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的农村,作为经济问题的“三农问题”已经得到有效缓解,但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与文化供给间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乡风衰敗”问题严重。农村老年人赌博现象和非法宗教活动等都是其表现。通过乡村文明建设,搞好农民的精神生活,是乡村社会问题,尤其是“乡风衰败”同题的治本之道。
客观而言,“乡风衰败”并非单純的伦理道德滑坡问题,而有着复杂的经济社会根源。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生计模式,导致家庭难再满足留守农民的精神生活。家庭成员的分离,公共生活的缺乏,使部分留守老人容易自怨自艾。二是乡村传统公共空间的衰敗。过去,村民间通常有着较为密集的社会交往,“走家串户”闲聊以及节日、婚丧嫁娶等公共活动,也都有助于填补农民的公共生活需求。但近些年来,乡村“走家串户”变少了,人情异化日趋严重,人情往来变成负担。三是现有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民需求错位,尽管国家不断加大文化、科技下乡力度,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体上难以满足需求。不少“文化下乡”项目存在单向性问题,如电影下乡、农家书屋等,没能照顾到留守农民需求,难与农民日常生活有效结合。
基于以上原因,农村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乡风衰败”。回应农民精神生活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具有急迫性。
一是要促进农民自我组织发育,提高农民自我安置跟生活的能力。乡风文明建设与农民
日常生产生活,尤其与闲暇生活密切相关,只有深入到农民生活的逻辑中才能有效。比如,老年人是当前农村中最大的留守群体,也是精神生活最匱乏的群体。全国已有多地成立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红白理事会,湖北洪湖、沙洋等地成立了老年人协会,这些尝试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二是探索新型“文化下乡”。“文化下乡”要与农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慣等紧密结合,真正有助于促进乡风文明。例如成都农村推行村庄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各村庄可依据自身实际在清单中勾选,这大大提高了公共品供给与农民需求的契合度。同理,相关部门也可考虑建立“文化下乡清单”制度。三是探索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当前的农村,村里老人种地已经不仅是为获得物质资源,也是打发闲暇时间、填充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因此,在继续发展农业现代化产业的同时,也应因地制宜,为需要种地的农民尤其老人留出空间,使他们能继续通过种地填充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摘编自吕德文《让农民的精神生活有所安放》)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赌博现象和非法宗教活动等暴出了乡村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同时也导致“乡风衰败”。 |
B.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生计模式给农民带来巨大的心理问题,必须禁止。 |
C.近年来农村的“乡风衰败”现象从本质上体现出来的,是乡村农民伦理道德的滑坡。 |
D.虽然农村的“三农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是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 |
A.对于乡村文明建设,作者先提出问题,再逐一分析,最后给出解决的方法。 |
B.文章分别从三个角度论述乡风衰败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三个角度层层递进。 |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举例论证法,这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
D.作者以乡风衰败的问题为着眼点,为我们剖析了乡村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A.重新建设乡村公共空间,就要恢复“走家串户”闲聊和节日、婚丧嫁娶等公共活动。 |
B.“文化下乡”等帮扶活动,如果不能与农民的需求紧密贴合,就有可能流于形式。 |
C.一些老年理事会、协会等效果较好,这说明乡风文明建设应深入农村生活的逻辑中。 |
D.因地制宜,让农村老人们有地种,有事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