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国内外经验对北京“新机场线”规划的启示
规划中的北京新机场定址于京冀间,距市中心约50公里之遥。预计新机场建成后,旅客日吞吐量将达到2万人次。鉴于目前北京城市交通运力已趋饱和,如果建成后没有便捷快速的轨道交通作为支撑,新机场的成功运作是难以想象的。创建便捷快速的北京新机场轨道交通(即“新机场线”),其关键技术集中在以下三方面:线路运营模式的规划、机场站设置的规划、沿线站点分布的规划。
目前,世界上机场轨道线路运营主要有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也有各自的适用性。第一种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延伸线。将城市轨道交通延伸至机场,运行速度与普通城市轨道交通相同,设站较多,可同时满足航空乘客与普通乘客的交通需求,线路效益好。第二种是机场专线。专线设站少,甚至中途不设站。其主要服务对象是航空乘客,服务水平和运行速度较高,但线路效益不高。例如,北京首都机场线。第三种是共轨运营混合线路。指的是一条线路运营两种不同的列车,快车主要服务于航空乘客,慢车主要服务于沿线普通乘客,快慢车不共站,充分发挥了机场轨道交通的运能,整体效益较好。
机场轨道交通建设成功与否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机场站的设置形式。一般来说,航站楼的外侧为车道边,内侧即为公共大厅,航空乘客通过车道边进入公共大厅,在大厅内换取登机牌、托运行李,之后通过安检,从廊道进入候机大厅。国际民航规定,机场站不允许设置在安检区内。根据轨道交通与公共大厅的平面关系可分为垂直和平行两种类型,每种类型根据轨道交通敷设方式的不同,又各自分为高架和地下两种形式。
第一种类型,轨道交通与公共大厅垂直。采用高架敷设方式的轨道交通,线路终点需设在航站楼前,典型案例是北京T3航站楼。采用地下敷设方式的轨道交通,站台可以更靠近公共大厅,甚至设置在公共大厅内部。与高架敷设方式相比,地下敷设方式换乘距离较近。
第二种类型,轨道交通与公共大厅平行。平行关系下,机场站可以尽量贴近公共大厅,两者之间接触边较长,换乘的空间较大,换乘距离较短。这种类型中,轨道交通采用高架敷设方式时,高架线有条件将站台上下层错开布置,将轨道交通的到达层与机场的出发层布置在同层,将轨道交通的出发层与机场的到达层布置在同层,做到机场与轨道交通的单向封闭式无缝衔接,使换乘更安全快捷。例如,香港国际机场。轨道交通采用地下敷设方式时,可以在公共大厅的地下设置两层车站,分别以电扶梯与机场出发和到达层连接,如吉隆坡国际机场。
国内外先进机场轨道交通系统的沿线站点分布,大多有以下特征和规律:一、机场轨道交通的沿线车站大部分位于商务或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二、有的沿线车站设置了城市航站楼,航空乘客在市区内就可办票、值机,还可托运行李,能得到更便捷舒适的服务。三、机场轨道交通沿线车站强调与其它交通线网的接驳,方便携带行李的乘客就近换乘。
对于航空乘客而言,出行的时间不仅是航空时间,还包括两端在途时间。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轨道交通在城市中心区更具有快速优势。因此,为缩短航空乘客的出行时间,应大力发展便捷的机场轨道交通系统。以上对国内外机场轨道交通系统的研究和汇总,对北京“新机场线”的规划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取材于周敏的同名文章)
材料二
尽快建设北京新机场已是北京城市发展的紧迫需要,也是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必要性是毫无疑问的。
新机场的巨大吞吐量给地面交通带来挑战。一方面,北京交通拥挤度排名世界前列,现有交通设施已经不堪重负。另一方面,由于北京地区未来不可能再建第三个民用机场,因而即将建设的新机场会尽可能建得大些。这对于已经非常困难的北京交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目前,北京的民航客流中有70%左右是公务、商务旅客,包括来北京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旅客和参加全国性会议的旅客。根据预测,这一比例在未来也不会有大的变化,这主要是由北京的“中央型”功能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新机场在选址上还面临集疏运的问题。根据首都机场的调查,北京的航空旅客90%来自于天安门以北的地区,而北京四环及其以内的交通系统现在已趋饱和,不可能再有大的扩能,也就是说没有办法满足位于市域南端的新机场的集疏运需求。解决这些问题,都要求北京将部分功能向外疏解。
机场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一方面,它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交通压力和环境影响;另一方面,它又支撑和服务于所在的城市经济,给城市带来发展和繁荣。事实上,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金融、文化的中心,这种城市功能的“超级集聚”,相当于北京承载了华盛顿和纽约两大都会的功能。
北京应该以新机场的建设为契机,将位于北京的部分国家行政功能、部分企业总部、科研院所、大学的驻京机构等迁至新机场周边地区,并在其临空地区建设大规模会展、住宿以及配套的服务设施等。由于新机场远离北京城区,与河北的廊坊、固安、永清相邻,因此,可以考虑以新机场周边为基础,在京冀交界地区的永定河两岸,规划建设一个人口在500万以上,以服务国内行政、经济、科技等活动为主要目标的“京畿新区”。
