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私人讲学的历史常常要追溯到孔子的杏坛讲学。而实际上,在孔子之前有没有私人讲学的历史还很值得探究。自汉武帝取董氏的“独尊儒术”后,孔子一下子从诸子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官方载体,在文化、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终极文化理想,而后成为中国的人文地标,以至于先秦的许多难以确考并且通常有积极意义的事迹,大多都归于孔子。就孔子对中国学术文化的贡献来看,这实在是很可以理解的。那么私人讲学,其肇始之归于孔子,就有特别的意义。
既有私学,就一定有官学。而且据可考的史料记载,官学要远早于私学。能够冲破“学在官府”的垄断,想来不是一件易事。那么可以想见,只有以孔子的学力、德行构成的影响力,才有可能决定性地打破这一垄断局面,而且私人讲学之风确确实实在孔子之后开始勃兴。我们所说的书院,正是私人讲学的殿堂。而书院的兴盛直至高峰,都是和时代的各种因素息息相关的。
当然,私学的这种勃兴常常伴随着与官学的博弈。官学自然教授经史,然而总其归途,总还是要落实在教化上。一时之官学有一时之教化,一朝之官学便有一朝之教化。经史本身自不变,然讲经讲史之法却实在一代有一代的侧重。这种重教化的教学育人,虽然也在历史上培养了从郑玄到孔颖达等许多大儒,然而古代政治的教化之弊还是渗透其中。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正在于官学选士的存在。自周代起,官学的基本体制便已完备,而选士则是官学最主要的职能之一。这样官学和取士便结成了牢固的政治联系,而这种联系,是私学无法比拟的。
史籍可见的私人书院,是建于唐朝的张九宗书院。而其正式完备,则是在宋代。而宋代的书院则蔚为大观。为何在宋代,书院才得以兴盛,这个问题实际上还得回到其从官学的突围。正因为官学与朝代的紧密联系,所以在晚唐五代时期,官学的发展就几乎停滞。经济凋敝、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人心不安,混乱的朝堂更迭,处于下层的文人士子根本无从施展才华和抱负,统治者忙于稳固政权,眼中只有军事力量,根本无暇顾及官学。史料记载,从北宋初年直到范文正的庆历新政的官学复兴,在这八十余年期间,官学没有任何进步。中央官学仅有一个国子监,地方上更是凋敝不堪。乱世过去,文化开始复兴,在宋代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之同时,科举名额也大大增加,官学无法满足大量学员读书的需要,于是私人学院的文化土壤和时代诉求都已经成熟。而在官方,书院既迎合了崇文抑武的中央集权趋势,又满足了知识分子读书的渴望,解决了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所以对书院自然是提倡的。于是,就在北宋时期形成了文化史上津津乐道的四大书院。
然而随着明清科举制的高度制霸,出仕必由学校的铁律最终确立下来,当文人士子只有一条科考之路可走的时候,书院还是衰落下去了,可是它带给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和文化风景却始终光彩熠熠。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私人讲学的场所就是书院,孔子只有凭借自己的学力、德行构成的影响力,才有可能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建立私人书院。
B.虽然有待探究,但因孔子在中国学术文化中的巨大贡献,人们对“私人讲学肇始于孔子”这一结论是很可以理解的。
C.先秦的许多难以确考并且通常有积极意义的事迹,都大多归于孔子,是因为孔子在“独尊儒术”后,逐渐成为中国的人文地标。
D.官学与选士的政治关系,导致私学比之而衰。每朝的官学教化都不同,这源于官学要为朝廷服务,官学的教化之弊就显而易见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私学和官学均教授经史,但官学侧重于教化育人,其目的在于政治的需要,官学要为选士服务,所以“学在官府”长期垄断。
B.官学最重要的职能在于选士,不同朝代的选士标准不尽相同,其官学的教化也就有了不同,但是总体上看,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C.晚唐五代时期,官学的发展就几乎停滞,恰恰在这个时期,战乱、朝代更迭等社会现象致使私人书院获得了发展的机会。
D.宋代文化复兴,官学无法满足知识分子读书的需要,官方不得不极力加大对书院的投资建设力度,由此四大书院走向兴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孔子设立私学的经历看,开办者个人的学识对于私学的存亡兴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官方的政策、学子的求学需要等因素也不可或缺。
