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央视原创的清流之作,《经典咏流传》在大年初一首播当天就收到各路点赞,带来无限震撼。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让传统经典诗词与新时代流行音乐相结合,融传统与时尚为一体,唱响经典,再造经典,给经典注入“时代”元素,给文化打上“先锋”烙印。作为央视新年文化节目的新开局,《经典咏流传》用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作为打造优质电视节目的同时,成功地打造了一张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声名片,评论称它开启了文化节目的2.0时代。
《经典咏流传》形式很简单,就是单纯而干净的读诗、唱诗和品诗。古人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吟诗作词本就是风雅之事,透着古人的闲趣与修为。朗朗上口的《三字经》自带光环,魅力无限,浓缩大儒一生学识;广为传唱的《枉凝眉》《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名家一出场便勾起许多记忆,身听经典,梦回初原;《天净沙·秋思》中元代马致远笔下的乡愁,何尝不是当代人的原乡情愫呢?《经典咏流传》光芒很“亮”,表演者中不乏当红演员、实力派歌手……但万丈光芒也盖不过诗词歌赋本身。时代在变,潮流在变,不变的是对经典的敬畏之心和对文化的依恋之情。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经典永流传,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每期开场,主持人的一句保留台词就已足够吸引人,和诗以歌更能抓住心灵。一群山里的孩子和一个支教老师演绎的《苔》,鼓励平凡的人活出自我的价值,由孩子来演唱恰如其分,直戳人心;王俊凯一首轻松欢快的《明日歌》,给现代人开了一剂滋养心灵的良药,让人珍惜新时代美好时光;中国第一代钢琴家、88岁的巫漪丽大师倾情加盟,那布满皱纹的双手与灵巧跳动的音符,让人肃然起敬久久难忘,第一个音符响起,一曲《梁祝》绕梁而出:“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经典再造,一切在于传统与时代间是否形成了一种互文。如何做到“让今人看见过去,让世界看见中国”?《经典咏流传》正在利用其广阔平台和强大号召力努力尝试。家喻户晓的《送别》,原曲其实是一首美国歌,经中国艺术家李叔同填词,才发扬光大,舞台上双语演绎更是平增不少魅力;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让台湾歌手陈彼得老爷子凭借酷帅的台风和真情的演唱同样韵味十足;耳熟能详的《登鹳雀楼》,由来自不同国家的音乐家共同演绎,将积极探索、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表现得天衣无缝、淋漓尽致。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它可以经由岁月洗礼依旧魅力不减,无论古今中外,还是明星百姓,只要你愿意亲近,它就会散发出一种别样韵味。
或许诗歌就应该被唱出来,才能完成它最终的使命,不然让诗孤独地躺在文学典籍里沦为知识储备,终归是没有生命力的。但不论是诗词还是歌曲,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精致细腻的技巧,而是其背后蕴藏的真情实感。诵罢诗词,一曲终了,了不却诗中情、曲中神,它们所延绵的内涵与风骨,持续滋养着灵魂,指引着方向。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这些平平仄仄的唐诗宋词,在宫商角徵羽的音律韵脚中,犹如穿越古今、跨越中外的一条纽带,打通空间,联通时间。
(摘编自刘红玉《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现代旋律演绎古典之美),2018年4月27日《解放军报》,有制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优质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成功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开启了文化节目的2.0时代。
B.《经典咏流传》)节目形式包括读诗唱诗和品诗。在古代.吟诗作词是一个人的必修课。
C.《经典咏流传》已经成功地做到“让今人看见过去,让世界看见中国”,赢得世界赞誉。
D.诗词或歌曲打动人心的原因是其背后蕴藏的真情实感,而不是华丽的辞藻.细腻的技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从《经典咏流传》形式人手,提出对经典要有敬畏之心、对文化要有依恋之情。
B.乡村师生传唱袁枚的《苔》及其效果,为和诗以歌更能抓住心灵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C.来自不同国家的音乐家能够共同演绎《登鹤雀楼》.证明经典能跨越国界,水葆魅力。
D.文章先评价《经典咏流传》的特点,接着举例分析.最后指出唐诗宋词需要打通时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传统经典诗词与新时代流行音乐融为一体是《经典咏流传》成功的重要原因。
B.经典诗词不论为知识储备的唯--出路就是传唱,传唱是经典诗词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C.王俊凯演唱的《明日歌》,在传统与时代间形成了一种互文经典再造获得了成功。
D.时代在变.经典魅力不减。只要你愿意亲近经典,就能感受到它散发出的一种别样的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6 10:16: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反式脂肪酸之惧