北京新机场的规划建设和首都功能的疏解成为京畿新区的起点和终点。于是,在京冀交界地带的集聚将带有明显的航空城色彩。新机场的商务区应与航站区尽可能靠近,应设置轨道交通车站。商务区可以接受北京城区疏解来的国家行政功能设施、企业总部设施、行业管理功能设施、科研院所及教育设施、会展设施、办公与住宿设施,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生活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和各种商业、服务设施等等。以新机场的北、南两个出入口为起点,向北京和保定两个方向,可以规划建设两个不同特色的商务区。新机场货运区应布置在航站区的东侧。物流园区规划在紧邻货运区的机场最东侧,廊坊与新机场货运区之间的广大地区将成为物流、产业园区发展的最好地域。

京畿新区土地规划利用示意图
航空公司愿意将机库与维修、配餐、地面服务、飞行保障等等,及其相应的办公、仓储、餐饮、住宿设施等等规划建设在一起。为了满足基地航空公司这种相对独立使用土地的要求,可以将航站区西侧作为基地航空公司的多目的综合利用的土地,实施比较宽松的土地使用规制。航空关联产业园区布置在新机场以北地区,希望能够形成一条临空经济集聚带。该产业经济带东接廊坊,西连北京南中轴城市商务区,希望它能够承接北京疏解出来的部分功能设施。
新机场南边的固安、永清应以新机场和京畿新区的开发建设为契机,全力打造京津冀区域的核心城市,打造永定河“水际新城”的亮丽品牌。通过这个京畿新区的建设,希望能有50%以上的新机场旅客在新城完成自己的出行任务,30%左右的旅客进入四环以内,20%左右的旅客去津冀地区。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规划建设一个便捷的新机场交通系统,使新机场的客人50%左右利用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做到新机场运营后基本不增加四环以内的交通负荷——这其实是新机场成立的前提。
(取材于2013年《北京规划建设》刘武君的文章)
【小题1】下列对原文中画线部分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可同时满足航空乘客与普通乘客的交通需求,线路效益
线路效益:不仅指线路的经济收益,也指线路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B.有的沿线车站设置了城市航站楼
城市航站楼:设置在市区,可以分担机场航站楼的部分功能,方便乘客
C.轨道交通采用高架敷设方式时,高架线有条件将站台上下层错开布置
有条件:指高架线有可以将站台纵向错开布置的足够空间
D.平行关系下,机场站可以尽量贴近公共大厅
平行关系:指轨道交通与公共大厅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根据国际民航的规定,机场站不允许设置在安检区内,所以,机场乘客必须通过车道边进入公共大厅再通过安检。
B.北京首都机场线的优势是全线设站少,运行速度较高,节约了乘客的出行时间,为航空乘客提供较高水平的服务。
C.线路运营模式的规划、机场站设置的规划、沿线站点分布的规划,这是北京新机场创建轨道交通的三个关键技术。
D.航空乘客出行时间等于航空时间与两端在途时间的总和,便捷的机场轨道交通系统有助于航空乘客缩短出行时间。
【小题3】在机场轨道线路运营的三种模式中,你认为北京新机场更适合选用哪一种模式?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理由。
【小题4】有专家建议,北京新机场轨道交通机场站的设置形式可借鉴香港国际机场的形式。请分条概括这种形式的优势。(每条不超过7字)
【小题5】根据文意,选出北京新机场规划的商务区在文内地图中的准确位置(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小题6】京畿新区建成后,到达北京新机场的航空旅客进入四环以内的比例预计为(   )
A.70%
B.30%
C.50%
D.20%
【小题7】最适合这段文字的标题是(  )
A.以新机场为契机启动新北京城市发展战略
B.北京新机场面临的挑战
C.大航空时代的战略抉择
D.京畿新区的建设
【小题8】下列内容属于“材料一”与“材料二”都涉及到的一项是(   )
A.北京新机场的吸引力
B.缔造新机场生态圈
C.规划建设便捷的新机场交通系统
D.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发展的研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6 06:16: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朝内地与西域通过丝绸之路的交往,不仅表现在各种物品的输入与输出,更表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人员之间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内地有大量的戍卒、使节、文士、商贾等进入西域,而更多的还是西域人受到中华各地的吸引,纷纷前来通使,贸易、留学,甚至入仕、传教,因此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交流的主要途径,唐代诗歌中的诸多西域名物品类以及文化事象均是这种交流过程的反映,丝路文化对唐代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空间之于文化,不仅仅只是地理概念,还应当包括时间观念和思想空间。唐代诗歌的地理延伸从“阳关”“安西”到“葱岭”“西海”,直至“条支”“拂林”,正是汉代之后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延伸。