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祈求
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天空是蓝色的,一切都很安静。我想起北方的天空、阳光和鼓动衣襟的长风,想起伤痕累累的长城上那面猎猎的鹰旗。我不知道那只年轻的鹰在寻找什么,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被束缚的鹰对祖先血脉相承的东西的渴求——虽然它一生未曾飞翔。
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高飞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小题1】下列对这篇叙事散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写南方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对比,以反衬鹰的敏锐与高傲。
B.作品写年轻的鹰茫然冷漠与苍老的鹰高傲暴烈,表明离开天空,鹰就将失去灵魂。
C.作品描写遭到欺辱后的鹰的动作、眼神和鸣音,使其内在精神和性情得到了充分展示。
D.作品旨在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摧残个性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小题2】文章开篇,作者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有什么用意?
【小题3】文中小孩欺辱苍老的鹰时,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这表明了年轻的鹰的哪些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28 11:15: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时下,国人又迎来了一次白话、文言之争。起因是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启用,教材最引人关注的变化之一是古诗文篇目的大幅增加,这是白话文兴起后百余年来,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最高的一次。
对此,争论的一方认为,现代人使用的是白话文,没有必要再学习文言文了;而另一方则认为,文言文才是更完美的语言,还应大大提高在教材中的比例。
但是,这种将文言文和白话文完全对立起来的思路是否有必要?实际上,文言文和白话文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言文源自古人的口语,并且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演变更新,满足着不同时期人们的书写要求;白话文则脱胎于近代口语,同样也随着实际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成为现代人的表意工具。它们使用着同样的文字,传承着同一种文化,表达着同一个民族的所思所想。
当然,两者的区别也确实很大,也有着各自的优缺点。比如文言文精练、成熟、优美,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这“精练”肇因于古代书写材料的稀缺和昂贵,也带来了表意模糊、歧义过多、逻辑性不强的缺点。
而白话文则是一种正在发展中的、还不甚成熟的语言,它正随着时代的变化,大量地吸收各种语言的优秀部分,包括外来语、文言词、各地方言口语等。但无论如何,白话文成为现代中国人使用的主要语言,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改变。陈平原先生曾说过:“很难设想现代中国人能用两千年前的概念和句式来准确把握世界并表达现代人复杂的内心感受。”
所以,既然我们不能无视几千年的历史,不能丢弃灿烂的古典文化,那就必须学习文言文;既然我们要用白话文熟练地沟通交流,那就必须学习白话文。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人,应该既能欣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谧,也能享受“秋天哐的一声来临/清辉给四壁换上宇宙的新玻璃”的空灵。它们并不互相矛盾。
更何况,语言也影响着思维模式,多学一种语言,可以扩大自己的词汇量,拓宽自己的思路,总是不会错的。当然,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教材中应该有一个合适的比例,而这个比例如何掌控,理应由语文教学专家来研究决定。说到底,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它的基本作用是表达意义。而中小学语文课的首要目的,也应该是教会学生熟练准确地使用汉语。
所以,更应该把关注重点放在语文教材所选的,是否是真正的优秀文本。如果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伪经典,那么这样的文言文不选也罢;而多年来被传诵的白话文经典,它们的价值也不容忽视。当年林纾用文言文翻译西方名著《巴黎茶花女遗事》,依然能一纸风行,洛阳纸貴,这说明语言形式固然重要,但精纯的语言能力和优秀的内容更重要。
