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雅与俗
莫 邪
①从前倪云林雅士,因为不肯替张士信作画,有一天被张士信捉了起来,鞭打几死。可是他在被鞭打时,不发一言。有人问他缘故,他说:一开口就俗了。
②不得了,这样的雅士,连性命都不顾,真正少见。然而这样的做作,不也有一些太雅之嫌否?因为在我看来,不开口只能算作强硬不屈,是个好汉,与雅无关。如果存心要以此为雅,就未免太雅而成俗了。
③太雅成俗,正如《儒林外史》中所说的“雅得太俗”一样。当时一般斗方名士,动不动就饮酒看花,吟诗作赋,自命风雅,于是给吴敬梓大大地嘲讽了一阵,至今当为话柄。
④这种雅习,到了今天,似乎风流余韵,依然未绝,或者竟是变本加厉,有行必雅,无事肯俗。别的不必说,即以几个人的别号笔名而言,早已竭尽雅之奇观,不能不使人叹为雅之极致。
⑤我不是说,那些名字不雅。恰恰相反,我是承认它们的雅的。可是一人始倡,多人从风,任何雅事,都成了俗不可耐。正如宋之苏东坡是雅人,多雅事,明之唐伯虎、张孟晋之流,邯郸学步,扭捏作态,就使人要发呕了。
⑥要一定专为雅与俗下定义,当然不是容易的。不过我说,这里面似乎也有一些范围,除了始倡者雅,从风者俗外,还有有意者俗,无心者雅。倪云林之俗,我就为了他的有意。他本来是元末明初人,元人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别号的,所以他号为云林子,这就是他的俗的表征之一。至于他的故意嗜洁,无非学学朱元璋,也徒见其俗气熏人耳。
⑦莫君利哀(仿高君尔基的雅称)所写的《装腔作势》,就是为这些雅人写照的。我想要收集这项材料,恐怕古今中外不知多少,正可以车载“之”计量,汗牛“之”充栋吧——用两个“之”字,文气便雅。
⑧不过雅事只止文人有份,不识字的浑人是无份的。因此既有文人的太雅成俗,也就有了浑人的太俗成雅。党太尉的销金帐里,羊羔美酒,就是个明证。而梁山黑旋风开口老子,闭口铁牛,实在妩媚可爱,端的不俗。就是鲁迅笔底下的阿Q,几声我要……,我也认为是近代第一雅人。为什么呢?也不过为了他们的一片天真,无心于雅。其所言所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却自然地绝妙千古,俗得太雅耳。
⑨文人中毕竟黄山谷是有点道理的:到了宣州,有人请他写字,他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有人因为他给了俗人,为他可惜,他就笑着说,有不俗的人,引一个来看看。这话真正痛快极了!反过来说,谁是雅人呢?谁不是俗人呢?于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雅与俗的究竟来。
⑩我时常听见人们说,文章要做得“雅俗共赏”,方为妙文。这话,我有些不相信,因为雅能赏的,俗未必能赏;俗能赏的,不一定雅能赏。因此,我想,也许“雅俗不共赏”,方是妙文吧。至于我这篇不妙文,既难追雅,又难谐俗,也就只好“雅俗不共赏”了。
【小题1】文章认为应怎样区分雅与俗?结尾处画线的句子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文章观?
【小题2】请简要说明全文的论述思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1 06:16: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与西方人偏重于通过权利来理解和实现正义不同,中国人偏重于通过义务来理解和实现正义,但前提是一个“信”字。统治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体会到取得普通民众支持的重要性,“信于民”逐渐成为统治者的行为规范。“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夫王者,民人之主也,无均平之德,则不足以治之。”既然执政者身为“民主”,那么就要对“利民”的责任多少有所承担,对人民的利益的许诺多少要兑现。而对民众讲信的一个重要体现,就在于保证政令的可信,使民众感到政治可靠。

在孔子看来,治国的道理在于“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他还认为执政者必须恪守自己对“民”所作出的承诺,也就是要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建立一种默契,君子以天命的名义满足百姓的需要,然后百姓服从君子的管理,所谓“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在此基础之上,孔子还从爱惜劳动力的角度提出“使民以时”、“敛从其薄”、“胜残去杀”等一系列惠民、爱民主张。

孟子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孔子的爱民观,同时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荀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是“政教之极”,人君只有以身作则,才有可能出现“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的局面;同样,人君只有带头“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如是则虽在小民,不待合符节、别契券而信,不待探筹、投钩而公,不待衡石、称县而平”,从而达到“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服,有司不劳而事治,政令不烦而俗美,百姓莫敢不顺上之法、象上之志而劝上之事,而安乐之矣”的礼治。

