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魏晋南北朝之时,侠客的书写开始出现在诗歌中。魏晋诗歌中的男侠大多是边塞的少年侠客。他们的特质,总是自恋、爱美、高傲、挥霍无度、重友情而不重金钱和死生,甚至可以为友人或知遇者牺牲生命。然而魏晋南北朝的边塞诗大多是诗人的想象之作。到了唐朝,这种书写传统有了很大的改变,促成了侠客诗风的发展高峰。唐朝诗歌的侠客传统,主要出现在边塞诗中。
唐朝边塞诗所描写的侠客,大多是胸怀大志的少年侠客,有些是住在西北边境、生活浪荡、喜欢逞凶斗狠的游侠儿,有些则是在长安、洛阳犯案之后逃到边塞的侠客。然而,当他们眼见西北外族入侵而国家危难之时,他们体内的另一种侠客情怀——爱国之情随之兴起,因而毅然从军报国。唐朝边塞诗中,就有许多作品是描写侠客的从军报国。
然而对许多诗人侠客而言,从军只是纯粹的爱国表现。许多诗人与侠客甚至是反战的。从汉末到唐初,长期以来一直是战争频仍的乱世。到了盛唐,又因拓展疆域的政策而长年征战。到了中晚唐,更因为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内战不断。侠客与诗人,甚至是平民百姓早已厌倦而害怕战争。在唐朝边塞诗中,许多作品深刻反映了诗人与侠客的厌战与反战的心态。特别是晚唐,除了内战之外,还有外族入侵。由于藩镇割据与内战的长期消耗,士兵与百姓,不管是在实质的体力还是精神上,都已经无法抵抗外族的入侵,因此有许多作品不仅主张反战,甚至大胆直言以投降的方式来争取和平。
报恩与报仇是侠客最显著的特质。报恩,尤其是报知遇之恩,从《史记》的《刺客列传》就已是侠客特质的标签。而这个特质,对诗人侠客也不例外。高适报答哥舒翰即是典型的例子。侠客复仇,不管是为知遇者、友人、国家、正义或是为自己复仇,一直是古典文学所称颂的侠客精神。侠客复仇,并不是文学所虚构出来的。从史料得知,从春秋战国、汉魏六朝、甚至到了唐朝,复仇风气在社会上一直都非常盛行。虽然复仇是侠客用来展现侠义精神的重要行为,但男性侠客与女性侠客在复仇上,有着相当大的差别。男侠客可以为知遇者、为朋友、为弱小、为国家、为正义、为自己复仇,但从来没有为家人复仇,而诗歌中的女侠,只为家人复仇。
唐朝边塞诗中有许多作品是描写诗人如何仰慕侠客的行为、如何借由从军以及打猎、放鹰等行为让自己感受侠客的豪放与英勇,从而想象自己就是侠客。但是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古代诗人总是向往侠客情怀?可能的一个解释,是侠客精神长期以来对诗人有激励作用,尤其是诗人受到挫折之时。在这些困顿挫折的生活中,侠客精神就经常被诗人拿来作为疗伤止痛的抚慰。
除了少数诗人如李白善于剑术武艺之外,多数诗人都是文弱的书生,他们应该非常清楚他们的文弱体质是不可能与真实的侠客相比的,由此可见唐朝侠客诗风中所谓侠客,并不是与职业有关,而是指那些具有侠客特质的人。所谓侠客特质,一言以蔽之,侠之大者,不在于武,而在于侠。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的侠客书写,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到了唐朝达到发展的高峰。唐朝诗歌的侠客传统主要体现在唐朝的边塞诗中。
B.唐代很多边塞诗人将英雄之梦寄托在诗歌之中,用来表达自己的追求、理想、情怀、愤懑以及对民主平等的向往。
C.唐朝侠客诗风改变了魏晋时期边塞诗多流于诗人想象的传统,常见的主题有从军报国、厌战反战、报恩复仇等。
D.唐朝侠客诗风中的侠客,是指那些具有行侠仗义、重友情、讲义气、爱国等侠客特质的人,泛化为一种精神气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无论是胸怀大志的少年侠客,还是犯案后逃到边塞的侠客,面对国家的危难大都会兴起爱国之情。
B.报恩与报仇是侠客最显著的特质,与正义、为知遇者乃至为自己复仇,一直是古典文学所称颂的侠客精神。
C.唐朝诗歌中描写侠客从军报国的作品注重将个人的理想抱负、价值取向与国家民族大义结合在一起。
D.诗人想象自己是侠客,将自我意识投射到诗歌中,目的是让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通过诗歌来实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侠客诗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盛唐时期见报国情,晚唐时期则见反战心。
B.诗人体质文弱,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幻想自己成为侠客,因为侠之道在于侠之精神,而不在于武之技能。
C.诗歌中侠客的身影既有男侠也有女侠,不同的是:男侠从来不为家人复仇,女侠快意恩仇只为家人。
D.侠客复仇既可见于文学作品,也可见于历史资料,从春秋到唐代,这种风气在社会上一直都非常盛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3 06:31: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末民初以后,中国传统哲学需要进行现代转型似已成为共识。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者对此观点又提出了疑义:有学者认为,近代以来这种借用西方话语和模式来进行所谓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是以西方化为现代化,乃是中国学人的一种“自我阉割”;也有学者认为“古典式学问不仅比现代式学问高贵,而且比现代式学问高明”,将古典性与现代性对立起来,主张一种没有现代性干扰的古典性。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学术文化上的中国与西方、古代与现代关系问题。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的时代性是指该文化在社会发展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它反映的是世界各民族在相同时代或相同社会发展阶段上的落后与先进之别;文化的民族性是指各个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质,特别是各自的不同传统。我国近代以来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应分两个不同阶段。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阶段。当时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落后,使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感到需要向西方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学习科学技术和新文化,以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在这种情况下,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乃是落后向先进学习的过程,因而可看作是古今问题,而不是中西问题。冯友兰先生说:“在中国近代史中,所谓中西之分,实际上是古今之异。以中学为主,对西学进行格义,实际上是以古释今;以西学为主,对中学进行格义,实际上是以今释古。”二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一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已处于国家强盛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因而,现代的中西关系就不再是落后与先进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关系。我们学习西方不再是追求西方化、西学化,而是追求国际化、世界性等。