(2017年8月18日光明网《白话、文言之争又起,语文教材该如何选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文言文过多,引发了当下的文言文、白话文之争。
B.文章反对只学白话文,认为文言文才是更完美的语言,还应大大提高在教材中的比例。
C.文章认为文言、白话关系密切,使用同样的文字,传承同一种文化,表达同一民族的思想。
D.文章认为语言影响思维,学习一种语言的目的就是扩大自己的词汇量,拓宽自己的思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摆出文言、白话之争的现象,再论述文言、白话的短长并指出二者并不相互矛盾。
B.文章论述了文言、白话的优缺点之后,提出学好文言文和学好白话文都是十分必要的。
C.文章引入林纾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这一论据,目的是论述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D.文章在最后两段指出,文言、白话的比例由专家来确定,大家需要关注的是选文质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学好文言文,就可能对了解几千年的历史和灿烂的古典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B.如果提高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就必然对学生学习白话文带来负面影响。
C.只有科学认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关系,才不会产生一味否定文言或白话的观点。
D.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教材中的比例不合适,也可能会对学生语言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骆家辉并不因华裔身份而特殊
郭 炘
  上一任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以汉语流利著称,作为第一任华裔驻华大使,骆家辉却不会说汉语。
对此,有评论称,“会讲中国话的美国面孔走了,不懂汉语的中国脸来了。”
2011年 8月1日,骆家辉手按妻子李蒙捧起的《圣经》宣读誓言,正式就职。 对这位黄皮肤、黑眼睛的美国人,舆论普遍关心,骆家辉对华态度是否会因其外表而更友善?早在2009年,时任美国商务部部长的骆家辉访华,曾有媒体记者就问他:“中国血统是否让你们在中美两国交流时获得某种优势?”
   “我们来中国,代表的是美国、美国总统和美国人民。美国的政策,不会因为谁参与了协商而发生改变。”骆家辉答。
  获得驻华大使提名后,他也一再表白,自己是“百分之百的美国人”,会尽心尽力维护和争取美国利益。
  事实上,自从政以来,骆始终是美国利益的坚定维护者。在担任华盛顿州州长时,骆家辉数次访华,每次都安排议程推销自己治下出产的“华盛顿”苹果或“星巴克”咖啡。此外,微软、波音等美国商业巨头与中国的密切联系,他也被认为是背后不可或缺的推手。
  就任商务部长后,骆家辉在敦促中国继续开放市场、美国扩大对华出口、知识产权保护等议题上调门不低,甚至有些言论颇为刺耳。
  在此期间,美国国内出现贸易保护思潮,针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救济措施制裁案件几乎每周都有。对此,骆家辉曾对中国记者解释称,这与政府无关,因为这些制裁案件都是美国企业提起的。
  由于在过往职业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处理中国事务的经验,骆家辉被称为名副其实的“知华派”,因而,有分析认为,在对华某些具体利益问题上 ,就任大使后,骆家辉将更善于讨价还价,更知道如何为美国争得最大利益。
  不过,这位“中国通”出任驻华大使亦有不少积极方面。乐观者认为,骆家辉的经验和才华有助于他胜任这一职位,同时,他的华裔背景也使他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处事方式,有助于两国在棘手问题上的沟通和坦诚对话。
  骆家辉自己也称,对于中美之间存在的挑战和分歧,他将努力确保顺畅的沟通渠道,清晰传达美国政府立场,并与中国最高层政府官员保持接触,同时会更加努力直接接触中国民众,帮助两国民众加深了解。
  香港《文汇报》发表评论称,骆家辉出任驻华大使,其华裔和政客背景既有正面影响的一面,也有负面影响的一面,因此,中美两国及国际社会不应对骆家辉寄予太高的期望。
另有专家分析认为,中美关系的发展不可能因为一人一事就轻易改变,无论是作为商务部长还是驻华大使,骆家辉代表的都是美国利益,即便他想为中美关系发展做点贡献,也要取决于奥巴马政府的整体对华策略。在这一点上,他和历任驻华大使并没有差别。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华裔骆家辉出任驻华大使,一定会改变中美关系的发展格局。华裔身份给骆家辉将带来诸多方面的影响,但对中国来说,他会带来更多的实惠。
B.通过语言和行为的描写显示了骆家辉的特征,骆家辉虽然是华裔,但是他不会说汉语,并且他将是代表美国利益。
C.骆家辉之所以能够赢 得驻华大使一职,获得直接打理这一重要双边关系的机会,有其特殊的个人背景。
D.骆家辉之所以能够担任驻华大使,与他的职业经历也是有关系的。
【小题2】你是如何理解文中画线部分的内容的?并从文中找出两个实例来说明。
【小题3】请分别从中国、美国和国际社会的角度,分析“不应对骆家辉寄予太高的期望”的原因。

