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桂河桥畔的战俘墓园

①炎热沉闷的盟军战俘墓园里,6982个坟茔成行成列,黑色石头上镌刻有名字、军衔、身份识别号码,十字架和所属部队的徽记。

②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英军官兵。

③热带的好处就是四季鲜花盛放,芳草萋萋。虽不及他们英格兰、苏格兰的私家园林修剪得漂亮整齐,但身处异国,客死他乡,能够长眠于这样美的地方,算是种安慰了。

④那是大英帝国一段不堪回首的悲惨岁月。是战事正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广袤的中南半岛,在同古,在密支那,在仁安羌,善于丛林作战的日军士气如虹,节节胜利,骄横的英联邦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英国人、印度人,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荷兰人,他们引人注目的高大身躯成了逃命的累赘,在昔日被他们蔑视为黄种猴子的日本军队追击下,成批的被杀死或俘虏。

⑤泰国的死亡铁路,就是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共有16000名战俘和约10万名劳工在铁路沿线非正常死亡,450公里的铁路,平均每一公里付出209人的生命,平均每5步就埋葬着一名死难者的遗体。

⑥铁轨之下,血肉之躯才是真正的枕木。

⑦我,已然是挥汗如雨,穿行在墓的行列里,似凭吊,又像检阅

⑧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桥的对面,竟然有三个醒目的红色中文大字——华军碑!这是始料未及的经历。事前,我从未在任何体裁的资讯中读到中国士兵与这座桥梁有关的记录。

⑨我有些怀疑,同时是迫不及待的赶到近前。

⑩没错,有钢筋水泥的碑,尖锐的刺向空洞的天空。有中文介绍,有免费的资料,有捐助者名录。循着箭头的指向,西行300米,走过残破的引桥,往右转向一小片树林,空地中央还有一座硕大的水泥坟墓,外观是德式钢盔造型,滇缅战区中国远征军常用的那种。缀着青天白日徽章,下面是年轻的脸,绘有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凝视着祖国来的人,伤感,又坚定。

⑾墓前有祭台,供奉有一瓶中国的二锅头酒。墓是空墓,连衣冠冢也谈不上,在缅甸,在泰国,在辽阔的中南半岛,他们就那样隐入异域的群山,没落在陌生的土地上,名字无人知晓,尸骨无人收敛,零落成泥碾作尘,散乱在热带雨林里,成了异国土地的一部分。

⑿据说,在死亡铁路工地,中国战俘受到的残酷虐待是空前的。和西方战俘相比,日本人似乎更鄙视肤色相同的中国人。他们就那样无助地死去,无声无息从人间蒸发,仿佛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战争的最后,日军为了阻止盟军飞机的轰炸,把成批的中国战俘驱赶到大桥上,用作人肉盾牌。不知情的战机一次密集投弹,就有三百多中国人血染桂河,陈尸累累,以至河水在很多年后,当地人也不敢饮用。

⒀到战争的硝烟散尽,和平又重新回到热带丛林,断桥再植,但铁路已经不能够通达缅甸。老火车运载的,不再是士兵和军需,是逐渐增多的游客。

⒁英国人来了,澳大利亚人来了,新西兰人和荷兰人来了,他们整修遗迹,收敛骸骨,为自己的子弟建起庄严的墓园。然后日本人小心翼翼地来了,他们又恢复了往日的温良恭谦让,鞠躬也显得格外诚恳。他们出资修复许多残破的道路桥梁,现在的桂河铁桥,两段方形的钢梁就是战后的新补,混搭在原先漂亮的圆弧形架构里面,虽然适用,却分外扎眼。

⒂他们也为自己的战死者修起了慰灵的塔、镇魂的碑。死亡平等了一切

⒃如今,中国人也来了。中国人在国家开放和富裕后,终于有机会走出国门,来到东南亚,走过桂河桥,触摸到昔日同胞的伤口,焚一柱香,敬一杯酒,不是为了仇恨,只是要告慰那些不屈的灵魂。

⒄我们来得有些稍迟,但我们并没有忘记,我们的无知只是因为那段被刻意修改或语焉不详的史略。要感谢所有的墓和碑,无论它们是属于过去的敌人或是盟友的,它们不仅仅是人生的休止符,它们更是一个个无法磨灭的证据。

