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风”“雅”以后有李杜

苏渊雷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们继承了诗三百篇以来美刺①比兴的形式,楚骚一派芬芳悱恻的风格,汉魏乐府抑扬顿挫的章法,以及六朝民歌清新婉丽的语调,而加以变化运用,又继承又创新,写出了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不但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而且也树立起一块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风”“雅”以后有李杜。“风”偏于反映民情,是抒情的;“雅”偏于批评时政,是讽喻的。换一句话说,风大体是一种民歌,其中浪漫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雅大体是一种叙事诗,其中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因此,外国文学史上的理论(指“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搬到中国来,虽然也可以适用,但总觉得没有“风”“雅”两个字来得集中概括。而“骚”则兼有“风”“雅”之长,也就是兼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长。李杜作品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偏于“风骚”,而杜则偏于“骚雅”。李杜风格形成流派之后,即取风雅二字而代之。从此,诗人由于性格和学识关系,不免有所偏向。其间唯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益彰。就此点论,则“风雅”——李杜这条线,始终贯穿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而未尝间断。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日的诗坛,恰恰是那个充实而光辉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他们有时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有时又以诗人特有的敏锐,带着沉郁顿挫的感情,描述着盛极而衰的苦难,并对苦难中的生灵寄予深切的同情。一句话,弥漫着当日整个诗坛的是一派积极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而李白和杜甫又恰恰是通过复杂的生活遭遇,各以特异的风格,在最大的一致上,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这就是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为什么能够在悠久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始终站在诗歌艺术的最高峰,以全力陶铸灵魂、鼓舞人心的缘故。

注:①美刺:实质上是对诗歌内容或赞美或讽刺。
【小题1】下列对“蔚为一代的‘新声’”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指李白和杜甫创作的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
B.指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既反映民情又批评时政的诗篇。
C.指李白和杜甫之后,那些号称大家的诗人所创作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结合、相得益彰的作品。
D.指李白和杜甫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
【小题2】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白和杜甫的诗歌虽然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诗偏于“风骚”,而杜诗则偏于“骚雅”;“风雅”——李杜这条线,贯穿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
B.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用“风”“雅”两个字来代表,比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来得集中概括。
C.“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之所以成为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是因为他俩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日的诗坛,而且各以“风骚”和“骚雅”见长。
D.李白和杜甫继承了风、雅、离骚、汉魏乐府以及六朝声律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变化运用,各以复杂的生活遭遇,创作了反映那个时代的作品,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成为“风”“雅”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并峙的高峰。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和杜甫都运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创作了能体现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命运和动荡灵魂的作品。
