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大多数的农村,作为经济问题的“三农问题”已经得到有效缓解,但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与文化供给间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乡风衰敗”问题严重。农村老年人赌博现象和非法宗教活动等都是其表现。通过乡村文明建设,搞好农民的精神生活,是乡村社会问题,尤其是“乡风衰败”同题的治本之道。

客观而言,“乡风衰败”并非单純的伦理道德滑坡问题,而有着复杂的经济社会根源。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生计模式,导致家庭难再满足留守农民的精神生活。家庭成员的分离,公共生活的缺乏,使部分留守老人容易自怨自艾。二是乡村传统公共空间的衰敗。过去,村民间通常有着较为密集的社会交往,“走家串户”闲聊以及节日、婚丧嫁娶等公共活动,也都有助于填补农民的公共生活需求。但近些年来,乡村“走家串户”变少了,人情异化日趋严重,人情往来变成负担。三是现有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民需求错位,尽管国家不断加大文化、科技下乡力度,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体上难以满足需求。不少“文化下乡”项目存在单向性问题,如电影下乡、农家书屋等,没能照顾到留守农民需求,难与农民日常生活有效结合。

基于以上原因,农村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乡风衰败”。回应农民精神生活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具有急迫性。

一是要促进农民自我组织发育,提高农民自我安置跟生活的能力。乡风文明建设与农民

日常生产生活,尤其与闲暇生活密切相关,只有深入到农民生活的逻辑中才能有效。比如,老年人是当前农村中最大的留守群体,也是精神生活最匱乏的群体。全国已有多地成立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红白理事会,湖北洪湖、沙洋等地成立了老年人协会,这些尝试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二是探索新型“文化下乡”。“文化下乡”要与农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慣等紧密结合,真正有助于促进乡风文明。例如成都农村推行村庄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各村庄可依据自身实际在清单中勾选,这大大提高了公共品供给与农民需求的契合度。同理,相关部门也可考虑建立“文化下乡清单”制度。三是探索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当前的农村,村里老人种地已经不仅是为获得物质资源,也是打发闲暇时间、填充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因此,在继续发展农业现代化产业的同时,也应因地制宜,为需要种地的农民尤其老人留出空间,使他们能继续通过种地填充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摘编自吕德文《让农民的精神生活有所安放》)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赌博现象和非法宗教活动等暴出了乡村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同时也导致“乡风衰败”。
B.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生计模式给农民带来巨大的心理问题,必须禁止。
C.近年来农村的“乡风衰败”现象从本质上体现出来的,是乡村农民伦理道德的滑坡。
D.虽然农村的“三农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是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乡村文明建设,作者先提出问题,再逐一分析,最后给出解决的方法。
B.文章分别从三个角度论述乡风衰败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三个角度层层递进。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举例论证法,这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D.作者以乡风衰败的问题为着眼点,为我们剖析了乡村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新建设乡村公共空间,就要恢复“走家串户”闲聊和节日、婚丧嫁娶等公共活动。
B.“文化下乡”等帮扶活动,如果不能与农民的需求紧密贴合,就有可能流于形式。
C.一些老年理事会、协会等效果较好,这说明乡风文明建设应深入农村生活的逻辑中。
D.因地制宜,让农村老人们有地种,有事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06 10:46: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

沈壮海

①文化自信问题,在当下的中国再次凸显为重要的实践问题和学术课题,这是历史、时代、现 实多重因素促成的。

②涤除仍客观存在的文化上的不自信,是一个现实课题。中华民族有着早醒的文化自觉、骄傲的文化自视,曾长期饮誉潮头。然而,近代以来接踵而至的外力犯侵,使得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不断遭遇重创。在顽强抗争、拼搏、逐梦中站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改变着现实命运,也改变着精神面貌、文化心理。但漫长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其调适提升,绝非旦夕之功。

③要引导我们的文化自信由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随着我们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当下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不断恢复、增强。这是与民族振兴进程必然伴行的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强调文化自信的涵养,就是要引导这种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一方面,要引导人们克服一时的虚骄、自负的膨胀等非理性的成分;但另一方面,更要引导人们认识当代中国向前向上的大局,认识增进文化自信之于文明重振、民族复兴的意义,促进国人民族自信、发展自信、文化自信的普遍性增进。虽然我们的文化实力在不断增强,但文化的魅力还亟待增强。

