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4 11:10: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标题:

①在中国传统礼仪中,怎么坐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最早的时候,没有椅子,人们会客的时候都是跪坐在席子上,或者是一张叫榻的大床上,臀部放在脚后跟上,这叫跽坐。虽然不太舒服,可是在正式场合下,必须这样坐,否则就是失礼。

②到了东汉末年,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类似于现在的马扎,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第一次改变了人们的坐姿。人们开始逐渐放弃跪坐这种难受的姿势。到了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习以为常的有靠背、有扶手、可以让双腿自然下垂的椅子,并且在宋朝广泛地流行起来。古代中国人的大腿终于获得了解放

③椅子的流行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对古代中国文化产生了相当的冲击。

④这种四条腿的家具首先冲击的是当时中国的坐礼,而坐礼的变化,又直接导致诸多社交礼仪的改变。接着椅子还影响到了房屋内部风格,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窗户的升高。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以使坐着的人能看到窗外的风景;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了。椅子的出现还对房屋内部风格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的坐礼要求房间的中间尽量要空阔,作为人们席地而坐之用。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⑤在椅子出现之前,人们的坐姿很低,以至我国的家具普遍矮小,常见的案几与现在农村炕桌的高度差不多。椅子出现后,人们的坐姿明显升高了不少,自然而然一些高足家具就陆续开始流行,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而高足家具的出现,又引起了茶具、碗碟等生活用品的一连串改变。唐人席地而坐,坐姿低,为了方便饮食,都使用高足餐具,许多杯、碟、碗的底部都有几个支撑的高足。到了宋代,餐具置于高桌上,身体的位置及人的视线都不一样了,很难再看到安装高足的餐具了,碗、盘、杯等食器都变得玲珑精巧。

⑥椅子出现前,由于坐姿、案几的低矮,人们围坐在一桌吃饭很困难,所以,那时一般都是分餐制。聚餐时,人们分别就坐于各自案几的后面,各有一套相同的饭菜,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鸿门宴中,项羽、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五个人一人一案,是典型的分餐制。椅子和高足桌子的出现,奠定了围坐吃饭的物质基础,人们逐渐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到八仙桌出现时,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已成了习俗,分餐制也顺应地变成了合餐制。

⑦受椅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国人的心理。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这种坐姿现在看来是很难受的,现代人恐怕少有能坚持这种坐姿半小时以上的。所以,古时候的人们必须经过刻苦训练,才能适应这种坐姿。孩子们学的第一堂礼仪课就是跽坐,其意义与新兵入伍时训练军姿很相似。跽坐训练,除了能磨练孩子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修身养性。( )再怎么训练,跽坐久了都不会舒服,内心就会焦躁不安,( )跽坐训练更是对自身心性内涵的修炼。这种修炼能让人的内心与坐姿和谐统一,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跽坐。因此,经过跽坐训练的人都有挺拔干练的气质,都有严谨坚忍的性格。

⑧在椅子出现之前,跽坐是社交场合的正坐。不论你是天子还是草民,社交场合都必须跽坐。现代人恐怕难以想象:那时候,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们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跪着。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民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合作的伙伴。跪着没有现在这种低下的特殊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使臣民们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这在心理上巩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奴化了国人的心理。

⑨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坐椅子,没有跽坐,为什么没有出现那种奴化的现象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跪;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而已。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是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草民与官员之间。椅子出现后,跪的不平等性显现出来,从而逐渐起了奴化国民的作用。

⑩我国自北宋之后逐渐走下坡路,这恰恰和椅子的普及时间差不多,难道是巧合吗?就像互联网和手机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样,人类历史上很多现在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发明,其实都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小题1】根据第①段中的信息,给“跽坐”一词下定义。
【小题2】第②段画线句“古代中国人的大腿终于获得了解放”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⑦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但是 因此B.因为    所以
C.不管 然而D.无论    所以
【小题4】综观全文,椅子的出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冲击?
【小题5】给这篇文章拟写一个标题。
【小题6】本文结尾处说:“人类历史上很多现在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发明,其实都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请另举一例对此说法加以阐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继月氏、匈奴之后,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党项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甚至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再看回纥,其与唐朝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也输入西方。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大蒜、菠菜等,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城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元朝时,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多元统一体,在其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之路的传奇,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摘编自杜建录《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B.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对丝绸之路的重要贡献,是建立在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基础之上的。
C.丝绸之路对内密切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对外则密切了中国和西方各国的关系。
D.丝绸之路联结着不同类型的文明,又联结着不同民族的人们,是重要的沟通交流舞台。
【小题2】根据对原文论据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可见他们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
B.早期月氏、匈奴,后来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等民族与丝绸之路的联系,表明民族融合的绵延不断。
C.中原、巴蜀名茶输入西方、西域,西域、欧洲的物产和文化转入内地,说明丝绸之路密切了民族与国家间的关系。
D.唐朝时的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宫廷、百姓皆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而中华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式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鲜卑、吐蕃等民族有的曾一度控制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可见其在丝绸之路开拓上占据主体地位。
B.汉、唐、元、明各朝代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等,是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
C.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这个重要的沟通渠道和交流舞台,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可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D.和古代丝绸之路一样,未来的“一带一路”必将活跃人文交流,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促进东西方交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恶意注册,这一不以正常使用为目的,利用多种途径取得的手机卡号等为注册资料,使用虚假或非法取得的身份信息,以手动方式或通过程序、工具自动进行,批量创设网络账号的行为,已进入互联网空间的各个场景,从网络诈骗、网络赌博、色情诈骗,到刷粉、刷单,甚至抢火车票,无形中在方方面面影响到个人网络安全。