妈妈经常叨唠:“奶油蛋糕不能吃,珍珠奶茶不能喝,薯条不能吃,爆米花不能吃……里面有反式脂肪酸!”这些人间美味真的不能吃?反式脂肪酸这么可怕?

脂肪酸是脂肪的关键成分。从营养学的角度看,某些脂肪酸对我们的大脑、免疫系统乃至生殖系统的正常运作十分重要。但它们都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需要我们从膳食中摄取。我们食用的油脂主要是天然的植物油和动物油两大类。不含胆固醇的植物油,更受人们的欢迎。可是,液态、易氧化变质的植物油不利于食品加工的特性需求。研究者采用氢化工艺使植物油成为固态或半固态,抗氧化稳定性好,储存期长。人们在对植物油进行氢化改性过程中产生了一种不饱和脂肪酸,这就是反式脂肪酸。

以人造黄油、人造奶油为代表的氢化植物油在食品行业中被广泛使用。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弗雷德研究心血管疾病,发现患者的血管里有大量的脂肪,但不是普通的脂肪,而是反式脂肪酸生成的物质。他进一步研究,得出结论:天然脂肪中的顺式脂肪酸容易被消化,(A)    人工生产出的反式脂肪酸需要更长时间分解,(B)    更容易在血管中沉积。当时医学界普遍认为是脂肪和胆固醇造成心脏病,弗雷德的观点(C)    不被认可,可是他没有放弃。2013年,99岁的他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告上法院,起诉该机构不作为。2015年6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表声明:“在食品中加入反式脂肪并不安全。”

近年,我国民众也在热议反式脂肪酸,有人认为反式脂肪会沉积在体内代谢不掉,指出反式脂肪酸和癌症、糖尿病、抑郁等健康问题关系密切。事实上,这些说法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形成共识的是反式脂肪酸不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对健康有明显的潜在危害,它和心血管疾病有关联性。因此,远离反式脂肪酸是对的。可是现实生活中,一丁点也不吃反式脂肪酸几乎做不到。因为不单单氢化植物油中含有反式脂肪酸。在高温下,原本“好”的植物油虽然没有加氢,长时间加热也会生成一些“坏”的反式脂肪酸。而且,牛奶、母乳中都含有微量反式脂肪酸,水果、蔬菜中也含有反式脂肪酸。

既然不能彻底远离反式脂肪酸,就要正视它带来的健康风险,就要控制摄入量。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建议反式脂肪的供能比(反式脂肪的供能比是指反式脂肪提供的能量占膳食摄入总能量的百分比)应低于1%,这对于一个每天需要摄入8400千焦能量的成年人来说,大约相当于吃2.2克反式脂肪。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的《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中国人反式脂肪的供能比平均值为0.16%,但城市居民中大约0.42%的人反式脂肪供能比已经超过1%,这部分人多数是在校学生。年轻人要建立健康观念,又不能不吃那些人间美味,就要有所控制,尽量选择不含反式脂肪酸或反式脂肪酸含量低的食物,并积极锻炼身体,保证体内脂肪的平衡,让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

(取材于程新《反式脂肪酸之惧》)

【小题1】在文章第三段中A、B、C三处的横线上,依次填写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 因此 并
B.反而    而是 并
C.反而    因此 却
D.而 而是 却
【小题2】下列有关反式脂肪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用于食品加工的氢化油B.更容易在人体血管中沉积
C.不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D.存在于一些天然食物中
【小题3】学校组织春游,你去超市选择与同学们共同享用的休闲食品。为了使饮食更加健康,你会选择下列食品中的哪一种?请根据文章内容,说明这三种食品选与不选的理由。



