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法是艺术,国学是学问,研究书法的学问是书学,把书法当成国学,与把传统文化当成国学如出一辙。书法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组成部分,但只有用国学方法研究传统文化的学问才是国学。

按照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划分,国学研究一类是关于智识的学问,一类是关于人生的学问,书学也是如此。关于智识方面的学,主要是对古代典籍的研究,即过去通称的“四都之学”,也有有关文字的学问,即小学,小学又分为:文字,音韵和训话,书法的基础是汉字,研究书法必须研究汉字本体,故此,书学的基础是小学,小学又融含于国学之中。所以,国学中的小学,对书学研究有直接作用和影响。

辑校和注疏是国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传统书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阅读和用古书论文献时,必须对其中的字词进行训话或校注,否则易发生误读,譬如现在我们常用“天真烂漫”形容书法作品至高的美学境界。但从包世臣《艺舟双楫》中对“烂漫”的注解可知,“烂漫”的本意是花到十分,已渐有凋疏之意,用在书法上,则是指笔法粗疏导致的墨法调疏,字法散乱。包世臣所说的“烂漫凋疏”,尽管谈的是笔法和墨法问题,本质却是书法美的问题,如果不用国学方法对“烂漫凋疏”进行训话学的辨析,就可能发生根本性误判,导致对书法美产生根本性误读。所以,研究书法美,必须立足于本土美学,必须用国学方法来研究。

书学还是有关人生体悟的学问。美感体验,是在长期的笔法实践中培养出来的,而笔法的获得,又在于对人生、生命与自然的体悟,即唐人张琭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要有向外和向内的追求,向外追求最后都归于向内追求,向外追求自然,于自然万物中获得关于笔法的学问,譬如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黄庭坚观担夫争道而悟笔法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向内追求内心的自证圆融,这方面,古代书论多有描绘,但有些过于玄虚。当然,笔法也可通过读书尤其是阅读古代书论获得,但读书也需进行人生体悟,读书而不体悟,等于吃饭而不细嚼,必定是“囫囵吞枣”,学习和研究书法,更离不开人生体悟,没有这种精神,是万万写不好书法的。

所以,书学虽与国学息息相关,但国学只是方法和途径,研究美、探讨美,是书学研究的终极旨归,但这美,是基于中国本土的美学,而不是西学体系中的美学,故美学又必须建基于国学之上。国学也不是贴标签、而是实实在在地坐冷板凳,需要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