④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的重要构成,推进这样的文化建设,需要的是与之相应的文化自信。这是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本质所在。

⑤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的文化自信。辉煌璀璨的历史文化,是我们 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气。但是,这种底气只有在旧邦新命的历史接续中、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下实践中,才会更加充盈浩荡。对本民族优秀传统的高扬,有助于我们持守民族 自信、文化自信。不过,现实中不同文化猛烈激荡,如果我们迎对现代的西方,只能求助于古老的 传统,那即是对当代国人文化责任的逃避。当代中华民族,不能做望“洋”、望“古”兴叹者,而要 有承于古、强于今的雄心和作为。

⑥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等于文化上的自我 迷恋、自我封闭,它既要体现在对自我文化的确信,也内含着开放包容的气度。既要坚守中国文化 的主体性,作出具有中华民族主体性原创性的文化开拓,又要注重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吸纳镜鉴。

⑦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当今时代中华民族 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也是我们的自觉追求。

⑧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重要前提是普遍性地增进、提升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的认知、理 解,进而走向认同与确信,增强传承好、发展好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觉,增强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创新 发展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概言之,文化自信立基于文化自知之上,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之“知”, 对近代以来革命文化革命传统之“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知”。系统推动中国文化的社 会化普及,激发普遍的文化建设的当下意识责任意识,需要我们基于时代特点、受众特点顶层规划 与落地设计。同时,还需要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核心,抓住全民族文化能力建设这个 关键,用好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这个最大的教育资源。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新强大的中华民族,使自己的现实命运得以改变,使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也使文化心理得到快速调适提升,彻底改观。
B.虽然民族振兴的进程会伴随着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但是我们仍需要通过自觉努力,深刻认识提振文化自信的意义,增强民族文化的魅力。
C.面对西方文化的激烈竞争,仅凭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文化自信的底气是不够的,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
D.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应该夯实对传统优秀文化、近代以来的革命文化革命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种文化自知的基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结合历史说明了现实中文化不自信客观存在,论证了涵养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B.文章在第③、④、⑤、⑥段中,条分缕析,阐释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
C.第⑦段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之上,水到渠成得出了要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的结论。
D.第⑧段属于文章解决问题部分,重点说明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所应选择的路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早醒的文化自觉、骄傲的文化自视,并没有改变中华民族文化的脆弱性,当其面对外力入侵 时缺乏必要的自信,不堪一击。
B.在国际影响力日渐提升的当下中国,只要克服文化自信中的虚骄、自负等非理性成分,就能 普遍增进国人的文化自信。
C.文化自信力与国家竞争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增强文化自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 国家竞争力,反之亦然。
D.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需要立足当下,继往开来,这足以说明文化开拓的重要 性远远超过文化传承。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献给艾青的红玫瑰
曹积三
①十多年过去了,那束红玫瑰,依稀仍在眼前灿灿地绽放着。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高瑛大姐欣喜地对我说:“艾青喜欢红玫瑰。”我感到一阵宽慰。后来得知,艾老走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所献之花,满满地拉了两卡车,还没有运完。
②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岂料这位可敬的诗人命途多舛。他的诗集一度被图书馆“禁借”,为此,我曾备感困惑和惆怅,但不管有人怎么往他身上泼污水,那些美丽的诗行仍令我的心头发烫。值得庆幸的是,波诡云谲里,虽经七灾八难,他终于挺了过来,如同涅槃的凤凰。然而,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
③那是一个下午,北影有个剧组开机,约我去写点什么。并告诉我说,拍摄地点在东城丰收胡同21号四合院。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艾青的家。处于京华一隅的这个小院,像是远离尘嚣,别有一番天地,它静谧、安适,特别是那斑红灿烂的花木和葡萄架上缀满的果实,更平添了几分温馨。拍戏,是个扰人的活儿,把原本整洁的院子弄得很凌乱。艾老的夫人高瑛大姐古道热肠,对此毫不介意,还替剧组找东拿西,不停地张罗着……小憩时,她从葡萄架上,剪下葡萄,请大家尝鲜。就在这时,我望见艾老透过书房的窗子,正笑吟吟地望着我们。我急忙去向他问好。
④那天,艾老身着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我们聊起了电影,他告诉我,他很喜欢电影,在延安的时候,放的是几部苏联的原版影片,一边放,一边由萧三翻译,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如今,我们国家的电影进步很大,可惜,他眼力不济了。他说:“银幕,是神奇的王国,可以充分展示才情。艺术家描画人物,表现命运,可以呈现一种诗境和画境,让人羡慕。”我说:“艾老的许多诗,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有画境,就像一幅幅电影的定格镜头,让人遐想,充满魅力。”他笑了。
⑤艾老夫妇对电影的喜爱与支持,让人心里暖暖的。1990年春天,我编罢《中国影人诗选》,想到这是历史上首部电影人的诗选,序请阳翰笙阳老写就,封面题字非艾青艾老莫属。我便把想法告诉了高瑛大姐,大姐爽快地说:“我去说,艾青肯定会答应的!”艾老果然满足了我的心愿。谁能料想,就在艾老为《中国影人诗选》题签后的第三天,1990年3月21日,他去中纪委招待所参加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编委扩大会时,跌倒在洗手间里,右臂不幸骨折。最后,时年八秩高龄的艾老,不得不切除了右肱骨头,装上了人造的假体。此后,再也无法自由运笔,挥毫题字了。《中国影人诗选》竟成为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题签!
⑥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高瑛大姐告诉我,艾老曾与探望他的诗人邹荻帆有过一番苦涩的趣谈,说道:“我这个人真奇怪,1957年打成右派之后,老是在右边出毛病。1959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割麦子时,镰刀把右腿膝盖割了个大口子,一个多月不能治,也不能走,更不能打弯,受了很多罪。‘文革’期间,在连队阴暗的地窝子里住了五年多,里面没有电灯,在煤油灯下读‘圣书’,还要写这个写那个,又缺少营养,瞎了右眼。1988年在自己家小院里跌了一跤,右眼眶起了个大包,引起脑血肿。这一次又摔断了右胳膊,真是太巧了,都是发生在右边。”说罢,朗然一笑……
⑦艾老笑谈天灾人祸,风雨淡定,真乃豁达人生!
⑧诗坛的巨人走了,已经13年了,但悠长的岁月抹不去对他的敬重和怀念。这敬重和怀念,就是我们献给他永不凋零的红玫瑰。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艾青深受人们的敬重,这一点从其逝世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中可见一斑。
B.诗人艾青命运多舛,其诗集被“禁借”,但他的《大堰河》仍激励着作者奋勇前行。
C.作者对艾青家中的花木、葡萄架及葡萄的描写,渲染出一种静谧、安适、温馨的氛围。
D.作者认为,艾青的诗歌和电影有相通之处,富有哲理,画境美,让人遐想,充满魅力。
【小题2】作者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来写自己与艾青的交往?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全文,探究“红玫瑰”的内涵及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草根文化”追考