从文化的民族性来说,确实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各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中西文化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彼此各有特色。学习西方文化,我们要吸收、利用和超越西方文化,以形成自己更高水平的民族文化。贺麟先生既不主张全盘西化,又反对中体西用,提出了“化西”的中国哲学。他认为,正如宋明理学不是“佛化”的中国哲学,而是“化佛”的中国 哲学,现今的中国哲学也不能是“西化”的中国哲学,而只能是“化西”的中国哲学。 至于古代与现代的关系,我们所理解的古代经典实际上是过去与现在的综合,也就是古代 经典“与现时生命的思维沟通”。比如,我们所理解的古希腊、柏拉图已不是当时的古希腊、柏拉 图,而是我们此时的古希腊、柏拉图,我们对他们的思想情感已不是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我们 对古代经典进行理解,这种理解永远是过去与现在的综合、陌生性与熟悉性的综合、他者与自我 的综合。

(摘编自洪汉鼎《正确把握文化上的中西古今关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代以来的学者认为,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是对中国传统的抛弃。
B.时代性是判断文化先进与落后的因素,民族性是各种文化不同特质的区分因素。
C.中国向西方学习科技、文化,应是落后与先进的关系,不是一种平等的双向交流。
D.贺麟认为如今的中国哲学是“化西”,原因是宋明理学乃“化佛”的中国哲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先树“靶子”,提出了两种错误观点,并指出了错误的根源。
B.文章从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古代和现代等关系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人分析。
C.文章以冯友兰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批驳了开头提到的两个错误观点。
D.完成批驳后,文章又分析了如何把握文化上的中西和古今,对此提出了正确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部分研究者未能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从而造成错误观点流传。
B.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型,经历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双向交流两个阶段。
C.只要我们坚持“化西”而不是“西化”,中国哲学就一定能够超越西方哲学。
D.经典通过现代人的解读,能够完成古今的思维沟通,完成经典与现代的结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一所大学
陈序经,字怀民,1903年9月1日出生于海南文昌县,早年随父两度侨居新加坡。1925年夏,复旦大学毕业后,陈序经到美国深造,1928年取得博士学位。此后,他又前往德国留学,研究欧洲的政治、哲学和文化。1931年,陈序经回到广州,在岭南大学任教。1934年夏,陈序经来到当时还是私立的南开大学,任职经济研究所,颇受校长张伯苓的器重。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北大、清华与南开决定合并,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陈序经任法商学院院长、校务委员。抗战胜利后,南开大学回迁天津,这时陈序经身兼南开教务长、经济研究所所长和政治经济学院院长三职,教学行政工作非常繁重。1945年8月,陈序经从美国讲学回到国内,一次酒筵上,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宋子文主动请他出任泰国大使,陈序经以“矢志教育不改行”为由,坚决推辞。1949年,国民党有意让其出任教育部次长,他又拒绝了。
陈序经的一生引发过三次大争论。其中两次,一是最著名的文化问题大争论,一是影响深远的关于教育问题的争论。针对广东当局泛扬复古祭孔的趋势,1933年12月29日晚,陈序经应邀到中山大学做了题为《中国文化之出路》的演讲,他说:“中国的出路,就是要中国文化彻底地西化。”演讲批评了“复古派”和“折中派”,指出这两派是没有出路的。由此在全国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文化大论争,论战的参与者,几乎囊括了那个时代的知名文化人,其中包括梁漱溟、胡适等。
关于教育问题的论争,源于胡适1947年发表的《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胡适在文中提出,要由国家出资重点扶持五所大学,使之成为世界一流。陈序经随即撰文反对,他认为不能忽略了私立大学。陈序经还对中国各地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感到忧虑。他在《论学术发展的计划》中说:“我国大学教育,一向集中于平、津、沪数个地方,这本来就不很合理……从地域方面看起来,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
