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与代沟

①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杰弗里·戈若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②《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③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

④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在并喻文化中,年长一代不能继续引导青年前行,导致代表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两代人之间爆发矛盾与冲突,但这种“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

⑤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描述,米德创设了她的后喻文化或曰青年亚文化理论。她指出,由于二战以来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开始将自己熟知的世界抛在身后,生活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时代中。这一情形和当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们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只是,如果说那些新大陆的开拓者经历的是空间迁徙的话,那么人们今天经历的则是时间迁徙;如果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只占人间人口的一小部分,那么,今天经历时间迁徙的则是整整一代人。在时代剧变面前,由老一代不敢舍旧和新一代唯恐失新的矛盾所酿就的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而要解决代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落伍的年长一代就必须向代表未来的年轻一代学习。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今天的年轻一代经历这样根本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这就使得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

⑥米德所论述的这种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我国出现。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青年一代就成了倡导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先锋。我们将这种和“嗷嗷林鸟,反哺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现象称为“文化反哺”,并且认为这种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具有某种普遍性。

(选自周晓虹主编的《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代沟现象”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代沟现象指代际间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矛盾与冲突。
B.代沟现象早在二战后就成为文化人类学家关注与研究的课题。
C.代沟现象之所以出现,首先导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的差异。
D.代沟现象不大可能存在于从根本上排除变革与反叛的前喻文化当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从介绍自杰弗里到米德关于代沟问题研究的历史沿革入手,具体解释代沟概念的内涵,重点肯定米德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
B.第②段意在推介米德《文化与承诺》中关于代沟理论的内容,首先说明米德研究代沟问题的社会背景,然后介绍了米德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石。
C.第③④⑤段论述与第②段论述内容并列,这三段先后阐释了文化传递方式中前喻、并喻与后喻三种文化类型,并深入分析了它们与代沟的关系。
D.第⑥段承接上文第⑤段论述,进一步指出与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反哺”现象开始在我国出现,并分析了出现这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必然性。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归纳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生于欧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青年运动为米德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B.在并喻文化时代里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上的矛盾冲突还只是局部性的。
C.在后喻文化时代唯恐失新和不敢舍旧的新老两代的对立冲突具有全球性。
D.米德指出,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中国社会出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4 05:09: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民为主
“民主”在中国文化中,首先有“以民为主”的含义。《尚书》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才是邦国的根本,人民是国家的首要。《尚书》作为上古文献,早早就提出了治国要“以民为主”的思想。甚至,这部被历代治国者奉为“政治课本”的古书,它十分严厉地训诫统治者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以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其实是在表明:民意就是天意。如果说“民”就是“天”,那么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将自己称为“天子”,从文化本意上讲,那应该是“人民之子”的意思,天子,不仅不能为所欲为,反而应当顺从民意。
以民为主、民比天大,这样的思想使得最高统治者是要想人民之所想的:人民的想法就是他的想法、人民的愿望就是他的愿望,他只是带领民众驶向美好生活的掌舵者而不是做主者,他甚至要无限地弱化自己的意志、淡化自己的色彩,才能彰显和顺乎人民的意愿。所以《周易》里论述君王之道的乾卦就说“群龙无首,吉”,当社会领袖已经化入寻常的道之中,不再看见他高高在上的身影时,便是吉利之相。
而《老子》也说“太上,不知有之”,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的意思是,在最好的世代里,人民只是模糊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而已,也就是,统治阶层虽超乎于民却顺乎于民,不与人民产生明显的距离;老子又称,这样的统治者,为百姓谋福利成功了,人民却感觉这本就是老百姓自己顺其自然的状态,本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这难道不是一种最大程度的“以民为主”?统治者作为效劳于民的一个掌舵者,却早已无限虚化了自己的声音与功绩,在这大地上,只有人民作为主人自然而然的身影。
《尚书》《周易》《老子》出现稍早,《孟子》晚出,儒家孟子目睹当时社会变得礼崩乐坏,却在论著里比前几部文献都更为明确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由此可见,无论统治上层如何兴衰往来、无论社会制度如何更改变幻,那贵重不变的,始终都是人民大众。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所有的朝代更迭、制度变迁都是岁月洗礼中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过客,唯有广大人民才是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中都永世不变的主人。
