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美国种族问题痼疾何以难消
只有充分的经济和社会权利保障,“人人生而平等”才能不再是写在纸面上的理念。
近日,包括华人在内的美国亚裔在全美多个城市举行游行示威,抗议纽约市华裔前警员梁彼得因在执勤过程中误杀黑人而被定罪。
暂且不论梁彼得案种种技术性细节,本案之所以在社会层面引起剧烈反应,根源在于美国深刻的种族矛盾。在多数抗议者看来,此前发生的警察枪击黑人案件中,频繁出现了涉案白人警官“全身而退”的情况,而梁彼得却被陪审团定为重罪,这说明相比白人警察,同属少数族裔的梁彼得成为全美反警察暴力、警察与非洲裔社区对立的牺牲品。《纽约时报》评论称,梁彼得被判罪名成立,“触动了在纽约亚裔群体中长期存在的一种不满情绪,他们将此次发生的事件视为一个无力反抗的边缘社群遭恶劣对待的又一个例子”。白宫就此案的表态也承认,在全美多地,不同肤色的种族和执法机关之间存在着深深的不信任。
种族问题在美国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当前梁彼得案的舆论发酵,只是美国社会这个痼疾的另一种显现。非洲裔、亚裔等美国少数族裔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属弱势群体,与美国主流社会存在着相当大的阶层差异,这是美国种族矛盾“一点就着”的根本原因。近年来,弗格森非洲裔青年布朗遭枪杀、纽约非洲裔男子被白人警察“扼喉”致死、巴尔的摩骚乱、得克萨斯聚会风波等一系列涉及种族问题的事件频频撕裂美国社会,全球舆论为之哗然。正如弗吉尼亚州前州长蒂姆•凯恩所指出,今日之美国社会虽然没有像内战时期那样决裂,“但每个天天看新闻的人都知道,美国仍然处于深深的社会分裂之中”。
美国主流政治难以有效解决种族问题带来的种种严峻挑战,理应成为外界观察美国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美国政府总是乐于在国际舞台上戴副“人权捍卫者”的面具,但其自身在种族问题上的无所作为,却在这个面具上写满“虚伪”二字。今天的美国,一方面主流社会对社会构成变化的不适应感与忧虑感在加重;另一方面主流社会自身出现尖锐对立,自由派与保守派在基本价值观方面显现出裂痕。建立在主流精英基础之上的美国政治体制,深受这种忧虑感与分裂的制约,无力真正弥补社会裂痕,难以从政策层面切实缓解种族矛盾,政治正确成为政治回避的冷酷现象一再出现。就目前的报道来看,梁彼得案背后,政府廉租房楼梯间没有照明与惨剧发生直接相关。这样的细节理应得到更多重视。
在纽约前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看来,种族矛盾激发社会性事件,“反映出长期以来民众因贫困和缺乏经济流动性产生的失望”。任何一个社会的基本稳定不仅取决于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更取决于对社会公平的有效保障。只有充分的经济和社会权利保障,“人人生而平等”才能不再是写在纸面上的理念,针对少数族裔的系统性歧视才可能得以消除。
(《人民日报》2016年02月23 日)
【小题1】下列关于“种族问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国存在深刻的种族矛盾,无论是作为有色人种,还是作为维护政权的警察,都体现出对人对事的不平等。
B.美国主流政治难以有效解决种族问题带来的种种严峻挑战,这已经成为外界观察美国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
C.美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戴副“人权捍卫者”的面具,但其自身在种族问题上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美国政府的“虚伪”。
D.美国主流社会对社会构成变化的不适感与忧虑感在加重,社会自身出现尖锐对立及价值观方面出现裂痕,这是难以解决种族问题的重要原因。
【小题2】对于“梁彼得案”,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彼得因在执勤过程中误杀黑人而被定罪,根据美国频繁出现的涉案白人警官“全身而退”的情况,多数抗议者认为梁彼得是不应该被定重罪的。
B.梁彼得被陪审团定为重罪,这说明相比白人警察,同属少数族裔的梁彼得成为全美反警察暴力、警察与非洲裔社区对立的牺牲品。
C.梁彼得案的舆论发酵反映了种族问题在美国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原因在于少数族裔与主流社会存在相当大的阶层差异。
D.梁彼得案说明今日之美国社会虽然没有像内战时期那样决裂,“但每个天天看新闻的人都知道,美国仍然处于深深的社会分裂之中”。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只要有充分的经济和社会权利保障,“人人生而平等”就不再是写在纸面上的理念,少数族裔的系统性歧视才可能得以消除。
B.梁彼得罪名成立,触动了在纽约亚裔群体中长期存在的一种不满情绪,这是无力反抗的边缘社群遭恶劣对待的一个特例。
C.政治正确成为政治回避的冷酷现象一再出现,是建立在主流精英基础之上的美国政治体制难以切实解决的问题。
D.种族矛盾激发社会性事件,反映出长期以来民众因贫困和缺乏经济流动性产生的失望。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振兴经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6 12:01: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又更进一层了。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杨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同类,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话动。这两种说话的方法虽不同,道理却是一 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比如自己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杨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掩别时蜡炔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陶渊明何以爱菊?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因为他在暗番疏影中见出输来的高标。
从这几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证,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我在看颜鲁公的字时,仿佛对着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烽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我在看赵孟頫的字时,仿佛对着临风荡漾的柳条,不知不觉地展颈摆腰,全身的筋肉都松懈起来,模仿它的秀媚。从心理学着,这本来不是奇事。凡是观念都有实现于运动的倾向。念到跳舞时脚往往不自主地跳动,念到“山”字时口 舌往往不由自主地说出“山”字。通常观念不能实现于动作者,是由于同时有反对的观念阻止它。同时念到打球又念到泅水,则既不能打球,又不能泅水。如果心中只有一个观念,没有旁的观念和它对敌,则它常自动地现于运动。聚精会神看赛跑时,自己也往往不知不觉地育起胳膊动起脚来,便是一个好例子。在美感经验之中,注意力都是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所以极容易起模仿的运动。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所谓神秘主义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乏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这仍然是移情作用。从一草一木之中见出生气和人情以至于极玄奥的泛神主义,深浅程度虽有不同,道理却是一样。
【小题1】下列迭项对“移情作用”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移情作用”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就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仿佛觉搏外物也有和自己一样的情感。
B.外物本来是没有性格和感情的,可我们有时却赋予它们这些,把它们看作我们的词类,移情于外物,觉得它们也有性格有情感,也能活动。
C.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而且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是艺术宗教产生出现的基础。
D.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既符合心理学的观点,又与美感经验一致。在美感经验之中,注意力都是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所以极容易起模仿的运动。
【小题2】下列选项对文章的概括与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而且是由我及物的也是由物及我的。
B.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关系密切,移情作用离不开美感经验,是产生美感经验的必要条件。
C.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虽有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
D.有人看颜鲁公的字时,仿佛对着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耸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这就符合移情的规律。
【小题3】下列选项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庄子•秋水》中庄子看到鯈“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这符合本文移情的观点。
B.生活中,“天气冷”如果是“我觉得天气冷”;“石头太沉重”如果是“我觉得它太沉重”,那就是我对物的主观情感,符合移情。
C.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荽学习物的姿态,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D.美感经验认为人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林和靖爱梅,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梅提升了人的情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牵手归向天地间

