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4日,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约6000万人生活受到极端天气影响,1万多人死于各类自然灾害。

数据显示,2018年洪水影响的人口最多,高达3540万人,其中2300万人生活在印度喀拉拉邦。受风暴影响的人口高达1280万人,风暴还造成1593人死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飓风“佛罗伦斯”和飓风“迈克尔”给美国造成约300亿美元损失,台风燕子给菲律宾造成约125亿美元损失。2018年欧洲和北美洲野火造成的死亡人数创下纪录:126人死于希腊野火,成为欧洲历史上最致命的野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野火导致88人死亡,同时造成16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去年全球还有930万人受到干旱的影响,其中肯尼亚300万人、阿富汗220万人、中美洲250万人。

包括地震、海啸和火山在内的地质活动则是最为致命的自然灾害,去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1万多名死者当中,约半数死于上述地质活动灾害,仅印度尼西亚一国就有4417人死于这类灾害。

(摘编自《2018年极端天气影响全球6000多万人》,中国新闻网,2019年1月25日)

材料二:

2019年仅仅开始一个月,极端天气已席卷全球多国,甚至打破多项历史纪录。美国中西部经历罕见风寒,澳大利亚遭受极端高温,气候变化再次引发广泛担忧。

北半球,美国中西部寒气逼人。1月30日,美国芝加哥早上的气温降到-23℃,打破了1966年创纪录的-15℃。明尼苏达州则创造全美寒冷新“巅峰”,气温低至-38℃,风速35英里/小时,风寒指数-70,突破美国最低纪录。芝加哥已经关闭主要景点和学校,伊利诺伊、威斯康星和密歇根州已经进入紧急状态。美国邮政总局暂停了多地区的邮政服务。

南半球,澳大利亚却酷暑难耐。1月24日,阿德莱德气温达到46.6℃,打破80年来的纪录。怀阿拉48.5℃、利溪46.9℃、奥古斯塔港49.1℃,全部打破历史最高纪录。高温造成大量野生动物死亡,其中澳大利亚眼镜狐蝠两天内死亡三分之一。澳大利亚气象局表示,1910年以来,澳大利亚及其周围的海洋已经变暖了约1℃。

未来类似极端天气或更加常见。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表示,虽然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不是任何单一极端事件的唯一原因,但极端事件强度或频率的变化或受到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的影响。2018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的一份报告警告说,洪水、热浪和其他极端天气状况“可能由于气候变化的加速而持续下去”。

极端天气的发作与高出地球表面的大气波动有关,而气候变化将使这种变化更为频繁和剧烈,形成一个变暖的世界或是一个更加极端的世界。

(摘编自胡定坤《2019刚开年全球天气已“爆表”:多国极端天气打破纪录》,《科技日报》2019年2月1日)

材料三:

9日,春运进入返程高峰。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三天中东部将有大范围雨雪天气出现。相关省市纷纷发布强降温、冰冻等预警信息,各地多措并举应对强降温、道路结冰等极端天气,保障旅客温暖返程。

上海共出动4100余名道路养护人员,彻夜落实雨雪恶劣天气防范措施,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负责中心针对滞留旅客启动了应急响应预案,有序做好地铁延时运营、公交班线和出租车疏散客流等工作。

安徽多地交警组织警力,通过采取压速带道、指挥疏导、抛撒融雪剂等措施,全力保障道路安全通畅,部分高速入口临时封闭,实行限制车型上道及限速交通管制。

四川省泸州市加大了对辖区道路事故多发路段、长下坡、急转弯、隧道等重点路段沿线排查、清理、排险,确保辖区道路交通秩序良好、安全、畅通,泸州西高速服务区内设置有返程农民工咨询服务站点,备有热水、服务手册,帮助返程农民工安心返程。

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九江桥工段的桥隧工人们正迎着风雨攀爬上35层楼高的桥拱顶端进行检修,以确保列车安全通过。

