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供祀是书院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藏书、讲学一起并称为书院的三大事业;书院作为与官学并行的教育组织,其供祀活动及其社会意义主要存在于文化层面。

在儒家传统教育中,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被认为同等重要,因而对书院教育而言,教学空间和供祀空间是必不可少的两大组成部分。供祀作为一种具体规范的展礼、学礼活动,历来受到古代教育者的高度重视。由于儒家思想的精微体现在对孔子学说的承传上,在书院兴建孔庙并定期举行供祀仪式,彰显了孔子至高无上的学术地位和道德境界。这种严谨而规范的供祀形式作为书院的文化“规则”,一直受到书院管理者甚至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书院的文化发展要依靠学术传播,即依靠对本学派学术旨趣的承传,除了对本学派的“文本”进行阅读和阐释外,还要从精神上进行承传。对本学派和本书院历史上具有影响的先贤进行供祀,表明了书院作为一个学术组织拥有的行为规范和精神特色。南宋以来的书院无不将供祀本学派先贤作为标榜自身“正道脉而定所宗”的学术追求,如白鹿洞书院的“宗儒祠”供祀周敦颐、朱熹等人,就体现了其学术旨趣。

书院供祀并非单纯学术上的追求,在漫长的制度化发展过程中,书院已经从一种单纯的教育组织发展为集教学、藏书、祭祀、出版、经营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社会组织。官方的扶持、地方贤达的资助、民众的认同和参与,是书院巩固地位、扩大影响的重要条件,对社会上那些关心书院发展并做出重要贡献的名宦和贤达,书院供祀空间也为他们留有位置。如岳麓书院在明嘉靖五年(1526)设立了“六君子堂”。这是岳麓书院专祀建院功臣的开始,显示了书院对他们功德的追怀和弘扬,也显示了书院在文化层面上与时俱进的一种追求。

清代书院将“立德、立功、立言”作为选取供祀对象的标准。那些与书院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但与本地社会发展相关且有过较大影响的有功人士,也会得到书院的供祀。这种供祀对象多元化的模式,与宋代及以前书院供祀对象的单一化相比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如康熙年间河南大梁书院供奉各类社会贤明人士达150人,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一种规范的展礼作用”。

 (选自蒋建国《仪式崇拜与文化传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供祀对象多元化模式具有的承载文化意义的作用,超越了“一种规范的展礼作用”。
B.书院供祀的先贤对本学派和书院历史的影响,决定了书院的行为规范和精神特色。
C.书院成为一种社会组织,是因为书院学术追求不再单纯而使书院的功能无法单纯。
D.兴建孔庙并定期举行供祀仪式,这是书院供祀活动的社会意义在文化层面的体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列举了书院的三大事业,但论述中只就“供祀”的相关意义进行了横向分析。
B.文章第二段从书院教育的两大组成部分谈起,论述了供祀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C.文章提出观点后,分析了书院供祀对象的变化情况,论证了供祀活动模式的沿革。
D.文章从四个方面对书院供祀及其社会意义进行了论述,并为每方面论述提供了例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术传播指承传本学派的学术旨趣,可见对本学派的“文本”进行阅读和阐释最重要。
B.如果供祀不是具体规范的展礼、学礼活动,书院管理者可能就不会对它高度重视。
C.书院成为一种社会组织的结果启示我们,发展既要自身进步又要适当与外力结合。
D.清代供祀对象的多元化表明,书院供祀对象的单一化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相对较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23 10:48: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徽州祠堂是徽州人文思想的高度物化,是建筑艺术的典范。徽州祠堂在徽州古建筑中,无论建筑设计、工艺美术还是雕刻装饰等都是高档次的,它在村镇中一般是最华丽高大的建筑。一般是三进,分别为门厅、享堂、寝室。门厅由大门和过厅组成。大门后是天井,天井两边为厢房,供预备供品和分胙(注)之用。天井中间用石板铺设过道,过道两侧各种植一株柏树,象征宗族兴旺,四季发达。享堂是祠堂的主体部分,高大雄伟,壮观气派。这里是祭祀祖先、处理本族大事的场所。大姓的厅堂能容纳几千人,小姓的亦可容纳数百人。寝室(也叫“寝”)是供奉祖先牌位之所。为表示时祖先的崇敬.体现祖先至高无上的思想,寝室地基要高出祠堂其他建筑丈余,祭祀时沿高高的石阶而上,体味尊祖敬神的感觉。整个祠堂的建筑从大门到寝室,由低而高,循序渐进,展现庄严肃穆的格调,给人以神圣威严的感觉。祠堂的地址亦是讲究的,必须是面河枕山的开阔阳地,供大典时升旗之用。祠堂集徽州山川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结构复杂严谨,雕镂精美,玲珑剔透,风格独特,建筑技艺高超精湛。无论是总体规划构思,还是单体平面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它各建筑部位上的砖雕、木雕、石雕都是古代民间艺人精心设计并雕刻的艺术品。现存著名的家祠有黟县南屏祠堂群、绩溪龙川胡氏宗祠、歙县棠樾祠堂、歙县郑氏宗祠、歙县罗东舒祠、歙县昌溪祠堂群、歙县许村祠堂群等。