聂鑫森

马千里一辈子不能忘怀的,是他的亲密战友小黑。

小黑是一匹马。

马千里已八十有三,在他的心目中,小黑永远年轻地活着,活在他的大写意画里,活在他画上的题识中。他的家里,画室、容厅、卧室、走廊,到处挂着关于小黑的画,或中堂或横幅或条轴,或奔或行或立或卧,企用水墨挥写而成,形神俱备。

可如今他已近灯干油尽了,这一年来肝癌突然找上了他。他对老伴和儿女说:“我要去和小黑相会了,何憾之有!”

马千里不肯住在医院里了,他倔犟地要待在家里,随时可以看到画上的小黑,随时可以指着画向老伴倾诉他与小黑的交谊。尽管这些故事,此生他不知向老伴讲了多少遍,但老伴总像第一次听到。

“我爹是湘潭画马的高手,自小就对我严加督教,‘将门无犬子’啊,我的绘画基础当然不错。解放那年,我正上高中,准备报考美术学院。”

“怎么没考呢?”老伴问。

“解放军要招新兵了,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都向往戎马生涯的诗情画意,呼啦啦都进了军营。首长问我喜欢什么兵种。我说想当骑兵。”

“你爹喜欢马诗和马画,你也一脉相承。唐代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你能倒背如流。最喜欢的两句诗是:‘向前敲瘦骨,犹自作铜声。’”

“对。部队给我分配了一匹雄性小黑马,我就叫它小黑。它刚好三岁,体态健美、匀称,双目有神,运步轻快、敏捷,皮毛如闪亮的黑缎子,只有前额上点缀一小撮白毛。”

“小黑一开始并不接受你,你一骑上去,它就怒嘶不已,乱跳乱晃,直到把你颠下马来。”

“你怎么知道这些?”

