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国细菌学家卡梅隆·柯里在《科学》杂志发表了研究论文,声称从5000万年前开始,以真菌为生的蚂蚁就有了自己的抗生素。研究者对一种名叫“真菌蚂蚁”的蚂蚁身上的白色斑点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真菌蚂蚁”依靠种植不同的真菌类蘑菇来作为惟一的食物。这些蚂蚁的嘴巴和前肢上隐藏着许多细小的腺窝,里面寄生着一种能产生抗生素的细菌。这些腺窝有一些细小的孔通向蚂蚁身体外部,这样它们就可以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抗生素可以杀死会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从而确保它们主人的食物不受破坏。
这种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使得蚂蚁与作物的这种共生关系非常和谐。研究者发现,一些近缘的不种植真菌的蚂蚁身上则没有腺窝,也没有寄生菌。
科学家们研究了中美洲热带丛林中的切叶蚁的生活习性。切叶蚁只种一种蘑菇,这相当于人类的单一作物制,虽然开始时产量高,但重复种几季以后很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人类是采用轮作不同作物来解决问题的。生物学家们采用基因分析法,确定了切叶蚁所种的菌种是源于2300万年前的单一菌株,从未换过品种,却能延续至今。
这个谜由多伦多大学的C·R·居里解开了。居里对包括切叶蚁在内的22种蚂蚁进行了仔细观察。他首先发现蚂蚁的蘑菇农场偶尔也会受到一种名为Es-covopsis的霉菌感染,使蘑菇在几天内全部死光,结果是整穴蚂蚁全部饿死。但尽管如此,切叶蚁还是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其奥秘在于,雌蚁会排出寄生在身上的活细菌分泌出的链霉素。切叶蚁蘑菇园中那些忠于职守的蚂蚁勤于察看,一发现Escovopsis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就地将之消灭,以防止其蔓延。而且这种链霉素还能刺激蘑菇的生长,真是一举两得。切叶蚁分群时,蚁后将蘑菇菌种含在口中,连同随身的会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所以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历经千万年而不衰。人类所用的抗生素多次使用后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而导致药效减弱,但蚂蚁所用的抗生素却并未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卡梅隆·柯里研究小组发现,蚂蚁身上的抗生素不但是蚂蚁赖以战胜自然环境的法宝,亦是人体必需的抗生素,今后应可仿此研发新一代的抗生素,更有效地治愈人类的疾病。
【小题1】下列对“真菌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或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蚂蚁的嘴巴和前肢上隐藏着许多腺窝,这些腺窝非常细小。
B.蚂蚁的腺窝里寄生着一种细菌,这些细菌能产生抗生素。
C.为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蚂蚁的每一个腺窝上都有一个小孔通向身体外部。
D.传播出的抗生素可杀死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确保蚂蚁的食物不受破坏。
【小题2】对“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Es—covopsis霉菌会危害蚂蚁的蘑菇农场,但切叶蚁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
B.雌蚁分泌出的链霉素活细菌除能消灭Es—covopsis霉菌外,还能刺激蘑菇的生长。
C.忠于职守的蚂蚁勤于察看,发现Escovopsis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将之消灭。
D.切叶蚁分群时,蚁后会将蘑菇菌种连同随身的会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研究人员发现,各种“真菌蚂蚁”的食物是不一样的,他们依靠种植同一种真菌类蘑菇来生存。
B.切叶蚁不换作物品种,是因为单一作物的种植方法产量高,轮作的不同作物很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
C.卡梅隆·柯里研究小组根据蚂蚁身上细菌产生的抗生素特征,正准备着手研发新一代的抗生素。
D.人类现在使用的抗生素同蚂蚁所用抗生素的不同在于,长期使用,前者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后者却不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6 07:46: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父亲的叨叨

前些年,父亲退休了,从老家打来电话跟我商量,是否有必要把组织关系从企业转到社区。他担心企业每况愈下,党建若是不规范,万一改天丢了组织关系,没处缴党费怎么办?我故意逗他,组织关系放哪里不都一样?父亲抓住这句话,在电话里训了我十分钟,然后生气地摔了电话。

我离家读书、工作也快20年了,父亲主动打电话的次数屈指可数,连孙子出生都没怎么嘘寒问暖过。这通电话足见组织关系迁转是他的人生大事。父亲1983年加入***,从一名码头工人逐步成长为一名国家干部,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党的培养念兹在兹。这么多年,父亲与我聚少离多,每每见面,家长里短聊不上几句,说得最多的总是党:他为党和国家的进步感到骄傲,对党内的一些不良作风和腐败问题感到痛心,再就是对我耳提面命、谆谆教导,抓住一切机会对我“叨叨”几句党性修养的问题。