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努力营造一种和睦的家庭气氛,以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伦理道德观,即极力提倡孝道和对祖先的敬祭,强调和谐有序的价值观。这种道德观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思想和宗教体系,也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政治’’的宗法型文化。在此大环境的影响下,徽州的宗法文化也非常发达。尤在南宋之后,特别是受了程朱理学思想的重要影响,尊祖敬宗、崇惫孝道便成了徽州人的重要理念和宗旨。在宗法文化的建设中,强化宗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历来是其中的重点工程。如何强化呢?这里,祠堂就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徽州人把同一宗族同一个姓氏几十代上百代的家族历史完整地记录在案,并供奉在各自家族作为祖先灵魂的栖息之所的祠堂中。族人围祠而居。古徽州流行着“相逢不必问姓名,但问高居是何村”的谚语,意思是路上相逢莫问对方名娃,只需通报居住何地何村,便知是否同宗亲邻。所以从古至今,祠堂被看作宗族的象征,族谱是祠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后,按照朱熹的理论,若三世不修宗谱即为不孝。通过修宗谱,彰善除恶,推行伦理道德,缓和宗族内部贫富矛盾等。族人们正是以祠族宗谱为载体,通过家族慎终追远活动,宣扬宗法理念,将族民紧紧地扭结在同一神圣的宗祖牌位之下形成严密的血缘组织。

(注)分胙:祭祀完毕分享祭神之肉

(节选自刘欣《徼州祠堂:血缘组织的载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徽州祠堂在村镇中通常是最华丽高大的建筑,承载着徽州的人文思想;其建筑设计、工艺美术等在古建筑中档次较高,它是建筑艺术的典范。
B.徽州祠堂的门厅由大门和过厅组成,大门后的天井两边为厢房,供预备供品和分胙之用;天井中过道上种植两株象征宗族兴旺、四季发达的柏树。
C.高大雄伟的享堂是祠堂的主体,它是祭祀祖先、处理本族大事的场所,大可容纳几千人,小则容纳数百人,而寝室则是用来供奉祖先牌位的。
D.寝室地基高出祠堂其他建筑一丈多,这是出于对祖先崇敬,体现祖先至高无上思想的考虑;寝室建筑由低到高,展现庄严肃穆的格调,神圣威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徽州祠堂地方特色鲜明,徽州山川锦绣之灵气、风俗文化之精华被包蕴其中;复杂严谨的结构、精美的雕镂、独特的风格等,显示出建筑技艺的高超精湛。
B.徽州祠堂各建筑部位上有古代民间艺人精心设计并雕刻的砖雕、木雕、石雕等艺术品;徽州祠堂确实有很多,现存的著名宗祠集中在黟县和歙县。
C.以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伦理道德观,极力强调和谐有序的价值观;受这种道德观影响,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努力营造一种和睦的家庭气氛。
D.儒家的伦理道德观,既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思想和宗教体系,又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伦理政治”的宗法型文化,也使徽州的宗法文化非常发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徽州人因受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影响,以尊祖敬宗、崇尚孝道作为重要理念和宗旨;历来把强化宗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作为宗法文化建设中的重点工程。
B.微州人把几十代上百代同一宗族同一个姓氏的家族历史完整地记录在案,并且把它供奉在各自家族作为祖先灵魂的栖息之所的祠堂中,旨在避免流失。
C.“相逢不必问姓名,但问高居是何村”两句谚语,言下之意是相逢无需互问名姓,只需知道居住地,便知是否同宗亲邻,足见徽州人强烈的宗族认同感。
D.修族谱旨在彰善除恶,推行伦理道德,缓和宗族内部贫富矛盾等;以祠族宗谱为载体,通过家族慎终追远活动,将族民扭结在一起,形成严密的血缘组织。

