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节是民俗,更是中华文化经久不息的情感盛宴,每个家庭的快乐与团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全社会不约而同的互动与和谐,让寒冬因春节而有活力而有温度。春节是对人生社会的美好礼赞,充满了真诚祝福,是体现人民幸福指数的直接标尺。春节更是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直接追求,是中国文化助推社会进步、助力民族凝聚的引擎。
长期以来,对春节的研究只在民俗学的范畴去把它当作传统文化遗产来研究和对待, 而忽略了春节的文化基因价值和精神引领地位,忽略了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活力的文化节点和经济抓手。春节文化的弘扬,最核心的就是认识和总结春节形成的生态学意义、春节发展的社会学意义和春节充满活力的经济学意义。
对春节文化的研究,不能仅于民俗学意义上的事象总结与评价,而是要将春节文化当作民族文化的主流体系和撬动杠杆来认识,要站在文化自信的角度去理解和对待春节文化。党的十九大把建设文化强国放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文化自信,就要找到我们的文化坐标,重新认识和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具有民族气质的文化战略,寻找文化走向国际的路径。春节,同样像“一带一路”一样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充满活力的有形动脉。春节,应该以更加鲜明的特色,更加完整的体系,更加灵活的方式,携带着中国文化语汇和精神,携带着中国人民的激情与风采来感动世界。
春节还是重要的经济抓手。要有效聚合春节最活跃的市场要素,形成春节产业文化体系和运行平台,使散落在各地的碎片化春节市场、低端化春节产业、地域化交易制约和时效性市场短板得到提升和解决,让春节既具有体现中华民族性格的传承,又能够让中国文化具有国际化人文语汇的重要主题,最终以经济为载体,走向全人类的生活。
精心打造春节文化,让它成为全世界的节日,就应该为这个节日投入更多关注,注入更多内容,释放更多关怀,制定更多政策,包括对春节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等,必须要以文化体系构建为核心抓手,找到文化产业的鲜明卖点,建立文化主体的交流平台。而这一切,既要有文化战略的高度,又要有文化理论的深度,更要有文化产业的维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中完成现代化的重构。
(摘编自邢晨声《春节:最具活力的文化自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充满了真诚祝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B.作为民俗节日和文化载体,春节体现了文化对社会进步、民族凝聚的巨大推动作用。
C.春节具有文化基因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坐标,是体现人民幸福指数的直接标尺。
D.不应把春节当作传统文化遗产,而应上升到民族文化的主流体系和撬动杠杆的高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以如何传承弘扬春节文化为核心话题,认为应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研究春节文化。
B.当前对春节的研究还仅仅局限于其民俗学范畴,而忽略了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C.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精心打造春节文化,做大春节经济,是春节走向国际的路径。
D.从产业文化的角度看,当前春节文化产业存在碎片化、低端化、地域化制约等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扬春节文化,不仅要研究其生态学意义,还应研究其社会学意义和经济学意义。
B.春节应借助“一带一路”这条有形动脉,以更鲜明的特色和完整的体系而走向世界。
C.体现中华民族性格传承,又具有国际化人文语汇主题,是春节文化走向世界的前提。
D.春节要成为全世界的节日,应从构建文化体系入手,实现春节文化现代意义的重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8 06:16: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形下,“海归潮”必将持续发展下去,从而形成人才归国与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首先,对个人而言,“海归潮”使得很多有抱负的年轻人一展其才,收获了价值实现的红利。对家庭而言,“海归潮”落实了“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收获了养老送终的红利。对国家而言,“海归潮”实现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兴国战略,收获了人才红利。

根据《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90%以上的留学人员为自费留学,学习人文社科的占到近一半。这些留学人员回到国内后,近半数投身金融业,41.6%选择在京就业,绝大部分分布在体制外。这些数据说明归国人员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是经济,而国内的市场经济也已经发育得足够成熟。未来5年,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拐点”,中国将从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但是,一些地方针对“海归”创业就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存在碎片化现象。部分现行留学人员管理体制存在着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等问题。在用好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建设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一起用好本土人才和海归人才,收获广义人才红利。

(摘编自穆光宗《“海归大潮”所为何来》)