所以,中国文化里的圣贤,是为这亘古不变的人民而思考命运的。他们与政客不同,政客的服务对象是当权者,而圣贤的关怀对象是为民者。他们的思考结果,不是仅为时政出谋划策,而是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因此,才体现着最本质的人文关怀,才沉淀为岁月洪流中永不淘汰的金玉良言。
(摘编自光明网,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较早地提出了治国要“以民为主”的思想,因此被历代治国者奉为“政治课本”。
B.“以民为主”的思想使得最高统治者要顺乎民意,就要做带领民众驶向美好生活的掌舵者,甚至要弱化自己的意志。
C.《周易》中的“群龙无首”是指百姓看不见统治者的身影,他们已经化入寻常的道之中。
D.《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意思是,在最好的世代里,统治阶层虽超乎于民却顺乎于民,人民不与他产生距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列举古代圣贤关于“以民为主”的不同阐释,最后总结观点,层次清晰,中心突出。
B.文章在中国文化范畴内阐释民主的内涵,得出“唯有人民才是永世不变的主人”的观点。
C.文中引用《尚书》《周易》《老子》中的原文,不仅使文章有说服力,而且增强了文化气息。
D.文中引用《孟子》的观点,说明“以民为主”思想不随统治上层、社会制度变化而变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统治者和人民”关系的论述,《老子》比《尚书》《周易》中“以民为主”的程度更深。
B.《老子》中“超乎于民顺乎于民”,《孟子》中“民贵君轻”等思想,都是“民主”的体现。
C.圣贤与政客不同,圣贤关怀“为民者”,不是仅为时政出谋划策,而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D.中国文化里的圣贤之言会成为金玉良言,是因为其中体现着人文关怀、对人民思考命运的思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的许多作品那里得到印证,如《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关于古琴的起源,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既然传为先古圣贤所作,古琴理所当然地成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因此,其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例如,古琴的形状以前宽后狭为标准,其实是象征尊卑的意涵。《风俗通》中记载了:“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说明了古琴最初的尺寸象征四时五行,到后来文王、武王加的二弦,则是有君臣之恩的意义在里面。至于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闰月。另外,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所谓“焚香操琴”,对琴乐艺术的欣赏,讲究的是一种“净”与“静”的体现。古琴音乐之所以能够给予人们一种曲调高古的意境,这是因为古人对于弹琴的时机、心情、仪容以及气氛,甚至在对象的选择上,都是非常讲究的。有所谓“六忌、七不弹”之说。“六忌”是指大寒、大暑、大风、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种天气气候,“七不弹”则是指:闻丧者、奏乐时、事冗时、不净身、衣冠不整、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种情况,都不是弹琴的好时机。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古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一律不准弹琴。班固在《白虎通》中记载:“琴者,禁也。所以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可见古琴又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因此,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
【小题1】下列有关“古琴”的描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古琴除了作为雅乐出现在许多重大神圣的场合外,还被人们用来抒情咏怀,在民间流行,深受人们欢迎。
B.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古琴早在孔子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
C.古琴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谁最早制造了古琴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许多说法也仅是传说而已。
D.作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工具,古琴又被人们赋予许多特殊的含义,如其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琴是遗存最为丰富的一种乐器。不仅有许多古琴精品传世,还有大量的琴谱、琴曲被保留了下来。
B.古人对弹琴的各种条件及弹琴对象的选择十分讲究,这也是古琴音乐能让人感受到曲调高古的意境的原因。
C.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因此,比其他中国器物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D.古琴被认为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是圣人治理国事的准则,它的地位是棋术、书法、绘画所不能比的。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有许多诗歌内容涉及古琴,可见,在春秋时期或者更早,古琴就已经是一件受到人们欢迎的乐器。
B.古琴在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如“文王、武王加二弦”之举赋予了古琴君臣之恩的含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等,这些在《风俗通》中都有记载。
C.关于古琴演奏,古人有“六忌、七不弹”的说法,古人认为如果遇上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或者哪怕只是事务繁杂、衣冠不整都不是弹奏古琴的好时机。
D.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它与棋术、书法、绘画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大一统:诸葛亮人格的文化属性
诸葛亮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导,这是古今学人的基本共识。洪迈《容斋随笔》就曾言道:“诸葛孔明千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这种对诸葛亮的评价代表了中国传统的主流观点。除了仁义礼智信等一般的儒家人格特性外,诸葛亮人格中其有鲜明的儒家大一统的文化禀赋。
三国时代是一个政权分裂的时代,亦可以看作是各个文化集团都在进行着的国家统一事业的时代。以此视角观之,诸葛亮的南征与北伐则格外引人注目。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既表现对于君王的忠诚,更表达对于江山一统的渴望。前《出师表》强调:“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 ,统一意志坚决。后《出师表》一开篇就说:“王业不偏安!” 并表达为了一统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决心。
儒家大一统的社会理想,一是理论观念的表达,一是实践行为的表现。而打通儒家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重要环节,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典籍《礼记·王制》既记述了天子诸侯及其公侯伯子男的纵向的结构体系,也描述了东西南北中的空间格局,这是据于天下太平语境的规定。诸葛亮处在一个乱世,天下并未一统。诸葛亮的治国平天下,就是实现国家的统一。其于乱世的治国平天下之策,就是天下一统之策。