1948年8月1日,陈序经离开国立的南开,到私立的岭南大学出任校长。在首次全校公开讲话中,他就强调学术不分宗派,提倡尊重个人思想、信仰、言论与学术自由。陈序经邀请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教授来校,其中包括陈寅恪、姜立夫、王力、容庚……在校董事会领导下,岭南大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具体采用的是由五名教授参与管理的“教授治校”方式。陈序经说,校长应从教授中选举产生,要兼任不要专任,期满了可以回去做自己的学问。他又说,他自己的头衔是“教授兼校长”。由他主持的校务会议,其实就是一个教授会议,是由他们,而不是行政官僚来决定学校的事务。这种管理模式保证了岭南大学的学术风气。
他还结合广东的地域特点,增设了一些院系和研究机构。岭南大学商学院的前身是隶属于文学院的商学经济系。广州商业发达,选读该系的达三百人,为全校系之冠。陈序经顺应社会需求,将商学经济系扩充为商学院,开设经济、商业管理、银行学三个系。他主持校务后,十分注重与地域特点相关的研究工作,恢复了西南社会调查所的研究工作,并将该所扩充为“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开展专题研究,辑校有关西南社会经济的文献,翻译有关著作,并从事西南物产资源、农村社会经济、土地制度、物价等方面的调查。短短一年内,就有《干栏——西南原始住宅的研究》《南洋与中国》等专著问世。
在陈序经到任后的一年间,岭南大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使学校逐渐具有全国性与国际性,还扩大了向平、津、沪及外省其他地区的招生人数,而使岭南大学成为立足岭南面向全国的大学。
(选自陈其津《我的父亲陈序经》等,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岭南大学是广东的第一所大学,也是基督教会在广东的最高学府,对广东的影响十分深远。从1948年陈序经出任岭南大学代校长一职到1952年院系调整,前后虽然只有4年时间,但这短暂的4年却是岭南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谈火生《陈序经与岭南大学》)
②这位谦谦君子,在(20世纪)三十年代却是力倡“全盘西化论”的得力猛将,名字与胡适等风行一时。在极“左”年代一直为“全盘西化”罪名所累的陈序经,其生活方式与待人接物之道,却一直都是中国式的。终其一生,中国传统贤者“恭宽信敏惠”的操行,在陈序经身上有很鲜明的体现。
(陆健东《陈寅恪与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陈序经有多次到国外侨居及留学深造,研究西方政治、哲学和文化的经历,这些经历对他后来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念,都有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B.陈序经在南开、西南联大和岭南大学都曾取得不俗的业绩,如果他改变“矢志教育不改行”的信念,跨入仕途,必能成为同样杰出的外交官或行政官员。
C.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化问题论争中,陈序经曾力倡“全盘西化论”,其实他针对的是“复古派”和“折中派”,却自那时起一直遭受“极左派”的误解。
D.陈序经是我国较早接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之一,但在生活方式与待人接物上,他却是一位谦谦君子,体现了中国传统贤者的品德。
E. 陈序经是20世纪中国思想发展史和教育史上绕不开的人物,这不仅因为他曾将岭南大学带上高峰,更因为他有数度与胡适等大人物争论的勇气。
【小题2】下列关于陈序经担任岭南大学校长之后的工作实绩,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邀请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教授如陈寅恪等来岭南大学任教,并请教授参与校务管理,以保证岭南大学的学术风气。
B.结合广东的地域特点,扩充原来隶属于文学院的商学经济系为商学院,开设了银行学等三个系,就读人数达三百人,居全校之首。
C.将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扩充为岭南大学西南社会调查所,并进行了一系列文献整理及调查、研究工作,出版了一批专著。
D.扩大了向平、津、沪及外省其他地区招生的人数,使岭南大学成为立足岭南、面向全国的大学,具有了全国性和国际性。
【小题3】作为20世纪四五十年代杰出的大学校长、教育家,陈序经对于高等教育有哪些重要的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中国游客的足迹覆盖了157个国家,除了传统热门目的地,更多小众的冷门国家正在被中国游客发现和喜欢。