最后,礼治所达到的社会秩序之公正性与合理性,还表现在这种根植于血缘宗法的等级秩序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可以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进行重新整合。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统治者和民众、个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通过“礼”与“信”的教化作用,形成了某种以公正为原则的契约关系。这种规定自然是不成文的,也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从这一方面来讲它是十分脆弱的;但这种规定是在对承诺双方彼此的关切进行了充分的考量之后理性达成的契约,符合公正、正义的社会关系原则,因而它是约定俗成的,代表着个体和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从这一方面来讲它又是强大的,往往蕴涵着舆论和道德层面的巨大能量。毋庸讳言,这种契约关系的威力不仅深刻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而且深刻反映着中国早期的政治理想和治国理念。

(摘编自诸山的《先秦儒家的社会契约意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令的可信与政治的可靠是统治者“信于民”的一个重要体现。
B.“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是孟子爱民观的体现。
C.先秦时期通过“礼”“信”教化形成的某种的社会契约关系虽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但是它的威力却可以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D.“礼”的教化作用是只要人君以身作则,就可以达到“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服”的效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将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契约关系进行比较。
B.文章以儒家思想“信”与“礼”的教化作用,来论述其在社会契约关系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C.文章按照儒家思想的沿袭,纵向论述了社会契约关系的形成与之有关。
D.文章具有辩证的思想,客观地分析了先秦时期社会契约关系在社会秩序中所起到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的爱民观与孔子观点有根本性的差异,孟子的观点更人性化与科学性。
B.荀子的治国理念与孔子的治国理念本质上是不同的,荀子的观念更容易实现。
C.“政教之极”所达到的社会秩序,符合个体与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
D.礼治所达到的社会秩序比法制社会更具公正性和合理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和为贵
张孟志
小小的弈寨以弈风之盛而闻名,男女老幼皆善棋道,并多出弈林高手。
有一年战乱,一位大胡子标爷率重兵包围了 寨子,却只是围而不打。这位标爷起事前、也是位弈林髙手,曾怀摘一张棋枰坪杀遍天下棋士,所向披靡,唯独没能与这里的高手过招儿,棋愿未了。
几天过后,标爷差人贴出告示来。告示上说’既然到了天下闻名的弈寨,万事俱须服从棋理,杀人也要杀出章法。明日起,标爷要亲自与小寨对弈,胜者活命败者祭刀。
标爷棋艺精湛,名不虚传。第一天来了三位髙手,不到-个时辰,已有两位被拖出去砍了。小寨浸淫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
第三位却是一翩翩少年,标爷见他年轻,便鄙夷地说:“还需再战吗?刚才两盘棋你都看见了,老的尚且不行,况一少年乎?弈寨闻名于棋坛,其实亦不过尔尔,欺世盗名罢了。”
少年略略一笑,露出皓齿,说:“未必。”  
标爷见少年不卑不亢,毫无惧色,心中很有些诧异.不知怎的动了恻隐之心,说:“孩子 、你还未长大,不知道天有多髙地有多厚.今天你若主动认输,我可以给你留条生路。”哪知少 年并不理会,手指棋盘道:“你开棋吧。”
标爷道:“开棋你可就没有机会了。”
少年道:“投降容易战死却不容易,机会难得,为何错过?”
标爷诧异:“你小小年纪乳臭未干,难道就不怕死?”
少年只是微微一笑,答非所问道:“我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
年轻人手指棋盘:“下了棋再说
第一盘,少年与标爷大战两个时辰,对杀激烈,精彩纷呈.虽下成和棋,却使标爷震惊不小。第二盘,年轻人妙招频出,步步紧逼。标爷以守为攻,亦是招架有术,显示出非凡的功力。最终战成炮士难胜单炮的和局。
第、第三盘,再和棋算你赢。”标爷一边飞快地码棋,一边恶狠狠地自语道:“我杀了半辈子棋,还从来没有人与我杀满三盘,他妈的你小子能逼和我两盘!”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珠子几乎出来,血红血红。
第三盘摆上。这一盘只下到半个时辰,少年就忽然不动了。标爷瞪眼催道:“你为何不走棋?”“少年笑道:“又和了棋?”标爷细看棋势,诧异道:“和?我攻势初成,和从何来?”少年说: 十步以后准和无疑。”
标爷不服,就催他行棋。
整整十步之后,果然战成和棋。
标爷叹服不已!
夫弈者,看五步即为高手,而眼前的少年居然能看出两个五步! “你贏了,我的棋力远不如你!标爷由衷费佩道:“可是我想问你,你的棋力如此高深,胜我当如囊中取物一般,为何二盘皆和,却不贏我?”
“我不赢棋,我赢你的心棋?”少年仍正襟危坐,侃侃而谈,“输贏本乃弈家之常,赢一盘棋不易,却未必能使对方心服。所谓心服口服才是服,能赢其心者,虽和犹赢也,是故下弈贏棋,上弈赢心。这三盘虽然都是和棋,是因为我都让着儿于你,信吗?”
标爷面赤,楞了片刻由衷叹道:“我信!可是,可是我功力肤浅,还请明示一二棋?”
于是少年逐一复盘,演示如飞。一一指出每盘让在哪步。标爷目瞪口呆,面色腊黄,气得胸前黑毛毂觫不止。正待发作,又听少年说道:“弈境界有三,最下一等是杀。这种人能力低下,只以屠戮为快,棋风狰狞,根本不识弈道为何物也。第二种境界是将。将,一赢胜百子,一输丢全盘,以置对方死地为快.岂不知这种快乐也只是很肤浅的快乐。乐到极处便生悲,有赢必有输,有胜就有败。这一等,还是不足取。所以为棋之道的最高境界便是求和。和棋,须得宽严相济,攻守得当。把玩局势于股掌之间,此为弈道之上品。古人有言,和为贵也。
一席话,标爷折服不已:“你赢了我的棋,更赢了我的心,敬佩之至!弈
前你说有个条件请尽快讲来,只要在下能够办到,定当万死不辞!”
“我的条件已在棋中,”少年说道,“标爷乃性情中人,何须多言乎?”
标爷若有所思,忽然眼前一亮,恍然大悟道: “高!实在是高!寓深意于棋中,令人叹为观止! 你小小年纪,棋到这般境界,真羞煞我也!”
第二天,标爷拔营起寨,向寨子深鞠躬,离去。
(选自《中国年度最佳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标爷对弈围而不打,主要是因为和这里的高手对弈的棋愿未了,小说这样写是想表现他所谓杀人服从棋理的荒唐做法。
B.在和少年下第三盘棋时,标爷恶狠狠自语,眼睛血红,表现出他想用面上的凶恶来遮掩内心的惧怕和自认难以战胜对手的心理。
C.少尿到最后也没有说他所提的条件是什么,而含蓄委婉地说标爷是性情中人,无须多言。这样写,目的是为了和前文形成很好的照应。
D.标爷与少年连弈三盘,不分胜负,以“和”告终,都是因为少年有心想让。标爷第二天拔营起寨,他已经知道自己不是那个少年的对手。
E. 小说讲述了标爷和少年弈棋的传奇故事,弈棋过程写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棋道亦人道,“和为贵”是小说所要张扬的精神。
【小题2】标爷与少年对弈前后及整个过程中,主要有哪些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少年棋手形象鲜活,请对这个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阿凡达》让中国导演自惭什么?