B.官学的政治教化之弊显而易见,但官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去培养大儒,而是培养官府需要的后备力量,所以弊端之于官方是不存在的。
C.晚唐五代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官学发展停滞不前,因而私人学院的文化土壤和时代诉求成熟起来。
D.书院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官府对人才选拔标准的制霸,而宋代的书院满足了官方崇文抑武的政权需要,所以宋代书院的发展蔚为大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6 10:53: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女黑头
赵明宇
元城东大街的罗婆婆,大个子大脚板,长得黑黑的,天不怕、地不怕,和男人一样的性格,说起话来赛铜锣,吼一嗓子像撕帛。罗婆婆是唱戏的,扮包公,一个亮相,台下欢声雷动,是元城十里八乡有名气的女黑头。
后来草台子戏班不景气,解散了。罗婆婆一闲下来就觉着嗓子发痒,总爱唱几嗓子。一伙人聚在关帝庙前的大槐树下,就有人说来一段,来一段。罗婆婆笑笑说,来一段就来一段。可是一唱起来就刹不住闸了,唱完《打銮驾》唱《铡赵王》,还要唱《打龙袍》,一段又一段,人们听得忘记了吃饭,啧啧地说,得劲,得劲。
东大街的丁大头依仗着和副县长是连襟,小舅子又在公安局工作,硬是霸占了居委会临街的一个院落,开办了一家腐竹厂,两年不交租金,居委会拿他没办法。丁大头还雇佣了十几个川妹子,到了年底也不给人家发工钱,却躲起来了。十几个川妹子回不了家,坐在腐竹厂门口哭鼻子。罗婆婆把这十几个川妹子领到家里管吃管喝,还带着她们去县政府讨工钱。丁大头听说了,气势汹汹地来找罗婆婆,说你少管老子的闲事。罗婆婆双手叉着腰说,这闲事我是管定了,我一个老婆子可不怕你,豁出去了,大不了和你拼了,你再有权有势,摊上人命官司也洗不清,你信不信?
丁大头吸吸鼻子,灰溜溜的走了。罗婆婆望着他的背影说,包公三口铡,先取狗头铡铡了你这龟孙。
罗婆婆的儿子挺有出息,大学毕业分在市里工作,是管建筑的一个科长。儿子要接她到市里去享清福,罗婆婆说在家和大伙儿一起图个乐呵,哪里都不想去。
忽然有一天,儿子半夜里神色慌张地跑回家来,留下一沓子钱说,娘啊,你留着慢慢花吧,我要出趟远门,过一段时间才能回来。罗婆婆心里咯噔一下说,是不是出事了?
儿子点点头。
你想怎么处理?罗婆婆问儿子。
儿子说逃,已经安排好了。
罗婆婆朝着儿子脸上打一巴掌,说我还指望着你养老送终呢,儿子你咋就这么傻呢。罗婆婆颤抖着,披上衣服,趿拉着鞋,拉上儿子就向外走。一边走一边说,孩子,你是国家的罪人啊,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啊,咱坦白自首,争取个宽大处理吧
儿子被判了八年。罗婆婆变得寡言少语了。
罗婆婆家的东邻原来是供销社仓库,如今改成了元城大酒店,一到晚上流光溢彩,霓虹闪烁,门前停一溜高级轿车,酒香袅袅,轻歌曼舞,划拳声、歌舞声经常闹腾到很晚。闹腾得罗婆婆夜里睡不着,就上到自家的屋顶上,望着元城大酒店的灯火,放开嗓门先唱一段戏,然后高喝一声张龙赵虎王朝马汉,开铡——————
声若洪钟,在夜里传出很远很远,惊得食客们鸦雀无声。酒店老板忙不迭地赔笑说,又是那个唱戏的疯婆子,女黑头,别理她,大家尽管喝。
新来一个县长,在元城大酒店喝得醉醺醺的,听到有人夜里不睡觉,在房顶上唱戏,觉着好奇,就出来看稀罕,正好赶上罗婆婆高喊开铡,吓得县长头皮子发紧,酒醒了大半,再也不来这里喝酒了。
【小题1】简析第一段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罗婆婆颤抖着,披上衣服,趿拉着鞋,拉上儿子就向外走。一边走一边说,孩子,你是国家的罪人啊,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啊,咱坦白自首,争取个宽大处理吧。
【小题3】请简要概括罗婆婆的形象特点。
【小题4】小说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结尾的妙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摩拜单车横空出世,引爆互联网共享单车市场,仅仅半年,就带动所在市场40亿元的融资。到2016年底,共享单车玩家投放到国内主要一、二线城市和新加坡、硅谷、伦敦等城市和地区的单车就超过150万辆,按此趋势估算,单车市场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互联网共享单车已经对上下游产业和用户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上游生产商而言,其产能过剩得极大艇大缓解,一位共享单车CEO曾向媒体透露,现在全国80%的自行车生产线上出产的都是共享单车。对下游用户而言,共享单车解决了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交通大数据得出结论:北京80%的出行和上海60%的出行中,“地铁+自行车”比小汽车出行更迅速。

