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宗教价值观通常着眼于人性中的阴暗面,立足于外在性,即从人性之外、从神那里寻求人超越自我的外在根据。儒学价值观则不然。儒学着眼于人性中的光明面,立足于内在性,从人性中寻求自我超越的内在根据。儒学这种超凡入圣的价值取向,对于维护世界和平来说,不失为一种宝贵资源。
儒学的这一思想方向发端于孔子,他把人性中的光明面称为“仁”。他强调,“仁”乃是人的内在品格,乃是人生价值的源头。按照这种思路,价值实现完全是一种自觉自愿的理性选择:“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人在修己成仁时,表现出一种主动性,而无须受什么外在神秘力量的规束。
在孔子的基础上,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孟子预设了一种价值理想,强调人应该善。至于实然人性,既有善,也有恶;既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如果现实的人肯接受儒学价值理念,便可以使阴暗面得以抑制,使光明面得以发扬,通过修身的途径实现自我完善化。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向善的能力,叫作“良能”;生来就具有求善的意识,叫作“良知”。良知良能乃万善之源,由此而形成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四端,由四端而形成四个基本的道德观念即仁、义、礼、智。孟子的结论是:“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我固有之”的意思,不是说人一生下来就是善的,只是说接受道德观念的前提,内在于应然人性之中。人性善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之所在。
儒学大力倡导与人为善精神,为实施道德教化、造就礼仪之邦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儒学的淑世主义导向中,包含着尊重他人、尊重民意、与人为善、利群利他、向往高尚人格等意向,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事实证明,儒学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念,提供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儒学把淑世主义导向应用于国际关系方面,便形成和平主义导向。儒学讲究包容性,拒斥排他性,主张各民族之间、各国家之间和平共处。儒学从修身讲起,推己及人,进而讲到齐家和治国,最后指向“平天下”。儒学发端于中原地区,其创始人为汉族人,但中国的少数民族大都认同儒学。儒学只以自身的理论魅力吸引受众,决不借用外力、暴力向受众灌输。儒学“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理念是东亚各国和睦共处的精神基础;这种和平主义的取向,在历史上曾成为东亚各国的共识,在当今时代则可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选自宋志明《儒学价值观的和平导向》,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立足于内在性,人如果接受儒学价值理念,便可求仁得仁,超凡入圣。
B.按照孔子的认知思路,儒学价值的实现是人的一种自觉自愿的理性选择。
C.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是说以道德观念为前提,就自然具备仁义礼智。
D.儒学创始人为汉族人,但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是古代各民族的共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指出儒学价值观的着眼点、立足点及意义,为下文展开论述张本。
B.文章论证儒学价值观“立足于内在性”时,以孔子、孟子的思想为例证。
C.文章层层递进,卒章显志,至第5段才推导出儒学的和平主义内涵。
D.文章涉古谈今,意在论证儒学价值观对于古今(中国)、中外的积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教价值观着眼于人性阴暗面,而儒学着眼于人性光明面,因此作者肯定了后者而否定了前者。
B.儒学的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等淑世主义导向,为中华民族培养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提供了良性培养基础。
C.儒学大力倡导与人为善的精神,《论语》“和为贵”、《孟子》“地利不如人和”等都是相关表达。
D.儒学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念,当代中国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也有对传统儒学的积极借鉴与发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0 11:10: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游戏和艺术的异点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儿童游戏时常怕旁人看见,所以躲在成人的背后。他们只图自己高兴,并没有意思要拿游戏来博得同情和赞赏。尽兴极欢,便已达到游戏的目的,不必有美丑的分别。儿童在游戏时,愈没有人看见,精神愈专注,幻想愈浓密,兴致也愈畅快淋漓。他抓住一个玩具,可以单独一个人接连玩上几点钟之久,不觉困倦。他没有把我和物分清楚,自己高兴时以为旁人和鸟兽草木器皿等也都和自己一样高兴,所以没有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旁人以求同情的意思。儿童自然也有时欢喜成群作戏,但是每个人仍只顾到自己。他既然可以和猫狗玩,和玩具玩,自然也就可以和同年的小伴侣玩,但是他并没有想到这些小伴侣是旁观者或是同戏的伙伴,他把他们也不过当作玩具一样,借以实现自己的幻想罢了。他扮店主,他弟弟扮主顾时,他弟弟就只是主顾而不复是他弟弟,如果他弟弟不在时,他也可以拿傀儡做主顾。他玩得高兴时,他的伴侣头撞痛了在号啕大哭,他心里却若无其事地仍然继续玩他的。从此可知游戏的动机中很少有社会的成分。年龄渐长,游戏中或许逐渐杂入社会的成分,但是那就不是纯粹的为游戏而游戏了。