看完《阿凡达》,我跟碰见的每个人说,这绝对是一部不能错过的电影,一定不要看碟,一定要去影院,否则真的对不起卡梅隆这12年的苦心;当然也只有在影院里,你才能真切感到那种直入心灵的视觉震撼,尽管这部电影值得一提的远不只视觉这一点。

说实话,这部电影让我很绝望,看了它我方明白,原来这么些年中国电影跟好莱坞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如果《阿凡达》是一面镜子,那它照出了很多中国导演应该惭愧的地方——

一、技术是干什么的?

《阿凡达》进入中国前,有人评论道,这部电影只有技术,没有故事。没错,这部影片的特技镜头之多,甚至超过了《变形金刚》和《2012》的总和,但是这绝对不是这部片子的全部,在潘多拉星球上的一切以及即将发生的一切,才是让这些技术能够吸引眼球的最重要原因。

在《阿凡达》里,技术是拿来讲故事的,这是卡梅隆的一贯特色。而中国导演呢?很多中国电影里,特技也好,3D也罢,基本跟故事无关,是拿来臭显摆的,除了场面的铺陈外,更多是作为日后宣传的噱头,故事不够,技术来凑,结果让观众看到一堆视觉垃圾。

一部《阿凡达》,卡梅隆花了3亿美元。当年一部《无极》,也号称花费了3亿人民币,可除了陈满神那比萨斜塔般的头发外,你还记得某个让你印象深刻的镜头么?就算按1比6的汇率计算,我也很希望,《无极》这部2005年中国电影最大的笑话,能有《阿凡达》六分之一的精彩镜头。

难道我们人民的币,就这么不值钱么?

二、故事该怎么来讲?