(摘编自《海银财富管理》)

材料二:

据不完全统计,共享单车市场有约30家玩家,但从融资额和单车数量上来看,目前规模最大的两家分别是摩拜单车和ofo单车。第一代摩拜单车成本高达6000元,车体较重,车上有GPS定位,可预约,找车方便,在骑行前要收取299元押金,停车锁车,自动结束计费。而ofo的单车市场价格在600元到700元之间,车体轻盈,骑行更轻松,但车山没有GPS定位,不能预约,找车较难,骑行前ofo收取99元押金。Ofo强制要求用户打开手机上的GPS定位,充值最少20元;膜拜则没有强制打开GPS的规定,充值最少1元。摩拜使用自动锁,无密码,很少损坏;ofo使用的是密码锁,损坏率较高,低成本造车带来高损耗率,也曾经让ofo大大增加了运维成本。“ofo用户上报车辆故障的比例明显高于摩拜单车用户,达到39.3%。”堆积如山的受损ofo单车被媒体称为“小黄车坟墓”。在北京多地看到小黄车维修点,车辆伤情“五花八门”:被涂花二维码、被折锁、卸掉座椅、踏板损坏、车胎漏气等。

数据:海银投资研究中心(注:DAU指日活跃用户量,MAU指月活跃用户量)

材料三:

摩拜和ofo接下来的竞争就是吸引用户持续使用,增强用户黏性。“免费骑”是采用最多的形式,今年以来,双方多次推出免费骑行的活动。今年4月,ofo也加入了这场“红包”大战,其宣布用户在红包区域内开始骑车,最高可获得5000元红包。同时两家也越来越重视用户的骑行体验,没车框、车轮重、不好骑……这些用户的“槽点”都在新一批车辆中得到了改进。ofo最初的口号是:“随时随地有车骑”,今年5月变更为“骑时可以更轻松”。前者突出的是单车数量多,用户随手可及;而后者侧重的是车体更轻,更容易骑行。

(:《界面》作者:陈晓双)

材料四:

在悟空单车关门8天之后,6月21日,3Vbike通过公众号发布公告称:由于大量单车被盗,3Vbike共享单车从2017年6月21日起停运。据了解。2017年2月26日,3Vbike首批共享单车在河北保定投放,上线仅运营四个月,就坚持不下去了。法定代表巫盛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一直融不到钱,只能自掏腰包六七十万,造了1000多辆自行车,今年2月份才正式上线。他认为,一、二线城市共享单车竞争激烈,所以决定主打三线城市。在宣布倒闭前,3Vbike用户注册量最高1.1万人,平台日订单最高500单。投出去的1000多辆车中,只找回了几十辆。多数都被盗走,或者被用户骑到诸如桥洞、小区内等偏僻角落。

