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文教育
何谓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有别于科学教育,是旨在培养“人之为人”的教育。“人之为人”是指人能从生物状态中走出来,自觉主动地追求社会意义的精神价值。人文教育不是独立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活动,与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紧密相连,其发展是多元的,而非单面的,在横向上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在纵向上需继承前人的文化成果。可见,人文教育是文化的传承创新,其发展历程需要一代代的积累、沉淀与历史坚守,不是靠金钱的堆积或从其他地方挖几个大师就可以一蹴而就;其发展路径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因革损益,“因”是主体,“革”是手段。
在当前,我国人文教育首先应该教育大家如何做一个中国人,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闭关自守或故步自封,而是在学习其他文化时不能忘却自我。已得到确认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因,新的知识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思想是革,可为中国人文教育不断焕发生机提供动力。人文教育发展从整体来看是不断吸收其他教育思想,在坚守的基础上向前创新发展的过程,但新的教育文化不能割断与传统教育思想的联系。人文教育的发展路径是曲线,而非直线,没有因革损益就没有人文教育的发展。因为只有“革”没有“因”,“革”就是无源之水;只有“因”没有“革”,“因”就是固守僵化。
人文教育没有具体参照标准,其教育理念千差万别,教育观点各有不同,教育内容非常庞杂,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体系。但无论哪一种人文教育都必须立足社会环境,面向传统、历史,又不能完全拘泥于自身,其要求是和而不同。人文教育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延续,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社会价值走向的引导者,需要对已有的知识文化不断反省、质疑、批判、创新。这些都需要教育界人士以全新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广泛吸取其他国家的教育思想,通过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激发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这样才能对现有民族、国家的发展,甚至整个人类的思想、政治、文化的发展变革提供新的思维,生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人文教育需要借鉴创新,但人文教育的发展方向不能像科学教育那样以强势的西方为标准,不能西方高校学什么、怎么学,就完全照搬。“西方”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著名高校也各有特色,即使以欧美一所大学为标准,全盘照搬,所学的也只是表面而非精神内涵。
因此,人文教育必须将整个学术系统看作一个整体,各科贯通,不能仅执一端,以偏概全。内容设置方面,既要有差异性,又要有和谐性,不拘泥于具体的学科及研究领域。只要是对人格塑造、人心反观、人类文明发展有所贡献,都要兼收并蓄、广泛吸取,为时代提供新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当前是人们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多元萌发的时期,人文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小题1】关于“人文教育”,下列表达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文教育以培养“人之为人”为宗旨,教育人走出生物状态,自觉主动地追求社会意义的精神价值,有别于科学教育。
B.人文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在纵向上会受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在横向上会受历史的影响,有多元多面的特点。
C.人文教育的前提是传承,目标是创新,割裂了传承,仅靠金钱的堆积或聘大师是不可能达成目标的,要辩证看待因革。
D.人文教育是发展的而非静止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要沿袭传统成果,并实现优胜劣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文教育的发展路径的特征鲜明:不是直线前进,而是曲线前进;不是封闭孤立,而是开放多元,兼收并蓄,和而不同。
B.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区别点在于:科学教育直接以西方为标准,但是人文教育不可以简单地模仿或是完全照搬。
C.在推行人文教育时,不能仅将其看成是一门学科,而应将整个学术系统看成一个整体,广泛吸取有益知识,促进发展。
D.促进人文教育,教育界人士要以全新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广泛地吸取他国的教育思想,通过思想的碰撞来激发创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人文教育的发展需要借鉴西方,但要注意分寸、掌握尺度,否则所能学到的只能是西方人文教育的表面而非精神内涵。
B.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为人文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继承不是封闭,只有继承传统,才能在学习他者文化时更好地保持自我。