①“草根文化”,从词源上可追溯到19世纪美国的淘金狂潮,当时盛传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蕴藏着黄金。后来社会学领域引入“草根”一词,赋予其“基层民众”的内涵。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辞典》把grass roots(草根)单列为一个词条,释义为:(1)群众的,基层的;(2)乡村地区的;(3)基础的,根本的。有人据此认为,“草根”一词具有美国血统。其实,它与中国的渊源更为久远。

②草根族,草民也。“草民”是个地道的中国概念,虽然在古代不无贬义,但今日“草根”的说法也有小人物自嘲之义,因此两者相通。草或草根,顾名思义,就是指处于底层,附着于土地;普通,卑微,不引人注意,但无所不在;弱小,但有顽强的生命力,以及自发自生,不称著于庙堂与精英。

③在中国文化中,将小人物及其品格同“草”联系起来的情况古已有之。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即君子具有道德上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小人则居被动地位,就像草一样任风吹拂。这类比喻贬义居多。但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予了“草”正面的含义,这种含义同样可比之于草民。至于现代,“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恰恰可作为新时代草根精神的写照。

④由此可见,以草喻民的说法古已有之,与草民联系在一起的草民文化更不绝如缕,只是比较零散、粗糙、通俗。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下里巴人,应者众多。但是,“草根”也不一定是低级的代名词,草民文化的存在也为雅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不竭源泉和许多鲜活材料,有的更直接演化成雅文化的一部分,如古之《诗经》的“风”,今之阿炳的“二泉映月”。