材料二

海归创业者选择创业行业的影响因素调查


海归创业者创业困难因素调查

(摘编自全球化智库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

材料三

在海归群体海外求学过程中,其个人思维模式与处事风格难免会受到当地文化环境与创业环境的影响,回国后,他们可能对国内的市场运作机制与国内消费者的需求趋势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海归人才在创业初期与合作伙伴在思维观念上产生分歧,或是在创业的大方向上产生偏差。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全球市场打破了行业界限,跨文化交流成为时代潮流。各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差异极易导致市场运行中的摩擦,进而阻碍双方的贸易合作。对于广大海归群体而言,良好的中外文化通识和跨文化交际综合能力将会成为他们创业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

新时代的海外归国创业人才越来越趋向年轻化,从个人角度来说,他们拥有充分的专业知识基础、良好的技术背景与创新的思维视角,但在实际创业过程中,新一代的海归缺乏足够的市场实践经验,一些人未深入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等一系列问题便匆匆创业。此外,一些地区的融资体制尚不完善,直接融资渠道较少,青年海归创办的中小型企业又普遍缺少充分的固定资产抵押,很难获得外源融资支持,资金的缺乏使得科技成果转化之路困难重重。要想有效降低此类问题带来的创业风险,实现创业效益的最大化,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有效结合是关键。

(摘编自程刚等《海归创业如何找准支点》)

材料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浪潮中,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持续提高与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回国创业的新生代海归数量不断增长,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调查发现由于宏观营商环境不优与微观“水土不服”等原因,新生代海归创业酝酿期理念浮空与人脉断层并存,创业初期项目定位难与融资难共生,创业中期技术转化难与政策资源获取难重全,创业后期规模扩展、技术革新与市场开拓三难并存。为促进新生代海归顺利创业,我国应在政策完善、平台搭建和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一系列供给侧改革。

(摘编自钟云华等《新生代海归创业难的供给侧归因与改革对策探讨》)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性海归创业者对于企业运行成本高的反应较男性海归创业者更为明显,对国内市场的了解程度也不如男性海归创业者。
B.女性海归创业者相对男性来说,更加关注留学专业与创业行业相关性、创业热门行业和家庭背景,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女性海归创业者更加注重创业时的现实条件。
C.海归创业者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最主要是运行成本高,其次是对国内市场不了解,这既与我国营商环境有关,也与海归创业者回国创业所遭遇的文化差异有关。
D.海归创业者在选择创业行业时,除自己的家庭背景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外,他们还会优先考虑创业行业与自己留学专业密切相关性、主要合伙人的创业理念和行业是否热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留学人才回国对个人、家庭和国家都好处颇多,随着我国高等教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与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归国潮”必将持续。
B.海归创业者良好的中外文化通识和跨文化交际综合能力有利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贸易合作,但面对国内市场却会成为海归创业的阻碍。
C.青年海归创业者创业的优势明显,但市场实践经验的缺乏使得他们难以获得外源融资,这导致了青年海归创业者的创业之路困难重重。
D.海归创业者的创业之路面临着自身条件与外界环境的双重挑战,先解决创业环境的问题再不断调整和发展自身,创业才可能取得成功。
【小题3】结合以上材料请你就解决海归创业难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间四月天

阿贝尔

①林徽因的“四月天”是1934年的四月天,梁从诫一岁零七个月,也是少妇母亲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②“……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③客观地说,北纬31度55分的四月天,比林徽因诗里的四月天还要美。只是林徽因的美由心生,而这岷山里的美由天地生。

④四月天首先是天,它高了,蓝了,润了,空气里到处是一种“萌的离子”。花树受了这离子,开出了百花,结出了青果。溪河受了这离子,涨起桃花水,水也由碧绿变得微微浑浊。四月天的生命比起三月是明朗了许多,不管是庙里的百年老树,还是路边头年栽的小树;不管是房前屋后高大的乔木,还是河畔溪边低矮的灌木,都在春雨后生长起来。