根据专家介绍,这些常见违法犯罪行为只是黑产链条的最后一环,网络黑产已形成了上中下游分工明确的完整产业链。黑产人员只需通过卡商和接码平台即可获得手机号和验证码,接码平台利用“猫池”等工具接收来自互联网平台的短信或语音验证码。在伪造设备硬件信息或网络环境后,利用特殊工具,完成整个注册流程。

像这样的大量虚假互联网账号,提高了诈骗团伙的“效率“,对下游买家而言,为了规避平台打击,掌握大量看起来“正常使用”的号,比拥有大量新注册账号更“高效“,这催生了黑产链条的又一环节﹣﹣﹣养号,即养活和养贵账号。

(选编自《中国青报》)

材料二:

2018年7月,腾讯安全对外发布(2018上半年互联网黑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首次披露手机应用分发、APP刷量推广、勒索病毒解密、控制肉鸡挖矿等七大互联网黑色产业链。

近年来,伴随移动应用的影响力逐渐超过电脑应用,主要互联网黑产也迁移到手机平台,手机病毒的数量和种类空前增长。《报告》显示,2018上半年手机病毒类型多达数十种,且大部分病毒集中在资费消耗、恶意扣费和隐私获取这三种类型,其中资费消耗类占比达到32.26%,恶意扣费和隐私获取类占比分别为28.29%和20.40%.同时,手机病毒的功能日益复杂化,一款病毒往往兼具多种特性和恶意行为。

据腾讯安全反诈骗实验室监测显示,移动端以暗扣话费、恶意移动广告、手机应用分发、App推广刷量四大黑产最为典型,堪称“掘金机器”。通过手机恶意软件后台下载推广应用,也是手机黑产的重要变现途径。在PC端方面,勒索病毒、控制肉鸡挖矿以及DDOS攻击已发展成成熟且完整的黑产链条。受2018年区块链产业大热影响,由加密数字货币引发的网络犯罪活动空前高涨,挖矿木马更成为了2018年影响面最广的恶意程序。

(选编自人民网)

材料三:

面对猖獗的网络黑色产业链和缺乏技术、缺少安全意识的数据持有者,安全行业必须联合起来,只有共建共治才能对抗网络黑色产业链的侵蚀,共享安全生态。

“如今,在与执法者角力的过程中,黑色产业链已经完成技术上的升级,隐蔽性更高的同时,精准度也有提升。”安全专家杜跃进认为,网络黑色产业链治理面临着跨平台、跨地域作案,取证困难,司法成本高的困境,治理网络犯罪的协同配合也存在障碍。

对此,杜跃进建议,网络黑色产业链治理要从完善全产业、全链条整治机制入手,以立体防控链条摧毁犯罪产业链。同时,加强互联网企业和有关部门、单位合作,实现行政监管与刑事打击无缝衔接。

另外,网络黑色产业链治理应建立综合治理体系。“一方面,加强线下案件治理,沉淀网络黑色产业人员和恶意技术的数据库。另一方面,可以由相关部门牵头建立防范网络犯罪联盟,形成统一的网络违法犯罪信息通报机制。”信息安全研究专家刘贤刚说。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我们希望把信用引入到整个网络安全管理体系中。”阿里巴巴集团首席风险官郑俊芳表示,网络安全需要更多的创新尝试,应将危害互联网安全的犯罪分子及时拉入信用“黑名单”。