“你告诉我的。”

“后来老班长向我传道,让我不必急着去骑,多抚小黑的颈、背、腰、后躯、四肢,让其逐渐去掉敌意和戒心;喂食时,要不停地呼唤它的名字……这几招,果然很灵。”

“因为你不把它当成马,而是当成人来看待。”

“有一次,你失足掉进山路边的一个深坑里。”

“好在我紧握着缰绳,小黑懂事啊,一步一步拼命往后退,硬是把我拉了上来。”

“你有时也画它吧?”

“当然画。用钢笔在一个小本子上,画小黑的速写。因老是抚摸它,它的骨骼、肌肉、鬃毛我熟悉得很,也熟悉它的喜怒哀乐。只是当时的条件所限,不能支画案,不能磨墨调色,不能铺展宣纸。这些东西哪里去找?”

“你说小黑能看懂你的画,真的吗?”

“那还能假。我画好了,就把画放在它的眼前让它看。它看了,用前蹄轮番着敲击地面,又咴咴地叫唤,这不是‘拍案叫绝’么?”

老伴开心地笑了,然后说:“你歇口气再说,别太累了。”

马千里靠在床头,眼里忽然有了泪水,老伴忙用手帕替他揩去。

“1952年冬天,我奉命去驻扎在龙山镇的师部,取新绘的地形图和电报密码本,必须当夜赶回团部。从团部赶到师部,一百二十里地,正好暮色四合。”

“半路上要经过一片宽大的谷地,积着一层薄薄的雪花,突然小黑放慢了速度,然后停住了。”老伴说。

“一个人影从一片小树林里走出来,接着便响起了枪声。是土匪!我迅速地跳下马,把挎着的冲锋枪端在手里。这块谷地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作掩体,形势危急啊。小黑竟知我在想什么,蓦地跪了下来,还用嘴咬住我的袖子,拖我伏倒。”

“好在子弹带得多,我的枪不停地扫射着,直打得枪管发烫,打死了好些土匪。我发现小黑跪着的姿势,变成了卧着、趴着,它的身上几处中弹,血稠稠地往外渗。我的眉上也中了弹,痛得钻心。我怕地形图和密码本落入敌手,把它捆在一颗手榴弹上,一拉弦,扔向远处,轰的一声全成了碎片。”

“小黑牺牲了,你也晕了过去。”

“后来,我被送进了医院……后来,我伤好了,领导让我去美术学院进修……后来,我退伍到了地方的画院工作。”

“几十年来,你专心专意地画马,画的是你的战友小黑。用的是水墨,一律大写意。名章之外,只用两方闲章:‘小黑’‘马前卒’。你的画,一是用于公益事业,二是赠给需要的人,但从不出卖。”

“夫唱妻随,你是我真正的知音。”

在马千里逝世的前一日,他突然变得精气神旺盛,居然下了床,摇晃着一头白发,走进了画室。在一张六尺整张宣纸上,走笔狂肆,画了着军装、挎冲锋枪的他,含笑手握缰绳,走在小黑前面:小黑目光清亮,抖鬃扬尾,显得情意绵绵。标题是“牵手同归天地间”。