同类题2

论述类文本阅读
在艺术发展史上,技术在提供传播手段、创新艺术样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技术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呈现新的特点,似乎已经不满足于仅仅作为艺术家的帮手,而开始觊觎创作本身,意欲取而代之成为艺术的主导。
当前大热的代表性技术就是虚拟现实。在艺术领域,通过虚拟现实头盔可以把人的听觉、视觉、触觉甚至嗅觉、味觉,按照物理时空结构和因果关系重新整合起来,创造沉浸式体验,从而使艺术审美在虚拟世界中得以实现。这个技术促使了以电子游戏为代表的网络文艺的兴起,但其中很多作品因触碰灵魂的艺术性明显不足,亟待艺术家参与其中。
另一个代表性技术就是人工智能。在艺术家的心灵世界里,审美理想和情感世界是驱动创作的重要引擎,而人工智能却是无心的机器,没有自我意识,没有情感世界,只能进行“制造”,不能进行“创造”。艺术作品的创作还需要艺术家同时具备表达冲动、创作技艺、创作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这可遇不可求,因而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而人工智能作品的本质是模仿,处于艺术生产链的低端,它可以承担部分工艺制造,但永远不能取代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如果我们把艺术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图景中去审视,会更清晰地看到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第一次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奠定了艺术生产的理论基础。从艺术生产理论看,艺术的本质就是,艺术家根植于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倾注个人生命体验、思想认识和情感表达,依托于外部技术条件和手段,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用于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
从这个理论视角审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人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人类的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虚拟现实是现实生活的影子,虚拟现实本身无法为文艺提供真实的生活养分,也就很难产生震撼心灵、传之久远的艺术。
美的规定性来自人类实践,人们完成审美的基础在于共同的社会历史和生活实践,没有纯粹抽象的无缘无故的美。在技术的世界里,无论是虚拟现实还是人工智能,都无法独立创造美、发现美,从而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
尽管在艺术创作中,技术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完全取代艺术家,但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重建着人类的文化形态。美国学者福山在《我们的后人类未来》中提出:“除非科学终结,否则历史不会终结。”这个历史终结论的始作俑者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特别是科技的迅猛发展让他否定了原来的定见。福山警告世人:“技术让人类失去人性……但我们丝毫没有意识到我们失去了多么有价值的东西。”面对技术发展的诱惑,艺术家既要有开放的心态,又要有不移的定力,始终守护人类的灵魂和精神。
(摘编自徐粤春《技术与艺术的辩证法》,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新技术代表的虚拟现实重塑人类感觉,创造沉浸式体验,促使了电子游戏等网络文艺的兴起,艺术格局发生变化。
B.由于没有审美理想和情感世界,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人工智能无论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只能是艺术家创造的工具。
C.艺术家的表达冲动、创作技艺及创作环境等因素的协同作用促使了艺术作品的产生,这些恰是人工智能所缺乏的。
D.马克思首次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从艺术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揭示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奠定了艺术生产的理论基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现实生活的影子,虚拟现实无法为艺术提供真实的丰高的内容,因此难以产生震撼人心、流传久远的艺术。
B.作为技术,无论是虚拟现实还是人工智能,社会历史和生活实践的审美基础的缺失决定了它们独自创造不出真正的艺术。
C.虽然在艺术创作中技术永远取代不了艺术家,但它的发展会对艺术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促使人类文化形态的重建。
D.面对技术发展的诱惑,艺术家要有宽容的态度,做到不沉迷、不浮躁,既时刻追随技术发展,也不丢失人类的灵魂和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技术在越来越多的方面影响着艺术发展,似已呈现出取代创作、成为艺术的主导的趋势。
B.过度依赖技术而把力量集中在感官刺激上,在虚拟世界中实现艺术审美,这种作品因而缺少触及灵魂的艺术性。
C.人工智能不能取代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人工智能作品离不开艺术家的原作,高妙与否只不过表明模仿级别的高低。
D.美国学者福山认为,面对科技的迅猛发展,技术发展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人们一定要意识到这些,保持清醒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简谈玉文化的价值

