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骨档案是中国古代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原始记录,也是档案形态演变中最早的一种。它主要产生于商代后期的占卜活动中,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档案。甲骨档案的文字多用铜刀或石刀,凿刻于坚硬的龟甲兽骨上,有少数甲骨档案使用毛笔书写。内容丰富的甲骨档案记载了商王朝的许多事迹,它反映了王令、臣仆、巡游、征战、犁田、天象、医药等各方面情况。这些档案被集中地保存在宗庙里,并被有意识地收集起来保存在库房中。
甲骨档案早在秦汉、隋唐时期就已经被发现过,但是人们却没有真正认识它。从传统的观点看,甲骨档案是由王懿荣1899年首先发现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王襄于1898年发现了甲骨档案。王襄是我国第一代甲骨学专家。20世纪50年代,他在《殷契征文》中明确指出:“世人知有殷契,自公元1898始。”他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和友人孟定生已认定甲骨上的文字是古代文字……“知为三古遗品”,于是就议定价格购买。但王襄与孟定生都很贫寒,仅购买了一部分,其余的甲骨全由王懿荣购买了。所以,按照此说法,王懿荣是在王襄之后见到甲骨文的,而甲骨文是首先被王襄、孟定生发现和鉴定的。
甲骨文字为我国古代文字发展史和书法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随着对甲骨档案的研究,发现了甲骨书法这一墨苑奇葩,可以说,中国书法,严格来讲是由甲骨文开始的。
甲骨档案的发现,被史学界称为我国近代新史料的四大发现之一。甲骨档案是我国目前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历史档案。对殷墟甲骨档案的研究可归结出以下4点意义:(1)证实了中国最早国家----商王朝的存在。(2)从史书《殷本纪》的史料价值看,它证实并增强了《史记》等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代史记载的可信性。(3)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史学界的殷墟发掘。(4)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及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进。
总之,殷墟甲骨档案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珍品,更是我国历史档案中的瑰宝。对甲骨档案的研究从1899年学者的最初发现到现在,经历了3个时期:“草创时期”(1899----1928年)、“发展时期”(1928-1937年)、“深入研究时期”(1949年至今)。几代国内外优秀学者分途并进,使对甲骨文的研究成为一门独特的学科,蔚然雄踞古文字研究的前列。如今,“甲骨学”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了一部博大而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摘编自《殷墟甲骨档案的历史价值评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档案是中国古代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原始记录,是最早的档案形态。
B.甲骨档案的文字多用铜刀或石刀凿刻于龟甲兽骨上,被集中地保存在宗庙和库房里。
C.《殷本纪》证实并增强了《史记》等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代史记载的可信性。
D.甲骨文研究从1899年以来,在几代国内外学者的努力下而居古文字研究的前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概况、发现、历史影响和研究意义等方面对甲骨档案进行了评述。
B.文章第2段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依次罗列了甲骨档案研究的4点意义,突出了它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价值。
D.对于甲骨档案的价值,文章逐层分析,得出它是我国文化遗产珍品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王襄、孟定生、王懿荣等人的研究,甲骨档案的发现将要推迟。
B.对甲骨档案的研究,伴随发现了甲骨书法,而中国书法是由甲骨文开始的。
C.只有古代的商王朝真实地存在过,才可能留下记录商朝历史的甲骨档案。
D.虽然“甲骨学”渐成显学,但也只书写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的一部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2 04:48: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中华礼乐的建构是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的。据文献记载,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建立了分封、宗庙和同姓不婚三大制度,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构过程。直到西周中叶,经百余年努力,各种社会人生礼仪陆续建立,形成了包括朝觐、盟会、册命、军旅、祭祀、丧葬、射御、聘问、宾客、学校、选举、婚嫁、 冠笄等礼乐规则,使得礼乐制度覆盖了政治、宗教、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将孔子所谓“先鬼而后礼”“尊而不亲”的殷商祭祀礼仪,改造为周代“尊礼尚施”“近人而忠焉”的礼乐制度。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催生儒家学说的母体和温床。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孔子关于仁有许多说法,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之情。子夏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进一步将仁爱归本于孝悌的伦理亲情,进而开发出亲亲、仁民和爱物的道德发展次第。至于仁和礼的关系,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又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便指点出礼乐仪式的内在精神基础,礼乐是以人的内在真诚情感为基础的。没有此种真情,礼乐就会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进而丧失其化民成俗的功用,这正是春秋时期的文化 困境。就此而言,说孔子摄礼归仁是正确的,他揭示了礼乐文明的灵魂,并强调内在精神对于外 在规范的优先性。