说实话,《阿凡达》呈现的并非一个很复杂、曲折的故事,但就这么个不复杂、不曲折的故事,在卡梅隆的镜头下,却显示出了不一样的生动和冲突,也让我看到了很多镜头以外的东西——潘多拉星球的生命树倒下时,我简直恨不得要骂出来,激动得不能自己,后来我也自问,这是怎么了?难道是因为我喜欢植物,知道那树长大实在很不容易?

后来我才想明白,大概是因为得到不知珍惜,失去才知后悔以及破坏方显残忍的力量吧。对,这是卡梅隆小时候就着迷的一个故事,更像在映射地球被人类破坏的历史。不过就算你不了解这些,也能从卡梅隆的影片里,看到他对生命的仰视,就“仰视”这一点,大部分中国导演就做不到,尤其是那些功成名就、牌子贼大的中国导演!

真的,很多中国导演很少仰视任何事(特别是最著名的那仨),早习惯了高高在上的俯视,显得自己特明白一样,动不动就要告诉观众这观众那,比如那个开天辟地的《英雄》,还有无聊的《夜宴》,都是这样,就不要说《黄金奶》和《非诚勿扰》了,包括最近的那部《三枪》。

张艺谋在《三枪》受到差评后很“悲愤”地对媒体说,真搞不懂有的人,电影不笑要骂,一直笑也要骂——我就想说,如果《三枪》不是张艺谋拍的,他还会觉得这片子有多出色吗?这个问题适合很多中国导演,他们是一群最爱珍藏自家破扫帚的家伙,整出来的那一堆玩艺儿,其实就是为了骗投资方和观众的钱。

三、电影为谁而拍?

《阿凡达》是卡梅隆花了12年才完成的一部片子,这12年里,他除了拍过几部跟海洋有关的纪录片之外,几乎都在为《阿凡达》折腾,同时消失于媒体和公众视线之外。结果上映才两周,全球票房就直奔10亿美元,离他那部创下14亿美元票房纪录的《泰坦尼克号》,距离也并不遥远。

而中国导演呢,谁会花12年的时间,去做一部完全不知道前景的影片?还是最著名的那仨,跟打擂台一样,每人每年都要整一部大片,片子还没拍已经盖上巨制、史诗高帽,还没上映已经提前一个月四处吆喝,上映一周就痛斥观众不识货……让他们沉默12年?别逗了,这不要他们的命么!

中国电影另外一个很堕落的地方是,贴片广告已经多到令人发指的地步,铜臭气十足。冯小刚在《非诚勿扰》受到批评后还说,这是国际通行做法。对,《变形金刚》里的确有雪佛兰,但是好莱坞是每部影片都会尽可能地往里拉赞助塞商标么?

我真的不是苛刻,但事实就是这样,很多中国导演不是为观众在拍电影,甚至也不是为自己拍电影,他们只是在为钱拍电影。相比之下,《阿凡达》是多么的纯洁,可为什么这份纯洁,反而是远比我们商业的美国人实现的呢?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阿凡达》最好在影院观看,因为只有在影院才能感受到《阿凡达》那直入心灵的视觉效果。
B. 中国导演在拍电影时,不会用技术讲故事,结果拍出来一堆视觉垃圾。
C. 现在的中国导演不是在为观众和自己拍电影,而是为了骗投资方和观众的钱。
D. 卡梅隆在自己的影片里,充分表达他对生命的仰视,就“仰视”这一点,中国导演做不到,尤其是很有名气的中国导演。
【小题2】下列对“《阿凡达》是多么的纯洁”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阿凡达》呈现的并非一个很复杂、曲折的故事,演绎了一段纯洁的感情。
B. 《阿凡达》是一部没有商业广告的纯洁电影。
C. 《阿凡达》是导演卡梅隆为了实现小时候就着迷的一个故事而花12年时间精心拍摄的影片。
D. 《阿凡达》是导演卡梅隆为观众也为自己而创作的一部电影。
【小题3】请结合文章简要谈谈作者认为中国电影导演应从《阿凡达》这部电影中学习哪些东西。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风歌

甫跃辉

我家后院边,有好多片竹林,其中一片竹林边上,有一棵高大的苦楝树。那枝桠,几乎要探到小路对面的王家的屋顶。春天里大风吹,吹得竹林呜呜呜响,竹林俯仰,枯叶满天飞。这不像是春天来了,倒像是冬天回来了。但细细一看,纷飞的干枯竹叶里,夹杂着一些小小的紫色花朵,旋转着,细碎的星子般,铺满整个后院。

后院起初是泥地,后来变成水泥地。几年以后,水泥地开裂,裂口处长出牛筋草和葎草。杂草疯长,我们到后院少了。又过些时候,水泥地荡然无存,又回复了泥地……不知道如此反复了多少次……院子变化着,正如大风吹动季节的变动。

变动得厉害的,又何止我家这小小的后院?