(摘编自《极端天气阻挡不了返程步履--我国中东部地区多措并举保障旅客温暖返程》,新华网,2019年2月9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1万多人死亡,其中约半数死于地质活动灾害,所以地质活动灾害对人类有着极大的危害。
B.地质活动灾害包括地震、海啸、火山、台风、野火、干旱等自然灾害,它已成为人类最为致命的自然灾害。
C.1910年以来,澳大利亚及其周围的海洋已经变暖了约1℃,今年澳大利亚的高温天气已造成大量野生动物死亡。
D.今年春运期间,相关省市纷纷发布强降温、冰冻等预警信息,采取多种措施应对极端天气,保障旅客温暖返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9年刚开始,来势汹汹的极端天气已经给全球多国带来困扰,甚至打破多项历史纪录,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担忧。
B.未来类似极端天气或更加常见,世界气象组织警告说,洪水、热浪和其他极端天气状况可能由于气候变化的加速而持续下去。
C.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将使高出地球表面的大气波动变得更为频繁和剧烈,从而形成极端天气。
D.启动应急响应预案,及时防范措施,并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可以有效降低极端天气造成的危害。
【小题3】三者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30 07:12: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期的中美贸易争端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中美两国之间的经贸摩擦对于全球贸易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中对中美两国的共同重要贸易伙伴——欧盟的影响不容忽视。
美国为了加强对华贸易战的效果,需要联合欧盟、日本等盟国对中国进行多边共同施压,使美国对华贸易战更加有效。目前美国政府暂时豁免对欧盟的钢铝关税,但美国是以欧盟在未来40天内要满足诸多苛刻条件为交易。它要求欧盟与美国合作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对中国的“贸易扭曲”政策提起申诉。美国国内对于这种施压方式也更为认可。在美国国内,那些出于自身利益反对贸易战的利益集团,大多也主张美国与欧盟等各方联合对华贸易施压,这样就能有效降低美国单方面遭受中国贸易报复的损失。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中国需要积极加强与欧盟在贸易问题上的合作。在应对美国的贸易压力方面,中国应与欧盟抱团取暖而非被美国各个击破。中欧双方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市场。2016年,中欧贸易总额为5470亿美元左右,其中中国出口3390亿美元,进口2080亿美元。虽然中欧之间也存在贸易逆差,不过这主要是双方的贸易结构和生产链不同造成的,体现了贸易互补性,符合双方的合作共赢。与此同时,中欧之间已经建立了多层次的贸易沟通机制,在反垄断调查、政策补贴和企业并购等领域展开了密切合作,对于双边贸易摩擦也能及时沟通和处理。
为了防止在对华贸易战上出现“美欧合流”,中国要积极加强与欧盟的沟通,要让它认识到一旦追随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那么欧盟恐怕是为他人火中取栗,得不偿失。对于“美欧合流”对中欧合作的利害关系,中国要晓之以理,还要坚守中欧双方在维护开放贸易格局上的共同立场。当前,全球经济的增长依然要求维护开放的贸易格局,中欧双方在此问题上持有共同立场,对于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战手段,中欧双方都持非常强硬的反对态度。维持开放的全球贸易格局对于欧洲经济增长的意义不言而喻。
美欧贸易矛盾也是积怨很深,短时期并不容易化解。面对特朗普的贸易战的粗暴方式,欧洲一些国家认为需要“以牙还牙”。中欧可以在应对美国贸易战方面抱团取暖,比如共同应对钢铝关税等问题。只要中欧加强合作,欧盟应对美国的贸易压力才能更加强劲有力,不仅能尽可能维护欧盟的自身利益,也能更好地维护中欧合作共赢的友好局面。
(摘编自“光明网”2018年3月30日文章《应对美国贸易战,要防止“美欧合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欧盟是中美共同的重要贸易伙伴,被卷进对华贸易战,对它本身来说应该是利大于弊。
B.中欧贸易对于中国来说存在着巨额的贸易逆差,这是欧洲参与对华贸易战的主要原因。
C.中欧对全球贸易的理解有很多相同点,一个开放的全球贸易格局对欧洲也是有利的。
D.中欧加强合作会进一步加深美欧贸易矛盾,美欧合作长期形成的积怨已经无法化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交代本文写作的背景,提出问题,中美贸易摩擦是本文立论的前提。
B.第三段的具体数字表明中欧贸易差额巨大,旨在证明中欧贸易合作的互补性。
C.文章预测了美国联合欧盟对华贸易战的两种原因都是以自身利益为主。