待钤好印,马千里安详地坐于画案边的圈椅上,慢慢地合上了眼睛……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小黑只是一匹战马,但马千里视小黑为亲密战友,病情加重后,他倔犟地要待在家里,以便随时可以看到画上的小黑,足见其情谊之深。
B.尽管马千里一辈子向老伴讲了很多遍他和小黑之间的故事,但老伴总像第一次听到一样,说明马千里不仅画得好,讲起故事来也特别有感染力。
C.“小黑懂事啊,一步一步拼命往后退,硬是把我拉了上来”,说明小黑已经视马千里为知已,为后文用身体掩护马千里作了逻辑上的铺垫。
D.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如用“何憾之有”“暮色四合”等文言和书面语表现了马千里出身于书香门第的身份特征。
【小题2】请简要概括马千里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结构独具匠心,主要篇幅为马千里与妻子的对话。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义渡传人
侯发山
“过罢年,我就整整撑了40年。我老喽,干不动了。”父亲一直看着春子,眼光里有疼爱,有欢喜,有期待。
春子瞅着升腾的火苗,没有说话。
“因老家遭了大水,你老爷(曾祖父)带着一家老小落脚到这里。感念这里的人好,你老爷会些木工手艺,就自造了一条小船,摆渡,不取分文报酬。你老爷临死立下遗嘱,子孙后代义渡乡亲……”父亲不像是自言自语,像是说给春子听。
春子的目光溜出门外,望着眼前缓缓流动的小河,心里生起无端的怨恨。
“你老奶(曾祖母)去世时,你老爷上午忙完丧事,下午就到渡口去了……到你爷爷这一辈,他结婚那天,拜了天地后,直奔渡口……轮到我,那就多了。有一年,我下河救人,上岸后发起了高烧,在医院躺了半个月才出院。你打工没回来,我就掏了1000元雇人摆渡了半月……”说到这里,父亲的脸上有了神采,连那一道道皱纹里都放出光来。
“乡亲们的情啥时候才能还完?”春子忍不住说道。
“还不完!咋能还完呢?若是当年他们不收留你老爷,只怕早就变成孤魂野鬼了,哪会有我?更别说你了。”说到这里,父亲指了指墙角的蓑衣和竹篙,说,“还有外面的船,这就是咱的传家宝。从你老爷到我这一辈,先后渡坏22只木船,撑破一百多把竹篙……到你这里,不能断了,还要传给我的孙子。”
“这有什么可骄傲和自豪的?”春子又带气又带笑。他在外面打工,每月四五千块的收入,实在不愿意回来。
这时候,门外传来踢踢踏踏的凌乱的脚步声。有人过河!父亲站了起来,要去拿墙角的竹篙。
“大叔,过年了,陪你喝两盅。”随着话音,门口一暗,进来几个村民。一个个手里都不空,提溜水果,还有酒和菜肴。春子认得,其中一个是老村长。
看到春子,老村长说道:“春子也在啊,啥时间回来的?过了年不走了吧?”
不等春子说话,父亲呵呵一笑,豪气地说:“不走了,不走了,该接班喽。”
春子站起来给老村长打过招呼,回家了。回到家,娘刚蒸出一笼馍。家的味道,年的味道,一下子把春子包围了,心里的不快消失得无影无踪。
春子刚要伸手抓个花卷吃,娘拍了一下他的手,说还没敬河神呢,等会儿吃。
听说要敬河神,春子心里又生出隐隐的不快。
娘似乎知道春子的心思,说:“你爹让你回来就回来吧,有地,饿不死,挣那么多钱干嘛?人这一辈子,名声比啥都重要。”
“娘,别说了,我这次回来就不走了。”春子看到娘的头上一片雪白,心里动了一下。
过罢年,春子真的就接替了父亲摆起了渡。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春子破例收取费用,一个人一次两元钱。
“你到底要干啥?”父亲强压住心头的火气。
春子说:“我收钱,乡亲们就没有亏欠感了。”
“放屁!是咱欠乡亲们的!”有好多天,父亲都不敢出门,不敢面对乡亲们。
其实,父亲的猜测和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对于春子摆渡收费,有不少村民倒还是理解的。老村长知道父亲的心思,还特意赶来安慰他,说收费是应该的,早应该收费了。
私下里,有人曾给春子算过一笔账,一个人一次两元,一船按10人计算,每天大概30个来回,每个月至少有两三万的收入。春子要发大财了。
父亲再出门时,明显感觉到了乡亲们的目光跟先前有很大的不同,见了面也没有过去的热乎劲了。
春子也有类似的体会,乡亲们的眼神,较之以往,少了温度,少了情谊,多了冷冰冰,多了敌意。有时当着他的面,指鸡子骂狗,话也说得难听。
一年后,村里来了一支建筑队,在小河上架起了一座桥。
春子的小船、竹篙和蓑衣真的成了文物。有村民还幸灾乐祸的,见到春子,还假惺惺地关心,说有了桥,春子要失业了。春子淡淡一笑,没有说话,没有一点失落的样子,当桥竣工那天起,春子又到外地打工去了。
那天,父亲忍不住告诉老村长,说那座小桥是春子出资修建的。
(节选自2017年《天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想让春子继承父业,但春子不乐意,在父母的劝说下,春子决定摆渡,但破例要收取费用,春子最初的目的是想用这些费用架桥回报乡亲。
