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视人生为自然之一部分的中国诗人看来,人生与自然服从同样的变化规律。“自然和人处于同一规律之下……这是中国哲学所包含的一个方面。”从自然的变化,可以推测人生的变化;从人生的变化,亦可以推测自然的变化。因此,在中国诗歌中,描写人生变化的诗歌,常常伴随着自然变化的描写;而通过自然变化的描写,更加深了对于人生变化的必然性的感悟。
自然的变化常常被与生命的变化联系在一起。比如古诗《回车驾言迈》:“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诗人看到了自然的变化,便联想到了生命的同样过程。在这里,自然的变化是诱发诗人察知生命的变化的契机;同时,生命的变化也因与自然的变化同步而更显出其不可逆转性,相似的表现还可以看到很多,比如古诗《驱车上东门》:“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东城高且长》:“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李白的《古风》其二十三:“秋露白如玉,团圆下庭绿。我行忽见之,寒早悲岁促。”在这些诗歌中,诗人认为生命的变化与自然的变化是同步的,它们都同样处于“变化”的规律的控制之下。
不仅生命的变化与自然的变化具有同一性,而且一般人事的变化与自然的变化亦具有类似的同一性。比如古诗《明月皎夜光》先描写了自然的变化:“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然后又描写了人事的变化:“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在其他国家的诗人看来,自然的变化与人事的变化之间的这种衔接似乎有些突兀,但在中国诗人看来,其间的过渡却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因为既然自然会有变化,则人事也会有变化,二者原来便是同一的。
不仅在变化方面人生与自然具有同一性,而且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刘若愚认为:“自然作为人生同类物的观念在最早的中国诗集一一《诗经》中已显然可见。”他并举《关雎》为例,认为“鸟的求偶之声与君子希望娶一位姑娘这两者都作为整个自然现象中的一部分而出现,尽管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似。在以后的几节中,黄河继续为这场人生的戏剧提供了一个背景”。他又认为,在《七月》中,“自然的节奏清楚地表现为与人生的节奏相平行”。中国诗人以其敏锐的直觉, 洞察了人生与自然的同一性。直到现在,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人生与自然的联系还是非常紧密的,他们常常在自然的现象中,寻找人生的现象的说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对自然变化的描写加深了诗人对于人生变化的必然性的感悟。
B.古诗《明月皎夜光》“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揭示了人事变化与自然变化的同一性。
C.自然的变化是诱发诗人察知生命的变化的契机,从而使诗人于诗作中感悟人世的变迁。
D.自然的变化与人生的变化等具有同一规律性,所以诗人往往于描写自然中感慨人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在论证人生和自然具有同性时,是从变化的和其他的两个角度来进行论证的。
B.在从变化的角度论证人生与自然的关系时,是从生命的变化和一般人事的变化来论证的。
C.引古诗《明月皎夜光》中的诗句是为证明诗中自然与人事的衔接在中国诗人看来顺理成章。
D.文中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手法,观点论证过程充分而具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外诗人对诗歌中自然与人事的关联衔接看法不同,这和中外哲学观不同有关系。
B.李白《古风》由“秋路白”想到“悲岁促”,因为诗人察觉生命变化与自然变化同步。
C.理解了人生与自然的同性规律,就能够充分领会《关雎》这类传统诗歌的内涵。
D.写人生的中国诗歌,常作随对自然的描写,这得益于诗人对自然、人生的认识和联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6 04:14: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通信世界的演化日新月异,几乎10年就是一个时代。
1987年,“大哥大”首次进入中国,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正式启动;1995年前后,2G在中国落地,手机也可以上网、发短信了;2009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获得3G牌照,用户从单一语音时代走向多元体验的时代;如今,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4G移动通信网络。超过10亿中国消费者享受着高速、丰富的移动应用。
经历1G、2G时代的一无所有、3G时代登上舞台、4G时代基本并跑,5G时代,中国将成全球5G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和支持者,据GSMA预测,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第一大5G市场。
如果说3G开启了移动端流量的大门,那么4G则开启了移动视听时代,而5G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的特性,会使5G技术在物联网、智慧家居、远程服务、外场支援、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领域有新的应用。更高的速率和更好的业务体验,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前提,5G将真正实现移动信息化与社会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12)
材料二:
近日,记者获悉,三大运营商已经获得工信部全国范围5G中低频段试验频率使用许可。
统筹考虑到现有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的5G频率需求,工信部此次发放5G系统试验频率使用许可的频率资源大体均衡,有利于促进运营企业公平竞争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优先以100MHz左右连续带宽进行5G中频段试验频率使用许可,有利于充分发挥5G中频段兼顾大容量和连续覆盖的技术优势,在保护现有合法开展的无线电业务的同时,降低运营企业组网和管理的复杂性和成本,实现频率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业内专业人士认为,全国范围5G系统试验频率使用许可的发放,有力保障了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在全国范围开展5G系统组网试验所必须使用的频率资源,同时为产业界释放了明确信号,将加快我国5G网络建设和快速普及,进一步推动我国5G产业链的发展与成熟,为我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摘编自《人民邮电报》2018.12)
材料三:

材料四:
华为崛起并成为全球最大电信设备供应商,在与美国围绕开发5G的竞赛中,给了中国巨大的优势。向新技术的转移具有深远影响,各国都担心被抛在后面,尽管完整的国际标准尚未达成一致,但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测试5G网络。
中国在前几代移动通信技术方面一直落后,但中国早早开始规划5G,并早在2013年就成立了一个由移动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和手机制造商组成的工作组。
在建立4G网络的同时,中国就留意如何将其扩展到5G,这需要建设更多基站。据咨询公司德勤(Deloitte)的数据,2018年初,中国就拥有近200万个基站,是美国的10倍。中国每10平方英里的区域有5.3个基站,而美国仅有0.4个。
“没有哪个国家在这项技术的准备工作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咨询公司欧亚集团(Eurasia Group)上月发布的一份报告说。该报告暗示,中国将在5G领域占据先发优势。
在围绕是否使用中国制造设备的争论愈演愈烈之际,中国的运营商正在领跑。5G商业化运营计划于明年启动,中国的电信公司正斥巨资建设基础设施,以便在就标准达成一致后,率先拥有纯5G“独立”网络,而不是叠加在4G之上的5G网络。
德勤的电信研究主管保罗·李(Paul Lee)表示,开发5G商业模式可能需要数年时间,但中国在完善应用方面将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因为拥有庞大的数据库。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几个数字消费者基地,这些基地必将成为5G开发的“培养皿”。
(摘编自英国《金融时报》2018.12)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5G具有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的特性,能够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前提,从而真正实现移动信息化与社会各行业的深度融合。
B.工信部向三大运营商优先发放以100MHz左右连续带宽进行5G中频段试验频率的使用许可,旨在促进运营企业的公平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C.在万物互联的5G时代,人们可以利用极短的时间下载高清视频,可以随时随地办公,还可以感受自动驾驶带来的别样体验。
D.中国在前几代移动通信技术方面一直落后,但在5G开发中,华为崛起并成为全球最大电信设备供应商,给中国带来巨大优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通信业经历了从1G、2G时代的一无所有,到3G、4G时代的不断发展,5G时代中国将占据先发优势。
B.5G网络的建设,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5G产业链的发展和成熟,从而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提供有力支持。
C.5G网络的eMBB、uRLLC和mMTC三大应用场景,将使我们进入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并会完全颠覆我们的生活方式。
D.我国在5G通信技术的准备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力争率先拥有纯5G“独立”网络。
【小题3】当前中国发展5G通信产业有何优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筵举行的时间一般在早朝之后,皇帝在大汉将军二十人的保卫下首先驾到。在这文质彬彬的场合中,大汉将军也免除甲胃而穿上袍服,但仍携带金瓜等等必不可少的武器。皇帝在文华殿面南坐定,传谕百官进入,行礼如仪。至此,鸿肿寺官员将书案一张摆在御座之前,专供圣鉴;另一张摆设在数步之外,为讲官所用。参加听讲的官员鱼贯而入,分列书案左右。。