D.最后两段解决问题,防止“美欧合流”主要的办法还是加强与欧盟的沟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盟在规定的期限内满足美国的苛刻条件,美国会暂时豁免对欧盟的钢铝关税。
B.“美欧合流”的结果极有可能是美国在损害中国的利益之后,又去损害欧盟的利益。
C.如果中国与欧盟保持积极的沟通,欧盟就不太可能追随美国,对中国进行贸易战。
D.欧盟只有和中国合作,才可以化解其和美国之间的积怨,实现中美欧的合作共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四人行
李东辉
妻扶着我从拥挤如沙丁鱼罐头的公交车上下来。雨依旧我行我素、不紧不慢地飘洒着,似乎是缠在身上的一团乱麻,扯不开,挥不去。。
“要是有把雨伞就好了。”妻在做着毫无指望的假设。
“要是你带着雨伞出来就好了。”我不无埋怨的回敬了她一个假设。妻苦苦一笑,没有说话。忽然,我觉得雨止了,可又有些疑惑,因为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分明还有。几乎是与此同时,妻说话了:“谢谢您,我们……”
“没什么,咱们是同路,我也是去接人。身上穿着雨衣,雨伞你们用着吧。”一个很厚实的男中音传进我的耳内。听声音,这人的岁数跟我差不多,过不了三十。
“您先走吧,我们走不快,别误了您接人。天就要黑了。再说我们的身上已经湿透了。”出于礼貌,我摆出不用他雨伞的理由。谁知这人竟不知趣,非要和我们一路同行。妻担心我被雨淋病了,也不再推辞。 
既然走了在一起总不能闷着,于是,我问他:“您在哪儿上班?”他带着笑意说:“我在一所中学里教书,是个孩子王。”我听出他的语调里带着一丝自嘲的意味。“啊!你和我爱人是同行。”大概是想平衡一下他的心理,妻竟报出了我的家门。听说我也是教书的,他显得有些兴奋,问我教哪门课程。我告诉他:“曾经是一所师范学校的历史老师,不过,现在什么都不是。”我的语调中不仅带着自嘲的意味,且含着几分凄楚。妻平静地对那人解释道:“我爱人眼睛失明了。”他似有些吃惊,继而很有礼貌地说:“对不起,您的眼睛也坏了,真不幸。”大概是听惯了诸如此类的同情叹息吧,我的心没被他的话所动。一行三人谁也不说话,只有绵绵不绝的春雨在轻轻飘洒。
归家的路怎么那么漫长!时间成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真恨不得快些到家。尽管那家是一间小小的斗室,但它是我和妻的世界。现在有个男人走在我们身边,尽管那人借雨伞给我,我心里总有点别扭。可走在一起总是沉默不语,也有些尴尬。大概他也觉出了这一点,于是他又说话了:“您没学点盲文吗?”没等我说话妻先开口了:“他是想学,可又没人教他,有机会再说吧!”听了这话,他转而对妻子说:“您也真够不容易的,一天到晚忙家务,忙工作,还得照顾病人,没有闲时候。一定得注意身体。”一向腼腆的妻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似乎是被他的关心所感动。我的心却象倒了醋瓶子,酸溜溜的,我忽对他起了猜疑,莫非他也别有用心?不然为何如此殷勤?为何对妻说那样的话?想着想着,心头的醋意转成了一团燃烧的怒火。我猛地停住脚,一把从妻的手中抢过雨伞,我将伞递到他面前厉声说道:“记住,你的雨伞和几句虚伪的话收买不去她的心,拿着雨伞走吧”。他好像被我的话震住了。半晌才慢慢地从我手中接过雨伞,他语气沉缓地说:“对不起,我不是有意想伤害你,我是说的心里话,因为我深有体验。”
“你又不是瞎子,你有什么体验?少来这一套。”我心里这样想着,脸上不禁掠过一丝冷笑。我听到他迈着沉重的脚步朝前走去。不知所措的妻也悄悄的挽起了我的手臂,不料,那人又停转身来找我和妻说道:“我不是坏人,我是去街道福利厂接我妻子回家的。她也是个盲人,如果您想学盲文她可以帮您,她会一点盲文。”说完这话,他转身快步朝前走去。匆匆的脚步声很快就消失在唰啦啦的雨声中。
到家的时候已是晚上6点多钟了,春天的雨依旧如情人人絮语般飘洒着。也不知道那个讨厌又可爱的家伙可否陪伴着和我一样失明的妻子平安回到家,哦,这绵绵的春雨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我和妻子因为伞而生的小埋怨,一方面揭示出“我”内心的沉闷、压抑,另一方面也侧面表现出妻子不够细心和温柔,为后文路人送伞同行作铺垫。
B.“我”因为自己成了一个盲人,所以表现出自尊而敏感的心理特点,如我拒绝路人的雨伞、带有自嘲意味和几分凄楚地介绍自己处境等都能表现出这一特点。
C.小说善于运用伏笔,比如开篇写“妻扶着我”为后文交代“我”是盲人打下伏笔,路人说“您的眼睛也坏了”为后文交代他的妻子也是盲人打下伏笔。
D.这个发生在春天傍晚雨中的故事,不仅让小说中的“我”深受感动,而且传递出这样一种能量:只要我们多一份爱心和善意,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小题2】小说中同行的只有三个人,但题目却是“四人行”,这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有三次写到春雨,分别有什么意图,请简要要分析。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缘木求鱼”,这是全球各大机构和财经媒体对美国此次贸易保护措施的普遍看法。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经济全球化为国际经贸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以及各国人民交往。美国自身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在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经济圈,任性地玩弄贸易保护主义,违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根本行不通。而企图通过打贸易战减少逆差的做法,更是误入歧途、错上加错!