(选编自《用户数据被盗取频发,如何铲除互联网黑色产业链?》)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上半年出现数十种手机病毒,这说明随着移动应用影响力越来越大,主要互联网黑产已迁移到手机平台。
B.手机病毒中,资费消耗类病毒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恶意扣费和隐私获取这两类,同时病毒的功能也日益复杂化。
C.腾讯安全反诈骗实验室的监测显示,手机黑产的重要变现途径之一是通过手机恶意软件后台下载推广应用。
D.在PC端方面,控制肉鸡挖矿已发展为成熟且完整的黑产链条,挖矿木马也成了2018年影响面最广的恶意程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批量创设虚假互联网账号和“养号”是互联网黑产的不同环节,前者属于上游环节,后者属于下游环节。
B.腾讯发布的《2018上半年互联网黑产研究报告》首次披露七大互联网黑色产业链,分布于移动端与PC端。
C.一款病毒往往兼具多种特性和恶意行为,病毒功能复杂化,这是整个互联网黑色产业链出现的又一新变化。
D.数据持有者既缺乏技术又缺少安全意识,这是互联网黑色产业链猖獗的主要原因,司法成本高也是重要原因。
【小题3】面对互联网黑色产业呈现出的新特点,目前互联网治理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礼俗文化
刘志琴
①礼俗本于生活,但礼和俗并不是一回事,礼是典章制度,俗为风俗习惯。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对礼和俗进行了整合是为礼俗。
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部分大传统文化在古代中国表现为礼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这是古人用以定亲疏、别尊卑、辨是非的准则,是起源最早而又最完备的社会制度和规范。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志”“舆服志”等各式法制条文和律令管理、统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是权力统制财产的体制,没有地位和权力的,有钱也不能随意购买不该享用的消费品。权力通过器物消费的等级分配,物化为各个阶层消费生活的差异,所以礼制不仅以“三纲五常”为道德信念,还以日用消费品的等级分配为物质内容,规范各阶层的行为和需求。礼可谓修身、齐家、治国之本,所以朱熹在注解《论语•为政》时说:“礼,谓制度品节也。”这是主体性的意识形态,具有制度性、理论性。
③而植根于民众的生活的小传统文化在古代可表白为“俗”。“俗”在《说文解字》中训为:“习也。”郑玄在《周礼注》中解释说:“土地所生习也。”具有习惯性、自发性的俗先于礼,礼本于俗,这才有“礼从俗”“礼失求诸野”之说。俗一旦形成为礼,升华为典章制度,就具有规范化的功能,从而要求对俗进行教化和整合。最早的史书《尚书》就有天子“观民风俗”的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原伊始,就施行以礼节俗,即所谓“行同伦”的方针。他多次出巡,在会稽山刻石祭大禹,宣告用严刑峻法禁止男女淫佚,把中原伦理推广到全国。历代统治者宣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导德以礼”等成为治世的通则。
④所谓礼俗,即以礼化俗,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这是治理社会的方略,也是采自风俗而对民间生活的调适。从这个意义上说,俗是礼之源,礼是俗之纲;俗是礼之表,礼是俗之质。礼和俗相互渗透的力量之强劲,几乎使礼与俗难分难解,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也可称为礼俗文化。
⑤礼俗文化的特点就在于,礼和俗相互依存、胶着,双向地加大了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或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渗透力度。在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中,礼治凭借统治地位的优势,以制度的、教化的威力切入生活习俗,以礼化俗,使得礼与俗亦即大小传统的价值差异缩小到最小。这就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这是中国文化整体性的特征。
⑥礼俗文化,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也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往往要从生活方式发端留下了历史因缘。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清兵入关强制推行满人服装,引起轩然大波;太平军一进入南京就掀起“蓄发易服”之风;戊戌维新从康有为上书剪辫、易服发难;辛亥革命成功后立即颁布新服制……百年来,在中国大地上不论是启蒙、革命、建设还是破坏,往往都从生活领域发端,究其所以,是因为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长期影响着民族心理。一有社会风云,生活问题往往被政治化,因此本来是完全私人化的生活,在中国往往成为社会思潮起伏变幻的晴雨表,礼俗文化传统的积淀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⑦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生活方式的变革已经消解了意识形态的干预,成为文化转型中最活跃、最广泛而又最受争议的。礼俗文化作为制度和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沉潜在民族心理中的思想影响仍在发挥作用。
(选自《礼俗文化的再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礼俗”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礼俗于生活,礼是指典章制度,俗是指风俗习惯,二者相互渗透,几乎难解难分。
B.礼俗就是以礼化俗,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这是历代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C.礼俗文化指中国传统文化,它是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形成的,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D.礼俗文化的特点是,礼俗相互依存,使上层文化向下层文化、精英文化向民间文化渗透。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为“礼”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礼治具有制度性、理论性,可谓修身、齐家、治国之本。
B.在权力统制财产的礼治体制下的古代中国,消费档次必须与地位、权力相匹配,而不是取决于钱的多少。
C.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以礼俗治国,以制度的、教化的威力切入生活习俗,缩小大小传统的价值差异。
D.秦始皇统一中原伊始,采取了一系列“以礼节俗”的措施,如在会稽山刻石祭大禹、宣告用严刑峻法禁止男女淫佚、把中原伦理推广到全国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祭轩辕、吊屈原、清明扫墓等风俗仍然盛行,说明礼俗文化沉潜在民族心理中的思想影响仍在发挥作用。
B.社会的变革往往都从生活领域发端,会通过人们的生活方式反映出来,这是因为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长期影响着民族心理。
C.朱熹在《论语·为政》注解中说:“礼,谓制度品节也。”这是礼是修身、齐家、治国之本的证明。
D.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