万历元年正月初五日,小皇帝传谕内阁提前举行日讲。经筵和其他所有的仪式一样,必有其目视耳听的对称均衡。先一日用楷书恭缮的讲义此时已经陈列于案几之上。在赞礼官呼唱之下,两员身穿红袍的讲官和两员身穿蓝袍的展书官出列。他们都是翰林院中的优秀人员。讲官面对皇帝,展书官在书案两侧东西对立。接着是讲官叩头,叩头毕,左边的展书官膝行接近书案,打开御用书本讲义,用铜尺压平。此时左边的讲书官也已经趋前,站在中央的位置上,开始演讲。讲完后,书本盖覆如前,讲官及展书官退列原位,以便右边的同僚履行任务。左边讲官所讲授的是“四书”,右边讲官所讲授的则为历史。此种节目,历时大半天只有讲官可以口讲指划,其他全部人员都要凝神静听,即在皇帝亦不能例外。如果当今天子偶然失去了庄重的仪态,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之上,讲官就会停止讲授而朗诵:“为人君者,可不敬哉?”这样的责难不断重复,决无宽贷,一直到这个为人君者突然发现自己的不当而加以改正,恢复端坐的形态为止。
这种繁文缛节乃是当日国家中一种重要制度。经筵的着眼点在发挥经传的精义,指出历史的鉴戒,但仍然经常归结到现实,以期古为今用。称职的讲官务必完成这一任务,如果只据章句敷衍塞责或以佞辞逢迎恭维,无疑均属失职,过去好几个讲官就曾因此而被罢免。
在正面阐述圣贤之道的时候,讲官可用极委婉的言辞,在不妨碍尊严的条件下对皇帝作必要的规劝。皇帝在经筵上可以提出问题,甚至说明他不同的观点,但是责问或指斥讲官,则属于失礼。即便讲官准备不充分,讲辞前言不对后语,皇帝感到不快,也不能当场流露,而只能在事后间接提出。执行任务时讲官所受的优礼乃是长期历史的产物;即在正德皇帝,那位大有离经叛道意味的人君,也没有废止这种优礼。这位不平常的皇帝,他对讲官接二连三地影射批批评自己,另有报复的妙法,即“一脚踢到楼上”——这些尽忠的讲官经常被升迁;其所任新职,则十九又在边区远省。
(节选自三联书店《万历五十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朝后,皇帝要在二十个大汉将军的保卫日下首先到达文华殿面向南方坐好,准备参加经筵仪式。
B.经筵的讲官和展书官都应出身于翰林院,并且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开讲前分列书案两侧。
C.两个讲官的讲授内容是不一样的,其他人员只能凝神静听,连皇帝也不能例外。
D.经筵的讲授要从历史中发掘鉴戒,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所以经常归结到现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章第一段中鸿胪寺官员摆放书案一事来看,掌管礼仪等事务应是他们的职责。
B.经筵的仪式繁琐,也证明了万历年间朝廷的各种礼仪讲求一种目视耳听的对称均衡。
C.讲官如果发现皇帝有不庄重的仪态,可以加以责难,故而繁文缛节已成经筵时的一种制度。
D.文章对明代的经筵内容做了清楚说明,指出了皇帝在举行经筵时也不得不遵守一些规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讲官停止讲授而朗诵:“为人君者,可不敬哉?”那必然是皇帝听讲时把腿叠放了。
B.讲官在正面阐述圣贤之道的时候,可用委婉的方式对皇帝进行不妨碍尊严的规劝。
C.正德皇帝也没有废止对讲官所受的优礼,可以想见历史的惯性确实很强大。
D.明代举行的经筵仪式,,某种程度上带有君臣之间互相制衡的意味,皇帝和大臣各有分寸。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走马陈仓
墨村
……枪声稀了,硝烟淡了。
一条满是尖利石子的羊肠小道,被两个艰难爬行的血人涂抹成了一轴骇人的巨幅彩图。有风无声横空掠过,翻搅凝滞于空气中的粘稠血腥……
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是刚和强在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于某个星期六夜晚的共同回忆。
两条汉子遥想三十年前在硝烟中惨死的二十几条弟兄时,仍忍不住泪如雨下,一脸悲伤。
“大,大哥,喝,咱喝!”刚愧疚地紧盯着强那条空荡荡的右袖管,话语哽咽。
“喝,咱喝!”强擦去流到嘴角的泪水,举起了酒杯。
于是,两条汉子在泪眼凄迷中又重重地碰杯。刚仰脖灌下一口酒:“大哥,我还是那句老话,成个家吧。”
强说:“哥不是不想成个家,弟知道,子弹…哎,哥已是个废人……”
刚的眼图又红了:“大哥,让你上家里你偏不去,非要来这小宾馆,飞燕有意见呢。”
强腾出左手掌用力搓了搓脸。三十年前两人康复出院后,强把一封断交信交给了回家探亲的刚,让刚转交女朋友飞燕,并拜托刚替他照顾她。强要刚答应他永远保守秘密……
强说:“大哥没看走眼啊,大哥已知足了,你是省模范监狱长,又是省五一劳动奖获得者,飞燕跟了你,值啊!”