B.李白和杜甫既继承过去,又融合时代,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条宽广而坦荡的道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C.在李白和杜甫风格形成流派之后的诗人,一般诗人或沿着李白流派的方向发展,或沿着杜甫流派的方向发展,而一些“大家”则沿着兼具李杜之长的方向发展。
D.李白总是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而杜甫则总是以诗人特别的敏锐,挟着沉郁顿挫的感情,预感到盛极而衰的苦难,并且寄予深切的同情,充分显示了各自特异的风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6 11:17: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筷子漫谈
①概览大千世界,综观天下苍生,其进餐工具大体可分为三类。欧美人惯用刀、叉、匙,一餐而三器并用,考究而繁琐;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居民,至今仍以手抓食,古朴而粗犷;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则使用筷子,简易而便捷。对自己祖先所发明并沿用至今的筷子,国人情有独钟。
②中华大地是筷子的故乡,先人用筷子进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外观上看,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十分简陋,但经国人巧手掌控,则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锋之所指,美味尽收;取舍自如,纵横桌上。堪称使用方便,价廉物美。
③可以想像,远古时期洪荒满目,文明未启。人们采摘渔猎,以生食过活。我们的祖先肯定也经历过用手抓、捧而食的阶段。但懂得用火后,开始享用熟食,吃热烫的食物时,再直接用手取之,则不美也。于是自然就会想到用木棍儿夹之,以为佐助。天长日久,人们便练就了用木棍儿取食的本领,这就是人们使用筷子的由来。
④制作筷子的材料,最主流者为木材和竹子。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正因如此,细棍儿、修竹等,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已呼之欲出。从当今筷子的形体考察,仍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诚“大朴胜华”之典型也。
⑤筷子古名曰“箸”。《韩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之语。由此可见,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纣时期。
⑥箸之易名为筷,亦有成说。明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有云:民间讳俗,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以“幡布”为“抹布”。船家希望行船时安顺平稳,到码头捷足先登,亦在情理之中。“快”又大多以竹制成,就在“快”字头上添个“竹”字头,“筷”字乃成;而近代汉语中,单音节名词有向双音节名词发展的趋势,方法便是在字后加“子”,于是“筷子”乃应运而生。
⑦筷子的种类甚多,制材五花八门。春秋时期便已有牙箸、玉箸,秦汉时期有铜箸、铁箸,盛唐时有漆箸、金箸、银箸、象牙箸等,发展至今,筷子的种类造型更是层出不穷,色彩、图案亦是五彩纷呈。可以说,筷子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审美享受。
⑧我国是礼仪之邦,行为举止讲求合情入理,日常生活中对筷子的使用也很有讲究。用筷子的正确方法是一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上端,另外三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且筷子的两端要对齐。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要做到彬彬有礼,雍容大方,使用筷子就应有所讲究,不能随心所欲。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小题1】关于筷子的特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外观粗朴简陋,但国人对其情有独钟。
B.筷子因其取材为木材和竹子,价廉物美。
C.筷子经国人巧手掌控,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堪称使用方便。
D.筷子的种类造型众多,色彩、图案亦是五彩纷呈。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筷子古名为“箸”,其历史可追溯到商纣时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
B.筷子虽然只是吃饭的工具,但日常生活中正确地使用筷子也是举止文明的表现。
C.筷子因其制材、造型、色彩、图案等种类众多、五彩纷呈,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还带来审美享受。
