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批评面对的往往是具体的、还未有定论的作品和问题,这些是文学进程中的基本肌理,也是一切理论探讨的立足点。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研究,如果不以文学批评为基础,多半会成为空论,而不是有血肉的学问。
然而,很多人做文学批评,缺少对作家整体性把握。仅评一部作品,或者只研究某一个阶段的作品,都不足以看出这个作家的整体面貌。很多人都做贾平凹小说评论,但如果不研究他的散文,对作家的理解就不完整了。如果不能整体性把握一个作家的作品,就不太容易把文学批评做好。
批评还应有文体意识,也就是说要认识到批评文章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的批评文章所涉及的很多作品,你也许没有读过,但是他的批评文章也具有独立价值。甚至在上世纪80年代,你会发现批评家与批评家之间、批评家与作家之间的通信也可当作批评文字发表出来,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有用信息。
李健吾认为,批评本身“也是一种艺术”,而最好的批评是既不溢美,也不苛责,“不诽谤,不攻讦,不应征”,维护批评尊严,不以贬低写作者地位为代价,批评者和写作者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批评者更应是谦逊的,要有与写作者对话的态度。所以,李健吾的批评是艺术的,语言是真诚敦厚的,他要年轻人都记住考勒几的忠告:“就其缺点来评判任何事物都是不明智的,首先的努力应是去发现事物的优点。”——即为寻美的批评实践,显然更具建设性和创造性。李长之也认为,一个批评家要完成对一部作品的批评,首先要有理解力,其次要有褒贬,再次要提出正面主张。可是,现在批评界最活跃的精神,更多是一种“愤”,以否定为能事。由“愤”而流于尖酸刻薄、耍小聪明者,也不在少数。古人写文章,重典雅、讲体统,现在这些似乎都可以不要了。牟宗三说,“君子存心忠厚,讲是非不可不严,但不可尖酸刻薄。假使骂人弄久了,以为天下的正气都在我这里,那就是自己先已受病。”因此,写文学批评应心胸坦荡,存肯定之心,张扬一种生命理想,才能不伤文学,也不伤自己。
批评不仅要呈现一个有体温的价值世界,同时也要创造一种新的批评语言,那种“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的语言——所谓批评的文体意识,主要就体现在批评语言的优美、准确并充满生命感悟上,而不是那种新八股文,更不是貌似有学问、其实毫无文采的材料堆砌。批评是艺术,也有对精神性、想象力和文体意识的独立要求,它也是一种写作,一种精神共享的方式。
理想的文学批评,正是艺术感觉、宽阔视野、通达学识和优美表达的结合。
(2017年12月26日光明日报《批评是有思想的艺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批评只针对未定论的作品展开,因此,它是文学领域里理论研究的基础。
B.考勒几与李长之主张的共之处在于努力发现作品的优点,视批评为寻美实践。
C.文学批评家应该具备坦荡的心胸和存肯定之心的素养,还要能够张扬生命理想。
D.文学批评的语言,应该优美、准确,充满生命感悟,不可卖弄学问炫耀文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文学批评存在的同题为立论的前提,重点论述批评的整体把握、文体意识等。
B.文章先指出文学批评的基础性地位,再针对批评中的问题论述,提出自己的看法。
C.文章提到批评家与批评家、作家间的书信,意在强调上世纪册年代文学批评的价值。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阐述文学批评的理想状态,意在引导文学批评健康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作家不同时期、不同体越的作品,对作家的理解才可能是完整的。
B.文学批评不仅要关注所批评的作家、作品,还要提升批评文章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C.如果文学批评不再“尖酸刻薄、要小聪明”,批评就会公正客观,受到作家的欢迎。
D.文体意识可能会催生艺术感觉、宽阔视野、通达学识和优美表达相结合的文学批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4 10:20: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文化自信,是以文化自觉即对文化的理性反思为前提和基础的。文化自觉是指一定文化主体的一种理性的“主体意识”或“自我意识”,它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对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以及自身文化在国际关系格局中所处的“实际序位”和“发展态势”等问题进行理性审视和深刻反思,从而对自身文化的优劣长短、国际影响力及其限度形成自知之明。

②文化自觉建基于对文化的理性反思,核心也在于反思。文化反思与形成文化主体性是同一过程的两面,二者又互为前提相互作用完全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一般而言,文化反思总是需要有“他者”的存在作为一种比较的基础,一种合理的刺激。在历史上,总是由于文化交流,一种陌生文化的出现,相互之间出现碰撞,才会引起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关注和反思的。

③文化反思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对文化实有情况的认知,包括一定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各种文化形式及其地区分布情况,“他者”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交流的情况,各种性质文化对人们思想产生的实际影响等,这是基础性的。一是对各种文化的作用、意义进行的评价,尤其是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发展、政治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作用的评价。

