、童心的眼睛,让他在生活中发现了一般人忽略或不以为然的诗意。像《大淖记事》《受戒》这类乡村生活的题材自然会诗意盎然。而在 《岁寒三友》《徙》等市井题材的小说中,他让诗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市井在汪曾祺的笔下获得了诗意,获得了在文学生活中的同等地位。
  汪曾祺的价值还在于他用作品激活了传统文学在今天的生命力,唤起人们对汉语言文字美感的认同。早在现代主义文学风起云涌时,他就反复强调“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时过30多年,当我们在寻找呼唤“中国叙事”时,蓦然回首,发现汪曾祺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经典的文本。汪曾祺还打通了文学创作与民间文学的内在联系,将知识分子精神、文人传统、民间情怀有机地融为一体。
(选自2016年6月《辽宁日报》,有删改)
【小题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汪曾祺在文学史上被忽略的原因。
【小题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3】作者为什么称汪曾祺为“大师”?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牟宗三的桑梓情结
杨潜
牟宗三是1949年夏秋之间离开大陆去台湾的。此时,国民党大陆政权行将崩溃。牟宗三临行前,来到广东番禹乡下的黄氏观海楼,探望隐居于此的恩师熊十力。熊先生曾认真地建议牟宗三等几位门生留在大陆。牟宗三回答说,地球是圆的,怎么会回不来?世事终究难料,这成了他们师生之间的最后晤面。
熊十力之于青年时代的牟宗三,犹如伯乐之于千里马。抗战期间,牟宗三颠沛流离于西南边陲各地,一度生活困窘。为此,熊十力曾写信向西南联大的汤用彤推荐他。梁漱溟曾问熊十力,何以对牟宗三如此器重?熊俨然作答:“能悟人之所不能悟,见人之所不能见。北大有此可造之才,而不能容之用之,岂不可惜可憾?”
在台湾最初的岁月,牟宗三不忘记恩师厚望,潜心于学术,著述甚丰。他既继承熊十力所开创的形上思辩的新途径,又不墨守师说,创造性地发展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用他的学术成就回报了师恩和故乡的亲人。牟宗三毕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晚年曾自道:“从大学读书以来,六十年中只做一件事,即反省中国之文化生命,以重开中国哲学之途径。”这项宏阔的伟业却是在海外完成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有过漫长的阻隔,对于前去台湾的大陆人来说,亲人难见,故土难回。萦绕了牟宗三心头的同样是挥之不去的桑梓情结。桑梓之情,大而言之是家国情怀,小而言之是怀乡之念。
最能集中反映牟宗三桑梓情结的是他的《五十自述》。他在文中追忆了少年时的生活世界,故乡栖霞乡村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家庭温馨种种,在他的回忆里,温情而美好:“村前是一道宽阔的干河------两岸平沙细软,杨柳依依,绿桑成行,布谷声催。养蚕时节我常伴着兄弟姊妹去采桑,也在沙滩上翻筋斗,或横卧着。”
牟宗三是从乡间走出的。虽然牟氏在栖霞为大族,但牟宗三这一支到他祖父执家时,已经衰微。牟宗三说他父亲虽是农家之人,却是“典型的中国文化陶养者。他常看《曾文正公家书》,晚上也常诵古文。”这样的家庭熏染,使他自幼形成了养志立身、择善而从的品性。1927年,牟宗三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大学三年级时,牟宗三读到了熊十力所著的《新唯识论》,后经邓高镜的引荐得以见面,这引发了牟宗三思想的巨变,他后来感慨说:“我之得遇熊先生,是我生命中一件大事。”牟宗三遇到与之精神相契合的熊十力,使他的学术路径由逻辑学和西方哲学转向了中国哲学。
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大陆与港台的学术交往越来越多 。1992年5月,牟宗三的《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在大陆首次出版。同年十月,山东大学主办了“牟宗三与新儒家”学术研讨会。此后,牟宗三更多的著作得以在内地出版,对大陆知识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对“新儒家”思想的关注与研究至今不衰。对牟宗三来说,桑梓之地,人虽不能至。但他的学术思想开始“还乡”,也是一件令他欣慰的事。牟宗三去世后的1998年,两岸又共同在济南举办了“牟宗三与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来自我国各地及其他国家的近百名知名学者参加了会议。牟宗三的弟子们激动地说:齐鲁是儒学发源地,也是牟先生的桑梓之地,来山东参加这次盛会,意义非同寻常。
牟宗三少小离乡,飘萍不定,但却是有“根”的,这个“根”便是中华文化。从传统儒学的“花果飘零”到现代儒学的返本开新,新儒家的知识分子们,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如孤臣孽子,为捍卫中国的文化、复兴中国的文化而艰难苦斗,终至完成了自我救赎与革新,建立起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又极富中国智慧的、能与西方任何学术流派相媲美的哲学体系。牟宗三作为其中健将,有这样的成就,缘于中国文化之深远根脉。