刚说:“好大哥,我,我我……喝酒,咱喝酒!”
“喝!”强说。“喝!”刚说。
“咣——”酒杯再一次潇洒地碰撞,将厚重的兄弟情谊迸溅得满屋荡漾。酒逢知己千杯少,一条条突暴的青筋在两条汉子锃亮的脑门儿上争相炫耀旺盛的酒力。
杯盏交错,不觉已是夜半,浓烈的酒香仍四溢着无孔不入。日光灯咝咝喘吁着醉意朦胧。两条汉子的脸膛被五十二度的透明液体烧灼得愈加光辉灿烂。强用力转动着沉重的脑袋,说:“你,你你监狱里,有个叫,叫陈列宝的犯人,听,听说,改,改造得不错。”
“陈,陈列宝?”刚睁着惺忪醉眼愣怔半晌,忽然一拍脑门儿,“是那个五短身材、大胡子的盗窃犯?大哥,你认识这人?”
强摇摇脑袋,摇出一句轻描淡写:“啊,不,不认识,只是听人说起过,偶然想起,随便问,问问。”
刚说:“哦,这家伙可是个出了名的反改造分子,屡犯监规,几天前还出手打伤了同监舍的人,现在还在小号里蹲着呢。”
“哦,”强打了个酒嗝儿,忙抓起了酒杯,“喝,喝酒,你那,那一杯,咋,咋还没喝完呢?”
“喝,咱喝!”刚说。“喝,咱喝!”强说。
于是,两条汉子又重重地碰杯。高脚酒杯里的透明液体一摇一晃地失去了依附,纷纷溅落在杯盘狼藉的桌面上……
……凶猛的火力如瓢泼大雨在小分队周围哗哗流淌。他们已陷入包围之中。他们边打边退守到一个无名高地上时,小分队只剩下了刚和强。左胳膊中弹的强右臂夹紧冲锋枪,扇形样一通猛扫,透过枪口飘起的蓝烟,一片灌木像割韭菜样齐刷刷被拦腰割断。对方的火力被暂时压了下去。强大叫着刚快快撤退。然而,一串火光从对面丛林里游窜而出。强纵身扑向了刚。一发冲锋枪子弹在强的下身洞穿出一个鲜艳的窟窿,血流如注,把刚的眼睛刺得生疼……
“大哥!”刚大叫一声,忽地一下坐直了身子。一缕儿强烈的太阳光从拉得并不严实的窗帘边越窗而过,直直地照射在了床面上。刚揉揉被阳光刺疼的双眼,这才发现与他同床而眠的大哥不见了,一纸留言尴尬地趴卧在床头上。刚浑身一个激灵,一把抓了过来:
好兄弟:
大哥走了。原谅我的失礼!作为生死弟兄,我不能对你隐瞒这次造访的目的。陈列宝是我大姑唯一的孙子,判了十二年。大姑思孙心切,盼望着孙子能早日减刑出狱,眼睛已哭成了半瞎,前不久探监时得知他又被关了禁闭。大姑一急竟一病不起,咽了气还一直抓着我的手久久不放。大姑知道我俩的关系,可她老人家到死都没有向我开口。失亲的痛苦让我终于厚着脸皮找你来了。这次假借出差路过与你一起叙旧的理由,说穿了,其实是想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好兄弟,原谅大哥的不辞而别,我实在没有勇气正视你的眼睛……
大哥,匆匆于凌晨五时。
刚一目十行读完留言,掏出手机一通猛拨,一个温柔的女声频频提示:你所拨打的用户已关机。刚飞身冲出宾馆,驱车直扑客车站,然而,省城直达涅阳的客车,早已绝尘而去……
第二天,刚拨打强办公室的电话,也无人接听。
不久,强收到了刚的一份传真:
大哥,那晚酒场上我已看出你有话要说,谢谢大哥的理解与支持!实在对不起,陈仓无路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
A.开端通过枪声、硝烟、小道和血腥等描写再现战争场景,以回忆连接时空,将真实情状与主观幻觉交织融合起来,新颖别致,扣人心弦。
B.“聚会”中反复出现“喝,咱喝!”的劝酒语,简单干脆,蕴含着人物丰富的情感和微妙的潜台词,又成为情节承转进程中的一个个节点。
C.强在宾馆的一纸“留言”使叙述角度转换,便于人物更真实自然地道出此行的原委、吐露内心的纠结和情感,故事演进也愈显紧凑。
D.小说的叙述语言运用了准确生动的动词、形容词,参差变换的长短句式,以及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简练凝重,颇具艺术表现力。
【小题2】小说在情节上设置了怎样的“双线”结构?有何作用?
【小题3】小说以“陈仓无路”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年6月,《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正版的应用程序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超出限定再行查询需要支付40元使用费,自去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内容平台和自媒体,纷纷推出了知识付费产品,一时间语音问答、会员订阅、直播课程等知识服务爆红。是谁在为这些付费内容买单?记者调查发现,年轻人在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正成为付费阅读中越来越具话语权的群体。