(:《快科技》)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摩拜单车,是在2016年出现的我国最早的互联网共享单车,车上有GPS定位,可预约,找车方便,月活跃用户量最高。
B.ofo单车,成本较低,数量最多,用户随手可及,骑行押金低,车体轻盈,骑行更轻松,月活跃用户量排名第二。
C.摩拜单车第一代车体成本约是ofo单车市场价的10倍,押金高于ofo单车,车体较重,骑行不如ofo单车更轻便。
D.ofo单车上没有GPS定位,不能预约,找车较难,使用的是密码锁,低成本带来了高损耗率,增加了运维成本。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网络共享单车在我国虽然只经历了一年多的发展,却迅速在一、二线城市铺开,日活跃用户量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持续攀升,融资数额巨大。
B.共享单车的出现不仅极大缓解了上游生产商的产能过剩,还解决了下游用户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使骑自行车出行比开小汽车出行更迅速。
C.共享单车刚刚走上市场,还存很多的缺点和不足,但随着与用户的互动,运行方式在不断改进,技术、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设计也更加人性化。
D.共享单车市场广阔,但竞争非常激烈,为了吸引客户持续使用,纷纷推出免费骑行活动,还赠送“红包”,但有的小品牌就在烧钱大战中被淘汰。
E.共享单车能否健康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对社会环境的重大考验,从中能够折射出公众的法律意识、公德意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表现。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谈一谈一家互联网共享单车企业要在竞争中胜出,需具备怎样的条件。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对于哲学来说,“自知无知”乃智慧之母。两千多年前,西方哲人苏格拉底就说到:自知自己的无知,乃是智慧的开端。中国先哲孔子也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样强调“自知无知”作为智慧源头的重大意义。“自知无知”作为哲学智慧的开端,包含着如下两层最为重要的意蕴。第一,它给哲学的功能划定了一个明确的界限,或者说为哲学颁布了一个“禁令”:哲学是人以人的眼光对人与世界的一种追问和探索,而不能僭越为以神的目光来确立世界的终极原理,关于人与世界的终极原理的答案,超出了人的认识能力,因而是哲学不可能提供的,它属于“神学”而非“哲学”。自觉避免扮演先知或上帝的角色,这应成为哲学和哲学家基本的“自律”。第二,哲学不仅禁止自我僭越,而且把审查和批判一切“全知全觉”的先知或神的僭越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方式和使命。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和市井中与“聪明人”的对话和辩难给哲学确立了典范:通过这种对话与辩难,他使一切自诩拥有真理的人陷入了自相矛盾,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在这种怀疑、审查和否定的哲学反思批判活动中,任何把“有限之知”膨胀为“无限之知”的倾向都特显现其有限性,暴露其可疑性和内在困境。
②但是,在哲学的发展中,上述本应作为智慧开端的对“无知”的自觉却恰恰最先被遗忘了。哲学变得越来越自负和自大,它不但不再承认“无知”是人的本性和哲学智慧之母,而且把“无知”视为人最大的耻辱并因此把哲学的使命定位于一劳永逸地摆脱和消灭无知。这最集中地体现在哲学对于“第一哲学”的追求上。
③哲学对于“第一哲学”的追求,表达着两层不断递进的野心:第一,它要成为统率一切具体学科和具体知识的超级学科;第二,它还要求成为统率一切哲学问题和哲学领域的基础和支点,也即是说,它不仅要成为“科学之科学”,还要求成为“哲学之哲学”,不仅要求拥有对“知识”,还要求拥有对“思想”的最高立法权。很清楚,“第一哲学”的抱负和理想完全背弃了“无知是智慧之母”的信念而走向了另一与之完全不同的极端,即紧紧地拥抱“全知是智慧之母”的教条。这是哲学的最大妄想,也是它陷入不可摆脱的深刻困境的根源。
④哲学对“全知”的追求犹如一个人拔起自己头发离开地球,实际上在追求一个根本不可能企及和无法实现的目标。当代哲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戳穿了哲学的这一幻象,把哲学从这一幻象的迷梦和独断中唤醒过来。在此方面,康德无疑是先驱者,他通过“理性批判”获得了这样的洞见:试图通过理论理性去获得关于存在本身的普遍性原理,实质上是把“有限”当成“无限”,其结果必然导致“先验幻象”和自相矛盾。康德的“理性批判”承认了人在把握“世界总体”上的无能,这使得哲学又一次回到“无知乃智慧之母”的思想原点。康德的谦逊比那些自负狂傲的自恋哲人们更加明智而深刻。虽然他被“全知论”哲学家指责为“不可知论”者,但其回归“自知自己无知”这一原始的哲学精神的观念影响至深。20世纪以来,分析哲学家们指出传统形而上学所欲建构的“第一哲学”实际上是把语言和逻辑误用的结果,按维特根斯坦的说法,传统哲学试图用理性和逻辑的方式去获取“整个世界”的知识,根本谬误在于跨越了不应被跨越的边界,侵入了本应保持“沉默”的领域。唯意志主义哲学、生命哲学等,也都从不同视角揭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全知主义的无根性与独断性。
(选自《新华文摘》,有改动)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自知无知”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起源看,“自知无知”作为哲学智慧的开端,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西方的苏格拉底和中国先哲孔子。
B.从内涵看,“自知无知”给哲学的功能划定了界限,以人的眼光对人与世界的终极原理进行追问和探索。
C.从发展看,“自知无知”最先被遗忘,哲学开始自负自大地追求“全知”,因而陷入不可摆脱的深刻困境。
D.从结果看,许多哲学家从不同角度批判了“第一哲学”的独断性,希望“自知无知”的哲学精神能够回归。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先简要回顾了“自知无知”的起源,然后阐释了它的两层意蕴,接着列举苏格拉底的例子说明他给哲学确立了典范。
B.②段语意发生转折,指出对“无知”的自觉已被遗忘,哲学追求消灭无知,“第一哲学”最集中地体现了哲学的这种自负。
C.③段承接上文,首先阐释了“第一哲学”两层不断递进的野心,然后分析了它追求“全知”的本质,最后指出它的虚妄。
D.④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指出当代哲学戳穿哲学追求“全知”的迷梦,然后用康德等人的理论加以例证,最后总结全文。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揭穿传统形而上学的全知主义,是为了让哲学真正以“人的目光”而非“神的眼光”来重新理解和规定哲学的性质和功能。
B.摒弃“第一哲学”的“全知主义”幻想,这是哲学的觉醒,它意味着哲学在经历了先知或上帝的自恋后,回到了“自知无知”那古老的智慧上。
C.“第一哲学”要成为“科学之科学”和“哲学之哲学”,这是哲学的最大妄想,是一个根本不可能企及和无法实现的目标。
D.康德是批判“第一哲学”的先驱者,他的“理性批判”理论揭示了传统哲学的谬误,而维特根斯坦认为康德是“不可知论”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云南女导游连骂游客4分钟:不消费对得起良心吗?