⑤岷山里四月天的美最初是稀疏的,只能算一种点缀。也像是绿火苗,先是在河谷一带,一夜、几夜春雨过后,便往上窜了一大片。蕨类植物的苔,椿树、臭椿树、桤木树的叶芽,油菜花和豌豆花,都像是些精灵。清明青半山,山脚河谷里已经变青,半山以上还是冬景,只有野樱花、苦桃花烂漫。从清明到月中这些天,每棵树、每棵草都是一天一个样,每座山、每片山林也都是一天一个样,像是有个无形的人拿了画笔,蘸了颜料,在暗中作画。特别是春雨之后,作画的笔触格外重,春色一下浓了许多。有时接连夜夜春雨,每天清晨都会发现绿叶绿枝多出了许多,春意也浓了许多,就会去猜想那位画师是潜伏在夜里用笔的。

⑥这些时候,我差不多天天出门去到山野,觉得这么一个充满变量的美的时光不出去走走太可惜太对不起自己了。山野里那么多的花花朵朵,那么多的绿,那么多的带了百花香的风,原本就是给我们享用的,更别说乍泄的春光和宜人的气温了。几天前走这些山野的时候还是满目荒芜,今天一下子就置身丛林了。丛林也在变换,前天还稀稀疏疏,漏得下很多的春光,今天就变得茂密了,里面全是绿荫。山道旁的豌豆花也变成了豌豆荚,不几日前豌豆荚还扁扁的,嫩生生的,今天已经胀开了。樱桃树的叶子最先长圆,接着是杏树、白杨树、桤木树、青杠树。青樱桃躲在叶丛背后,涩涩的,可以读成整个四月天。四月天是十七八岁,不能超过二十岁,它的“萌”已经绽开,大量的“昧”化作绿色,又没能化完,所以翠翠的,带一点鹅黄。

⑦我也去北山青杠林,走那些石级,看那些青杠树。它们三月发芽,清明也只是浅青,清明过后便疯长起来。我通常都是在午后去青杠林,几百公顷的林子里就我一人,听得见树叶生长的声音。午后的阳光极好,从略显稀疏的嫩叶间漏下来,投在石径和树干上,出奇地清晰。阳光来得有多远,青杠树来得有多远,又同时遇见春天遇见我,说不清是幸福还是感动。不时有壁虎从石径上跳进木叶,它们丑陋的样子和敏捷也来得极远。它们从我的眼前倏地逃走,但我知道,它们是渡了千万年的海才来到岷山间的这片林子里的。

⑧有两个下午,青杠林已经长得很茂密了,石级上漏不下多少阳光了,只是叶子都还是嫩嫩的翠色,我走在林间的环路上。我熟悉这片林子,我在里面走了三十年,石径边的每一棵树我都摸过、抱过。都是民国时栽种的树,已经足够老了,还发芽长叶,一到四月天便遮天蔽日;这也让我遐想,让我感动。走在石级上,上上下下,青杠树把它们的绿荫投在我身上。树上遮天蔽日,树下却极通透、开阔,不管从哪一角度看,都能看见大片的树木。树干黑涔涔的,树冠却是翠绿。光是走着,不去想也罢了,一想感觉就上来了,视觉、味觉,尤其直觉,它捕捉到了最单纯、也是最本真的生命境遇,宛如鱼儿在溪水里。

⑨在享用四月天的美的同时,我更多体验到的是这美的虚幻。这美太明媚,太鲜嫩,太不确定,因此在我的直觉里显得不真实,犹如青杠林中的午后时光,光团摇曳,绿荫摇曳,刹那的永恒之后是万古的虚幻。是啊,一夜春雨之后树芽可以长出那么多,几夜春雨之后原本黛色棕色的山一下就变青了。四月天没有永恒的美,所以艾略特才说:四月是最残忍的季节,/在荒地上养育出丁香,混杂着 /回忆和欲望, /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它的变化来得太多太突然,转逝得也太突然。