同类题3

本大题共2小题。

①手机电视,是在以电池为能源的便携终端上,以频道的形式接收视频、音频等数据的多媒体业务,其接收终端类型包括手机、PDA、MP4和车载终端等。手机电视业务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三种:基于数字地面广播技术的实现方式、基于卫星广播技术的实现方式和基于移动蜂窝网的实现方式。

②基于数字地面广播技术的实现方式使用的是地面数字广播电视传输技术,主要是针对地面数字广播电视而产生。为适应移动终端的特点,有些技术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进成为手机电视技术,而另一些技术则同时为地面数字广播电视系统和手机电视系统服务。这种方式的魅力在于它可以在高带宽信道上进行高速传输,在覆盖区域内,接收广播的受众数量没有限制,与使用点对点连接的移动蜂窝网络相比,可以更为经济地向广大受众提供具有完美画质的视听服务。但这种方式必须在接收终端上安装数字电视接收模块。

③基于卫星广播技术的实现方式就是通过卫星提供下行传输,这种方式能够较好地应对多径干扰问题,从而提供高质量的图像服务。但此类技术与所要覆盖的范围关系密切。当覆盖范围较小、用户较集中时,对于移动通讯而言,卫星DMB业务可作为一项增值业务,用户不须增加设备,只需通过具备DMB接收芯片的手机即能收听收看数字广播。但当覆盖范围较大时则成本较高,特别在我国,仅靠一颗卫星覆盖全国难度很大。从终端角度出发,若使用其他的卫星频段,则需增加一套新的射频,成本将有较大增加。

④基于移动蜂窝网的实现方式是在移动通信网中采用各种技术实现电视业务。典型的技术有:移动流媒体、MBMS、BCMCS。基于移动蜂窝网的实现技术继承了移动网固有的诸多优点,如用户管理、业务计费以及用户个性化定制、点播、互动等。但此类技术传送视频数据占用网络资源较大,需要占用3G系统的核心频率,资费较贵,对运营商和用户来说,成本负担都比较重。

⑤手机电视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正在占据着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在上述各种手机电视技术中,每种技术都有其优势和不足。中国手机电视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不过手机电视以其高度的便携性、移动性和超强的互动性,必将迎来崭新的发展阶段。

(取材于《手机电视的关键技术及发展现状》)
【小题1】下列说法或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地面数字广播电视传输技术不是针对手机电视产生的,也不只为手机电视系统服务。
B.基于卫星广播技术的实现方式对于领土面积较小的国家更为适用,例如韩国、日本等。
C.移动蜂窝网络因为使用点对点连接方式,所以向受众提供的视听服务画质不够完美。
D.虽然目前几种主要的手机电视技术都还有种种不足,但手机电视的发展前景很乐观。
【小题2】(小题2)对手机电视用户而言,目前手机电视业务几种主要实现方式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可知的偶然

格非

那年夏天,我参加了第一次高考,毫无意外地,我落榜了。

母亲决意让我去当木匠。 当时,木匠还是个很让人羡慕的职业。我却对母亲说,我要考大学,而且要考重点大学。母亲睁大了眼睛说,孩子,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你连门都没有摸到呢。你要是考上大学,我们都要笑死了。

就在我快灰了心的时候,镇上一位姓翟的小学老师,敲开了我家的门。他与我非亲非故,素不相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夜已经很深,大家都睡了,他戴着草帽,站在门外,把我母亲吓了一跳。他见了我劈头就说,你想不想读谏壁中学?——那是我们当地最好的中学。我当然是很愿意的。他说他可以把我引荐给那里他的一位朋友。