目前,中国出境游呈现生活化和品质化的趋势。美食、自然探索、户外运动、避寒避暑、疗养休闲等当地化的旅游体验内容日益受中国游客所青睐。购物内容趋向日常用品,消费行为向理性转变。近年来除了传统的团队游,半自助、自助游等出游方式都受到中国游客的广泛欢迎。其中,半自助的优点是既自由,又省心;自助游则自己安排旅途中的一切,自由、主动、诗意,利用现代文明带来的便捷,却又不受商业的束缚。现在,中国游客已普遍利用智能手机使用翻译软件、电子地图、移动支付、预约当地中文向导、租车、移动wifi等服务,使得出境游像国内游一样,越来越便利。

境外支付方式的升级也为中国游客出境旅游带来了更多便利。以中国银联为例,目前银联卡受理网络已延伸至168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境外超过2300万商户和164万台ATM机。而手机支付使境外消费更加便捷。目前,中国游客可以在全球40个国家使用支付宝移动支付。

(摘编自《中国人:出境游很轻松》)

材料二:

(摘编自《旅游绿皮书:2017-2018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

材料三:

在“一带一路”倡议、“旅游年”的推动下,旅游合作更加紧密,跨越国境的旅行越来越便利。走出国门旅游,去别人的城市住上几天,换一种生活方式。游客越来越强调对城市生活方式的体验,目的地则成为本地居民与游客共享的生活空间。

中国游客就是行走的中国名片,丰富着世界对中国人和中国的认识。中国正在加快出境旅游市场的成熟,以期获得更高的利益。随着相关出境政策不断改进和松动,有了坚实的国家经济和政治基础以及国外相关组织的参与协作,相信我国的出境旅游市场将与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