(摘编自来中原《国学与书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学属于美学范畴,而国学是用国学方法研究传统文化的学问,二者有诸多联系,但不能直接画等号。
B.孙过庭《书谱》中用“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八个字,将“既看到古人,又写出自己”的古今书学的道理说透了。
C.书学的基础是字学,字学对书学研究有直接的作用,而辑校和注疏是传统书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D.作者反对读书者“囫囵吞枣”,意在表明在笔法的获得途径中,人生体悟比阅读古代书论更重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即表明观点,然后对书法和国学的区别和联系进行解说,引出了后文的论述。
B.作者在第三段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说明书学是靠文献学方法研究的,从这一点来说它属于国学范畴。
C.文中举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黄庭坚观荡桨而体悟出笔法的例子,强调了书学需要向外追求自然。
D.文章结构属于“总—分—总”模式,最后一段给出结论,再一次说明书学和国学虽有联系但并不等同。
【小题3】根据原文肉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书学和国学是息息相关的,国学是书法研究最终探究的美学的基础,书法是国学研究的对象。
B.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书法作品至高境界的“烂漫”用在书法上指笔法不好,说明当下已没人关注古书论。
C.书学不仅是关于智识的学问,还是关于人生体悟的学问,对其研究既要加深认识,又要实践体悟。
D.书学向内追求内心的自证圆融,但因古代书论的描述过于玄虚,还需要向外追求自然,亲自体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2 10:47: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北京雨燕,曾是北京独树一帜的城市符号,但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栖息地一再被挤压,数量一再减少。近年来,随着生态理念的大力弘扬、保护措施的不断加强,雨燕又再度翱翔于北京的天际,栖息于市井的檐壁,数量开始回升。
燕子,从来都是与人亲近的自然风物,也凝聚着文化韵味。从“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等脍炙人口的诗句可以看出,燕子既是风景的点缀,也是情感的慰藉。北京雨燕的意义,也不只是城市的风景,更体现了独特的城市气质,体现着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摘编自《一座城与一群燕子的“血脉相融”》)
材料二:
北京一共有多少只雨燕?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的雨燕仅存3000只左右。然而,在半个世纪前,这个问题还很难回答,漫天飞舞的雨燕与古老的北京城“血脉相融”,难分彼此。1965年6月,著名鸟类学家郑光美沿着紫禁城的护城河骑车慢行,一路发现了近400只雨燕。1966年,北京师范大学鸟类专家赵欣如还在北四条读小学,他清楚地记得,校舍周围生活着数百只雨燕,不时就会错飞进教室。在老北京的记忆中,从天坛到太庙,从故宫到雍和宫,从北京的城楼、箭楼到颐和园的八方亭、东宫门,雨燕成群结队围绕着建筑飞翔,形成鲜活的古都风貌。
(摘编自《北京雨燕为何濒临消失》
材料三:
1870年,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罗伯特·斯温侯在北京采集到一只雨燕标本,将其拉丁学名命名为ApusApus pekinensis,意为普通雨燕北京亚种。“北京雨燕”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一直是北京中轴线上活着的文化,居住在高大的皇城中,用飞翔的视角见证着这座古城千百年来的沧桑巨变。雨燕的口裂宽大,一只雨燕每天能捕食近万只昆虫,对维护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北京市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它们的存在对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完整也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庆幸的是,这群机智又顽强的生物,在人们的关注和保护下,重新焕发了生机。
(摘编自《伴城而栖的雨燕》)
材料四:
据统计,一对十天左右的幼鸟每天由亲鸟喂给的昆虫有248只,孵出二十天的幼鸟所吃的虫数可达3675只,快出巢时为6927只,一只衔虫育雏的成鸟,在嘴里就发现了281只昆虫,其中有蚊三只,小形蝇类46只,蚜虫22只,虻类4只,蜘蛛1只,蝽象34只,浮尘子171只。所食昆虫除极少数益虫外,均为害虫,足见雨燕在消灭有害昆虫方面,对人类的益处是很大的。
(摘编自科普读物《雨燕》)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生态理念的缺失,保护措施的不力,使得北京雨燕栖息地一再被挤压,数量锐减。
B.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雨燕前后数量形成的鲜明对比,告诉人们,漫天飞舞的雨燕曾经是古都的鲜活风貌。
C.生活在北京中轴线上的雨燕的存在,对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有着重要意义,对维护地区生态平衡也起着重要作用。