④文化反思的内容主要存在三个维度:关于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关于如何处理本民族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关系,这个维度是一种对各民族文化的平等对待层面的观照;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对本民族文化以及他者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性质的分析比较,这个维度属于一种超越性的透视。

⑤文化反思有着深浅的层次差别,也有一个从浅到深的层次递进过程。近代以来,通常那些经济军事强大的民族国家会表现出一种文化强国心态,在文化输出方面也出现“巨大贸易顺差”;相反,经济军事落后民族的许多人则容易出现文化自卑心态,唯有以前者的标准为标准,以获得前者的认可为傲视同侪的资本。所谓“挟洋自重”,此之谓也。这两种态度里并非没有文化反思的因素,问题出在这种反思很粗浅,所以也就容易在自傲和自卑之间摇来摆去。文化反思的层次递进,就是将人们对文化的反思以及形成的自做或自卑的态度,及这种态度对于文化发展和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作用,同时都纳入进一步反思审视的范围,在超越民族文化本位的前提下,客观地分析本民族文化的优长劣短,清楚我们是谁,我们需要什么,我们还缺什么,我们经过努力能获得什么。

⑥总之,只有建立在扎实的理性反思基础上的文化自觉,才是真正的文化自觉;只有建立在理性的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才是具有持久生命力和价值前景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董朝霞《文化自信须以文化自觉为基础》2018年7月16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围绕自身文化进行深层反思从而有正确认识的主体意识。
B.对文化的理性反思是文化自觉的基础,而文化自觉又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
C.本民族的文化有了陌生文化的刺激,才更容易引起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关注和反思。
D.文化反思的三个维度,前两个维度关注的是自身文化,后一个维度关注所有文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提出论点,围绕如何通过文化自觉达到文化自信展开论述,最后加以强调。
B.第③段指出了文化反思的两种不同形式,着重论证并强调了后一种形式的重要意义。
C.文重以“巨大贸易顺差”形象地论述经济军事强国在文化输出方面的压倒性优势。
D.文章第⑤段采用总分结构,分析了浅层的和深层的文化反思,引导人们深层反思。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反思与形成文化主体性不可分离,是一种辩证关系,但文化反思为主导核心。
B.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催生文化强国心态,这种心态又反过来促进经济军事实力的发展
C.文化自卑和自傲心态看似矛盾,但都属于文化反思的浅层次状态,出现摇摆是因为以他者文化为标准。
D.如果能够平等对待对各民族文化,就能正确处理好本民族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关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可是她老了,病了。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身体。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着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只有早晨这会儿,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父亲因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B.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的情节与葛朗台临死前抢夺十字架的情节,可谓异曲同工,都反映了主人公心为物役、难舍俗世的性格。
C.本文从祖母逝世起笔,正文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回忆祖母一生的艰辛,结尾回扣祖母逝世。全文既有整体勾勒,又有细节刻画,做到了首尾呼应,韵味丰富。
D..“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文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苦难”拟人化,形象地说明苦难一旦被战胜,就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道理。
【小题2】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临近结尾部分提到“这是祖母的哲学”,那么“祖母的哲学”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同类题3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原创)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历史是过去与现在间永无休止的对话
“六合劲扫待时日,纵横捭阖西风狂”,一曲《崛起》奏响强音,观众如闻西风浩荡。2月9日,《大秦帝国之崛起》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平静地播出了。虽不事声张,该剧却在4天内获得近7000人在豆瓣上打分,获评8.9。4天后,修复版《大明王朝1566》在某视频网站开播,24小时内点播量过400万,该剧还将从2月25日起登陆地方卫视。农历新年前,央视一套在2017年的开年大戏《于成龙》圆满落幕,平均收视率近2。 