牟宗三的怀乡情结还体现在牟宗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虽走遍南北,开口说话依旧是改良后的胶东腔调,一日三餐最爱的仍是山东口味,生葱大蒜一样不少。讲学著文,常常拿“山东”这个地理名称或举例或说事。
晚年的牟宗三,对国家的统一问题,时刻挂怀于心。一生爱看京剧的牟先生,有一次看完戏,在与众人谈及两岸前景的话题时,用他特有的牟氏幽默冒出一句:“凭什么统一中国?倒不如用京剧统一中国算了,这是文化所在!”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牟宗三出身于山东栖霞大族,家室显赫,但他少小离乡,飘萍不定,抗战时期,牟宗三颠沛流离于西南边陲各地,生活一度困顿窘迫。
B.1949年,牟宗山在离开大陆前曾去探望恩师熊十力,熊十力考虑到两岸严峻的政治形势建议他留下,牟宗三没有听从,从此师生海峡永隔。
C.与其他由于历史原因而被阻隔在海峡对岸的大陆人一样,牟宗三也是亲人难见,故土难回,怀念乡土之情萦绕于心,挥之不去。
D.两岸关系缓和后,借助《道德理想主义的重逢》等著作在大陆陆续出版发行并产生广泛影响,牟宗三的学术思想终于得以“返乡”。
【小题2】作为新儒学的一代宗师,牟宗三的主要贡献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小题3】牟宗三的桑梓情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师

于坚

我遇见他总是在会议上,坐在一个角落里,很少说话,不到他发言的时候,两条腿抖个不停,仿佛在抽风,表情激动,蓄势待发,搞得坐在他旁边的人也很紧张。到他发言,总是很吃力的样子,手挥舞着,眼晴斜瞪,眼白放大,仿佛正从一口深井里面提水,而水太深、太重,提不起来的样子。令人很担心,觉得他的话非常重要。但他最后说出来的总是语焉不详、鸡毛蒜皮、小题大做、不得要领,会议讨论南极洲是否会融化的重大问题,他却说小区里面没有花园也是不对的,浪费时间,被主持人中途打断。大多数时候他保持沉默,极力控制着由于渴望发言而即将抽风的种种症状,他有很多话要说,但坚强地自我克制住了。他在会议小休或者去洗手间的时候会突然爆发,哗啦啦地说起话来。他的口音非常奇怪,似乎躲在喉结这块岩石下面,原始的声音,没有一般受过发声训练的人的那种磁性,音箱感,自信。他的声音像非洲人说话,尖利刺耳而又嘶哑低沉,混杂着彼此矛盾的音质,一方面滔滔不绝,一方面又不愿意声张似的,因此听上去口齿不清,像是慢速穿过岩石即将到站的地铁。某个有着播音员嗓门的同事教育他,打开你的喉咙,把声音放出来,那人公鸡般的夸张地仲缩着嘴巴,这样,这样!他扬起脖子,跟着比划了几下,哑的,没声音出来,就放弃了。我从来没有在会议以外的场合见过他,我们总是一起开会,会议结来后分头离去,他总是最先离开会议室,因为坐在后面。

我一向对那些在会议上不说话的人抱有好感,总觉得真理是在这些人的沉默里面,我们心有灵犀地相视而笑。我总是对每一个落日怀着好感,而对迈步中天、滔滔不绝的辉煌日头没有感觉,当太阳发言的时候,我总是躲得远远的,钻到世界的阴影堆里。只有在冬天,在寒流之后,我才喜欢那头顶的太阳,它已经变得暖暖的,不是那么声色俱厉了。

忽然有一天在灰色的大街上看见他,他正在金碧路的人行道上向东走去。这是我在国家会议之外第一次看到他。他走路的样子真像一位大师。灰色的象,缓慢地移动着,似乎喧哗的大街不过是一座安静的森林。他身体里面装着一块石头,神情茫然,看着一切而不是某一点,显然已经灵魂出窍,神游物外了。这个人听不见汽车队列的嘈杂、看不出红灯的警告,茫然地走下人行道,在众目睽睽之下,穿过了车流,他那置身度外的神情就像盲人聋人。有的司机被这个人的傲慢激怒,愤怒地按着喇叭,他全然听不见,那么慢地移动着,就像一块石头驾着风飘在洪流之上。

我有些不能肯定他就是我认识的那个坐在会议室后排的人,相貌是对的,但身体反映出来的气质、灵魂状态完全不是那个人。难道这就是他沉默着的部分,那桶总是被会议压制着的永远打不起来的深井中的水。他像大师那样傲慢,重重地、缓慢地、抢着老于所说的那种“一”,走掉了。落日那样消失在灰色大街的另一头,累暗在后面簇拥着他。

在另一次会议的时候,我再次遇见他,我想告诉他我在大街上看到的这一幕。但看着他愚钝、欲言又止、即将抽风的样子,我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不能肯定那个在大街上走过的大师,是否与他有关。我只是随便说起,我那天在金碧路看见你了。是的。他说,我最近经常走路去上班,从气象路开始,穿过金碧路,一直走到东方广场旁边的尚义街,大约要走四十分钟,这么走比坐车好多了,我已经瘦了不少。他满足地笑起来,这样的微笑,足以肯定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场是“我”与“他”的连接点,文章由此切入描写“他”在会场的种种表现,再现了“他”对会议发言的期待、急切而又不被重视的窘迫之态。
B.写“他的声音像是非洲人在说话”、同事教“他”发音技巧,都为了说明“他”奇怪的口音,是以调侃的方式写“他”的说话带给人的切身感受。
C.想“躲得远远的”“钻到世界的阴影堆里”,是会议上很少发言的人们,因不满发言者的“声色俱厉”“滔滔不绝”,而产生的厌恶和躲避心理。
D.文章叙写“他”在会场内外迥然不同的表现,看似不合情理却又合乎常理,其中蕴含着作者关于会议对人的压制的忧虑和反思,这是文章的深刻之处。