D.“北京雨燕”对人类益处很大,其所食昆虫绝大多数为害虫,单是孵出二十天的幼鸟所吃的害虫便已数量可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雨燕是北京的风景,也是北京人的情感慰藉: 体现了独特的城市气质,也体现了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B.在人们的关注和保护下,雨燕的种群数量和活动范围一定会超过原有规模,并重新成为北京独树一帜的城市符号。
C.雨燕的口裂宽大,一只育雏的成鸟的嘴里就有281只昆虫,能够满足一只十天左右幼鸟天所需的食物量。
D.人们认识到北京雨燕在消灭害虫方面作用巨大,因此加大保护力度,使雨燕再度翱翔北京天际,重现当年古都风貌。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如何才能重现北京雨燕与北京城“血脉相融”的胜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漆树的眼泪
我家在大山深处,离家不远有一个叫苜蓿坝的地方,那里长着一种叫作漆树的树木。大大小小的漆树长在半是石块半是泥土的混合土壤中,有碗口那么粗的,也有手腕那么粗的。黑黝黝的皮很厚实地趴在树干上,一旦把皮剥开,就会渗出乳白色的汁液,这就是能咬人的漆液。好多对漆树过敏的人,一看到这乳白色汁液就心里发麻。
大滴大滴的汁液从树皮破裂处渗出来,像是谁被打疼似的无法忍住便溢出泪水,又像是一个遇到伤心事的人泪盈满眶。这种哭是慢慢打开的,是一种很钝的流泪方式。
我亲眼看见漆树哭泣,是在苜蓿坝放牧的时候。几个外乡人不知何时来到我们村子,村里人很亲近地与他们搭讪。他们在各山各岭转悠着,那天到了苜蓿坝,突然大动干戈,对漆树动起手术来。我看见漆树冒出浓浓的汁液,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在我心里翻腾,刺激着我,呼唤着我,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漆树的疼痛。植物一旦遇到伤害,无法喊出声音,只能用自己的本能做着力所能及的弥补。在渗出汁液的那一瞬间,漆树迅速做出选择,集聚力量开始修复被割裂的皮肤。那些外乡人拿出大塑料桶,让汁液慢慢地流到桶里,割了一棵又一棵,直到桶盛得满满的才罢休。
“为什么只割漆树,其他树不割呢?”我满含着对漆树的同情问那些外乡人。“漆树的汁液是宝贝呀!”我眼睁睁地看着,心里怅然若失。一棵棵伤痕累累的漆树无声地抗议着,一个郁郁葱葱的坝子几天工夫便失去了往日的勃勃生机。漆树身上布满了刀伤,从树根开始,一直延伸到细小的枝干,几乎所有的皮肤都被割破了,一个个伤痕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我在心里嘀咕:“漆树会不会死?那些外乡人要漆树的汁液做什么?”
我后来知道那些外乡人来自四川,他们把漆树的汁液收集起来,经过几道程序,提炼出纯度很高的漆。这种漆不添加其他成分,又叫土漆、生漆。用这种漆漆过的家具,油光可鉴,而且不褪色,表面还耐高温。漆树的眼泪映射在家具上,成为家具的眼睛。
漆树的眼泪被提取后,却在家具的表面重生。每当我看见用土漆漆得光亮无比的家具时,总会想到苜蓿坝那一坝漆树的命运。人类为了撷取自身需要的东西,完全不顾植物的感受。
再次去苜蓿坝放牧时,原本以为死亡的漆树会大煞风景。但当我们纵着骡马来到苜蓿坝时,却看见了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漆树,原来的伤痕处长出了厚厚的痂。我抚摸着伤痕,想象着漆树被割伤后,是如何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其中又有多少艰难。
俗话说:“人活脸,树活皮。”可是漆树被割破树皮提取汁液后还能生存下来。对割破树皮这件事,漆树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接受自己的命运。
漆树的眼泪,不是哭泣后的残余物,而是新生命的一种见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漆树的生长环境和状态,其中“趴”写出漆树树皮紧紧裹着树干的情态,“咬人”用拟人手法写出漆液的毒性之大。
B.“漆树的眼泪映射在家具上,成为家具的眼睛”“在家具的表面重生”,形象地写出了家具被漆过生漆后的光亮,突出了漆树的价值。
C.看到外乡人割破漆树树皮收集漆液,“我”怅然若失,因为漆树不仅是“我”的朋友,也是故乡的财产,是属于家乡人的。
D.全文围绕着“漆树的眼泪”来组织内容,先后写了漆树的眼泪咬人、漆树流泪、漆树流泪后结枷重生,体现出漆树顽强的生命力。
【小题2】请简要赏析文章画横线的段落。
大滴大滴的汁液从树皮破裂处渗出来,像是谁被打疼似的无法忍住便溢出泪水,又像是一个遇到伤心事的人泪盈满眶。这种哭是慢慢打开的,是一种很钝的流泪方式。
【小题3】作者从漆树树皮被人割开流出汁液这件事得到哪些感悟?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G与物联网相得益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相伴相生,云计算、区块链……“万物互联”势不可挡,新技术也对网络安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技术广泛介入生产生活,让网络安全一旦出现问题,代价将变得难以承受。如基于人工智能的无人驾驶车辆被攻击,就可能车毁人亡;基于物联网的工业控制被攻击,就可能出现工厂停工,造成的损失和单纯的信息泄露不在一个重量级。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安全防护的实施难度也变得前所未有。拿5G来说,它让联网的设备变得多样化,从路边的摄像头到生产线上的机器人,都连接在网上,这直接改变了网络安全的防御体系,不能像过去一样垒个墙就完事了,现在网络安全已没有边界。不过,新技术的应用,也在拓展安全的边界,让过去单纯作为保障的网络安全“升格”为核心业务提供支撑的“大安全”,阿里巴巴的“风控大脑”就是体现之一,人工智能正是“风控大脑”的智慧。产业互联网带来的线下线上融合,同样成为网络安全厂商面对的“新考题”。各个行业有自己的特殊性,而工业控制安全则涉及设备和协议,怎样将工业控制安全融入网络安全的整体防控体系,是网络安全企业现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陈静《网络安全“新考题”呼唤“新答卷”》,《经济日报》2019年9月20日)