但是,如果仅因此将孔学归结为仁学,则未必合乎孔子本人的意思,因为他同时强调:“克己 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又分明是以礼为仁的前提,人若不能“克己复礼”,就不能“为仁”。孔子主张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纳入到礼的规范之中,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似乎是担心后人有可能忽视礼的实践,《论语・乡党》篇详细记录了孔子日常生活中践礼的言行举止,使得夫子两千年前文质彬彬的君子风范如在目前,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君 子是如何通过日常工作对礼的践行去落实仁的精神。这是提醒我们,离开了礼乐文明的轨道,我们将无从抵达仁者的境界。

儒学在新世纪面临着一阳来复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成,因为儒家在民间的教 化体系被连根拔起,并且许多人至今依然将民间所剩无几的礼乐残余等同于四旧,必欲将除之而后快。在这样的背景下,礼乐文明重建的难度可想而知,这将注定是一个漫长艰难的历程。当然,儒家礼乐本身也需要因时通变,向现代转型,在此前提下,儒学能够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进而重建儒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重建复兴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赵法生《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中华文明又被称为礼乐文明。
B.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建立了分封、宗庙和同姓不婚三大制度,礼仪的建立由此拉开帷幕。
C.儒学中的“仁”是有发展次第的,从爱父母兄弟开始,进而善待百姓,最后才扩展为爱惜万物。
D.仁和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尽管孔子摄礼归仁,但是把孔学归结为仁学,并不合乎孔子的意思。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始于礼乐文明的建构,中间重点论述了儒学与礼乐文明的渊源发展,结束于对礼乐文明重建的思考。
B.文章以事实论证为主,道理论证为辅,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华民族礼乐文明的整个发展史。
C.文章长《论语》中的经典言论为据,着重阐释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仁”的精神内核及仁和礼的辩证关系。
D.文章鉴古论今,从周礼对殷商祭礼的改造到儒学对周礼的发展,最终提出复兴礼乐文明需要儒学礼乐向现代转型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礼乐因人的内在真诚情感缺失而流于形式,礼乐文化陷入困境,促使孔子反思总结,创建儒学。
B.儒家思想中礼和仁互为依存,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为途径。
C.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礼,这启示我们可以通过对礼的践行追求和落实仁。
D.秉承孔子的儒家学说,以儒学为人伦规范,重建儒学与生活的联系,就能在当前重建和复兴礼乐文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丁香花的思念

顾晓蕊

一场春雨过后,院中的丁香花开了。重来北田镇的我驻足凝望,深吸口气,那香气浓郁、执拗,弥漫着淡淡的忧伤。我忽然想起一个人,她的网名叫丁香,是紫丁香一样暗香清幽的女子。

去年初春,我到山西参加文学活动,在北田镇采访当地文化名人,她便是其中的一位剪纸艺人。现场的人挺多,隔着绰绰人影,我远远地望去:她穿淡紫色的长裙,眉眼秀朗,眸子深邃,透着一股清贵之气:一把剪刀,一张彩纸,手指翻飞间,裁出花儿蝶儿:少顷,剪纸缓缓展开,蔓延出一个春天。观望的人啧啧称叹,她盈盈一笑,大方地坐下,安静而端庄。我们互加了微信,时间久了,聊得多起来。这才知道,纤巧灵秀的她曾经是一名军人,退伍后在供电公司上班,爱人小胡是一位沉稳朴实的现役军官,两人的相识是巧合更是缘分。