⒅正是这些墓地和石碑,它镇定了浮躁,收敛起野心,它以人类所畏惧却又不得不面对的坦诚,无声讲述着一幕幕凄迷又残缺的往事。

⒆每个墓碑下都长眠有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他的后面有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无数望眼欲穿的眼睛。

⒇时过境迁,老一代慢慢凋零,伤痛渐渐平复,新新人类远离了过去的苦难岁月,茂密的热带丛林掩盖了更多的战争残留,肥厚的绿叶和绚烂的红花装点了曾经伤痕累累的战场,一切似乎从未发生,唯有这一个个成行成列的坟茔。

(选自格桑西亚的《桂河桥畔的战俘墓园》有删改)

【小题1】第⑦段“检阅”一词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小题2】第⑾段描写墓地有什么作用?
【小题3】第⒂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作者写到“感谢所有的墓和碑”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这些墓不仅仅是人生的休止符,更是一个个无法磨灭的历史的证据。
B.因为这些墓下长眠的生命有最高尚的灵魂,是每一个家庭、民族的希望。
C.因为这些墓超越了敌我的界限,昭示着生命的鲜活、可贵和牺牲的悲怆。
D.因为这些墓以赤裸裸的坦诚时刻警醒着人类曾经的无知、浮躁以及野心。
【小题5】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6】第⒃段中用“中国人”,第⒄段中用“我们”,分析称谓的变化所传达的作者的用意,并简要评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1 11:30: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鞋》——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被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地,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诚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守明照镜子时,“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寥寥数语,初恋少女的微妙心理就显露出来了。
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守明与未婚夫分别后见一黑影,大吃一惊,原来是母亲,这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节就颇具匠心。
D.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E. 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分手时又主动与守明握手,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
【小题2】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的创新需要创新性的文化作为必要条件。但创新性的文化也是历史性生成的,并不具有自然的或天赋的性质。创新性文化的生成既受客观的历史进程的制约,也与人们的主观自觉密切相关。

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中是否蕴含文化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首先取决于一定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性质。处于农耕文明发展阶段上的民族较之处在工业文明发展阶段上的民族,就其一般性与总体性的文化性质而言,前者呈现出保守性,后者呈现出创新性。中外不少从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学者,常得出的结论是,西方文化比中国传统文化更富于张力,中国人看重的是知识的积累与文化的传承,西方人看重的是知识的批判与文化的创新。这种看法如果仅就中西方文化国的近代史的比较而言,的确是有道理的,但若从全部中面文化史的比较而言,这种着法难以成立。在西方近代以前的中世纪,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与代表的西方文化,不仅与中国的儒家文化一样,经历了一个长达千年的文化冰冻时期,而且在文化运行的方式上,儒学与基督教也遵循着相似的轨迹,尊经重典、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是其主要特征,学者的主要使命是对经典的诠释与论证。

所有的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化都具有保守性,无论东西方,概无例外。深刻的原因是,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中,“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西方文化,尤其是自然科学在西方文艺复兴与18世纪工业革命后之所以发生了深刻性的质变,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对立与冲突,以及中国在自然科学发展上的明显落后,根本性的原因在于,以机器为生产基础的商品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接方式取代了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是其基本特征。正是生产方式不断要求变革的驱动,才使得西方文化取得了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

生产方式与交接方式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基础性因素,但不是唯一性的因素。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这样的现象,处在大致相同发展阶段与相同发展水平的民族,在文化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创新性的文化是生成的,它既受自发性因素的影响,但也需要人们自觉地倡导与培育。首先是倡导,应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营造一种文化创新的氛围,鼓励人们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创造出与时俱进的新的文化内容与形式。文化的创新是一项群众的事业,只有当全体国民都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才有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新。其次创新性文化的形成也需要培育。创新文化的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只要我们放弃文化保守主义,持续不断地推进创新性文化的建设,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再一次辉煌,再创造出一座新的文化高峰。