材料二

业内人士称,网络安全问题本质上由网络原始设计的缺陷造成,而长期以来,网络安全基本通过防火墙、杀毒软件等外部管理防护实现。“打补丁”成为网络安全专用词,也暗示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无奈困境。如何把安全“内嵌”在网内核中,使其“命中带安全”,成为多方技术研发的焦点之一。

作为一家技术驱动型公司,视联动力自主研发的“V2V视联网”技术已经在社会治理、电子政务、智慧医疗、远程教育等多领域广泛使用,其安全特性在理论上、实战中被反复检验。视联动力首席安全架构师夏冰冰称,视联网在自主创新的通信协议内部植入基于国密算法的密码保护,是通信和密码行业全球首创,将极大提高我国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这项技术还有一项了不起的突破,即做到了“结构性安全”。公安部安全与警用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于2017年3月针对视联网的安全性进行了技术论证和测评,得出了“结构性无安全漏洞和后门”、“结构性抗渗透攻击和信息泄露”、“核心网络无IP报文”等七个较高的安全特征描述。依据该测评结论,传统IP技术攻击手段不能对视联网系统造成影响和破坏,结构性实现隔绝和免疫TCP/IP体系网络和应用层攻击的效果——因为“基因”不同于IP互联网,视联网可“免疫”黑客、病毒攻击。

(摘编自《“V2V视联网”助力国家网络安全》,《光明日报》2019年9月17日)

材料三

0.01秒,你点击下单的瞬间,上百次风险检测已经完成。在9月16日天津开幕的2019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阿里巴巴首次对外公布了“风控大脑”。这个拥有上千算法模型、上百项技术能力、覆盖上百个商业场景的安全AI防护系统,让数以千万计的商家得到7×24小时的全方位安全保障。目前阿里巴巴平台存量商品超过15亿,每一个商品、每一笔订单的背后,都有logo识别、图片防盗保护、视频指纹、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隐形加持”。阿里安全图灵实验室负责人薛晖表示,“风控大脑”中的打假系统样本数据总量,相当于186个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量,24小时自动运转,可以对图片、视频和制假售假链条上的相关信息进行处理比对,96%的疑似假货侵权链接还没产生任何交易就已被秒杀。

(摘编自《太平洋电脑网》2019年9月1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中“V2V视联网”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V2V视联网技术的研究,着眼于以往网络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力求突破其“拆东墙补西墙”的无奈困境,把安全“内嵌”在网内核中。
B.V2V视联网技术已经在社会生活的多领域广泛使用,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其安全特性都被反复检验,并将继续接受检验。
C.视联动力技术人员称,视联网在自主创新的通信协议内部植入基于国密算法的密码保护,极大提高了我国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D.“结构性安全”是视联网的一项突破,国家相关部门的测评结果表明,视联网可抵御传统IP技术的攻击,“免疫”黑客、病毒的攻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技术对网络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基于物联网的工业控制被攻击,可能造成的信息泄露的损失将不可估量。
B.5G使联网的设备变得多样化,从社会生活的细微设施到生产线上的高端设备,都可能连接在网络上,从而拓展了安全的边界。
C.阿里巴巴的“风控大脑”是企业研发安全保护系统的成功典范,它保障了网络安全,也支撑了核心业务的“大安全”。
D.人工智能使“风控大脑”速度快,效率高,且打假系统样本数据庞大,24小时自动运转,疑似假货侵权链接还没产生交易就已全被秒杀。
【小题3】新技术对网络安全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嵌在新诗和旧体诗之间的“凝视”