C.人文教育内容庞杂,体系宏大,理念千差万别,观点和而不同,不管哪种人文教育,都须完全挖掘自身,实现自力更生。
D.观念多元萌发的当前时期,人文教育必须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23 06:04: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私人讲学的历史常常要追溯到孔子的杏坛讲学。而实际上,在孔子之前有没有私人讲学的历史还很值得探究。自汉武帝取董氏的“独尊儒术”后,孔子一下子从诸子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官方载体,在文化、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终极文化理想,而后成为中国的人文地标,以至于先秦的许多难以确考并且通常有积极意义的事迹,大多都归于孔子。就孔子对中国学术文化的贡献来看,这实在是很可以理解的。那么私人讲学,其肇始之归于孔子,就有特别的意义。
既有私学,就一定有官学。而且据可考的史料记载,官学要远早于私学。能够冲破“学在官府”的垄断,想来不是一件易事。那么可以想见,只有以孔子的学力、德行构成的影响力,才有可能决定性地打破这一垄断局面,而且私人讲学之风确确实实在孔子之后开始勃兴。我们所说的书院,正是私人讲学的殿堂。而书院的兴盛直至高峰,都是和时代的各种因素息息相关的。
当然,私学的这种勃兴常常伴随着与官学的博弈。官学自然教授经史,然而总其归途,总还是要落实在教化上。一时之官学有一时之教化,一朝之官学便有一朝之教化。经史本身自不变,然讲经讲史之法却实在一代有一代的侧重。这种重教化的教学育人,虽然也在历史上培养了从郑玄到孔颖达等许多大儒,然而古代政治的教化之弊还是渗透其中。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正在于官学选士的存在。自周代起,官学的基本体制便已完备,而选士则是官学最主要的职能之一。这样官学和取士便结成了牢固的政治联系,而这种联系,是私学无法比拟的。
史籍可见的私人书院,是建于唐朝的张九宗书院。而其正式完备,则是在宋代。而宋代的书院则蔚为大观。为何在宋代,书院才得以兴盛,这个问题实际上还得回到其从官学的突围。正因为官学与朝代的紧密联系,所以在晚唐五代时期,官学的发展就几乎停滞。经济凋敝、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人心不安,混乱的朝堂更迭,处于下层的文人士子根本无从施展才华和抱负,统治者忙于稳固政权,眼中只有军事力量,根本无暇顾及官学。史料记载,从北宋初年直到范文正的庆历新政的官学复兴,在这八十余年期间,官学没有任何进步。中央官学仅有一个国子监,地方上更是凋敝不堪。乱世过去,文化开始复兴,在宋代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之同时,科举名额也大大增加,官学无法满足大量学员读书的需要,于是私人学院的文化土壤和时代诉求都已经成熟。而在官方,书院既迎合了崇文抑武的中央集权趋势,又满足了知识分子读书的渴望,解决了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所以对书院自然是提倡的。于是,就在北宋时期形成了文化史上津津乐道的四大书院。
然而随着明清科举制的高度制霸,出仕必由学校的铁律最终确立下来,当文人士子只有一条科考之路可走的时候,书院还是衰落下去了,可是它带给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和文化风景却始终光彩熠熠。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私人讲学的场所就是书院,孔子只有凭借自己的学力、德行构成的影响力,才有可能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建立私人书院。
B.虽然有待探究,但因孔子在中国学术文化中的巨大贡献,人们对“私人讲学肇始于孔子”这一结论是很可以理解的。
C.先秦的许多难以确考并且通常有积极意义的事迹,都大多归于孔子,是因为孔子在“独尊儒术”后,逐渐成为中国的人文地标。
D.官学与选士的政治关系,导致私学比之而衰。每朝的官学教化都不同,这源于官学要为朝廷服务,官学的教化之弊就显而易见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私学和官学均教授经史,但官学侧重于教化育人,其目的在于政治的需要,官学要为选士服务,所以“学在官府”长期垄断。
B.官学最重要的职能在于选士,不同朝代的选士标准不尽相同,其官学的教化也就有了不同,但是总体上看,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C.晚唐五代时期,官学的发展就几乎停滞,恰恰在这个时期,战乱、朝代更迭等社会现象致使私人书院获得了发展的机会。
D.宋代文化复兴,官学无法满足知识分子读书的需要,官方不得不极力加大对书院的投资建设力度,由此四大书院走向兴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孔子设立私学的经历看,开办者个人的学识对于私学的存亡兴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官方的政策、学子的求学需要等因素也不可或缺。
B.官学的政治教化之弊显而易见,但官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去培养大儒,而是培养官府需要的后备力量,所以弊端之于官方是不存在的。
C.晚唐五代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官学发展停滞不前,因而私人学院的文化土壤和时代诉求成熟起来。
D.书院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官府对人才选拔标准的制霸,而宋代的书院满足了官方崇文抑武的政权需要,所以宋代书院的发展蔚为大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5G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面向2020的移动通信技术”。毫无疑问,5G是推动新一轮数字变革的最重要角色。