⑤草根文化______源远流长内容丰富,______总的说来,长期处于社会底层和边缘,多处在消极、被动和从属的地位,成为热点的时间不长。改革开放以来,它的影响渐大,直至形成今天的大气候。主要原因是:第一,改革开放使人们的视域从空头政治和抽象社会转向个人,开始关心自己的利益、需要和人生价值,草根族的地位与诉求越来越受到重视。第二,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的兴起,创造了很多机会,让无数普通人成为弄潮儿,社会的价值取向则趋于平庸和凡俗。第三,大众文化兴起与精英文化衰落。无论是儒家的修齐治平,还是近代西方传入的启蒙精神、自由民主等统统失去了往日光环,对百姓影响日益渐大的是具有通俗、娱乐和流行等特点的大众文化。第四,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传入,也为文化领域的变化推波助澜,其特点就是零散、去中心。第五,高科技手段特别是电脑、网络的流行,为当代大众文化乃至草根文化的崛起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

⑥该如何评价“草根”现象?首先,它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是上述一系列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次,它彰显了小人物地位和话语权的上升,文化无疑因此变得空前丰富多样,体现了社会历史的进步,也是文化民主的实现,无数人通过草根文化表现个性,提出诉求,宣泄情感,满足欲望,实现了文化权利。

⑦当然,草根文化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俗,透着一股市侩之气,若不加选择地认同,其中难免有很多庸俗、低俗甚至鄙俗,境界高不起来。第二是粗,不够精致高雅,要出精品还得提炼。第三是多,多不是坏事,但过多则滥。第四是乱,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香花与杂草伴生,而且随意性和随机性太大,让人无所适从。故而,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大众来说,应肯定其合理成分,而不是横加指责,但不应刻意媚俗和随波逐流,而是要帮助其向高雅、精致和高尚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不忘从中吸取养料充实自身。

