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批评与创作相互砥砺的传统,一度是文学活动的重要促进力量。重拾这一传统,需要双方保持对文学的虔诚之心,保持彼此的“同情之理解”与“距离式观照”。
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是文学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促进,有利于文学的发展,也有利于批评家和作家共同成长。好的文学批评,不仅体现为对创作的肯定和激励,也体现为对创作的警醒与引导,还体现为批评家和作家之间就创作技巧的深入探讨,以及精神的对接和心灵的碰撞。在此良性互动之中,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和评论被创作出来。
这种批评与创作相互砥砺的传统,一度是文学活动的重要促进力量,文学史上不乏批评家与作家共同成长的典型案例。19世纪俄国的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与果戈理之间的砥砺前行,便是名满世界的文坛佳话,他们共同成就了一个时代的伟大文学。中国的文学理论家茅盾和作家姚雪垠之间的相互促进,同样也广为传颂。他们皆以突出的专业成就,印证着批评与创作良性互动之于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然而,这种优良的传统正面临着失落。虽然当代文坛作家作品较为丰富,批评家队伍也是空前庞大,相关作家作品研讨会更是轰轰烈烈,但整体观之,批评与创作的互动仍然让人不甚满意。一方面,批评时常流于自说自话,难以对创作产生指导作用,亦不能对读者阅读进行有效引导,因此,无论在作家那里还是在读者那里,批评很多时候都被视为可有可无的附属物,失去其应有的权威性和独特价值。另一方面,作家很多时候并不关注文学批评,或只是在有特殊需要时才去看评论文章,这样也很难从批评中有所借鉴或思考。如是观之,批评和创作实为两张皮,难以实现真正的贴合,批评家和作家共同成长更难以达成。
究其原因,社会环境、文学体制、评价机制,各种因素纵横交织、错综复杂。其中最为直接的因素,是外在的文学生态对批评家和作家文化心态的影响。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各种物质利益诱惑巨大,很大程度上导致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浮躁心态。无论是批评家还是作家,很多人都急切地渴望能够迅速获得所谓成功,如读者的广泛认可、名利的最大收益等。如此一来,批评活动很多时候就缺少了批评家与作家沉潜之后的冷静、深入与真诚,而变成千篇一律、千面一孔的表扬与颂赞,真正意义上的相互砥砺少而又少。
重拾批评与创作相互砥砺的传统,需要批评家和作家身体力行,并持之以恒地共同努力。
(摘编自韩传喜《批评与创作当相互砥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批评与创作相互砥砺,能够促进文学活动的发展,是应该传承的优良文学传统。
B.批评家和作家之间就创作技巧的深入探讨,是好的文学批评的最为重要的标志。
C.当代文坛批评与创作相互砥砺传统的失落,主要表现在批评与创作互动的停摆。
D.重拾批评与创作相互砥砺的传统,关键在于作家有没有勇气接受批评家的意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批评与创作相互砥砺的传统,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B.文章列举历史上批评家与作家的故事,意在阐述批评与创作相互砥砺传统的意义。
C.文章第三段与第四段的内容,形成鲜明对比,目的是揭示文艺衰败的原因。
D.文章第四段与第五段的内容,呈现递进关系,第四段摆现象,第五段析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拾批评与创作相互砥砺的传统、批评家与作家砥砺前行,有利于当代文学的发展。
B.批评如果缺少了批评家与作家沉潜之后的冷静、深入与真诚,就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C.如果有了批评家的指导和引导,作家就能创作出无愧于当今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
D.作家如果惑于物质利益、创作心态浮躁、追求速成,就很难创作出优秀文学作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5 04:17: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写作上的从小见大
周国平
①世界文学宝库中,有许多名篇是通过描述日常小事阐明大道理的。即使是那些宏大叙事的巨著,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占据大量篇幅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人在一生中也许会遭遇大事,但遭遇最多的还是日常小事,不论伟大与平凡,概莫能外。因此,对于写作者来说,从小见大是一项重要的功夫。