这些“叨叨”伴随我入党至今。每当我处在人生路口或者进步台阶前,父亲的“叨叨”总在提醒我别忘了党员的身份。其中有一些片段让我念念不忘:我宣誓入党的前一晚,父亲拉着我在阳台上背党章,党员的权利义务一条一条过。考上大学、离家前夜,他又抓住我彻夜长谈,叮嘱学业以外,说的最多的就是守住本分、修身正行、戒绝贪念。我工作后第一次回家探亲,几杯老酒下肚后,父亲告诫我要有情怀、要能奉献,吃饭砸锅的事情咱可不干。

如是说,父亲也如是做。他在港口工作时,除夕夜吃了年夜饭后总是匆匆回码头值班,夏季汛期家里更是看不到他的影子。搬家多次,无论在哪,楼上楼下的邻居们,遇到困难都愿找父亲,有啥矛盾都愿让父亲评评理。干了那么多年的码头工作,忽然父亲要转行去做广告、投资影视剧,家里人都劝他“大老粗别玩票”,他却说这是组织的安排,只要尽心尽力就一定能做好。于是,父亲和剧组同吃同住几个月,电视剧上了央视一套黄金档,在省里拿了“五个一”的奖。有人问剧组里有潜规则吗?父亲半开玩笑又一脸严肃:有我在,他们敢?!

别看父亲风风火火、大刀阔斧,他也有“胆小”的时候。退休金账户里多了千八百块钱,成日坐卧不宁。我说人家财务算账门儿清着呢,还能便宜你?父亲又“叨叨”我一遍财务纪律的问题,然后问东问西,直到弄明白是企业年金才心安。同是做广告的朋友请退休后的父亲帮忙,觉得老爷子做了那么多年广告,蹚蹚“衙门口”没啥问题。可一个月后,父亲“下岗”了,朋友评价“老爷子太实在,连条烟都不会送”。

如今,父亲的组织关系早就落在了社区,前几天去参加社区纪念建党95周年的党员大会,第一时间就把党员徽章的图片通过微信发给我。我也在单位得了优秀党员,父亲得知后主动要求视频通话,视频打开后,只见父亲端着酒杯一饮而下,又开始了对我的“叨叨”,末了还是那句话,“儿子,踏踏实实做事,别忘记了自己是党员!”

(选自《 人民日报 》2016年6月30日)

【小题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小题2】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划线句写朋友对父亲的评价有什么作用?
【小题4】本文在刻画父亲的时候,多次运用细节描写,请找出其中的两处并分析其作用。