B.小说末尾父亲告诉村长,是春子出资修的桥。这样作结,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使得春子的形象更加丰满,又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C.“听说要敬河神,春子心里又生出隐隐的不快。”这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手法,表现了春子对父亲要求他回家接班,继续摆渡这件事的抵触。
D.小说刻画父亲这个形象,从父亲的言行可以看出父亲身上有中华民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精神品质,这种品质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更不应该被丢掉。
【小题2】有人认为以“传家宝”为题比“义渡传人”更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3】春子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小说内容及生活现实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古代经典中,《周易》产生的历史渊源至为悠久,可追溯至传说中的伏羲时期。《周易》经文的形式和内容确定之后,其象征意蕴与卜筮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同时也逐渐渗透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道德文化观念,但尚未形成一定的体系。真正促使《周易》从占筮之书转为义理之学,从趋向巫术占卜功用转向探讨伦理教化功能的,则是《易传》(十翼)的出现,这也标志着《周易》经典最终完成。
以“六艺”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了无以撼动的正统地位,兴儒学、重教化的形势则不断把易学推向当时思想文化舞台的前沿。经传合编本《周易》作为儒家特别重要的五种经典之一,因其特有的教化功能,满足了汉代政治与文化方面的需要,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推崇。而《周易》通过“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恰恰迎合了汉儒借通经致用而享有干禄地位之资的需要,遂成为他们不断引经立说的理论根据。
汉成帝时期,刘向、刘歆等人开始大规模整理文献典籍,不仅将《六艺略》提升至诸类典籍书目编排中的首位,而且在《六艺略》中,又将《易》位列《书》《诗》《礼》《乐》《春秋》之前。源于《七略》的《汉书·艺文志》有言:“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刘向、刘歆父子指出,就历史久远而言,易道亘古不变,与天地齐等;就典籍的重要程度而言,《周易》普遍包络“天地之道”,为“五常之道”的本原,《周易》蕴含的易道对于其他五经彼此配合、以随世而变的“五常之道”更具指导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四库全书》所收经、史、子、集四部文献中,《周易》位于经部之首,相较于经部其他类文献,《易》类文献数目最多,这应是《周易》处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的绝佳范例。不仅如此,《周易》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也被道家尊为“三玄”之冠,又曾为佛教众多高僧大德所倚重和阐扬,更足以说明《周易》自身内含的天道与人事之诠释方向的延展性和丰富性。如果立足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演变,我们对“《易》为之原”及《周易》在其中所发挥的引领作用与体现的包容意义,或许会有新的体认。
(摘编自任利伟《<</span>周易>何以成为群经之首》,《光明日报》,2018年4月14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易》产生的历史悠久,在内容和功能上的转变则标志着这部经典最终完成。
B.《周易》能满足汉代政治与文化方面的需要,所以它成为儒家特别重要的经典。
C.刘向、刘歆父子等人对《周易》颇为重视和推崇,将其列为“六经”之首。
D.在《四库全书》中,《易》不仅位于经部之首,而且《易》类文献数目最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追溯《周易》产生的历史渊源,简单介绍了其最终完成的发展历程。
B.文中刘向、刘歆从历史久远和典籍重要程度两方面来论证《六艺略》的重要性。
