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艺术欣赏范国和审美趣味超越国家与民族的界限时,我们便拥有了世界视野;而全球化则让我们能够与世界上各个角落的同类分享各种各样的艺术。
全球化背景下的变化并不是样样都让人兴奋。受全球化影响,世界各国人民的审美趣味正变得越来越趋同,越来越相似,世界正在失去其丰富性。以中国为例,二十几年前各大剧院人山人海,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剧院的生意开始凋零,曾经为中国各阶层普遍爱好的戏剧,忽然远离我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从港台和欧美传播进来的流行艺术。我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在二十多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渐渐地,去剧院欣赏戏剧不仅不再是正常的娱乐活动,甚至变得可能让旁人感觉怪异。社会的主流审美趣味,不再像以往那样支持它的发展。这种现象与全球化有关,但它与以往时代民众审美趣味经常出现的各种变化不同,其背后,是西方发达的文化工业起着作用。
世界上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应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审美视角。假如世界各地人们的文化表达方式及对文化艺术的爱好都变得同一,世界也就成了文化沙漠——只有一种色的沙漠。人类文化具有无限的丰富性,人类不同的群体在各自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文明的发展进程经常需要不同文化圈的互相激发,一种文化所蕴含着的某些生活与思想内容可能会激发其它相关文化圈的灵感,并给后者注入活力。
艺术及戏剧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往往因其拥有不同形态与风格的艺术而呈现出差异。艺术是人类表达与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化最重要与最核心的载体之一。戏剧尤其如此。戏剧活动对于人类的过往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岁月里,它可能有的启示价值更是无法估量。中国戏剧的内涵是如此丰富,剧种组成、剧种悠久的历史与完整的音乐、表演、剧目体系,在文化形态上均具有特殊的价值。且由于中国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次族群的大迁徙及不同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如此复杂的经历中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都有可能通过戏剧及与戏剧相关的仪式活动留传下来。
文化的问题只能通过文化手段解决,保护和推动文化表达的多样性,必须通过文化自身的力量才能最终实现。要保护与继承丰富的中国戏剧,不能仅仅依赖于对全球化的批判、抗议乃至抵制,更重要的是要靠我们共同的文化责任感与民众的文化自觉。面临全球化这一背景,我们应该重新认知中国戏剧的价值与意义,从世界文化的角度看待中国戏剧的现实与未来,正是我们作为当今文化传承者应该持有的立场。
(摘编自芦柳源《文化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戏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球化使各国民众都可能分享到其他国家的艺术,但与此同时,各国民众的审美趣味正变得越来越趋同或相似。
B.不同的文化圈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与审美视角,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差异是各自拥有不同形态与风格的艺术。
C.我国历史上有无数次族群的迁徙、不同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这些复杂的经历,都可能以戏剧方式留传给后代。
D.中国戏剧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文化形态上也具有其特殊的价值,但现在社会的主流审美趣味却不再支持其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提岀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布局谋篇,并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B.文章认为应该保持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并侧重阐述了保护不同的文化圈、各地艺术尤其是中国戏剧的意义。
C.文章阐述中国戏剧的问题,却从中国到世界,从中国戏剧到艺术到文化,彰显出立足世界文化格局的宏阔视野。
D.就中国戏剧的命运问题,文章开篇交代全球化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指出解决中国戏剧问题的基本思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全球化的影响,民众的审美趣味与文化消费观念就不会发生变化,中国戏剧也就不会面临当前的困境。
B.如果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圈,那么它们相互之间就可能会激发灵感并注入活力,进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
C.民众全力批判、抗议并抵制全球化,同时又具有文化责任感与文化自觉,中国戏剧就可能得到保护与继承。
D.戏剧活动对人类的过往与未来具有重要意义,仅因此,我们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也应坚持保护与继承的立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6 01:13: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野菊花

陈创

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花朵不过一分镍币的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的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野早已敛去了辽阔的绿色,只把灰脊背露在人间;紫燕和鸿雁飞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了牛儿和羊儿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唯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与进取,举起了开放与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儿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肋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雨唤醒,一齐把眼睛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她把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般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的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泼,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她不固守现成,匍匐的枝条看似柔弱,却从不攀援依附。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的翼翮,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向往,活脱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和金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挂到淮水河沿。当霜雪卷藏这幅宏篇巨构时,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上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而求索”的浩歌凝结在心,待时以串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要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几丛,明年一定要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聚;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性野情。

哦,野菊花,这野性的精灵!这野性的勇敢和进取!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想在哪儿开就在哪儿开。你根本辖制不住她,她也从不约束自己。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举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纛(dào,古军队的大旗),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

这是一种怎样的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的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中,于生命的运动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教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故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二项是(   )
A.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连用两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惊喜的心情,表明了作者对野菊花赞美的态度。
B.第三段写到“几番秋风秋雨秋霜”之后的燕子、鸿雁、檀竹等景物,主要用来反衬野菊花斗霜开放的特点。
C.文章的第四段描写了野菊花花朵的形态,用“静”、“冒”、“睁”、“宣泄”、“毫无保留”等富有表现力度的词语,来表现野菊花团结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
D.第五段描写了野菊花的枝条、叶片、宿根等形态,表现了野菊花热情奔放,热爱生活的性格。
E.本文感情充沛,语言生动活泼,句式错落有致,读起来琅琅上口。
【小题2】联系全文,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野菊花的野性?