当我拿着翟老师的亲笔信到了谏壁中学,他的那位朋友却告诉我,语文、数学必须拿到60分,不然无法进入补习班。他说:“让我看看你的高考成绩单。”

在决定命运的时候,我的脑子还算比较清醒。我知道我的成绩根本不能进入这个补习班,所以无论如何不能够把口袋里的成绩单给他看。于是我说,我把成绩单弄丢了。

“你可以去丹徒县文教局查一查,把分数抄回来。”他说完,给了我一个地址。

县文教局在镇江,青云门6号。在马路边上,我只要随便跳上一辆公共汽车,就可以回家,永远做一个木匠的学徒。如果我去镇江的文教局呢?事情结果是一样的,我还是会得到一张一模一样的成绩单,还是无法进入谏壁中学,还是要返回家乡做一个学徒。

我徘徊了两个小时。镇江对我而言,是一座陌生的大城市,它实在太远了,我从来没有去过那里。我其实是一个很保守的人,不会轻易冒险。我觉得我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是要回家的。我根本没有去过镇江,而且去了也不知道县文教局在哪里。这些都是我无法逾越的困难。但那―次,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鬼使神差地登上了前去镇江的过路车子。

到了县文教局,正好是下班时间,传达室老头儿冷冷地说,现在下班了,你不能进去。

我想也罢,我进去又有什么用呢?在我打算掉头离开的时候,有人叫住了我:小鬼,你有什么事?

我看见两个人,一男一女,往外面走。我说我的高考成绩单丢了,能不能帮我补一下?

男的说,下班了,明天吧。

女的则说,我们还是帮他补办一下吧,反正也不耽误时间。

他们把我带回办公室,帮我查找档案,又问我办这样的成绩单,有什么用处。

我沉默了一下,突然说:“我的成绩单没有丢。”

“那你来这里干什么?”他们显然有些生气了。

我于是讲了高考的落榜,讲了自己很想去谏壁中学补习,但是没有达到他们要求的分数线。我说我一定要读这个礼习班,去考大学。

那个女的说,这怎么行?男的不吭气儿,他抽着烟,盘算了好一会儿。他让我出去等回话。十分钟后,他说,唉,帮你办了。

我那时很小,15岁,穿的衣服很破旧。大概他是因此萌生了帮助之心。

他们问我需要多少分,我说语文70分,数学80分。说完了很后悔,因为这个分数已经可以考上大学了。我又把分数改过来了,语文68分,数学70分。写完了之后要盖章,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公章突然找不到了。

他们翻遍了抽屉,打开又合上。这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可能是最紧张的时候。没有章不就完了吗?事实上公章就在手边,大概是当时大家都太紧张了吧。

女的盖完了章,轻轻说了一句:“苟富贵,勿相忘。”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那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美丽的女性。我的感激出于如下理由:她竟然还会假设我将来会有出息。

我似乎没有说什么感激的话,拿着成绩单,飞跑着离开了。我一天都没有吃饭,等回到家的时候,整个人都要虚脱了。

第二年我再次参加高考,开始了在大学的求学之路。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增强了真实性,使小说中“我”的形象更加饱满,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人思考。
B.“我”对谏壁中学的老师说“把成绩单弄丢了”,在县文教周又对工作人员说“我的成绩单没有丢”,前后矛盾的说法说明“我”是个善于动脑筋,懂得应变的人。
C.小说对人物的描写着墨不多但细节传神。“男的不吭气儿,他抽者烟,盘算了好一会儿”,写出了他不能违规办亊又不忍心把绝“我”的左右为难。
D.女工作人员盖完章,轻轻说了 “苟富贵,勿相忘”,“我”留下了感激的泪水,不仅感激她对自己的帮助,更感激她对自己的鼓励。
【小题2】小说篇幅短小但情节充满起伏,在主人公陷入困境时总会出现新的转机。文中情节有哪些起伏?试进行概括。
【小题3】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一连串的偶然,最后走上了大学的求学之路。主人公的人生是“偶然”成就的吗?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冬至