中国出境行业黄金增长周期大方向不变,随着不利因素的渐消,国人出境旅游的需求依然潜力巨大:中国目前持有护照人口为1.2亿,占总人口比例仅8.5%,远低于美国39%和日本24%的护照持有率,中国居民出境旅游才刚刚起步。

(摘编自《中国出境游发展前景》

材料四:

第三十八届世界旅游交易会日前在伦敦举行。在今年的世界旅游交易会上,中国出境游市场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中国出境游客数量不断增长,消费能力逐步上升,许多国外的旅游部门、旅行社和航空公司等相关单位,都希望了解中国游客出境游趋势的最新动态,以吸引更多中国游客。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出境游客以“80后”“90后”为主力,他们通过网络在线购买旅游服务或查询旅行攻略成为常态,同时中国出境游客更加注重旅游品质以及旅游内容的个性化。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出境游市场地位也迅速提升,中国游客拉动了许多地区的消费和就业,同时也展现出较强的消费引导力。由于不少中国游客不再满足于逛景点、喝下午茶等大众化的旅游内容,一些旅游机构也在“绞尽脑汁”出新出彩,提供更多个性化选择。如今,各国为了吸引中国游客纷纷设置中文旅游网站、餐厅提供中文菜单、酒店客房提供中文电视台、车站设置中文标识、景点提供中文导游等服务。随着家庭亲子、自由行客人的明显增多,当地向导成为出境游的“网红”,他们主要提供陪游讲解、包车接送、特色体验等服务。如何在细微之处做出改变,让更多中国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受,是诸多境外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机构正在努力改善的方面。