【小题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大师”的含意。
【小题3】文章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抽风”“深井里面提水”之类的词句,描述“他”的形象,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清明探源
每到清明节,人们常常会想到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清明节可谓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节日。其实,这是因为现代清明节由古代两个不同的节日——寒食和上巳,再加上清明这一节气融合演化而来。
最早,清明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到了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白居易有诗:“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清明节还吸收了另外一个古老节日—一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邀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4月4日)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明只是一种节气,最早就是这样。清明节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传说中因纪念介子推而产生的较早节日寒食节有关。
B.清明后来演化成以祭祖扫墓为中心、融合寒食风俗和上巳踏青活动在内的节日,禁火、扫墓只是其中部分内容。
C.清明作为一个节日,具有“双重性格”,祭扫坟墓时既有生离死别带来的悲酸和泪水,同时也伴有踏青游玩的欢声笑语。
D.清明的一个主要风俗是踏青和洗浴祈福,这些活动是人们经历沉闷寒冬以后的一种心理需要,意在精神调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节日的清明是在古代其他节日基础上发展来的,经历了不同时期的融合演化,历代都承接前代旧制最终形成必不可少的大节。
B.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玩的活动,大约是从唐代开始的,这是人们把清明节称作“踏青节”的原因所在。
C.寒食节要禁止生火,这与古代人民得到火种来之不易有关系,改火换火都被人们看作是生活中的大事,春天三月恰逢改火时节。
D.古代人民都十分重视祭祀祖先,唐代的人们将寒食节当作返本追宗的仪节,并因为清明、寒食相接近而将扫墓祭祖延时至清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明时节的天气物候特点清爽明净,有些文字记载证明了“清明”这一节气的名字来历与气候有关,主要体现风的特点。
B.杜牧《清明》一诗,用“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所处的时间和气候特征,“断魂”一词符合清明“悲酸泪”这一“性格”。
C.每年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而植树能成为和踏青、扫墓相并列的习俗活动,跟政府对民间风俗的官方认定有关系。
D.任何传统节日都是在不断的演化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会赋予它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节日都将会逐渐走向融合统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恍惚
田洪波
这是一件真事。
那时候我还小,也就七八岁的样子吧。家里的粗重活并不需要我动手,因此我就有了和他接触的机会。
他是开东风牌汽车的司机,几乎个把月就会为我家拉一次煤。
他的脸很黑,长得块头很大,大约有一米八多吧,手掌在我面前撑开像个芭蕉扇。我常出奇地看他,管他叫黑叔。
黑叔和我父母是朋友。但在那个年代,即使有朋友的关系罩着,当黑叔把一车上好的煤拉到我家门前时,实际上,我的父母早为他准备好了饭菜。这在当时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不管给谁家拉煤都是如此招待。全家人会忙着卸煤,而司机则可以自顾自地进屋喝酒吃菜。
黑叔曾和父母客气过,但父母依然不肯怠慢他。当黑叔把车的一侧挡板打开后,父母就会把他让进屋里,备好了热水让他洗手,烫好了白酒给他解乏。
黑叔盘腿坐在炕上享用喷香的饭菜时,我会把手指下意识地伸进嘴里,躲在外屋门角羡慕地看着他。开始我还有些不好意思,后来黑叔发现了我,就把我悄悄叫进屋。
黑叔的面前,摆放的是炒鸡蛋、油炸花生什么的,还有白晶晶的大米饭,冒着醉人的袅袅香气。那时有“大米饭,炒鸡蛋,撑死王八蛋”的说法。我就经常在心里念叨这句嗑儿,直到黑叔会意地用筷子夹菜给我吃,我才再没有在心里冒犯过他。
黑叔有时会笑着问我,上学没有?或者问,就快上学了吧?我下意识地摇头或点头。黑叔接着叹息一声,人一定要有知识才行,然后会望着我出一会儿神。
有次黑叔问我,你的理想是什么?就是说你长大了最想干什么?