(中新网昆明5月2日电)五一小长假期间,云南再爆导游骂游客。昆明一女导游嫌游客购物少大发雷霆,大骂游客没良心、不要脸,被偷拍曝光。昆明市旅游监察支队表示,已经安排专人调查,一旦查证将严肃处理。

1日是五一小长假第一天,但有游客通过微信视频爆料称,在云南旅游时因购物少被女导游大骂没良心、不要脸。这段持续4分43秒的视频中,女导游全程不换气骂人。视频中,女导游因部分游客消费金额低或有的游客没有消费,向游客大发怒火:“你们的良心和道德在哪里?”女导游称,“我付出了四天的时间,有父母、孩子,如果大家(游客)不消费,对得起你们的良心吗?”她甚至威胁,“如果每个人不消费满3000-4000元,将取消版纳的旅游,旅行社将不再负责返回沈阳、河南游客的2000多元的机票费用。”

整个视频并未交代导游所属旅行社及出游时间等信息,仅提及下一站将到达云南西双版纳。

记者联系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副部长段金华了解到,初步核实的情况是:该名导游是昆明的导游,他们在游完大理、丽江后回到昆明进店购物,进完珠宝店后,出来再进黄龙玉店。按照行程,当晚的旅行终点站是西双版纳,其它信息还在调查核实中。

随后记者联系了昆明市旅游监察支队。该队“五一”值班工作人员表示,旅游部门已安排专人调查处理,因为不能看出视频中游客的旅行时间、旅行社等信息,还未能确认女导游身份。

多年来,旅行社、导游强迫游客消费的行为在云南屡屡发生,官方屡禁不止。2013年的十一黄金周,网曝“云南香格里拉导游威胁‘把刀架在脖子上’强推自费项目”;2014年1月,新闻曾爆出云南一导游辱骂游客“不买东西比卖淫可耻”……

有鉴于此,2014年1月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云南省监察厅等多部门,规定了“十五不准”,来维护云南的旅游环境。2015年1月,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又尝试推行导游市场准入、退出机制。

昆明市旅游监察支队工作人员称,在此番背景下,视频中的女导游还强迫游客消费且恶言相向,影响恶劣,一旦查证将严肃处理。

(摘自中国新闻网,2015年5月3日)

材料二

为何又见“恶导游”