 
(食品名称)红糖小麻花
(配料)精粉、红糖、棕榈油、黄油、大豆油、食用盐
(产品类型)油炸类糕点
(食品名称)红糖小麻花
(配料)精粉、红糖、棕榈油、黄油、大豆油、食用盐
(产品类型)油炸类糕点
 
(食品名称)紫米面包
(配料)小麦粉、紫米、全蛋液、白糖、大豆油、人造奶油、食用香精
(产品类型)调味面包
(食品名称)紫米面包
(配料)小麦粉、紫米、全蛋液、白糖、大豆油、人造奶油、食用香精
(产品类型)调味面包
 
(食品名称)桂花糯米糕
(配料) 米粉、桂花、白芝麻、黑芝麻、花生仁、麦芽糖
(产品类型)蒸制糕点
(食品名称)桂花糯米糕
(配料) 米粉、桂花、白芝麻、黑芝麻、花生仁、麦芽糖
(产品类型)蒸制糕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募 捐
碧 野
一望无尽的长安街安详地躺在朝雾里,冷风从街两旁的屋顶上一阵阵地往下倾扫,稀疏的人影远远地蠕动着。一阵风来,又把黄沙飞腾起来,遮蒙了视线。天空像被寒气凝冻得青紫,街旁矮树的叶落得快完了,有些秃枝在寒风中摇曳着。
慧走在前面,她是自告奋勇地把干粮斜挂在身上,我们的捐册和几个充饥的馒头都放在那干粮袋里。她算是我们这个小队里的队长,我和老熊并着肩默默地跟着走。
这是南城的一个市集,我和老熊随着慧走到一家小店门前去,慧把盖了全市学生募捐团的大红印的捐册从干粮袋里取了出来,我把我衣袋里的募捐宣传单也掏了出来。
“掌柜的,日本兵在打我们的绥远了,我们的中国兵冰天雪地里保护着我们的国土。要晓得我们失掉了绥远,我们就再不能在这北京城里做买卖了!”
慧把话停了停,望望站在柜台前的店老板,只见一道惊惶的神色掠过了店老板的脸孔。忽地围在店门前的买客中的一个发出沙哑的声音:
“我们的绥远失掉了么?”
“如果我们老百姓不帮助我们的守兵,绥远是要失掉的!绥远一失掉,我们在北京城里的人不但不能做买卖,日本兵还要砍杀我们哩!”
慧又望了望众人的惊怕的脸色:
“我们不要怕,只要我们全国老百姓肯出力帮忙,不单我们绥远不会失掉,就是驻扎在我们北京城周围的日本兵也要给我们赶走的!我们老百姓现在最好的帮忙法子,就是捐钱给我们绥远的守兵买皮衣,我们打算买一万件皮衣运到绥远去!”
“一万件!”老熊把一只指头重重地敲了一下柜台。
我把募捐宣传单一边分发给众人,一边念着:
“多捐一大枚,多打死一个敌人!”
店老板最先拿出两角票来,买客中的一个老太婆也把篮筐里的一张三十枚的铜子票,颤动着手摊在慧手里的捐册上:
“女先生,我的孩子也当兵,只要那些打鬼子的兵哥哥不要冻出病来!我虽然老不中用了,不过您女先生要叫人缝皮衣的时候,请到那对直的胡同里叫一声老二姆!”老太婆细小的眼睛里蓄着无限悲悯和温情。
“谢谢您,好太婆!”慧用钢笔在募捐册上划了一阵子后,嘶的一声把收条撕下来给店主人和老太婆。
接着我们又移近一家油盐店去。
突然一种皮靴声向我的身边冲了过来,我把头一抬,看见一个警官站在我的身旁边,用狐疑的眼睛打量着我,接着像觉察出我的什么似的,把眼皮一皱,做出一种鄙夷而讽刺的神色。
“浑蛋!谁叫你们捐钱给人家?”
慧走到警官的身边去,温和地说:
“官长,我们学生是出来捐些钱给绥远的抗敌弟兄的……”
“谁跟你说话!”警官粗暴地叫了一声,接着又冲过两三间店前去:
“谁敢捐钱的,我就要带他上区署里去!”
“汉奸!”一声孩子的尖叫。
我们三个冲出了围看热闹的人群,一直向街的那头走去,当我们走了一百步脚远的时候,慧挡住了一辆洋车:
“先生,请捐些钱给绥远的守土官兵吧!”
“我只剩下还车钱呵。”坐在车上的西装青年红了红脸。向车夫:
“跑吧,尽站着干吗?”
车夫反而把洋车停放在地上,一边擦着头上的汗珠,一边问:
“是不是打日本鬼子?”
“打日本鬼子!我们绥远的守兵在战壕里又寒又饿……”
“呵!”车夫兴奋着,把血红的眼睛睁得大大,回转头去对车上:
“先生,请先把车钱给我吧!”
车夫接过了车钱,又从踏板下拾起四个铜板:
“呵……让我来捐吧……一毛又四个大子……”车夫咧着嘴巴,作着胜利的笑。
慧刚收下钱在动笔写收条,突然先前的那个警官又追了过来,抡动着臂膀:
“走,走!”
“走干吗?我愿意捐钱救中国!”车夫跳起来嚷着。
“浑蛋!你敢?”警官把拳头在车夫的面门上摇了摇,突地一手来夺慧手里头的捐册,老熊捉住了警官的胳膊。
“你有良心么?你有良心么?”慧在老熊的掩护下伤心地哭了。
这时在铁桶般围着的观众中,挤出了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后面还牵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弟弟,移近慧的身边:
“姊姊!姊姊!”小女孩摇着慧的身子,把手里的几个铜板塞在慧的手里,后面的小弟弟也争了上来,把小手里的一个铜板高高地举了上来。
慧很快地从小弟妹的手里接过钱来,低下头去在两人的小手上轻轻地吻了两下,晶莹的泪珠滴落在两只小手心上。
警官茫然地呆望着,观众们的眼睛里炽燃着愤怒和爱怜。
(原载1936年《生活星期刊》第27期;选自《百家散文名作鉴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我们上街募捐带着盖了全市学生募捐团的大红印的捐册和募捐宣传单,这透露出当时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是有组织的。
B.慧对店老板说“失掉了绥远,我们就再不能在这北京城里做买卖了”,他露出惊惶的神色,因为他看出来我们要向他募捐。