【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4】结合你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谈谈你从野菊花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光其人
周有光的一生,遭到了时代的剧烈冲击,转机与厄运相伴而来。
古城常州的青果巷,承载了周有光的童年时光,他的父亲在常州女子中学里当教员,后来自己办国学馆。有趣的是,家人没有送周有光进私塾,也没有逼迫周有光从小读很多书,理由是早读书对身体不好,且周有光是唯一的男孩子,需要倾全家之力呵护。
六岁时,周有光进了一所新办的小学。十岁时,周有光举家移居到苏州,这一搬家可以说改变了周有光的命运。当时的常州人会说,读完中学就行了;苏州人说,一定要上大学;与苏州近在咫尺的上海,则盛行“大学不行,一定要留学”的观念。“外国的新思想、新生活都是从上海传到苏州,再传到常州。一个地方差那么一点点,思想不一样。”他日后感慨。
小学毕业后,周有光回到了常州,进入常州中学。中学毕业后,经过严格、艰难的连续六天考试,周有光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在这里,他不仅打下了学术基础,也切身体会到了欧美的先进制度。在走入校门前,他不会穿西装,拍报名照片时闹出了把领带、领结一起系上的笑话。西方大学注重通识教育,大学二年级才分文理科,他主要学国际贸易方向的经济学。周有光在友人、媒体、公众面前娓娓而道大学期间获得的种种方法论和经验时,百年后的国人很难不产生惊讶、羡慕的表情。
1925年的五卅运动,使得很多参与其中的中国学生和老师为了表态而离开圣约翰大学,周有光也在其中。新办的光华大学收容了周有光,他在这里读了两年,毕业后去杭州教书,同时参加银行的工作。在杭州的岁月里,他参与了汉语拉丁化运动,更重要的,他和张允和从爱情开始发酵到水到渠成结婚。他们在婚后就去日本,周有光想跟着左翼经济学家河上肇,但河上肇很快被捕,周有光失去了学业目标。后因妻子怀孕,他们在日本只住了两年就回到国内,时值中日战争阴云密布,难以预料的命运在等待着这位学识与眼光兼备的青年。
1937年8月13日,被誉为“血肉磨坊”的淞沪会战爆发。正在做银行工作的周有光,跟随中央政府迁移到重庆。在大后方的陪都,他经历了物质的贫瘠,以及日本飞机对重庆的反复轰炸。
抗战胜利后,国府派周有光去美国学习如何办银行。他将工作的业余时间用来读书,他至今仍然念念不忘美国图书馆的服务之好。美国生活不仅让他学到许多专业知识,也体会到了社会管理的很多细节。
内战即将结束,自认患有“左倾幼稚病”的周有光在建设国家、照顾老母的焦虑下急忙回上海,在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教书,同时从事银行工作,但赶上了经济结构推倒重来的时代,最直接的遭遇是薪水骤降。社会主义市场替代资本主义市场,周有光一眼就看出苏联的银行制度落后还不如中国民国时期。此后,深谙西方经济学的周有光,面对正在全国推行的苏联经济学感到格格不入,甚至荒谬。
早在1920年,周有光就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改革运动是受到苏联的倾力支持,原则方案是在海参崴开会通过。有了这段经历,政府很容易想到这位有经验者。1955年,他去北京参与文字改革会议,结束后就决定留在北京,改行研究语文。就这样,他进了文字改革委员会,从一个业余研究语言者,变成了大陆的“汉语拼音之父”。他的上级领导是胡愈之,汉语拼音方案的草案由叶籁士、陆志韦、周有光三个人花了3年完成。
“文革”来了,周有光被批为反动学术权威,和一群同事被下放到宁夏的五七干校。一到这荒凉之地,大家被逼着宣誓,此生在此扎根,永不回北京。林彪出事后,他们还是被送回了北京。回到北京后,周有光继续潜心于他的文字改革研究工作。这一段时间,家门内的生活终于恢复了正常,他在家里看书写文章,妻子在另一个房间里看书写文章。动荡过去后,周有光出版了一本又一本的书,除了他在文字学、文字史上的研究学术成果外,还将许多零碎材料写成通俗易懂的文章。
经历了波折的生活,见证了时代的多次剧变,周有光在晚年开始思考专业外的政治、历史、文化问题。尤其是1988年12月,他离休了,当有了大把闲暇可以挥霍在读书写字上,周有光发表了大量的杂文。
2008年,李怀宇的《周有光百岁口述》出版,把这位关心时事、批判现实的百岁老人带到了普通读者面前。从此,多家出版社来找他出书,出一本火一本。老人的年岁是个奇迹,能在如此高年龄的时候还关注新闻、反思现实政治、倡导民主道路,闻听者很难不会拍案叫绝。
新京报记者 朱桂英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周有光小时没进私塾,也没有读很多书,一是因为周有光是唯一的男孩子,担心早读书对身体不好,一是家人的开明,没有逼迫他。
B.无论是圣约翰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还是美国学习的切身体会,都对周有光的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致于多年以后还念念不忘。
C.年轻时的周有光就参加过上海和杭州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所以后来他去北京参与文字改革会议时被调进了文字改革委员会。