筱敏

①日照渐渐地短了,便觉着午后的楼影变得很长,很深。在楼影里匆匆地走过,倒像是在峡谷里走过,风很凌厉地迎面而来,带着一种怪异的声音。许多人就此伤风了,我当然也是。探一探额上的温度,就想起北极圈里的人爱患的一种叫做“冬季忧郁症”的病。对比起冬季忧郁症,伤风实在就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情,为此我该感到幸运。

②然而日照毕竟是短了。太阳仿佛在远去,远去,万物都零落,瑟缩着禁闭起生长的跫音。像是生病的时候,人们才记起了自己的身体,此时远离了太阳,人们便开始用火去追寻太阳。

③这天的黄昏来得太早,仿佛午时刚过,四下里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所有的楼影都连成一片,很沉的无边无岸的一片。芥末似的几点雨粉稀疏地飘过,极简短的,却使这爆竹带上了一种阴雨的滋味。——冬节来了。

④于是,我们回家。

蚂蚁回家;蜜蜂回家;青蛙钻入泥穴,把体温降到冰点,回家;蝴蝶蜷缩成蛹,囚禁起所有色彩,回家;益母草遗下种子,而后成片倒下,以灭亡的形式回家;忍冬藤乱纷纷脱落了叶子,让所望沉入根茎,以枯槁的姿容回家;……

⑥冬是家的节日。冬是回归的节日。如同成年的鲑鱼无论漂游了多么遥远,去到了哪一片海域,最终都会回到它们降生以及出走的那一条河里。如是,在距离太阳最遥远的日子里,那团圆的烛火之下,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

⑦在冬的日子里,想着家这个字,始终觉得是个很困惑的事情。像一团根须,乱乱地纠合在一起,终究理不出头绪。每一脉都会引你走得很远很远,很深很深;每一脉都会使你迷失,进入一片混沌。西人沿着教堂的尖顶,走向上帝的路程,和我们沿着根须走回家族的路程,是一样的吧?一样的难以言表,一样的不容亵渎,一样的足以耗尽一生,一样的为着最终的归宿。却何以是一个向上,一个向下?

⑧有一句老话叫“叶落归根”,说的就是冬的事情,说的也是家的事情。其实,叶落何以就一定归根呢?有风,有流水,有兽的足踪,有鸟的羽翎;……西山的木石不就被精卫衔去了东海么?三叶树的籽实不就随洋流从另一片大陆漂到了这一片大陆么?地球载着我们,在宇宙中漫无边际地浮游,从这个区域漂到那个区域,每一天都面对陌生,永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恒定的是什么呢?然而我们信仰家,信仰我们的出处,信仰那团纷繁茂密理不明了的根须。

⑨远古的时候,我们曾经拥有过多么盛大的春的节日,那个野外的节日,那个青春的节日,那个风一样自由奔驰的节日,那个春草一样生机勃发的节日,那个敞开的敞开的节日!现在我们不再有了。我们的史籍一页一页地增厚。如同我们一件一件地加衣服。现在,我们闭门拥裘,合家团坐,为先祖而举杯,热切地传承着我们冬的节日。春是芽的,是枝叶的,而冬是根的。有哪一种信仰,哪一个民族,比我们更深切地懂得什么叫做“根本”呢。

⑩太阳走到了冬至点上。入冬了。万物都开始休眠。人的心也静下来了么?日子很冷。然而此后,日照却该一日一日长了。

(选自《筱敏的博客》,内容有删改)

【小题1】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铺陈艺术。
【小题2】概括第七段中“困惑”的内容。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小题4】文章以“冬至”为题有哪些丰富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