与数据遥相呼应的还有专家学者与观众们的好评,“一批优秀历史正剧在台网两端逢春,并非偶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说,“历史正剧先有历史再有剧,它体现的是当代历史观,发掘和传播的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众多网友的告白更直接动人:“在架空宫斗玄幻充斥的古装剧里,终于等到你们。” 
观众对精品历史正剧的需求长久存在,因为历史是过去与现在间永无休止的对话。
不知何时起,电视机里的古装剧变成了这等景象:九龙夺嫡的悲剧,成了四爷与十四阿哥的三角恋;任哪朝哪代的皇帝后宫总有无穷无尽的破烂事;任“四海八荒”“天地尽头”总有相似的“渡尽劫波飞仙梦”。造梦本是影视的一种功能,但若充斥大小银幕的一切皆为空,那危害难以斗量。上师大教授詹丹认为:“历史被架空后的危害,不仅是知识的欠缺,而是不知来路之艰难险阻,便只能孤立地认识当下现象,易从一种理想化的概念出发建立认知,每每把不合水土的乌托邦,当成自己的桃花源。” 
因而,当“战神白起”“清流海瑞”“廉吏于成龙”等活在人们口口相传中的人物,当武王举鼎、武关会盟、长平之战、改稻为桑等确切发生过的事件渐次从历史帷幕中踏进荧屏,有史可循、有章可查的故事新编,给予年轻观众的是中华民族“知来路”的历史亲近感与一以贯之的文化熏染。
《大秦帝国之裂变》从战国时代被六国压迫的秦国讲起,由商鞅变法开始,带领观众一步步了解秦国何以从一个孱弱小国进而统一中国;《大明王朝1566》反其道行之,从建立了近200年的明朝嘉靖帝时期讲起,从庙堂上张居正与奸臣严嵩的斗法,到戚继光平定沿海倭寇,展现出一个时代兴衰斑斓画卷;《于成龙》剧如其名,描绘一代廉吏从45岁踏上仕途后23年出将入相、可赞可敬的传奇岁月。 
其实,秦、明、清,无论哪个朝代的历史风流都有过影像化的改编。但为何依然常拍常新?刘和平说:“每一代人都值得重新解读历史。在对历史事件的不断发现、对历史人物的重新阐释中,重要的是观众能在观剧之后要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做到这一点,便是历史正剧的文本价值,也是制作者应该追求的。” 
已经收官的“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的故事所以能搅动沉寂已久的古装剧湖面,张德祥认为,“艺术的塑造让人物虽远隔时间长河却能观照着时代需求,于成龙的形象就精准呼应了时代”。比如,时代需要更多胸有家国情怀的人,《于成龙》着重再现的便是心系民生、清白一心可对天地的于成龙。又好比历史上的于成龙大器晚成,直到45岁才被授以广西罗城县知县。此后,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所到之处皆有政声,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开启了革弊风清的时代风尚。 
同样的,《大明王朝1566》结尾时有一段台词:“黄河水浊,长江水清,但长江之水灌溉数省两岸之田地,黄河水也灌溉两岸数省之田地,不能只因水清而偏用,也不能只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大概就是优秀历史正剧对于今天观众的价值——我们从不曾脱离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仍旧生活在与过去相关的历史脉络之中。历史是过去与现在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那里面有我们丰厚的养料和精神文化资源。
(摘编自《文汇报》2017年2月16日)
【小题1】下列头天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不事声张,但《大秦帝国之崛起》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后不久就获得了观众的好评。
B.历史正剧体现了当代历史观,发掘和传播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
C.因为历史是过去与现在间永无休止的对话,所以观众对历史剧的需求长久存在。
D.影视可以造梦,但如果充斥大小银幕的一切皆为空,那么带来的危害将是巨大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詹丹教授认为,历史被架空后只能孤立地认识当下现象,把不合水土的乌托邦,当成自己的桃花源。
B.新编历史故事可以给予年轻观众中华民族“知来路”的历史亲近感与一以贯之的文化熏染,所以无论哪个朝代的历史风流都有过影像化的改编。
C.由《大秦帝国之裂变》可以知道,泰国并不是一直都很强大的,它曾经被六国压迫。
D.“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搅动了沉寂已久的古装剧湖面,是因为剧中于成龙这一人物的艺术塑造观照了时代的需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多网友的告白表明他们对架空宫斗、玄幻充斥的古装剧其实是不太满意的,渴望看到像《大秦帝国之崛起》这样优秀的历史正剧。
B.历史正剧的制作者应该追求的是观众能在观剧之后有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是历史正剧的文本价值所在。
C.大器晚成的于成龙从小小的知县做起,23年来仕途一直很顺畅,出将入相,到很多地方为官。
D.使人们从不曾脱离传统文化的影响,仍旧生活在与过去相关的历史脉络之中大概就是优秀历史正剧对于今天观众的价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土司文化是土司制度创建和推行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它是根植于土司制度之中的。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推行的一种特殊的管理方式,即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世袭地方官,通过他们对少数民族的管理,达到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统治的目的。