D.百岁之后的周有光还能关注新闻、反思现实政治、倡导民主道路,而且多家出版社来找他出书,出一本火一本。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
A.十岁时,周有光随家人一起来到苏州,让他强烈感受到苏州人的新思想、新生活,从而产生了“大学不行,一定要留学”的想法。
B.周有光在经过严格、艰难的连续六天考试,终于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章记叙这一件事是为了体现了周有光过人的天赋。
C.周有光去日本学习本想跟随左翼经济学家河上肇,河上肇的被捕使得他失学,加上妻子怀孕了,所以他在日本住了两年就回到国内。
D.内战即将结束,周有光回到上海,他一边教书,一边从事银行工作,却遭遇经济结构重建,薪水反而骤降。
E. “文革”开始后,周有光被批为反动学术权威,林彪出事后,周有光是被送回了北京,继续潜心于他的文字改革研究工作。
【小题3】根据全文,归纳周有光人生中经历了哪些重大转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贵州海龙屯土司遗址申遗成功
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都教科文组织第三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贵州省遵义播州海龙屯等三处中国“土司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8项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着贵州省世界文化遗是零的突破,为贵州增添了一张历史文化名片。
据悉,此次联合申报世办遗产中的“中国土司”包括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和贵州海龙屯遗址联合代表的土司遗址。本次土司文化打包申遗是按照古代建筑的类别申报成功的,原始性凸显了遗址的历史价值,这提醒后来者要尊重历史原貌,即使是残垣断壁也价值连城,
海龙屯遗址、建筑基石等石砌建筑物仍保留400年前的规模,为研究贵州古建筑提供佐证,填补了贵州建筑史的空白。
打包申遗的三处土司遗址中,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是土司的军事城堡,其余两个遗址是土司职级序列中不同等级土司的治所,三个遗址都处于多族群文化符合区域,反映土司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资料显示,海龙屯土司遗址始建于南宋宝佑五年(1257年),毁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平播之役,该遗址位于今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距遵义市主城区20公里,是宋、元、明时期西南播州杨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遗存,遗址区面积含遗产区和缓冲区共12.9平方公里。
海龙屯是中国南方封建土司文化的杰出代表,充分展示了杨氏家族政权长724年的统治,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称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年11月,国家文物局将海龙屯土司遗址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列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3月,国家文物局审查确定土司遗址为中国2015年向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申报项目。
海龙屯是已发现的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作为土司制度的重要实物遗存,海龙屯完整见证了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政策从唐宋时期的“羁縻之制”,到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再到明代开始的“改土归流”的变迁,让土司制度研究领域有了可感知和触摸的对象,配以文献记载,可以形成对土司制度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土司制度”是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大致形成于宋代,繁荣于明代,崩溃于清代,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土司一职通常被授予西南少数民族的首领,可以世袭,但必须经过朝廷的批准,而朝廷承认土司拥有高度的自治权。
驻守龙岩山东麓海龙屯的歌杨氏家族并非少数民族,唐代末期,来自太原的杨氏家族因协助中央政府攻陷叛乱的南诏国,成为实际上播州的控制人,直至明代万历年间的末代土司杨应龙,其间经29代统治者、700余年。