江富建

中华玉文化是伴随着玉器生产而产生的,正是中国玉器在上万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玉文化体系,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玉器不仅是权力、等级的标志,而且是财富的一种炫示。玉器是殓葬品。用玉殓葬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到了秦汉皇权独尊的时代,在孝道和厚葬风气的影响下,有数千年历史的葬玉日趋完善。玉器是吉祥物。我国古代很早就视玉为祥瑞之物,明代以后,各种吉祥图案的玉佩玉饰尤其普遍,反映了人们祈求吉祥的共同愿望。玉器是德行操守的象征。自春秋末年,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其国家权力而崇尚玉器,并从社会理念上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玉器作为德行操守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视。玉器是美好事物的代名词。由于玉的直观美一直受到人们的钟爱,所以“玉”也就成为了一切美的事物象征,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古代文献中比比皆是。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德、重义,不论贫富贵贱,皆把玉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民族文化的基石、情操和道德的化身。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入到中国人的血脉,是有7000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留给当今世界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玉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考古等诸多价值。

中国玉器发展源远流长,最早出土的玉器,是距今1.2万年的辽宁海城县小孤山仙人洞古人类洞穴遗址出土的三件绿色蛇纹石制作的砍斫器。玉器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贯穿于中国文化史的始终,与中华民族7000年的文明史同步。中国的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其成就和辉煌不亚于伟大的万里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

玉器往往表现出“天工之美”(质地)加“人工之美”(工艺)的社会美,它是天地造化和精美工艺的融合。玉质感温润细腻,佩之则倍感体贴;它色感纯洁无瑕,赏之则净化心灵;它音感清脆悦耳,听之则涤荡胸怀。而这些美学要素结合起来,不仅会使人感叹玉石乃天地之精华,进而会在崇敬、景仰之余产生神秘的美感,这种神秘的美感与宗教等相互联系,更加深了人们对玉的既爱又敬、不平凡中又蕴涵神秘的独特的审美趋向。“玉器时代”的玉器是中华民族自己的艺术,是由远古先民心目中完美品格的作用形成的中国独特的玉文化,其文化品位最高,反映历史、社会风貌最为全面和深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和世界文化艺术的奇葩。