唐代承续汉事,积极开拓西北,经营西域,藉保关陇安全。唐诗以汉喻唐,包含了对古人英雄业绩的向往、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对民族历史的崇敬和对国家实力的强烈自信。如果地域性和时间性是向外的延伸,思想性就是向内的省视,而对于唐代诗歌而言,外来的思想影响莫过于佛教。佛教于汉晋之间自西域传入,我国僧人又赴天竺求法,得佛教真传而使中国也成为佛教中心,佛教至唐代达到鼎盛。唐代文士礼佛及与佛教僧徒交往之风盛行,细密精深的佛理、意味幽远的禅意也使得唐代诗歌中弥漫着浓郁的佛学气息。这种自觉自愿的能动选择、直指内心的深层体验,激活了诗人创作的灵感,他们借助长于抒情达意的古典诗歌,深刻表达出了心灵深处的生命意向和对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概念和理论,并认为这个不可分割的民族统一体是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唐王朝加强对西域的经营,通过一系列羁縻州府的设置巩固了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其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西北诸族的拥护,唐太宗还被尊奉为西北各族共同的首领“天可汗”,唐代诗人岑参两度西域入幕,远驻北庭、轮台,对边疆民族习俗感受至深,其诗歌就有对边疆和平安定、胡汉和睦共处的赞颂,《赵将军歌》:“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乌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岑诗凸显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对各少数民族所产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这种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也使得唐代成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

西域独特的自然景现、文化艺术、丰富物产及民俗风情为唐代诗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实内容和想象空间,唐代诗人作为时代精神的代表,及时地将这些文化养料有选择地吸收到具体作品中去,创造出后世难以企及的“一代之文学”。另一方面,西域宗教艺术对唐代诗歌形式的演变也有重要的影响,佛教传播不仅影响了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扩大了创作题材,佛教经典的传播还促成了四声的发现以及格律诗体的形成。魏晋南北朝以来,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西域音乐逐渐传入,并与中原音乐相结合,形成新的音乐形式,配合这种音乐用以演唱的长短句也开始出现,这就是曲子词。因此,总体而言,唐代律诗与曲子词从某种程度上也许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吸收西域文明所孕育出的瑰丽的艺术奇葩。

(摘编自郭文庭《唐诗中的丝路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不仅是中西方贸易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每一个进入西域的人都是委派的文化使者。
B.唐代诗人以汉喻唐,不仅因为对唐王朝国家实力的自信和对民族历史的崇敬,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他们建功立业的雄心。
C.汉代之后丝绸之路的不断发展与延伸,这可从唐代诗歌中出现的“阳关”“安西”到“葱岭”“西海”,直至“条支”“拂林”等地理名词中找到印证。
D.西域独特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等,丰富了唐代诗作和内容。扩宽了诗人的想象空间,造就了李白、杜甫等一批优秀诗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从向外延伸和向内省视两个层面论证了古代丝绸之路及佛家对唐诗产生的影响,笔墨到最后集中到佛教的影响上。
B.文章列举了岑参两度西域入幕,远驻北庭、轮台的事例,是为了论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国家。
C.作者为了论证唐王朝实行开明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了西北少数民族的拥护这一论点时,使用事实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
D.第四段阐述了西域自然风情与宗教艺术对唐代诗歌形式的影响,不是影响了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而是影响格律和四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盛行的佛教,使唐代弥漫着浓郁的佛学气息,表达出了心灵深处的生命意向和对生灵万物的终极关怀。
B.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点,认为我国是历经几千年的历史逐步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民族统一体。