和我家后院隔一条村道的,是王家的院子。竹林和苦楝树都是他家的。

这一年,王家的大儿子结婚了,分家后,搬出去另过。过两年,王家的小儿子結婚了。王家小儿子虽比我大十多岁,但经常和我在一块儿玩要。猛地听说他要结婚了,总觉得什么变了。王家哥哥结婚那晚,他家的客人陆陆续续走完了,我仍然待在他家院子里,抬头看得到苦棟树后很大的月亮。风吹得彤云飞驰,遮住月亮又露出月亮。后来,他们注意到我了,王家哥哥带着新娘,一齐走到院子里,问我怎么还不回家。

我是怎么说的?现在全然忘记了。只记得,当时莫名地有些不合。我隐约意识到,他从此要变成大人了,不会再到后院找我玩要了。

那个春天,我更注意那些飘飞的苦楝花了。风一阵一阵吹,苦楝花旋转着,也一定飘到了他家的院子里。生长在同一棵树上的花,此时,正飞向不同的院子。

王家院子背阴,大清早的,王家爷爷到我家后院烤太阳。我在他身边玩要,他和我说过些什么话,自然也是早忘记了。不久后,王家爷爷过世。王家奶奶病病歪歪,却在丈夫死后活过好多个春秋。

两年后,王家添了个男孩。

从我家后院望去,王家的院墙快塌了,大风一吹,竹梢扫到他家屋顶,偶尔有瓦片噼里啪啦往下掉,砸在院子里,啪啪作响。听说王家已经和远方的亲戚谈妥,将房子和地基一块儿卖了,他们在村外另寻地基,盖了所新房子,全家搬出去住了。

没住多久新房,王家奶奶过世了。

一直听说,王家亲戚在旧城工作多年,退休后要回来盖房的。说了好多年,总不见人回来。忽然的,王家亲戚就回来了,拆房不说,还要砍树。

这一年,我已经工作了。恰逢我回家过年,年后没几天,他们动手了。按照节气,春天已然来临,但苦楝树还没开花呢。忙碌的人们,不会等一棵树开花。

我看到,苦楝树被砍倒了。枝桠一根一根断在路边,那些还来不及开的花,不知道能开到什么地方。竹林也整片被砍掉了,枯枝败叶填满旁边的小水沟。

王家亲威要盖的新房,是钢筋混凝土的。新房就快盖好时,盖房的男主人病倒了。

一年后,我再次回到老家时,见到的是一幢新的小楼,一道新的院墙。我随爸妈去串门,看到堂屋供桌上放着相框,相框里的男人很陌生。男人的妻子,看我朝屋里看,忍不住又要哭出来的样子。

老太太有两个孙子,在院子里打闹。院子的地面是光滑的水泥地。许多年前,王家小儿子结婚那晚,我脚下所踩的应该是泥地吧?我竟想不起来了。

我抬起头看。又是一年春天了,大风吹动,漫天彤云飞驰。

这小小院子里这么多年的变化,是我曾经设想得到的么?这院子的主人,想到过这些么?生死尚且未ト,又怎能言及共他?时间忧如一场大风吹得人间万物凌乱不堪,又让它们循着各自的轨道前行。“我”初看置身于骤风之外,其实置身在另一场骤风之中。一场又一场骤风,将我们从此刻吹向未来。我们是如此的身不由己,如此地“不能念长久”。“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写春日里大风吹过,吹动物候的变化,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片凄美的景象,为下文的叙事抒情做了铺垫。
B.文章按时间顺序写“我”旁观了王家院子的变迁,见证了里面上演的生死离分,而“我”也在“大风”的吹拂下长大成人。
C.末段引用徐志摩的诗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说明每个人都会遭遇“大风”,只是“大风”从哪里吹来还充满未知。
D.文章语言质朴,却极富表现力,把无形的风刻画得具体可感,并从中发现和揭示出了生命存在的普遍真相,引人深思。
【小题2】请结合全文,理解末段中“‘我’初看置身于骤风之外,其实置身在另一场骤风之中”的含意。
【小题3】文中三次写到苦楝花,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坤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 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喜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 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生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 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滿。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莱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来了,诧异地说:“ 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妞,实在是对不走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劝说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这是因为三孬考虑生活不易,对马兰花表示的善意。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块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是个世故圆滑、反复无常的小人。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分析本题涉及的考点有赏析人物形象、分析嫜结构、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概括作品主题。
【小题2】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筒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写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