在开往济南的列车上,两人恰好座位相邻。她先上的车,踮起脚往货架上放行李,试了几次没够着。他走了过来,微愣一下,随即说:“我来帮你吧!”火车开动了,他瞟了一眼,却是刹那惊鸿:她黑亮的眼眸如澄澈的湖水,身上的绿军装又如此亲切!他心里一片喜悦,于是就主动攀谈起来:“我是国防科技大学的学生,赶上放假,回济南老家。从小我就有绿色梦,还有一年毕业,就会跟你一样走进军营。”说到这里,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觉得太过冒昧。可她并不介意,反而笑着说:“我父亲是军官,自小就生活在部队大院,很庆幸能成为军人,可惜明年就要退伍了。”这一路上,他们聊得很投缘,但多数时间是他说,她微笑地听着。临下车,彼此要了地址,从此书信往来,成了要好的朋友。第二年,她离开部队,回到内地工作,而他也如愿去了西北大漠某边防连。

跟他同连队的指导员夏阳,有次回家探亲,舅妈悄悄递给他张照片说:“你这个表妹,年纪不小了,也不说找男朋友,你费费心,看有没有合适的人。”夏阳倒是上心,觉得小胡不错,有一回训练间歇,说要把表妹介绍给他。没想到小胡听了脸一红,吭吭哧哧地说:“我……还想趁年轻好好干,干出个样呢。”第二天,小胡有事去找夏阳,人不在,门敞着。桌子上放着张照片,小胡一看乐了,那初雪般的脸庞多么熟悉!他忽然明白了什么,待夏阳回来,主动缠着他说:“你说的事儿,我后来想了想,要不先了解下吧。”两颗年轻的心,早已彼此倾慕,于是两人很快陷入热恋。一年后,在部队举行婚礼,他们谈起了火车上的相遇。表哥这才恍然大悟:“我还奇怪呢,你小子态度大转弯,原来是这么回事!”

结婚后,两人聚少离多,依旧纸墨传情。两年后,儿子出生了,日子变得忙碌起来。她习惯了半夜抱着儿子去医院。那时,她多想跟远在千里之外的他说说心中的焦虑、委屈,可念头蹦出来,又被摁回去。她怕惊扰了他,独自饮下惆怅与苦楚。儿子两岁多时,他穿着便装回家,伸开双臂,想给孩子一个拥抱。可儿子怯怯地躲到妈妈身后,她心酸地说:“快喊爸爸!”儿子指着他的衣服说:“不对!”他赶紧换回军装,儿子这才蹭上前拽住他的衣角,小脸紧贴上去。两人先是一怔,随即相视而笑,却都湿了眼睛,漫起朦胧的水雾。

追忆还想继续,这时手机忽然响起:“从微信中得知,你又到了北田镇,特来看望。”一扭头,我看见她姗姗地走进院中,依然是初见的模样,双瞳涟涟,气度飘然。两个女子在小镇上一家酒馆里,聊天小酌,都有几分薄醉。知她酷爱戏曲,我说:“来段京剧吧!”那天她唱了《梨花颂》,眼波流转间,道不尽相思意。我听得痴醉。一曲唱罢,她说:“我下个月休假,带着儿子去部队,这是最后一次探亲。他年底要转业,有些舍不得,我心里懂得。”