(节选自林剑《论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性质,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
B.不少从事中西方文化研究的学者认为,中国人注重文化传承,西方人重视文化创新。
C.在生产方式不断要求变革的驱动下,西方文化才得以从长达千年的文化冰冻期突围而出。
D.如果我们拥有开放的心态,始终不移地建设创新性文化,定能为中华民族文化再谱新篇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化创新与创新性文化的关系入手,重点阐述了创新性文化是如何生成的。
B.文章从大历史观的角度论证了“西方文化比中国传统文化更富于张力”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C.文章能够由表及里,从历史的文化现象的角度分析中西文化的对立与冲突形成的深层原因。
D.文章先论述创新性文化的生成受客观因素驱动,再论述创新性文化与人们的主观自觉有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创新性的文化能孕育出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又会促进创新性的文化诞生,二者相辅相成。
B.儒学与基督教尽管在文化运行的内容上各不相同,但就文化运行的方式来看是基本一致的。
C.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是导致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化具有保守性的根本原因。
D.如果在全社会的范围营造出一种文化创新的氛围,全体国民就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历史小说在古代主要以“演义”形式出现,通过文学虚构,其与历史有了根本之别。但历史小说的虚构是有尺度的。茅盾曾说过,艺术真实应该建立在对史料的考证上,做到事事有出处,甚至“找不出证据的东西,我们最好暂时不作大胆的猜想”。

新历史小说作家则认为,只有摆脱现实生活经验和现有历史材料的束缚,完成对历史的“消解”,才有可能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于是他们倾心于探寻历史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以虚构的热情执著于历史叙事,使作品散发新的文学魅力。可以说,新历史小说拆除了真实与虚构的樊篱,在对历史的消解中,历史的时间边界随之模糊不清,历史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本质在文本叙述的“历史时间”中得以呈现。

新历史小说消解历史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时间的淡出。小说像一把扇子似的把时间打开或折拢。有时完全打乱,原本在时间轴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纠结在一起,在小说中浓缩为一刹那的功夫。这种时间的停滞,使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历时性故事被叠合或拆解,更多以共时性故事呈现,故事的时间安排都获得解放,正史的权威话语也面临质疑和挑战。

在刘震云的《故乡相处流传》,李冯的《另一种声者》和《我作为英雄武松的生活片段》等小说中,叙事者无视时间的自然流程,让故事主人公在时间轴上不断变换着身份,自由往来过去与现在、梦境与现实之间。出现在这些小说里的“历史”不过是一个空洞的事件背景或时间限制,看似实际却又充满虚幻性。作家把对人物和事件没有价值的时间剔除。把有价值的时间放大,以此揭示小说所讲述的过去与现在无非千古如此、未经变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新历史小说消解历史的另一个方式是时间的循环,让时间回到永恒的轮回的本质,以叙事时间造成对故事时间的悖离形成文本叙事的张力。莫言在小说《生死疲劳》中以佛家的六道轮回构建了历史的传奇叙事,达到了突破时间对人类精神本源状态的一些遮掩和控制,让生命真正回归到它的自然本质之中的目的。可以说,作家正是在对时间的征服中摆脱了传统情节结构的束缚,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话语自由

对历史的消解,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对于历史的感知,也催生了种种具有现代色彩的想象。作家把不同种类、不同时代的素材杂糅在一部小说的整体结构中,既解构又建构,有利于隐喻历史和现实,使文本更具张力;但也有一些作家将自我囿于内心的狭小天地中,这无疑大大缩小了新历史小说的视域,令小说沉浸在一种自我沉迷、自我哀怜、自我放逐的境地了。综观近年来的一些新历史小说,作家的想象力更为丰年对内心的描绘也更为细腻,但是,其对自我意识的指升却是以自我封闭为代价的。当自我主动地躲避与当代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之后,小说便更去了思考人类命运的坚实基础,变得脆弱而无力。部分新历史小说走到这一步,的确是有走向消亡的危险。

(摘编自王平《虚构历史的魅力——新历史小说的文学价值》)