C.岑参的《赵将军歌》写出了边疆和平安定,胡汉和睦相处的生活场景,反映了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多元发展状况。
D.唐代律诗与曲子词是在西域宗教艺术的影响下形成的,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吸收西域文明所孕育出的瑰丽的艺术奇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人类共同财富

黄民兴

文化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如分为村落、社区、城镇、部落、民族、地区、国家、大洲、教派、宗教等,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随着科技和交通运输等的发展,不同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并相互影响,从而形成更大范围的文化圈。具体地看,各个人类群体在不同领域的文化需要一些特殊的文化形式来组织,从而形成体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组织型文化是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语言和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与主流文化(如儒家思想),而且二者本身也存在紧密联系。历史上,语言和宗教、主流文化是形成区域文化和文化圈的重要文化因素,如基督教文化圈(拉丁语、希腊语)、伊斯兰教文化圈(阿拉伯语、波斯语)、佛教文化圈(梵语、巴利语)和儒家文化圈(汉语)。

文化多样性不仅是人类对世界不同认知和自身文化身份的表达,而且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多样性的存在促使不同文化相互了解和学习,推动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和人类社会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组织法》序言确认,在相互信任和理解的氛围下,尊重文化多样性,宽容、对话及合作是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最佳保障之一;并希望在承认文化多样性、认识到人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发展文化间交流的基础上开展更广泛的团结互助。因此,文化多样性既是世界文化生态的基本特征,也是一种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观,就是既要认同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恪守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这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当前,文化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依然需要我们尽力维护,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相似,能够帮助人类应对世界资源的有限性。从自然的角度看,地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生物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密不可分。生物多样性为文化多样性提供物质基础,文化多样性反过来又反映不同人类群体对其所处环境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因此,文化多样性有助于促进人类对地球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从而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上如果只有一种文化,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多姿多彩。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对待不同文化,我们必须秉持平等、谦虚、包容的态度,使人类文明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中不断向前发展。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面对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完全由村落、民族、国家、宗教等不同层次的文化形成。
B.特定的语言、不同的宗教和主流的文化是形成区域文化和文化圈的重要文化因素。
C.认同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使得文化多样性成为一种价值观。
D.文化和生物的多样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没有文化多样性,就没有生物多样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文化多样性的特点的具体分析论证不同文化是人类共同财富的观点。
B.文章在讨论文化圈问题前介绍了文化的不同层次以及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等内容。