【小题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⑤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 所以B.即使 但是C.虽然 但是D.不仅 而且
【小题2】第⑤段加点词语“推波助澜”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与庙堂和精英相比,“草根”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1)扎实:处于底层,附着于土地。
(2)____:普通但无所不在。
(3)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根据文意,“草根文化”与中国的渊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对“草根精神”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处于被动地位,就像草一样任风吹拂。
B.为雅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不竭源泉。
C.卑微弱小,但有顽强的生命力。
D.表现个性,提出诉求,宣泄情感,满足欲望。
【小题6】根据文意,分条概括“草根文化”的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香楼主
聂鑫森
在古城湘潭,矮矮胖胖、年届半百的甄仁,称得上儒商。
他在雨湖边的文昌街租赁下一家中等规模的三层店铺,悬一横匾,上书“清香楼”三个隶书大字。一楼是门面,右边专卖名酒,漂亮的陈列柜里摆放着轻易不卖的名酒样品,如贵州茅台酒三十年陈酿、五粮液、杜康等。左边专卖纸、墨、笔、砚、印石、画框、笔洗……二楼、三楼是吃饭喝酒的地方。一楼门面两边的楹柱上,是甄仁撰稿、名书法家书写、名刻手雕刻的一副对联:美酒佳肴舌尖滋味,宣纸端砚腕底风云。
凡是有些文化情结的人,经过清香楼,总会停下来,细看这副对联,书法雅逸、刻工精妙。于是忍不住进店去,或买东西,或饱口福。
清香楼的总经理是甄仁,具体的事由他的夫人操持。甄仁主要奔走于书画界联络感情,尤其对那些名家大腕访之甚勤。凡有头有脸的人来此设宴,他必自始至终地款待,绝不出半点儿差错。
那一次,年近古稀的雷默在这里宴请外地的几位友人,幸亏甄仁在场,要不就会闹得不愉快。
雷默为湘潭书画院退休画家,是全国少有的书画界全才,诗、书、画、印都让人称赞。诗擅长古风,起承转合,气势宽博;书法诸体皆能,尤以隶书得彩;治印师法汉宫印,又多有自悟,一刀既下,神采奕奕;画风狂野,大写意花鸟色墨淋漓,画松最让人称道,铁干铜枝,龙鳞粗拙,针叶鲜茂。虽每平方尺万元以上,他却不肯轻易出手。
雷默设宴,只点菜,不要酒,他自带了两瓶贵州茅台酒三十年陈酿。
按礼数,甄仁先在大门外迎客,再引之入雅间,然后亲自沏茶,并记下客人所点的菜名,退下,去厨房细细交代。酒过三巡后,甄仁自备一杯酒,到雅间来敬雷默及客人。雷默很高兴,向客人介绍甄仁:“他与书画界长年交往,亦是名人矣!”甄仁谦和地笑着说:“我只是附名人骥尾,惭愧,惭愧。请雷老和各位先生尽兴,有事只管吩咐。”
不到一个小时,一楼的店堂里传来争吵声。跑堂的小伙子急匆匆告诉甄仁:雷默和客人把酒豪饮一尽,指名要买陈列柜里的两瓶茅台酒三十年陈酿,但甄夫人执意不肯。甄仁心里骂了一声“蠢婆娘”,忙去了店堂,把夫人拨到一边,拿出酒来,说:“雷老,贱内不懂事,请您海涵。这样的好酒,雷老不喝谁喝?我送给您,算是赔罪。”
雷默仰天大笑:“酒不能让你送,酒饭钱用不了我的一尺画哩。你的话让我快意,雅间靠墙立着画案,你很有心啊。快把大册页、色、墨、笔等物摆上去,我和朋友边喝酒边轮流为你作画,算是答谢!”
甄仁常备的大册页本,一折一面等于一张四尺斗方。书画家在酒酣耳热时,或遣兴或应甄仁之请泼墨挥毫。这些作品,为甄仁变了不少现钱回来。
这一次,雷默及友人又画了十张。遗憾的是,雷默没有画松,画的是一篮荔枝,题识是“大利年年”。
甄仁的母亲快满八十了,住在乡下的青松镇。甄仁的父亲过世早,母亲这一生吃过不少苦,现在生活好了,他要隆重地为母亲贺寿。他备了一个大册页本,题签为“百松多寿图”,亲自写了序,概说老母生平及儿孙的感恩之心,然后登门求请本地名画家各画一幅。
夫人问:“怎么不请雷老画松?”
“先让别人画,中间留出连着的两面再请雷老画,他不画就不好意思了。”
在一个春雨潇潇的午后,甄仁先打电话预约,然后打的去了雷默的家。
两人坐在宽大的画室里,喝茶、聊天,甄仁动情地说明来意,再打开册页本,请雷默观赏一幅幅松画。
“还留了两面,想请先生赐画,不知行否?”
“大家都画了,我不画有违常情。早些日子,有个房地产老板,说要为一个领导之母贺寿,愿出十万元购一张松画,我一口回绝了。这两人口碑都不好,我没有兴趣画。”
“雷老,您的画无价,我不能说用钱买画,我是求画,请成全我这份孝心。”
雷默拎起毛笔蘸上墨,画几株南方的马尾松,再画峭峻的石头。松干、松枝、松针,凸出土的松根,多棱多纹的石块,下笔沉稳快捷,浓淡兼施;再以赭色染干染枝,以绿汁涂松针,生意盎然。
甄仁说:“先生画松得南宋李唐之气韵,但他画的是北地之松,而你画南方马尾松,是多年写生所获,透出一个秀字,了不得,了不得!”
雷默说:“你没有说外行话,我很高兴。”
画完了,雷默题识:松谷云根图。癸巳春应邀。
过了些日子,有人告诉雷默,在那位领导干部之母的寿宴大厅里,他看见了那幅《松谷云根图》,画的上边临时夹着一张大红纸条,上写寿者的姓名和贺寿者房地产老板的姓名。
雷默马上明白了:他在册页上画的画,被甄仁挖截下来,卖给了那个房地产老板。“什么东西!”雷默狠狠地骂一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甄仁把自己的店铺起名为“清香楼”,有自我标榜高洁、高雅之意,但其言行粗鄙,作者以“清香楼主”称之,有讽刺之意。
B.甄仁主要负责店铺的对外联络,妻子则负责各种具体事务,两人各司其职,使清香楼生意兴隆,书画界大小名人因此纷纷慕名而来。
C.小说写雷默宴请友人差点闹得不愉快之后,没有接着叙述此事,却转而介绍雷默的才艺为人,看似闲笔,却显示出情节的曲折和结构的缜密。
D.小说借雷默之口写房地产老板想要高价购买松画一事,不仅凸显了雷默耿直的性格,也为后文甄仁将《松谷云根图》转卖给房地产老板埋下了伏笔。
【小题2】小说结尾出人意料,这样安排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聂鑫森的小说因其浓郁的文化气息而被称为“文化小说”,这篇小说的文化味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