乔志峰

五一小长假期间,云南昆明一女导游嫌游客购物少大发雷霆,大骂游客没良心、不要脸,被偷拍曝光。昆明市旅游监察支队表示,已经安排专人调查,一旦查证将严肃处理。

“恶导游”仿佛也成了某些景区的“一景”,几乎每年都会被曝光,并引发社会的强烈批评。前年,“云南香格里拉导游威胁‘把刀架在脖子上’强推自费项目”的新闻惊呆世人;去年,云南一导游辱骂游客“不买东西比卖淫可耻”;今年,这位女导游滔滔不绝大骂游客,火爆的视频迅速成为网络热点……这哪像导游,倒像是拦路剪径的强盗。如此无耻行径,不仅丢了自己的丑,更是“煞了风景”给景区抹了黑,同时还涉嫌违法。

事情发酵成了网络事件,管理部门已经介入调查,并表态“一旦查证将严肃处理”,态度很鲜明、话语很铿锵。只可惜,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如果早一点加强管理,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又怎会落到现如今千夫所指、举国共讨的尴尬境地?

实际上,当地的管理部门并非对问题全无觉察,也并非全无作为。早在2014年1月,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云南省监察厅等多部门就出台了“十五不准”的规定,来规范旅游行业的行为、维护云南的旅游环境;2015年1月,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又尝试推行导游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可是,为何“恶导游”至今依然层出不穷呢?是执行力度不够,还是规定出台后就束之高阁,沦为一纸空文?

事件影响十分恶劣,涉事女导游及其供职旅行社受到严惩乃意料中事。不过,窃以为当地不能就事论事,仅仅祭出“锯箭疗法”,而是应该举一反三,真正彻底地清查当地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反思管理上、制度上的不足和漏洞。

(摘自中国青年网,2015年5月3日)

材料三

“恶导游”事件频发 云南欲试点导游管理改革

(中新网昆明1月9日电)云南省旅发委主任段跃庆9日在参加当地媒体“金色热线”节目时表示,云南已经上报国家旅游局,申请试点导游管理改革,并尽快在近期出台,给导游一个归宿感。

段跃庆说,去年,赴云南游客超过2.3亿人次,来的人多了,云南的承受能力、管理能力等受到考验,出现这几件事情表明云南旅游确实存在薄弱环节,需要治理。

“普遍的导游希望有一个归宿感,我们现在也在进行导游方面的改革。”针对频频发生“恶导游”事件,段跃庆表示,云南已经向国家旅游局申请进行导游方面的改革,引入导游的进入和退出机制,要求导游与旅行社和企业签订合同,保障基本待遇。引进一些服务中心进行协调、管理。

同时,加大宣传贯彻力度,让旅游者、旅游管理者、旅游经营者了解法律;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在监督下让旅游市场回归理性。

段跃庆称,“旅游法”出台后,该省已经积极推进云南旅游条例的修订。10日,云南省政府将召开“全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会议”,10个委办厅将联合下发相关文件,规范指导云南旅游发展。

段跃庆介绍,香格里拉导游威胁游客事情后,该地要求学习“旅游法”,乡镇干部都要参加“旅游法”考试,并一次性配备了20个执法人员,使当地旅游发生很大变化。

(摘自中国新闻网,2015年1月9日)

材料四

旅游法实施半年,近九成人会用各种方式维权

记者黄璨、通讯员曾蔚彬

正值旅游法实施半年之际,携程旅行网做了一次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87%的被调查者知道实行了新的旅游法,并对它的内容有所了解,30%的游客有过权益受损的经历,近20%的游客曾遭遇强制购物。

在旅行中,发生损害权益的事情时,89%的旅游者会采取不同方式进行维权。其中,选择打客服电话投诉的旅游者为34.6%,15.5%的旅游者选择先用手机拍照取证,回来后进行投诉、索赔。旅游者在寻求第三方机构进行维权时,27%的人会选择旅游局、旅行社协会等行业协会,26.7%的比例会选择消费者协会。

网络维权也正在成为消费者的一大维权途径,25.6%的旅游者选择在微博、论坛等网络上发布信息,期望引起相关企业或部门的重视。有5%的人寻求法律途径解决。只有3.8%的人完全不知道找什么机构进行维权。

(摘自羊城晚报,2014年03月15日)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则新闻都报道了云南“恶导游”事件,概括说明它们各自传递的重要信息有哪些相同之处?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两则新闻中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3)阅读材料四,简要回答旅游消费者的维权途径有哪些?
(4)阅读材料三,并结合其它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根除“恶导游”现象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古寺黄昏