她送我到院子时,我指着一丛花说:“多美的丁香花!”她欢喜地走近去看,俯身嗅,薄纱似的月光洒在花丛中,罩在她身上。我笑望着,只觉得她与花,一样清雅美好。

(节选自《2018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写雨后院中丁香花香气息浓郁执拗,弥漫着淡淡的忧伤,这既渲染了想念人的氛围又引起了下文对“丁香”的追忆。
B.作者表现“丁香”在北田镇初次出场时,运用了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其中“观望的人啧啧称叹”衬托她剪纸技艺的高超。
C.从列车上初次相遇可以看出,小胡是个热情开朗、乐于助人的青年,他从小胸怀从军报国的梦想,对女军人“丁香”一见钟情。
D.小说以“我”重到北田镇再遇“丁香”为主干,插叙我们初次相识以及她婚姻、家庭生活的故事,这种讲述方式避免平铺直叙。
【小题2】主人公“丁香”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小题3】小说末尾为什么要设计“丁香”赏花的场景描写?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调查报告,完成小题。
是谁扼杀了员工的敬业度?(有删节)
“敬业度”即员工在情感和知识方面对企业的一种承诺和投进,影响这种承诺和投进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工作的挑战性、领导治理水平的高低、公司福利待遇的好坏、个人的职业发展机会和空间、公司对员工能力的认可程度、个人职业化程度。某网站近期针对影响员工敬业度的这六个主要因素展开了一次专项在线调查。结果如下:
  1.“员工职业发展机会少”和“直接上级治理水平低”是罪魁
调查结果显示,“员工职业发展机会”和“直接上级治理水平”成为影响员工敬业程度的关键词,在参加调查投票的1382人中,有半数以上人的选择集中在了这两个因素上。
在调查结果的评论中,网友水莲居的留言有着一定的代表性:“职业发展机会应该是最重要的,年轻人究竟都会图个未来!”;网友T-L更夸大了“职业发展机会”的重要性,他以为:“只有具备职业发展机会,个人与企业才会双赢。否则,不是员工主动走,就是员工不得不走。”在参与调查的人中,有很多人是直接从事HR工作的,一位人力资源主管说:“在我所了解的情况中,直接领导的胸怀、治理方式、方法将直接影响个人和团队的长大,影响敬业程度。”
专家分析:职业发展机会是员工长期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直接上级的治理水平决定着员工工作的人文环境,甚至决定了员工的生活质量,这两个因素是最能概括员工需求的。
2、“公司的认可度”比“福利待遇”更重要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福利待遇并非是影响员工敬业度乃至决定跳槽的最主要原因,与之相比,公司对员工的认可程度更能激发企业对于员工的向心吸引。18.16%的参与调查者以为假如公司对员工的工作能力、态度、成绩等能正确评估并给予充分的认可,则会大大调动起员工积极的工作态度。对于待遇福利,大多数人以为,这个因素固然能从一定程度上保障员工的敬业程度,但却并非是决定性因素。一位叫“我本善良”的网友留言评论说:“假如员工在公司的工作无法得到认可,那么他将无法对他的工作再感到爱好了,如此怎么谈得上敬业呢?”
3、敬业是“个人职业化程度”的基本要求
在中人网的调查及评论中,关于“个人的职业化程度”的讨论也非常热烈。六个因素中,其他因素都是从业者对企业客观环境的要求,惟有这个因素是员工对自身主体的要求。
网友hedgehog以为个人的职业化程度是其他因素产生影响的条件,他说:“敬业的工作态度是个人职业化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主观条件,是员工以后各种选择(包括职业的选择、对已供职企业的客观认知及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等)的根本性因素!”
专家分析,公司的认可程度、公司的待遇福利和工作挑战性都是通过职业发展机会的出现而得到满足,这些题目又需要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来支撑,也就是说上级的治理水平又决定着前面这些因素。
员工敬业度(Engagement)是公司治理需要认真考量的一个重要课题,员工敬业度高的企业,员工与公司恪守的价值观也是高度趋同的。基于对公司为实现其价值观所设定的目标、流程、架构和治理的认同,员工必然愿意主动自发地维系这一基础,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因此,制定公道的治理体系,才能引导和诱发员工开释出工作热情。
【小题1】下列表述,最准确、恰当的两项是:()()
E、职业发展机会的出现可以满足公司认可、待遇福利、工作挑战等方面的要求,而上级治理水平又决定着实现上述满足所需的人文环境,因此,要想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让他们在工作中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企业需要制定公道的治理体系。