游戏不必有欣赏者,艺术的创造就不能不先有欣赏。游戏只是表现意象,艺术则除“表现”之外还要“传达”。艺术家见到一种意境或是感到一种情趣,一定要使旁人也能见到这种意境,也能感到这种情趣,心里才得安顿,所以他才把它表现出来,传达给旁人。传达欲是同情心的表现。人是社会的动物,到能看出自我和社会的分别和关联时,总想把自我的活动扩张为社会的活动。同情心是为群的也是为我的。它是为群的,因为它要分享旁人的苦乐;它也是为我的,因为它要把自我伸张到社会一样大。
因为游戏缺乏社会性,而艺术冲动的要素却恰在社会性,所以游戏不必有作品,而艺术则必有作品。作品的目的就在把所表现的意象和情趣留传给旁人看。罕恩在《艺术的起源》里说:“游戏和艺术造成另一个世界。游戏只要过剩精力已发泄,或是本能已得到暂时的练习,便算是达到目的。艺术的作用却不仅在造作的活动,凡是真正艺术的表现都必有一件东西做了出来,可以流传下去。”儿童在沙滩上堆砂为屋,随堆起,随推倒,既已即兴,便无留恋:艺术家对于得意的作品,往往用慈母保护婴儿的热爱去珍护它。这个分别是显而易见的。
艺术和游戏都要在实际生活的紧迫中发生自由活动,都是为着享受幻想世界的情趣和创造幻想世界的快慰。于是把意象加以客观化,成为具体的情境。这就是所谓“表现”,不过纯粹的游戏缺乏社会性,而艺术则有社会性,它的要务不仅在“表现”而尤在“传达”。艺术冲动是由游戏冲动发展出来的,不过艺术的活动却在游戏的活动之上下过进一步的功夫。游戏杂用金砾,无所取择;艺术则要从砂中炼出纯金来。    
(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文艺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儿童游戏躲在成人的背后是怕旁人看见,儿童只图自己高兴,就算达到目的,没有要拿游戏来让旁人欣赏的想法,不必要有美丑的分别。
B.儿童与同年的小伴侣玩,他把小伴侣不过只是看作猫狗、玩具一样,借助他们来实现自己的幻想,每个人仍然只顾到自己。
C.儿童游戏的动机中社会成分较少,之后随着儿童年龄增长,游戏中或多或少会逐渐杂入一些社会的成分,不过这已经不是游戏了。
D.艺术家非要把见到一种意境或感到一种情趣传达给旁人,是因为他一定要使旁人也能见到这种意境或感到这种情趣,心里才踏实。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儿童在游戏中假扮店主,如果他的弟弟假扮主顾,那么他的弟弟就不再是他弟弟,倘若他弟弟不在,他也会若无其事地继续玩他的。
B.儿童游戏有独自性,抓住一个玩具,一个人可玩上很久,不觉得困倦;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精神集中,幻想浓密,兴致勃勃。
C.儿童个人高兴时认为鸟兽草木器皿等甚至是人也与自己一样高兴,因此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旁人以求同情的意思自然也就没有。
D.传达欲是同情心的一种表现,同情心既是为群的也是为我的,因为同情心要分享旁人的痛苦与快乐,要把自我伸张得很大很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游戏不必有欣赏者,艺术的创造要先有欣赏;游戏只是表现意象,艺术还要“传达”;游戏不必有作品,艺术必须有作品。
B.罕恩在《艺术的起源》里告诉人们,游戏和艺术造成另一个世界,所不同的是游戏只是消遣,达到目的即可,而艺术则要有东西流传。
C.艺术和游戏都是为着享受幻想世界的情趣和创造幻想世界的快慰,有所谓“表现”,不过艺术有社会性,它的任务主要在“传达”。
D.游戏离不开艺术,且关系紧密,艺术冲动是从游戏冲动中发展而来的,只不过游戏杂,不加选择,艺术却像从砂中提炼出的纯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世界上很少有国家间的关系像中日关系这样复杂。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在多个历史转型关口都离不开“他者的影响”。大化改新后的日本长期向往中华文明,古代中日两国实力对比的结果,并无太大争议。近代日本决定转向西方,明治维新前后,日本依然与中国互为镜像,只不过晚清的步调与现代文明渐行渐远,而日本比中国更早获得了现代性的体验,也更早完成了现代化的转型。
百年前的诸多国恨不能用简单的国运来解释,日本的现代化之路不止物质文明的发展,更在于政治文化与精神观念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远学欧美,近看日韩,早期日本在中国的大量投资和技术支持,也促使了近四十年国家的变化。国人看待日本,增添了更多暧昧与含混的色彩,一些历史往事是永远无法忘怀的,但一些现实的处境和未来的可能却十分依赖中日两国的互利合作。尤其是当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后,国人看待影响的焦虑问题也多了几分理性,增了些许宽容。