5G的出现,让物联网真正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只有5G网络,才能承载物联网产生的庞大无比的井喷式网络流量和在同一瞬间产生的海量网络请求。可以看到,5G将成为实现网络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重要纽带,它首先将使前几年兴起的物联网概念真正成为现实,可穿戴智能终端、车联网终端以及各类大大小小的智能终端,都将连上这张物联网。在这种连接的基础上,新的应用比如实时视频分享、随时随地云接入、虛拟现实等都将成为现实,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将更加深入、彻底。

当然,人们在憧憬5G的同时,还必须面对诸如流量费用和网络安全等问题。便宜的流量资费无疑是使用5G服务的必要前提,否则再高的网速也只能让人望洋兴叹。因此,网络运营商必须切实“提速、降费”,以适应5G时代的发展。5G在满足人们移动网絡海量教据的需求、为用户带来丰富服务的冋时,对数据隐私和安全保护的要求也显著提高。

(摘编自《人民日报》余建斌《5G撬动新一轮数字变革》)

材料二

日前,在福州长乐区的中国联通东南研究院内,主刀医生坐在机器人前,通过实时传送的高清视频画面,利用5G技术操纵机器人的机械臂,远程控制手术钳和电刀,为位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中的一只小猪,切除了一片肝小叶。整个手术持续了近1个小时,手术创面整齐,全程出血量极少。这只小猪在手术完成半小时后,逐渐从麻醉中苏醒,各项生命体征保持稳定,手术宣告成功。

据了解,这台手术两地相距约50公里。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全球首例在5G环境下进行的远程外科手术测试取得圆满成功,为今后5G远程外科手术的临床应用创造了条件。

5G技术低延时的优势,与手术机器人相结合,可以实现信号实时互联互通,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远程手术提供了可能。此次手术的成功,说明了5G技术在远程医疗上是完全可行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福建成功实施全球首例56远程外科手术》

材料三:

显然,5G网络会比4G快得多。在实际应用中,一部5G手机配合上5G网络环境,网速可达4G的9至20倍。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因5G而兴奋不已。这一新标准之所以能够提升速度,是因为需要占用毫米波频段。这一宽广的无线电频段目前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这是因为毫米波极难使用,非常复杂,非常棘手。

这个频段的频率要比现有的手机网络频段高得多(你的WiFi使用的是2.4G或5.8G频段,而毫米波使用的是24G以上的频段)。这意味着它能提供前所未有的速度,但也要接受覆盖范围的损失。毫米波基站只有150米的覆盖范围,这就是说网络服务商不仅需要升级现有的收发设备(小型基站),还需要安装更多的基站。因此,只有那些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才能充分享受毫米波支持下5G带来的超高速快感。

但是5G这列快车已经无法减邈,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可以和自已的孙子讲起视频网站时常延迟卡顿的往事,把这当成怀旧的笑谈。而这,都要归功于今天的工程师和他们的毫米波。