同类题2

(二)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下面小题。
爱迪生传
81岁,爱迪生诞辰的那天,纽约的友人们在饭店内举行欢宴,但他本人却不能参加。他发来了一个电报:此刻正愉快工作。
宴席上,梅多克洛夫特站起来向大家报告爱迪生的“工作”:
“他的目的是想从美国南部各州和其他在冬季冷至零下20度的各州中所产生的葡萄藤、灌木以及杂花中提出橡胶来。爱迪生先生已经在进行着这一伟大而艰苦的工作;而他很安于这一个工作,他依旧以他彻底的精神、充沛的活力和无限的热忱去处理这个问题。他对我说:‘我已经研究了60年的物理学,而我现在所从事的却是一些全然不同的学科,因此,我觉得很高兴。’而现在他在佛罗里达的确处在最紧张的工作中。这次他带去了7个助手,已经收集并试验了945种植物,他发现有很多种植物中含有橡胶,他将试验更多的植物,也许是一倍,也许再多些。”
美国种植橡胶的可能的问题对爱迪生来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
大战过后,爱迪生接受了福特的建议,为改变美国橡胶靠进口的状况,于1927年成立了爱迪生植物研究公司。他要求采集的植物的生长期必须很短,“取胶工艺也将机械化,尽量少用手工劳动” 。
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并不容易。这时,爱迪生全家一心想的就是橡胶。用爱迪生太太的话讲:“我们一家大小无时不在谈论橡胶。我们说的、想的、梦见的都是橡胶。因为除此之外,爱迪生先生不许我们做其他事情。”
不到一年,被派往世界各地去寻找的人采集了约3000种植物回到美国。爱迪生对14000种植物进行分析研究,对几种菊科植物进行杂交,培育了一种含有大量胶乳的植物,但使用这种菊科植物提胶,造价太高。1928年,这个老发明家继续努力地试验。他说:“再给我5年的时间,我一定让美国出现常年产胶的植物!”“我希望产量能增至100天10磅,我们现在还正在开始,如果工作原理确定了,将来的希望真是没有止境呢。”爱迪生由于患了肾功能失调综合症,便只好放弃了橡胶植物的种植研究。当此项任务由爱迪生的后继者承担起来的时候,已不再是由菊科植物提取,而是合成橡胶。爱迪生从野草中提炼橡胶的功绩,受到世人极高的评价。
1931年10月18日,星期日的凌晨3点24分,发明大王爱迪生走完了84年的伟大人生旅程。临终时他说:“我为人类的幸福,已经尽了心力,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
3天后的10月21日傍晚,这位发明大王的遗体埋葬在他西奥兰治克雷的家的大橡树下。
消息传出,人们陷入了极度的悲哀之中。唁电雪片般从美国各地、从世界各国飞来,同时,爱迪生的家属和美国白宫也收到了数以千计的有关怎样纪念爱迪生的各种建议。有人主张纪念活动开始后,全世界的电灯都象征性地关闭一分钟。有的主张由胡佛总统下令,在葬礼当天将美国全境的电源切断一分钟。有人建议,除关键的电灯以外,其他所有的电灯都在自愿的情况下关闭。
当时,全美各地熄灭电灯一分钟,以示哀悼。
在这一分钟之内,芝加哥、加利福尼亚、丹佛、纽约,整个密西西比河一片黑暗。纽约百老汇一片黑暗,世界一片黑暗。接着,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城市到乡村,灯火通明,亮如白昼,世界一片光明
(节选自李其荣《爱迪生传》)
【小题1】爱迪生为什么对研究生产橡胶这项工作那么投入?
【小题2】在熄灭电灯哀悼爱迪生的这一分钟前后,世界从“一片黑暗”到“一片光明”,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工作、爱情、游戏是人生的三个重要方面,偏废了任何一方面就不能算作一个精神健康的人。”而爱迪生连生日那天都在工作,你认为他算精神健康的人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出纳
岺燮钧
周嘉根是社办厂里的老会计,起先做的是出纳。
周嘉根瘦高,能被一阵风吹倒。他吃鱼嫌腥,放了生姜、黄酒,吃的时候还要闻一闻。他在鱼肚子边挑一筷,夹点鱼肉沫子,放到嘴边尝一尝,就算是吃过了。偶然夹一整块鱼肉,近着眼,把大刺拔了,细刺也拔了,进嘴前再端详一番,才放到舌头上,细细地抿着,半晌才吃下去。