杨绣丽

应该有一个湖泊,这座湖泊可以称为“凝视”。

萨特认为,“他人的凝视带来羞耻或骄傲,并呈现出凝视对面的我本身,使我有了生命”。拉康则认为在诗歌中我们的词语将受到万物的影响,他说:“通过凝视,我进入了光,我接受的正是来自凝视的影响。”在我们的哲学系统中,这种凝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万物的秉性流淌在诗的血液里。

在这些年的诗歌创作过程中,我感受到文学的“凝视”包含了三个层面:视力、视角和视野。视力代表天赋、才华,视角是生活经验带来的条件反射,视野则是最高层次的境界,体现情怀。天才诗人具有独特的视力,诗句奇特而充满想象;至于视角,每个人人生经历不同,观照事物角度也不同。而旧体诗中最为重要的凝视,以其持久关注,格物致知,深入物理,产生出一张人文情怀的事业,这可以说是旧体诗流动不息的古典风骨。

新诗作为中国文学土壤上生长出来的树木,无疑受到西方现代诗歌的疑视般的照耀或者说是浇灌。有趣的是,西方现代诗坛中很多大人物又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穿越千年风云的“凝视”,像英美诗坛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庞德就对中国旧体诗推崇有加。

但是,我们今天网络上的很多诗歌,应该说越来越缺少凝视,既缺少对万物的凝视、对心灵的凝视,也缺少对古典诗的凝视。我们有很多还值得一读的新诗,体现的主要还是视角的个人化、差异感。但在情怀的挖掘和追寻中,众多的新诗丧失了旧体诗那种风骨,而风骨往往就是普世的情怀。譬如说城市诗。其实古人中有很好的城市诗作,像辛弃疾的《青玉案》,不只关注城市元宵夜,更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落寞和追求中树立了情怀,孕育出风骨。而我们今天很多城市诗,只呈现了万物生长的表面,却很难穿透现实的薄膜,深入到情怀。所以新诗的视野,还是要向古人学习,向旧体诗学习。

我想,新诗必须而且永远会从古诗中获得古典的“凝视”。当新诗勇于接受旧体诗的“凝视”,自觉接受古典诗光辉的影响,我们的诗歌之路一定会开开拓得更深,我们的心灵湖泊一定会来得更为广阔而辽远……

(《博览群书》2017年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凝视”相关阐述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萨特认为,“他人的凝视带来羞耻与骄傲,并呈现出凝视对面的我本身,使我有了生命”,他强调了“凝视”对自我的重要性。
B.拉康说,“通过凝视,我进入了光,我接受的正是来自凝视的影响”,他认为诗歌语言将受到“光”的凝视,受到万物的影响。
C.在中国古典诗歌系统中,“凝视”是指万物的秉性流淌在诗歌的血液中,从而使得诗人和读者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D.文学的“凝视”包含了视力、视角和视野三个层面,视力只为天才所有,视角关乎经历,视野关乎情怀。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持久关注,格物致知,深入物理”,体现了诗歌流动不息的古典风骨和人文情怀,是旧体诗中最重要的“凝视”。
B.中国新诗受到西方现代诗歌的“凝视”,西方很多现代诗人又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凝视”,这说明“凝视”可以跨时跨域发生。
C.我们还是有很多值得一读的新诗的,比如有些城市诗,因着它们个人化的视角和普世情怀,在众多无风骨的网络诗中独树一帜。
D.将中国诗歌之路开拓得更深更广,重要的途径是自觉接受古典诗光辉的照耀,穿透现实的薄膜,深入到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