时至当下,中国要寻求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最先要面对的,依然是处理好与日本的关系。这其中有无数历史的恩怨,也有太多现实的考量。一方面,日本经济形势见好,中国经济则亟待升级换代,中国对日本不再是过去“世界工厂”“廉价劳动力”之类的存在,而是要在高科技、品牌经济、前沿文化等诸多方面展开交流与竞争。在这个过程中,摩擦是在所难免的,但寻求共识、和平对话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关键,理应得到更多的推崇与遵循。
另一方面,安倍连续执政,给日本带来了空前的政治稳定状态。此前,日本首相频繁更换,带来了政策持续性弱、中日关系走向不清晰的问题。安倍的执政风格也越来越稳健,越来越清晰,他在告别早期摸索状态的同时,实际上也让中日两国关系的持久稳定获得了可能性。与其说,我们渴望看到那些“破冰之旅”“融冰之旅”“暖春之旅”,不如说,我们一直都希望寒冬从未降临。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日关系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因素依然很大。尤其是中美关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日关系,在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暂时无法得到解决的时候,保持良好的中日关系,既是为我们争取和平环境与历史机遇的必要前提,也是建立两国长期的有效沟通的良好契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中日关系能否顺利打开“下一个40年”,既要考虑历史的问题,更要兼顾当下的现实。用未来的光照亮现实的想象,中日这对互为镜像的关系,值得被赋予更多乐观的期待。
——《一衣带水,而又互为镜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化改新后的日本长期向往中华文明,古代中国的实力是超出古代日本的实力的。
B.因为晚清的步调与现代文明渐行渐远,所以日本比中国更早获得了现代性的体验。
C.日本的现代化之路不止物质文明的发展,更在于政治文化与精神观念的现代化。
D.中国要寻求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最先要面对的,依然是处理好与日本的关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例证法,用两个典型历史时期证明日本受“他者的影响”的论断。
B.文章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论证了中国要不断处理好中日关系的原因。
C.文章运用引用论证来揭示中日关系的现状,表达自己对于良好中日关系的期许。
D.文章主观地论证了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既有历史的恩怨,又有发展的必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至当下,中国再也不是“世界工厂”“廉价劳动力”之类的存在。
B.安倍执政的稳定期,执政风格稳健,中日两国关系获得了持久的稳定。
C.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所以保持良好的中日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D.寻求共识、和平对话理应更多地推崇,当交流与竞争的摩擦在所难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修己”主要指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这就涉及三个根本问题:道德从哪儿来?为什么要提升道德修养?道德修养的过程是怎样的?而这三个问题,都以“自爱”和“自敬”为核心。道徳从哪儿来?道德于人自身,来自人性情的真率、自然之处,而不是源于外在的强制或教育的灌输:人人都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有尊重亲人和被尊敬的需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种自爱自敬的原初情理结构就是道德的基础;人类又都有“能近取譬”的同理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对自己孩子的疼爱和对自己老人的尊敬推己及人,就不忍心为了个人的利益伤害别人的老人和孩子,这就是道德。因此,道德的根荄人人自有,不待外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为什么要提升道德修养?因为如果人人都唯己之利是图,按照动物界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你争我夺,那么人和禽兽没有根本差别,人类文明也早已沦亡。只有人人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了更好地“爱人”而自觉主动地“克己复礼”,部分地克制私人的情感欲望,以达到大多数人情感欲望的最大化实现,人类总体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个体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就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换言之,不断地“克己复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性心理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是人越来越摆脱动物性、走向“人性”的过程,也就是人的“成人”之道。所以,真正意义的自爱自敬,必然蕴含着德性修养的提升,“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自私自利、以自我需求为中心不但不是真正的自爱和自敬反而是对人性的戕害,对动物性的复归。