周嘉根太瘦了,像芦柴棒。有一时,时兴乔其纱,老婆给他做了一件短袖。他不喜欢,嫌乔其纱太薄,肋骨都印出来了。老婆直摇头:只有你这种奇人,大热天的还嫌衣裳薄!他出门,都穿得熨熨贴贴的,都是自己熨的。有一回老婆帮他熨,他嫌裤缝不直,又重熨。
他出门是一辆老凤凰,老凤凰骑了很多年了。若有一个螺帽松了,必得整辆车都拧拧。别人家的车都是锈迹斑斑,只有他的老凤凰一泥不沾,链条上的润滑油滋滋润润的。他出门必问老婆,门关紧了吗?钥匙有没有多旋几下?只一次,骑出了半里路,他又问老婆,老婆犹豫了一下。他一路念叨,骑了又半里,结果还是回来了。
他做出纳,管的是钱粮。所谓钱粮,是工资和饭票。每个月的工资都得从他手上过。他不是现数的,必得一份份码好,装进信封,写上名字和数目。不多也不少,他才觉得心安。
一天临下班时,他收拾钱粮,饭票是对的,但钱多了十块。他细细想,今天有哪些人来买过饭票,是不是谁多给了?不由得自言自语:咋钱多了?对面的老会计笑笑,多总比少好,说不定漏记了。他笑笑:那倒也是。可是心里总过不去。晚上吃饭,碗也不拿,筷也不拔。老婆见他痴痴的,问他咋的,他只说多了钱。老婆嘀咕:我还以为少了……
第二天到了厂里,他若有所待。遇到张三,张三向他笑笑,他想问:昨天买饭票是不是多给钱了?他心里问了,但嘴只嗫嚅了一下,没说出口。去食堂吃饭,他边吃边看,耳朵探测着,看李四是否在说钱少了。他还特意去各个车间转了转,大家都问的是工资什么时候发。那这十块钱到底怎么多出来的?以前也有过,但过一会就明白了。这一回,还是糊涂账。发呆时,老会说,那就算了。他想,怎么算呢?这十块钱,算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老会计说:你先放着,万一有错失的时候,可以抵上去,我做出纳的时候,也有小零小碎的。他“哦”了下,但还是有点生气。生谁的气?生自己的气。他自做出纳以来,都是清清楚楚干干净净的。
回到家,老婆正在煎鱼。“买什么鱼!”“你不吃,我们会吃。”老婆懒得理他。他把老凤凰推到门口擦洗。老婆把鱼搬到桌上,瞟了他一眼:又没脏,擦什么擦。他也不睬她,自把覆水板拆下来,用刷子刷。老婆拿了碗筷走过来:覆水板本来就是挡泥巴的,你洗那么干净干吗!
这时,儿子满脸汗水的冲进来,老婆一把攥住他:臭小子,钱呢?儿子惊诧:什么钱?老婆道:这学期学校里结算下来多的钱啊,不是有十块五毛吗?儿子说,我给我爹了啊。周嘉根喝道:乱说,哪里给我了? 儿子擦擦脸:我本来想给你的,你不在,我就拉开抽屉把十块钱放里面了,五毛钱买了吃的了。
周嘉根走过来,板着脸道:晚饭不用吃了。他一把掀掉儿子的椅子,让儿子站门外去。老婆纳闷:他到底把钱交给你了没有?周嘉根冷着脸道:出纳的抽屉是小孩子可以随便抽的吗?老婆劝道:又没少钱,你干吗这样!周嘉根恶声恶气道:为了这多出的十块钱,你可知道,我花了多少心思?出纳,你以为多了是好事啊?!老婆“哼”了一下,自管把儿子拉回来。他厉声喝道:以后再到厂里去,我打断你的腿。推开碗盏,站起来,不吃了。
老婆知道他脾气,也不睬他。等到要收拾饭桌时,看见他在里间熨裤脚管,嚷了句:饭还吃不吃?兀自洗碗去了。
(摘自《宁波日报》2017年8月8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欲扬先抑,前半部分指出了周嘉根在生活中的迂腐和与众不同,后半部分则肯定了他在工作中一丝不苟和严肃认真。
B.第五段文字承上启下,既承接了第一段对周嘉根职业的简要介绍,又引起对人物做出纳的具体描写,让读者深刻认识人物。
C.画线句诙谐幽默,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对比等描写地展现了十块钱给周嘉根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妻子对此事的不屑一顾。
D.周嘉根把自行车的覆水板拆下来清洗的做法,说明他想借此排解内心的郁闷,同时说明这是一个遇事便六神无主的人。
【小题2】周嘉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概括。
【小题3】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周嘉根,作者用很大篇幅写人物的日常生活习惯。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非常张五常