②怎样做到从小见大?要在平时练就“见”的眼力,还需在写作时如实写出所“见”。
③大道理往往寓于小事之中。如何从小事中发现大道理呢?“功夫在诗外”,陆游此言说出了写作的普遍真理。意义只向有心人敞开,你唯有平时就勤于思考宇宙、社会、人生的大道理,又敏于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才会有一副从小见大的好眼力。泰戈尔从一朵野花看到了造物主创造的耐心,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如此写道:“我的主,你的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同样的一朵野花,一个对宇宙和生命的真理毫无思考的人看见了,是什么感想也不会有的。
④而写作不是写作时才发生的事情。平时生活中,心灵始终要保持一种活泼的状态,如同一条浪花四溅的溪流,所谓好文章不过是被抓到手的其中一朵浪花罢了。长期以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在生活中每遇到触动我的心灵的事,不论悲喜苦乐,随时记录下来,包括由之产生的思考。越是使我快乐或痛苦、感动或愤怒的事,我越不轻易放过,但也不沉溺其中,而是把它们当作认识人生和人性的宝贵材料。这样做的结果是,久而久之,我感到小与大之间的道路是畅通的,从小见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⑤当然,具体写作时,是要有技巧的,但技巧并不复杂。对所写的这件小事,要抓住它真正触动你的情境和细节,这实际上是小和大之间的关联点。要对这关联点着重加以描述,尽可能写得准确、细致、具体、生动,让读者感到,你被触动是多么自然的事情,他们在此情境中同样会被触动。这样的描述,己经隐含大道理了。对于从小事中体悟到的大道理,需作画龙点晴的表述,语言要简洁,切忌长篇大论;要质朴,切忌豪言壮语;最好还要独特,切忌陈词滥调。最佳的效果是,读者从你所描述的“小”中己经隐约见出了“大”,而在读到你的点睛之句时,仿佛刹那问被点破,发出会心的微笑。
【小题1】第②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小题2】第③段中,作者用泰戈尔的例子是为了证明________ 的观点。
【小题3】对第④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写作要能引发读者深思。
B.写作时保持心灵的活泼。
C.写作前做好行文的构思。
D.写作前要注重平时积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曾经有人说沈从文是个文体家。沈先生曾有意识地试验过各种文体。《月下小景》叙事重复铺张,有意模仿六朝翻译的佛经,语言也多四字为句,近似偈语。《神巫之爱》的对话让人想起《圣经》的《雅歌》和萨福的情诗。他还曾用骈文写过一个故事。其他小说中也常有骈偶的句子,如“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地方像茶馆却不卖茶,不是烟馆却可以抽烟”。但是通常所用的是他的“沈从文体”。这种“沈从文体”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充满泥土气息”和“文白杂糅”。他的语言有一些是湘西话,还有他个人的口头语,如“即刻”、“照例”之类。他的语言里有相当多的文言成分———文言的词汇和文言的句法。问题是他把家乡话与普通话,文言和口语配置在一起,十分调和,毫不“格生”,这样就形成了沈从文自己的特殊文体。他的语言是从多方面吸取的。间或有一些当时的作家都难免的欧化的句子,如“……的我”,但极少。大部分语言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就中写人叙事简洁处,受《史记》、《世说新语》的影响不少。他的语言是朴实的,朴实而有情致;流畅的,流畅而清晰。这种朴实,来自于雕琢;这种流畅,来自于推敲。他很注意语言的节奏感,注意色彩,也注意声音。他从来不用生造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用的是人人能懂的普通词汇。但是常能对于普通词汇赋予新的意义。
比如《边城》里两次写翠翠拉船,所用字眼不同。一次是: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又一次是: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懒懒的”,“很自负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用在这里,就成了未经人道语了。尤其是“很自负的”。你要知道,这“客人”不是别个,是傩送二老呀,于是“很自负的”,就有了很多很深的意思。这个词用在这里真是最准确不过了!