⑩四月还不是一年最葱笼的时候,但它呈现出的葱笼却是最具美学价值和生命力的,亦是最虚幻的。正是借了它的美与虚幻,那些午后我才有了对人生和时间更多的冥想。

⑪人生四月,人间四月天,美轮美奂,我们只能经过,不可挽留。

⑫林徽因最美的“人间四月天”梁从诫走了,我的四月天也成了记忆。最美人间四月天,我想,人类最美的人间四月天也过去了,只是我们不曾留意,总以为最美的月份还在后面。

(选自2013年《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小题1】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
【小题2】作者说四月天是“十七八岁,不能超过二十岁”,因为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⑨段作者引用艾略特诗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小题4】对本文分析比较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由林徽因的诗起笔,意在将诗中的四月天与岷山的四月天构成对比。
B.作者在描写中列举大量树木的名称是为了说明他对四月的岷山十分熟悉。
C.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借由联想,抒发了自己独特的思考与感受。
D.本文以游历岷山的行踪为序,从各个角度描写出岷山四月天的自然之美。
【小题5】简析第⑫段画线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小题6】本文运用了多种手法描摹景物,请结合第⑦⑧两段,对此加以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芦苇

乔洪涛

①那些草从黑色的泥地里长出来,它们和地下的根一样,也是一节一节的,它们有着竹子一样修长的叶子,但是我的祖先却叫它们芦苇。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父亲告诉我,芦苇到秋天的时候,就开一大团一大团的白花,冬天的时候死去,第二年春天再活过来;而竹子不开花,竹子一开花就永远地死去了,再活不过来。

②我的故乡遍布这种叫芦苇的植物,它们成片成片地生长在村庄的周围,跟着一条叫蒲苇河的河流曲折蜿蜒,长成一大片茂密的芦苇荡。

③这些植物的年纪比我祖父还大,我的祖先还没有来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在这儿生长了,一年死一次,一年生一次。它们把根深深地扎进黑色的泥土里,向四周肆意扩展,你拿一把铁锨随便找个地方挖下去,都会切着它们纤细的根。父亲犁地的时候就常常翻出来一两棵脆脆的白生生的苇根,那可是一块种了多少年的熟地啊。它们藏在地下,一有机会就冒出尖尖的头来,并且趁你不留神的工夫就迅速地生长成一棵挺拔的芦苇。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我们整个的蒲苇桥村庄就坐落在这张大网上。这里到处都长满了芦苇和蒲草,我们的村庄就是以它命名的。父亲说,实际上我们都是蒲苇桥一棵一棵活着的芦苇,我们的根像芦苇一样深深地扎在大地上,我们永远离不开这黑色的泥土。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少年,但是我隐约地觉出父亲是一位乡村哲学家,除他之外,我还没听谁说过人是一棵芦苇。

④地面是一个界点,芦苇在两个空间里生活。根向底下使劲扩展,死死地抓住泥土;茎则直直向上,抢占着地上的位置。芦苇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它一节一节地长着,就像我们进行一次长途的旅行,总要走一走歇一歇一样。每歇一次,它就挑起一把叶子做绿伞。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一位哲人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会思想是人比芦苇高明,但会思想也使许多人长得歪了,不能像芦苇一样正直地生长。人群中有歪心斜术之人,但谁见过一棵弯着生长的芦苇?

⑤芦苇一路直直地长下去,慢慢高过我们的头顶,我拨开苇丛走进去,后面的芦苇复又合拢,苇荡把我淹没了。这些细细的苇叶组织成了翠绿的空间。它们像一叶叶小舟,又像一队队纤柔的少女,这让我想起古老的歌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长腿细腰的美人儿可就是我二十年中夜夜梦见的伊人?我顺手捋过一支细长的苇节,做成清脆的苇笛,这是芦苇的情歌,汩汩流淌,滋润着幸福的胸膛

⑥我看见母亲的羊群走进了苇荡,苇荡里马上就绽开了洁白的花朵。苇荡里偶尔会有一小片芦苇稀疏的地方,这儿长满了丰茂的野草,有水稗子草,芨芨草,开白花的野荞麦和许许多多不知名的野草,母亲的羊群就在这儿吃草,神秘而又浪漫。

⑦这让我想起我的先人,他们一拨一拨地走进苇荡,最后睡在苇荡里滋养着芦苇,不知道我的身体能生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