(选自2007年11月24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面关于中国玉器具体“文化内涵”的理解,解说最全面、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玉器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体系,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富,既是殓葬品,又是吉祥物,还是德行操守的象征和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B.中国玉器是玉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文化内涵”很丰富,既是权力、等级的标志,也是财富的炫示,又是人们心目中的祥瑞之物,还是德行操守的象征。
C.中国玉器的“文化内涵”很丰富,它既是权力、等级的标志,也是财富的炫示,并且又属于殓葬品、吉祥物,还是德行操守的象征和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D.中国玉器在上万年的演变过程中,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它以殓葬品而作为财富的炫示,也是吉祥物,还是德行操守的象征和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小题2】下面对中国玉文化是“中华民族留给当今世界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主要理由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玉器发展源远流长,1.2万前就有玉器问世,玉器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贯穿于中国文化史的始终,与中华民族7000年的文明史同步,成就和辉煌不亚于长城和兵马俑。
B.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德、重义,不论贫富、贵贱,皆把玉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民族文化的基石、情操和道德的化身,玉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考古等诸多价值。
C.中国玉文化的延续时间长,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影响深远,无与伦比,玉器还表现出“天工之美”(质地)加“人工之美”(工艺)的社会美,是天地造化和精美工艺的融合。
D.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影响深远,成就卓越,而且玉器又具有质地和工艺融合的多种美学要素,是世界文化艺术的奇葩。
【小题3】根据全文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玉器作为“德行操守的象征”,既跟玉器自身的文化内涵有关,也跟统治阶级的权力崇尚和社会理念的倡导有关。
B.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德、重义,因而“玉”也就成为了美的事物象征,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
C.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成就和辉煌不亚于伟大的万里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世界上其他文化难以相比。
D.玉器的质感温润细腻,色感纯洁无瑕,音感清脆悦耳,可让佩带者倍感体贴,观赏者净化心灵,聆听者涤荡胸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传统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成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一个民族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共同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因而,生活对于他们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用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 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然不会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即使有时这个民族的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的境地,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作后盾。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才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向往,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力量。这样,日积月累,署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
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正像血肉超不出皮肤一样,个人意志超不出文化传统。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如何能够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够不涣散,一个国家如何能够巩固。
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所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化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便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接触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而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才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待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成为传统的一个新成分,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观其与之前的异同,虽未必面目全非,却让人觉得陌生。这是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了的。
【小题1】下列对“文化传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传统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
B.一般说来,文化传统规范着人们的思维方法、行为习俗、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等,但并不约束个人的意志自由。
C.文化传统作为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童、集团的象征,保证了民族的存在、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巩固。
D.文化传统不会一成不变,它会随时间的变化吐故纳新,筛选整合,发生缓慢、渐进的变化,也会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内容。
【小题2】下列表述不是阐述“文化传统形成过程”的一项是
A.一个民族有自己的共同生活和共同语言,也就有了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即共同心理状态。
B.民族的每个成员,在民族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共同语言来认识世界。
C.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并转化为该民族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力童,逐渐积累,最终形成文化传统。
D.文化传统无处不在,文化传统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传统中的某些成分会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渐淡化,生活中的某些新的因素,经过筛选整合,也会成为文化传统中的新成分。
B.一个民族的某些成员有时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其结果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的境地.根本无法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
C.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接触,交流碰撞后的学习所取、交流所得,经过自己文化传统的整合,会成为使自己的文化传统发生变化的新成分。
D.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接受外部世界影响从而产生变化的一种文化传统与之前相比,虽不一定面目全非,但会让人觉得陌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内圣外王”之说不符孔子圣人观
现代新儒家喜以“内圣外王”四字综括孔子之道及其所开创的儒家思想。殊不知,“内圣外王”之说实有悖于孔子圣人观。
孔子本人未以内、外之分来定“圣”、“王”之别。他所视之为最高境界的“圣”,内在之德与外化之功必须兼备,即必须内外兼通。《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圣”,“圣”显然并非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更重外在的惠民济众——甚至连王天下之尧舜都不足以当此。此“圣”虽然远超仁境,但却以仁为根本,仁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立人、达人至其极,即是博施于民而济众,亦即圣。可见,即使是仁境,孔子也不认为其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还必须有外在的立人、达人之功,至于作为仁之极的圣境,其必备化人之功,自不消说。这一思想,孔子在他处还有更明确的表达。在他与子路的一段对话中,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但却远未臻圣境。“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显然,孔子所谓“圣”是指内外兼通的内德外化,而不仅仅是指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
《说文解字》训“聖(圣)”为“通”,则孔子以内德外化兼通为“圣”,可谓不违训诂。如认为“内圣外王”意指内修圣德而外施王政,是仅把圣解作圣德,此解既不合训诂,又违背孔子的思想。儒家经典《五行》以 “闻而知之”为圣,此解与“圣”之本义正相通。《说文》认为“聖从耳”,段玉裁注引《风俗通》曰“聖者,声也,言闻声知情”。“聖”之甲骨文像人上着大耳。可见,圣之本义当与听闻相关,而能闻声知情则可谓之通,故“通”乃“圣”之引申义。《五行》所谓“圣”近乎其本义,而孔子则取其引申义。无论本义抑或引申义,圣都不能直接解作圣德。故以“内圣外王”概括孔子思想,“圣”之义即无着落。
孟子已视孔子为内怀圣人之德而外无王者之位之圣人,且其圣人观已有异于孔子。荀子欲合“尽伦之圣”与“尽制之王”为一体,以成“圣王”之教。然荀子此“圣王”之“圣”仅为“尽伦之圣”,显然异于孔子所谓内德外化兼通之“圣”。正因受孟、荀圣人观之影响,故“内圣外王”之语虽始出于《庄子·天下》而非孟、荀之口,然现代新儒家却仍喜以之概括孔子及儒家思想。只是他们未曾顾及,虽可以内修其德、外以德化统括孔子及儒家思想,然无论就训诂抑或思想层面而言,皆难以将孔子之所思简约为“内圣外王”。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王天下的尧舜都不可称为“圣”的原因是其内在之德与外在惠民济众之举是并重的。
B.“仁境”不及“圣境”,但必须有外在立人、达人之功;而圣境,自然也应该具备化人之功。
C.由“聖”的甲骨文可知“通”应是其引申义,因此孔子视为最高境界的“圣”,必须内外兼通。
D.“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这里所说的圣是完全不同于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训诂和思想的层面论证了“内圣外王”的思想并非孔子的圣人观。
B.作者引经据典,引用了一些的先秦经典篇章,可谓材料丰富,论证有力。
C.文章以孔子与子贡、子路的对话来论证孔子未以内外之分来定圣王之别。
D.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否定现代新儒家概括的孔子之道及其儒家思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与《说文解字》两者在对于“圣”字训为“通”的理解上是一致的。
B.《五行》和孔子对“圣”的解释使得“内圣外王”概括孔子思想缺乏依据。
C.孟子、荀子所理解的“圣”与孔子所认为的“圣”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D.正因为受孟、荀二人影响,现代新儒家喜以“内圣外王”来概括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