【小题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传统历史小说相比,新历史小说主要通过消解历史而非考证史料的方式凸显作品的独特价值。
B.新历史小说以共时性故事来表现历时性故事,打破了时间的线性形式,文本的时间安排也更加自由。
C.《生死疲劳》中轮回的传奇叙事,让人的精神和生命不再被时间遮掩和控制,得以回归自然本质。
D.当作家封闭自我内心世界,拒绝与当代社会思潮进行互动,他们创作的新历史小说会有消亡的危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二段运用对比论证,清晰明确地阐明了与传统历史小说相比新历史小说“新”在何处。
B.文章主体部分从时间的“淡出”和“循环”两个角度闸释新历史小说怎样消解历史,层次分明。
C.文章第三段采用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论证了“时间淡出”这一方式的意义在于“时间的停滞”。
D.文章既介绍了新历史小说的艺术特色及其独特价值,还分析了其发展的局限,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述了新历史小说消解历史的方式及其价值,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历史小说创作者提供了借鉴。
B.新历史小说作家留取特定历史人物和历史时间,放大某一“瞬间”的价值的做法,达到了揭示时间必然性的目的。
C.新历史小说作家模糊历史时间边界的做法,能让作品远离传统历史小说的情节结构,并获得更多的话语自由。
D.如果作家不通过具有现代色彩的想象完成对小说素材的解构和建构,新历史小说的文本张力就无法体现。

同类题4

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冯唐

(1)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但这与远大的理想之类毫无关系。我从小爱较真,比如,老师鼓舞我们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会一直问:“怎么定义‘中华’?怎么定义‘崛起’?读什么书?中华崛起和我读你说的那些书有什么关系?”还没等我问完,老师就不搭理我了……

(2)我从小喜欢读书完全是因为那时候没有其他有意思的事情可干。我生于1971年,我们是最后一代需要主动“杀时间”的人:小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也没有游戏厅、旱冰场。我又对体育运动没任何兴趣,上街打架时基本是被打。只剩读书,于是我就读书。尽管那时候可读的书种类不多,但是已经能看到李白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已经能看到《诗经》讲“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了。

(3)我那时候的学校有图书馆吗?我不记得了,很可能没有。北京的街面上似乎有图书馆,每个图书馆里最热闹的是报刊栏,一堆老头、老太太站在报刊栏前看当天的报纸。有一次我试图进入一个图书馆,当值人员被我吓了一跳,以为我是来偷东西的坏孩子。我问:“能借书吗?”她说:“不能。”我又问:“能进书库随便看看吗?”她说:“不能。”我再问:“为什么?”她说:“你借书,怎么能保证你一定会还?你进书库,怎么能保证你会爱护书、不偷书呢?”我接着问:“那你是干什么的?”她说:“就是看着像你这样的人的。”

(4)第一次体会到图书馆的美好是在北大。早点去图书馆,如果运气好,能有个靠窗的座位。窗外有很多很高大的白杨树,有很绿的草地,草地上有一些弹着吉他唱歌的男女,每个人的眼睛似乎都是全世界最忧郁的。七八页书看过,人一阵恍惚,掉进书里,周围的人消失,周围的墙消失,周围的窗户全部打开,周围的一切变软,从固体变成液体,再变成空气,混沌在四周,不知今夕何夕。时间变得很短,一个恍惚,就饿得不得不去吃饭了;一个恍惚,日落月升,图书馆要锁门了;一个恍惚,白杨树的叶子落光了,草忽然变黄了。

(5)16年前,我去美国读书;16年后,我去美国休长假。中间这十几年,事冗时仄,只有两项运动:开会、应酬。读书都在厕上、枕上、车上、飞机上,把包里的Kindle阅读器勉强算作图书馆。长假中,不设手机叫醒,在风铃声中自然醒来,忽然想到,可以再捡起多年前的爱好,再去泡泡图书馆。

(6)开车去距离住处最近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无须证件,无须存包,无人盘问,我就大摇大摆地进入图书馆。我在角落坐下,中庭泻下来的阳光很猛,松树很老,草很嫩。一切很静,走路、掏钥匙、挪挪屁股,都会发出大得吓人的声音。坐下,吸口气,满鼻子纸张和油墨的味道。

(7)看书看到被尿意憋醒,去上洗手间,我沿着宽大的楼梯往上走、往上看,明晃晃的阳光,一架架的纸书,每本纸书仿佛是一个骨灰盒,每个骨灰盒里都有一个不死、不同、不吵的灵魂,进进出出、自由自在、无始无终。一切都是一副人间天堂的样子。