挑动贸易战,美国错在因果颠倒。扭转中美贸易不平衡,最有效的办法不是限制中国出口,而是要扩大美国出口。贸易是两国企业、消费者在自愿基础上做出买卖选择的结果,放宽交易限制,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才是增出口、减逆差的正解。当前中美贸易逆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政府限制对华出口,尤其是美国高科技产品本身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却始终不愿卖给中国。人家想要的,你捂着不卖;人家不想买的,你却强买强卖,自然就会扭曲市场交易,造成国际贸易不平衡。美国研究机构报告显示,如果出口管制放宽,对华贸易逆差可减少35%左右。不放松出口管制,反而一再加强进口限制,美方的套路无异于扬汤止沸、火上浇油,只会进一步扰乱中美正常经贸合作,损害两国长远利益。
挑动贸易战,美国错在罔顾事实。近些年,中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金融等领域的开放成果有目共睹。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认真履行承诺,严格遵守规则,切实采取措施促进国际贸易收支平衡,经常项目贸易顺差占GDP比重已下降到去年的1.7%左右,同期美国的经常项目贸易逆差占比,则一路降至2.3%。面对中国扩大开放的诚意和努力,面对中美贸易结构的持续改善,美国却搞选择性“失明”“失忆”,把国际贸易中的不平衡问题简单归罪于中国,挥舞着贸易保护的大棒,粗暴要求中国减少千亿美元贸易顺差,这完全是不讲事实、一厢情愿,办不到、达不到,已被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利益相关方共同抵制。
挑动贸易战,美国错在是非不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较低的储蓄率和较高的消费率,决定了美国在全球贸易上必然有逆差,且这种逆差不仅对中国有,跟世界许多国家都有。与此同时,美国又必须保持比较大的贸易逆差,才能向全球输出美元,维持美元的国际支付货币地位。一边享受着世界各国贡献的廉价优质消费品,一边又在责骂别国占了便宜,这种畸形的心态和做法,早已为全球众多经济体所不齿。不问贸易失衡的对错黑白,一味迁怒中国,美国发起的这场贸易战,从一开始就注定会败得很难看。
(摘自《 人民日报 》2018年04月06日 02 版,吴秋余《美国为逆差大打出手是缘木求鱼》,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球各大机构和财经媒体一致认为美国此次玩弄的贸易保护措施是“缘木求鱼”。
B.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经济圈,只要不搞贸易保护主义,就不会误入歧途。
C.扭转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最有效的办法是要扩大美国出口,而不是限制中国出口。
D.各国要增出口、减逆差,必须自由选择,不受交易限制,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敏锐眼光、理性思维,驳斥了美国企图挑动贸易战减少逆差的做法。
B.文章从中美角度,以总分议论结构,深刻批驳了美国挑动贸易战的三大错误。
C.文章在驳斥中以事实论证、反证、对比论证,指出美国挑动贸易战定会惨败。
D.文章针对问题,论述的层次分明:美国错在因果颠倒、罔顾事实、是非不分。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美方放松出口管制,减少进口限制,就不会扰乱中美经贸正常合作,符合两国长远利益。
B.美国政府不限制特别是美国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才是扭转当前中美贸易逆差的最明智选择。
C.如果能正视并加强中美贸易结构的持续改善,不搞贸易保护,美国贸易逆差占比就一定会下降。
D.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储蓄率较低、消费率较高,决定了其在全球贸易上必然对中国和其他许多国家有逆差。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1)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2)孩子跪坐在椅子上,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好玩似的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