沈先生对我们说过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契诃夫也说过类似的意思)。所谓“准确”,就是要去找,去选择,去比较。也许你相信这是“妙手偶得之”,但是我更相信这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边城》不到七万字,可是整整写了半年。这不是得来全不费功夫。沈先生常说:人做事要耐烦。沈从文很会写对话。他的对话都没有什么深文大义,也不追求所谓“性格化的语言”,只是极普通的说话。然而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节选自汪曾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原刊1981年第2期《芙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从文曾被人称为文体家,所以他有意识地试验过各种文体。
B.沈从文的《月下小景》,有六朝翻译的佛经的叙事特点和偈语的语言风格。
C.沈从文在《神巫之爱》的对话描写中,有意的模仿了《圣经》的《雅歌》和萨福的情诗。
D.沈从文曾经模仿翻译的佛经写作,也曾用骈文写作,语言中呈现很多骈偶的风格,这些文章都体现了“沈从文体”的艺术特征。
【小题2】下列对于沈从文语言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沈从文自己的说法,“沈从文体”主要的特点是“充满泥土气息”和“文白杂糅”。
B.沈从文体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把家乡话与普通话,文言和口语配置在一起,十分调和,毫不“格生”。
C.沈从文的语言大多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偶尔也会吸取一些当时作家很少使用的欧化的句子。
D.沈从文对语言的雕琢和推敲,使得他的语言,朴实而有情致,流畅而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汪曾祺认为,沈从文善于将人人能懂的普通词汇赋予新的意义,他从来不用生造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的词汇。
B.汪曾祺认为,“懒懒的”,“很自负的”,因为使用的情境不同,翠翠的心理情感不同,而产生了各自很多很深的意思。
C.沈从文主张,语言的唯一标准 是准确。写作的时候,不要轻易相信妙手偶得,而是要去找,去选择,去比较,从而找到最准确的语言。
D.沈从文小说中的对话很普通,但是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与他长时间的思考和打磨是分不开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的雅言就是夏言,中国古代的普通话是以河南话为标准音的,而今天的北京话其实是四百年前的东北话雅言来自夏言,“雅”、“夏”古代互通古华夏人是汉族的核心,说的夏言有巨大凝聚力雅言或者说夏言,是以洛阳为标准音点夏起于晋南,但后来长期建都于伊洛地区但周灭商后即于洛阳建造成周注来集中殷商贵族,并在那里向他们学汉字故历代都以洛阳太学教书音为标准音,递相传授
周以后历代也都以中原为标准,教育与办公都要求学标准音中国古代上学第一步就是认字,不能教土话,要教标准音,标准音就一代代传下来了洛阳的标准音地位延续了几千年但雅音也会有变动,某代的京都如汉洛阳,唐长安,宋汴梁、临安,明南京,其语音对标准音会发生某些影响,但由于这些地方的读书音也源于洛阳,最多只是出现某些官话支派,音系核心基础却原是一个
“官话”就是官场的办公用语,是教学读书唱诵用语先秦称雅言,以后叫正音,到明代才叫官话官话以中州音为准,指的是以历史上洛阳读书音为办公用语,并非洛阳口语,更非现在的洛阳口音各代都有官方工作语言和生活语言的区别,各地也都有书面语和口语区别
朱元璋灭元把蒙古人从大都赶回草原,其他居民全遣送开封,然后由山西、山东、河北、云南、江南大批移民到北京四方移民杂处,北京话已不是元代大都话,应是带河北味的中原官话官场办公的官话应是河南式的,但明代大官多来自江淮官话区,可能还有南京话的影响朱棣移都北京也会提高北京官话的地位,但官话标准向北京转移,还是清代中期以后的事
北京话底子应是中原和河北的官话满清进京又赶原住民于外城,旗人住内城,今天的北京话是东北旗人话和北京老话合起来的,东北味很重清夏仁虎《旧京琐记》说京师“言庞语杂,然亦各有界限旗下话、土话、官话,久习者一闻而辨之”后来这三种话以官话为中心结合起来,成为普通话语音的基础对全国官话标准来说,北京话的地位是到清中后期才提高的民国时教育界已提出以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但当时的教育部未批准,到解放后1955年全国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才确定下来
(注) 成周:是西周早期的东都,是成王时周公所建,在今天河南的洛阳
【小题1】中国古代的普通话以河南话为标准音,关于其原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的夏朝长期建都于伊洛地区,形成了以洛阳为标准音点的夏言,对汉民族有巨大凝聚力
B.周以后历代都以洛阳太学教书音为标准音,递相传授,使洛阳的标准音地位延续了几千年
C.雅音也会有变动,某代的京都如汉洛阳,其语音对标准音会发生某些影响,但音系核心基础却未变
D.中国古代上学第一步就是认字,不能教土话,要教标准音,标准音就一代代传下来了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官话以中州音为准,即以历史上洛阳读书音为办公用语,这种状况到明代才发生转移
B.朱元璋的移民措施影响了北京话,使之成为带河北腔的中原官话,但官场办公用语仍未发生根本改变
C.清代建立后,由于旗人进京,使北京话受东北话影响很深,成为后来普通话的语音基础
D.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虽然是解放后才确定下来,但它在民国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一个地方的语言成为强势语言和这个地方的政治、文化的发达有关,尤其是政治中心地区的语言,更容易成为一个国家的强势语言
B.一种语言得以流行和推广,还有赖于地理、交通的畅通,文化教育的传授,政府的倡导
C.古代官话以中州音为准,并非洛阳口语,更非现在的洛阳口音随着清中后期以来几百年的历史演变,这种“雅言”已经消亡
D.今天的普通话不叫“官话”,但是它作为官场的办公用语和教学读书唱诵用语的性质并未改变,只是用处更为广泛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生活出一种古今相融的新文明
①中华书局修订出版的台湾国文教材《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将在大陆30所高中试用。两岸传统文化教育终于相互“说上了话”。
②究竟如何对待传统?