【小题1】第①段中将芦苇与竹子进行对比的用意是
【小题2】第⑤段中引用了《 》中的诗句,表现了芦苇的    之美。
【小题3】第⑤段画线句中“滋润”一词的好处在于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就作者“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段鉴赏文字。(不超过120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前不久,《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用了个新闻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其中的“给力”二字新鲜独特,让很多人感到意外,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并引起争议。
②这让我联想到日前公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这份报告中收录了诸多有代表性的热字、热词和热语,即流行语。有些人对此颇有微词,认为这些流行语所代表的语言现象不过是一时的时髦,会破坏语言的“纯洁”和“规范”。这种失之狭隘的观点反复申说了好多年——年年有流行语新冒出来,年年就有人老生常谈。其实语言像一面镜子,如实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在语言三要素中,又以词汇对上述变化的反映最为迅速、最为活跃。因此,流行语蕴含着超乎语言本身的意义,值得关注也值得研究。
③流行语记录着社会变化。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有社会语言学家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与社会共变”理论,指出:语言对社会有依附性,即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比如1977到1980年间我国集中出现的流行语“拨乱反正”、“党纪国法”、“平反”、“冤假错案”等等,就如实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之后经济改革启动,“市场调节”、“关停并转”、“个体户”、“中外合资”等一系列流行语又扑面而来。流行语对社会变化感知的敏锐度与应变力是极为突出的。
④一些流行语具有丰富的含义。有时,人们对同一流行语的解读,会因立足点不同而产生分歧,甚至理解截然相反,但是这并不会削弱它,反而能增加这些词语的张力。比如“山寨”一词,最初源于香港,专指一些不正规的产品,是“不正宗”、“不正统”的意思,最先进入公众视线的“山寨”是“山寨手机”,之后出现了“山寨建筑”、“山寨春晚”等系列衍生品,人们也渐渐把“山寨”等同于“盗版”和“侵权”,但同时有人解释“山寨”为一种奢侈品趋向的妥协,是追慕的表现形式,还有人认为“山寨”闪耀着草根阶层的智慧——众多对“山寨”的解读,使得这个词的意义在使用中丰富起来,“山寨文化”,“山寨现象”甚至成了颇有深度的理论研究命题。
⑤与一般的新词语不同,流行语是一种语言时尚,在一定时期内使用频率很高且被广泛传播。它们丰富着汉语的表现力。在形式上,流行语可以是一个词素,如“裸~”(如裸婚、裸官);也可以是词或短语,前者如“隐婚”,后者如“食品安全”等;还可以是句子或格式,前者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后者如“今天你   了没有?”等等。在含义上,流行语相当丰富,比如,这几年流行的“晒”字,其含义已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晒”。 这个“晒”于英语的“share”,是“分享”的意思,最早是一名英国的旅游爱好者将自己的旅行趣闻发在网上与人“share”,引来众多网友跟帖,“share”就此开始蔚然成风。在我国,北大一名副教授于2006年9月在其博客上公布月收入4786元的工资条后,网友们纷纷学样“晒工资”、“晒奖金”等,有了新含义的汉字“晒”也因此步入了流行语的行列,“晒”的内容则不断推陈出新,被“晒”的事物种类越来越多,从有形的收入、固定资产,到无形的回忆、新年打算,甚至伊朗政府公布拥有核技术,也被网民表述成“‘晒’核”。仔细想想,我们实在很难在汉语中找出另一个词汇来替代这个鲜活的“晒”。流行语对汉语现有语汇的贡献可见一斑。
⑥当然,流行语的影响也并不总是积极的、正面的,个别流行语失之粗俗,有些过于怪诞的流行语的使用给交流带来了障碍。但是,如果“一刀切”地把流行语视作语言“纯洁”和“规范”的破坏者,在学理上说不通,在实践中恐怕也没几个人会响应。
【小题1】符合本文第②段中“这种失之狭隘的观点”的一项是
A.“给力”二字新鲜独特,让很多人感到意外,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并引起争议。
B.《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收录了诸多有代表性的热字、热词和热语,即流行语,有些人对此颇有微词。
C.流行语会破坏语言的“纯洁”和“规范”。
D.个别流行语失之粗俗,有些过于怪诞的流行语的使用给交流带来了障碍。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的意思。
B.在语言三要素中,语音和语法要比词汇相对稳定一些。
C.“盗版”和“侵权”不是“山寨”的本义,而是引申义。
D.这几年流行的“晒”字,说明流行语在形式上相当丰富。
【小题3】从全文看,流行语的魅力与活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