(摘编自《光明日报》戴维·波格《5G会带来什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5G作为“面向2020的移动通信技术”,它的运用将使诸如实时视频分享、随时随地云接入、虚拟现实等成为现实,社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将会推行得更好。
B.高网速是以高流量为前提的,而且网络的资费是按流量计算的,那么高流量就意味着高额资费,为了5G的发展,广大用户将迫使网络服务商降费。
C.利用信号实时互联互通和5G技术与手术机器人的结合,医生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手术进行远程控制,此次为小猪手术的成功说明其可行性。
D.利用毫米波频段的特性,工程师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使未来的人们体会到5G网络的超高速快感,而诸如视频网站延迟卡顿的现象也将成为历史。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5G网络技术,物联网将可能真正实现,人们通过各类智能终端将网络世界与物理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5G网络尽管将推动新一轮的数字变革,但是也将给数据隐私和安全保护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必须同时构建适应5G时代需求的网络安全体系。
C.5G远程外科手术的成功意味着运用5G技术,医生将来还可能实现远程查房、远程B超等,这可能让优质医疗资源能迅速影响到偏远地区。
D.网络频段越高,基站覆盖的范围越小,要保证利用24G频段以上毫米波的5G网络的速度,服务商就需要升级现有的基站和安装更多的基站。
【小题3】5G网络有哪三大主要特征?请结合三则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4日,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约6000万人生活受到极端天气影响,1万多人死于各类自然灾害。

数据显示,2018年洪水影响的人口最多,高达3540万人,其中2300万人生活在印度喀拉拉邦。受风暴影响的人口高达1280万人,风暴还造成1593人死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飓风“佛罗伦斯”和飓风“迈克尔”给美国造成约300亿美元损失,台风燕子给菲律宾造成约125亿美元损失。2018年欧洲和北美洲野火造成的死亡人数创下纪录:126人死于希腊野火,成为欧洲历史上最致命的野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野火导致88人死亡,同时造成16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去年全球还有930万人受到干旱的影响,其中肯尼亚300万人、阿富汗220万人、中美洲250万人。

包括地震、海啸和火山在内的地质活动则是最为致命的自然灾害,去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1万多名死者当中,约半数死于上述地质活动灾害,仅印度尼西亚一国就有4417人死于这类灾害。

(摘编自《2018年极端天气影响全球6000多万人》,中国新闻网,2019年1月25日)

材料二:

2019年仅仅开始一个月,极端天气已席卷全球多国,甚至打破多项历史纪录。美国中西部经历罕见风寒,澳大利亚遭受极端高温,气候变化再次引发广泛担忧。

北半球,美国中西部寒气逼人。1月30日,美国芝加哥早上的气温降到-23℃,打破了1966年创纪录的-15℃。明尼苏达州则创造全美寒冷新“巅峰”,气温低至-38℃,风速35英里/小时,风寒指数-70,突破美国最低纪录。芝加哥已经关闭主要景点和学校,伊利诺伊、威斯康星和密歇根州已经进入紧急状态。美国邮政总局暂停了多地区的邮政服务。

南半球,澳大利亚却酷暑难耐。1月24日,阿德莱德气温达到46.6℃,打破80年来的纪录。怀阿拉48.5℃、利溪46.9℃、奥古斯塔港49.1℃,全部打破历史最高纪录。高温造成大量野生动物死亡,其中澳大利亚眼镜狐蝠两天内死亡三分之一。澳大利亚气象局表示,1910年以来,澳大利亚及其周围的海洋已经变暖了约1℃。

未来类似极端天气或更加常见。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表示,虽然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不是任何单一极端事件的唯一原因,但极端事件强度或频率的变化或受到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的影响。2018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的一份报告警告说,洪水、热浪和其他极端天气状况“可能由于气候变化的加速而持续下去”。

极端天气的发作与高出地球表面的大气波动有关,而气候变化将使这种变化更为频繁和剧烈,形成一个变暖的世界或是一个更加极端的世界。

(摘编自胡定坤《2019刚开年全球天气已“爆表”:多国极端天气打破纪录》,《科技日报》2019年2月1日)

材料三:

9日,春运进入返程高峰。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三天中东部将有大范围雨雪天气出现。相关省市纷纷发布强降温、冰冻等预警信息,各地多措并举应对强降温、道路结冰等极端天气,保障旅客温暖返程。

上海共出动4100余名道路养护人员,彻夜落实雨雪恶劣天气防范措施,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负责中心针对滞留旅客启动了应急响应预案,有序做好地铁延时运营、公交班线和出租车疏散客流等工作。