大一统之于诸葛亮,是长时段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塑造。无论是作为意识、观念,抑或传统,甚至是一种基因,都是被历史一再肯定的结果。
这种文化基因,在前轴心时代即形成胚胎。黄帝行德政,诸侯皆归之,“抚万民,度四方” ,“监于万国,万国和”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和谐局面的形成,这种一统是制度上的统一,黄帝也因此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夏商周,这种大一统的文化一脉相承,为中华文化大一统思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轴心时代,诸子百家竞相提出自己的文化主张,以应对周代国家体制危机。无论是儒家的一统于道德仁义,法家的一统于帝王专制,还是道家一统于自然尊奉,他们对于天下“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的主张却是整体认同的。大一统是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历史主题。
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战争,稳定了大汉江山;另一方面则通过一系列策略,解决了封国问题。正是在这样的统一局面下,董仲舒等人以《春秋》公羊学为基础的大一统思想出笼了。他强调作为帝王统治者,向外施恩,就是仁;作为远方的族群,向中央的职贡就是义。国家这样的施恩越多,其领属的天地就越宽广辽远,而远方的职贡也就越多,与大一统国家的关系就越近。这时,族群关系被纳入了大一统的国家意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豪并起。” 威胁一统的因素再次明显地凸显出来。过去的史学家往往关注的是魏、蜀谁为正统问题。假如我们放弃正统说,而改为大一统说,则曹魏和蜀汉都是天下统一的追求者,同样都是大一统的天下观的实践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对于乌桓和匈奴,采用了武力征服与和亲的双重形式,维护了晚期东汉王朝的基本稳定。可以说,这是据乱世、求一统之曹操的方式。而诸葛亮主导下的蜀汉,强调“王业不偏安” ,则具有更强的统一欲望。
对于民族关系,诸葛亮始终采取的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的和平策略,主要不是武力的征服,这与曹操以征伐为主的策略大为不同。诸葛亮在尊重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强化了西南区域的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诸葛亮在南中,“即其渠帅而用之” ,用当地的领袖治理,南征后不留兵,保留其自治权,体现出对于南中各族的信任。同时,这种地域化尊重不能排除对于共同文化的尊崇。据《华阳国志》载:诸葛亮“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 。这是一种以图像文献对于民众进行国家与地域关系的教育行为,即地方文化隶属于主流文化的教育,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十分必要的。诸葛亮南征及其对西南边地的治理,与北伐一样,可以说是对大一统天下的儒家理念的践行。
(节选自2013年7月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大一统” 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典籍《礼记·王制》通过记述天子诸侯及其公侯伯子男的纵向的结构体系及东西南北中的空间格局,最早对大一统的社会理想进行了规定。
B.黄帝“抚万民,度四方” ,“监于万国,万国和” ,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和谐局面,这种制度上的统一,是中华文化大一统思想的发端。
C.大一统是轴心时代的时代精神和历史主题,诸子百家为应对周代国家体制危机,提出了相同的文化主张:“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
D.董仲舒等人把族群关系纳入了大一统的国家意识,为汉武帝征服匈奴,稳定大汉江山,解决封国问题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强调“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 “王业不偏安!” 既为了实现其统一江山的社会理想,也是为了实现其儒家的人格理想。
B.诸葛亮的大一统,作为一种意识、观念,是长时段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塑造的结果;作为一种基因,则是被后代历史一再肯定的结果。
C.曹操和诸葛亮都是天下统一的追求者,同样都是大一统的天下观的实践者;但曹操因“挟天子以令诸侯” 而不被认为是正统。
D.对于民族关系,诸葛亮始终采取的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的和平策略,强化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像曹操那样采用武力征服的策略。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洪迈认为诸葛亮除了仁义礼智信等一般的儒家人格特性外,其人格中具有鲜明的儒家大一统的文化禀赋,他对诸葛亮的这一评价代表了中国传统的主流观点。
B.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豪并起” ,威胁一统的因素再次明显地凸显出来,三国这个政权分裂的时代,也是各个文化集团都在进行着的国家统一事业的时代。
C.在轴心时代,诸子百家虽然整体认同大一统的观念,但他们主张一统的方式却大相径庭:儒家一统于道德仁义,法家一统于帝王专制,道家一统于自然尊奉。
D.诸葛亮对待西南区域的策略是尊重地方文化,“即其渠帅而用之” ,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其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以独特的方式践行了儒家大一统的理念。

同类题5

文学的趣味
朱光潜
①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②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③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④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⑤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⑥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见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节选自《谈美·谈文学》)
【小题1】阅读全文,提取整合文段信息,完成下列填空。(2分)
本文第①段从孔子的名言谈起,指出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第②③④段列举
 ,第⑤段提出 ,从第⑥段起,作者就文艺欣赏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的论断。
【小题2】“精神上的残废”“精神上的中毒”“精神上的短视”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1)精神上的残废:
(2)精神上的中毒:  
(3)精神上的短视:
【小题3】第⑥段说“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为什么不能欣赏呢?(4分)
【小题4】文中多处引用名言名句,请举一个例子说说它的具体作用。(3分)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知的欠缺,大半会导致文学趣味的欠缺。
B.要提高文学的鉴赏力,应读尽古今中外作品。
C.文学的趣味,必须靠作者自己去创造。
D.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必须快速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