③百年来,思想者、政治家们分歧巨大。激烈的反传统者说,故纸堆里讲的要么是男尊女卑,愚孝蠢忠;要么是独裁专制,灭绝师太……不但不讲人权与法治、民主和科学,反倒处处与这些“现代价值”截然相反。传统的中国人,仿佛不是傻瓜,便是奴才。也有认为传统伦理多数还是好的,做个好人总没错。至于传统的政治思想资源,早已枯竭。到康有为搞今文经学、托古改制那套为止,路已走到尽头。而捍卫者也不绝如缕,既有对传统表达“温情与敬意”,也有意图通过良知坎陷,从德性主体下降为知性主体,形成权利与权力的对列之局,开出民主和科学,更有认为经历过欧战的西方文明崇拜物质与强权,基督教信仰衰退,惟有推崇德性的中华文明堪任拯救者。
④当下,我们不妨抛开理论的百年聚讼,回到自己的生存体验,回到现代人的基本认同,回到文本。
⑤《论语》里说:“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或有动物保护主义者说,不问马也不对!且看接下来选的一章:“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说的,便是恻隐之心及于兽鸟。
⑥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和颜回,是乐学乐活的典型。在诸多反传统者眼中,宋明理学是“灭人欲”的罪魁祸首,但二程去向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求学时,第一件事,却是被要求琢磨“孔颜所乐何事”。
⑦《论语》里的孔老夫子还自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⑧我们没必要只靠“老古董”过新日子。只是说,传统的精义,与现代人的生命追求,并不违背;现代人的生活,何必拒绝传统中经过时间考验的智慧?古人以古人的高贵,以轴心时代的智慧,用极优美简洁的语言,将极生动活泼的生命经验,留存在字里行间,呈现在《中华文化基础教材》这类文本里。
⑨让我们放下对古人的傲慢,倾听他们的思想和实践,跟今天的诉求,自然地共生互长。这样,我们才能站在自己的大地上,与各国人民一起,生活出一种古今相融的新生活,文明出一种中西合璧的新文明。才能在古今中西的激荡中,既遵循人类共通的价值,也不惮于做自己的新梦。
【小题1】在“究竟如何对待传统”的问题上,百年来,大致有几种态度。
【小题2】文章题为“生活出一种古今相融的新文明”,请说说本文的论述思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殷墟在甲骨文中被称为“大邑商”。1928年10月13日,当年繁华的都邑废弃3000余年后,董作宾带人在安阳小屯挖下一铲浮土,拉开了殷墟持续发掘的序幕。90年后,我们隆重纪念殷墟,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它丰富的地下遗存,更因为它证实商王朝的存在,催生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并成为世界遗产,让我们实现了与世界其它文明的对话。

证实商王朝的存在并非易事。2000多年前,司马迁坚定地写下《史记•殷本纪》。然而对于这个比自己还早千年的王朝,司马迁除了记录王位世次,并无过多描述。当上世纪初疑古派纵横史学之时,商王朝是否真的存在过,甚至也成了一些人心中的疑问。

上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在殷墟发掘的宮殿宗庙基址、王陵大墓,尤其是1936年临近收工时偶然遭遇的那一坑埋藏着1.7万片记录商王活动的刻辞甲骨,为商王朝的存在提供了坚实证据。1950年以后,发掘继续,证据延伸。布局严谨的“大邑商”逐渐清晰。复杂的路网、超过2000米的人工水渠,以及分布在近侧的居民点,勾勒出都邑的繁荣。无数的陶器、青铜器、玉器从居民点和居民点附近的墓葬中清理出来。商王朝从此不再停留在司马迁的区区三千言,而是可以放心谈论的真实历史。

没有殷墟,就没有中国考古学。1928年,随着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立,殷墟发掘终于在万众期待中登场。殷墟发掘不同于前,首先是选点本身与中国传统学术相衔接。当时曱骨文已经发现近30年。殷墟作为甲骨文出土地为学术界所知也已经20年,发掘殷墟已经是以金石学为核心的整个学术界的期待。其次,殷墟发掘是中国官方学术机构组织的活动,除第一次发掘者是董作宾外,随后的发掘由受过现代西方田野考古学训练的李济、梁思永主持。第三,殷墟的发掘是连续性的。从1928年开始到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殷墟共实施10次发掘。发掘的连续性,使得田野考古活动广受关注,学科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第四,殷墟发掘诞生了真正的考古学方法。1931年,梁思永在后岗确认的“三叠层”,奠定了考古地层学的基础,李济倡导的陶器分类法也是对现代考古类型学的有益探索。