(摘编自强薇《中国出境游需求市场影响力渐长》)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现行数据分析,目前参与出境旅游的人中,“80后”“90后”是主力军,他们大都采用网络购买旅游服务或查询旅行攻略的方式。
B.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数逐年上升,2017年就将近二千八百万人次。
C.出境旅游的方式有多种,其中自助游受到了中国人的广泛欢迎,因为它让游客感觉到自由、主动、诗意,不受商业的束缚。
D.近年来,出境旅游呈现生活化和品质化趋势,中国人不再热衷前往一些传统热门目的地,而是开始青睐一些冷门的小国家。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手机在现在的出境旅游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服务形式多样,包括翻译软件、电子地图、移动支付、预约当地中文向导、移动wifi等服务。
B.从图表看,“四大航”国际线增速并不均衡,2014年快速上升,2015、2016年增速有所下滑,但从2017年全年来看,增速呈现上升势头。
C.中国持有护照的人数为1.2亿,远低于美国、日本,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出境游市场地位的提升,出境旅游的中国人将越来越多。
D.现在不少的中国出境游客不再满足于逛景点、喝下午茶等大众化旅游内容,于是一些旅游机构想方设法,为游客提供更多个性化选择。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当下中国人出境旅游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丑中之美
庄子及其后学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因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看来,人的外形的丑丝毫也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庄子一方面赞赏他理想中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神人”,另一方面又丝毫不歧视形体残缺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在中国美学史上,也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
《德充符》中通过许多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卫国的哀骀(tái)它是一个奇丑的人,“以恶(丑)骇天下”,然而“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鲁哀公和他相处不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描写了这个奇丑者得到了包括妇女在内的许多人的爱慕,同时又借孔丘之口说明了他之所以得到爱慕的原因:“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而所谓“使其形者”就是精神。人们之所以爱这个奇丑的人物,就是爱他的“全德”,爱他的精神美。“闉(yīn)趾支离无脤(shèn)”“瓮盎大瘿(yǐng)”都是一些腰弯及于脚趾、形体残缺没有嘴唇、身上长着像盆瓮一样大的瘤子的奇丑人物,然而前者说卫灵公,后者说齐桓公,都得到了赏识和喜爱,以至卫灵公、齐桓公看起那些形体齐全的人来,反而觉得“其脰(dòu)肩肩(瘦小样子)”,矮小可怜了。庄子认为,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缘故。这些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庄子看到了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在追求着个体人格自由的庄子眼里,就连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虽然形体健全,但较之于被砍掉了一只脚,却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兀者叔山”,在精神上是遭受了无可解救的“天刑”的。在庄子看来,这种精神上的刑残比肉体上的刑残更加可悲。庄子一点也不忽视形体的美,但更加重视精神的美。这种对于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从艺术史上看,庄子认为在丑怪的形相中可以包含强烈的精神美的思想,曾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五代人物画家禅月大师贯休的人物画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贯休是禅宗的信奉者,曾被皇家授予师号。而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贯休所画的人物,其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其名作十六帧水墨罗汉,骨相奇特古怪,为前代所找不出的。例如有庞眉大目者,孕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以之与阎立本的帝王图相对照,虽则坚实劲拔的笔致,略有相似,而人物的形态完全不同。阎氏的人物庄严肃穆,是一种士大夫社会的正型。而贯休的人物怪骇突兀,宛如战斗时神经紧张的一种变型”。完全可以说,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丑怪之美的肯定,为庄子美学所特有。这也是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则是排斥丑怪之美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外形的丑并不妨碍他得到人们的爱慕,这种观点使他们尊崇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追求个体人格的自由。
B.在《德充符》中,列举一批形貌奇丑无比的人物,他们不但得到了妇女的爱慕,而且也得到了国君的赏识和喜爱。这其实是运用了夸张的笔法,现实生活中未必真有此类人。
C.在庄子看来,形貌奇丑的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
D.庄子对于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他认为孔子是比兀者叔山更为可悲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庄子借孔子之口说出哀骀它之所以得到爱慕是为了更有力地反驳以孔子为代表的排斥丑怪之美的儒家美学,庄子不注重形体的美,而是重视精神的美。