朱以撒

①我是选择黄昏深浓时分走入这座古寺的。

②这座已经显得凋敝的北方古寺,坐落在一处开阔的坡上,和那些皇皇大寺相比,它就像被长风卷走了青春的亮丽,只映现出苍老朴实。除了正午前后还有一些香客结伴而来,使寺院上空紫气缭绕,生机平添,一到黄昏,人迹萧然,能见到的只是寥寥的青鞋布袜的僧人的身影了。

③我之所以选择黄昏入古寺徜徉,是有一些想法的。我曾随着熙攘游人,多次在明晰清朗的上午进出那些金碧辉煌的寺院,从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的油彩,都可以一下子认出香火旺盛、香客密集的盛况。尤其是那海碗口一般粗大的香炷,总是让寺院终年弥漫在烟火中,佛们承受得了如此的熏炙吗?这种情景总是勾起人的特定想象,想到佛,想到往生,想到西方的极乐世界。可是,来的人多了,也不免使佛门净地留下挥之不去的世俗,毫无清净可言,更无从做离奇的联想。

④黄昏对我来说是最轻松的时刻,用不了多久,暮色来临,一切就尽在迷蒙之中了,可以有白日不曾有过的身心舒展。黄昏前的劳作,总是使人精神紧张以至倦怠。只有黄昏到来之际,劳作宣告结束,像落日一样卸去重负,安然地缓缓沉落。我相信很多人在这时,会感到如期而至的安宁,这是安息的前奏。不过,当这个晚秋一日又一日加深浓度时,在远离秀色南方的这块土地上,黄昏时带给我的还有一丝淡淡的惋惜。我看到不少黄叶已经悄然地飘落在地,古寺里枝繁叶茂的几株大树,开始了删减的旅程。

⑤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

⑥曾有人对我说,讨厌寺院的格局,不论东南西北,不分大寺小寺,格局大抵是千篇一律的,重视中轴线、对称、比例、规矩。即使是当今空间造型艺术走向跌宕变化、奇诡不测的创造,古寺翻新或重起楼台,宁愿割舍富于联想万端的诗情画意,铩去鲜活想象不可端倪的翅羽,也要保持那种千年一贯制的平衡和中正。宗教殿堂就是宗教殿堂,这么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代代传承它的凝重和厚实,越是往后,人们仰之弥高的心理越是难以改变,更不敢别出心裁去随意改动。以不变而应世间万变,能使一代又一代的信徒初衷不改,也真算得上大智慧了。我面前这座古寺,这么小的格局,当然舍弃了诸如地藏殿、大悲殿、普贤殿这些非在中轴线上的建筑,油彩焕然的也只有大雄宝殿,其余的都在剥落古旧中,可是这些古旧处,在夕阳的照射下,罄露着古朴深沉的意味。古寺最让人流连并印上心头的,正是这种洞见岁月风霜的真实写照。剥蚀就剥蚀吧,又何必遮掩粉饰,包裹上隔代的不谐色泽;残损就残损吧,这种沧桑感理应更能传唤出生命代谢的过程。现实中的人们是十分乐意解囊装扮这宗教殿堂的,让佛光彩照人富丽堂皇,一身新饰,没有风霜感,也辨识不出年代远近。在我眼里,一代代的雕饰敷彩,越发走向世俗的技艺和心境,把原先带有灵气的寺院转换成了媚俗。用审美眼光巡弋,宗教教堂也就是艺术殿堂。可往往在洗去风霜的补救中,艺术性日渐消散,佛性怂恿了求索者的奢华,也纵容了艺术败笔的任意涂抹。

⑦夕阳已经掠过寺顶的飞檐,院内一片空旷,只有那高耸的塔顶端还沐浴在这如同嫣红的葡萄酒的醉意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②自然段将北方某古寺和那些皇皇大寺相对比,意在突出它的不清净,流露出作者对它的惋惜。
B.寺庙格局千百年来重视平衡和中正,既表现出宗教的独特文化,也与它凝重和厚实的传统息息相关。
C.“高耸的塔顶端还沐浴在这如同嫣红的葡萄酒的醉意里”,作者运用比拟、比喻的手法,展现了黄昏古寺的画意美。
D.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不仅写出了作者对黄昏古寺的所见所思所感,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思。
【小题2】“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3】对于装扮和粉饰寺庙,作者持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