(3)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呀!”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的憧憬。

(4)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

(5)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妈妈,看,花盘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大成大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的。”

(6)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傻瓜,那些瓜苗不过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

(7)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着明亮的眼睛,“会的,小瓜苗会长大成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好它们的。”

(8)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里去了,忽略了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

(9)一天下午,孩子从学前班回来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盆。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地炫耀着。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地一声哭了。

(10)之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

(11)“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可哭的,那些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的,就知道哭。乖,别哭了。”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巾擦擦孩子的眼睛。

(12)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觉得紫罗兰很讨厌,    。这也是一个生命啊,孩子想。

(13)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里有一枝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还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呀。真厉害,得了个满分,妈妈待会儿带你上街去,给你买冰淇淋。”

(14)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15)孩子呆呆地望着花,觉得心里空空的。

【小题1】本文前半部分通过语言描写和________描写,表现了孩子_____________ 的心情。
【小题2】请根据文意,给第十二段空白处补写一句句子。
【小题3】对第十三段安排“孩子绘画得满分”这一情节的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赞扬老师对孩子想法的惊讶和充分肯定。
B.为了表现孩子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C.为了表现孩子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和爱心。
D.为了进一步表现母亲对孩子纯洁美好爱心的忽略。
【小题4】文章第一段和第十四段两处的景物描写完全相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5】小说的题目为“忽略”,这位母亲“忽略”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忽略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谎骗的诺言

封季壬

女居停送了医生,便出去配药,托我照看正病着的孩子。

这时黄昏将逝,窗外星光雾影,引人深思。远看南岸,山峰隐没在雾海以外,人家灯火偶然一现,待定睛看时,却又隐约莫辨。我贪看这一忽儿的窗外夜景,若说山城景物有值得人喜欢的,也就莫过于眼前这一幅图画了。可不吗?任何一个晚上,无论晴雨,无论有无星光月色,你偶然走到一个路口,随便向哪一方向望去,你会惊望着雾影迷濛处的人家灯火,而误以为自己迷入了神话中的仙境。当你置身在仙境中的人家,极目四顾,眼底风物,不就是海市蜃楼的一现吗?