B.阎立本笔下的人物庄严肃穆,体现的是形体美与精神美相统一的儒家的美学标准,而贯休笔下的人物怪异甚至丑陋,与儒家美学的追求迥乎不同。
C.庄子寓美于丑的美学思想对后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禅宗思想同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D.贯休笔下庞眉大目、孕颐隆鼻的罗汉形象与庄子笔下的“闉趾支离无脹”“瓮盎大瘿”一脉相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庄子看来,孔子所遭受的“天刑”指的是他在精神上只知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
B.庄子指出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这种对丑怪之美的肯定,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相对立,为庄子所特有。
C.庄子的美学思想大大拓展了中国美学的领域,他所坚持的对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D.《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与庄子笔下的“闉趾支离无脹”“瓮盎大瘿”在形体的丑及人格精神的美上都有相近之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刘建超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村里人来看望他,说,叫你清风娃回来看看吧!基德老汉轻轻地摇着头,不用了,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
村里人从基德老汉屋里出来也连连摇头,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
“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基德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街坊邻居遇到个啥作难的事,这句话就会从基德老汉皱巴巴缺了牙的嘴里轻溜溜地滑出来。谁都知道,基德的娃是在外地,可从没有听说他的娃当啥大官。这个穷乡僻壤的村里,当官的只有一个,就是东街的狗毛在县城啥子公司当科长。村里人都知道狗毛的官大,因为狗毛每次回村都开个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长长的带把儿的烟。
基德老汉的话不是没人信过。那年县里化肥脱销,村里人眼瞅着田里的苗施不上肥,急得牙根子上火。基德老汉一句“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老爹,你就别添乱子了,你娃真当的是大官就让他给批点儿化肥来。看看人家狗毛家的地,早上了肥了。基德老汉就背了个包,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价钱高了,可田不等人。肥用了,闲话也有了。还说娃在省里当啥官呢,连平价化肥都搞不到。基德老汉解释说,俺娃说,尿素上着比化肥好呢。庄稼人不愿意听,庄稼人图的是实惠。
基德老汉每年地里活闲的时候,就背着杂粮去省城娃家里住些天。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各种各样的吃食。
村里人就问,你娃清风就不给你带点儿高级烟?基德老汉说,俺娃不吸烟,说吸烟不健康。村里人又问,你娃也不捎点儿好酒?基德老汉说,俺娃也不喝酒。娃媳妇说了,喝酒也不健康。村里人就撇嘴了,那烟酒都不健康,国家卖它做啥?基德老汉也答不上来。
纳着鞋底子的媳妇们就问,城里住得好好的,急着回来做啥?基德老汉说,城里,咱乡下人住不来。上楼下楼都关在个铁壳子里,忽悠得人头晕。地上铺着实木块,油光光的直想打跟头。进屋还要换鞋。七老八十的人喽,娃媳妇还逼着喝酸奶。
年轻人逗趣地说:吹牛吧,你娃清风要是个大官,肯定也坐那铁壳子车。叫你娃开铁壳子车送你回来。
基德老汉再进城还真是坐着铁壳子小车回村的。
基德老汉说,在城里两天就待腻了,对清风娃说俺要回村呢。娃说去打火车票,俺说火车坐着头老晕。娃说那就打汽车票。俺说汽车开不到村里。爹老了,腿脚不利索了呢。你就用你成天坐的那种小车把俺送回去,村里人都惦记着呐。娃没说二话,打个电话就要来车。瞧瞧,排场不?红颜色,娃说吉利。基德老汉脸上堆满了欣慰。
一青年围着车转了一圈,认出了车上印的字,老爹,你坐的是出租车,要花大价钱雇呢。基德老汉说,俺一个子儿也没掏。
那是你娃给掏的呗。问问师傅从省城到咱村得多少钱。
开车师傅伸出手指头比画了个八字。
恁贵,八十块钱?基德老汉瞪圆了眼睛。
八十块钱?哈哈,八十块钱只能摸摸,给了八百我还不愿跑呢,回去得赶夜路呢。
基德老汉张大了嘴巴,像一下子矮了许多,见到大人小孩都低着头,从此不再说娃在省城做大官的话了。
村里遇上了干旱,地里的庄稼都蔫了。村主任急得满嘴起泡。村主任来找基德老汉,老爹,你娃不管当啥官,能不能找找人帮咱村里打几眼井啊?
主任交代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基德老汉就进城找清风娃,没待两天就回来了。村主任问,打井的人来了没有?
基德老汉说,清风娃说了,这旱是全省旱,要那啥,统筹解决。村主任说,屁,等到统筹咱全村人都喝西北风了。基德老汉从布袋子里拿出一摞子钱,娃说了,让咱自己先打井干着。这是娃自己的五万块钱。你干不干?
干,全村人砸锅卖铁也得打井抗旱。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迷糊中的基德老汉嘴里念叨着:“井……水……”
基德老汉去了。清风娃从省里回了村。第二天村里来了一排溜大车小车,有省里、市里、县上的。村里人这才相信基德老汉的娃真是在省里当大官呢,管着全省人的吃喝拉撒。清风娃挨家挨户感谢乡亲对老爹的照顾,然后带着媳妇女儿在基德老汉的坟前跪了很久很久。
基德老汉的坟前摆放着几个大碗,碗里盛的是刚刚从机井里打出来的清凉凉的水。
(摘自《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基德老汉坐小汽车回来的原因是大家不相信他说的“儿子在城里做大官”的话,基德老汉想以此来证明他没有吹牛。
B.村里人来看望病得不轻的基德老汉,并向老汉提出叫清风娃回来看看,因为大家看到基德老汉的病很严重了。
C.基德老汉每次在城里清风娃家住的时间都不长,主要原因就是基德老汉的生活习惯和城里人的生活习惯不同。
D.村民们从来没有人相信过基德老汉的话,是清风娃回来给父亲办丧事时才知道基德老汉平时所说的话并没撒谎。
E. “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话惹恼了村委主任,是因为他怪清风娃没有给乡亲们解决平价的化肥问题。
【小题2】基德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小题3】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小题4】这篇文章为什么要以“清”为标题?请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