李功耀

张五常经历独特,机遇奇佳,屡逢名师,曾师从阿尔奇安、赫希莱,并与科斯、弗里德曼、阿诺德、哈伯格等经济学巨匠亦师亦友。1966年,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张五常,博士论文刚完成一半,就获得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的通知,学校给了他一个博士后奖金。1967年秋天,张五常到芝加哥大学任职,并在开学后几天就到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拜访了经济学家科斯。过去张五常与科斯素未谋面。

他一到科斯的办公室就战战兢兢地自我介绍说:“我是史蒂芬·阿尔钦的学生,曾经花过三年的时间读你的《社会成本问题》。”张五常才打量科斯,只见科斯头发斑白,戴着眼睛,正在桌子前阅读。科斯听了张五常那样说,好奇地抬起头来,问:“我那篇文章是说什么呀?”张五常一时无言以对,不知从何说起,过了一阵子,勉强地答了一句:“你那篇文章是说合约的局限条件。”科斯立即站起来,高兴地说:“终于有人明白我了!”

从此,张五常和科斯成了好朋友。正如张五常所说的,尽管他与科斯没有师生之名,但倒有师生之实。1969年张五常到华盛顿大学任职时,经常会接到一些不相熟的经济学者的长途电话和来信,说科斯要他们来问张五常,关于科斯的某篇文章是怎么解释的。20世纪80年代张五常到了香港,一位教授路过香港,告诉张五常一个故事。科斯到他们大学演讲,听众济济一堂。在演讲中,科斯直截了当地说,引用他的思想的人都引用得不对。到了个人提问时,一位听众问道:“当今之世,有没有一个引用你的思想的人是引用对了的?”科斯回答说:“只有张五常。”

被美国经济学大师如此看重的张五常在香港受挫,被评为“最差的教授”,对这个结果,他倒不以为意。每次上课,只要铃声一响,张五常进入教室,整个教室顿时会鸦雀无声。只见张五常往黑板前的椅子上一坐,把一双腿往讲台上一搁,就有声有色地讲起来。在课堂上,学生们或是鸦雀无声,全神贯注地听讲,张五常思维快如闪电,稍不留意,其精妙之处就会失之交臂;或是会哄然大笑;或是激烈争论,谁有疑问随时可以举手与张教授讨论,而正是这样的讨论,又会引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正因为这样的课堂气氛,张五常无论是开大课,还是开小课,每堂课都会爆满。香港大学有一个可以容纳350人的大教室,张五常在这个大教室开课已有多年,但是每次开课都有后来者席地而坐,对于学生迟到早退,他都“悉听尊便”。

张五常讲课,从来不备课,也没有讲义,更不在黑板上板书。在他看来,自己天天思考的经济学,备课是多此一举;依书本讲授,只会限制自己思想的表达和灵感的迸发。即使是正式场合的演讲他也不会有多少准备。张五常教书几十年,从来就没有想到要写一本教科书。因为,在他看来,书中有的东西是不需要老师多说的,任何一个国际上有分量的教授从来不会依书而教的。而老师在上课时讲过的东西,学生必须在课堂内,尤其是在课堂外,到学校的图书馆去消化,这样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因此,张五常上课,重点在于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启发,教给学生的重点不是经济学的知识,而是如何利用经济学的推理、方法及假设去思考问题、解释现实的经济生活。

(节选自《乐龄时尚》2008年第9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张五常博士论文刚完成一半,就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后奖金。这是由于他去拜访了著名经济学家科斯,得到了科斯的器重。
B.张五常花三年的时间读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终于理解了文章说的是合约的局限条件。他是唯一理解科斯学说的人。
C.美国经济学大师看重张五常,可是他在香港却被评为“最差的教授”,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
D.张五常进教室,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无论是开大课还是开小说,每堂课都会爆满。这是从侧面表现他的课非常精彩,非常具有吸引力。
E.张五常教书几十年,从来就没有想到要写一本教科书,他认为依书而教只会使自己受到束缚。
【小题2】“非常张五常”有哪些“非常”之处,请根据文本分点概括。
【小题3】对于张五常在香港被评为“最差的教授”,你有什么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霞飞路到斯德哥尔摩

——光纤之父高锟的人生路

1933年,高锟出生于上海一户典型的高知家庭。父亲高君湘是留美返沪的大律师,祖父高吹万是清末民初时期南社著名文人,堂叔父高君平为知名天文学家。

高锟的家坐落于霞飞路,这条现更名为淮海路上的民居,如今已成老上海的缩影与家世不凡的标志。到了上小学的年龄,高锟被送进霞飞路上的世界学校。这所由蔡元培、陶玄等创办的西式学堂,时为上海顶级贵族学校。课堂上,高锟们要学英语、法语,放学后,衣着整洁光鲜的孩子们纷纷钻进各家的高级轿车。只有圈内人才能辨认出,这些小家伙中,有孙中山的孙女、杜月笙的小儿子、荣氏家族的后代……

回家后,还有父亲请来的私塾老师在等着高锟,一字一句地教他诵记四书五经。高锟的堂兄、上海文史馆馆员姚昆田回忆,高锟随父母移民后,再回上海叙旧时,还颇有兴致地与他和诗。

1948年高家举家迁往香港,是高锟人生首个转折点。这次迁居,使高锟得以心无旁骛地继续接受优质高等教育,为他今后的非凡成就奠定了基础。在香港圣约瑟书院念书期间,这个打小就喜欢自制灭火筒、烟花、相纸甚至泥炸弹的小男孩,就立志报读电机工程。

从书院毕业后,高锟赴英国留学,1957年,取得伦敦大学电子工程理学学士学位,加盟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高锟不善言辞,甚至有些木讷,在名为《潮平岸阔》的自传中,高锟写道:我在电讯事业冒起之际投身这个行业,社会上对传送大量讯息,甚至活动影像的需求日渐迫切,这可就是推动我向前发展的波浪?