《明史》称海龙屯“于诸险中为最”,如今寻访海龙囤,仍能想象当年奉命“平播”的将领面对艰险关隘的慨叹,“三十六步天梯”、“飞虎关”、“飞龙关”,只是听听名字便觉得背脊发凉。尤其“三十六步天梯”,是通向飞虎关的险道,共台阶三十六级,每级高且宽,爬起来要手脚并用,更像攀登一块块粗大的岩石,阶梯表面向外极度倾斜,遇到潮湿的天气,难度翻倍,如果碰到雨雪,闯过飞虎关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种设计不光加大登囤难度,以御强敌,更从心理上给敌手以震慑。城墙、关隘、水牢、马道等遗迹却保持完整,是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军事城堡,对专家而言,家就是一部研究中国中世纪军事政治技术工艺的档案。
以海龙囤为中心的军事防御体系总体规划上呈现出关堡星布、以点控面、纵深防御的特点,守卫的核心是王宫。而在从2012年展开的对海龙囤的首次大规模科学发掘活动中,厘清杨应龙所建新王宫的格局、年代和性质,是主要的成果和突破之一。
新王宫于平播之役时毁于大火,关于火烧新王宫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是破囤明军所为,二是杨应龙自己点燃了大火。遗址已经荒草丛生、空旷如平地,唯一得见的是宫址地基的轮廓,还有1600年兵备道傅光宅为超度阵亡将士亡灵而建的海潮寺。但散落于地表的饰有精致莲花的瓦当,从屋脊坠落的各种陶兽碎片,纵横交错的石质基础充分表明囤内建筑恢弘瑰丽,错落有致。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司制度”大致形成宋代,繁荣于明代,崩溃于清代,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央朝廷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民族政策。
B.一职都是被授予西南少数民族的首领,可以无条件世袭,但必须经过朝廷的批准,而朝廷承认土司拥有高度的自治权。
C.屯““于诸险中为最”,通向飞虎关的险道“三十六步天梯”,每级高且宽,爬起来要手脚并用,这种设计不光加大登屯难度,更从心理上给敌手以震慑。
D.龙屯为中心的军事防御体系,守卫的核心是王宫,总体规划上呈现出关堡星布、以点控面、纵深防御的特点。新王宫在1600年平播之役时毁于大火。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15年7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贵州省遵义播州海龙屯中国“土司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8项世界文化遗产。
B.播州海龙屯遗址城墙、建筑基石等石砌建筑物仍保留400年前的规模,比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更能突出反映世界文化遗产。
C.屯土司遗址是土司的军事城堡,始建于南宋保佑五年,位于今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遗址区面积和缓冲区共同12.9平方公里。
D.的杨氏家族在唐代末期因为协助中央政府,攻陷叛乱的南诏国,成为播州实际的控制人,直至明代的末代土司杨应龙,其间经29代统治者共700余年。
E. 火烧新王宫历史上说法相当多,遗址如今荒草丛生,空旷平地,能见到的是宫址地基的轮廓,还能见到散落的瓦当、坠落的陶兽碎片。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海龙屯成为贵州历史文化名片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祈求
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天空是蓝色的,一切都很安静。我想起北方的天空、阳光和鼓动衣襟的长风,想起伤痕累累的长城上那面猎猎的鹰旗。我不知道那只年轻的鹰在寻找什么,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被束缚的鹰对祖先血脉相承的东西的渴求——虽然它一生未曾飞翔。
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高飞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小题1】下列对这篇叙事散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写南方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对比,以反衬鹰的敏锐与高傲。
B.作品写年轻的鹰茫然冷漠与苍老的鹰高傲暴烈,表明离开天空,鹰就将失去灵魂。
C.作品描写遭到欺辱后的鹰的动作、眼神和鸣音,使其内在精神和性情得到了充分展示。
D.作品旨在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摧残个性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小题2】文章开篇,作者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有什么用意?
【小题3】文中小孩欺辱苍老的鹰时,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这表明了年轻的鹰的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