C.为证明文化多样性在当今社会具有的重要意义,文章采用了引用论证的写作手法。
D.文章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论证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具有的强大生命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科技和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就不可能使世界形成更大范围的文化圈。
B.文化多样性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文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C.文化多样性成为国际和平的最佳保障之一说明文化多样性在人类生活中十分重要。
D.人类文明若要持续发展,那么就要秉持平等、谦虚、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文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我们沿袭传统文学理论批评模式以及运用西方概念话语体系,来进行网络文学评论时,会特别强调“文学性”,侧重于作家作品、文化现象和社会背景的分析。事实上,网络文学评论的侧重点,应该是“网络性”。因为它的文本、作家、潮流与现象,是嵌入互联网“屏阅读时代”的新文学生产机制中的,并且随着从桌面电脑屏到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手机屏而不断变化。传统平面阅读单向度的文本作家分析,已经被屏阅读互联式的“网络性”所替代。这意味着理论与批评的坐标体系需要重建。
现在的网络文学研究有两个非常典型的现象。一个是传统或学院派的研究者经常进不了“场”,常在“外围”打转,并且习惯于用传统文学理论批评体系特别是西方理论话语体系来“裁剪网络文学的作品和审美”。他们在用传统文学理论特别是西方理论的话语和概念体系,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批评,难免产生“隔墙看花”之嫌。另外一个是那种从“网络”之中生长出来的批评和分析,无法体系化与科学化,并且对外界充满抵触。这在主观和客观上都阻碍了与外界的交锋与交流、吸纳与融合,从而影响了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当前,亟待立足网络文学发展现实,借鉴并融合传统文学理论体系,建构一个既具内生性又具有丰富成长性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这需要跨越纯文学和网络小说、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虚构文学和非虚构文学等之间的界限,也必须要跨越文学与非文学、文学评论与其他社会学科理论之间的界限,采用一种跨界的“系统论”“生态学”研究方法,来观察和研究这样一种“新的文学”评价体系的诞生。
面对大力发展网络文艺的新机遇,我们应该从网络文学现状出发,建构起网络文学的新价值评判体系。要扎根于网络文学与新文艺的“场”中央,捕捉、提炼和总结那些新经验、新理念,跨界重建一个全新的评价体系,倒逼传统文学理论与价值评判体系的变革和创新。网络文学研究要把这种新文艺生产场内的新经验、新理念和新逻辑加以提炼与总结,将它表达出来,贡献并参与到新时代文艺的建设之中,使之成为繁荣发展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唯其如此,才能直面中国网络文学庞大的创作实践、创新风潮、重大理论问题,以“在场的亲历、见证与创造历史”为基点,“跨越一切边界”,并在文艺边界重塑中,建构起属于网络文学特有风格和固有特色的评价体系。
(选自《重点是“网络性”而不是“文学性”》,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本作家分析是单向度的,已不适应当下“屏阅读时代”新文学“网络性”的特点。
B.传统文学研究完全不理解网络文学作品特点,而当下的网络研究又缺乏体系化和科学化。
C.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应当采用跨界研究方法,脱离文学领域来探讨和研究新的文学现象。
D.网络文学研究要提炼与总结新经验、新理念和新逻辑,为新时代的文艺建设作出贡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指出当下网络文学评论存在的强调“文学性”这一现象,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B.文章从两个方面列举了网络文学评论存在的误区,既有引证,又有阐释,说服力很强。
C.第三、四两段立论,文章分析了网络文学评论面临的形势,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D.在全文分析的基础上,最后一段提出观点:网络文学评论要侧重于其特有风格和固有特色。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只是沿袭传统文学理论批评模式来进行网络文学评论,就会陷入片面化的误区。
B.如果能够将传统或学院派研究和网络研究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就会取得显著的成果。
C.只有立足网络文学发展现实,借鉴、融合传统文学理论体系,才是正确的研究做法。
D.网络文学价值评判体系变化巨大,因此传统文学理论与价值评判体系需要变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