(8)我瞬间觉得整个人都变好了。

【小题1】结合全文,概括“我”喜欢读书的原因。
【小题2】请赏析文章第(4)段中划线的句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柴门小院
王本道
(1)记忆的底片中,似有幅图画,那是一棵老树掩映下的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院墙底部砌有尺把高的青石,上部多由稀疏的树木枝条拼凑而成,高不盈米。院门十分简陋,由薄薄的木板条钉制而成,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夜间也只是虚掩着。透过院墙和院门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瓜果菜蔬、欢蹦乱跳的鸡鸭猫狗、墙上挂着的农具、墙角立着的磨盘,还有那一串串金灿灿的玉米和红艳艳的辣椒。有时候,能看到院里老人拉着幼小的孩子蹒跚学步,系着围裙的女人安静地择菜,“咯咯咯”地召唤着鸡鸭吃食……这是当年我在辽南山区插队时,每天都司空见惯的柴门小院。
(2)这样的柴门小院,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计其数,千百年来,它们供一代代子民繁衍生息。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到十年寒窗、面壁苦读,一个个孩子在柴门的进进出出中长大成人,而后告别小院,走上各自的人生舞台。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柴门小院怀有厚重的情感,寄托了无限情思,无论走到哪里,无一不葆有质朴的家国情怀,涌动着割舍不断的乡愁。
(3)那一幢幢质朴无华的柴门小院,演绎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续写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交加的夜晚,出门在外的游子归心似箭,远远看见柴门内微弱的灯光,听到门前的犬吠,那是何等温暖与亲切。“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诗圣杜甫在饱受安史之乱的磨难之后,与家人久别重逢时发出这样的感慨。柴门虽然简陋,然而它淡泊宁静,里里外外的人和事都清晰可见。“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当年那位风流倜傥的才子崔护,若不是透过柴门的缝隙,一睹那位面若桃花的姑娘的风采,如何能最终成就一段佳话?
(4)在中国,由于“门第”观念,“门”有着诸多讲究,历来颇受重视。旧时男女谈婚论嫁,首先想到的是“门当户对”,女孩子出嫁被称作“出门子”,迎娶新媳妇称为“过门”。而“门”的种类更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所有的门中,柴门当属造型与材质最为简陋、价值最为低廉的,却也是数千年来中国老百姓用得最多的门。近30多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华夏大地随处可见“向阳门第春长在”。然而有一段时间,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们对于“门”的内涵有过误解。他们过分注重装点“门面”,门楼越砌越高,金碧辉煌,且户户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用以察看外面的动静。一幢幢封闭的宅院如同一座座戒备森严的堡垒,让人望而生忧,望而生畏,寄托着游子乡愁的那一个个小院已无从可寻。
(5)一个秋日,在从红海滩归来的途中,我顺路去了盘锦市大洼区石庙子村。距村口不远处,就看到几户乌瓦白墙的民居,透过柴门和院墙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五彩斑斓的鲜花,以及几株硕果盈枝的苹果树、梨树、枣树。我似乎又回到了当年插队的村庄,见到了那一个个修缮一新的柴门小院。在那里,我与知青同学们交谈、嬉戏,周遭树上是熟透的苹果、红枣、香梨,秋意正浓。朦胧之中,辽南山区的那些柴门小院,与如今我生活的辽东湾的乡村小院连成了一片,与祖国江南塞北广袤土地上所有的柴门小院连成了一片——华夏大地上,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柴门小院,蜿蜒曲折,一直通向遥远的地平线,如同古老的大河、大江,绵延不绝。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不惜笔墨重点描绘了记忆中的柴门小院,既开篇点题,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朴素生活的怀念留恋。
B.文中引用杜甫、崔护等人写到柴门的诗篇,不仅丰富了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而且与现实中的柴门小院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文章主旨。
C.受“门第”观念影响,中国人对“门”很重视,由此衍生出“门当户对”“出门子”等熟语。作者写这些内容从艺术作品塑造形象的角度展现了“门”的风采。
D.“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与“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表面上说两种不同形式的门,背后却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心态。
E. 文章善用虚实描写,记忆中柴门小院为虚,现实中朱门大户为实,诗词中的柴门为虚,辽东湾的乡村小院为实,虚实交替融合,使柴门小院富有神秘色彩。
【小题2】文章标题是“柴门小院”,而第四段却并不是描写“柴门小院”,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小题3】“华夏大地上,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柴门小院,蜿蜒曲折,一直通向遥远的地平线,如同古老的大河、大江,绵延不绝。”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句话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