D.“筷子”一词的由来有成说。据叫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的记载可知,吴中民间船家讳言“住”字,故更名为“筷子”。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筷子比考究而繁琐的刀、叉、匙一餐三器并用使用起来简易、便捷,比以手抓食礼貌、文明,由此可以看出东方智慧的独特之处。
B.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生活中人们使用物品均应有所讲究,不能随心所欲,这是一种礼仪文化。
C.《韩非子·喻老》篇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因为筷子只应该“大朴胜华”。
D.作家郭永秀有诗云“五指微拢/轻轻夹起五千年的芬芳”,在这里,筷子已不只是一种器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中任何一件物品探究起来都和文化有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曲随着演员的表演而发生、变化、消失的时间和空间是一种自由流动的时空。一个圆场就是人行千里路,一个趟马就是马过万重山,演孙悟空的演员翻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它首先体现为场与场之间时空的流动,主要采用连续性的人物上下场手法来体现,不同于西方写实戏剧的分幕和分场结构。戏曲舞台的前台和后台不是全然断开的,它有联有隔,联者如川流不息,隔者不计时日和远近。一个上场一个下场,空间上可以相隔三步、五步或千里万里,时间上可以瞬息之内也可以是十年八载。南戏《幽闺记》演兵荒马乱中王瑞兰母女和蒋世隆兄妹被冲散的场景,连续用了七次人物上下场来完成,其间的时间、地点一直在变,既渲染了慌乱的情形,又交代了人物处境。戏曲时空的流动性,还体现为同一场戏中时空的流动,它采用圆场、转场、唱念、歌舞的虚拟表演,塑造出舞台上流动的画面。南戏《张协状元》里张协赴任,转一个圆场,唱几支曲牌,人就到了相距数千里之遥的五鸡山,时间也度过了一年半载。
戏曲演员用身段动作创造空间结构和时间流程,就对舞台时空采取了一种超脱的态度,既不考虑舞台的空间利用是否合乎生活法度,也不追究剧情的时间转移是否符合常理,戏曲因而拥有了时空伸缩的自由。《长坂坡》里曹操立在桌子上表示在山顶观战,赵子龙在桌子前趟马表现七进七出救取阿斗,现实空间就被缩小,戏曲空间就被扩大了。戏曲经常运用唱腔揭示人物心理,时间往往就被拖延。豫剧《三上轿》里崔氏被仇人逼娶,怀揣利刃准备为夫报仇,但她不舍丈夫灵位,挂念年迈的公婆,惦记襁褓中的娇儿,一次次上了轿又下来,声泪俱下地唱出自己内心的极度痛苦和矛盾。现实中的片时犹豫,被人物拖腔和表演拉长到十几分钟不止,其效果却是唤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京剧《乌龙院》里“坐楼杀惜”一场则是时间压缩的例证。宋江、阎惜姣被阎婆倒扣在卧房里过了一夜,实际所用舞台时间约十五分钟,所表达的剧情却经过了四个更次八个小时,相差三十余倍。
戏曲还可以采用类似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法,把不同时空的事物在舞台上共同表现,造成场景的时空交错。《张古董借妻》里,张古董把妻子“借”给李天龙,让妻子冒充李天龙新娶的妻子,到李天龙的前岳父家赚取盘缠,张古董后悔又追去,被关在了瓮城里。于是,舞台上一边表现张古董在瓮城猜疑自己老婆和李天龙同居一室而心急如焚,另一边表现李天龙被强留住宿碰到的种种难堪。两边对照表演,营造出强烈的喜剧效果。戏曲舞台上运用最多的时空交叉法是“追过场”手法:前面一个人逃,后面的人追,二者同在一个舞台上跑圆场,路线还互相穿叉交织,不仅使不同空间的画面得到同时呈现,而且极大地渲染了环境气氛,收到了奇特的现场效果。    (选自《中华戏曲的审美精神》,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戏曲时空的流动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戏曲的时空是自由流动的,其中,场与场之间时空的流动主要采用连续性的人物上下场手法来体现,一个上场下场既可表示距离很近或很远,也可表示时间很短或很长。
B.一个圆场就是人行千里路,一个趟马就是马过万重山,翻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赵子龙在桌子前趟马表现七进七出救取阿斗等等,都是戏曲时空流动性的体现。
C.戏曲时空的流动性可通过圆场、转场、唱念、歌舞等虚拟表演来体现,如《幽闺记》中王瑞兰母女和蒋世隆兄妹被冲散的片断、《张协状元》里张协赴任等。
D.戏曲时空的流动性使人们不必考虑空间利用是否合乎生活法度、时间转移是否符合常理,如“坐楼杀惜”一场所用舞台时间和所表达的剧情所需时间相差三十余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戏曲中,既可以把现实中的时间拉长,也可以把现实中的时间压缩。
B.我国戏曲《张协状元》《长坂坡》《三上轿》运用了相同的时空流动法。
C.《张古董借妻》通过张古董和李天龙的对照表演,营造出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D.“追过场”是戏曲舞台上运用最多的时空交叉法,能收到奇特的现场效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写实戏剧场与场之间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是通过分幕和分场来完成的,这和我国戏曲是不同的。
B.在戏曲舞台上,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流逝可以通过转一个圆场、唱几支曲牌的方式来完成。
C.观看戏曲表演时,要求舞台时间等同于实际生活时间是荒谬的,这样的观众根本不了解戏曲时空的特点。