1960年,高锟进入ITT设于英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通讯实验室,其时,各研究机构已经开始重视公众对改善通讯设施的强烈需求。高锟的主要职责,正是提高现有通讯设备的功能,重点研究和发展一套利用毫米波长的微波传送通讯系统。

现在看来,当时年仅27岁的高锟的确生逢其时地站在了全球通讯科技的制高点。

1966年7月,33岁的高锟登上了人生的第一座高峰,其论文《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发表于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学报,这个日子后来被定为光纤通讯诞生日。后来,高锟也开始转战美国罗安那克(Roanoke),开展新的研究。

1983年,ITT高层的一个电话成为高锟的第三个转折点,他被公司任命为首席科学行政总裁。时任副总裁弗拉申博士对高锟的要求是,“做任何你认为对ITT有重要意义的事”。那年,ITT还给这位履新首席科学家制作了一张公关宣传海报,海报的背景是一片树林,高锟坐靠在一棵树下悠闲地看书,海报下方有一行字,“我们给他资金和时间,让他缔造更好的未来”。

如今,ITT一定在为自己当年为未来支付的巨额资金感到物超所值,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高利润,这一规律在顶尖科技界中同样适用。迄今为止,ITT所属的标准通讯实验室的竞争对手贝尔实验室,已经走出13名诺奖得主。

变得“很有很有钱”的高锟没让自己变得很时髦,他只是喜欢到郊区、湖边等幽静处买块地,和夫人亲自设计房子,再找工人盖,他喜欢自己动手做木工,房子前坑坑洼洼的木搭露台,就是他刨的。如今,在他们的硅谷家中,还摆着一张做木工活的桌子。

这位不必承诺任何具体目标的首席科学行政总裁,彼时却比任何时候都忙碌。黄美芸回忆,“有时给他秘书打电话,让他下班路上从超市带点东西回家,秘书回答,‘高太太,您不知道高博士今早去了纽约吗?’”

1987年,高锟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持英、美双重国籍的他每年有一段回家的长假,这些“探亲”时间,高锟充分用于与贝尔实验室合作交流,此外就是到全球各国领奖。

老两口在硅谷家中仍然留着一些奖章,可都摆在让人倒吸一口气的位置上。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的纪念证书,贴在车库墙上,证书正下方,是供人换鞋进出的小凳子;书柜上一只满满盛着贝壳的水晶碗,是高锟获得的第一个奖,1976年美国莫里奖,这已升了级,以前可是用来盛火柴盒的。“那怎么办?我们没地方放了呀。”黄美芸笑说。“我不认为拿到诺贝尔奖才标志着高锟达到了事业顶峰。”1997年,上海交通大学前应用物理系主任陈益新教授收到诺贝尔评审委员会的邮件,邀请他推荐1998年物理学奖候选人,空格有三个,陈只填了高锟的名字,“他发明的光纤,是一项世界性、革命性的贡献”,“诺奖评委会每年都会邀请全球各领域的专家推荐候选人,这本身就有很大的偶然性,高博士今年才获奖,太迟了”。

近日,在香港,高锟4年前出的自传存货在几日内被抢购一空。不过,无论是新晋诺奖得主,还是一夜成名的畅销书作者,这两个新身份对现在的高锟来说全都没有意义了。从老人健康中心回到家,高锟顺从地听着太太的指挥,换鞋、喝牛奶、吃蛋糕、加多件马夹。他的眼睛总不愿离开黄美芸,他喜欢冲着她笑,她是他自传中第一章“邂逅”的主人公,也是他眼下惟一叫得出名字的人。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A.高锟出生于上海一户典型的高知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为他今后受到良好教育、事业取得成功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支持。
B.黄美芸经常不知道高锟的行踪,可以看出高锟生活的忙碌,这也正是出于对高锟的高度信任,因为当时正接到发明光纤的任务。
C.上世纪八十年代,高锟的主要职责是提高现有通讯设备的功能,重点研究和发展一套利用毫米波长的微波传送通讯系统。
D.ITT为高锟制作了一张公关宣传海报,“我们给他资金和时间,让他缔造更好的未来”既是为ITT的未来也是为了高锟的未来。
E.陈益新教授认为“高博士今年才获奖,太迟了”,说明获诺贝尔奖有很大的偶然性,我们不必急于申请该奖,有一天或许它会自然到来。
【小题2】请概括高锟一生经历中三个转折点都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小题3】黄美芸笑说。“我不认为拿到诺贝尔奖才标志着高锟达到了事业顶峰。”这代表了高锟夫妇很高的精神追求,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都反映了高锟夫妇哪些精神追求?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高锟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