我几乎不假思索,开汽车,像叔叔一样!把黑叔给说笑了。但他的脸很快又严肃起来。记着,人长大了可以有很多选择。比如,你可以当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可以研究一些难题,做一名科学家或者专家。人没有知识,很多时候会寸步难行的,就是一个干苦力的躯壳。
我会问黑叔一些他家里的情况。我记得问过他,叔叔,你们家里有几口人呢?黑叔半晌才悠悠着说,八口。
我不知道接下来还应该问他什么。后来黑叔给我央菜,我就吃出了难得的惬意,就非常乖巧地问他,家里就你一个人工作吗?黑叔显然没料到我会问出这样的话,定睛地看着我,点点头,然后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
那段时间,我们一大一小处得好朋友一样。黑叔并不是每次都风卷残云,他会剩下一些饭菜,然后从怀里摸出一个小饭盒,把剩菜小心装进去,再用塑料薄膜仔细地包好。黑叔知道我不会把看到的说给父母,因此,黑叔也坚守着偷偷给我菜吃的秘密。有时父母想支开我,但黑叔不让,说,正好我们爷俩唠唠嗑。因此事实上,我们算是同盟。而黑叔答谢父母的方式,就是给我家拉来又大又亮的块煤。
那时候的我是快乐的。我常盼着家里的煤快点烧尽,盼着黑叔的到来。那样我就又可以在伙伴们面前炫耀了。
那年冬天的时候,我发现黑叔的饭盒大了一圈。而且,我注意到黑叔吃得不是很多。黑叔显得心事重重,吃饭时面对我的提问,常会讶然地抬起头,却并不能马上明白我的意图。有次我忽然问黑叔,你能吃饱吗?
黑叔长时间地瞅我,然后用手扳过我的肩膀,你长大了,以后会有出息的!
很明显,黑叔把饭菜多数都装在饭盒里了。当然,黑叔不会缺少给我的那部分。
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家里拉过两次煤,司机却不是黑叔。我小心翼翼,也不敢多问,我怕父母知道我们之间的小秘密。我照旧会倚着门角羡慕地窥探司机吃喝,不过新来的司机却并不待见我,只顾忙活饭桌上的。我多少有些失望,而且开始想念黑叔。
那天睡下不久,我听到父母说话,他们谈到的人正是黑叔。父亲说他出车祸了,好像有可能会被截肢什么的。母亲叹气,说,怎么会碰上这么档事呢?父亲说,听说,他家老三和老四这学期没考好,老师家访了,他精神有些恍惚,没把好方向盘,连车带煤栽沟里了……母亲又叹气,学习是长久的事,急个啥呢?
我的眼睛在黑暗中大睁着,眼前浮现出黑叔的笑容,不由得在心里问:黑叔还能站起来吗?
(摘编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这是一件真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吸引读者。本文叙述的事情可能事件真实,但其中的情节有加工的地方。
B.“人一定要有知识才行”“人没有知识,很多时候会寸步难行的”,这些话不仅体现了黑叔是一个重视知识的人,也为后文因孩子学习不好而精神恍惚做了铺垫。
C.孩子学习不好,黑叔的希望就有可能破灭,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孩子身上浮现,他焦躁、恍惚。这是黑叔发生车祸的主要原因。
D.黑叔身体健壮,又有驾驶的技术,按说应该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可他和家人却依然吃不饱。文章通过叙述黑叔一家的悲惨遭遇,无情地批判了那个时代对人的摧残。
【小题2】小说的结尾,我“不由得在心里问:黑叔还能站起来吗?”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从社会背景、情节、人物形象的角度探究这篇小说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