土司有专门的机构,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土府、土州、土县等。土司地区实行的是一种区域性的自治,但要归地方行政长官统一管理,并纳入国家的官制体系之内。土司制度推行之前,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未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中,被历代统治者视为“化外”之区。土司制度带来了区域社会管理的新模式,使得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出现了相互依赖的关系,促进了土司地区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往来。其特殊的管理模式及相关的依赖交流机制、世袭制、等级制构成了土司制度与文化的鲜明特征。土司制度推行了六百多年,在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土司制度的建立,实际上是中央政府与地方首领的双方认同。一方面地方首领表示“归顺”“向化”,希望保住自身的地位和利益;另一方面朝廷在不易派官管理的少数民族地区需要寻求代理人。因此,当土酋“归顺”,朝廷即授以土司之职,通过颁发敕书及官印,使其成为可以世袭的朝廷命官,并允许他们管理自己的领地。而中央政府也经常征调土司兵作战,或抗击外寇,保卫疆土;或镇压内乱,稳定地方。明嘉靖年间的抗倭战争,明廷就调集了大量土兵。因此,土司制度是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体现了元明清中央政府“齐教修政”、“因俗而治”的统治方针,同时采取这样一种过渡性的管理方式,将其纳入中央政府的管理体制之内,也为日后的郡县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与其他国家中由少数民族统治的行政中心更多体现其强势的当地民族特征是完全不同的。

作为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土司制度创建了一种区域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即在行省之内实行双轨制,既有流官管理的府州县,又有土司自治的地区。这种管理模式体现了两个特点:其一是体制的稳定性。土司制度推行长达六百多年,虽经三个朝代的更迭,这一政策仍得到有效的实施,其基本点在于维持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其二是政治运作的协同性。在土司制度推行过程中,中央政府与该地区少数民族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是存在一定的和济与协调的。它的运作,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社会文明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土司制度是在保留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的。当地民族的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继续保留、发展,形成了促进该地区社会稳定以及民族和谐共处的长效机制,从而促进了多民族文化的共处与包容,保护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传承。清代在四川等地新设土司,不强求那里的少数民族剃发易服。从制度层面上说,土司制度也许不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但可以肯定,它是适合当时西南等地少数民族社会实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

(摘自《文史知识》2016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中央政府为实现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而设置的一种区域性自治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B.土司虽有自治权和专门机构,属于区域社会管理模式,但要归地方行政长官统一管理,纳入国家官制体制之内。
C.土司制度推行之前,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未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中,被历代统治者视为“化外”之区。
D.地方首领想要保住地位和利益,而朝廷需要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寻求代理人,在这种认同之下,建立了土司制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土司制度的推行实现了边远少数民族从“化外”到“归顺”“向化”的转变,为日后的郡县化打下基础。
B.在土司制度推行过程中,体制的稳定性与政治运作的协同性使政府与少数民族间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和济与协调。
C.土司制度是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行省之内实行双轨制,对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D.土司制度也许并不理想,但它在保留了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多民族文化的共处与包容,保护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传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司制度的创建与推行,使得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出现了相互依赖的关系,朝廷在管理这些地方的时候,也经常会需要这些地方的支持。