安徽多地交警组织警力,通过采取压速带道、指挥疏导、抛撒融雪剂等措施,全力保障道路安全通畅,部分高速入口临时封闭,实行限制车型上道及限速交通管制。

四川省泸州市加大了对辖区道路事故多发路段、长下坡、急转弯、隧道等重点路段沿线排查、清理、排险,确保辖区道路交通秩序良好、安全、畅通,泸州西高速服务区内设置有返程农民工咨询服务站点,备有热水、服务手册,帮助返程农民工安心返程。

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九江桥工段的桥隧工人们正迎着风雨攀爬上35层楼高的桥拱顶端进行检修,以确保列车安全通过。

(摘编自《极端天气阻挡不了返程步履--我国中东部地区多措并举保障旅客温暖返程》,新华网,2019年2月9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1万多人死亡,其中约半数死于地质活动灾害,所以地质活动灾害对人类有着极大的危害。
B.地质活动灾害包括地震、海啸、火山、台风、野火、干旱等自然灾害,它已成为人类最为致命的自然灾害。
C.1910年以来,澳大利亚及其周围的海洋已经变暖了约1℃,今年澳大利亚的高温天气已造成大量野生动物死亡。
D.今年春运期间,相关省市纷纷发布强降温、冰冻等预警信息,采取多种措施应对极端天气,保障旅客温暖返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9年刚开始,来势汹汹的极端天气已经给全球多国带来困扰,甚至打破多项历史纪录,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担忧。
B.未来类似极端天气或更加常见,世界气象组织警告说,洪水、热浪和其他极端天气状况可能由于气候变化的加速而持续下去。
C.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将使高出地球表面的大气波动变得更为频繁和剧烈,从而形成极端天气。
D.启动应急响应预案,及时防范措施,并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可以有效降低极端天气造成的危害。
【小题3】三者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以为期
夏磊
已经中秋了,院子里的几株四季桂却迟迟没有开花,像是忘记了以往的约定,而每到这个时节,在老家生活的那段时光以及深藏心底的一些人和事,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像一缕秋天的晨雾一样轻柔地飘进我的梦里,纯净地覆盖在我的心上。
在我小的时候,乡下人是并不太在意哪天是几月几号星期几的,他们更在意的是节气,谷雨的时候要插秧播种,清明时节要素衣寒食,秋分是把秋季一分为二却正好又是月圆之时,团圆了去收获或收获了来团圆共享则自然成了这时的主题,而冬至一过,不管日子多么艰难,都要开始准备新年了。除了这些,还有不少东西总在提醒着人们日子的远去,“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孩子的衣服嫌短了,老人的胡子变长了。
每年,我都忧伤地看着油菜花开了又谢了,开心地等着满树的桑果由青变紫,而连通着长江的河水由浑转清的时候,我知道秋天就要来临,水边的蓼花应该盛开了。
其实在老家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那花叫蓼花,我们都称它狗尾巴花。这花在九月和中秋的时候开得最好,它大片大片地簇拥在水沟边上,茂盛得让人不太敢走进,生怕花丛里会有什么小危险,而它也鲜艳得让人不忍心去践踏,无人欣赏却干净水红。后来,我在清人纳兰性德的词里读到这样两句:“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柳杨烟。”这才知道原来狗尾巴花就是蓼花,也叫红蓼。我那么多次在燕子矶的水边走过,却并不知道蓼花的花名和花语。也许是那时年纪还小,还不曾懂得什么是离别和思念的滋味吧。“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从琼瑶笔下的紫薇口中听到这两句,才知道原来这不起眼的花竟代表了离愁别绪。
在这个秋雨蒙蒙的上午,窗前独坐,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蓼花,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和昔日一样鲜丽。这一刻我的心里安静极了,安静得可以让许多往事像水一样流淌出来,让许多生命中珍贵却不常想起的情景一幕幕展开。这或许就是伤秋情结吧!