殷墟发掘是中国学术界对现代西方田野考古学的主动接受和有计划实施,鲜明地塑造和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性格。

从殷墟出发,由此上溯更早的文明便有了坚实的支点。同样从殷墟出发,看商文明之后的中国历史,也可以有更为清醒的认知。面对王陵区层层叠压的无头人骨,不寒而栗的祭祀坑,我们才会明白为什么后来的孔子坚持要“复周礼”,而不是“复殷礼”。当然,殷墟也让中国与世界对话。以殷墟为支点建立起来的中国上古史体系,已经换成了遗址、文化、古城等一系列新术语、新概念。有了这些概念,商王朝、夏王朝才可以与古埃及的中王国、新王国相比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图坦卡门法老墓的意义;有了这些概念,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才可以与两河流域的欧贝德、乌鲁克和古巴比伦对话;有了这些概念,中国才可能对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进程等人类文明重大课题作出贡献。

殷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961年3月,国务院将殷墟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国际社会对殷墟价值的普遍认同,也是对包括考古者在内的所有殷墟文化遗产研究者、守护者的肯定。韩国学者金秉模曾受国际古迹理事会(ICOMOS)委托考察殷墟,他对殷墟留下这样一段评价:“殷墟是最重要的世界遗产之一。殷墟不仅对于中国人意义重大,对全世界人民同样弥足珍贵。”如今殷墟的考古、研究和保护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节选自唐际根《殷墟发掘研宄的贡献》,原载2018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的发掘意义非凡,它不仅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还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由于历史观的局限,司马迁写《史记•殷本纪》的时候,除了记录王位世次,并无过多描述。
C.如果没有1936年发掘的1.7万片记录商王活动的刻辞甲骨,就根本无法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D.孔子不主张“复殷礼”,是因为见证了商王陵区祭祀坑里让人不寒而栗的层层叠压着的无头人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总述,中间五个自然段分论,最后一段总结,思路清晰,论据充分。
B.文章主体部分,从证实商王朝存在、催生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其他文明对话三个方面,论 证了殷墟发掘研宄的贡献。
C.作者把殷墟发掘与中国学术界在此之前的考古研宄作对比论证,论述了殷墟发掘不同于前的四大特 点。
D.末段运用引用论证法,引用韩国学者金秉模对殷墟的评价,是为了说明国际社会对殷墟价值的普遍 认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发掘是官方学术机构组织的活动,是以金石学为核心的学术界的期待,所以说,没有殷墟就没有中国考古学。
B.现代西方田野考古学,直接影响了中国学者对殷墟的发掘研宄,对中国考古学也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C.以殷墟为支点,往前,可以上溯更早的华夏文明。向后,可以更为清醒的认知商文明之后的中国历史。
D.如果没有遗址、文化、古城等概念,中国可能无法对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进程等人类文明重大课题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