C.警官来到我身边,用狐疑的眼睛打量着我,并且做出一种鄙夷而讽刺的神色,因为他怀疑我们募捐对抗日能起什么作用。
D.我们向坐在洋车上的西装青年募捐,他以只剩下还车钱来推托,我们只好向车夫募捐,车夫欣然捐出了一毛又四个大子。
E. 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事,所写的内容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言、所感,这样写使文中记述的募捐这件事真实可信。
【小题2】作品中慧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是怎样描写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对捐款群众的描写简要分析。
【小题4】作品第一段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作品为什么以景物描写为开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庙的树
孙继权
①远远地,一片浓重的黛色镶在楼群中,像汪在大地上的苔壁深潭,那就是孟庙了。  
②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一棵高大粗硕身披鳞甲像披挂着铠甲的壮士的银杏,周身攀满了柔韧绵长的紫藤,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不相上下。四五月间,紫藤结出一串串花穗,使银杏像个“菊花插得满头归”的佳人,而秋冬季节,繁叶落尽,银杏看去又像一个带着枷锁的无奈的囚徒。   
③焚帛池内,一株老槐枯朽得只剩下一绺带状的树皮,缓慢地向枝头输送着养分,高处裂透出一个锅盖大小的树洞。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个孟子后裔在祭祀完先祖后,昂头望天,惊喜地从这个树洞中望见了西沉的橘红色的月亮。从此,孟庙中又添一景———“洞槐望月”。
④殿前长有两棵古老的桧树,其中一棵的树洞里垂挂出两丛旺盛的枸杞,这便是孟庙中著名的“桧寓枸杞”了。每年秋末,枸杞结出红彤彤的果实,摘几粒放入杯中,可品咂出枸杞的甘美和桧树的陈香。另一处奇景在孟庙东墙外,叫“古柏抱槐”。一株经年古柏苍老得树身只剩下一个外圈儿,恰巧在这个“圈”内茁壮地生长着一棵槐树,柏和槐紧密得没有一丝缝隙,像一对紧紧拥抱长久不分的恋人。柏和槐共生共荣,又各自葳蕤,谁知道这柏中可有槐,槐中可有柏。
⑤孟庙里最多的就是松桧和侧柏。这些柏和桧遍植孟庙的各个角落,给孟庙带来一派森然气象。这些老树有的枝柯干朽,只有顶梢一片苍绿,像擎着一面旗。有的枝叶繁茂,而树顶却枯干了,像舞着一杆戈。再看树身,周身的裂纹呈螺旋状盘绕而上,可是它猛然用力留下的创伤?    
⑥我去孟庙是一场大雪后的上午,庙墙的黑瓦上,还残留着没有化掉的雪。众多花喜鹊、灰喜鹊在树上盘旋、鸣叫。地上落满柏子。潮湿的草皮上钻出几朵黑褐色的野蘑菇。阳光透过树隙照射过来,给弥漫寒气的孟庙注入几分温暖。游人很少。在庙中做了多年导游的张慧女士告诉我:孟庙中各种树木共四百三十余株。这些树的树龄大都在八九百年以上,年岁远远大于孟庙内的所有建筑物。她还告诉我,孟庙中的另一大景观就是这些树上居住着三四千只灰鹭。这些鹭在这儿不知生活多少年了。它专吃活物,以微山湖中的鱼虾为食。成鹭每日往返庙与湖之间,衔鱼叼虾,哺育幼雏,繁衍生息。夏日,游客会不时在柏树下发现一些从树上掉下来的鱼虾,那是灰鹭在饲喂幼鹭时不慎落下的。   
⑦在这片树林的中央,端坐着孟子。孟子彩塑安放在亚圣殿内,气宇轩昂,双目如炬。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飘动的髭须间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⑧这时,我觉得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最好让孟子在一片绿荫下讲出他的话语。最好在湿润的土地上播下优良的种子。   
⑨两千年前的齐国、宋国、滕国、魏国都是一片干旱贫瘠的土壤。孟子在他年富力强之时,率弟子在上述国家之间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游说活动,力图实现“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然而,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六十五岁时,孟子退居邹国,教学、著述,终其一生。   
⑩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⑾其实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独木成林,荫庇天下。
(选自《人民日报》2005年1月22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孟庙的树为线索,将孟子比作一棵古树,将他的思想比作优良的种子,赞扬了孟子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和做出的巨大贡献。