或许在秋风秋雨里是不可以读纳兰词的,可又一想,有谁能像这位大清第一公子一样,把人的那点心思那么深地看透又那么淡地吟出;有谁曾经在我后来也站过的地方写下过“红蓼月”呢?这么想着,心里竟泛起一片温暖的涟漪。
我没能找出第二首纳兰留给我家乡的诗词,而故乡留在我记忆中的除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人和事之外,却多了那一片片红蓼。于是每当梦回江南,色彩也明亮多了。这里有早春的油菜花,有小桥边的红药,有秋天里纷飞的芦花,还有就是,点缀在瑟瑟芦花中的串串红蓼。秋天的美也许正是因为它承载了无数美丽的怀念。
记忆中的秋天是非常忙碌的,春夏两季的辛苦都要在这时去收获,这是一段能品出土地香味的时光。大人孩子都得下地收割,收回来的玉米和黄豆红薯要赶紧晒干,不然秋雨一来,它们很容易霉变发芽,那可不得了,那可是一个冬季的口粮啊!生活的滋味就是这样,每一点甘甜里都掺杂着一点苦涩,每一点苦涩里也能品味出丝丝甘甜。当我知道这些之后,很小就学会了很多农活,并且学会了在秋天的夜晚看看天,盼着明天是个秋阳高照的好天气。
那时的晚上最喜欢跟大人们去河边照螃蟹。秋风起,蟹脚痒,晚上,在屋后的小河边,铺上干草,点起油灯,把一条网铺在河底,就等着螃蟹牵动网绳了。
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并不太期望螃蟹上网,似乎更迷恋那一段等待的时间。月亮亮汪汪地挂在天上,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一两声狗叫,这时真的能听到小虫子掏洞和鱼在水里游的声音。我想,那是离一些弱小的生命最近的时候吧;我想,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暂时忘记乡村生活的寂寞和农事的辛苦,同时享受自己独有的生活滋味吧。
现在野生的螃蟹已经很难见到了,也没有人照螃蟹了,然而我还一直记得当时的情景。也许我再也没有机会那样心静如水地去聆听那么纯净的天籁了,这怎能不让我在秋风里感到几许失落呢!
真想和秋天有一个约定,约定在它的暖洋洋的太阳下,躺在同样有些暖意的草地或沙滩上,读一首也是温暖的诗。然后看着白云在天上缓缓地移动,并且就这样久久地看下去。
那时候我最喜欢在秋天的田野里躺着看书,贪婪地看着到处找来的书。也喜欢那份宁静,喜欢在这时感受时光的慢慢流逝和随之而来的莫名伤感。不知是哪一年,父亲给我买了一本《诗经》,那是一本很薄的书,但有不少字词注释,大体上能看懂。我如痴如醉地读着,那些简约的文字让我的思绪随风轻扬,我相信我们的先民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歌唱着这片土地,我相信这是中国最好的诗集。我爱着这片土地因而喜欢这部诗集,也因为喜欢这部诗集更爱家乡的土地了。在家乡秋天的田野里才能读出先民们的真性情。我相信《诗经》是属于最普通的乡民的,因而它无论是自由率性的还是含情脉脉的,都是原生态和无法修改的,而且它永远应该是乐观的。它们和史实并无多少关联,它们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诗经》的“经学化”从《毛序》开始,我没有看多少历代儒家的索引,甚至也很少看现当代学者的“以诗读诗”,我只怀念我读诗的那些个秋天,因为我在那里读到了阵阵爽朗的笑声和先民的无数往事,我听到了来自大地的自由歌唱。
写到这里,已是月上中天,一轮秋月正在薄云里缓缓穿行。世上没有什么媒体能够比得上月亮,明月当空,只要两个人同时一抬头,无论天涯海角,思念马上就像水一样流通了。
院子里的桂花树沉睡在月色之中,如果它们还记得去年的约定,那么它们过不了多久一定会开花儿的。
(取材于作者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二段列举了多个节气,表明其与农人生活关系密切,也流露出时光易逝之感。
B.作者反复提到蓼花,表达了伤秋之感与对故乡的怀念,更突出了对纳兰词的喜爱。
C.作者将富有乡土气息的故乡生活与读诗的感受相结合,使文章清新而隽永。
D.文章以期盼沉睡在月色之中的四季桂如约开花作结,既首尾呼应又韵味悠长。
E. 诗句“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体现了文中所提到的冬至这一节气的特征。
【小题2】请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小题3】本文题目是“秋以为期”,从全文看,作者与秋有哪些约定?表达了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