A.这是一篇通过网络完成的调查报告。由于参与调查的都是网友而非实实在在的公司职员,所以他们的评论作为调查数据显得可信度不足,也影响了调查目标的明确性。
B.“敬业度”是一个涉及员工情感领域的相对抽象的指数,它的高低体现了员工对公司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也决定了员工在维系实现本公司价值观基础的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努力程度。
C.影响“敬业度”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既有员工对企业的客观要求,也包括其对自身的主观要求。
D.多数人认为“员工职业发展机会少”和“直接上级治理水平低”是扼杀员工敬业度的“罪魁祸首”,还有少数人认为“待遇福利”是保障员工敬业度的决定性因素。
【小题2】扼要概括此调查报告的基本情况。(6分)
【小题3】这篇调查报告每一部分都是先用数据,然后引用个别人的说法,最后再引专家的评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小题4】针对这则调查报告提出的题目,你能为企业进一步提高员工的敬业度提出哪些建设性意见?请扼要陈述。(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蜀道明珠翠云廊
庞 旸
蜀道明珠翠云廊位于四川盆地北缘的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这个诗情画意的名字,取自清康熙三年剑州(今剑阁县)知州乔钵写下的一首诗:“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此诗写的是,在剑门这条崎岖的古蜀道上,路两旁种满了高大的古柏,300里长的驿路上足有10万棵之多,远远望去,驿路像是翠绿的云彩组成的长廊。这首诗写尽了“剑州古柏”的奇、险、美,从此,这条蜀道就改名“翠云廊”了。
翠云廊古柏始植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达全国的道路,并在道路两旁种上成排的柏树以显示天子的威仪。史书有“道宽五十步,三丈而树”的记载。还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为修筑阿房宫,在蜀中大量伐木,致使“蜀山兀,阿房出”,蜀地百姓怨声载道。为平民愤,秦始皇下令在驿道旁广植柏树。后人把秦朝所植的树称为“皇柏”,并将这条路称作“皇柏大道”。据林业专家考证,现翠云廊胸径2米以上、树龄2000多年的古柏都应为秦人所植。
第二次在翠云廊大规模植柏的是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他曾在离剑州不远的巴西(今阆中县)任太守。当时,军政往来频繁,剑州又是蜀都至中原的必经要地,为了不误羽书传递,张飞命令沿途植柏为记。士兵和百姓同心协力,在驿道旁种上了大量柏树。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张飞当年“上午栽树,下午乘凉”的故事。后人将蜀汉所植柏树称为“张飞柏”。据考,翠云廊胸径1.8米左右的古柏当为“张飞柏”。
东晋时期道教兴起,民间颇重风水,剑阁又是道教的发源地。松柏号称“风脉树”,遂被大量种植。北周时,为计里程,人们曾在道旁垒土堆作为标记,但土堆容易被大雨冲毁,后来改为每一里种树一株,以计算里程。唐代天宝年间,因贵妃杨玉环喜食川南荔枝,玄宗皇帝命人每日快马运送荔枝到长安。为保持荔枝新鲜,官府令百姓沿驿道种植柏树。此时的翠云廊又被称为“爱情大道”。经过这一时期的栽补,翠云廊初具规模。北宋时,宋仁宗诏令:“自凤州至利州,剑门关直入益州道路,沿官道两旁,每年栽种土地所宜林木。”这次大规模植树使翠云廊延伸到了整个蜀道。到了明正德十三年,广西人李璧任剑州知州,对南至阆中、西至梓潼、北至昭化的官道进行整治,并沿路大量补植柏树。正如清人乔钵在《翠云廊》诗序中所说:“明正德时知州李璧,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数十万,今昔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
经过2000多年官民的不断种植修护,翠云廊形成了规模宏伟的数百里林荫大道。此地山区人民历来把修路植树看成一种造福后人的美德,有爱路护树的良好习惯。因此,驿道的树得到老百姓的悉心照顾,这种优良传统一直沿袭到今。
自秦汉至唐代都有专人管理驿道树,北宋还颁布了管理行道树的条例。据《宋史》记载,南宋时曾发布“禁四川采伐边境林木”的诏令。明代时有“官民相禁剪伐”的政令。史载明正德年间,剑州州官换任时,要相互清点行道树,把植树护路的情况当作一项政绩考核,作为升迁的重要标准之一。清代官府还常派差役沿路巡察护树情况。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根据文章,简要概括古代统治阶级沿道植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