B.文章标题“孟庙的树”有两层含义,既指孟庙里各种古老的树也指孟子这株大树。写古树是为写孟子作了铺垫。
C.第②段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的“你”和“我”分别代指银杏和紫藤,突出孟庙的树的恣意盎然的特点。
D.本文是由所见写到所思所想所感,由人文景观写到自然景观。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孟庙的古树、灰鹭、彩塑等景观。
【小题2】“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试分析这段话的含义。
【小题3】第⑦段引用了孟子的许多名句,请问引用这些名句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天坛之美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像。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
“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圆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祈年殿上升到38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天帝的象征。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圆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含着敬天的思想。
“圆”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含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圆的造型。圆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如清新、清真、清淡、清妙等。“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天”。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清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像。
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造型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圆;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天坛之美,耐人深思。
【小题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
B.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
C.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D.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蓝天相互融合,虚实相生。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对天坛建筑“高”这一特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渐次升高,表示对上天的挑战。
B.节省占地面积,突出幽静之美。
C.高入云霄,表达“羽化登仙”的愿望。
D.突出崇高感,强化敬慕上苍的心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体现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像,明永乐皇帝建造了天坛,天坛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
B.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而“青”与“清”有关,因此,“清”所包含的中国古代的审美特征、人格精神也在天坛建筑风格上体现出来。
C.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那么,从审美角度看待故宫的建筑特点,可以用雄伟、威严、厚重等词语概括。
D.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清”关系最大,因为大面积的树木能突出天坛青色的整体色调,增加空灵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