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护的力度,尤其是连续多年的“网剑行动”有效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与互联网商业靠吸引流量、构建庞大生态系统变现的模式相比,知识付费因其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而备受个体创业者欢迎,也契合了当下国内的创新产业热潮。

——摘编自:“中国江苏网”2017年11月23日

材料二:

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倾向付费领域分布

倾向领域

专业资料

文学书籍

教育文章

时事新闻

健康心理

其它资料

份额

36.3%

21.7%

15.6%

13.5%

9.1%

3.8%

 

数据: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10月13日

材料三:

但问题不在于解答是否令人满意,而是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

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3日

材料四:

为知识付费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有人担心为知识付费会造成网络用户间因经济因素而不平等,其实,互联网对知识的普及化程度一直在加深,我们获取各类信息也更加容易。但是,信息的数量不等于知识的精度和深度,为知识付费所对应的信息服务主要是后者。

网络提供知识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模式以信息全面广博为特征,另一种模式则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前者多采用免费服务,信息上传和分享者并不求经济回报。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无法满足于普及型的信息提供,如果想知道的东西在百度、谷歌上能轻松查到,知识精英也就不存在了。对那些渴望得到更精准、更前沿信息的人来说,有针对性地付费获取知识,无疑是最佳选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07月27日

【小题1】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的例子引出内容付费的发展盛况,对其快速发展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其在我国的广阔前景。
B.材料二侧重于用户需求角度,分析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的倾向领域的份额比例,能对我国内容付费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C.材料三侧重于分析内容付费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是作者个人的冷静思考,意在提醒用户知识多不代表思考能力强。
D.材料四侧重于对网络提供知识的模式的分析,并对人们担忧的内容进行了解释,指出有针对性地付费获取知识是必然趋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年轻人在付费阅读中成为越来越具有话语权的群体,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文化消费需求和支出越来越大。
B.与互联网商业的模式不同,知识付费契合了国内创新产业热潮,具有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等特点。
C.专业资料和文学书籍的倾向占到将近六成,表明我国内容付费的消费者可能以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学爱好者居多。
D.以信息全面广博为模式的知识在网络上是免费的,而以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为模式的知识必须付费后才能得到。
【小题3】对于促进内容付费的快速良性发展,你有怎样的建议?请结合文本,从国家、商家和消费者三个层面分析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沙枣

梁衡

沙枣是农田与沙漠交错地带特有的树种,研究黄河沙地和周边的生态不能不研究沙枣。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当时曾写了一首小词记录了自己的感受:

千枝有刺,

叶小花开迟。

沙埋根,风打枝,

却将暗香袭人急。

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又一次见识了沙枣的壮观。

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围沙。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级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倒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首先,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

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越过。而高大的沙束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沙束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是抗旱力强,无论怎样干早,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二是能自卫,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裁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三是它能抗盐碱。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

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它可以长得很高大。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在栽树。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皱纹,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

不是人像沙枣,是沙枣像人

第二年的端午节,我到离沙地稍远一点的一个村子里采访。这个地方几乎家家房前屋后都是沙枣,就像成都平原上一丛竹林一户人家。过去我以为沙枣总是临沙傍碱而居,其叶总是小而灰,色调总是暗而旧。但在这里,沙束依水而长,一片葱绿,最大的一片叶子居然有一指之长,是我过去看到的三倍之大。清风摇曳,碧光闪烁,居然也不亚于婀娜的杨柳,加上它特有的香味,使人心旷神怡。沙枣,原来也是很秀气的。它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能上能下,能文能式,能防沙,能抗暴,也能依水梳妆,绕檐护荫,接天蔽日,迎风送香。多美的沙枣!

那年冬季,我移居到县城中学来住。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束园。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

宋人咏梅有一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

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文章有删减)

【小题1】联系全文,请简要概括沙枣的特征。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句。
【小题3】文中加点的两处文字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由。
【小题4】请探究文章结尾句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