B.虽然土司有地方的管理权甚至可以有自己的军队,但是土司的军队也必须听从朝廷的调遣,随时准备抗击外寇,保卫疆土,或镇压内乱,稳定地方。
C.区别于其他国家少数民族统治政权的强势,元明清中央政府“齐教修政”“因俗而治”的统治方针体现了我国民族管理体制方面的吸纳性和包容性。
D.土司制度保留、发展了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生活习俗,体现了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管理智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教师“祖师爷”,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尊师的传统,但这一传统并不始于孔子。孔子孜孜矻矻,以身作则,以己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高尚的人格、好学的精神、博通的学识,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敬佩和爱戴,而且赢得了全社会和后世的尊重和礼敬。
在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国语》和《晋语》中,有这样的文字:“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这里已经将君、父、师并提。战国末期的荀子,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序列。在他看来,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师是政治的根本。缺少了这三者之一,就不会有社会的秩序、人民的安宁,更谈不上生活的幸福。所以,礼仪就是用来敬祀天地、尊重祖先、推崇君师,用来树立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感和权威的。高度尊崇礼法的荀子,认为教师是礼法的守望者。他认为,如果没有教师,世人就不懂得礼法,只能是偏离正道,流于匪辟,遭致灾难和祸害;相反,人有了教师、懂了法度,就会通达事理,明辨是非。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荀子看来,是否尊重教师,是一个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他指出:“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先秦诸子在很多重大的问题上观点冲突,相互争鸣,但在尊师这个问题上,却难得的一致。道家的《道德经》说:“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墨家的《墨子》也说:“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修其言,法其行。”法家的《管子》中,收录有《弟子职》一篇,详细地规定了学生对教师各方面恭敬的态度和服侍的礼仪。杂家的《吕氏春秋》不仅说明了尊师的必要,而且指出了尊师的具体方法。主张“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外,学生能够勤奋学习,虚心求教,也就是对教师最大的尊敬。
尊师的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尊师使我们的民族更加笃信教育,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向学之风,强化整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当然,我们也不必忌讳,尊师的片面化和极端化,也对我们民族及其文化具有负面影响。比如,恪守师法,不许学生自出机杼,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后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对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起了一定的阻滞作用。
(摘编自徐梓《中国文化的尊师传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虽然不是中国尊师传统的创始者,但却为后世树立了为人师表的榜样。
B.《国语》中已将君、父、师并提,当时的人们认为三者的地位同等重要。
C.荀子视教师为礼法的守望者,因为学习和执行礼法,都需经由教师来完成。
D.除了在尊师上取得一致之外,先秦诸子在其他问题上的观点都相互冲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个绕不开的人物,所以在论述中国的尊师传统时,作者选择了从他说起。
B.在充分列举论据之后,文章进而深入剖析了“尊师传统”的本质:尊师既是尊业敬德,也是重学、重道。
C.文章在列举先秦诸子尊师的论据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其中,“面”为荀子的言论,“点”则为其他诸家的言论。
D.文章在充分肯定尊师传统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指明了将尊师片面化、极端化的负面影响,从而体现了辩证说理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生如果对老师态度恭敬,服侍周到,但不愿勤奋学习,不肯虚心向老师求教,也未必可以说是真的尊师。
B.教育事关他人前途和家族命运,如果不接受教育培养,一个人就难以造就才德,一个家族就难以发达兴旺。
C.尊师传统无形中对教师的才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人格高尚、学识博通,才能赢得尊重和礼敬。
D.是否尊重教师是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因此,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一定会人人尊重教师,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