D.艺术是相通的,我国戏曲家就从我国绘画的散点透视法中受到了启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时空交错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供祀是书院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藏书、讲学一起并称为书院的三大事业;书院作为与官学并行的教育组织,其供祀活动及其社会意义主要存在于文化层面。

在儒家传统教育中,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被认为同等重要,因而对书院教育而言,教学空间和供祀空间是必不可少的两大组成部分。供祀作为一种具体规范的展礼、学礼活动,历来受到古代教育者的高度重视。由于儒家思想的精微体现在对孔子学说的承传上,在书院兴建孔庙并定期举行供祀仪式,彰显了孔子至高无上的学术地位和道德境界。这种严谨而规范的供祀形式作为书院的文化“规则”,一直受到书院管理者甚至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书院的文化发展要依靠学术传播,即依靠对本学派学术旨趣的承传,除了对本学派的“文本”进行阅读和阐释外,还要从精神上进行承传。对本学派和本书院历史上具有影响的先贤进行供祀,表明了书院作为一个学术组织拥有的行为规范和精神特色。南宋以来的书院无不将供祀本学派先贤作为标榜自身“正道脉而定所宗”的学术追求,如白鹿洞书院的“宗儒祠”供祀周敦颐、朱熹等人,就体现了其学术旨趣。

书院供祀并非单纯学术上的追求,在漫长的制度化发展过程中,书院已经从一种单纯的教育组织发展为集教学、藏书、祭祀、出版、经营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社会组织。官方的扶持、地方贤达的资助、民众的认同和参与,是书院巩固地位、扩大影响的重要条件,对社会上那些关心书院发展并做出重要贡献的名宦和贤达,书院供祀空间也为他们留有位置。如岳麓书院在明嘉靖五年(1526)设立了“六君子堂”。这是岳麓书院专祀建院功臣的开始,显示了书院对他们功德的追怀和弘扬,也显示了书院在文化层面上与时俱进的一种追求。

清代书院将“立德、立功、立言”作为选取供祀对象的标准。那些与书院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但与本地社会发展相关且有过较大影响的有功人士,也会得到书院的供祀。这种供祀对象多元化的模式,与宋代及以前书院供祀对象的单一化相比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如康熙年间河南大梁书院供奉各类社会贤明人士达150人,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一种规范的展礼作用”。

 (选自蒋建国《仪式崇拜与文化传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供祀对象多元化模式具有的承载文化意义的作用,超越了“一种规范的展礼作用”。
B.书院供祀的先贤对本学派和书院历史的影响,决定了书院的行为规范和精神特色。
C.书院成为一种社会组织,是因为书院学术追求不再单纯而使书院的功能无法单纯。
D.兴建孔庙并定期举行供祀仪式,这是书院供祀活动的社会意义在文化层面的体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列举了书院的三大事业,但论述中只就“供祀”的相关意义进行了横向分析。
B.文章第二段从书院教育的两大组成部分谈起,论述了供祀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C.文章提出观点后,分析了书院供祀对象的变化情况,论证了供祀活动模式的沿革。
D.文章从四个方面对书院供祀及其社会意义进行了论述,并为每方面论述提供了例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术传播指承传本学派的学术旨趣,可见对本学派的“文本”进行阅读和阐释最重要。
B.如果供祀不是具体规范的展礼、学礼活动,书院管理者可能就不会对它高度重视。
C.书院成为一种社会组织的结果启示我们,发展既要自身进步又要适当与外力结合。
D.清代供祀对象的多元化表明,书院供祀对象的单一化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相对较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抗日神剧
陈季冰
在《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联手痛批那些充斥着“牛鬼蛇神”的“打鬼子剧”后,这一话题迅速成为热点,足见广大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民群众”对它的反感已经压抑很久。
从射箭拦子弹、徒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到村姑全裸敬礼抗战红军战士……按照《人民日报》和央视的说法,所有这些离奇的情节都折射出眼下抗日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武侠化”“玄怪化”“言情化”……简而言之,就是娱乐化,而它的同义词是庸俗化。“投资方和电视台,为了收视率而肆意涂抹严肃的历史,将原本应当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篡改成了迎合一部分观众低俗口味的愚昧主义……”
最让我不满的倒不是“打鬼子剧”的胡编乱造,而是它的铺天盖地、一统荧屏。如果你在每天的黄金时段拿着遥控器轮番调台,你会觉得,各个卫视的抗战剧情节,甚至都能直接连上!《人民日报》和央视的统计,明白无误地证实了这一点:2012年,全国主要电视频道黄金档共播出200多部电视剧,其中涉及抗战及谍战的超过70部。
这就是中国电视剧产业的贫血现状。然而,恐怕很少有人会认为,中国的电视剧投资者、制作发行人、编剧导演和电视台负责人,统统都是思想觉悟如此低下、想象力如此贫乏、审美趣味如此庸俗。假如“打鬼子剧”的总量减少到现在的1/l0,还会有那么多烂片吗?