幻景可以骗得人忘掉了自己的存在,所以许多人愿意在幻景中骗来片刻的安慰,明知被骗而甘于受骗,换来的安慰也就多么的可怜了。假如我是画家,我将永远保留眼前这一片景色在记忆中,不使落于纸上。事实上每一个居住在山城的人,谁都厌恶这一片望不见蓝天的土地。石坡爬弯了你的背脊,灰尘直射进你的肺里。如果最落雨天,你便成了一条掉进泥沼里去的狗似的,走过街,恨不得跳进水里淹死。可是,就在这时候,我却被幻景诱惑得忘了现实的存在。我贪望着远景,我甚至幻想起一些动人的神话故事来。

“A先生,我请你给我讲个故事……”

病了的孩子并未睡着,他的喊声驱散了我的幻想,我恋恋地离开窗口,像第一次走上讲堂的人,脑子里空茫得像一页白纸。

我似乎有许多的故事,可是待我一开口,思想像一团乱丝,任凭怎样也理不出一个头绪来。为了不愿使一个病了的孩子失望,故意从容地同他说些闲话,问他哪儿不舒服,问他要不要喝水,问他在学校上了些什么课。最后我点燃了一根烟,我也变成了个孩子似的近乎犯赖地要求他:

“等我抽完烟好不好?”

“好。”

孩子笑了,是那么一个充满了希望的笑。

一根烟抽完了,任何故事都想不起来。

不等他又一次请求,我便又走过去,我抓住一个神话的尾巴,十分吃力地苦思着。

可是这孩子才七岁,显然神话故事他还不能理解。一个七岁的孩子应该听些什么内容的故事才好呢?我忘了故事,我却思索这一个难解的问题。

“你又抽烟了?”

孩子不满地问我,我笑了笑。我不好意思说我还在想。

“你天天在写故事,你应该给我讲一个长长的故事!”

我像一个临考受窘的小学生,我连为自己辩解的勇气都没有了。

我轻轻溜到窗口,恨不得把整个身体跟我的眼睛投向窗外,投向幻影雾景中去。我希望我伸手可以攀摘到一颗星星,希望星星赐给我一分应变的聪明。

星星吝啬地目乏眨眼隐去了。一阵听不清的私语从对岸山头随风吹来。我遭受到难堪的讪笑。惶急中我又退到床前,我终于讷讷地揭开了话源:

一个小孩子用计打退了敌人……

多么枯燥无味的题目,不到三分钟就讲完了,孩子一再问着“后来呢?”可是,我再也编不出一个可以使孩子满足的故事了。

终于盼到女居停回来。为了骗孩子乖乖地吃药,女居停不等我同意便慷慨地答应了她的孩子“吃了药再给你讲个好听的故事”。

孩子和母亲同时望了望我,脸上都浮泛着一层压抑不住的微笑。

我无言地又点上了一根烟。

幸好孩子吃了药便睡着了,然而我却无法从他梦里驱走那个谎骗的诺言。

(选自小说集《废墟上的花朵》,有删改)

(注)①封季壬: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1936年开始发表小说,其创作主要集中在解放前。②居停:〈书〉寄居之处的主人,古代称“居停主人”,后简省为“居停”,在旧中国文人笔下经常出现,也就是现代口语里说的房东。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生病想听故事的“孩子”为主要人物,叙述了一个情节简单但却隐寓着深刻主题的故事。
B.女居停在文中开头和结尾共出现两次,出场不多,但作用明显,既有利于情节的发展,又深化了全文的思想主旨。
C.“我”面对久久不放弃“希望”的纯真的孩子,却只能用善良的敷衍和欺骗应对,折射出“我”的无奈和悲哀。
D.“第一次走上讲堂的人”与“临考受窘的小学生”两处比喻都写出“我”当时紧张的心理状态,语言富有形象性。
【小题2】小说有几处情节体现了“谎骗的诺言”?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
A.
【小题3】有人说,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作用不可低估,为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