C.文章主要通过事实论据来论证《周易》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D.文章中间两段从汉代社会形势说到文献整理,逐层论述分析,可谓有背景有实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汉代大兴儒学、重视教化,易学也不会被推向当时思想文化舞台的前沿。
B.《周易》中蕴含的天人之道与汉儒通经致用密切相关,于是大受汉儒们的青睐。
C.《周易》自身蕴含丰富,以其独特的魅力被儒家、道家、佛家奉为群经之首。
D.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演变,我们对《周易》或许有新的认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他也叫我爸
刘殿学
从基地到沙漠腹地的205井,两百多公里。正好有顺路的油罐车,秀就带着儿子,去井上看大泉。大泉有半年多不回基地了。说,当了领班,更忙。哎,忙不忙,就这样,跟了这班油狗儿做老婆,就得有那个耐性。
电话打到井上,班里几个小伙子乐了。
小非洲说:“泉哥,我给嫂子先准备一杯凉水,啊?天热哩。”
“曼德拉”说:“你懂个屁,得先准备‘招待所’,知道啵?”说着,就找来块旧篷布,将篷屋一角上大泉的那张小床隔开。
大泉知道“曼德拉”啥意思,也不说话,光笑。
那个开车的师傅人好,20来吨的油罐车,七拐八拐,一直把秀送到篷屋门口。
五个汉子,下午没班,全在。见到秀拽着小儿子从车上下来,一个劲儿地咧着大嘴拍巴掌。弄得秀一时不知所措,只是低着头笑。一眼瞥见大泉,猛地走上前去捶了他一下,就撇下小儿子,逃也似的先进了篷屋。
那个小儿子倒是没见过这热烈欢迎的场面,就像接待克林顿似的,他不想跟妈进屋,摔着膀子直扭,不要他爸抱,光对那几个黑脸叔叔看。
“曼德拉”喜欢得什么似的,蹲下去,手摸着人家的小屁股:“哎哎,狗儿,你看看,这五个人,你应该叫谁爸?”
“爸。”
“啊!我当爸了!”“曼德拉”乐得用头去顶狗儿的肚子。
小非洲直笑,看狗儿叫了“曼德拉”一声爸,连忙拉过狗儿:“哎哎哎,你叫我什么?”
“爸。”狗儿三岁,谁问啥说啥。
“哈哈哈哈……”
“爸爸们”乐成一堆儿。他争你夺,抢着抱,抢着亲,又粗又黑的大毛嘴,把人家嫩嫩的小脸蛋儿,亲得发红。
这时,有人拿眼这么偷着一寻,大泉不见了。再往篷屋里听听,那围布里边,正在悄着声儿说话:“秀……”
“秀。”“曼德拉”心里痒痒的,小声跟里边学了一句。
里边人没听见。继续窃窃地说:“我不用你喊我。你说,半年多了,你想不想我?”
里边说的大泉还没来得及说想还是不想,外边倒有人先替他说了:“想,想死我了。
说完,大伙儿偷偷一乐,马上自觉地散溜开去。叫小非洲在外边看着狗儿,不准任何人进屋。
小非洲就领狗儿到戈壁滩的蒿丛里,捉蚂蚱玩。
狗儿跟在后边,一顿一顿地走。走到门前的红桶旁边,突然停下来,就往里边尿尿。
小非洲一见,马上跑过来喊:“狗儿,哎哎哎,狗儿……”
一声没喊完,大泉在门里看到了,大步跨出来,对着儿子的屁股,就是一巴掌:“你狗日的,这能尿!”
狗儿捂着屁股,望着大泉的脸,嘴一撇,“哇——!”大哭起来。
刚散溜开去的“爸爸们”一听,赶快跑回来。看看狗儿圆溜溜的小屁股蛋上,立马五条红蛇梭,心里就疼死了,一个个瞪起眼,吼大泉:
“你二球呀你!?你二球!”
“你法西斯呀你!?你法西斯!……”
大泉不听他们吼,急得还要再来一下。
“曼德拉”抚摸着狗儿一红棱一红棱的屁股,伤心得眼泪都出来了,紧紧地搂住狗儿,绝不让大泉再打,说:“是你一个人的儿子?他刚才叫我爸哩,你没听见?”
大泉急得一跺脚:“你看看,这狗日的把这桶水给整的?全班一天只能分到一桶饮用水。待会儿,大伙就要灌水上井,咋办?”
“那怕啥?咋办咋办,童子尿大补,知道啵?真是。”
“曼德拉”说着,又对一边的小非洲发态度,“愣着干啥?给大伙灌水。”
小非洲叮叮当当地把大伙的水壶找来。
大泉不让灌,说:“我对不起大家。”
小非洲头一梗:“咋啦?他也叫我爸哩,你没听见?”
(2001年10月17日《今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一杯凉水”来接待远方的客人,用一块“篷布”做“招待所”,生动地表现这些工人长期生活在野外的艰辛和极度渴望过家庭生活而不得的真实情况。
B.抢着让刚来的孩子喊“爸爸”,表现工地工人极其想家,希望与亲人、孩子团聚的强烈愿望,也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C.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如“曼德拉”强护狗儿不再挨打就体现工地工人识大体、懂感情、有血有肉的爸爸形象。
D.小说“曼德拉”、小非洲的“他也叫我爸”语言中洋溢着自豪,表现了中国石油工人身处艰苦环境却坚毅乐观的豪迈气概。
【小题2】小说设计狗儿撒尿挨打的细节,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小题3】小说在如何弘扬主旋律以表现时代的主题,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请结合作品探究其中的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