道德修养的过程是怎样的?古人认为,真正的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一个快乐的过程,绝非痛苦的修行,这是最值得强调的。它始于情,终于情,始终强调自“诚”而“明”。“诚”就是“乐之”,“明”就是“知之”,只有先“乐之”,在情感上充分接纳,才能对外在于人的社会理性真正信服,并将之纳入自我生命的感性当中,以之提升感性,最终形成涵容了“理”的更高层次的“情”。这一过程不仅能在感性的提升中获得审美乐感,而且能借由内在价值的追求超越人外在的有限性,获得绝对自由的快乐,还能因为内心充实的意义和价值之乐,而达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孔颜之乐”的最高境界。“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真正的学问,目的是自我成全,不是为了任何外在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所谓“君子慎独”,因此“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完全基于个体的自觉,不要外在的他律和监督,并在其中获得最高的快乐,这种高度的自爱和自敬,可以说是道德和行为的最高境界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宋颖《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有道德基础的自爱自敬的原初情理结构故有自爱、爱亲、尊重亲人和被尊敬的需求。
B.自觉“克己复礼”,人类总体和个体才能更好生存发展,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C.“修己”强调快乐而非痛苦,在自我生命的感性之中提升,形成更高层次的“情”与“理”。
D.“修己”以“自爱”“自敬”为核心内容高度的自爱和自敬是道德和行为的最高境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观点——“修己”主要是指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以此统摄全文。
B.首段提出理解“修己”涉及道德的三个方面,以下三段就三方面的内涵逐一论述。
C.引用“己欲立而立人”论证提升道德修养的原因,使人具有“人性”,走向“成人”。
D.文章主要运用理论论证与引证等论证方法,结构清晰,层层递进,有逻辑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并不容易,却可以体现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并达到“成人”的境界。
B.自爱自敬者在现实中可能会因为坚持道德原则而失去很多利益,但也能获得最多的快乐。
C.每个人通过“诚”“明”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爱自敬,就必然会获得别人的爱戴与尊敬。
D.只有人人自爱自敬,更好地“爱人”,社会才会形成“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道德风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光学鼻子”
激光将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帮助。这是欧盟发起的一个研究项目的目标。得到了下萨克森州支持的汉诺威激光中心参加了这个研究项目。借助激光光束和专门的传感器可以测量呼出的气体,然后人们可以利用测量结果来确定像肺癌这样严重的疾病。
有人认为,这种新的诊断可能带来一场医学革命。与许多传统的诊断方法相比,这种被专家称作“光学鼻子”的技术具有很大优势——它不需要对人体做创伤性检查,并且也可以免除令许多人感到害怕的X射线。因此这种新技术特别适用于婴儿、老人或危重病人。
但在这种新技术投入临床应用之前,科学家还需要克服一些障碍。呼出气体中适合诊断疾病的微量气体浓度非常低。这是该技术的首要问题。因此首先必须研制能够测量低浓度气体的激光源和传感器。此外,医学工作者必须查明哪些微量气体可以作为疾病的指示器。 
汉诺威激光中心和英国一家技术公司打算利用这个欧盟资助180万欧元的项目研制一种波长5—10微米的激光,奈梅亨天主教大学基金会和佛罗伦萨非线性光谱学欧洲实验室在着手研制合适的传感器,乌得勒支大学的医学中心负责协调。
(摘自2004年12月20日《参考消息》)
【小题1】下列对“光学鼻子”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光学鼻子即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帮助的激光。
B.光学鼻子就是借助激光光束和专门的传感器测量病人呼出气体的医疗技术。
C.光学鼻子是能够测量低浓度气体的激光源和传感器。
D.光学鼻子是指借助特定激光光束和专门的传感器测量人体呼出气体以确定有无疾病的一种新型诊断技术。
【小题2】(小题2)文中说到,“有人认为,这种新的诊断可能带来一场医学革命”,下列不属于这一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A.不需要对人体做创伤性检查。
B.没有令许多人感到害怕的X射线,不会杀伤人体细胞。
C.可以缩短诊断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D.可以确诊像肺癌这样严重的疾病。
【小题3】(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光学鼻子”具有比许多传统的诊断方法更大的优势,可以专门用来为婴儿、老年人以及危重病人诊断疾病。