抗战剧的“武侠化”“玄怪化”“言情化”,正在日益朝暴力、迷信和色情的方向豪迈前进,恰恰说明,本来只是电视剧宽广领域中的一个类型(历史战争剧)的抗战剧,承载了观众太多的娱乐需求。甚至可以说,它承载了观众对电视剧的一切期待,从严肃的历史和战争本身,到动人的爱情与阴谋,直至等而下之的暴力、色情、玄怪……无奈的编剧和导演们都在动足了脑筋,把上述所有内容,一股脑儿硬塞进“打鬼子剧”这件狭窄的外衣中。
之所以会让抗战剧挑起电视剧所有的功能,是因为这样做经济风险最小。熟悉中国影视管理体制的人都明白,目前的审查机制,很可能让一部投入了巨资精心拍摄的优秀影视作品,一辈子躺在积满灰尘的片库里血本无归。如果你站在投资人的立场上设想一下,除了胡编乱造的清宫剧、光怪陆离的抗战剧和浮光掠影的都市剧之外,还有哪些题材是可以随意投拍而不必担心审片时被“枪毙”的?“地雷”无处不在,而最让人束手无策的还在于:这些禁忌的边界极其模糊,时松时紧,甚至无规律和章法可循。
说起来真是具有反讽意味,主管部门设置这些红线及审查机制的初衷,是为了让中国的影视文化产品弘扬和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然而,谁能想到,低俗的“打鬼子剧”,却走到了这种初衷的反面。而在对其进行反思之时,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现在的审查制度如何改变,以使其真正有利于优秀影视剧的繁荣。
回到“打鬼子剧”本身,尽管我们不应将责任尽数归咎于中国的影视剧工作者,但他们的工作成果在客观上的确是令人非常担忧的。那些充满凶残暴力想象和仇恨意识的“打鬼子剧”,实际是在教唆犯罪。如果再过50年、100年、甚至更长时间,当我们的后人审视我们所经历的这一段思想文化史时,他们多半会认为,很多文化工作者,都要为降低了社会的道德水平、智商和情商而忏悔!
——选自2013年4月18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抗日神剧”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抗日神剧是指充斥着“牛鬼蛇神”,让广大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民群众”极其反感的抗日历史题材影视剧。
B.抗日神剧在情节的设置上存在胡编乱造的现象,都有诸如射箭拦子弹、徒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等离奇的情节。
C.抗日神剧的“武侠化”“玄怪化”“言情化”,实为娱乐化、庸俗化,迎合了口味低俗、思想愚昧的观众收视需求。
D.抗日神剧沦为充满凶残暴力和仇恨意识教唆人犯罪的“打鬼子剧”,应完全归咎于投资方和电视台。
【小题2】(小题2)下列对“这就是中国电视剧产业的贫血现象”一句含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应成为爱国主义教材的“抗日剧”,情节离奇、数量众多,以致各个卫视的抗战剧情节都能直接连上。
B.一小部分中国电视剧投资者、制作发行人、编剧导演、电视台负责人思想觉悟低下,想像力贫乏,审美趣味庸俗。
C.中国电视剧制作题材狭窄,抗战剧承载了观众太多的娱乐需求,甚至承载了观众对电视剧的一切期待。
D.中国影视审查机制存在弊端,有违中国影视文化产品弘扬和传递正确价值观的初衷,不利于优秀影视剧的繁荣。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人民日报》和央视联手痛批“打鬼子剧”后,抗日神剧开始进入人们视野,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B.“牛鬼蛇神”所指的就是“凶残暴力”“仇恨意识”,充诉着凶残暴力想象和仇恨意识的“打鬼子剧”实际是在教唆犯罪。
C.因为抗日剧拍摄经济风险小,所以审查通过率高,如2012年全国主要电视频道黄金档播出抗战、谍战电视剧占全年播出量1/3强。
D.抗日神剧的传播是令人忧虑的社会现象,也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污点,很多文化工作者应为自己的失职而忏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2)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4)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5)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节选自《拿来主义》)
【小题1】选文开篇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是什么?(2分)
【小题2】试赏析下列语言的形象性。(3分)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小题3】文中列举尼采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选文第(4)段中“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有什么主要区别?(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