B.“光学鼻子”只有在能够测量呼出气体中适合诊断疾病的低浓度气体并且知道哪些微量气体可以作为疾病的征兆的情况下才能交付临床应用。
C.波长为5至10微米的激光可以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帮助。
D.奈梅亨天主教大学基金会和佛罗伦萨非线性光谱学欧洲实验室正在研制“光学鼻子”的传感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周建立伊始,周公制礼作乐,构建了辉煌的礼乐体制。肃雍和鸣的礼乐、华美的服饰、精致的礼器、文雅的举止等是礼乐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礼乐作为一种融诗、乐、舞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是周代“文饰化”艺术精神的体现。
周代是一个礼制社会。从祭祀天地山川到祭祀祖先神灵,从出生到加冠再到丧葬,可以说从生到死都有礼仪相伴。在宗庙中,在族长乡里之间,在诸侯国的外交场合等,都要演奏礼乐。
礼乐最突出的是其等级化特征。比如钟鸣鼎食是天子特殊地位的象征,大夫和士是无权享受的。礼乐演奏的主要目的是传达尊卑长幼的观念,塑造温文尔雅、谦和有礼的贵族气质,最终达到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和稳定社会结构的目的。所以当孔子看到八偷之舞被大夫级别的贵族借越时,气愤地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礼乐文化在社会治理方面能够有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礼乐文化具有审美属性,能够使人身心愉悦,并在轻松愉快的审美过程中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从有关记载可以看到,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礼乐的审美属性。《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里,孔子看重的显然是礼乐的审美功能。
礼乐有如此强烈的审美效果与其演奏场合有一定关系。礼乐演奏时,会摆放各种典雅贵重的青铜礼器。众多列席者身穿精美的礼服,身上佩戴叮当作响的玉佩,依照尊卑长幼的秩序排列,行为举止彬彬有礼。而且,周代的礼乐往往用编钟、编磬等大型乐器进行演奏。礼乐演奏还要按照固定的程序演奏固定的乐曲。如《礼记·乡饮酒义》记载,举行乡饮酒礼时,要按照程式来演奏《诗经》中固定的乐曲。因此,礼乐是一种程式化的艺术。
礼乐作为一种庙堂音乐,乐曲的情感和节奏与个人情感和喜好没有太大关系。虽然《礼记·乐记》开篇就讲:“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但这里提到的“人心”,并不是某一个具体个体的它理感受。礼乐承载的不是作为个体的人的情感,而是一种集体性的情感。礼乐的审美功能在于:使个体忘掉小我,找到一种精神归属感,获得心灵的净化和灵魂的升华。这是礼乐特殊审美功能的体现。
礼乐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有很多值得我们今天反思和借鉴的地方。比如在隆重的扬合演奏固定的礼乐,以美的形式承载教化内容,这种文化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它能够通过艺术的形式形成共同体意识,不具有外在强迫性,是个体价值和群体价值的自然交融。
此外:当今人们较之以前有了更多的自由和个人空间,但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深陷孤独之中。虽然我们在各种电子传媒的虚拟世界中时时与他人联结,却总是无法有效除去这种孤独感。这种状况的出现,与人和人之间缺乏情感上的深层沟通以及缺乏归属感有关。周代集体性的礼乐表演和观赏的模式,也许可以帮助处于孤独状态的人走出困境。
(摘编自陈莉《周代礼乐的审美功能及其现代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乐体制是由周公创立的,礼乐融诗、乐、舞为一体,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B.礼乐适用范围虽然较广,但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不同场合所用的礼乐并不相同。
C.礼乐文化的审美属性能让人身心愉悦并找到精神归属感,进而实现社会治理。
D.通过观赏礼乐表演能有效消除现代人们的孤独感,实现情感上的深层沟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解说了礼乐这种艺术形式,然后从其特点与对现代生活的作用来进行论述。
B.文章以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和稳定社会结构为立论前提,分析了周代礼乐的审美功能。
C.《论语·述而》中所说孔子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的事例,论证了礼乐具有审美功能。
D.举行乡饮酒礼要按程式来演奏《诗经》中固定乐曲的事例,说明礼乐具有程式化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见大夫级别的贵族演奏八佾之舞而气愤是因为这样不利于贵族气质的培养。
B.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礼乐的审美功能,而对礼乐的教化功能视而不见。
C.礼乐演奏时,演奏效果是由礼器、礼服以及列席者秩序排列、行为举止来决定的。
D.古代礼乐所承载的是集体性的情感,与个人的情感和喜好关系不大,是一种庙堂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